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常,破我执,出生死佛经每日闻思修系列 闻思修

观无常,破我执,出生死

(佛经每日闻思修系列)

达观法师:无常观

一切法相,梦幻泡影,似露似电,应起正观。

身心世界,尽是无常,凡愚执常,恋恋不舍。

不愿面对,自欺于己,徒须伤感,心生无奈。

若能如实,时时观照,日久渐离,妄想执着。

身是无常,生老病死,色身苦痛,无人能替。

心是无常,生住异灭,受想行识,念念不断。

境是无常,成住坏空,因缘聚散,实无常在。

人是无常,有生必死,生生死死,轮转不停。

事是无常,有事无事,大事小事,世事多变。

时是无常,过去已过,未来未到,现在不存。

地是无常,东南西北,上下四隅,十方危脆。

物是无常,若好则用,若坏弃之,永无长久。

爱是无常,旧爱新欢,由爱生恨,此爱不真。

情是无常,亲情友情,爱情同情,一念无情。

名是无常,无名妄逐,有名想隐,名本假名。

利是无常,私心互争,利落谁家,世事难料。

权是无常,当年君王,叱咤风云,今在何处。

势是无常,人来得势,人去失势,往来不定。

是非成败,转头成空,青山依旧,几度夕阳。

无常非无,此是生机,日新月异,生生不息。

日月相推,寒暑交替,年复一年,时时更新。

洗心革面,痛改前非,败可再成,衰能再兴。

三毒可转,戒定慧学,无明烦恼,念觉菩提。

凡夫成圣,众生成佛,一切罣碍,已成自在。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生灭实无,更无可灭,无常而常,清净常乐。

一、世间存在的都是无常


所谓“常”就是永远不变、不会衰败、甚至也不会消灭、死亡,永恒长存的,叫做“常”。既然是无常,就表示它是会改变、转变、衰变的,甚至到最后也一定会消灭、死亡的,这叫做“无常”。

世间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

世间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所谓“凡是存在”的,那就无所不包,因为宇宙之间所谓的存在,有属于有形的物质存在,我们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的都是;再来就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也是属于存在的一种,譬如我们的思想、观念、学问、学识、念头,都不是永远如此,永不改变;我们的心念时时刻刻、刹那刹那不停的转变,我们即使拥有固定的思想观念,可是遇到某种机缘,思想观念也会改变,这是属于无形、抽象方面的无常。那么,心外之物,譬如我们的身体,属于物质界,也是无常的,是由细胞组成,而细胞却是不停的在新陈代谢,因此我们的身体当然也会跟着无常。我们的身体从初生的婴儿体,到童年、少年,经过了青壮年,然后就会趋于衰老,甚至病变,到时候一定会死亡── 所谓肉体的生、老、病、死。其它譬如桌子、椅子、田地、房子等种种器具物品,时时刻刻也都在衰变当中,不可能永远保持固定的形状,这就是所谓器物的“生、住、异、灭”。至于山河大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大宇宙,也都是时刻在转变衰败,最后也会趋于毁灭,这就是“成、住、坏、空”。不管是精神界还是物质界,都是无常的,人最后会死,物最后会灭,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佛教的无常观
  
佛教讲的“无常”,往往是指人的死亡,所以佛教的无常观,其实就是对“死”的看法及观念。


世间的无常有哪些?简单分个类:

1、意识无常

我们的意识也是流动的。每一秒,大脑内新的思想在增加,旧的内容在遗忘。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不断组装新的意识然后存入大脑。这些信息可能来自环境,或其他人,或者各种书。

即使打坐,也会观到,我们的大脑里,极少有消停的时候。我们意识的海洋里,就如风吹黄沙,旧的去了,新的又来。所以,一个人的观念也会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表面上看,好像人有固定的观念,长期观察,会发现人的观念一直在衍化,增减变化之中,从未固定。

2、物体的无常

任何在人们看来是实有的东西,其实都在无常变化之中,这个比较细微,需细细品味。

一切东西,都如肥皂泡,从生,到大,到准备破裂,然后破掉。或许你会说,我一个手机,用了一年都没有变化啊。那么,你用十年看看,会变吗?十年之后,新旧之别,一目了然。然后问自己,这是一天之内变成的吗?显然不是。这说明东西的确是每天都在变化之中,并没有不变的事。

3、世事的无常

世间的一切事情,也在无常的变化之中。比如一个人开始上班,总有一天会退休。这个上班至退休的过程,就是变化过程。

又如一个人升职,表面上看是升职,背后在升职以前,一定有一些因缘,才会出现升职这么一个现象。职务再高,最终也会停下来。从高职务到停下来的过程,就是变化的过程。

人间之事,就是在各种因缘组合之后,进行各种变化,没有永远铁板钉钉,不会变化的事情。人们常叹息世事无常,却很少去观无常背后的种种因缘。

无常即是常,因缘决定现象。

4、身体的无常

我们身体每时每刻也在变化之中。从小到大,变化巨大,这也不是一天变化的,而是每天都在变,才会有这个结果。据科学家们的统计,人体内的细胞,每秒死亡达数万之多。一秒钟之后的身体,与一秒钟之前的身体,已经判若两人,只是人们不知不觉。

5、假名安立

说到无常,但在无常的某些阶段,人们可以拿来用。并以这一阶段为“常”。可用的这一段时间,人们就给它取个名字,这就是“假名安立”。

这个名字只是人们使用方便而设,但人们的意识里往往把无常当成常,把幻当成真。

为什么一切皆无常?

因为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一切都是因缘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赖,一切都在变迁,没有常住的事物。所以,变易、无常是天地间永不动摇的真理。

二、世事无常,何必执着

人生难料,世事无常

生活中,有太多的表面,太多的物质,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透彼此的心。生活中,有太多的差强人意,使我们无法忍受,也无法回避。生活中,有太多的情不自禁,也有太多太多的约束。生活中,有太多已超越了我们所能承受的,可是我们依旧学会坚强的面对。

执着生苦,何必执着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执着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我们很多人都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拼命地执着追求,把自己的自性本心完全依托在外部的因缘上,随其变化而变化,不能明心见性,自己本有的一颗清净心就在这些分别中被遮蔽烦恼就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生活的“苦”就如影随形了。

三、观照无常,放下执着

当我们深深观照的时候,就能发现:没有哪一样东西是恒常的,即使最微细的毛发也在改变。科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每时每刻都处于活动、变化的过程中,在微观世界里,旧粒子不断毁灭,新粒子不断产生,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变成质量,稍纵即逝的形状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如此永无尽期。

  除了这种变化之外,我们周围还有什么呢?屋内的光线、窗外的树叶、路上的行人、季节、天气、时间……哪一样不正在改变呢?还有我们自己,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今天看来不都是一场梦吗?我们身上的细胞正在死亡,我们的身体正在衰老,甚至我们脸上的表情也一直在改变,我们今天神清气爽,那是因为一切都很顺利;明天就垂头丧气了。环境是无常的,我们那随环境而转的心也是无常的,它就像梦那么空幻、那么短暂。看看我们的念头:过去的一念已经过去,未来的一念还没生起,即使是当下这一念,也立刻变成过去了。

  我们从中发现宇宙的基本特性: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持久、稳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这就是佛所说的"空".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从前我们认为是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

  这不只是理论,而是可以切身知道,甚至亲眼看到,同时又时时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世间的万事万物,不论是山川大地、环境中的任何事物与现象、我们的身体、思想、心理反应等,都是在不断的变动之中,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甚至包括所谓的原则、真理,也会随着时空的不同,而阶段性的有差异。到了该改变的那一刻,应该要放下的就要放下,不需执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能知道人生无常就不会执着,明白分别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就不会妄想。其实世间所有物理和精神现象的本质,都没有一个常住不变、能主宰永恒的“我”;所有的行为现象每时每刻都在迂流变化,是“无常”的。


修观无常的重要作用!!!

1)观一切无常之理透彻了知,自能通达无我。断贪嗔痴三毒妄念,即以此矣!

2)教人观无常,不是要避免死,正因死在前面,刻刻紧逼,死法无定且多,当以一心精进学佛为要门。

3)多观无常,则生、老、病、死,均与我无关,久久通达空性,即为禅定与智慧也。

4)人能修无常,自然离苦得乐,如耕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又如自己建屋,初甚苦,完成时自己享用,先要有此意乐,自然不畏死矣!

5)释尊云:“多观无常,即为供养一切佛,亦受一切佛加持,为成佛之始基。”又云:“供养迦叶等大阿罗汉,与一刹那观无常,后较前胜也。”

6)有人问博多瓦尊者:“云何是成道唯一之法?”答:“观无常是。”

7)“观无常有何胜利?”博答:“初与三宝启信,观察父母或他人死时痛苦,中间精进,后得禅波罗蜜,通达空性,成佛道,均从观无常来。”

8)博多瓦尊者又云:“初只知现世目前,学佛仅为避祸求福;中不畏轮回苦,只求人天福报;后不知涅磐功德,无出离心,皆由不能料达念无常故。”“初求法,不为五欲所迷,中得法,如理修学,后无障碍,不间断,得圆满,皆以念无常为根本也。”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深深观照人生的无常,才能真正:放下执着!出离生死!

四、生活中如何观照无常呢?

1、开始观无常(禅修观无常法)

择最舒适的姿势坐好,放松身体,花点时间专注在呼吸上,直到心平静而清明为止。当我们的心平静地安住于当下时,让自己升起一股做此禅修的正面动机。比如“祈愿这次禅修能为众生带来更大的平安和快乐”或“祈愿此次禅修能成为我开悟的因,让我可以帮助众生脱离苦痛并证悟”。

  然后,我们将觉察力放到身体上,观想身体的各个部分——头部、手臂、双腿、皮肤、血液、骨骼、神经……用我们的感觉来检视这一切。思考它们的本质是什么,是构成各个部分的质地、形状、大小或成分吗?感知身体中各个部分的运作,察觉它们每一刻都在发生的变动,如心的跳动、血液的流动、神经脉冲的能量等。

  进一步去觉察身体细微层次的细胞结构,那是完全由活生生的细胞所构成的,感觉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细胞的诞生与分解。在更细微的层次上,身体所有部分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而这些也都一直在变动中。试着感觉身体每一刻都在发生的变化。

  把注意力放到心上,观察心中的各个部分,如想法、观念、感觉、记忆、影像等,花几分钟,就只单纯看着心的这些始终在变动的经验像流水一样轮替变换。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警觉,不要对心中所见之事生出眷恋执著,也不要生起批判、发表看法。只是观察这些变化就可以了,然后试着对我们的心的无常本质得到一些感觉

  在思考我们自身的身与心的无常后,将觉察的范围再次延伸到其他事物之上。无论是我们禅修时所处的环境,还是遥远的地球另一边的事物,无论是过去的还是将来的。身边的一个茶杯、一份报纸、海中畅游的鱼儿、空中翱翔的鸟儿、尘封的故事、未来的都市,这些事物有时看起来坚实而静止,实际上却都是瞬息变幻的。持续体验这种经验一段时间。

  禅修时,任何时候,若对事物变易的本质出现清楚强烈的觉受,就把注意力稳固地放在上面,愈久愈好,不要分心。让我们的心沉浸在这种专注的体验之中。当感受消退或注意力开始游移的时候,再回头对我们的身、心或任何一个部位进行无常的分析。


2、寿命无常实修法

《楞严经》节选:

楞严会上,佛为波斯匿王开示不生灭性。
佛:“大王是几岁看到恒河水的?”
王:“三岁时与母亲路过看到的。”
佛:“二十岁比十岁衰老,直到六十岁,念念都在变,十三岁时你看到的恒河水与三岁时有差别吗?”
王:“没有差别,我今年六十二岁了,看到的恒河水与三岁时看到的一样。”
佛:“现在你的脸上很多皱纹,童年时没有,你现在见到恒河水,与童年时见到恒河水,这个见有无老少的差别?”
王:“没有,世尊。”
佛:“大王,你的脸上虽然起了皱纹,但是你的能见之性并没有起皱纹,起皱纹的会变,不起皱纹的不会变,会变的有灭,不变的没有生灭,怎么能说你的见性随着你的身体一起受生死呢?”
这个能见的性,就是我们的佛性、觉性,是我们的本来,我们时时在用它,却不知道认取。佛性、觉性寂而常照,如如不动,了了分明。佛性、觉性同时又具有造业受报的功能,随无明因缘起妄用、受苦报。佛性是常,性用无常。觉性是常,觉用无常。我们本来就是常与无常的统一。人在糊涂的时候,并没有丧失佛性、觉性,只是被无明因缘生出的恶法障住了。

引申思考:

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参破生死,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幻化不实的,对现有的一切不要执持不要贪图现在的享受,而要有出离心,有人观花开花落体会到生命的无常,有人观春夏秋冬季节变化体会无常,有人观世事沧桑体会无常,佛祖和莲花生大师为了体验生命的无常,亲自到坟地去,在坟地了体悟:生前贫富贵贱殊,各据地盘与山头,死后同聚尸陀林,尸骨统统化为泥,苦海浮沉迷失客,早日醒悟速逃离,一朝识得无常道,当下证得菩提果。佛为了让我们放弃我执,让我们修持不净观、白骨观,这些好像很很抽象,最近看了慈禧的事,感到是体悟无常的极好例子,慈禧太后生前用尽心机,掌握了最高权力,生活极端奢侈,穷苦的人食不果腹,她每顿要吃上一百道菜,她还要把荣华富贵带到死后的世界,生前大兴土木为自己兴建高规格的陵寝,有大量的金银珠宝陪葬,供其死后享用,口内含有夜明珠防止腐烂,但这一切都不能保住死后的尊荣,死后不久,陵墓就被军阀盗掘,掠走了全部珍宝,慈禧的遗体也被暴尸棺外,衣服也被人扒光了,原来完好的尸体也很快腐烂。她生前霸道,死后却蒙羞。

现今世界,天灾人祸极多!每天可多观想和看看这世界发生的灾祸及场景,这种种的人生无常之态,不正是上天对我们人类的警醒吗?!心念当下顿收,放下我执,心念出离生死,静心修行。

《红楼梦》里《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3、堪布索达吉:在生活中观无常(节选)

平时的行住坐卧、所作所为,也要全部观无常。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呢?下面具体讲几个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观想这条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逆境所毁,从细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如《般若摄颂》云:“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对于无常,世间人在亲友病逝时,才有一点感触,伤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而作为修行人,即使两个人身体很健康,离别时也应该当成永别:“我们以后不一定能见面了,极乐世界再见吧!”时时有种无常观,这是相当重要的。世间人或许觉得这不吉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修行人之间需要一种观无常的微妙缘起。
(二)住处
所居住的处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不能认为这是脏乱差的地方。

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这个世界肮脏不堪,所接触的人也全部视为妖魔鬼怪,这样的心态对修行极有损害。
(三)饮食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中节食苦行时,许多空行母现身供养衣食,并说:“尊者啊,您在修行的时候,如果吃一点人间的食物,穿一点衣服,同时服用一点点空行的妙食,对禅修和善行会大有帮助。这些衣食,我们会替您筹备的。”尊者回答:“世间人所有的财物和资具,是不能与修行人的觉受和证解相比的。因为我有了禅定的妙食,故世间的衣食和享受有没有都无所谓!


我们若有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没有,饮食也要比较清净,切莫沾染罪业的过患。我以前一直强调,每人一天三顿饭,千万不要杀生。有些人早上吃一只青蛙,中午吃一条毒蛇,晚上吃一只鸡,尤其是生活在海边的人,每顿饭吃掉的众生不是一两只,而是无数只,这种人比屠夫还残忍、比恶魔还可怕,不如早一点离开世间好。
此外,我们除了尽量吃素,每次吃饭还应供养三宝,或者行持过午不食,以清净心来过清净的生活。
(四)睡眠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五)财富
拥有的珍宝财富是无常的,故当依止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
观无常,破我执,出生死(佛经每日闻思修系列) 闻思修
世间人对有漏的财物极为重视。前段时间,有些台湾居士去一个寺院参加开光仪式,当时在场有一个藏族老乡,我以前认识。她整个身体装饰得金光闪闪,十个手指戴满了金戒指,脖子上也有很多金子,一块一块的……那些台湾居士见了,都说她这样做实在是浪费,平心而论,这种打扮十分俗气,一点也不好看。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认为财富是身份的象征,把拥有高档的衣服、轿车、房屋,当作是成功的标志。而修行比较好、境界比较高的人,视钱财如粪土,根本不把这当回事,他们唯一重视的,只是净戒、信心、知惭、有愧等圣财。
当然,作为修行人,所有的行为特立独行,一点都不随顺世间,也有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样,无论你在什么情况下,都务必要重视圣者七财。
(六)亲友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整天随顺他们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应当远离闹市,前往寺院或寂静处激发出离心,到了那时,你自然而然会珍惜时间。
其实珍惜时间很重要。如果你现在不珍惜,没有好好修习,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明代的一元禅师说过:“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因此,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要有一种出离心,觉得这个人身太难得,必须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刚刚出家的人,也许会有一点出离心,但这个需要长期保持,不然的话,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血并不可靠。
(七)名利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没必要去希求这些,应恒常身居低位。
现在有些人活得特别累,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在是没有意义。当然,如果你有地位对众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对众生毫无利益,则应像噶当派的大德一样,内在虽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却甘愿默默无闻,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发心、做善事。
(八)语言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平时说些无稽之谈没有意义,有时间的话,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窍诀宝藏论》中讲了要断除的六种大错误,其中对亲朋好友极力取悦,对上师三宝非常冷淡,这是一大错误;整日无休止地与人闲聊,却从来不愿意持诵密咒,这是一大错误;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间八法,这是一大错误……诸如此类讲了很多道理。
现在有些人,仅仅念莲师心咒一万遍,就抱怨特别累,念一个小时头都要裂开了;而让他讲些是是非非,尤其是说别人的过失,三四个小时还觉得短,甚至要熬夜“加班”。所以,凡夫人确实烦恼深重,做善行的话,就像爬山,一直在算时间,磕半个小时头或念一个小时经,就累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而让他做些世间琐事,马上精神抖擞、活力百倍。这是非常颠倒的。因此,我们行持善法要有毅力、要精进,至于造恶业方面,务必要想方设法加以杜绝。
(九)善念
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即使依靠偶尔的因缘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红尘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烟消云散、无踪无影了。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出离心和信心,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坚定的誓言来摄持相续。
(十)妄念
想法妄念统统是无常的,故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如今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分别寻思特别重,总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这也是无常的,关键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拥有贤善的人格。否则,即使你再能说会道,口才无人能及,想象力特别丰富,可对自他有没有利也很难说。
(十一)验相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晚上做一些好梦,白天显现种种境相,看到光、看到圣尊……这些验相和证悟相也是无常的,没有必要太高兴。
你平时生起强烈的烦恼,从来都不察觉,而稍微有一点觉受、有一点境界,就开始到处打电话:“我开悟啦!看到什么东西了。”其实看到什么并不重要,内心转变才最重要。若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反反复复在心中观修,对此真正产生定解,然后修更高的法才会事半功倍。否则,暂时的一些验相并不稳固。
卓沃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的确,基础没有打好的话,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过《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希望你们牢记于心。


4、真正发心去观想和感悟无常

每当我们听到山川大地的声音,听到潮起潮落的声音,或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宛如听到无常的声音,这些改变,都是我们活生生地在和无常接触,它们都是无常的脉搏,催促我们放下执,回到真理。

  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当下就面对这些改变!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生命中也许充满着痛苦和难题,但这些都是成长的契机,可以帮助我们在感情上接受无常。一旦我们相信一切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便无法从改变中学习。

  体会无常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错误的恒常观和盲目的执着。执着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执着的东西本质上是执着不了的,放下执着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我们可以在放下的同时发展出温和而不可动摇的沉着,与此同时,信心、喜悦、慈悲也会从心灵的深处自然反射出来。

  当我们进一步观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质,我们绝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会唤醒我们的慈悲心,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我们再也不必保护和伪装自己了。

  开始体会无常和"空"也许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这种经验是如此生疏。但在不断的反省之后,我们的心就会逐渐改变,放下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容易,接着,我们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会改变。随着每一次的改变,我们会有稍许体悟,对生活的观点也会越来越深刻了,而日渐淡化的习气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产生大的影响了。当我们发现自己能够放下过去的方式时,我们的视野将越来越宽,喜悦将油然而生,因为我们有了新的力量和信心,再也不受习气左右了,我们因能够改变而越来越自在了

五、补充说明

0、三世观无常

‘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式。就像英文文法中的PAST TENSE,PRESENT TENSE 和FUTURETENSE。

下面摘录的这段经文,以‘时间’来证明无常的现象: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根、想、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

这段经文取自杂阿含第八经,我们先看它的白话直译:

当时,世尊告诉诸位比丘:‘过去、未来的色(物质)是无常的,何况是现在的色呢?圣洁的弟子们!像这样子进行观察的人,不回顾、眷恋过去的色(物质),也不欣求、渴望未来的色(物质),也就对现在的色生厌、离欲、朝著正确的方向一直到完全除灭一切烦恼。

同样的,过去、未来的受、想、行、识(各种精神作用)都是无常的,何况是现在的识(正在生起的各种心理作用)呢?圣洁的弟子们!像这样子来进行观察的人,不回顾过去的识,也不欣求未来的识,从而也就对现在的识生厌、离欲、朝著正确的方向一直到灭尽所有烦恼。

如果我们有去细心观察一样物质的话,便可以清楚洞悉无常的实相了。我们说过:人是精神和物质的组合体;这也是我们都知道的事实。现在我们就以物质的身体来作为例子,以便对上述经文作更进一步的阐释:

过去的色—孩子的体型和外貌;

未来的色—一具将会腐烂的尸体;

现在的色—少年(或成年人)的体型和外貌;

在这三个不同时式中,我们的身体有著种种不同的样貌,清楚显示了过去、现在以至未来的变易—无常的现象。

认识了无常的真相之后,我们也就不会再去眷恋或回顾已经过去的一切,也不再欣求或渴望未来的一切;因为,一切必定会成为过去,而且还是‘正在成为过去’;未来的一切也必会‘来临’,并且是‘正在成为现在’,然后迅即成为‘过去’。

经文中所提到的‘厌’和‘离欲’不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对色的抗拒’或‘憎厌的情绪’—‘厌’是相对于‘贪喜’的一个词儿。可以理解为:对一切的物质和精神作用都不再有所贪喜了。注意,不是去抗拒、去讨厌、去排斥它,只是照见它。‘离欲’的情况也大致相似。意思就是‘离开’对种种物质和精神的‘欲望’—停止那种‘一直要求’的心态和行为,也停止那种‘一直要求’自己‘不要一直要求’的心态和行为。

1、慧律法师:了生死从哪里下手?观无常。


初学佛的人,观照的力量不够,自己的悟性也不足,自然对法的觉受较薄弱。

  学佛最怕一种人,师父问他:“你有什么问题?”他说:“师父,我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人问题才大,他的问题就是不晓得自己的问题在那里?

  没有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是自己观照得不够透彻,那就需要因缘的启发。譬如有人,你跟他说生死无常,他体会不出来。有一天,回家的时候,别人告诉他:“你姐姐被车子撞死了。”他赶去医院太平间 一看,哇!七孔流血。

  这姐姐长得这么漂亮,一下子突然死了,他实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然后,痛哭流涕。如此一来,慢慢地就能接受无常的观念,这种是属于间接的方式,要靠因缘事相上的提醒才能觉悟的人。

  另一类人,上根利智,感受性很强,和他讲佛法,他会马上顿悟,就如六祖慧能大师,听《金刚经》中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就知道了。这种人是属于能接受直接教育、有宿性善根及大智慧根器的人,一闻千悟;但这是不容易办到的。

  今天我们学佛提不起力量,那是因为将生命与佛法分开。因此,有时会知道世间无常,一切都在变化迁流,可是。因对世间法的观照力量不够,一下子又觉得生活蛮愉快的,又忘记了精进。这都是因为平常没有培养观照的能力,所以提不起精神来。

  所以,我们要多听经闻法,多薰习佛法,薰习久了就会有力量。如果单凭着一股宗教热情,对“法”本身却不能安住,那么心性就无法定下来,学佛就不能增上了。


在事相上悟到绝对的空性,名为开悟

  觉悟到这颗本自具足的清净心就是佛。那么,清净心是什么东西?它不是有形相的事物,无法用言语形容,亦无法以笔墨描绘,但处处起作用。我现在讲话就是,你们听课也是——起作用,此系就事相上而言。佛性就是理,但不离事用,不坏事相。因此,就理体来讲,是绝对的;就事相上来讲则千差万别。开悟即是在一切的事相上,悟到绝对的空性。古时候,有人打破碗、打破杯子、打个香板就开悟。为什么?在事相上体悟到这不生不灭的绝对理体,就叫做开悟。他就身心自在,万缘放下。泰国高僧阿姜•查说:‘放下一切执着,是我们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
  何谓做功课?去掉那份执着,放下那份假相,名为‘做功课’。《楞严经》云:‘想像为尘,纳想为垢。’我们用文字来教育,会栽培一些学者,但不能造就成佛道者。虽然看很多经典,但拼命着相,没有正思惟,因此无从得到法益。由于执着自己的角度,在文字里面作文章,所以烦恼断不了。例如看到毛巾,我们晓得这是因缘生因缘灭的假相。理相上知道,但平常观照的功夫不够,无法突破。譬如说,你看到一个俊男,知道这是缘起性空,可是却断不了爱着之想,分手后念头仍萦绕不停。‘缘起性空’的道理你很清楚,但就是断不了,这是‘习气’使之然也。至于‘纳想为垢’,就像我们每天都用同一个杯子泡茶,即使有一天,你把它洗干净,杯里依然有茶的味道。所以说‘修行容易,习气难断。’就是这样。因此,在一个团体里面,能有一个好的环境修行,是很有福报的,像贵佛学院均收女众,让大家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各位应该珍惜。

  全世界的人都会死,非独我而已

  开悟则万法尽通,妄想尽息,正念时时刻刻现前,出来的都是清净心、无相心。修行,说简单很简单,说难很难,关键在有没有志气。要了生死,从哪里下手?观无常——二十四小时观无常,你很快就会悟到空性的道理。两人争执、吵闹,就退一步想——无常,我们此刻在争执什么呢?一百年后来看,这种争吵岂不是很无谓?我们不是要在二六时中提起正念吗?那么,你就提起无常的念头,一定成道。《阿含经》中百分之八十都在阐述无常的理趣,只要你下手观无常,时时刻刻念兹在玆,道业绝对成就。当你在病苦、疲惫不堪时,就观这色身,每天都有大小便等不净之物、偶遭病苦的折磨、死后还有尸毒,最后成为一堆臭骨头。要抗拒对死亡的恐惧,就必须认知全世界的人都会死,非独我一人而已,自可袪除对死亡的恐惧。事实上,恐惧亦无济于事。想想印尼航空飞机爆炸,二三四人在一刹那间全部毙命,世间没什么好计较的,修行就是几个字——不计较、不比较。因为一切皆无常,时时刻刻把这个‘死’字挂在念头,提起正念,观无常。

  深入观照无常,甘露马上现前

  如果对观无常下过很深的功夫,一切苦都可以接受;一切顺逆境全都是佛法。为什么?因为很清楚那是无常。长得庄严亦不会执着,因为这也是无常的。饱受欺凌也不觉得委屈,而会认为对方是在成就自己。对外来的诽谤、批评都能泰然处之,因为那也是无常的。一旦观无常,甘露马上现前,但功夫要下得很深,不可草率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3630.html

更多阅读

南怀瑾老师开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经上有四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像我们的思想、念头,前一个思想过去了,抓不住。“事如春梦了无痕”,过去了,像水上的花纹一样,再也抓不回来。上午的时间过去了,抓不回来;上午的思想过去了也抓不回来。世界上的人

我被驱逐出法庭 净空法师被驱逐出中国

我被驱逐出法庭---申请法官回避遭驱逐左起:马纲权,王全章,庞信祥,龙浪奔,王甫,游飞翥,马骏,覃臣寿。“法官大人,在枪毙我之前,请让我把话说完!”“本辩护人申请审判长回避!”“请法警把辩护人给我驱逐出去!”

第一讲痛苦的根源——我执 痛苦的根源

观修无我,是所有三乘法教,共同的修持方法,所以我们以它作为第一个禅修次第。在小乘资粮道中,修行的中心是听闻、思悟人无我空性我们之所以在三界生死流转,根本原因就是错误地将自我与我所(拥有的)执着为实有的存在,三界所有的业都是由这俱

声明:《观无常,破我执,出生死佛经每日闻思修系列 闻思修》为网友战撸对面五条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