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永不抵达的列车》的评析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永不抵达的列车》的评析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各大媒体通过深入的采访和挖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或追问,或反思,或综合,而《中国青年报》的这一篇《永不抵达的列车》通过其立体感的再现和画面感的描写瞬间打动了人们的心灵,仅在微博上的转发量就达到近10万条,评论1.5万条。该文在语言上的生动、平实,结构上的蒙太奇组合、以及对细节的形象再现等特点都值得我们分析借鉴,然而文中一些过于文学性的心理描写以及对网上资料的失实引用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下面具体对其长处及不足进行评析。

《永不抵达的列车》作为一篇冰点特稿既具备了特稿本身的优势,又因作者详实的采访以及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感染力,而具有了新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平实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辟的议论结合

该文大量采用平实的叙述,如讲故事一般,将朱平的爱情、学习和生活以及陆海天的阳光青年形象如画轴般展开,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正经历着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平淡的笔调缓缓推进,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觉得这两个人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像是我们的同学、亲人、邻居。

文中的描写多是点睛之笔,三言两语中,让感情升华、气氛紧张,如对动车追尾场景的再现描写“两辆洁白的‘和谐号’就像是被发脾气的孩子拧坏的玩具,……列车表面的铁皮像是被撕烂的纸片”,接着是环境的描写“雷电和大雨仍在继续,黑暗死死地扼住了整个车厢”,生动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展示出了生命的脆弱与不堪一击。还有对朱平朋友黄一宁的心理描写,寥寥数语中可以感受到那种急切的心情,“黄一宁只敢每隔5分钟拨打一次。大部分时候无人接听,有时,也会有“正在通话中”的声音传出。‘每次听到正在通话,我心就会嘭嘭跳,心想可能是朱平正在往外打电话呢。’”。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永不抵达的列车》的评析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如果说叙述与描写填充了文章的“血肉”,那么议论就是文章的“灵魂”,该文中议论不多,却都是动情、说理之处,文章的主题因议论而升华、凸显。如“有关这场灾难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地传播,人们惊恐地发现,‘悲剧没有旁观者,在高速飞奔的中国列车上,我们每一位都是乘客’”,作者通过别人之口点出了文章的主题即“悲剧没有旁观者”,该文作者赵涵漠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最广大的悲伤不如一个最具体的悲伤。…遇难者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他们都像你我一样,是有家庭、有朋友、有烦恼、有希望的人”。文中还有一句更为明显的议论文字“在D301次列车发生的惨烈碰撞中,两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终于相逢,并齐齐折断。这辆列车在将他们带向目的地之前,把一切都撞毁了”,作者字里行间中表现出对灾难的愤恨,对导致灾难发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责问。

二、结构上,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多条隐线穿梭交错,现实与回忆如镜头般组合。

该文在结构上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作者有意突出三个重要的时间点“7月23日7时50分”和“7月23日22时”, 7月23日7时50分“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途经温州南站的D301次列车启动”,两个青年的人生轨迹开始重合,7月23日20时01分朱平的朋友黄一宁收到了来自朱平的短信“你在哪,我在车上看到闪电了…”,预示着灾难的到来,7月23日22时“朱平家的电话铃声曾经响起…”,“…重伤的朱平用尽力气留给等待她的母亲的最后一点讯息”。

整篇文章的总体脉络是“灾难前”、“灾难发生”、“灾难后”。“灾难前”朱平和陆海天各自通过微博和人人网表达自己即将出发的感怀与兴奋,如朱平在人人网状态中写到“近乡情更怯是否只是不知即将所见之景是否还是记忆中的模样”,而陆海天则写到“定到票了,社 会进步就是好”。

同时文章如蒙太奇般闪回到他们的过去,他们各自的生活,如有对朱平的大学时的爱情与生活得描述,又特意提到陆海天喜欢打篮球以及做网球志愿者的事迹。车开前的一切描述都与后面的灾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明一暗,色彩忽强忽弱,平静中暗含着冲突。

灾难即将发生时,作者特意还原了现场的一个片段,“人们平静地坐在时速约为200公里的D301次列车里。夜晚已经来临,有人买了一份包括油焖大虾和番茄炒蛋的盒饭,有人正在用iPad玩‘斗地主’,还有人喝下了一罐冰镇的喜力啤酒”。同时本文还通过短信、微博、人人网等即时聊天工具与动车外的人联系起来。

灾难发生后,作者对灾难现场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同时开始重点描述人们焦急的寻找着自己的亲人。

三、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情,并多处使用直接引语

该文语言也极具特色和感染力,并多处使用了直接引语,既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加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也使文章更加形象、感人。如写陆海天是“调皮”的大男孩,朱平是“苹果脸”的女孩子,描述动车相撞时,“洁白的”列车,“撕裂”的纸片。描述朱平的朋友在听到医生对其他遇难者宣布噩耗时,心里“紧了一下。文中还有大量动情的直接引语,如黄一宁在日志里写道“朱平,我很想你……可是,希望我的思念没有让你停下脚步,请你大步向前”,如果这趟列车能够抵达,“会不会哪一天我突然爱上了你”。

这些生动、感人的文字既是作者深厚写作功底的体现,也是作者掌握大量生动的素材的结果,使得全文更加有血有肉,犹如活起来一般,尤其是一些动词的使用,更容易引起人的联想。

本文虽然充分发挥了特稿的优势,做到了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但由于特稿大量使用文学的手法,文中一些心理描写的段落有待斟酌,此外文中有一处明显使用失实的引语“有乘客纳闷,‘狂风暴雨后的动车这是怎么了?爬得比蜗牛还慢’”,这一句话并不是车上乘客的话,而是一位网友对动车事故发出的最早的一条微博。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在冰冷的灾难后,这样的文章对人们的心理也有极大的的安抚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8756.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天字一号》故事原型 张国福为原型的电视剧

电视剧《天字一号》故事原型最近热播的反特电视剧《天字一号》,取材于“炮击天安门”阴谋案和老电影《国庆十点钟》。更多的改编线索,来自于国庆十点钟。编剧比较大胆,把“炮击天安门”阴谋案的素材也用上了。这是一个经典的侦破案件

声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永不抵达的列车》的评析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为网友天橙党丫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