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新地图

主要内容:

●中国经济重心北移速度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地位更加凸显,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由此带动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也将为“环渤海经济圈”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环渤海地区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它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环渤海经济圈连接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三省二市”。广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延伸到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环渤海区域具有如下优势:(1)环渤海湾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资源非常丰富;(3)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4)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5)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环渤海地区经济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在产业分布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产业带。京津冀产业带是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机械电子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带,工业结构偏重于重工业。辽东半岛产业带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山东半岛产业带是以电子、机械、石化、轻纺、食品等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带。

●未来,环渤海区域要充分利用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规律,加快生产要素在环渤海经济区的流动,引导和鼓励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内产业的分工、转移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梯度转移,推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质性飞跃。

中国沿海地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以珠三角为主的南部地区,以长三角为主的中部地区和以环渤海为主的北部区域。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20多年的增长积淀已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种种迹象表明,继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展活力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加速崛起,将成为我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一、环渤海经济圈概况

环渤海经济圈,是从全国、东北亚经济圈、太平洋经济圈的更大视角提出来的。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它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环渤海经济圈连接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

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三省二市”。


解读“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新地图

广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延伸到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的12%;人口2.6亿,占中国总人口的20%;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环渤海经济圈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有漫长的渤海、黄海海岸线,海洋资源、区位优势突出,港口星罗棋布,有天津、大连、青岛等大开放港口,并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科技、旅游、经济资源,沿海分布着众多的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具备了形成大区域经济圈所必需的发展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

二、环渤海经济圈概念提出的背景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科院地理所副所长李文艳最早提出了大渤海地区的概念。不久,美国有个研究机构叫东西方研究中心,提出东北亚区域概念。当时核心区域就是日、韩和中国的大渤海地区。后来学术界就陆续就环渤海经济圈发表了不少文章。

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热起来,与整个国家的开放格局有关。我国的改革开放先是从4个经济特区起步,后来紧接着开放14个城市。按照当时的思路,在中国未来开放的进程中,将有3个主要的经济支撑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环渤海将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比较重视行业规划,即条条规划。往往出现国家一旦重点发展某种工业,各地可能不顾自身条件,一拥而上。比如从早期各地争上棉纺厂,到现在都上汽车项目,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国家后来也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原国家计委出面,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在全国制订了七大片规划区,其中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东北区等。

当时规划环渤海时,对环渤海区域的界定以及产业分工是这样构思的:刚开始提出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指三省两市的范围,即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和河北。后来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山西、内蒙古东部地区都要加入到其中。不过,目前学界还是比较倾向于三省两市的划分。整个环渤海的规划用了两年多时间,整个工作由原国家计委主持。环渤海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它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原材料及重型制造业的一个基地,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所以当时对环渤海的总体定位是,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能源原材料的重要基地和外向型经济的复合基地。

我们知道,解放以后,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实际上向内陆推进。比如像天津与北京、大连与沈阳、青岛与济南,前者的工业基础在解放前都好于后者,但是解放后,情形正好反过来了。所以规划时提出的思路,是把工业布局整体向沿海推进,既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便于利用环渤海经济圈内港口众多的优势。

关于一些重要城市定位,当时从国家层面上予以明确,比如,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在经济上,应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作为其目标。像能源原材料和重型工业,在规划中,是不主张北京搞的。天津是作为重型制造业的中心,唐山是作为能源原材料中心。当时规划的是北京和天津作为整个环渤海的主中心,副中心一个是青岛,一个是大连。

虽然环渤海经济圈提出的较早,但与东南沿海相比,环渤海的发展速度仍显得十分缓慢,至21世纪初,中国经济已经形成“南快北慢”的区域增长格局。

三、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历程

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在环渤海地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尤其是北京被誉为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到了近代,这一带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夺的重点地区,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

中国古代对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和管理:春秋时期,齐国、鲁国、燕国位于环渤海地区,尤其是齐鲁文明突出。战国时期,齐国临淄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秦朝设辽东郡,对辽东半岛实行有效管辖;万里长城东起辽东。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唐朝时,粟末靺鞨生活在渤海北岸,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封忽汗州都督;登州是海上航线的出发地。契丹的封建化和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金朝控制环渤海地区。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实行行省制度,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归中书省直辖,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直沽是海运线和漕运线的交汇点。明朝定都北京,明长城东起鸭绿江。满洲迁都沈阳,后又迁都北京。清前期在环渤海地区设盛京、直隶、山东省,实行有效管辖。

环渤海地区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自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以“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以来,本地区已有一百多年的工业化历史。1866年清政府建立天津制造局生产各种武器可算是本区工业化的开端。由于此时国外资本主要以上海等南方为主,到北方投资还没有形成浪潮,总体说来,19世纪————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工业化进展缓慢,到20世纪初,也只有一些面粉、榨油、酿造、烟糖等以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4月,日本强迫中国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新兴的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中国辽东和东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更是借列强在欧洲混战之机,乘虚而入,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占领的山东胶济铁路沿线地区和青岛。“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更明目张胆地大量掠夺东北的丰富资源,并制定了以东北为基地吞并中国的计划。与此相应,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投资也随即大增,至1936年,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额已占其在华投资总额的70%以上,相当于英国在华总投资额的1.4倍多。这些巨额投资大多集中在“南满”一带。先是开采煤、铁等矿产资源,继又兴办钢铁、水电、机械和化学等工业。于是大连、哈尔滨、营口、本溪、抚顺、沈阳、鞍山、吉林、长春、金州、辽阳和丹东等地也就逐渐地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城镇。从而使东北地区某些工业产品特别是某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样,华北地区在上一世纪也没有什么工业,但因其农、矿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既是原料资源产地,又是劳动力与市场所在地,因而继上海之后,西方列强的对华投资也开始转向华北各地,如英国在河北开滦和河南焦作,以及德国在河北井陉所开设的煤矿等等。第—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北方民族资本也趁机在天津、河北和山东等地,兴办了一批矿山、建材、纺织与食品等近代工矿企业。如滦州、临城(旧称薛城)、淄博、坊子与枣庄的煤矿,唐山的水泥厂,天津的纺织与食品工业,济南与烟台等地的轻工业等。同时,日本在强占青岛并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全山东之后,除大量发展青岛纺织业使其逐步成为规模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棉纺织工业中心外,还在胶济铁路沿线建起了一些矿山、企业。日本逐步占领华北地区后,又大规模开采棉、盐、煤、铁等资源,新建和扩建煤矿、铁矿和盐碱化工等企业,同时大力打压和兼并我国的民族工业(特别是实力较雄厚的天津民族棉纺织工业),扩充其在天津的棉纺织厂。不久,就形成了我国解放前轻纺工业的所谓“上、青、天”三大基地。所有以上这些因素,都促使了这一时期华北工业的兴起与发展,使其在某些轻重工业产品和设备拥有量上在全国范围内也占有重要地位。例如1937年,华北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有纯碱,占30-40%的有煤和盐,占10%左右的有电力、铁矿石和纸张。华北工业设备拥有量占全国40-50%左右的有毛纺锭和毛织机,占全国20-30%的有棉纺锭和棉织机等等。空间上华北地区形成了天津、青岛两大工业中心,太原、济南、唐山等工业城镇,以及以煤、铁矿为主的若干中小型矿区,华北的城镇雏形便是在这种工业化的带动下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环渤海地区经济得到了重点发展。例如: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鞍山钢铁公司、沈阳机床广、飞机制造厂建立起来,建成了胜利油田和大庆油田,等等。

19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奠定了本区作为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基础。在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中,该区有64项(其中东北地区56项),占41%。工业发展重点是能源(煤炭、电力)、机械(重型机械、电器设备制造、机床运输工具制造)和电子工业、纺织工业。仅辽宁省“一五”期间新建扩建的大型项目总投资,就占全国工业建设投资的18.5%。这一时期,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重点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模式,即以重工业发展作为工业化的主线。这一阶段,重工业投资在各省市均占全部投资的90%左右。这种密集投资,使本地区发展速度领先于全国其它地区。1960年代,本区经济增长仍快于全国;70年代,资源开发利用有所发展,并开始随着中国对西方的开放引进了燕山石化等大项目。在1966-1972年全国“三线”建设高潮中,中国沿海地区的南部、中部,由于投资大幅度减少,经济增长明显慢下来。但在本地区的辽宁、北京、山东,国家投资继续增加。1966-1975年,仅环渤海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就达到490亿元,占全国同期的19%。在当时国家资金近一半集中到“三线”地区的情况下,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了。从投资项目来看,工业上集中于钢铁及当时中国的新兴产业,即石油采炼业,火电建设也开始加大规模;农业上主要是1965年北方农业会议后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随之而来的就是灌溉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不过,由于资源结构特点和建国以来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的发展方针,至改革开放前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虽然得到重点发展,但产业结构在整体上层次较低,与此后中国的轻工业化市场需求明显不符,这也令这一区域在此后的二十年当中陷于失落地位。

改革开放后,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城市对外开放;后来环渤海经济区又对外开放;大秦铁路建成通车。1979年中央确定在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1980年8月批准建立4个经济特区之后,1984年初提出进一步开发沿海14个港口城市,其中包括该地区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1988年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对外开放,成为沿海经济对外开放区。随后,除开放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办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家批准,天津港、大连港都建立了保税区。

但在整个1990年代后期,包括新世纪的头两年,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但至21世纪初,与东南沿海相比,环渤海的发展速度仍显得十分缓慢。形成“南快北慢”的区域增长格局。

四、我国经济重心北移加速,环渤海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考虑,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在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先后实施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重大战略举措,从而形成了目前“四轮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将成为中国统筹区域发展、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着眼点和落脚点,从而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使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也将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中一个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的趋势有可能成为现实。新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的原因如下:

第一,我国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政府关注,政府希望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如果各区域经济发展长期不平衡,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而言,肯定不是件好事。因此,党和政府连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政府希望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由于环渤海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殊地位,在中央政府掌控资源极其强大的背景下,很多推进经济发展的资源被更多的放到了环渤海湾经济圈及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二,无论从历史的发展,还是从区位条件来分析,北部沿海地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有足够的理由成为潜在经济增长核心区。

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心向西的转移存在着一些客观限制。中国的西南地区虽然人口接近两亿,但只有四川盆地的平原面积可达3.9万平方公里,具有组建都市圈的条件。西北地区是黄土高原,地广人稀,主要城市间的距离常达数百乃至上千公里,无法在较小的地域内形成需求规模,不具备组建都市圈的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水资源条件的改善,制约北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因素将逐步化解,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的趋势有可能成为现实,广义的环渤海地区的重化工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西北、华北的接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这些优势同时集中地表现为环渤海地区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独特优势。

第三,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到了实现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自然会通过腾笼换鸟方式来实施产业升级,这个过程中必然也会逼迫经济减速。而环渤海湾经济圈在这方面还没有这么强大的紧迫感,所以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必然会继续保持下去。

因此,在中国经济重心北移的过程中,环渤海经济圈的地位更加凸显,环渤海地区如今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

五、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

1、环渤海湾地理位置优越

环渤海地区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对外交往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作为中国北方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具备良好的基础,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尤为突出,同时环渤海地区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经济”和“大陆经济”的连接枢纽。

由此可见,占全国12%国土面积,20%人口的环渤海湾地区确实是块值得雕琢的“璞玉”。

2、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环渤海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石油资源、天燃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辽宁省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石,储量达100多亿吨,为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菱镁矿占全国总储量的80%,硼矿占全国总储量的60%。冀东的铁矿是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总储量约42亿吨。锦西杨家杖子的钼矿储量、产量均为全国第一。

环渤海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也非常丰富。除区域内现有的华北、胜利、大港、中原四大油田之外,渤海湾亦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且较易开采。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煤炭最为丰富的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1%以上。渤海沿岸也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区,其中长芦盐场是全国最大的盐场,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是发展海洋化工的重要原料。此外,环渤海地区不仅蕴藏着石灰石、白云石以及有色金属等多种资源,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其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还多,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3%以上。

3、 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

环渤海地区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也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在环渤海地区交通如此优势的情况下,国家同时也是更加注重了公路水路交通在环渤海地区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公路水路交通通道和窗口作用明显,是发挥首都区位优势,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因素,是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4、 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当前政府也正推动各类研发机构与企业联合,在中国IT业新的发展阶段,研发及促成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地区均得天时地利。其次,劳动力成本低且素质较高,适应IT产业发展要求。目前,有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之誉的北京中关村地区,目前已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各类优秀人才,摩托罗拉、惠普、松下、微软、富士通等均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蓄势待发;摩托罗拉、韩国三星等国际跨国公司进驻天津开发区早已形成相当生产规模,其自身及辐射作用仍在扩大。

5、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

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项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六、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分析

1、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状况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可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5个阶段。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上海、广州、深圳、宁波、珠海、苏州、无锡、东莞等市已经开始向发达经济的初级阶段迈进,而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还很不平衡,5省市只有北京市的“后工业化”特征明显,因而使得总体平均值降低,其余4省市的工业份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还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特点,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比例最大;区域结构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板块;工业结构上,重、化工业比重大;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比重高,是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和集中的地方。从近10年的统计资料分析,环渤海地区经济结构一直呈现“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位居第三位。在产业分布上形成了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产业带。京津冀产业带是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机械电子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带,,工业结构偏重于重工业。辽东半岛产业带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山东半岛产业带是以电子、机械、石化、轻纺、食品等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带。

下面从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海洋化工产业、金融业、物流产业和旅游产业等几大产业谈谈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情况。

(1)汽车产业。从目前已经存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三个较大的经济区来看,汽车产业发展差异程度较大。长江三角洲的汽车产业发展最快,以上海和湖北的汽车产业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六省汽车产值几乎占了全国汽车产值的半壁江山。以广东和福建为首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的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目前与环渤海地区汽车产业产值相当,但由于其底子较差,其发展速度显然高于环渤海地区。总之,从全国范围来看,环渤海地区汽车产业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仅就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来看,各个省市都将汽车产业列作重点产业发展,但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相互之间也少有合作。

(2)电子信息产业。从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来看,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包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和以成都和武汉为主的华中地区几部分。其中最有竞争力、最有规模的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伴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力量的释放,作为该地区支柱产业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凸显。专家指出,环渤海地区在未来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中的潜力不可小视。京津冀作为环渤海的核心地区和联系最为紧密的三个省市将率先取得快速发展,作为两翼的以青岛、烟台为龙头的山东半岛以及以沈阳、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也将迅速崛起。而以京津为核心、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环渤海经济圈则在近年来形成了我国软件、移动通信和家电产品制造基地,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不断的增加。

(3)海洋化工产业。近年来以海盐,溴素,钾,镁以及海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海洋化工产业成为了环渤海地区相关省市发展的重点行业。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以氯化钠为主体的海水盐类系列。海水盐度、海岸气候条件和海岸下垫面条件是决定海水化学资源数量和质量状况的主要因素。在环渤海地区中,除去北京市以外,其他三省一市都有一定的海盐资源。环海地区主要包括了三大盐区:①长芦盐区:长芦盐区的盐场主要分布在乐亭、滦南、唐海、汉沽、塘沽、黄骅、海兴等县区内。其生产规模(包括盐田面积、原盐生产能力和盐业产值等)占全国海盐的25%~35%。②辽东湾盐区:辽东湾盐区有复州湾、营口、金州、锦州和旅顺5大盐场,其盐田面积和原盐生产能力占辽宁盐区的70%以上。③莱州湾盐区:该区是山东省海盐的主要产地,包括烟台、潍坊、东营、惠民等地区的盐场。

(4)金融业。从目前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第一,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第二,各省市金融保险发展各自为政,未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合作格局,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制约了金融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第三,没有建立起功能完备、实力较强的区域金融中心,以发挥其服务于全区域的较强的集结资金、融通资金、联结与辐射功能,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快速发展。目前区内各省市已经意识到金融业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各地单独规划金融中心的倾向比较突出,由于区际间及内部资金流动路径仍然散乱,因此这种多中心竞争格局难以提升区域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京津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双核”各有优势。北京作为全国金融管理、决策和信息中心,发展金融业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天津历史上是中国北方的经济金融中心,已有上百年的金融积淀,而且目前的金融业也较发达。但由于近些年其内部都还缺乏健全的发挥经济金融中心作用的功能,特别是没有像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那样的独自发挥较大经济金融中心作用的强有力的经济金融实力,而又不能在联合中实现优势互补和京津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从而也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一个较大的经济金融中心,既影响了各自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高,又制约了“双核”功能的发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

(5)物流产业。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区域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拥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雄厚基础。从国际范围看,环渤海地区处在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方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全世界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突出;从国内范围看,环渤海地区处在中国华北、东北和华东三大区的结合部,是中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纽带。可以说,环渤海地区是东北亚地区中最有潜力、辐射力最强的区域,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需要与之适应,并适度超前的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6)旅游产业。环渤海地区旅游业的区位比较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类:如一宫两陵、故宫、孔府文化等旅游产品集中的地区;以及自然景观旅游群落:如:青岛、大连、秦皇岛、天津海滨水风景,京津内长城、泰山、燕山的山景观。区域内其中北京、大连、青岛、沈阳、天津、济南等城市的旅游业都最为发达。将环渤海地区区域内的城市按旅游业发展程度可以分为4级,环渤海地区的一级旅游城市是北京;二级城市为天津;三级旅游城市包括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丹东、唐山、潍坊、威海;葫芦岛、营口、盘锦、沧州、滨州和东营为四级旅游城市。环渤海区域内的城市旅游业发展首位度很大,北京作为这一地区的首位城市,旅游业发展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区域内旅游业发展极不均衡。

2、当前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当初规划环渤海的主中心有两个,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天津;副中心也有两个,一个是青岛,一个是大连。环渤海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较大,行政干预经济的力量还比较强,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还相对较弱。环渤海经济圈尽管存在着许多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有利条件,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横向经济联系局面,经济圈内相互协作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形成。环渤海经济圈实际上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港口——腹地”经济区域构成:一块是辽东半岛经济区,以大连为主要出海口,腹地是东北地区;一块是京津冀北经济区,以天津为主要出海口,腹地主要是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第三块是山东半岛经济区,以青岛为主要出海口,腹地是山东半岛和华东部分地区。这三个区域从幅员和人口规模,都可以发展成相对独立的都市经济区,相互间经济联系没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内部城市间那样紧密。

环渤海地区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结构方向差距大,使得出口加工区难以迅速发展,无法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改革伊始就已明显老化,技术装备落后状况比较严重。从三省二市的产业结构看,北京为“三二一”结构,其他四省市为“二三一”结构,而且只有天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二产业中主要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比重较小,而且传统产业偏重资源型,附加值相对不高。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小,不符合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环渤海地区产业同构性强,区域之间的产业关联少,区域内产业链残缺、不完整。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以环渤海地区的核心京津冀为例,其各自确定的支柱产业大体上是雷同的。如北京的支柱产业是汽车、电子、建材;天津是机械装备、电子新技术、化工、冶金;河北也是化工(医药)、机械(汽车)、电子、冶金、建材。这种区域性的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破坏了环渤海经济的互补性,阻碍了区内经济的扩散与关联程度,影响了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区域内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区域联合的意向多于实质性行动,争当“龙头”的倾向依然存在。区内各省市及各城市经济圈产业自成体系,缺乏合理的产业分工和经济联系,特别是区内在对外经贸关系上不能形成一股合力。这种状况使得区内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科技人才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削弱了区域竞争力。

3、加强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优化产业结构

近二十年来,地域分工越来越复杂,许多的生产过程都成为了一个一个的断片,全球规模的地理区位移动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致力于发展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而那些资源、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等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环渤海是日本和韩国向外转移重型产业如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的理想输出地。在日韩的产业转移中,环渤海完全可以成为受益地区。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经济增长重心出现北移趋势,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重心也正在北移。这些都有助于环渤海经济圈依靠区位、港口和制造业基础优势,引进、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型制造业,加快产业与国际接轨,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规律,加快生产要素在环渤海经济区的流动,引导和鼓励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内产业的分工、转移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梯度转移,推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化。

汽车产业合作。环渤海地区的各省市都具备一定的汽车产业基础,都具有发展现代汽车产业的潜力和愿望。实现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是区域内各省市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各地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认清各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只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充分挖掘自身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生产力潜能,从而取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环渤海经济圈内三省两市的汽车产业各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汽车产业若能够在不断的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其他省市汽车产业选择合理的合作模式相互合作,各显其优势而避其劣势,优势与优势结合,优势与劣势合作,势必推进环渤海经济圈汽车工业的合理和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环渤海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相对松散和孤立,虽然有北京的联想、方正、清华同方和天津的摩托罗拉以及青岛海尔等大型企业,但尚未形成有机体系,综合配套能力明显弱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环渤海地区各个省市都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的同时,如何积极统筹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协调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城镇体系、产业布局等,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积极性,建立合作联动的载体和机制,以推进环渤海地区电子信息业共同发展成为了环渤海地区各个省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今后环渤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应当是以北京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中心,同时发挥各省市优势,建立不同的产业基地群:(1)软件产业基地。环渤海地区的软件产业发展态势基本上是北京占据主导,辽、鲁快速发展。(2)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天津拥有目前最完整的手机生产及配套厂商和设施基础,并将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配套厂家群聚之地。(3)家电产业基地。近年来胶东半岛家电制造基地的地位不断提升,并将进一步促进并有力推动我国家电产品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和国际化。

区域金融业合作。在环渤海区域建立具有自生能力的经济系统,区域金融中心的确立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环渤海区域内六个重点城市(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都曾提出要建立金融中心的设想。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青岛、济南为代表的提出要建设环渤海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中,规划重点比较散乱,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并不突出。这种多中心格局和缺乏分工的金融职能定位不利于提升区域经济运行效率。区域金融资源亟待通过功能定位来整合资源,共建区域金融发展新格局。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的实现需要多个层面共同努力与合作,仅需要三省二市地方政府的合作、金融监管部门的跨地区合作、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而且需要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纵向与横向合作、金融创新、金融产品研发与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等方面的合作。

物流产业合作。环渤海地区众港口都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优势,完善物流系统。环渤海三省两市中北京已成为中国大规模的货物集散地之一,成为中国以进口为主的国际采购中心。北京市正以物流中心为核心、配送中心为节点构建全方位物流网络系统,天津物流需求量可以和北京相提并论,在物流服务定位中,天津物流更多的服务于制造业、电子行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而北京物流则更多服务于商业。大连和天津可以成为北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青岛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并且烟台港也为新欧亚大陆桥起分流作用,使环渤海地区成为欧亚大陆桥客货物的出海口,发展欧亚大陆桥过境业务,提高其在国际港口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以增强各港口在世界中的竞争实力。

旅游业合作。环渤海区域各省市旅游资源产品互补性和区位基础设施统一性,为环渤海地区旅的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广泛的合作领域。对于环渤海区域来说,较现实的选择是近期重点推动次区域合作,即以北京、天津、大连和青岛为次区域中心,利用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首先进行辽东南、京津唐、山东半岛3个次区域旅游合作。随着次区域合作的进行,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旅游合作再逐步达到区域一体化联合。将环渤海地区旅游和经济资源联成一体,加强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旅游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将会对这一地区的经济腾飞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外,还要整合不同所有制下的产业资源。环渤海地区由于民营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产业发展氛围,与浙江等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相比,差距比较明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下的产业资源,发挥各自的体制优势,实现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质性飞跃。

七、环渤海经济圈未来发展展望

渤海湾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覆盖着国家级的战略规划,“一核两翼”战略框架初步成型——由京津冀和首都经济圈组成的中间板块,由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组成的辽东半岛板块,以及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的山东半岛板块。渤海湾地区由五省二市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以及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五省。在五省二市当中,京津冀辽鲁则是仅靠渤海湾的第一圈层。在这个区域内,京津冀作为核心,为“一核”,辽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则作为“两翼”。

为实现“一核两翼”的目标,经济圈就要“强化内联”和“联紧两翼”。强化内联:(1)通过经济联系,强化半岛城市群经济圈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区域内联型合作,真正实现“一体”。(2)以项目为载体,强化半岛城市群成员间的内联,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3)通过打造产业链,强化半岛城市群成员间的内联,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4)通过基础设施对接,强化半岛城市群成员间的内联,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紧连两翼:(1) 联紧北翼,环渤海地区尚待全面开发的三大板块中,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已抢占先机,迅速崛起。目前,山东以东营市为“北翼”龙头的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三大板块之一,亦进入了全面开发建设的历史阶段。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吸引生产要素、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核心优势。近年来,东营市建黄河水城、扩建机场、扩建东营港、建设液体化工码头已初步构建起大交通网络。东营市是胜利油田生产区,是其基地所在地,打好油田牌,是东营市一大优势。加强与大企业合作,推进大项目投资建设,特别是争取大乙烯、大练油等重大化工项目及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布局东营,连同整个区域将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和海盐、盐化工基地。规划中的东营临港产业区、滨州临港产业区、潍坊沿海开发区和莱州临港产业区都进入了开发阶段。(2)紧连南翼,山东“南翼”按照“一带、三区、六大产业基地”总框架进行建设。“一带”即沿菏兖日铁路、日照到东明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菏泽至日照岚山高速公路、枣庄至临沂铁路等,在贯穿鲁南经济带东西的大通道两侧,形成集中布局、产业集聚的大产业带。“三区”即以日照、临沂为主体建立临港经济区,以济宁、枣庄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以菏泽为主体依托京九和新乡到日照铁路大通道建立京新沿路菏泽经济区。“六大产业基地”即食品及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及煤化工基地、精品钢铁基地、优质建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

未来环渤海湾经济圈对外贸易展望。由于临近朝鲜、韩国和日本,所以,环渤海湾经济圈不仅仅是对内发展的,它同时也是对外发展的。朝鲜的平壤,韩国的首尔、釜山,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联合沈阳、北京、天津、济南,还有三大出口海港,这将是一个更大的对外贸易经济圈。


现代物流是天津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产业。环渤海地区众港口都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优势,完善物流系统。环渤海三省两市中北京已成为中国大规模的货物集散地之一,成为中国以进口为主的国际采购中心,天津物流需求量可以和北京相提并论,在物流服务定位中,天津物流更多的服务于制造业、电子行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而北京物流则更多服务于商业。近年来,开发区工业物流园、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区等工程已相继完工,使天津的物流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天津港保税区被业内人士誉为“现代工业物流园区、临港工业加工中心、货物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保税区内聚集了97个国家和全国27个省市区的5000家企业,世界500强占36家,其中有2000多家物流企业和贸易企业,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国际跨国物流公司如德国奥迪、新加坡叶水福、丰田通商、住友商事、香港嘉里、韩国三星等均在此建立亚洲物流中心。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外商在我国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圈,且走势渐强。目前,全球80多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40%以上在北京。而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天津设有200余家生产性投资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在全国都是一流的。经过十多年的奠基发展,外商投资带来管理、技术、营销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在本地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有望加速激活老工业基地的能量,提升旧产业并同时形成新兴制造业。

环渤海区域经济已进入到一个跨越式发展期。未来环渤海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会进一步增大。环渤海5省市提速发展的态势将会进一步明显。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由此带动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也将为“环渤海经济圈”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环渤海地区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5713.html

更多阅读

台州生活新地图之椒江小吃大集合 台州椒江招聘网

2012年2月15日 星期 三 放大缩小默认台州生活新地图发现你的生活新坐标本报记者王晏在台州,我想拥有这么一张地图:我不用每天都纠结下了班之后要去哪里吃饭;不用思考每个周末要去哪里放松;不用发愁节假日的时候要带家人朋友哪里娱乐一下

完美国际新地图制作教程 完美国际外网教程

地图文件制作篇: gs配置(这里以a33举例)首先 我们要确定一下新地图区域基本有2种模式无非是world_servers和instance_servers很明显世界服务器类别是所有人都可以共同进入instance_servers服务器是团队副本所以在制作新地图的之前要确

详细解读《变形金刚4》新角色! 变形金刚4角色

《变形金刚4》在电影院都看了吧,看的眼花缭乱,众多新角色可能有些不知所措,有木有想下载高清收藏版的在家在细细品味下的冲动?!今天详细解读下《变形金刚4》新角色,为这个冲动做一道开胃菜!先来说【博派】的新角色:《变形金刚4》新角色:漂移

声明:《解读“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新地图》为网友雪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