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艾略特《荒原》 艾略特 荒原 英文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四月快到了,忽然想起艾略特的荒原首句。大家都知道20世纪世界诗歌史上有两部伟大的天书一个是《杜伊诺哀歌》另一个是《荒原》,它们的语言创意与思想深度都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甚至很少人能够读懂它们。因此人们甚至不得不创造符号美学与接受美学来做为欣赏的工具,当你静静的读艾略特的诗歌时候,会有种灵魂被撕碎的感觉。反讽与无奈,非理性的特点与西方惯有的隐喻使得死亡意向带给人极端恐怖。本应温暖的四月春日成了残酷的月,死意与丁香,冬日的温暖。。。。。悖论的产生,美丑的对比不得不使人震撼。西方文学史上常常有大量的引用典故,而它们的使用往往不像中国论文中的道貌岸然地证明观点的意向,而是为了表达其艺术性。这也是阅读西方文学需要注意的地方。《荒原》是二十世纪象征文学的高峰。它写出了20世纪欧美乃至全社会的本质。二十世纪前半叶是一个极为动荡的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各种大事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而诗人以其艺术家的特有敏感和对生命的激情写出了这个异化世界的观感。死亡意向群的艺术渲染令我们不得不动容,荒原里的死亡情结恰恰是其魅力之一。在雅典春天的往往是祭奠的时节,人们相信此时死去的人回到人间(中国的清明也是在春天,巧合?)此时的春天已不是希望的象征,情欲,欲望一切都在春天成长,虽生犹死的观点表达无疑。时间无法停止,生的同时意味着跨向死亡之路的开始,死亡是无法抗拒的,而连人生之旅也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有种种的丑恶,因此就注定了春(产生)的丑陋。而冬天却是温暖的,因为冬天可以使人遗忘,此时遗忘便是死亡,死亡便是遗忘。有时表现的死亡已不是肉体死亡,而是精神的死亡,有时很难理解。荒原正是隐喻当时社会,千余年的价值传统(即上帝)死了,人们无法为自己的生找个目标,私欲横行,对财产的无度占有,情欲,仇恨和迷恋风行社会无不在深层次影响当时人们心理状态,虚无感,无寄托感使当时社会危机重重,俄罗斯社会的激进,德国的民族主义无不是其极端体现的深层原因。失去信仰的西方人心理莫名烦躁,人们越来越感到生活无目的和荒诞,人们渴望伟大和不凡(例如一战的德国士兵怀着渴望牺牲的伟大追求走向一战,在柏林女性把鲜花洒在开往前线士兵的脚下)既然荒原是社会的象征,那么艾略特提出救赎之路,即对基督的皈依。生而复生的理念也就顺理成章了。此时死亡是再生,是到彼岸世界的开始。在基督艺术中,死是否定之否定,因此成了肯定。可以看出艾略特是有很高的宗教情怀的,而他敬慕的人就是但丁而非莎士比亚,整个荒原表现了对此岸世界的悲观绝望和否定。当时西方价值传统失去后,尼采提出积极的虚无主义,让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成为自己的信仰,马克思提出消灭阶级差异,把天堂建设到人间,可是由于人的本身所限,实现机制实在很难。而艾洛特提出回归基督,来理清这个信仰缺失,虚无丛生的社会。由于以前意识形态占据中心,使人们评价作品都从批判资本主义的实用化出发,忽视了其艺术性。更不可忽视的是西方具有东方人所缺少的宗教这一维度,西方的艺术,无论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文学作品都与宗教有很大联系,甚至产生于宗教。因此东方人无论评价西方作品往往注意其技巧性。不注意荒原的背景和宗教情怀根本是南辕北辙。同时也可以这么说荒原根本是人内心的写照,圣杯传奇和渔王故事是其神话背景,人们挣脱了上帝引力,背叛了上帝,加上19和20世纪技术发展对外在世界和人类本身的发掘,是人们追求物质和欲望。而荒原的意向碎片正表达艺术本质是来自人内心悲剧的命题。当艺术来分担悲剧时,伟大的荒原便诞生了。这也是论证了伟大的文学作品为何大都采用悲剧这一载体,而非浅薄,虚伪,自欺的具有麻醉功能的喜剧形式了!残忍四月象征失去信仰后现实世界凄凉与荒芜,火象征人们无限制的欲望,水象征神的救赎。。。。。诗歌中对象征的运用普遍和对死亡的刻划表达的目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和传统基督复活和救赎的愿望。伟大的诗歌在于表达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当这种诗歌结合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时,加上艺术 的载体(而非技巧)那么它就更加伟大,荒原是难懂的,这也给了人无限可解释性(当然不能乱解释),这也是伟大作品共性之一。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产生共鸣,这也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吧。每个人心中都有每个荒原的景象,有对荒原的理解,但愿我们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杜杜伊诺哀歌伊诺哀歌

读艾略特《荒原》 艾略特 荒原 英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3122.html

更多阅读

《全神贯注》评课稿 全神贯注 英文

《全神贯注》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好友到家中做客,自己却全神贯注地工作,忘记了挚友的事。突出了他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重在感悟罗丹的浑然忘我,执着追求的精神,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能成功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300字

前几日,有人推荐我读本书,叫做《乌合之众》,进来细读之,发现其极伤脑细胞,便有了一种写一篇比它更伤脑细胞的读后感的愿望,以此作为对逝去的脑细胞的祭奠。——序写读后感这样一种严谨的文字,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已经习惯了

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原型的英雄人生 红岩原型

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原型的英雄人生韩子栋 来源:红岩春秋本文摘自《红岩春秋》2010年04期 作者:潘岚 原题为:从韩子栋身上读懂“英雄”小说《红岩》出版后,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人们争相诵读。而小说塑造的“疯老头”

声明:《读艾略特《荒原》 艾略特 荒原 英文》为网友灑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