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草药--刘寄奴草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pdf

民间草药--刘寄奴草 [阴行草]
民间草药--刘寄奴草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pdf
别名: 金寄奴、乌藤菜、九牛草、六月雪、白花尾、细白花草、炭包包、千粒米、斑枣子、九里光、苦连婆。  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味苦,性温。入心、脾经。  功能:破血通经、敛疮消肿。  主治:经闭症瘕、胸腹胀痛、产后血淤、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焮肿。  内服:煎汤,3~10g;或入散剂。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药材类别: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短,常具匍匐茎,并有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50-100厘米,具纵棱,中上部分枝,枝长5-6(-8)厘米,斜向上贴向茎部;茎、枝初时微有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叶纸质,上面浓绿色,近无毛,被白色腺点及小凹点,干后常成黑色,背面除叶脉外密被灰白色绵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卵形或宽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具柄,花期叶均萎谢;中部叶卵形或宽卵形,长4-10(-13)厘米,宽3-8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3-4枚,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稀线形,长3-5厘米,宽3-5毫米,先端锐尖,不分裂或偶有数枚浅裂齿,边反卷,叶柄短或近无柄;上部叶5-3全裂或深裂;苞片叶不分裂,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椭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5毫米,无梗,直立,在分枝上排成密或疏松的穗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狭而长或为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略小,卵形,背面初时微有蛛丝状柔毛,后脱落无毛,边缘狭膜质,中层、内层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背面无毛,边缘宽膜质或全为半膜质;雌花3-6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8-18朵,花冠管状,檐部紫红色,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钝,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扁,扇形,有睫毛。瘦果小,倒卵形或长圆形,稍压扁。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药用价值 主治 性味归经:苦。温,归心、肝、脾经 破血通经,敛疮消肿。治经闭症瘕,胸腹胀痛,产后血瘀,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焮肿。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 附方 ①治血气胀满: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三钱,煎酒服。(《卫生易简方》) ②治产后恶露不尽,脐腹疞痛,壮热憎寒。咽干烦渴:刘寄奴、知母(焙)各一两,当归(切,焙)、鬼箭羽各二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一两半。上五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③治产后百病血运:刘寄奴、甘草。上二味等分,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先以水二盏,入药煎至一盏,再入酒一盏,再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④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刘寄奴、延胡索、骨碎补各一两。上三味细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复内酒及小便各一合,热温顿服。(《千金方》) ⑤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本事方》刘寄奴散) ⑥治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为末,掺之。(《圣惠方》) ⑦治汤火疮: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著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伤著,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敷之。(《本事方》) ⑧治赤白下痢: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⑨治霍乱成痢:刘寄奴草煎汁饮。(《圣济总录》) ⑩治大小便血:刘寄奴为末,茶调,空心服二钱。(《濒湖集简方》)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鉴别方法:销用较广的刘寄奴主要有三类,其特征是: 1.南刘寄奴(奇蒿):茎圆柱形具肋,棕黄色,质硬脆、折断有髓;叶互生,边缘具锯齿;枝梢小花密集成穗状;瘦果圆柱形;气微香,味淡。  2.北刘寄奴(阴行草):茎干后黑色,被短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蒴果长椭圆形。  3.元宝草(含湖南连翘等):茎圆柱形,黄褐色;叶对生,两叶连成“元宝”状;蒴果三室,种子细小。湖南连翘极似上种,惟叶先端尖,两叶不连成“元宝”状,蒴果较大,5室;小连翘,植株较小,蒴果三室略小。  此外,菊科的白苞蒿、红陈艾、金丝桃科的地耳草等,形态各异,可比较鉴别。 名典鉴别 1.唐·苏恭曰:“刘寄奴草生江南。叶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二三尺以来,叶似山兰草,一茎直上有穗,叶互生,其子似稗而细。” 2.韩保升曰:“今出越州,蒿之类也。高四五尺,叶似菊,其花白色,其实黄白色作穗,夏月收苗13干之。” 3.宋·苏颂曰:“今河中府、孟州、汉中、滁州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二三尺以来。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结实似黍如细,根淡紫色似莴苣。六月、七月采苗花子通用。” 4.明·《本草蒙筌》:“刘寄奴草。山侧道傍,春暖即产。凡用入药,随时采收。原因刘裕小名寄奴,用此以治金疮获效,竞指名曰刘寄奴草也。” 5.李时珍曰:“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菊花状。花罢有白絮,如苦荚花之絮。其子细长,亦如苦荬子。所云实如黍稗者,似与此不同,其叶亦非蒿类。”  用药禁忌: 1、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忌服。  2、《卫生易简方》:不可过多,令人吐利。  3、《本草经疏》: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常用选方  ①治血气胀满: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15克,煎酒服。(《卫生易简方》)  ②治产后恶露不尽,脐腹疞痛,壮热憎寒。咽干烦渴:刘寄奴、知母(焙)各50克,当归(切,焙)、鬼箭羽各100克,桃仁(去皮、尖、双仁,炒)75克。上五味粗捣筛。每服20克,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空心食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③治产后百病血运:刘寄奴、甘草。上二味等分,锉如麻豆大。每服25克,先以水二盏,入药煎至一盏,再入酒一盏,再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圣济总录》刘寄奴汤)  ④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刘寄奴、延胡索、骨碎补各50克。上三味细切,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复内酒及小便各一合,热温顿服。(《千金方》)  ⑤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本事方》刘寄奴散)  ⑥治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为末,掺之。(《圣惠方》)  ⑦治汤火疮: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著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伤著,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 敷之。(《本事方》)  ⑧治赤白下痢: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⑨治霍乱成痢:刘寄奴草煎汁饮。(《圣济总录》)  ⑩治大小便血:刘寄奴为末,茶调,空心服10克。(《濒湖集简方》)  ⑾治毒蛇咬伤:刘寄奴15,天胡妥30,青木香15。水、酒煎服。方中刘寄奴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君药。(《江西民间草药》)  ⑿治跌打损伤:刘寄奴15-24g,酌加黄酒或酒、水各半,炖1小时,温服日2次。方中刘寄奴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君药。(《福建民间草药》)  ⒀治小儿惊风,疳积泻:刘寄奴30g。水煎服;疳积泻,加鸡肝煎服。方中刘寄奴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君药。(《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药理作用 1对肝脏的作用阴行草(即北刘寄奴)浓缩煎液可使醋酸棉酚引起的大鼠高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明显下降;对麻醉犬和大鼠有明显利胆作用.刘寄奴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均能防治醋酸棉酚肝损害引起的大鼠高SGPT,是刘寄奴煎剂防治棉酚肝损害的有效成分.  2. 抗菌作用阴行草对宋内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有杀菌作用,对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有抑菌作用.药理作用 主治:  破血下胀。多服令人下痢(苏恭)。下血止痛,治产后余疾,止金疮血,极效(《别录》)。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大明》[1])。小便尿血,新者研末服(时珍)。 各家论述  刘寄奴:  1.《本草经疏》:  “刘寄奴草,其味苦,其气温,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则令人痢矣。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  2.《本草汇》:  “刘寄奴,入手少阴、足太阴经。通经佐破血之方,散郁辅辛香之剂。按刘寄奴破血之仙剂也,其性善走,专入血分,味苦归心,而温暖之性,又与脾部相宜,故两入。盖心主血,脾裹血,所以专疗血证也。”  3.《本草新编》:  “刘寄奴,下气止心腹急痛,下血消肿,解痈毒,灭汤火热疮,并治金疮。《本草》诸书言其能解产后余疾,则误之甚者也。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专能逐水,凡白浊之症,用数钱同车前、茯苓利水之药服之立时通快,是走而不守可知;产后气血大亏,即有淤血,岂可用此迅逐之乎?”  4. 《本草求真》:  “刘寄奴,味苦微温,多能破淤通经,除症下胀,及止金疮出血,大小便血,汤火伤毒。缘血之在人身,本贵通活,滞而不行,则血益滞而不出,而症瘕胀满愈甚;行而不止,则血亦滞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总为破血之品,故能使滞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

历史记载  《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原为东晋大将,在他称帝前,有一次率兵出征新洲,敌军主力被消灭后,其残余人马逃奔山林。刘裕在带兵追剿中,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巨蛇挡住。刘裕弯弓搭箭命中巨蛇,巨蛇负伤而逃。第二天,刘裕带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忽闻山林深处有杵臼之声,便派士兵前去查看。  士兵循声寻去,只见几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士兵正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救说:“只因昨日刘将军箭中我主,我主疼痛难忍,命我等捣药敷伤。”士兵们将此情回禀刘裕,刘裕甚觉诧异,乃前往察看,发现青衣童子不见了,只见地上有草药数束,遂命士兵将草药带回试敷金疮,甚是灵验,于是在军中推广使用。那时,不知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大家认为是刘裕将军射蛇得药,便以刘裕的字命名“刘寄奴”。 民间也有传说: 名字来历  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 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 “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 童子说:“我王被刘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 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 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 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 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 这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 [北刘奇奴] 民间商品刘寄奴,各地所用品种很不一致。唯上述一种与《本草》所载近似,但仅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习称"南刘寄奴"。另一种"北刘寄奴",系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带果全草,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虽与《本草》所载者不同,但亦有较长的使用历史。参见"铃茵陈"条。 此外,四川所用的刘寄奴为菊科植物狭叶艾的全草,又名红陈艾、芦蒿。其特征:茎呈红紫色。叶通常3~4深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上部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立,成穗状圆锥花丛;苞片略被白色细柔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7194.html

更多阅读

养心菜景天三七 的食用方法及药用价值 景天三七片

景天三七学名费菜,是珍贵的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集观赏、药用、食用等功能于一身,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景天三七适应性强,易活、易管理。分株扦插繁殖,当年定植,当年丰收,一次定植,可连续收获20年新鲜茎叶,就像韭菜一样随割随长。此草

金陵明清篇--头陀岭景区之刘基洞 刘基洞

刘基洞址在钟山头陀岭。登岭后,若沿巨大的摩崖边前行,便可见一堵黛青色巨岩,上有“刘基洞”三个朱漆大字。字由黄鸿仪先生所书。传说为刘伯温为了躲避朱元璋炮打功臣楼而藏身之处,也有史料记载为刘伯温回浙江之前隐居之处!附录刘基刘

金线莲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车前草的功效与作用

金线莲别名金线兰、金丝草,为兰科开唇植物花叶兰属多年生珍稀中草药。它在民间使用范围较广,素有“药王”、“金草”、“神药”、“乌人参”等美称。经有关部门测定发现,金丝莲中氨基酸组成、成分、含量及抗衰老活性微量元素的含量

南刘寄奴的化学成分研究 穿心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田富饶【摘要】:蒿属( Artemisia )是菊科( Compositae )的一个药用大属,关于本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文献报道的颇多。南刘寄奴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奇蒿( Artemisia anomala S.Moore )的干燥带花全草,主产于江苏、浙江

声明:《民间草药--刘寄奴草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pdf》为网友森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