从虚构的“惊雷”说起 小说抗战惊雷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里有一个情节,已经上了北大的夏建国,在学校里组织了话剧社。受当时已经上演的话剧《于无声处》启发,和还是云南知青的好朋友田源一起,创作排演了话剧《惊雷》,引起了很大反响,甚至惊动了邓小平,客观上成 为推动平反“四五事件”的突破口。

不知为什么,这个虚构的“惊雷”,总让人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既生瑜何生亮,既然有了真实存在的《于无声处》,为何还要画蛇添足,搞出一个虚构的“惊雷”?

电视剧里,先是让夏建国和田源赶去上海观摩《于无声处》,还见到了编剧宗福先,由此受到启发,激发创作灵感。这里出现的“宗福先”,已经是一个身材发福的中年人了,不禁让人哑然失笑。须知当时的宗福先,就是个青年工人。

不知道编导如此表现的意图何在。说白了,可能就是想给虚构的“夏建国”和“田源”加点戏份吧?

在我这个年纪的朋友,对于当年如此轰动的《于无声处》,应该并不陌生。

从虚构的“惊雷”说起 小说抗战惊雷

第一次知道《于无声处》,是读到在《文汇报》连载三天发表的剧本,那时候,我还在农村中学当代课老师。后来,又从电视里看到了演出实况。差不多就在“四五事件”平反的前后。

当时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

编剧宗福先,导演苏乐慈,上海工人文化宫话剧队首演。主要演员有,饰演欧阳平的张孝中,饰演何芸的朱玉雯,等等。

主要剧情,1976年初夏,受“四人帮”迫害的老干部梅林由于身患重病需要治疗,与儿子欧阳平,途经上海,来到老战友何是非的家里。何是非的女儿何芸,是个公安干部,也是和欧阳平青梅竹马的恋人,已经分别十年。何是非的儿子何为,是个外科医生,由于看不惯文革造反派那一套,又不愿参与其中,于是就整天在家无所事事混日子。何是非由于诬陷救命恩人梅林为叛徒,而在文革中官运亨通,还想把女儿介绍给造反派唐有才。梅林母子来到何家,何是非表面上敷衍,却唯恐自己当年出卖梅林的行径暴露。当他知道欧阳平就是参与“四五运动”而被全国通缉的“罪犯”时,便偷偷向“四人帮”告密。何是非的妻子当众揭发了他,女儿何芸也毅然与父亲决裂。到最后,舞台上也只剩下孤家寡人的何是非。

《于无声处》能在当年如此轰动,也确实是“生逢其时”。正因为触及了“四五事件”这个敏感点,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为“四五事件”平反的大背景,没有背后政治推手的运作,还能够一炮而红吗?

就事论事看,《于无声处》的剧作结构,几乎完全脱胎于《雷雨》。严格的“三一律”,故事发生于一天之内,只有一个场景,客厅,五六个人物,一个包藏着历史悬念的故事,到最后石破天惊。

几个人物中,写得最生动的,还是何家的大儿子,何为。看似玩世不恭,言辞犀利。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许多政治笑话,都是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譬如何为议论造反派唐有才的段子,见外宾时说“他娘的”当口头禅,据说,就是发生在当时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造反派陈阿大身上的真事。

那个年代的观众很单纯,只要演员一说到“周总理”,台下的观众便会一片唏嘘之声。演到高潮处,欧阳平的一句“人民不会永远沉默的!”,会让观众的情绪沸腾。

电视剧里,也把这一幕搬到了“惊雷”的演出现场。事实上,就在“四五事件”平反的前后,《于无声处》剧组被请到北京演出,效果同样轰动。这才是真实的历史,“于无声处听惊雷”,舍“于无声处”而虚构出“惊雷”,我以为,实在真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据说,当年全国有2700个剧团上演《于无声处》,其轰动效应可见一斑。后来拍成了电影,由导演过《李双双》的鲁韧执导,反响平平。我想,唯一的好处,是留下了这个视频,几十年后,在话剧演出的视频已经无处寻觅的情况下,还能让我们在网上重温吧。

邓剧的编导用心良苦,既要表现《于无声处》在“四五事件”平反中所起到突破口的作用,又苦于当时北京没有合适的剧目可以表现,于是生造出一个“惊雷”。

其实,他们是健忘了。当时北京的话剧舞台上,虽然可能没有《于无声处》那样轰动,但是也确实有一出好戏,足以和《于无声处》相媲美的“扛鼎之作”,《丹心谱》。

是北京人艺在文革后恢复建院,推出的首演剧目。苏叔阳编剧,梅阡导演,郑榕,于是之,胡宗温和修宗迪等主演。

百度上有这样的剧情介绍,看上去很皮毛,很概念,很政治化,也很乏味。其实,真正的《丹心谱》要好看得多。抱歉,就当一回“文抄公”了——“新华医院老中医方凌轩,悉心研究防治冠心病的新药,在参加四届人大会议期间,得到了周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他倍受鼓舞。但是,在卫生部工作 的女婿庄济生,受“四人帮”的指使,对新药的研究进行阻挠和破坏,以达到他们反对周总理的罪恶目的。方凌轩对庄济生严加斥责,结果招致重重灾难。党委书记李光、学生郑松年,以及好友丁文中,都因支持方凌轩的新药试验,而遭到了迫害,使方凌轩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在他被迫停止试验的时候,突然深夜接到周总理的电话,总理明确指示,为造福人民,新药研究必须继续下去。方凌轩和全体实验人员怀着一片丹心,经历艰难困苦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药问世的胜利。当他们欢聚庆贺之际,却传来了周总理逝世的噩耗。方凌轩和他的朋友们,化悲痛为力量,踏上医药研究的新征途。”

苏叔阳原来是北京中医学院教政治课的老师,《丹心谱》是他的成名作。也正是《丹心谱》上演后,他才被调到北影厂担任编剧,写过《夕照街》、《左邻右舍》等作品,特别是描写“老舍之死”的《太平湖》,反思文革,是当之无愧振聋发聩的好作品。

说起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人们往往会想起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还有苏叔阳的《丹心谱》。至于《于无声处》,怎么说呢,可能确实还差点火候吧。

就剧本质量而言,我觉得,其实《丹心谱》要比《于无声处》更有分量。笔调更加老到,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剖析,无疑也更加深刻。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剧中的那个反派,庄济生,典型的“风派人物”,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什么时候都能吃得开。这样的人物,文革时期有,今天恐怕同样不乏其人。

值得一提的是,重看视频才知道——是大导演谢添执导的同名电影。饰演庄济生的演员,原来就是修宗迪。修宗迪后来演了不少电视剧,记得演过张家港市的市委书记,《胡雪岩》里的左宗棠等等。其实更早有印象的,是《编辑部的故事》里客串的那个骗子。不过不管怎么说,演庄济生那会儿,可还没有如此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哦。

如果说,《于无声处》脱胎于《雷雨》,那么《丹心谱》无疑更能看得出同样是曹禺名作的《日出》《北京人》的影响。而且,北京人艺那些老艺术家的出色演绎,也确实增色不少。因此,成为北京人艺重新恢复建院后的当家作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几位老艺术家只要往舞台上一站,抑扬顿挫的台词,浑身都是戏。饰演老中医丁文中的于是之,手里拿了根拐杖,据说这是从王震那儿来的,“王震先生当时是国家领导人,他摇晃这个拐杖,是他生气了,他不摇晃手这么拄着,甚至重心挪到手杖这儿,那是非常倾心地喜欢你,听你说什么。于是之观察甚细,就把这个用到了他的人物身上。”——这是苏叔阳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的原话。

苏叔阳在接受采访时,还曾经说起《丹心谱》和邓小平的渊源。

“就在《丹心谱》要首演的时候,传来了一个让我感到紧张的消息:第一排排队,先写谁后写谁,第二这是,这戏以死人压活人,这个借悼念周总理要说什么话,要查查作者是谁,是不是有什么别的政治企图。据说后来是小平同志到朝鲜访问回来以后,不知什么情况下看见了这个戏,他说这是个好戏,一语定乾坤,这些笼罩在外面的这个压迫你的这些就烟消云散。”

我想,如果把这一段写进邓剧,岂不是比一个生造出来的“惊雷”要生动得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302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影评从布拉格之恋说起 布拉格之恋迅雷下载

原文地址:影评从布拉格之恋说起作者:术妙烟最近看了叶炜的批判现在一些所谓文化界大师大家的书。有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余秋雨,贬低的是一无是处,完全一娱乐文化人,还有自卑的王朔、被神话的王小波、庸俗化的余华、官场失意的贾平凹、没信仰

为政:从侯方域说起

为政:从侯方域说起 两年前读过《侯方域文集》,留下的印象是:太悲凉了。至今未忘的句子“烟雨南陵独回首,愁绝烽火搔上毛”,就是清晰地刻画出书生遭变,恣睢辛苦,那种愤懑抑郁,对故国哀思的心情。一个人,身经巨变,感慨自然会多的。不过也要这

从“米兰达告诫”说起 米兰达告诫

从“米兰达告诫”说起—— 漫谈“嫌犯沉默权”“律师介入”“家属知情权” 美国的“嫌犯沉默权”,是1966年因“米兰达案例”而确立!看过美国电影的观众都会记得,警察每次擒获犯罪嫌疑人后,都会念念有词:“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所说的一

从有关鲁迅的电影说起 关于鲁迅的电影

从有关鲁迅的电影说起前两天在吉林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看到从央视跳槽出来的文清,在介绍有关鲁迅的电影,说到1925年端午节鲁迅在家请许广平和几位绍兴籍女学生吃饭的故事,遗憾的是电影的编剧完全采用了自己取名叫“马蹄疾”的文人胡编

声明:《从虚构的“惊雷”说起 小说抗战惊雷》为网友枯藤昏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