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诸葛亮经典语录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所说的一句名言,此言一出,奸雄之名便永久性地为曹操所享有了。

  然而,我总不免要心生疑惑。曹操何等人物,为何要对陈宫吐露心声?以至于陈宫离他而去,甚至后来陈宫暗迎吕布,也多少与曹操这次“出言不慎”有关。虽说陈宫对他有搭救之恩,但两人相识不过数日,以曹操奸雄本色,相交数日竟引以为自知,告之以实言,实在令人费解。倘若二人一拍即合,曹阿瞒倒也不失有识人之才,偏却这陈宫听完曹阿瞒真情告白之后,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照演义中的记载——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1便欲拔剑来杀曹操。

  乖乖,曹操以实言相告,陈宫倒好,听完曹操表露心声之后,不是继续与之争辨,而是“默然”,继而想趁夜杀了曹操,虽说最后没杀,但相比之下,曹操反倒显得太过单纯了,实在有负奸雄之名。

  近日闲来无事,随手翻书,读到三国志裴注中所引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之事,忍不住又细细推敲一番,似乎又读出点别的味道来。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并非说书者或罗灌水杜撰出来的,事见三国志裴注所引——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1遂行。

  很显然,平话和演义中是采信了《世语》以及孙盛《杂记》中的说法,其中孙盛《杂记》中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正是演义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原始版本。不过请注意,孙盛《杂记》中描述曹操说出这句话时,用了一个词——“凄怆”,即:曹操在说出这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时,仍是怀着一种莫大的悲情。于是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悲情?

  我吹掉蜡烛(最近湖南缺电严重,经常停电),在漆黑的夜里想象开来:在极似我眼前所见的夜幕中,站一个手持三尺青锋的白衣或黑衣人,周围横躺着几具尸体,显然,刚才发生了一场战斗。一个白面书生模样的人呆呆地立在一旁,张着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由于场面太过混乱,我们分不清谁是主角,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主角还活着,于是故事继续。

  请允许稍稍打断一下,故事进行到这里,我想应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照孙盛《杂记》中的:

  白衣人或黑衣人缓缓地拭去剑上的血迹,还剑入鞘。他看了一眼吓呆了的书生,冷冷地说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请原谅我用古龙小说里的话替代了曹操的原话,因为在这样的一个语境之中,曹操那句话,实在是有点说不出口。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诸葛亮经典语录

  另一个是演义版本,两个版本虽然大同小异,但后者肯定是加工得更合符情理一些,情节也显得更加曲折:

  曹操缓缓拭去剑上的血迹,还剑入鞘。陈宫这才缓过神来,怔怔说道:“你,你错杀好了人。”曹操一言不发,牵过一匹马,带着陈宫匆匆离去。走出不远,只听得前面一声驴叫,接着是一个老汉的喝叱声,却不是吕伯奢是谁?吓得陈宫险些掉下马来,幸亏曹操及时扶祝曹操摆摆手,示意不要慌张,却对前面喊道:“可是吕伯沽酒回来了。”那老汉听出是曹操,赶忙问道:“我这才沽酒回来,贤侄怎么就要走啊,快快随我回庄,歇息一日再走不迟。”话未说完,已被曹操手起一剑,身首异处(为节约时间,这里进行了简化处理)。陈宫大惊 :“方才已经错杀无辜,你这……”(听起来怎么那么像唐僧?)曹操一边从地上拾起酒菜塞给陈宫,一边道:“若让他回去知我们刚才误杀他全家,岂肯罢休……”陈宫仍惊魂未定:“这,这……”吱唔半响才憋出一句:“知而,后……后杀,大……大不义也……”曹操纵身上马,吐了口痰,狠狠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1

  我靠,这是曹操么?

  我打赌,赌五块钱或者一个盒饭,曹操不是这个样子的,至少我心中甚至绝大多数人心中的曹操不是这个样子的。

  于是,问题依旧存在,曹操在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话时,究竟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悲情?如此绝情寡义的话,居然是要凄怆着说出来,究竟是曹操太过矫情还是后人误读了孟德所言?

  演义中陈宫之所以不满曹操所为,是认为曹操杀人“不义”,确实,曹操杀人,绝非义举,但出于形势所逼,情非得已。试问,曹操是否有可能将自己置之于死地?回答是否定的,他不能,因为此时的曹操,所肩负的,已经不再是个人的生死荣辱,而是国家兴亡。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曹操显然是做不到舍身取义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取义不得,还能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仁,仍是古人至高的理想。

  曹操若是求了吕伯奢一家的生,便有可能害了吕伯奢的小仁,甚至害了天下之大仁。曹操杀了吕伯奢,成就伯奢之仁,因为伯奢因此而不能背叛(虽说他没有想要背叛)。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确实是“杀身以成仁”了,只是杀的,不是自己的身,而是别人的身,但他不杀自己,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因为他肩负了天下兴亡的责任。为什么说曹操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他献刀刺董,便是明证。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曹操的凄怆。倘若别人负他,那便是别人的过错,是别人的不仁不义,倘若别人负他,抱负便无从施展,桥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1的预言就要落空,这是曹操不能接受的,也是历史不能接受的。于是——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1

  往事越千年。人心不复古。罗贯中又如何读得懂孟德这凄怆之音。于是平话里,演义中,原本的凄怆之声,变成了奸雄的内心独白。再回望曹操所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然而,被负的,还是曹操。悲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8889.html

更多阅读

经典语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经典语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1、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2、如果你经历过真正的孤立无援,你会明白眼泪是最无用的东西,它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无法扭转绝望的困局。它唯一的好处

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 太极拳松胯视频

张新˙拳界历来就有“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的说法。将胯的练法和用法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肯轻易传人。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

转载 经典小说,经典语录、《不负如来不负卿》 小说经典语录

原文地址:经典小说,经典语录、《不负如来不负卿》作者:清平乐、《不负如来不负卿》1、“那是我教的不好,怎么能罚你?”他摊开左手,右手抓住我的手,在他掌心上打了一下。“应该打的是我,明天要是你还忘,就打我的手心。”这是罗什教艾晴龟兹

我的青春谁做主经典语录 长大经典语录

  《我的青春谁做主》经典语录小样的经典语录:1.不经历外面的风刀霜剑,就体会不到家有多温暖。2.你搭台我唱戏,保证不在你的地盘给你丢脸!3.你就抱着你一穷二白的自由,嘲笑人家丰衣足食的稳定吧!4.男女有落差才是合理搭配。5.为什么是成

声明:《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诸葛亮经典语录》为网友花开雨落又逢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