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介绍—录自中国古曲网 凤求凰古琴曲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琴苑心传全编》:按是曲,陈子昂作。盖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秋中之景物也,故于此以写之。

《五知斋琴谱》:乃臞仙所作也。虽小曲而意味深幽,乃入门之正路。但琴中平沙有各家弹法,种种不一。此特择其意之纯正恬雅者入之。

《萧立礼平沙落雁谱》:按此曲本臞仙所作也。亦作有飞鸣吟、秋鸿、鹤鸣九皋诸曲,斯曲抑扬起伏疾徐之声,摹物理多、寡、聚、散、起、落、飞、鸣之神,其一种天机自然,曲传达室指下,深于音律者自可知之。

《萧立礼平沙落雁的分段解题》:一、秋雁一群横江而来,孤雁在前者先落,中间一二雁以次而落,又三五雁一齐争落。二、或落而不鸣,而落,而又鸣。三、四段若仰天而呼,招之速下,以为此间乐也。四、下半章上下齐鸣,空中数十雁,翻飞击翅。五、羽声扑拍丛杂,一齐竟落。六、既落之雁,托迹未稳,旋又参差飞鸣,或飞或落,或落或鸣,于是一齐飞落。羽声鸣声,哄然满耳,为静境中之闹境,闹境中之静境。七、已落之雁,声已寂然,尚有孤雁引吭哀鸣。尾、次第落于群雁之侧。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太古遗音中田芝翁纂谱,东小屏谱,仲平之兄存者。又谱:鹤山李息斋(印梦庚,号觉生)先生传谱,由陈仲屏先生处抄来,却与悟雪山房中定谱同。此谱和蔼。

《平沙落雁》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逸气横秋,旷而弥真。音律还宫之神妙,莫可窥测,其宫调从正宫起者,如阳春、高山、正宫调起也。商调如白雪、秋思,正商起;思贤徵少商起,皆正商也。若圮桥属宫,从徵角起,虽变而本宫也。至忘机、平沙,虽属商,又变之变,以之属宫角徵羽皆不类也。大抵大曲皆醇平调,小曲多变而偏,共偏者,惟商调中独多,推此类,可得其正矣。

《松风阁琴谱》:西泠郑正叔沉醉丝桐,订定此谱,其指法顿挫抑扬,多发前人所未发,诚正始之遗,应推琴学宗匠,因未寿梓,抄得之者,辄矜枕秘中,多重复杂杳之处,当是传写之讹,余不敏,遂稍加更正,敢云郑氏功臣,庶几于订谱之旨,或不大(下缺)

《琴瑟谱》:郑正叔沉酣丝垌,将此谱藏之枕中,余后得之,音多重复,特为改正。甲子仲秋程涛识于济南官署之再思堂。

《治心斋琴学练要》:宋毛敏仲所作。仓皇南渡,曾飞鸟之不如,视彼飞鸣食宿,不诚洋洋自得乎。

《萧立礼平沙落雁谱》:余学平沙落雁一曲,颇有手挥目送之趣。因按飞鸣递落节次衍为小叙,敢云得其神味?觉西铭之理,已包举在此;不知异日琴学进时更何如也。缀之谱以为后验。时嘉庆十二年小阳月四日书于高沙藏琴轩,下相履中山人题跋。

《悟雪山房琴谱》:平沙各谱不同,惟此得自孙鸾啸本,自陈世堂先生所传者,音和韵雅,洵非诸谱所及也。依自远堂定为羽音。

《张鞠田琴谱》:平沙落雁乃臞仙所作,意味深幽,入门之正格也。奈有各琴谱同:有评以为之宫音者、谓角音者、谓羽音者,皆非。今自远堂考正为羽音无疑矣。又有五段者,七段者。是曲乃十段,特择其音之纯正恬雅者入之。然能两手圆润,自然恬澹清奇,舒徐幽畅,恰合古调。若一味疾奏,希图悦耳,恐失其大雅之正,反无意趣矣。

《琴学尊闻》:平沙谱不同,用羽调,取其明净,其五段用伏,原是结束之音,今当三弦,无伏之法,以双弹拨剌代之,同是结束之音。更有二弦徵生声相和,音韵尤爽,咸熙。

《蕉庵琴谱》:与五知斋琴谱同。

《以六正五之斋琴谱》:平沙有各种弹半不同,今谱内所添第四段五段八句以下录涂子公行谱,共成七段,似乎浙闽江右之派。然能两手虚灵圆润,自然恬淡清奇,舒徐幽畅,恰合古调。若一味疾奏,希图悦耳,恐失大雅之正,亦无意趣矣。

《天闻阁琴谱》:原操为唐人陈子昂所作。盖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后之学者,遂互相唱和,分律变调。操数种,而音调皆同。惟独此操气疏韵长,通体节奏凡三起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披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希韶阁琴谱》:同五知斋琴谱“……然必两手虚、灵、圆、自然,恬淡清奇,舒徐幽畅,与古调相合。若一味急奏,必失本曲之旨,后无意趣矣。”

《希韶阁琴瑟合谱》:此曲五音皆有,并有泛音一操,弹法种种不一,音节大同小异,此操中正和蔼,幽雅宜人,诚弦中之白眉者。

《双琴书屋琴谱集成》:平沙谱各不同,惟此简净醇雅,春风吹萎花,更雨新好者,请以移赠斯谱。此中吕昀之宫音曲也。世俗不明本调,误以为角音,双以为徵音,余故补四曲,附于卷末,并著小序以发明之,学者先熟此曲,乃取后四谱次第鼓之,调虽不同,而音韵悉合,始知琴各有调,调各有音,自具一定之理,不容紊也。兰崖。又谱:清奇幽畅,圆润可爱,此金陵派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绿绮清韵》:此曲,宋毛敏种所作。仓皇南渡,曾飞鸟之不如,视彼飞鸣,仓宿不诚,洋洋自得乎?平沙指法各家不同,此谱取其简静和雅。

《枯木禅琴谱》:平沙弹法各谱不同,有七段者,有十段者,有外调者。兹以五知斋略简指法,须舍畜舒畅方合曲意。

《琴学初津》:平沙,臞仙所作。乃琴学之正路,惟其各谱不同,是操原为祝氏之藏本,神意流丽,各尽其长,音古而繁简得宜,有曰二三段中,杂有繁音,然作繁音,乃奏之者指法未修,而流丽化化为繁音矣。大凡欲得妙音,必修妙指,否则()猛伪似古劲,疏慵伪似淡荡,繁缛伪似精细,淫哇伪似鲜丽,故指法,亦须细审。至于段法,或有六段、五段、四段、而又有十余段不等,然曲之分段,各有脉络起止,而非任意分合也。殆用法,或取丽而失于繁琐,或取淡荡,而犯疏慵,或取简净,而神意不达,种种不一,未能尽举,再以切音取韵,均有定体,坊谱之中,切音不一,有谓角音者,有谓徵羽合音,有谓商角合音,溯其源,是黄钟宫音曲也。余故以是操译成五法,以下各均详明,先须存熟是操之音,以后各均,点点皆周,所不同者,弦与徵位,俾学者,可知取音用位,自有一定之陈法也。曲义详内篇。小侃陈听松跋。

《琴学初津》:是操,虽慢三弦,与前黄钟音节,点点皆同,所不同者,弦与徵分耳。春草堂有五均平沙,皆系转弦填之。余师其法,而填转弦二操,不转弦二操,以下逐调分清,以见琴曲之体用,聊为审音辨调之一助云耳。虚白道人识。

《琴学初津》:是操,调属太簇,与南吕均二操,概从不转弦弹,因此二均,避弦多而取音难,其中带起、拨剌、撮音等,皆须借音比和,故当指下留意轻重,使用权其不露痕迹方妙,所以初学不易入手也。凡此韵者,混入商音居多,因但执收某弦为音,终难发其音义之妙用,录古曲均有正填之别,须察其体用乃得,人说避弦太多,难以终曲,余不果信,故填其二操之多避者,亦未尝少一音,缺一节,避弦多者尚可填,其转弦换调,与少避弦者,不求而能自至也,良士跋。

《琴学初津》:是操,用南应大姑蕤五律,是均古曲甚少,或音误调谬,或曰避弦太多,取用不便,故而少见者也。然而无难取用,实音无假借,惟撮带等法,有系借叶,故奏之者,须明轻重虚实,则音自无不谐,凡能鼓是等之调,无难取音之曲矣。此外尚有转换二操,不转换二操,祗须依图推仿,是集庶不备载。天江红梨听松客识。

《琴学初津》:是操与慢三弦一操,亦可不转弦而弹,祗须避其未紧未慢之弦而鼓之,音节点点皆同,查不转弦之全图,索之即得。按是操,不但其五调,并可弹九调,而九调之中,双可在转调之中,避其所转之弦,而弹正调黄钟主律四操,共得十三调,而其神妙,正无限量者也。初学翻调制曲,先由各调平沙弹熟,明其取用之法,复以各小操音节,细细翻换,久后自能悟化,而制曲辨曲,亦无难矣。好如作诗家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会吟诗也会吟,而琴曲亦如是而已矣。小侃跋。

《鸣盛阁琴谱》:此古调,凡谱皆有而无一同,此其最正者,尝见宋刘改之题僧屏平沙落雁诗云,“江南江北八九月,葭芦伐尽洲渚阙,欲下未下风悠扬,影落寒潭三两行,天涯是处有菰米,如何偏家来潇湘”。玩此诗意,知写此景皆在欲落未落之时,书,写其形影;琴,则拟其声情耳。盖雁性几警,明防矰缴,暗防掩捕,全恃葭芦隐身。秋晚葭芦既尽,食宿不得不落平沙,此际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警而复起之神,尽在简中。但觉天风之悠扬,翼乡戛击,或唳或咽,若近若遥。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从容饮啄,自在安栖。既而江天暮霭,群动俱自,似闻雁奴踯躅而已。斯景也,制曲者以神写之,挥弦者以手追之,亦洋洋乎盈耳哉!然而难矣。

《雅斋琴谱业集》:清奇幽畅,圆润可爱,此金陵派也。(转载砚田山房后记)

《平沙落雁》小标题

《立雪斋琴谱》:(作“雁落平沙”角调)一、万里微茫 二、江涵秋影 三、栖宿平沙 四、警尽不定五、扑落江皋六、余音娓娓 七、尾声。

《平沙落雁》歌词

《立雪斋琴谱》:

第一段万里微茫鸿雁来也楚江空,碧云天净。长空一色,万里动微茫,江涵秋影。

第二段江涵秋影江涵秋影,风潇潇,送旅雁南归。只见那一双双封,摆列头着字样儿在天际。数声嘹唳也,不胜怨,谁知。

第三段栖宿平沙楚江秋老,萧疏两岸芦花。和那千树丹枫,一轮明月,的也风波荡漾,吹动雁行斜。又见雁行儿背流霞,向那水云落下。呀呀的渐离的云汉路,而共立在那平沙。相呼唤也吱喳,无羁绊的也堪夸。

第四段惊飞不定夜深人静也,底事又惊飞,栖止不定。只听哑哑的也一声清,扑扑的乱攘波影,纷纷的嘈杂也恁悲鸣。想只为江枫渔火相近了芦湖,怕受人机矰。故不辞劳顿也,冥然避戈腾。

第五段朴落江皋试看他飞上云端,扰扰攘攘,只在空际回旋。猛可的又群然一声划剌江皋。乍静也。却又哀鸣转高。声声也嗷嗷,以诉说劬劳也,怆然封月哀号。

第六段余音娓娓数声急骤,乍因何事侜张,却又从容作软商量。鸣声渐缓,余音娓娓,直数到月移砧断,漏尽更长。

尾声孤客不堪听,最可怜山高月冷。

《琴学轫端》:

一段世路崎岖,堪羡那平沙雁,翔翔自如。逍遥乎不与人争,结友海鸥,天地为卢。春与秋也,汀渚为依。雌雄也定偶徐,雌雄也定偶不乱也居。朝朝夜夜,的也海翁忘机。结友海鸥,纵有缴矰卫饵,远举高飞。

二段渺渺苍冥,渺渺苍冥,清风拂双翕。万里杳无形,莫留停,上九霄的也物最灵。秋南春北,共群鸟,转移似浮也萍。集于中泽的也雍雍,孤影暮宿也醒。集于中泽,朝饮暮宿,的也和聚星月也伴少汀。

三段春风南来兮水涟涟,鸿雁北归兮飞翩翩。春风南来时也,鱼龙变化的也潜深渊。鸿雁北乡时也,鸾凤和鸣的也飞上九天。上九天,九天九天上九天。鱼龙的也潜深渊,深渊变化在深渊。天海相隔几万千,日沉海底复升天。

四段海水连江,领先潮鸣浪。笑渔郎歌也狂也,歌也狂也,歌也,理也不识,乱也不识,称觞何用笙簧。

五段漫棹小槎,又是仲春年华。处处鸣蛙,卉木也竞芳葩。征雁几伴云遮,嘹呖的也声杂暮鸦。

六段旭日映窗纱,未向桃源问仙槎。肃肃兔置在烟霞,鸿雁落平沙。

《枯木禅琴谱》:

一段平沙水云,轻烟惨淡斜曛。芦花乱纷,草木凋零,雁呼群,飞落在那江滨。

二段一陈横冲,江枫渔火蓼花红。寄书就算叙记衷,怎知心事难通。烟水蒙蒙,一天瑟瑟拂西风。游子飘蓬,归期难逢,瘦减玉容。数声寒蛩,乌铁马叮咚,搅的人也心忡。耳边听,奈何奈何叫哀鸿。

三段悲鸣,悲鸣,可怜戴月披星趁途程。梧桐叶落,秋色刚匀。衔芦避戈,看那月色清明。北去南来程万里,衡阳回首怯难行。怕见洲边缴矰影,咿唔奋翅不留停。忆上林,梦未成,辗转泪零零,辗转泪零零。

四段朦朦,忆关山难越,音信难通。说甚么渐逵也鸿,孤飞谁同。未识吴江枫落冷,先听寒山半夜钟。捱次拟成行阵,横斜若列兵戎。来北海,到江东,身世在云中。

五段紫寒漾寒沙,相聚水为家。机藏浅草,共倚蒹葭。相呼相唤莫喧哗,幻身躯,还倩暮云遮。时担恐惧,怕有渔槎。

六段月色莹莹夜气清,霜天露冷,更长漏永,菰米何处寻。哀哀嘹唳,止宿在那沙汀。鹊噪鸦鸣互震惊,鸥鹭喜相迎。饮也啄也,稻梁丰盈。正是君子不忧贫。惟想莫春归去,依旧同群。只缘是宾鸿社雁,平沙水云。

《雅斋琴谱业集转载青箱斋》:

第一段平沙水云,似轻烟惨澹斜曛。秋戽冬临,芦花乱纷纷,孤雁离群。

第二段飞落江东,近西洲蓼花正红。问取恁孤鸿,寄音书,可也千时能通。那时节,与他相会书中。

第三段烟水蒙蒙,一天潇洒西风。游子飘蓬,瘦减好形容。听疏钟也听疏钟,咽寒蛩,铁马风,扰得人心忡意忡耳边忡。奈何奈何也,目断飞鸿。忆云山,阴隔千里,寄音书,却也难通。

第四段音信难通,音信也难通。远隔湘江,怅秋容枫叶红。送舟风,浪迹萍踪,人未逢。怕看那云重,说什么归鸿。相逢梦中,相思无穷。到如今,泪洒寒江西风。

第五段带月也披星,南往悲鸣。千万里衡阳,衔芦花,宿柳岸,异国飘零。向蒹葭水汀,汉孤伶。饮也啄也呵,前生定,望寒北,又各一方泪淋。

第六段冒云衡云,排空阵纷纷。忆别时,见花飞暮春。到如今,雨雪音信无凭,有恨难伸。

尾声落平沙水云。

附录:《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崇祯七年的时代,正是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时代。朱明王朝王祚将尽,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时刊印《古音正宗》,也许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题文字意趣昂然,并无半点忧天悯地的情绪在内。也许“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两句,正是中心点题之句,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逸士即隐士,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从现实急流中退却下来的文人,在山林、田园中找到了最后的栖身之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中国历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国隐逸文化影响甚深。逸士虽“处江湖之远”,但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居庙堂之高”者。最早的隐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商朝的伊尹曾隐于市肆,周朝的姜尚曾隐于山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隐士层出不穷。汉代以后,隐士的身份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一般指那些不与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人。三国魏晋时代是隐逸最盛行的时代,士人“以高隐为贵”,诸葛亮、陆机、王猛、谢安等历史名臣都曾有过隐逸的经历。真正的隐士应该“只钓鲈鱼不钓名”,但是,渐渐地,自魏晋以降,隐逸却有极端化、世俗化的倾向。隐士中的一些人,他们不但“钓名”,而且“钓利”。他们把隐逸做为获取名誉和功利的手段。也有的当权者,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刻意逢迎隐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隐”充“高隐”。《晋书·列传第六十九》记载,隆安二年(399年),东晋权臣桓玄(桓温之子)发动叛乱,把持了东晋朝政。自魏晋以来历代都有隐士,偏偏当时却一个也没有。桓玄觉得很没面子。为获得礼贤下士的名声,他赶紧派人找来了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先让皇甫希之隐居山林,由桓玄资助各种费用。然后桓玄下召将皇甫希之征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辞不接受,然后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为“高士”。此事传为举世笑谈,时人戏称这种隐士为“充隐”。另一个极端的例子,见于唐代刘肃编的《大唐新语·隐逸》。唐时的卢藏用考中进士后,特地隐居终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与当时的朝士交往密切,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遗,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另一个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司马承祯慢慢道:“以在下看,这是仕官的捷径啊。”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终南捷径”。此时隐逸已成为一条做官捷径了。士人的隐逸,根据其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儒之隐和道之隐。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则进,天下无道则隐。儒之隐者大都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而道之隐则无任何功利目的,通过遁世来使心灵获得最彻底的明澈和宁静。对于那些既有从政经历又有隐逸经历的人来说,其隐逸分为仕前隐和仕后隐,即先隐后仕和先仕后隐。《平沙落雁》所表现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虽身处隐逸之地,犹胸怀“鸿鹄之志”,应属于儒之隐和仕前隐。真正做到彻底的隐逸,谈何容易。自古以来,象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纯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数的逸士,或为世情所困,或因言获罪,最终归隐山林,潜居幽庐,也许不过是为世人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他们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也许从未平静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平沙落雁》在流传的过程中发展成六段、七段、八段等不一。原曲大体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以舒缓的节奏和清丽的泛音旋律为引子,描绘了宁静安详的境地,示意这是秋江的风情;第二部分曲情活跃,点缀以雁群鸣叫呼应的音型,表现了生命活力的喜悦;第三部分又重复再现了自由谐和的曲情,造成回环、对比之美。同时在整个乐曲中,还充分运用了古琴的泛音、滑音等特有的技法,使得乐韵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此曲自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部有不同之处,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现存琴谱刊载同名作品达百种,是近三百年来传谱最多、流行最广的琴曲之一。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曲调起而又伏,绵延不断,悠扬流畅,优美动听,基调是一种静美,但静中有动。全曲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壮丽的秋江景色,表现清浅的沙流,云程万里,天际群雁飞鸣起落的声情。曲意爽朗,乐思开阔,给人以肃穆而又富于生机之感,借鸿雁之高飞远翔,抒发和寄托人们的胸臆,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祖国美丽风光的歌颂与热爱。

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据记载,宋代的《紫霞洞琴谱》中已刊有此曲。它通过对渔樵生活的赞美,表达了士大夫阶层空虚迷茫的心态以及他们对封建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乐曲采用渔民和樵夫对话的方式,题材集中精炼,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调飘逸潇洒,描绘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中悠然自得的神态。乐曲中时而出现伐木或摇橹的声响,使人形象地联想起渔樵生活的情景。

《渔樵问答》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划出隐士豪放不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一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
  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1560年)。萧鸾解题为:“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近代《琴学初津》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话并非正解。虽然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购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那么,他们的对话中到底蕴藏了什么玄理呢?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北宋一部奇书《渔樵问对》。琴曲《渔樵问答》与《渔樵问对》也许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前者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而后者则试图通过简洁的对话对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学解释。《渔樵问对》的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渔父做为“圣者”与“道”的化身,由来已久。《庄子·杂篇·渔父》中曾记述了孔子和一个渔父的详细对话,对话中渔父对孔子大段阐述了道家的无为之境,孔子叹服,尊称渔父为“圣者”。

屈原所著《楚辞》中的《渔父》一章讲了这么一则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边,看起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屈原为何流落于此。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渔父劝屈原该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举“。屈原不听,执意欲“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莞尔而笑,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子远去。渔父在这里已成为一个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李太白曾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有人说“樵”有禅意,这种说法待考。

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严子陵和朱买臣的故事。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其中渔为首,樵次之。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然古往今来几人能够?虽向往之,实不能也。

附: 《渔樵问答》之对话内容    《渔樵问答》也是一首琴歌,由琴伴唱。这里录歌词如下:
渔问樵曰:“子何求?”
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樵曰:“昔日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樵曰:“子亦何易?”
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
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附录:渔樵问答歌

渔翁舟泊东海边,樵夫家住西山里。两人活计山水中,东西路隔万千里。忽然一日来相逢,满头短发皆蓬松。盘桓坐到日灼午,互相话说情何浓。一云深山有大木,中有猛虎吃人肉。不如平原采短薪,无虑无忧更无辱。一云江水有巨鳞,滔天波浪惊剎人。不如芦花水清浅,波涛不作无怨心。吾今与汝要知止,凡事中间要谨始。生意宜从稳处求,莫入高山与深水。

胡笳十八拍

以文采武功来看,曹操应该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一个连魏武都欣赏倍至的人物,虽是女流,理应属绝顶人物。此人就是蔡琰。做为通晓音律的天才,她给后人留下了《胡笳十八拍》琴歌,名列十大古曲。文学方面,她留下了《东都赋》,《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杰作。郭沫若这样称赞《胡笳十八拍》,“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郭沫若还称《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而《悲愤诗》,近人以为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可与建安七子的作品相提并论。蔡琰,字文姬,陈留人。蔡琰之父蔡邕,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音乐家。蔡邕所著《琴操》一书,曾对《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名曲在后世的广为流传贡献甚巨。《后汉书·列女传》称蔡琰“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父亲的熏陶下,蔡琰自幼爱好音乐,并有较深的造诣。《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中说,“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

蔡琰的一生十分悲惨。早年其父蔡邕因上书抨击朝政获罪而被流放。遇赦后,由于宦官仍然把持朝政,蔡邕担心被陷害,不敢回洛阳。就这样,蔡琰随着父亲亡命江湖十二年。蔡琰十六岁时嫁给河东卫仲道,不幸丈夫早死,蔡琰只好回到娘家居住。董卓被诛后,蔡邕由于叹息董卓的命运,为司徒王允所不容而被杀。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天下大乱。战乱之中,蔡琰为匈奴所掳,身陷南匈奴,为匈奴左贤王妻达十二年之久,并生有两个小孩。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知早年的好友蔡邕之女蔡琰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将蔡琰赎回,而两个年幼的儿子却不得不留在匈奴。这段史实,被后人称为“文姬归汉”。蔡琰归汉后,悲叹自己命运多舛,如今虽然安定,母子却天各一方,毕生不得相见。在这种处境下,蔡琰写下了流传于世的《胡笳十八拍》。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琰后来再嫁屯田都尉董祀。不久董祀犯了死罪。时值严冬,蔡琰“蓬首徒行”(即赤足),登门丞相府向曹操请罪。她言辞清辩而哀楚,当时满堂公卿名士,无不为之动容。曹操说:“我很同情你,可是判决文书已经发出,该如何是好?”蔡琰说:“明公有良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曹操听了很受感动,派快马把判书追回,免了董祀的死罪。并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蔡琰换上。后来曹操问蔡琰,“听说夫人家早年藏书甚多,战乱中都已丢失,不知还能回忆起来多少?”蔡琰答道:“早年先父留下的典籍有四千余卷,经过变乱,都已损失,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大概只有四百多卷了。”蔡琰回家后把能记起来的各卷书亲自写出来,送去与曹操的藏书核对,结果基本没有错误和遗漏。可见蔡琰才情之高。

同时代的丁廙写了篇《蔡伯喈女赋》,其中内容为: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正如赋中最后两句“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所述,蔡琰的晚年相对平和安定。曹丕曾为丁廙这篇赋作《蔡伯喈女赋序》,序中描述简略的提到了文姬归汉,“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于匈奴,赎其女还,以妻屯田都尉董祀。”

蔡琰生逢乱世,早年家门不幸,再加上自己一生三嫁,其命运甚为坎坷。也许苦难是产生伟大艺术作品的源泉,正是这些旁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使得蔡琰给后人留下了传世杰作。她的成就,她的才情,丝毫不弱于建安七子。介于几千年男尊女卑的陋规,《后汉书》中蔡琰不被单独列传,这使得她无法与同期其他历史人物并列。她的事迹也不入《儒林》、《文苑》等列传,而是被列于《后汉书·列女传》,篇名为“董祀妻”。《后汉书·列女传》中关于蔡琰的文字不多,但评价极高,说她“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蔡琰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因而她通晓汉、胡音乐。《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根据匈奴乐器胡笳的特点而创作的乐曲。她在该曲中将汉、胡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胡箔十八拍》成为古代少有的中外结合的结晶。

南宋灭亡后,全中国的汉人都做了亡国奴。南宋遗民诗人汪元亮为身在狱中的文天祥弹奏《胡笳十八拍》,以抒山河破碎之“无穷之哀”。这一时期,《胡笳十八拍》在前南宋的旧臣逸民间很快流传开来。根据《琴书大全》的记载,此曲引起了空前的共鸣。有人说,“怊怅悲愤,思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并出现了如“拍拍《胡笳》中音节,燕山孤垒心石铁”和“蔡琰思归臂欲飞,援琴奏曲不胜悲”等感怀旧国的诗句。

《胡笳十八拍》只是一首琴曲,虽表达的是悲怨之情,但也是“浩然之怨”。宋亡后,也许正是有这类流传广泛的“不胜悲”、充满“浩然之怨”的曲子,才有了“心石铁”的坚持到底,从而使种族和文化的血脉不绝于缕,不断延续下去。八十多年后,当抗元的兵戈纵横于江南江北的时候,种族与文化终得以重生。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是根据汉代以来流传的同名叙事诗而创作的琴曲,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首杰出的古典名曲。原诗作者一说为蔡文姬,但《后汉书·蔡琰传》中未见记载,故难以定论。其音乐为唐人传谱。琴曲《胡笳十八拍》的音乐带有深沉的倾诉性,虽流于平铺直叙,仍耐人寻味;琴歌《胡笳十八拍》始则深沉隽永,继而慷慨悲歌,原诗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首优秀的古代艺术歌曲。

《胡笳十八拍》的“拍”字,今存见于《碣石调幽兰》谱中,意为乐段间的休止,故“拍”可作“段”解。琴曲中称“拍”者,唯有此曲。乐曲以十分感人的乐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写了主人公对祖国、对故土的深沉思念及骨肉离别的痛苦感情。

关于《胡笳十八拍》的音乐,六朝时已有《胡笳调》、《胡笳曲》流传。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南朝宋元嘉时人张永《元嘉正声技录》所列曲目有“但曲”《大胡笳鸣》、《小胡笳鸣》,但曲为器乐合奏曲。唐人刘商有拟《胡笳十八拍》诗一首,其序曰:“……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董生指唐代琴家董庭兰,宋人朱长文《琴史》有传:“董庭兰,陇西人也,在开元、天宝间工於琴者也。天后时,凤州参军陈怀古善沈、祝二家声调,以胡笳擅名,怀古传于庭兰为之谱。”故知琴曲《胡笳十八拍》为唐人传谱。

唐代琴家董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唐宋以来,《胡笳十八拍》遂成为流传甚广的琴曲,琴书、琴谱多有著录。现存明代以来琴谱百余部,其中三十九部收有各种传谱的《胡笳十八拍》。明代朱权《神奇秘谱》收有董庭兰传谱的《大胡笳》、《小胡笳》,二曲不同。《大胡笳》十八段,均有小标题,小标题取自刘商拟作《胡笳十八拍》的诗句;《小胡笳》六段,小标题取自原《胡笳十八拍》的诗意。琴歌《胡笳十八拍》始见于明徐时琪所辑《绿绮新声》(1597年)刊本琴谱,此谱后部散佚。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琴歌《胡笳十八拍》的音乐主题材料系取自《小胡笳》,二者当有渊源关系。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徵、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第一拍是全曲的引子,概括了作者生逢乱世、沦落异乡的悲惨经历,两个三小节的乐节是全曲的核心音调,全曲的基本曲调均由此衍生而出。第一拍的情绪起伏很大,也为各段音乐奠定了继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拍中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使情绪的表现相当强烈。直到第十拍,一步步地深化离乡悲情,构成乐曲的第一部分。

第十一、十二拍是全曲的转折,尤其是第十二拍是唯一的音调欢快明朗的段落,抒写民族的欢乐,归国的喜悦。音乐从高音开始,节奏较宽广,构成一个舒展的乐句,这段旋律音区较高,表现了异常激动的情绪。

第十三拍至第十七拍是乐曲的第二都分,仍以抒发悲情为主,主要表现对稚子的思念。第十八拍是全曲曲尾声,在激情中结束全曲。

全曲通过她被虏、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坎坷遭遇的倾诉,生动地反映了战乱年代一个才女悲欢离合的一幕。乐曲鲜明地显示出塞外草原的风土人情,带有异域民歌那种开朗豪放的特色。同时,乐曲更着重刻画蔡文姬矛盾不安和悲伤痛苦的内在感情。曲调悲怆凄丽,如泣如诉。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大胡笳

《大胡笳》又名《胡笳弄》、《胡笳曲》,唐代著名琴家董庭兰、薛易简都擅弹此曲,当时与《小胡笳》并称《胡笳两本》。初唐琴坛流行的祝家声、沈家声,就以这两曲著称。董庭兰继承了两家的传统,整理了传谱。唐代诗人刘商《胡笳十八拍·序》云:“胡人思慕文姬,乃卷叶为吹笳,奏哀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茄弄》是也。”

此曲琴谱始见于明代朱权所辑《神奇秘谱》,内容取材于蔡琰的《悲愤诗》。全曲由18个段落组成,分别以刘商的诗句《红颜随虏》、《万里重阴》、《空悲弱质》、《归梦去来》、《草从水宿》、《正南看北斗》、《竟夕无云》、《星河廖落》、《刺血写书》、《怨胡天》、《水冰草枯》、《远使问姓名》、《童稚牵衣》、《飘零隔生死》、《心意相尤》、《平沙四顾》、《白云起》、《田园半芜》为各段标题。贯穿全曲的主题——一个发自女性内心的,因饱含颠沛流离之苦而思念故园的悲戚。音调如诉如泣,耐人寻味。旋律中经常出现的变化音和半音进行,以及“声多韵少”等特点,均体现了唐代琴曲特有的时代风貌。

小胡笳

《小胡笳》,唐代著名琴曲,与《大胡笳》并称《二胡笳》或《胡笳两本》。它的谱式更多地保留了早期琴曲的面貌,与《广陵散》章法非常接近,对了解古代琴曲作品提供了难得的实例。

此曲曲谱最早刊于《古今乐录》,称为《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将它编为《太古神品》中,乐曲“后序”中的“燕归思汉”的主题竟与《胡笳十八拍》第十六拍中“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一句完全相同,可见《小胡笳》这首曲调同样是凄清悲凉的抒情小曲,很可能是《胡笳十八拍》的“前身”。但以现存乐谱和小标题观之,乐曲同时也寄予了戍守边塞者的思想之情。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高深的歌曲名,即《阳春》和《白雪》,是由楚国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庐,名莫愁。郢州石城,今湖北钟祥人)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乐曲产生的年代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说明。唐代显庆二年(657年)吕才曾依琴中旧曲配以歌词。《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当然宋玉与楚王的这番讨论的目的不是谈论歌曲本身,而是强调雅与俗的巨大差距,并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认而辩解。宋玉进而说“鸟有凤而鱼有鲲”,自然非凡间俗物可比。宋玉说,“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最后,宋玉引出了自己的结论,即“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间伟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独行,其思想和行为往往不为普通人所理解。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指出,《宋玉答楚王问》中明明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即有客人在郢中唱歌。而不是郢人在唱歌,更不是郢人善唱歌。沈括认为,郢中为楚国旧都,“人物猥盛”,之所以和者寥寥,是由于不知道或没有听过这首歌曲。宋玉以此自况,未免有些不讲道理。以郢人不熟悉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而指责他们,这不是很荒谬么?沈括还指出,阳春白雪典故中的一些细节后来被错误的解读和传播,例如,善歌者都被称为“郢人”,而原文的意思是郢人不善歌。

阳春白雪这个典故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乐曲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正如西晋葛洪在《广譬》一书中所指出的:“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对于听惯桑间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声的人,当然无法理解阳春白雪和黄钟大吕的高贵雅致。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今人欣赏音乐,大都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离开“雪唱”和“俗情”的。任何音乐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众。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会是一个道理。当然高雅的艺术自有其价值,时代愈久,愈弥足珍贵。

《阳春白雪》虽然被指高雅艺术,但不少资料对古曲《阳春白雪》解题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阳春白雪》曲倒是很有可能与元代的散曲有关。元代杨朝英的《阳春白雪》是一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韵及格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阳春白雪》中收录的白仁甫的《驻马听》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可见元代已有阳春白雪这支曲子。至于元代令人“几断肠”的《阳春白雪》曲,如何演变为今日轻快流畅的乐曲,已不得而知。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毛 泽 东 试图将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统一起来。毛 泽 东 在《 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说,“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统一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在极左的年代里阳春白雪成了受批 判 的 对 象,而下里巴人也成了政治的附庸。

阳春

《阳春》是由古代歌曲《阳春白雪》演变而来的古琴曲。《阳春白雪》被称为曲高和寡的代表作品,在《神奇秘谱》中被分成两个不同的作品。杨抡《太古遗音》认为,《阳春》是表现“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

  《阳春》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为八段,后有十五段、十段、十七段等不同传谱,且多数传谱增设分段小标题。从宋玉《对楚襄王问》的记载来看,《阳春白雪》原是有词的歌曲,但由于艺术性高,演唱难度大,因此能随着唱和的人极少,成为“曲高和寡”的歌曲。据朱长文《琴史》记载:“刘涓子善鼓琴,于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按《神奇秘谱》之说,此曲至唐高宗时完全失传。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吕才根据琴中旧曲修订而成。

  弹奏《阳春》要“冲和雅谈,不可铅华”。《风宣玄品》所列分段标题为:气转洪钧、阳回大地、三阳开泰、万汇敷荣、江山秀丽、天地中和、莺歌燕舞、日暖风和、花柳争妍、锦城春蔼、帝里风光、春风舞雩、青皇促驾、绿战红酣、留连芳草。

吴景略据《诚一堂琴谱》(清程允基撰于1705年)所奏《阳春》,活泼流畅,充满春天的生机。吴兆基据《大还阁琴谱》(清徐上瀛撰于1673年)所奏《阳春》,则冲和清丽,春光隐隐现于指下。

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围防卫森严,恐不易得手。聂政随即答应了严仲子的请求。聂政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邑都。到了邑都后韩相侠累正在府中。侠累虽然有大量侍卫层层保护,但聂政还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杀了侠累。《史记》中只用了简略的语言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不止,又连杀数十人。聂政最后把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聂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而连累严仲子。后聂政被暴尸于市,可无人认得他。韩国国君以百金悬赏提供线索的人。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就怀疑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所为,于是聂荣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询究竟。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然后聂荣哀恸而死。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解,聂荣显然误会了聂政的意图。聂政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严仲子,而聂荣以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但聂荣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聂政成为无名刺客。

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同时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偏偏无人对侠累的死表示惋惜和同情。买凶杀人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史记·卷八十六》里这样说,“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战国策·韩策二》提到,“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可见当时两人已经水火不能相容。但孰是孰非,谁也不知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刺杀一国政要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聂政也许是最凶残的恐怖主义分子之一。根据《战国策·韩策二》的记载,聂政当时还刺伤了正在侠累府中的韩国国君韩哀候。《史记·表》中提到这一事件时,仅一句,“贼杀韩相侠累”。不提聂政的名字,而简略为“贼”,明显带有贬抑刺客行为的意思。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传里则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另外,《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称赞聂政是“士之怒”,气概丝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唐睢还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行径。 
《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西晋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性烈而才俊”的嵇康,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氏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抵触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262年,嵇康以“乱政”之罪被斩首。嵇康曾被钟会指责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独立不羁,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即便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司马昭也不允。为了铲除异己,司马氏早已族灭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门望族,如何会对嵇康这个名士下不了手呢?

《广陵散》一曲,渊源已久。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魏嵇康的《琴赋》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广陵止息》。“散”是操、引乐曲,即“散乐”之意。先秦时已有散乐,是一种民间音乐,有别于宫廷宴会与祭祀时的雅乐。汉晋时《广陵散》曾作为相和歌流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广陵散》列为楚调曲,可能是由于当时流行于楚国地域之故。

隋唐以前,《广陵散》与《止息》尚为两曲。唐代始见有称《广陵散》为《广陵止息》之说。唐李良辅撰《广陵止息谱》一卷,为23段,见于《新唐书·乐志》;唐吕渭撰《广陵止息谱》一卷为36段;宋元时《广陵散》已增至44段。

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晋书》载:嵇叔夜不乐仕进,锺会以康负德望权,司马诛之。康临刑顾日景,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常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之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之流传,据《神奇秘谱》所载,其上卷《太古之操》为“昔人不传之秘”,卷中载有《广陵散》曲,并注此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人于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经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可知《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为古谱原貌。

《广陵散》与聂政故事相联系,始见于宋元人的诗文。乐曲的规模、调式、乐段的标题等,与今日所见的《广陵散》谱大抵一致。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亦见于《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及清《琴苑心传全编》、《蕉庵琴谱》、《琴学初津》诸谱。但主要有三个版本:一为明朱权《神奇秘谱》本;另外为明汪芝《西麓堂琴统》中两个不同的谱本,称甲、乙谱。此三种不同谱本经琴家研究,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

  后人曾为《广陵散》所加分段标题,有的以与故事相应的情节取名,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与这个悲壮的传说也确有不少相通之处。《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为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六个部分。其中头、尾几部分似为后人所增益,而正声前后三部分则很有可能保留着汉代相和大曲的形式。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全曲的主体旋律显得激昂、愤慨。开指一段从容自由,可视为全曲的引子。小序和大序部分则在较平稳的气氛中布置了正声和乱声的主调旋律的雏形。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突出描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着力刻画了其不屈的精神和坚硬的性格。正声的主调显示以后,进一步发展了主调旋律,此时乐曲表现出一种“怨恨凄苍”的情绪。徐缓而沉稳的抒情具有缅怀的沉思,同时孕育着骚动和不安。随之音乐进入急促的低音扑进,进而发展成咄咄逼人,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形成全曲的高潮,即“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的战斗气氛。随后音乐表现出壮阔豪迈、沉郁慷慨的气氛。乱声和后序比较短小,主要体现出一种热烈欢腾和痛快淋漓的感情,从而结束全曲。

《广陵散》的曲调优美,具有叙事性。低时区的打击乐器声衬托着铿锵的节奏,暗示着故事的戏剧性。音乐与标题的内容大致吻合。“正声”部分为全曲的精华。《广陵散》为“慢商调”。慢商调是琴的一种调弦法,即降低第二弦商音,使之与第一弦宫音相同,使低音旋律可同时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此种调弦法有助于表现《广陵散》慷慨激昂的情绪及浑厚坚实、气势磅礴之感。此曲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广陵散》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明代宋濓跋《太古遗音》谓:“其声忿怒躁急,不可为训。”《琴苑要录·止息序》云:“怨恨凄感”处,曲调凄清轻脆;“佛郁慷慨”之处,又有“雷霆风雨”、“戈矛纵横”之气势。此曲气魄深沉雄大,有粗犷、质朴之美,是当时一首十分杰出的乐曲。“《广陵散》于今绝矣!”琴家用生命解释了音乐,音乐成了他生命的绝唱。然而,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千余年来,“广陵”一曲绵延未绝,响彻天下。乐曲所保留的汉、唐音乐之遗响,传统大曲之结构,琴曲之技法,为后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借鉴材料,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文王操

《文王操》是古代中国人以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儒家理念对于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颂歌,其内涵深邃博大,旋律丰富感人,无愧为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聆听此曲后,一种仰慕的、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在古琴音乐流传的千百年的历史中,《文王操》被古人尊为高雅的作品,一首可以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净化人们的灵魂的琴曲:“鼓此曲令人荡涤邪秽,消融渣滓。”(明代琴谱《杏庄太音补遗》);北宋琴家成玉涧所箸《琴论》称“其声古雅,世俗罕闻”;北宋苏轼在他的古体诗《舟中听大人弹琴》为听其父苏洵弹《文王操》等曲而作,在评说时人“强以新曲求铿锵”、“数声浮脆如笙簧”后,发出了“古意堕渺茫”的感叹,最后便是“江空月出人绝响,夜阑更请弹《文王》”的千古名句。

第一段:古琴以空弦低音一字一音奏出,庄严,肃穆,宏伟。琴声引导我们进入两千年前的时空,古代文王、孔子这些伟大的圣贤出现在眼前……不是宗教,犹如宗教,这里有古人的崇拜之情;高山、峻岭、古代的图腾……开始的空弦犹如撞击的磬钟之声,硕大无朋的磬钟、厚重的音响、色彩……以上是一段前半部分的音乐,在全曲中有“引子”的作用,一段后半部分出现一些不完整的音调,这是琴曲最初旋律的显露。

第二段:一段亲切的旋律较完整地出现,富有歌唱性,这一段旋律和它的变化在全曲的二、三、四、六段里出现,是全曲最重要的音乐主题。音乐中温暖、坦然的情感,很好地表达了儒家的“仁爱”的思想,一种发自内心的博大的对人的爱,丰富的人情感的表达自此开始。

第三段:开始是平静的空弦为主的音调,这是段落最初的导入部分,也是以后段落惯用的结构方式(在传统的曲式中称作“合头”),简单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平和的气氛,音乐的变化、发展、新的音乐材料的进入都在这种气氛之中逐步开始。全曲最初呈示的旋律在这里渐渐作变化发展、深化,旋律在勾画一幅幅美好的图景,其中有人类生活环境的美,也有美好的图景后面蕴含的人性人情之美。段落中部有个情绪上的小高潮,像是为某种美好的理想境界所激动,音乐的节奏、音乐的情绪都开始有较大的流动,激情、起伏、跌宕……画面比以前有更多的的动感。

第四段:带有过渡性质小段落。旋律在低音区进行,音乐性格醇和、温厚、柔情。这里是第三段音乐小高潮后短暂的迂回,象是音乐行程中一次逗留,回首顾盼。

第五段:出现了新的音乐材料,这一段音乐抑郁凝重,富沉思性,是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疑惑、不解,是对大千世界的问诘。音乐在低音区进行,音调中不时有变化音出现……音乐由旋律性、歌唱性变为吟诵的语气,节奏自由跌宕,在思考,在自语……。这一段音乐从形式结构和音乐情绪上体现了儒家理性思考的一面,是人对自己内心、对宇宙深刻的思考,从而对人类生活的社会的关切。段尾又引至豁然清旷之境。

第六段:凝重的音乐气氛至此复而舒畅、柔美,这一段音乐具有歌唱性和抒情的性格。

第七段:泛音段,与前段音色对比鲜明,予人以超脱、清新的美感。犹如进入一个神奇的境界,人类对美好的追求寄托于神仙生活的地方,我们看到祥云的飘舞、仙鹤在缓步、麋鹿在游走……。

第八段:音乐材料又回到第五段材料的变奏,其语气如苦思,如追问,深奥曲折,又象看到文王在“有所穆然深思”、“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他在深思人类的理想的社会和理想的人格。曲尾的泛音终结句使整个乐曲复归于静穆、安祥。第八段象再次给人们呈现一位圣贤文王的形象,他伟岸、目光深远、心胸博大,予人以无限的崇拜之情。

古风操

《古风操》早期文献失载,据说与周文王有关。不过此说尚无确证,其乐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太古神品》。此曲的内容,朱权《古风操序》认为是赞颂远古人民过着“甘食而乐居”、“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我们知道,商周之际,政治腐败,社会动乱。残酷的现实,周文王而作《古风操》以启发和鼓舞人们为反抗黑暗的现实而努力。《古风操》作为这种社会理想在音乐创作中的反映,其社会意义也在于此。

《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者,古曲也,文王所作。其为趣也,追太古之淳风。谓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其俗也,熙熙然如登春台;以道存生,以德安形。其民甘食而乐居,怀土而重生,形有动作,心无好恶。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有好恶,无有嗜欲,此太朴之俗见於世也。

《琴苑心传全编》:按“琴史”,是曲文王所作。其为义也,追太古之淳风,民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焉。是故其民熙熙然以道存生,以德安形,甘食而乐居,怀古而重迁,形有动作,心无好恶,此太朴之俗也。

兹集选载曲操,文理精密,有起有承,有正有引,有呼唤,有照应,有过节,有顿,有放,有收束,首尾前后,缓急轻重,位次布置,井然不紊,学者切不可轻为改节换句,一有差失,迷谬甚矣。盖凡我之所欲为者,古已为之,我但未窥其奥耳。我初时看谱,弹不快意,亦有欲改,及久而反覆之,而始知其妙,不 勿改也,是知吾心之私意,所当急去也。

孔子读易
《孔子读易》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风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据说为清末青城山中皇观道士,琴学大家张合修(字孔山)所作,他曾在武昌开门授琴,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孔子读易》为琴曲之珍品,全曲分为四段,乾坤定位、阴阳错综、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琴音飘然洒脱,体现了虚无缥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

醉渔唱晚

据记载,我国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泛舟松江,听渔人醉歌而作此曲。曲谱初见于《西麓堂琴统》。音乐利用切分结构、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于摇橹声的音调。全曲素材精炼,结构紧严。

《西麓堂琴统》(1549)所载《醉渔唱晚》解题:“陆鲁望与皮袭美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兴致恐不相上下也。”

《太音补遗》(1557)中《醉渔唱晚》一曲解题:“此曲盖本张仲宗诗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诚一堂琴谱》(1705)在《醉渔唱晚》的后记中曰:“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今人对乐曲的介绍在《古琴曲集》第一集中说:“曲谱最早见于《西麓堂琴统》,该书说:唐代诗人皮虫休、陆龟蒙泛舟松江,听渔人醉歌而作此曲。皮日休是晚唐诗人,曾写过具有人民性的《正乐府十首》等。目前流行的此曲,据说传自张孔山。

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是一个“醉”字。此曲之“醉”不是“瓮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那种纯消极处世的表现,而是通过渔人豪放不羁的态度,借醉论政,以醉汇愤。曲调围绕渔夫的“唱”与“醉”这两个性格不同的音乐主题,通过音区、节奏、调式、调性的变化、发展,表现渔夫醉后狂歌、豪放不羁的神态。还有一部分是描写鼓棹而进的水上意境,感情起伏跌宕,抒发出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全曲素材精炼,结构严谨。

乐曲“入拍”前是引子,节拍自由,为琴曲结构中比较典型的“散起”。接着是句幅短小的吟唱性音调(旋律活动音域只有五度),动作性的摇橹节奏,犹见暮色苍茫之中醉渔哼唱着渔歌的情景。当这个主题重复时,开始作移高四度模进,句幅作了扩弃,情绪开始上扬。由于速度、音区、节奏等因素的变化,音乐苍劲有力。显然醉渔是人醉志清。接着,出现“摄”和“反摄”奏双音指法的运用,旋律伴随着一个固定低音G,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下一乐段音乐展开采用断断续续的主题歌调与强而有力的节奏性音型穿插进行,而这些断断续续的主题歌调时而变形,时而模进。随着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和其下方伴随的固定低音,即出现乐段高潮。而后转至低音,醉渔犹如醉后初醒。“入慢”,音乐逐渐平缓下来而至尾声,用泛音奏出急促的音调,醉渔酒醒,面对严酷的现实,无限感慨。

雉朝飞

《诗经》中曾以雉之朝飞作为爱情生活的象征。琴曲继承了这一主题,并流传着两个不同的故事。其一:卫女殉情而死,她的褓母在墓前哀伤地奏起她生前抚弄的琴,忽见两只雉鸟双双飞去。(杨雄《琴清英》)其二:牧犊子终年放牧打柴,直至暮年仍是孤身一人,他见雉鸟都是成双成队地愉快飞翔,非常羡慕,愈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伤心地唱到:“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晋崔豹《古今注》)现存琴谱沿用了后一个解题。魏武帝时有个卢姓宫女,擅长此曲。(《乐府古题要解》)可见它是渊远流长的古曲。清代琴家称赞说:“极乎曲之圣,而音之神也。”“逸韵幽致,含恨无限。”(《琴苑心传》后记)“奇音妙趣,《雉朝飞》为最。”(《诚一堂琴谱》后记)存谱初见于《神奇秘谱》,明末的《松弦馆琴谱》因其节奏急促而不予收录。

泽畔吟

《神奇秘谱》记载:“是曲也,或言雪江之所制也。”认为《泽畔吟》是徐天民创作的一首琴曲。徐天民是元明时代浙派中徐门琴派的创始人,其演奏风格自成一家。此曲内容取自“被发行吟泽畔”(《史记》)。诗人屈原在楚国很不得志,由于他的一片爱国之心受到了压抑,以致形容枯槁,神色憔悴。被楚怀王放逐以后,他在江边遇一渔父,便向其倾诉自己幽愤不平的衷怀,不意渔父对他不以为然,鼓枻而去,而无从诉说。其实这里的渔父只是隐士的乔装,而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的屈原,正是作者的化身。《泽畔吟》共分四段,标题分别为“游于江泽”、“行遇渔夫”、“蒙世尘埃”、“鼓绁而歌”。此外,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旁还分别标有“憔悴枯槁”、“我独清醒”、“此段鼓绁声”。

此曲在艺术上采用了以故事情节为主要线索,而以内心刻画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手法。例如第一段就突现了一个因政治上受到严重打击而“形容枯悴”的诗人形象,第二、三两段则抒写了他的满腔义愤,最后一段用摹拟的枻声象征着渔父的离去,描写屈原无所控诉的失望情绪。这首琴曲体现了我国音乐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传统特点。

岳阳三醉

《岳阳三醉》取意于吕洞宾三醉岳阳,飞渡洞庭的神话故事而作。反映了神仙道化,脱离现实的道家思想。曲调情趣逸致,音韵流畅。为琴曲中之大操。全曲共二十段,曲谱见《春草堂琴谱》、《琴学入门》、《蓼风堂琴谱》等,琴谱互有出入。据《琴学入门》记载,此曲为《羽化登仙》之删减本,主要段落相近,而次序有出入。

玉楼春晓

《玉楼春晓》亦名《春闺怨》,为诸城派独有琴曲。题名与曲意完全一致,表现在春意氤氲、晓风轻拂之中闺中女子的情愫。女子于春眠乍醒之时蓦然醉于楼外春光明媚之中,心怀无限幽情。此曲仅见于王燕卿所传《梅庵琴谱》(1931年)。曲调轻松流转,不同凡响,颇有春眠乍醒、惺忪欲醉之意。曲中从“双吟”乐句之后,恰如欠伸之状而转为清醒,有惟妙惟肖之感。尾声以异常清明之泛音而结束,尤为神妙。曲意绮丽,音韵悠扬,仿佛置身于其境,让人欲罢不能。

渔歌

  《渔歌》是南宋末年著名琴师毛敏仲最有影响的作品,乐曲表现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的诗意,表达了一种视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的情趣。这首作品曾名《山水绿》、《欸乃歌》,在名称改变的同时,音乐本身也经浙派徐门不断加工,精益求精。乐曲中运用主题贯穿和转调等手法,显示出作曲艺术的新水平。“欸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二香琴谱》(1833)记载:欸乃俗呼北渔歌,谙旧始太古遗音文会堂,《阳春堂》亦竟名潐歌,尾或收三五,或收一六,皆非是曲,采自《澄鉴堂》,尾收二四乃羽曲也,而北之一字未见于刻本,俗或呼北渔歌者别于正调高音之渔歌也,渔歌取七音欸乃取五音岂有欸乃反为北曲乎,此曲亦是渔歌盖正调之渔歌在前恐其相混故取柳完元的诗《渔翁》。

  此曲取意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名作《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故亦认为此曲是柳宗元所作。曲谱初见于1549年《西麓堂琴统》,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为蓝本发展而成。据杨抡《太古遗音》解题,此曲表达“缘绿绮以写渔情,抚焦桐而舒雅况……沽美酒,醉卧芦花,视名利若敝屣”的情趣。

查阜西据《自远堂琴谱》所奏《渔歌》为十八段加一尾声。曲调恬淡,琴韵悠长,意境深远。全曲以首段吟唱性的音调为原型,通过移位及不同音区节奏变化、调式转换与展衍等手法贯穿全曲。起而低回,转而高扬,使人联想到放情山水,高歌欸乃的情景。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调;而当第八段再现时,则采用泛音弹奏,显示出一种飘逸的意趣。第十八段,短暂地出现了C徵调,为乐曲增加了新的色彩,最后终止在这一新调上,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曾将此曲改编用小型西洋乐队演奏,模拟古琴音响、手法,别具风格。

幽兰

《幽兰》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公元494年—590年),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也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1885年,中国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了这首琴曲,其原谱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系唐代手抄的文字谱卷子,仍保持早期的文字谱记写方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文字所记是左右两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共有汉字4954字。序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居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随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幽兰》全名《碣石调·幽兰》,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曲名前冠以调名,为琴曲之仅见。据推断,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描写的内容。南北朝时流行碣石舞,碣石调可能是当时碣石舞曲调。至于《幽兰》,当时有诗人鲍照写过同名琴曲歌词,意为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是一致的。《南齐书·乐志》云:“碣石,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三国曹操有《碣石篇》,其曲调称《碣石调》。汉蔡邕《琴操》云:“孔子周游列国,皆不得重用,归途中见兰花盛开于幽谷,于是慨云:兰花原是香花之冠,如今却与野草杂处,犹如贤德之人与鄙夫为伍一样,于是创作《幽兰》一曲,表达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幽愤心情”。这首乐曲突出了忧愤、伤感、光明、坦荡、雅洁、清高等多方面的音乐内涵,表现的是一种不为人知的深深的落寞与伤感。司马相如《美人赋》中亦有“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之句。

《幽兰》有多种传本,其曲调清丽委婉。其谱序曰:“其声微而志远”,谱末的小注中又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整首乐曲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清代末年,《幽兰》曲谱影印本传回国内。近代琴家杨时百、盛家伦、查阜西、管平湖等为之进行打谱,并有数位琴家可弹奏此曲。吴文光译《幽兰》为四段:第一段是引子,曲调深沉,有压抑感,节拍较自由;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第二段与第三段采用了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的音乐旋律,在音色上有较大的变化和对比,体现作者内心之深沉感慨;第四段的音乐大部分用清澈的泛音演奏,情调明朗,象征着光明即将来临,表达作 者通过兰花的性格看到了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未来。

《碣石调·幽兰》以文字记写音阶及操缦手法,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至二十四字不等,共四千九百五十四字,以“耶卧”、“住”、“抑”、“末”、“蹴”、“蹙”、“唈”、“复泛”、“仰泛”、“互泛”、“放”等字记左法指法,“掌”、“半扶”、“打”、“摘”、“劈”、“却转”、“转指”、“龊”、“历”、“发刺”、“齐撮”等写右手指法,“纵容”、“节”代表共法,以“豆”代表徽位,“取声”、“附弦”等记明弦位、徽数,是手法谱一种,谱后所注:“此曲速度不宜快弹,而应缓缓弹奏,说明对兰花的描写不应以其外形取悦于人,表达了古代文人雅士孤芳自赏的心理状态”,则为表现提示。

明清以来刊行的琴谱,如《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自远堂琴谱》等收有《幽兰》或《猗兰》,其曲调与文字谱与《碣石调·幽兰》不同,当为另外传谱。

忆故人

古琴曲《忆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深情,表现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怀念友人的感伤情绪。在直接抒发人的感情的音乐作品之中,此曲堪称优秀的代表作。此曲原为古琴曲,后被改编为箫曲,其琴箫合奏谱见于《今虞琴刊》(1937年),传自彭庆寿。据原谱解题,此曲“传为蔡中郎(蔡邕)作”。

全曲共六段。

第一段以清亮飘逸的泛音开头,造成空山幽谷一片宁静的气氛,泛音停止后,思绪随着起伏跌宕的音调而展开。

第二段,音乐开始上板。缓慢而规整的节奏,缠绵悱恻的曲调,绵延不断的琴音,使人感到情真意切。

第三、四段,旋律移向高音区,并由单音旋律转而采用空弦,低音作和音衬托。在旋律层层推进后,又连续下行,表现了思绪翻滚,心潮起落,使思念故人之情达到高潮。二、三、四段都以固定终止型结束,有辗转反侧,“剪不断,理还乱”之感。

第五段再现第二段曲调,情绪渐趋平静。

第六段低音区跌宕的节奏和尾声半部分激动的泛音曲调,又掀起一次感情的波澜,有欲伏先扬之妙。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因诗中有“阳关”、“渭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代的大曲歌词多采用五、七言绝句或截取律诗四句,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大文学家苏轼就曾经说过他听过两种不同曲谱的演奏。但是此曲在元代以前的乐谱已经无存了。明代初年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收有《阳关三叠》琴曲谱,为所见最早的谱本,但与唐代乐谱是否有关,难以考证。

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行,行”等处的八度大跳,和“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是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为南宋著名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古琴浙派创始人郭沔(字楚望)所作。当时适值元兵南侵,南宋统治者偏安于一隅之际,郭楚望移居于湖南宁远九嶷山下(潇水自九嶷山流过),时泛舟潇、湘二水,远望云水奔腾,九嶷山为云水所蔽,不禁联想到当时国势日危,不见天日,有如九嶷山之云遮雾绕。因而引发他对秀丽山河的赞美,及对山河残缺的关切和时势飘零的感慨,遂化起伏的心潮为奔涌的乐思琴声,作寄情于景的《潇湘水云》,借水光云影以抒抑郁、眷念之情。

《潇湘水云》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共分十段:一、洞庭烟雨;二、江汉舒晴; 三、天光云影; 四、水接天隅;五、浪卷云飞; 六、风起云涌; 七、水天一碧; 八、寒江月冷;九、万里澄波;十、影涵万象。此曲流传至后世,有多种谱本,结构也有一些变化,后经历代琴家发展为十八段加一尾声。今吴景略的演奏,是以《五知斋琴曲》(清徐琪撰于1722年)为本,同时吸收了其它琴谱之长。全曲情景交融,寓意深刻,被历代琴家公认为典范之作。

乐曲开始,旋律抒情潇洒,恬静宜人,以飘逸清丽的泛音、起伏跌宕的节奏展现出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令人在洞庭烟雨中展开无限遐想。

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始终贯穿全曲。古琴特有的吟、揉手法,反复围绕着主旋律变化发展,深刻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抑郁忧虑的内心世界。

第四段低音区层层递升的浑厚旋律,通过大幅度荡揉技巧展示了云水奔腾的画面,打破了前面曲段中的压抑气氛,表现出作者翻滚的思绪。

第五段,乐曲第一句旋律在低音区变化再现,有欲起先伏之妙。第八段,再现了第四段的水云声,但情绪更为奔腾激越、热情奔放。

第九、十、十一,三段一气呵成,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以第五段的前两乐句为素材移高八度展开,高、低音区大幅度的跳动,按音、泛音、散音音色巧妙的组合,交织成一幅天光云影、气象万千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第十七、十八段是结尾部分,音乐转入低音区,旋律上行又回折,悠扬舒展的曲调烘托出幽静深邃的意境。最后再现的“水云声”,只是一种无力的余波,流露出作者内心无限的感慨。

《潇湘水云》一曲情景交融,云水奔腾,景色与内心浩茫之情互为表里,寓意深刻。全曲充分利用了古琴演奏中的“吟、揉、绰、注”技法,集中体现了古琴艺术“清、微、淡、远”的含蓄之美,是自南宋以来倍受各派琴家推崇的著名琴曲。

梧叶舞秋风

《梧叶舞秋风》的曲作者是清初的庄臻凤。乐曲通过写秋风萧索、梧叶凋零之景,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怀。全曲旋律细致曲折,疏密呼应,盖写秋意萧飒,静听桐叶摇落之意。乐曲虽短,但余味无穷。庄臻凤在他出刊的《琴学心声琴谱》(1644)里面说明这是他自制的新曲。在清代,有十二种刊本琴谱收录了此曲,这说明它是一首成功的作品。庄臻凤自己和后来琴家多未作序跋,此曲的曲意应从标题。清乾隆间苏璟春《草堂琴谱》(1744)跋云“曲意萧瑟,取韵宜幽”。

韦编三绝

此曲又名《秋夜读易》。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以熟牛皮条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相传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因经常翻阅而使韦编磨折多次叫“韦编三绝”。《琴学初津》:是曲,音节抑扬,高之如升霄汉,下之如履平坦,为初学之津梁,入手之门径,曲短情长,为小操之白眉,旧谱杂用五弦五徽,九徽,七弦六半等位,是林钟之角位,用之明明分为两调,殊非古法,是谱悉为厘正,而音始恬静,古人制曲,不兼二调,今之坊谱,类皆不论,由於较核未精耳。凡诸琴曲,和平中正,直追三代元音,岂与世乐所同日语哉。良士。

听泉引

《听泉引》又名《双鹤听泉》,最早见于明末的《文会堂琴谱》(1596),该书把它编在了《双清》曲前,并注有《双清之引》。此曲可能是宋代石扬休所作《猿鹤双清》的序曲,后来也把它简称为《听泉引》。乐曲短小古朴,表现出古代文人雅士在深山清泉之间,超然出尘的清高思想。

石上流泉

《石上流泉》初见于明代的《琴谱正传》(1547),存谱为八段。关于它的作者,有伯牙或刘涓子等说法,并不可信。曲调清丽舒畅,表现了碧涧泠泠、枕流漱石的意趣,给人荡漾江南山水之感。

搔首问天

《搔首问天》又名《秋塞吟》、《水仙操》,正名作《秋塞吟》,是梅庵压轴之曲,传为春秋屈原所作。本曲即《离骚》“天问”篇之意。其节奏抑扬顿挫,其神韵咨嗟浩叹。内容极为忧郁悲愤,并有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之慨。尾段中散板快弹及泛音乐段,已入悲愤欲绝之势及愤极搔首之时。

此曲初见于《五知斋琴谱》(清徐琪撰于1722年),《搔首问天》、《秋塞吟》、《水仙操》虽同为一曲(曲调大同小异),但解题内容却迥然不同。今山东诸城派按《搔首问天》诠释音乐。《梅庵琴谱》(王燕卿传谱,徐卓编述)在其后记说:“本曲即《离骚·天问》篇之意。内容极尽忧抑悲愤之情。”

第一段,泛音由高音区移向中音区,并转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音变化,给人以孤高旷达之感。此后,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音调起而又伏。第三段反复吟叹,尤如“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梅庵琴谱·搔首问天·后记》)。第四、五、六段中,旋律多次冲向高音区,表达了“或仰天长号,或俯首深思”的情绪。第七、八、九段连续快弹,一气呵成,有“悲愤欲绝之势”。全曲以无可奈何抑郁之情而终结。乐曲深刻地表达了屈原的伟大情操与抱负,抒发了他高洁的爱国忧民思想,并痛切地表达出他内心精诚的呼声。

秋叶长

《秋夜长》原名《秋闺怨》,为清末诸城派古琴大师王宾鲁据琵琶曲改编而成。琴曲融会了琵琶的轮指技法,风味别具,音节极为绮丽缠绵。此曲出自《龙吟馆琴谱》,《梅庵琴谱》将其易名为《秋夜长》,但琴谱丝毫未动,保存着原来的风貌。此曲确实与琵琶曲有渊源,轮指多,但同时,多比例轮指也是其一大特点。全曲流美动荡,偶有缠绵的幽怨,又凛然大器,不失琴韵之正。曲虽短小,却极具感染力。

秋江夜泊

琴曲《秋江夜泊》最早见于1614年,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所作,谱后题解为“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写景”。亦有人认为是根据唐代张继的诗《枫桥夜泊》之意所作,含人世沧桑漂泊、落寞惆怅之意。

曲谱最早见于公元1614年的《松弦馆琴谱》。乐曲取意深邃而高远,风格非常典雅。据《梅庵琴谱》(1931年),曲意写深秋静夜停舟泊岸:前三段写放舟中流,韵律平均;末段摇曳不定,以回荡的变化终曲。虽然此曲在古琴考级中所定级别较低,但是,在梅庵琴人看来,此曲要求甚高,很少有人可以驾驭。

秋鸿

琴曲《秋鸿》相传为南宋郭楚望所作,又传为明代朱权所作。作者取意于鸿雁振翅高飞,博出长空之南征,以寓旷达之至、高达之怀。旋律苍雄浑朴,节奏起伏跌宕,令人听后若有远达平沙、一举万里之感。此曲最早记载于《神奇秘谱》,用紧二、五、七弦的姑洗调(清商调)。编者朱权另作有同名长赋附于解题之后。末尾写道:“嗟世途之扰扰,岂混俗乎庸常?因重其志之高远,乃作是操以颉颃”。“或问制作者其谁?苟非老于琴苑,孰能为之揄扬?乃西江之老懒,诚天胄之诗狂,羌扶醉以写兴,故罄刻于是章。”其中“西江”指他所居住之江西,“天胄”指他皇世子的身份。谱中旁注较多,如第二十七段:“此段阔远,须当指授,庶免断续窘促失节之病,与远落平沙意同。”

全曲共有三十六段,每一段都有标题:一、凌云渡江;二、知时宾秋;三、月明依渚;四、呼群相聚;五、呼芦而宿;六、知时悲秋;七、平沙晚聚;八、南思洞庭水;九、北望雁门关;十、芦花夜月;十一、顾影相吊;十二、冲入秋暝;十三、风急雁行斜;十四、写破秋空十五、远落平沙;十六、惊霜叫月;十七、延颈相聚;十八、知时报更;十九、争芦相咄;二十、群飞出渚;二十一、排云出塞;二十二、一举万里;二十三、列序横空;二十四、衔芦避戈;二十五、盘聚相依;二十六、情同友爱;二十七、云中孤影;二十八、问讯衡阳;二十九、万里传书;三十、入云避影;三十一、列阵惊寒;三十二、至南怀北;三十三、引阵冲云;三十四、知秋入塞;三十五、天衢远举;三十六、声断楚云。通过雁群在严冬即将来临的深秋时节,从北而南的飞行途中三起三落的情景,表现了“志在霄汉”、“游心于太虚”的胸怀。

《琴学初津》后记中说:“曲中用指极难,起、承、转、合,各有神妙。所以三十余段之多,不嫌其繁复”。《琴苑心传》说:“其指法音调,卓乎高古,至神至妙,无以加兹,诚学者之至宝也。”所以,《五知斋琴谱》强调说:“如遇群贤,鼓时必落后奏为妙,若先弹此曲,使诸音皆闭,觉大无意趣。”明清以来,刊传此谱达三十种,是大型作品中最流行的琴曲。

秋风词

《秋风词》是一首感情质朴,具有浓郁山东地方特色的小型琴歌。曲谱见于民初王燕卿的《梅庵琴谱》,原谱旁注有唐代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明嘉靖年间黄献的《梧冈琴谱》中的《秋风曲》是以六朝“张翰思鲈”的故事为曲意的无词琴曲;与黄献同时代的汪芝《西麓堂琴统》中的《秋风》却是一首有词的琴曲,原词是“秋风秋风秋风生,鸿雁来也,金井梧桐飘一叶,叹人生能有几许光阴!?……想人生能几何”;日本物部茂卿所得《秋风章》却又是指汉武帝的《秋风辞》。现在国内琴人所弹的王燕卿《梅庵琴谱》中的《秋风词》,和以上三个版本的古谱均无关系。

乐曲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到月光皎洁、秋风萧瑟的夜晚。随着落叶的飘散、寒鸦的鸣叫,使人感到一派寥落的秋意,到“相思相见知何日”一句时,低沉的音调唱出了怀念亲人的缕缕情思,最后以柔情委婉的旋律刻画了主人公对亲人真挚的爱恋。

樵歌

《樵歌》原名《归樵》,相传为南宋毛敏仲所作。当时宋室腐败不堪,对异族侵略无能为力,元兵侵入临安后,作者隐居涂山,作此曲以寄忧时爱国之情,并以此号召爱国志士坚持民族气节。虽然作者借放情山水来解脱精神上的苦闷,但它是通过动人的形象来体现的。乐曲的基本旋律可能原是一首民歌,所以给人一个樵者伐木而歌的鲜明印象,曲调是乐观、明朗的。

传谱有十至十三段不等。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十一段。《蕉庵琴谱》为十三段加收音。据《神奇秘谱》解题:“此曲因元兵入临安,敏仲以时不合,隐跻岩壑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归隐,自以为遁世无闷。”曲调奇特,为近代广陵派绝调。

此曲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作者以一个深刻印象的基本旋律,作为贯穿全曲的主要主题,随着感情的发展,每次出现时总有不同的变化。乐曲中间还安排了由这个主题衍化而成的另一主题,这个主题在第六段和第八段作了充分的发挥。中间通过摹拟的伐木声,刻画了樵者的形象。此曲在调性和调式色彩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曲的基本调性是F商调,中间几次转入G宫调,并在G宫调上结束。

普庵咒

《普庵咒》又名《释谈章》。据明代《伯牙心法》记载:“斯曲即普庵禅师之咒语,后人以律调拟之也。”全曲分:佛头、起咒、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佛尾六部分。曲调雅畅清逸,质朴平实,颇有庄严肃穆之感。曲谱初见于《三教同声琴谱》。根据琴谱旁的梵文字母的汉字译音来看,象是帮助学习梵文发音的曲调。古代曾有普庵禅师,也可能是此曲的作者。普庵禅师是禅宗“临济”法系第十三代法嗣,是一位大彻大悟的大禅师,以度黎民百姓为主。其开示与神迹,广行于教界民间。

《普庵咒》是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的交融,令人自然进入清净空灵的境界,并能与普庵禅师有求必应的菩萨精神感应道交,念诵起来非常灵验。此咒可普安十方、驱除虫蚁、蚊蚋不生、消灾解厄、镇煞安胎、驱邪除秽、逢凶化吉。乐曲使用了较多的撮音,帮助音乐造成了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气氛。曲式上不同于一般琴曲,有些类似于丝竹曲中曲牌联结的形式。

《普庵咒》之谱于琴上非常普遍,从明朝万历至民初共有四十多部古琴谱集刊载。由于有些琴谱或题为《释谈章》,或题为《普庵咒》,而谱式也各有差异。因此引起人们不少的猜疑。究竟它们是同名异曲?同曲异名?或异曲异名?其实,大部分琴谱集的《释谈章》或《普庵咒》皆源于普庵禅师咒语,是能伴配辞咒的琴歌。在近四百年的传习过程中,由历代琴人或加工,或缩减,或变奏,因而演变成今日三种普庵咒琴曲:可配以辞咒诵唱的二十一段《释谈章》;可配以辞咒诵唱的十三段《普庵咒》;以及纯器乐化的琴曲《普庵咒》。

佩兰

琴曲《佩兰》系宋末毛敏仲取《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诗意而作。此曲音韵醇和,若九霄环佩之声。全曲共十四段。《大还阁琴谱》(1673)后记:“兰生空谷,无人自芳;苟非幽人,谁与相将。曲调细而不迫,徐而抑扬。”《天闻阁琴谱》说:“战国时,有灵虚子者,游嵩山,遇羽人鼓琴石窗之下,鹤舞于庭,兰馨于室,延入晤语,因授以清羽之调,名曰佩兰。”

鸥鹭忘机

《鸥鹭忘机》,一名《忘机》,宋代刘志方所作。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所编的《神奇秘谱》(1425年刊行)。此曲由两个乐段加一个泛音的尾声组成。其内容原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好鸥鸟者》说:“海上之人有子欧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这首琴曲规劝人们要心地善良,不要存有害人之心。它也说明作者不满于社会的黑暗现象,但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鸥鹭忘机”一词即来源于上述寓言的前半部。“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鸥鹭忘机”即指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劝喻人莫生机心。“忘机”一词旧作“心无纷竞,淡焉光明磊落焉”的样子;而从积极方面来理解,应当是一种积极乐观精神的体现。储光曦诗:“达士志寥廓,所在能忘机。”又,李白诗:“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皆可参证其涵义。

明清以来的《鸥鹭忘机》则是一首颇为精致的古琴抒情小品。其曲意隽永,指法细腻,哲理深邃,耐人寻味。《五知斋琴谱》后记中说它表现了“海日朝晖,沧江西照,群鸟众和,翱翔自得”的意境。该曲通过鸟的安详神态,表现了人们对鸥鹭忘机式的质朴。古人不仅仿鸥鸟,退隐田园,闲适而生,而且还赋予它善知人意的灵性,于是有李白“心静海鸥知”的佳句,即只有心地纯正无邪、自然淡泊,鸥鸟才会与之友善而不具防备之心,整个世界才会和睦相处下去。此曲曲情充满生趣和怡然自得,和谐的琴声泛起,引导人们的思维赶往美丽的大自然,心境也随之而豁然开朗。乐曲表现了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鸥鹭忘机》题解

《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也,宋天台刘公志方之所制也。或谓按列子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意。以指下取之,大概与坐忘意趣同耳。

《重修真传》:是曲宋天台刘志方所作,其意若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谓欤。而功名富贵视如草芥,一无动心然。

  《琴苑心传全编》:是曲宋天台刘治方所制也。或谓即海鸥忘机,鸥鸟不飞之意,又谓静里忘机,其义同。

  《五知斋琴谱》:臞仙曰,有海翁者,常游海上,群鸥习而狎焉,其妻知之。抵暮还家,谓翁曰,“鸥鸟可娱,盍携一二归玩之。”至旦往,则群鸥高飞而不下矣。乃知前此之忘机也。

  《蕉庵琴谱》:臞仙曰,有海翁者……同《五知斋琴谱》……此调属清宫,言其音清而委蕤也。

  《希韶阁琴瑟合谱》:此曲取四六两弦於七徽,音清而委蕤,其作用则全在四弦,虽属游戏小品,而机趣活泼,实有天空任飞之概。

《鸥鹭忘机》后记

  《琴苑心传全编》:淡逸幽俊,对之尘想一空。

  《松风阁琴谱》:宫音谱,定者久矣。若以七弦七徽起调而为宫,则其理之不明可知也。蔡氏乐书云:“宫音起调宫音毕曲”,是散一弦,而非七弦七徽,岂有宫音毕曲,而反无宫音起调者乎?余石耕夫子遂补一段于首,以成宫音,而又订正分为六段,属余附梓,以备鉴赏。

  《琴瑟谱》:宫音起调,一散一弦,非七弦七徽,石耕先生此曲七段中,则泛音淡远之致,有海翁忘机,鸥鸟不飞之谓欤。李湘北评。

  《五智斋琴谱》:鸥操虽游戏小品,而用意亦自不俗。当夫海日朝晖,沧江夕照,群飞众和,翱翔自得;浑然一派天机,可以想其音韵矣。

  《治心斋琴学练要》: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动,彼神即知,是以圣人与万物同尘,常无心以相随。

  《春草堂琴谱》:通尾皆收宫韵,是宫曲也。惟二三两段从汉宫秋化出,间杂羽韵,前人故有宫羽之说,勿泥。

  《琴谱谐声》:此曲琴隐尝有变徽调谱,予嫌其音过高激,且以世多不言商调,遂改调变徽宫。江楼水榭时一抚之,觉天光云影,容与徘徊,不啻置身蓬阆间也。

  《一经卢琴学》:闻诸子列子,人有好沤鸟;朝夕与之游,依依相狎扰;一旦机心生,翱翔先已晓;伊谁谱斯曲?情寄物我表;涵拟渌水深,明同秋月皎,鸣凤栖高梧,舞鹤娴清沼,相得在忘机,无欺物类小。物不可欺,矧其在人?机心生而物逝,猜情起而人疏,非智也,气之感也……。

  《琴学初律》:曲典,臞仙曰,“有海翁者,常游海上,群鸥集而狎焉。其妻知之,抵暮还家,谓翁曰,‘鸥鸟可娱,盍携一二归玩之’。至旦往,则群鸥高飞而不下矣,乃知前此之忘机也”。此调属清宫,其音清而委蕤也。录五知斋。
是曲,传自何君雨文,原谱乃闽派所授,不能详其姓氏,殆闽派繁节居多,此则音节恬静,指法流畅,洵美曲也。按韵虽属宫,而其功在羽,用指则全在乎顿挫,得能起转空灵,自然曲意生焉。虚白道人识。

  《诗梦斋琴谱》:鸥鹭弹法不同,大半均宗蜀派,因其节奏急而易于一气,惟音斋先生弹法极缓,深得忘之旨,气舒意畅,一派天然,后学者宜宗此旨。诗梦。

《鸥鹭忘机》小标题

《重修真传》:一、机止;二、坐忘

《五知斋琴谱》:一、锦翼逶迤;二、鸣嘤相友之意;三、舒意忘机

《鸥鹭忘机》歌词

《杨西峰重修真传》:

第一段机止
止水湛寒波,鸥与那鹭友结和。俺三个乐夫天真德趣多,学唱个渔歌。手执纶竿,头戴箬笠,身着蓑烟。寒江上虚舟直钓,闲眠醉卧,杂缘故那过活。

第二段坐忘
风与和两相闲,功名无绊,富贵无关。怡情柳岸芦湾,生涯款款子陵滩。短裘高帽长竿,风清月朗地天宽。兀坐竟无言,胸次飘然,寂无机见从心便。瑶琴一曲流水高山,忘机曲漫谈。得追欢,再无梦到长安。

《陶氏琴谱》:

桡兰桨,乘月泛沧浪,江空人静夜茫茫,秋兴长。浙沥金飙荐凉,觑沙鸥白鹭,两两相忘,诵诗人窈窕之章。少焉长往,扁舟任荡漾,听渔歌初唱也绕虹梁,看惊鸿嘹呖也过水乡。喜澄波加熨,白露瀼瀼。趁西风,解脱了天罗那地网任翱翔。

有那黄鱨赤鲤与青鲂,香芹白藕充肠。行过万山叠嶂,碧水汪洋。又听花村短笛,水国菱歌,山窗琴韵,不觉的月转东方动曙光。更那鱼吹细浪,燕度危樯,别有一般情况,的是泉石膏肓。

回舟自想,可识那用舍行藏。及时行乐,又何须紫绶金章,笑邯郸梦惹黄梁。利名韁,既从今顿断,何妨枕藉孤航。山林闲旷也,说甚么侯王。蜉蝣天地寄清狂,想余风永远由长。

墨子悲丝

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此曲为广陵琴派大曲之一。“墨子悲丝”的本事见于《墨子·所染》:墨子见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颜色,引发了他关于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士”也不例外,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而发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感叹。

曲谱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1609年),《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也收有此曲。乐曲反映了墨子感伤世人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曲意深刻,音韵悲怆。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

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晋隋以来有此笛曲,为东晋大将桓伊所作。后经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流传至今。曲谱初见于《神奇秘谱》,其中简明记载:“是曲也,昔桓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按晋代的笛即现代的箫,这种改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清《琴谱谐声》中,有此曲改编为琴箫合奏的曲谱。梅花傲霜高洁的品格,是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明杨抡《伯牙心法》记载:“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琴曲中采用完整重复三段泛音写法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诮。”(《律话》)。乐曲主题表现梅花,其名称来由,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复,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一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现代琴家傅雪斋演奏的《梅花三弄》,其节奏较为规整,也宜于合奏,故琴家称之为“新梅花”;广陵派据《蕉庵琴谱》所奏的则称为“老梅花”,其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令人耳目一新。《梅花三弄》全曲共有十段,每段都有小标题。其旋律前半部分悠远飘逸,表现了梅花傲雪的风骨,后半部分则与其前形成对比,节奏急促,描写了凛冽寒风中梅花的不屈性格。乐曲以忽静忽动,忽柔忽刚,表现了千姿百态的梅花形象。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曲调,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铮铮开放的画面。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跃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愤,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地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关于《梅花三弄》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南宋的爱国主义词人洪皓,在出使金国时,曾被扣留十余年,他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坚定不移,不屈不降,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最后终于返回南宋。临行前夕,他写下了《江梅引·忆江梅》一词,其中有“断回肠,思故里。漫谈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的句子,表现了洪皓得知自己将返回故里的消息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操起绿绮琴,演奏一曲《梅花三弄》,借梅花的傲霜凌雪来比喻自己的坚贞不屈,并以回忆江南的梅花来寄托自己对南宋的深切怀念之情。

《梅花三弄》小标题

《神奇秘谱》: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三、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六、玉箫声;七、凌风戛玉;八、铁笛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风宣玄品》:一、溪山夜月;二、云外声;三、玉箫声;四、月转西楼;五、青鸟啼魂;六、青霄杂佩;七、梅边读易;八、弄邃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西麓堂琴统》:一、溪山夜月;二、声遏行云;三、碧霄声彻;四、声断行云;五、月转西楼;六、声散行云;七、清香杂珮;八、玉笛声清;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重修真传琴谱》:一、溪山晓月;二、一弄声入太霞;三、清癯水艳;四、二弄声入云中;五、青鸟啼魂;六、读书声;七、三弄寒香雪月;八、玉箫声唱;九、凌风戛玉;十、铁笛声清;十一、风荡梅花;十二、欲罢不能。

《梅花三弄》歌词

《西峰重修真传琴谱》:

第一段溪山晓月
溪山清朗了,沦浪寒月晓,烟雾翳梅梢缥缈。道人栉枞盥潄,注炉香袅袅。神清气爽,端肃端肃,威仪威仪悄。把瑶琴轻奏,弄雪月梅花。物外壶天,闲独自弄逍遥。

第二段一弄,声入太霞
梅花临水,绿绮三弄朱弦指,俨然对伯牙子期。近流水高山,映寒香雪月底。弄入瑶琴,太霞光霁。几多般奇异,结松篁伴侣。

第三段清癯冰艳
清癯冰艳,不同桃李。粉面绡裳,不随春媚。照水寒窗,看他芳姿玉质的那冰肌。暗香瘦影映疏篱,挂月见横枝。与孤山处士,心腹相宜。

第四段二弄,声入云中
梅花临水,绿绮三弄朱弦指,俨然对伯牙子期。近流水高山,映寒香雪月底。弄入瑶琴,太霞光霁。几多般奇异,结松篁松篁伴侣。

第五段青鸟啼魂
暗香魂的那听彼鸣鸟,彻青冥的那转为袅袅,高出九霄的那烟霞树表。听龙吟虎啸,听堂上普乐大小容杳,听玉振金声如弦歌三百诗声扰。

第六段读书声
咿唔咿,研硃点易。天面尊,地面插。分太极,判雨仪。乾坤定位,学那周孔初挂揲而系辞。明乘的那吉凶消长之理,与那进退之机。影转楼西梅月明,蕙帐云屏听书生的那驻书声。怀敛艳壶紫霞的那酌磁罂。主宾尽礼仪肃敬,看百拜雍容闲逸兴。韶舞虞庭的那黻冕俨若王臣,端章甫俨若小相的仪形。仁义礼智,齐庄中正,金玉灵聪明。玉轸金徽,按宫商会山鸣谷应。读书声,可人听。读书声,可人听。友梅和静客,谁弟又谁兄。与孤山处士,心腹相宜。

第七段三弄,寒香雪月
梅花临水,绿绮三弄朱弦指。俨然对伯牙子期,近流水高山,听寒香雪月底。弄入瑶琴,太霞光霁。几多般奇异,结松篁松篁伴侣。

第八段玉箫声唱
琳琅间竹孤梅风,戛玉玎珰,杂珮璆锵。那黼黻霓裳,那白相玄黄。容出卿相,恩波日月光。迥出云山上,望玉人兮闲情况。那天荡荡,意疏狂的道路长。千金赋语言谁复那端详。巢由俗状的那巢由俗状。增惆怅的那添增惆怅。添增惆怅,添增惆怅。

第九段凌风戛玉
琳琅间竹孤梅风,戛玉玎珰,杂珮璆锵。那黼黻霓裳,那白相玄黄。容出卿相,恩波日月光。迥出在云霄上,望玉人兮闲情况。天荡荡,意疏狂,道路长。千金赋语言谁复那端详。巢由俗状的那巢由俗状。增惆怅的那添增惆怅。添增惆怅,添增惆怅。驹过隙时光,彷徨仓忙。竹几与藤床,七弦琴一张。友梅和静客,谁弟又谁兄。

第十段铁笛清声
听律吕,奏丝桐,南方北方叶应动皇风。和同,玉玲珑,响杂丁东。楚王宫,梵王宫,撞晓钟。听五更调起梅风,那悠悠荡荡梅花梅花落下,看正正的那斜斜。与无涯,三弄罢那三弄罢。静可夸,夸可嘉,漫天作雪转盐车。这的是孤山下处士家。夜深月色的那为了为了谁赊。半生那卧了烟霞,任两鬓趱霜华那霜华。友梅和静客,诗酒诗酒是生涯。

第十一段风荡梅花
琳琅间竹孤梅风,戛玉玎珰,杂珮璆锵。那黼黻霓裳,那白相玄黄。容出卿相,恩波日月光。迥在云霄上,望玉人兮闲情况。天荡荡,意疏狂,道路长。千金赋语言谁复那端详。巢由俗状的那照相由俗状。增惆怅的那添增惆怅。添增惆怅,添增的惆怅。驹隙过时光,彷徨仓忙。竹几与藤庆,七弦琴一张。友梅和静客,诗酒诗酒是生涯。

第十二段欲罢不能
落梅也雪霜夜,梅花开梅花又谢。欲罢不能,王猷道慕伊伊久矣,闻声价倾盖劳车下,闻声价倾美国劳身下。那笛弄梅花,悠悠世道,那关风化。古往今来,韶武天下。古往今来,韶武天下。古往今来,韶武天下。

《绿绮新声》:

第一段
溪之湾,山之坳,沧浪月晚,影落梅梢香飘渺。道人栉枞兮寒凝峭,盥嗽已了,焚一炷龙涎香,便觉神清气爽容仪俏。噫,拂拭瑶琴,金徽玉轸,明莹轻调,一操梅花,三弄逍遥。

第二段
时闻铁笛,杳杳远听呜咽,似鹡鸰悲悲切切,声逐西风急,韵落霜天急,悠悠扬扬又轰轰烈烈,大小声中,重重又叠叠。一声声的长短,吹落关山月。

第三段
一株老梅树,两个大丫*。示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玉骨冰肌,如珠赛玉交枝。三瓣连五瓣,参差鬼脸点依稀。女字纵横倚,铁梗钢如比。节操坚持,凛若冰霜,惟有苍松与翠竹长青,可以结伴为兄弟。

第四段
月转西楼,梅梢又接,旎旖横斜。疏疏密密,烂漫烨烨。梅月交光白里白,噫嘻,疏疏密密烂漫烨烨。梅月交光白里白,其矣哉,梅又清香,月又洁白。月与梅,梅与月,梅月交光。此时唯有道人起来披襟。味月吟梅,清香幽远,洁白倍增。画角声相催,玉漏又迟迟,说不尽梅月交光,更多少清奇趣,留与他冲雪人儿,灞桥诗赋漫频来。梅自清香,月自洁白。噫,道人在那幽窗搜索,畅奇哉。

第五段
碧玉箫声,宛若鸾凤和鸣,六六有三十六声,宣六气和平。箫韶兮九成,漫协黄钟与太簇,铿铿律吕和调。正是夜分时,月沉沧海,洞惊起鱼龙吼。

第六段
梅花临水,暗香旖旎。雪月风花,底多少清奇趣。玉骨映冰肌,孤芳只自持。僻**茅庐,好幽居。林和靖杖黎,孟浩然骑驴,杜工部也是我的旧相知。惟有白雪乱飞扬,若得那骚人阁笔,搜寻枯肠。公评说是:你与我两个各不投降,你白我清香。

第七段
向那幽窗独坐,没露研朱点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卦通玄理。太极分两仪,妙道合天机。文王破伏羲,后天先天期。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为否,地天为泰。地火明夷,离中虚火,坎中满水,水火既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鬼神合其吉凶。阴阳消长,进退存亡兴衰之机,易数更玄微。

第八段
绿绮朱弦,三弄梅花,俨然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雎鸟间关。转向梅边梅边读易易,又调阳春白雪,绿水对幽兰。青鸟啼魂,吟吟喑喑。正值半夜三弄雪积梅梢,冷冷清清,栖止不定。咿咿喔喔,飞鸣复止又飞鸣。

第九段
敲金击玉,击玉敲金。金声玉振,吉丁丁飞彻向空明。玎咚玎,玎咚环佩,斯玲珑铁骑刀枪鸣,虎啸及龙吟。调转清,野鹤唳松阴。析竹声,林簌巧啼莺,江梅插胆瓶。独坐幽窗净,月白风清,凉露泠泠,七条弦上凤凰鸣。调转轻,飞入烟霞天气宁。调转洪,野阔秋高夜撞钟,麒麟鸾凤枪枪声斯琳琅。调叶双清,铮铮铿铿。又铿铿,又铮铮,若簧兮如笙。

第十段
蕙帐云屏,帘幕风清,主宾联饮泛甑罂。端肃兮端正,百拜兮雍雍。礼仪必恭敬,闲暇中逸兴。韶舞兮虞庭,端章兮黼黻,俨若兮王臣。齐庄中正,金玉泠泠。山鸣谷应,诗声盈盈。堂上雍容,酌彼紫霞,泛彼玉觥。佳人星聚,词客云停,歌笑声翻玉叠金。飞觞尽醉,珍珠玛瑙,竹叶香清。风弄轻摇影。

第十一段
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支撑株干,纵横折截西东。珠胎嫩蕊,数点天地心。乱纷纷的春色,偃蹇摩苍龙,棱层兮癯骨敌寒凝,先开兮桃李漫传名。参舍兮蟹眼椒眼,千枝万杆,攒三聚五,得气足者先开,鳌头独占那先春。双花可爱,琼苑联芳。贵玉堂,轸倦品,清香馥郁月微明。深得孤山盟。

第十二段
老枝捍,嫩枝攒,银花烂漫,春色未调残。冰姿凝素体,近前看。难描图画无奈倚栏杆。噫,北风寒,朔风寒。影摇花落香飘也,月上枝横,鹅翎碎剪,柳絮轻翻。花开花落,又春媚春残。别时容易又见时最难,说与他腊月早些还。

第十三段
迎风洒玉,如在月中看。千枝万瓣,无力任西北东南。凛然耐岁寒。宛然五百从海上,始终一义,同盟同誓,独钓富春山。竹松长伴,梅落梅开,香从风里去,影向月中来。

鹿鸣

《鹿鸣》,古代歌曲、琴曲。词见《诗经·小雅》首篇。原为周朝宴乐群臣嘉宾所用,为汉代仅存雅歌四篇之一。蔡邕《琴赋》、《琴操》均有此曲目。据说,由汉末杜夔传至魏左延年,晋苟勖用为行礼诗。唐韩愈:“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送杨少尹序》),宋朱熹:“此谱乃赵彦肃所传,即是所谓开元遗声。”(《仪礼经传通解》)明代张廷玉将此曲收入《理性元雅琴谱》,直至清末仍有刊传。现存琴曲与历史上记载的同名曲目有无联系,尚待研究。

龙翔操

《龙翔操》,清代广陵派琴曲,以《蕉庵琴谱》所刊最为流行。音乐恰如标题所示,以流畅的曲调表现了翔龙飞舞,穿云入雾的情趣。曲谱最早见于清代《澄鉴堂琴谱》(1686),当时《龙翔操》一曲所引用的是《昭君怨》的题解(相信这是将《龙翔操》和《龙朔操》两个曲名混淆所引起的误会)。按标题的意思(龙翔是指龙在天空飞翔)和作品的内容,乐曲带来的是活泼、欢畅的气氛,全无哀怨之情,使人聊想龙在云雾里飞翔的生动景象。《天闻阁琴谱》(1876)称:“时下截去(《秋水》)第三、四、五、六段,名《昭君怨》”,现川派所奏《秋水》与此记载相符。《神奇秘谱》中《昭君怨》又作《龙翔操》,后世琴家可能将“朔”误作“翔”,由此有《龙翔操》之误。观同名《昭君怨》的两谱,不仅曲调不同,而且情趣迥异。所以《龙翔操》实际是《秋水》的节本,其趣倒与《神化引》飘然洒脱、蜂蝶翩翩的情境相似。

龙朔操

《龙朔操》原名《昭君怨》,乐曲内容取材于公元前33年西汉昭君出塞,远嫁匈奴的故事。蔡邕《琴操》和稽康《琴赋》中都有《王昭君》这一曲目,晋代因避司马昭之嫌改称《明君》,并流传为歌舞曲,南北朝又演变为多种琴曲。其中流传最广的《胡笳明君》分为:上舞、下舞、上间弦、下间弦。现存此曲的节奏鲜明,富于歌唱性,颇具歌舞曲的特征,象是继承了古代的《胡笳明君》。琴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乐曲的开首及结尾比较深沉,表现了思念、哀怨的情绪,中段则表现出王昭君能歌善舞,明艳照人的美丽形象。据考证,乐曲在唐宋时代已经成曲。

《龙朔操》的小标题在各琴谱中有所不同。

《神奇秘谱》:一、含恨别君,抚心长叹。二、掩涕出宫,远辞汉阙。三、结好丑虏,以安汉室。四、别泪双垂,无言自痛。五、万里长驱,重阴漠漠。六、夜闻胡笳,不胜凄恻。七、明妃痛哭,群胡众歌。八、日对腥膻,愁填塞漠。

《琴谱正传》:一、远嫁面君。二、戎装而别。三、玉筋双垂。四、怨恨出宫。五、万里重阴。六、金鼓喧声。七、饥不能食。八、怅望胡天。

《西麓堂琴统》:一、丹青误貌。二、远嫁单于。三、玉筋含悲。四、悔不可追。五、胡尘万里。六、琵琶哀怨。七、明妃曲。八、毷裘群聚,青冢悲风。

列子御风

《列子御风》的作者相传为南宋毛敏仲。据《抄本琴谱》记载,此曲取材于《列子·黄帝篇》列子驾御风云,遨游六合的意境而作。乐曲表现了作者蔑视尘俗,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的境界。

良宵引

《良宵引》,虞山派代表曲目,曲谱初见于1614年《松弦馆琴谱》,是明朝以来一首经典小曲,几乎每位古琴初学者都弹奏。乐曲描绘月白风清、万籁俱寂的秋夜情思。此曲是《四库全书》所收唯一的明代琴谱,对琴界有过较多的影响。此曲虽较短小,却有器乐化的特点,蕴含着籁静窗虚、怀人不见及尾声两鬓秋霜的情境,是一曲美好夜晚的赞歌。《琴学初津》谓“是曲虽小,而义有余”,“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

离骚

《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所作的古琴曲。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以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此曲乐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由管平湖定拍、定节奏并演奏的《离骚》,具有古朴苍劲、深沉含蓄的风格。第二段在低音区出现的音调,凄凉而压抑;它与第三段表现愤慨的音调交替变化出现,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层层曲折。第七段一扫沉闷的气氛,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表达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全曲随情绪的起伏变化,采用了商、羽、宫、角调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调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酒狂

曹魏末期,在司马氏的恐怖统治下,名人学士很难保全自己。“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只好“托兴于酒”,借以掩饰自己。传说《酒狂》是他的作品。阮籍是当时反对黑暗统治的有名之士,他为免遭统治者的迫害,以酒醉佯狂表示对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这一点在杨抡《太古遗音》(1606)的乐曲解题中说得更为透彻:“盖启典午之世,君暗后凶”、“一时垣士大夫若言行稍危,往往罹夫奇祸’、“是以阮氏诸贤”、“镇日酩酊”、“庶不为人所忌”。乐曲通过醉酒的神态,描绘混沌的情态,抒发了内心愤懑不安的情绪。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短小的乐句,徘徊不前,加之叹息的音调和同音的反复,倾诉了作者怀才不遇、空有报国之志的痛苦愤怒。传统的琴曲中素以清和恬雅为其风格特点,着意表现的是文人雅士的心境情怀,一般不表现世俗生活中“不雅”的情态。琴乐史上唯独有一首表现醉酒这种不雅的情态为内容的,就是《酒狂》。从题材内容来说,醉酒是假借,怀忧才是真意。

乐曲起伏跌宕的旋律,正反映出乱世文人的消极避世酗酒佯狂的悲愤。前短后长的逆分节奏,不同音色音区的频繁更迭,四个乐句构成的基本曲调贯穿全曲,随着乐曲的发展在不同高度上变化重复。每小节强拍上的固定低音,低音后面紧跟着的大跳,其幅度一次比一次大,非常鲜明地感受到企求冲出牢笼的力量。第二段音乐旋律有些变化,却依然保持着强拍的低音与大跳的冲击力。第三段开始的两个乐句音区提高了,色调更浓郁,情绪抒发各个内强烈。然后,后两个乐句的旋律突然一落千丈跌到低音区,似无限的惆怅与难言的愁苦在心间弥漫。第四段开始的两个乐句是第一段一、二乐句的再现,后面的旋律则孕育着更激昂的情绪向更高的音域跳跃,连续的十五度的大跳,使情感达到激化。旋律缓缓下行的尾声,节奏亦趋于自然。

古琴家姚丙炎先生以《神奇秘谱》的《酒狂》谱为兰本,又参照《西麓堂琴统》谱整理打谱,把乐曲处理成在古琴乐曲中罕见的6/8拍子。由于弱拍常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音,造成音乐的不稳定感,表现了人在酒醉后步伐踉跄的神态。同时他不着重表现表面的狂态,而是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以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乐曲采用基本曲调的变化重复,曲首两小节的节奏型通贯全曲。另外,第一、二、三段出现两小节的固定终止型。乐曲结束段有“仙人吐酒”的文字提示。“长锁”指法演奏的一连串同音反复,音乐流动如注,满腔怒火尽泄,表现了外形酒醉佯狂,内心疾恶如仇的意境,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古琴曲目。此曲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笔法精练,表现了外形酒醉佯狂,内心疾恶如仇的意境,是古琴曲中的精品。

《酒狂》小标题

《理性元雅》:第一段乐酒忘忧;第二段 醉舞飞仙;第三段 浩歌天地;第四段 嗜酒忘形;第五段 花笺草扫;第六段 低低吐酒;第七段托酒佯狂。

《酒狂》歌词

《西峰重修琴谱》:

第一段:天地鸿荒
世事奔忙,谁弱谁强,行我疏狂狂醉狂。百年呵三万六千场。浩歌呵天地何鸿荒。

第二段:醉舞飞仙
天有酒星地酒泉,天地爱酒无传。不妨一斗需百钱,飘飘醉舞飞神仙。及时行乐也当留连,人生不饮也胡为然。

第三段:浩歌天地
东流不返也那流何长,红颜白发也那催何忙,好怀呵对酒也愁相忘,题诗呵自叹也成疏狂。浩歌抚景悲斜阳,斜阳,量宽沦海盛汪洋。怡情风月无时常,糟堤筑就也那流琼浆。

第四段:嗜后形骸
古琴曲介绍—录自中国古曲网 凤求凰古琴曲
白酒呵初熟山中归,黄鸡呵啄黍秋正肥。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吁嗟呼兔走也阳鸟飞。林泉呵乐隐也人知机。瑶琴一曲也摩金徽,金徽。

第五段:花笺草扫
新丰美酒斗十钱,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杨柳边。醺醺呵谩醉也搜诗篇,如流呵染翰也翻银笺。古今狂客也名千古,何人醉酒那长安眠,长安眠。

第六段:低低吐酒
吐酒仙人声款款。世相建,此心遗,此心迷,富贵功名不为稀罕。晋阮藉浩歌狂,叹那停杯,叹那弄盏,醉舞琳琅春意满。叹那弄盏,醉舞琳琅春意满。无事关心,此心不服天公管。此心不服开公管。

《杨伦太古遗音》:

第一段
白驹世事笑奔忙,悄悄忧心空断肠。何以解忧曰杜康,醺醺镇日任疏狂。百年三万六千场,会须一饮三百觞。陶陶那乐人醉的那乡,醒而复醉醉而的那狂。如山大事顿相忘。

第二段
天有酒星地酒泉,杖头常挂百文钱,池酒糟丘是所欢。飘飘醉舞,恍疑羽化羽化而登其仙。酒中得道真畅然。

第三段
换酒不惜千金裘,相酌能消万古愁。香醪百斝襟怀放,浩歌一曲兴悠悠。宇宙间乐无过的那酒,酒中那趣真罕的那有,果然啸傲轻王侯。

第四段
白酒初熟紫蟹肥,呼朋拉友伴共衔杯。或乐山兮或乐水,不知人世更有理乱理乱及安兴危。玉山自倒非人推。

第五段
醉后斗酒诗百篇,龙蛇体格染银笺。长安那市酒家的也眠,天子宣呼不上的那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第六段
吐酒山翁声款款,功名富贵无心恋。刘伶毕卓兴陶潜,清风高节,此身不服不服开公的管,相与枕籍共留连。

第七段
举世皆醉我也独醒,托意蘖期远祸疹。岂诚湎沉耽饮蹈荒淫,作醉人。古来多少显达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端不在乎酒。

静观吟

《静观吟》相传为唐代李勉所作,取“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曲意说明,冷静客观地观察事物,自然能认识事物的实质。此曲共分三段。《诚一堂琴谱》中认为:“曲短趣长,音疏韵足。”乐曲短小,恬静平淡,表现了“静观”的意境。

获麟

《获麟》原谱出现于《神奇秘谱》。根据记谱法和乐曲结构,可以看出与后期琴曲有显著的差别,可能是较古老的作品。鲁哀公时,有人捕获了一只麟,但是使它受了伤。孔子去看了以后,感到很悲伤,认为这种祥瑞的动物是出其非时而见害。乐曲以羽调式为基础,交替出现徵调式和宫调式。运用泛音与散音交织成曲调,在很多地方使用了双音,包括:八度、五度、三度、二度、同度等。在形式上很有特点。

《神奇秘谱》将此曲分为六段:1.伤时 2.西狩 3.获麟 4.长叹 5.幽愤6.绝笔。在《西麓堂琴统》中,乐曲被分为十段:1.西狩讲武 2.获麟而归 3.世殊遇害 4.艴然兴嗟 5.不胜鸣咽 6.反袂拭面7.长叹伤时 8.幽愤 衷 9.笔削春秋 10.法明义正。

《西峰重修真传》中刊载有《获麟》的歌词,共六段:

第一段伤时麟兮

麟兮麟兮,合仁抱义,出有其时。行步而中规,折旋而中矩,其声也音中钟吕。所游那而必择详而后处处,仁趾兮生草不践,那生虫也而不履。居不群,行不侣。不陷於阱,恢恢网罟而无所罗。麟兮一角五蹄,时其希,气钟两仪。今出无期,食铁产金空其奇。

第二段西狩大野

西狩大野,邹鲁观风化。大婚大礼,好生恶杀。贤君,辨政耶,齐鲁兮,裔不谋夏,夷不那乱华,君对而无暇。

第三段获麟折足

世事无常,子钮商薪,於野获麟兮以为不祥。折其足而堪伤。夫我其将辨物而推其详,推其详。那齐鲁而何其昌,胡为而来遭此不良。刚其肠拭而也而汪洋,反袂沾裳。麟之至时当其当,斯出也知为明王。

第四段长叹瑞麟

心戚戚,礼乐废坠,网当也坏极。值雍彻歌咏於三家,有君夷狄。瑞麟兮谁期遭不测。仁而有德,不为明王获。麟之不荣,苍苍减色。那时无明王,叔孙心何感,为虞人所得。空自那呈文邹邦鲁国,邹邦鲁国。四兽之灵依谁识,依谁为识。

第五段幽愤慨叹

慨叹成幽愤,成幽愤。吁嗟乎麒麟兽之尊,马蹄牛尾而那麇身。怀治化仁,玉趾而振振。行不侣,止不群。今遭丧於叔孙,遭丧於叔孙。木精也,依谁论,依谁论,嗟呼不仁之人。

第六段绝笔春秋

周道不兴,感嘉祯之无应。麟瑞兮郊薮而空呈,笔绝兮归欤,雅乐将焉正。吾道天丧盛贤鲁卫之聘。知我罪我,笔绝那春秋之秉。道之好将行,道之将丧从天命,道之将丧从天命。

归去来辞

据《琴学丛书琴谱》记载,琴曲《归去来辞》系后人根据东晋陶渊明同名辞而作。辞作者通过写自己辞官归隐的田园生活,委婉曲折地表现仕途失意,以及他在宦场中所目击的黑暗混乱的现实。也反映了陶渊明顺乎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此曲共有同名异曲的三种谱本。第一种在明代前期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谢琳《太古遗音》中首次出现,至清末民初大约又有二十部左右的琴谱刊载它;第二种仅在明代前期的浙派“徐门正传”传谱《琴谱正传》和《杏庄太音补遗》这两部琴谱上刊载;第三种在清初《徽言秘旨订》上刊载,这首《归去来辞》为明清之际琴师尹尔韬新作,后有清代的《春草堂琴谱》和《琴学入门》转载。

关山月

《关山月》原为汉乐府鼓乐“横吹曲”中的曲目,系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乐府诗集》杷这一曲归在汉横吹的乐类,六朝时起,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情感的作品。徐陵《关山月》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最能代表此曲的曲情。

约1901年前后,山东济南琴家开始将一首流传在山东地区的民歌曲调移植于琴上弹奏。稍后,由近代琴家山东诸城王宾鲁(号燕卿,公元1867年—1921年)加工改编,取名为《关山月》,并使其广泛流传。此曲的旋律与1910年济南鸣盛社小曲《骂情人》基本相同,只是个别曲调和落音上有些变化,从其琴曲结构包括乐句、乐节(分句)和小节等关系上看,也是基本相同。琴曲《关山月》为本世纪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此曲是由六个乐句组成的、带有再现的单段体。每个乐句都有上下呼应的两个乐节,前三个乐句均落于徵音——泛音,后三个乐句均落于宫音——实音,前面的五个乐句可反复,最后以开始乐句的变化再现而结束。曲虽短小,但音韵刚健而质朴,气魄宏大,抒壮士之情怀,真挚感人,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夏一峰等将李白的《关山月》一诗重新配入歌唱,在节奏、声韵、结构等方面,词、曲结合得都比较贴切,并得以流传。李白《关山月》的十二句歌词,正好配以乐曲的六个乐句,十二个乐节。后又经过许多人不断弹唱加工,使曲意更加深刻,流传更加广泛。乐曲既然与李白的《关山月》结合,则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便自然以此为据了。诗人李白在《关山月》一诗中,着笔边塞以述怀,谴责了古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中有“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的词句,使其听者感到琴音古朴苍茫,曲情刚健而严峻!循环弹奏之后,乐曲终止了。但那结尾句的“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的余韵,仍然良久地扣人心弦,回味无穷。

现存《关山月》的曲谱,比较早的是1768年刊行于日本的《魏氏谱》,据说为明朝末年避难于日本的魏侯(之琰)所传。歌词就是唐代诗人李白填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那一首。后来在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谱》中收录有《关山月》一曲,音调与《魏氏乐谱》所载不同,而调式和气韵相近,但无歌词。

这首歌曲纯朴自然,带有一些北方民歌的韵味;它惯用同音重复,并配以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进行,既显示出琴歌的特色,又体现了原诗豪放的气质和感怀的情调。近人有用琴箫合奏的形式演奏此曲,使之更富有诗意,衬托出了深切的怀念家乡之情。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一首气势磅礴、历史悠久的古琴曲。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琴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因《高山流水》一曲而结为知音的动人故事,更给这首古曲增添了深刻的内涵。因此,此曲既是一曲对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又成为挚友间深厚情谊的象征。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列子·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内涵。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音,被传为千古佳话。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个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今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神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冯彤云传谱、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其曲调与《神奇秘谱》中的《流水》大致相同,但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从而使水势汹涌、奔腾澎湃的效果更加逼真。因此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第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第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尾声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整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古琴演奏滚、拂、绰、注等技法,生动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流水形象。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水流从上游高山大谷溪涧泉瀑中,源源不断飞奔而下,响彻空山。涓涓细流渐渐汇成洪流一泻千里,直至波涛汹涌的大海,其势触人惊心动魄。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摔琴谢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凤求凰

史传西汉才子司马相如,曾以琴音寄情卓文君,遂而结成姻缘。这段风流韵事被传为千古美谈。据史书记载,司马相如当时弹奏的琴曲就是《凤求凰》。乐曲旋律起伏跌宕,感情激动而委婉,具有冲决罗网,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

风雷引

风雷引为我国周朝鲁人贺云所作。乐曲描写雷雨大作的情景,从风雨欲来的酝酿之势,进入迅雷烈风、阵雨如注的磅礴气势。雷声隆隆,风声萧萧,尚有欲罢不能之势,最后以雨过天晴而结束。本曲节奏奇纵突兀,苍郁险峻,气势威武雄壮。

洞庭秋思

琴曲《洞庭秋思》以清新淡雅的曲调描绘了洞庭湖畔江天一色的秀丽秋光,宛如一幅优美的写意山水画。曲谱初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汪芝编辑的《西麓堂琴统》,据《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统计,此后又有《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二十二部琴谱刊载此曲。其中除少数为不同时期的传谱相互转录外,各谱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历代琴人在传承这首乐曲时,不断地改变它,发展它,这正是中国古琴音乐流传过程中普遍和典型的状况。

从存见最早刊载该曲的琴谱至清末,《洞庭秋思》的传承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其一,《西麓堂琴统》和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琴书大全》。此二谱所载《洞庭秋思》较相近,特别是第二段,但《西麓堂琴统》所载此曲短小些。这两种版本的《洞庭秋思》,特点是调性变化频繁,偏音、变化音使用较多,从音乐风格上看,象是渊源久远的古曲。

其二,自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松弦馆琴谱》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琴香堂琴谱》,其间一个半世纪共有十部琴谱刊载此曲。比之前者,这十部琴谱中大致相近的《洞庭秋思》调性变化相对少些,音调也有许多不同,但乐句的旋律走向和落音仍有相似,我们可以从一些片断和句尾听出它们是渊源相同的音乐。

其三,自清嘉庆《自远堂琴谱》(1802年)至光绪《希韶阁琴瑟合谱》(1890年),其间八十多年,又是十部琴谱。这一阶段的《洞庭秋思》情况多样,有如《一经芦琴学》那样照录前一阶段《松弦馆琴谱》的;也有如《自远堂琴谱》那样,在先前的基础上音调指法有更多更新的变化,我们只能从音乐的只言片语中辨认出它们是同一琴曲的变异,这时候的《洞庭秋思》已离早先的《西麓堂琴统》和《琴书大全》越来越远了;还有《悟雪山房琴谱》等三部琴谱已把定弦从正调改为“慢一三六弦”的慢宫调(夷则均宫,相当于简谱的3561235),因未见这几部琴谱,不知其曲调如何改变,单就其定弦的变化来估计,它可能有更多的不同。

通过对《西麓堂琴统》至《自远堂琴谱》中所载《洞庭秋思》的试弹,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版本在两个半世纪流传、传承的方式:流动的传承,不断变化的传承。

捣衣

《捣衣》为梅庵琴派名曲,唐代潘庭坚所作。曲意源自李白《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之句。《子夜吴歌》这一曲调原被用来描写爱情,此诗共四首,写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乐曲描写唐代汉族受异族侵凌,戍卒在边隅守卫,秋凉时节,其妻在河畔捣衣思夫,进而怨恨战争。曲调慷慨激昂,哀婉动人,感人良深。乐曲反映了穷兵黩武的封建时代,村妇对久戍边塞的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按古琴定调方法分类,该曲属清商调式。其定弦方法为: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七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十徽泛音与七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长清

晋代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它们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长清》的内容是借雪的洁白无尘以自比。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长门怨

《长门怨》是诸城琴宗独有的古琴名曲。乐曲初见于清代民间,作者不祥,系根据汉武帝皇后陈阿娇谪居长门宫之事谱成。《乐府古题要解》:为汉武帝陈皇后作也。后长公主嫖有女,字阿娇,及卫子夫得幸,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令为解愁之辞。相如作长门赋,帝见面伤之,复得亲信者数年。后人因其赋为长门怨焉。《乐府诗集相如歌辞楚调曲》:汉武帝故事曰,武帝为胶东王时,长公主嫖有女,欲与王婚,景帝示许。后长公主还宫,胶东王数岁,长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问曰,“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公主乃苦要帝,遂成婚焉。汉书曰,“孝武陈皇后,长公主嫖女也。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元光五年,废居长门宫”。乐府解题曰,“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令为解愁之辞。相如为作长门赋,帝见而伤之。复得亲幸。后人因其赋百为长门怨也”。

乐曲以我国汉魏时期司马相如写作《长门赋》为题材,表现封建时代的妇女为自己的不幸命运鸣不平的心声。曲调哀怨,如泣如诉。曲中运用高滑奏和泛音交替等手法,表现女性高声长号、悲愤交加的情绪。旋律深沉委婉,感人至深。此曲具有山东地方音乐的风格,形象非常丰满,凄切的旋律表现了陈皇后失宠后被谪居长门宫时的愁闷悲思,其情如泣如诉,传神地描绘了陈阿娇如临万丈深渊中的绝望和悲凉心情。该曲在高音区有琴曲少见较激越的表现,低音区则哀婉凄丽,如泣如诉。现普遍用来表达世上被遗弃女子的悲伤。

沧海龙吟

《沧海龙吟》又名《沧江夜曲》。乐曲描绘了夜雨江涛,水天一色,云雾迷漫,波浪汹涌的雨夜景色,大有苍龙出云入海,飘忽动荡的意境。

伯牙悼子期

《伯牙悼子期》取材于“伯牙摔琴谢知音”,表达伯牙对知音故去的无比惆怅和无尽的哀思。俞伯牙和钟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后,约定来年仍在汉阳龟山相会。当时伯牙在常州任职,当任满后携琴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子期坟前祭悼,弹奏此曲,而后愤然摔琴,自以为世上再无知音。此曲出自古琴谱《太古遗音》。乐曲悱恻缠绵,寄托伯牙对知音故去的无比惆怅和无尽的哀思,余情袅袅,感人至深。

碧涧流泉

《碧涧流泉》是岭南琴派重要的传统曲目之一,相传由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所作,它与其他版本所辑载的《石上流泉》有点相像,但从旋律到演奏手法,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当代琴人的演奏,基本沿袭了自清代以来传统的节奏自理和表现手法。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碧涧流泉》出自《古冈遗谱》,“古冈”即古代冈州(今广东新会,清时改今名)。据传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宋朝皇室被迫从临安(今杭州)南迁福州,最后迁到冈州。1279年,冈州被破,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在崖门投海而殁,从而结束了宋朝历史。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清道光年间,广东新会人黄景星(?年—1842年)辑编了《悟雪山房琴谱》,共收集有琴曲50首,其中大部分来自《古冈遗谱》,《碧涧流泉》就是其中的一首。

《碧涧流泉》为三段体(ABA)结构,全曲原分为六段加尾声,共七部分。该曲平缓处流泉泠泠,急竣时嘈嘈切切,乐曲首尾呼应,意趣盎然,素有《小流水》之称。

乐曲从第一弦十三徽以外以沉实的按音开始,并以大幅度的揉弦和二度不协和音引出,有别于一般琴曲以缓慢浑厚的散音或清脆明亮的泛音开始的曲式。其后乐曲藉着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发展,交替回旋,表现了在那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之间,爆发出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涓涓细流,时急时缓。

第二、三段,旋律逐渐向上,并多次运用虚掩手法,跌宕起伏,曲折盘旋。第四段为小快板,旋律在琴下准反复出现,变调移位,虚实相映,并多次出现强弱倒置的切分效果,如激流冲击着岩石,使人们仿佛置身山水之间,神飞志扬,心旷神怡,此独具特色的乐段正是全曲精华所在,又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第五乐段是主题再现,进一步把乐曲推向新的高潮,加强了乐曲的表现效果。第六段旋律又逐渐恢复了平静,象征峰回路转,但感情更深厚而充沛,表现上将节奏拉长,意境开阔;尾声则在清脆明亮的泛音中引人进入余音绕梁,意味无穷的境界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8865.html

更多阅读

如何用中国知网免费下载论文 如何免费下载知网论文

如何用中国知网免费下载论文——简介中国知网是优秀的论文、期刊文献网站,其收集了几乎各个学科的资料,是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以及专业人士参考写作的必备网站。然后很多需要参考论文的毕业生会发现中国知网的论文下载是收费的,或是跑的

中国警察网战略合作联盟 中国警察网官网11238

中国警察网战略合作联盟中国警察网是中国最权威的警务资讯综合门户网站,以公安报道、涉警业务的权威、准确、及时为特色,逐步形成了服务公安民警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报道、传播的新路。作为全国公安系统的大型门户网站,

转载 洪公弟子--转自尚武太极网 尚武太极网

原文地址:洪公弟子--转自尚武太极网作者:蒙阴陈式洪派太极拳洪均生先生传授太极拳第二代传承人名单(地区不分先后,名单按姓氏笔划)济南地区(101)丁昌智、马文柱、王金轩、王宜珍、王英田、王奎、邓新华、王汝敏、王立、王世仁、王洪均、王

声明:《古琴曲介绍—录自中国古曲网 凤求凰古琴曲》为网友回头不是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