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利波特》看英国人的教育观——为什么是金妮而不是赫敏转 哈利波特之可怜的赫敏

哈利的选课1:飞行课和魁地奇

“盎格鲁撒克逊”英国人是一群征服者,霍格沃茨是他们的继承人学习统治术(法学)的地方。因为上述原因,整个霍格沃茨的价值观取向,完全是征服者/统治者的视角。或者说,霍格沃茨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看你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征服者/统治者。

先从简答问题的开始。

最基本的问题,做一个征服者首先需要什么?

最基本的回答:做一个征服者首先需要有力气。


估计这个答案很出人意外,太简单的答案有时候反而想不起来。


大多数同学都是中国应试教育这面大筛子筛下来的幸存者,久经考验,习惯成自然,对体育是一种教育形式会感到很隔膜,上体育课不就是玩嘛。大概上过小学的同学都听说过“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句话,也都知道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基本上是句空话。人人都知道“三好学生”的真实意思,是“体育及格、没有犯过错误的分数最高的学生”。很少有人仔细的考虑过,为什么从教育理论上,体育竟然是和整个道德、智力相提并论的,或者说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加在一起,理论上才等于一个体育。

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智育为核心,但重视体育,却是西方教育的一项重要传统。西欧各民族的祖先都是游牧民族,因为西欧的自然环境和中国不同,如上图所示,伦敦和柏林大体上和黑龙江的漠河在一个纬度,巴黎和哈尔滨在一个纬度,北京比号称“炎热”的南欧的罗马还要靠南些。这种纬度的地方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是无人区,之所以西欧地区还有人类文明,完全是因为欧洲是一个深入大西洋的“大半岛”,有比较充分的水蒸气,气象学上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饶是如此,欧洲的大片地区也是常年阴冷,光照不足,并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因此不论日耳曼人还是凯尔特人,早期都是以牧业为主的民族,农业只是副业而已。因此这些民族的很多特点,大到喜欢迁移游牧,喜欢独立自由,小到喜欢吃牛肉,不吃狗肉(牧羊必备),都是和这个基本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和农业较为依赖耕作技术相比,牧业对身体条件的依赖要求比农业重得多,因此在欧美的教育传统中,对身体的训练,是教育的头等大事之一,和智育可以相提并论。体育教育不仅仅能锻炼强健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准军事训练。在草原上,猎人们必须排列好队形,组织好分工,才能对猎物进行成功的围猎,一人失职漏出一角,则全体猎人的工作都是无用功。欧美体育教育的精华,就是在分队竞争中,锻炼人的斗争精神、规则意识、协作才能。只有能在球队中做的了队长的人,才能在猎场上指挥同伴,也才能在战场上指挥的战士。等战争结束后,也才能承担统治者的重任。


英美的大学每年要举行无数的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著名的比如剑桥牛津划艇对抗赛,美国的大学棒球、篮球、橄榄球联赛等。这种比赛花费相当惊人(远比在教室里上课费钱),但学校从来是在所不惜,就是因为是否有发达的体育教育,是一所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是否属于培养统治者的摇篮的标志之一。学校中真正能做学生领袖的,很少是考试中的第一名,往往倒是球队的队长或者明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在学校的球队中当队长的经历要比拿几个A更受雇主的重视。华人的孩子来美国就学,刚一开始最不容易适应美国大学环境的就是这种体育文化。


小布什耶鲁棒球队照


美国总统竞选的时候中,学历太高是不受选民待见的,历任总统中有正规博士学位的只有一个,也是历史评价平平的角色。大多数总统,尤其是共和党方面,都是本科生,其中学习好的并不多,很多人最自豪的大学经历,就是自己在学校的球队中打什么位置。布什父子总统三代都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也都是耶鲁运动明星。布什爷爷普里斯科特就加入耶鲁棒球队,还获得过全美大学生运动会高尔夫球冠军,老布什本人是耶鲁的棒球队一垒手,而且是全队的队长。小布什也是耶鲁大学校队二垒手,并且是家乡棒球“得克萨斯游骑兵队”老板。布什家族的智商问题一直被媒体嘲笑,尤其跟两个克林顿对比,这其实正是布什家两代总统的竞选策略:我不是只会念书的象牙塔的书呆子,我是运动场上的英雄,因此我才应该做美国的领导者。老布什过八十岁生日,竟然是以高空跳伞的方式庆祝的。在这方面,女生教育也不让男生,体育成绩好的女生容易嫁人,因为可以为家族生下更强健的后代,小布什的奶奶就是美国女网国家队队员。


毛主席畅游长江


其实中国的领导人也是如此。作为国家领导人,工作压力之大,常用“日理万机”来形容,没有过硬的身体条件绝对是不行的。老一代领导人中,毛主席73岁畅游长江,邓小平88岁在北戴河下海游泳,这两位都是走过长征路的。近一点大家比较熟悉的,温家宝是搞地质的出身,在甘肃青海爬了十几年荒山,才能以接近70岁的年龄,在四川地震灾区救灾第一线连续工作一个星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


回到剧中。哈利波特来到霍格沃茨的第一场大戏,是大家熟悉的分院帽选学院,接着就是几堂魔法课。大家不妨重看《魔法石》开场的一段,就会发现波特和罗恩根本不是中国意义上的好学生。两人在上课方面是很失败的,比如第一堂课两个人就迟到了,严格遵守规定的麦格教授讽刺说要把他们两个变成一只表或者地图。

第二堂课,斯内普教授的魔药学,哈利先是上课走神被斯内普警告,又接连三次没有回答上来斯内普的问题,斯内普本来就严重偏心,少不了对哈利一番冷嘲热讽:

可见,波特在教室里混得并不得意。波特真正的转机在第三节课:飞行课。


这是堂室外课,大部分同学也很容易看出相当于我们的体育课,不过是把跑圈改成骑扫把而已,都是为更复杂的球类运动做基础训练的。上课不久,纳威受伤了,老师去找护士,马尔福趁机捣乱,将飞球扔掉,而波特具有极高的运动天赋,几乎是无师自通的掌握了高难度飞行技巧,用一个非常惊险的高空急转弯接住了被马尔福扔掉的球。这个动作发生在麦格办公室窗口,直接打动了麦格教授:



接下来,波特被麦格推荐进入格莱芬多的魁地奇队,并且在赛场上成了赛场上最优秀的找球手。


《哈利波特》几乎每一部都有魁地奇比赛的情节,看电影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把魁地奇当作一场好玩的游戏,震撼于精彩刺激的高科技场面而已,其文化意义,最多能理解到魁地奇相当于英国的国粹运动——足球上(或者橄榄球)。其实,每场魁地奇赛场上中,都埋藏这相当丰富的剧情线索,各派人物在魁地奇赛场上的较量,包括观众席上的各种小动作,是霍格沃茨学院故事的重要内容。哈利(包括罗恩)正是靠着在魁地奇比赛中的一次次胜利,成为众所瞩目的学院英雄,在同学中获得了尊敬和拥戴,并在六年级当上了院队的队长。哈6大决战前的魁地奇队长,也就意味着哈7大决战的指挥官。

中国观众喜欢赫敏,很大程度是按照中国教育的标准衡量的,赫敏每次上课都能正确回答问题,每次考试都是第一,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吗?按照英国人的看法,不是,这只是她是个次优秀学生的表现。英国观众看到每次魁地奇比赛,哈利在赛场上拼搏,而赫敏只是坐在观众席上喊加油的时候,心里都明白,罗琳阿姨这样安排,是暗示赫敏是配不上哈利的,因为她不具备做一个优秀统治阶级的身体素质。中国观众,则一般没有反应。


金妮呢?这个小姑娘出场机会并不多,但是关键的第六部,金妮成了学院魁地奇球队的副队长,选拔新球员的时候,金妮就站在哈利的旁边。



更重要的是,哈利压不住底下乱糟糟的队员的时候,金妮大喊“都闭嘴”,让全场鸦雀无声,连他哥哥罗恩在内,都乖乖的站好听训。好电影不需要太多台词的,这场戏金妮一共只有一句话的台词,就充分表现出一个优秀统治者的气质:攻击性。




从《哈利波特》看英国人的教育观——为什么是金妮而不是赫敏【转 哈利波特之可怜的赫敏


对赫敏而言,更糟糕的是她接下来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为了帮罗恩通过选拔,赫敏偷偷的对罗恩的竞争对手使用了“混淆咒”,让罗恩不光彩的赢得了选拔赛的胜利。



赫敏帮自己的男朋友,也许中国观众表示可以理解,只是人之常情而已。但是一个有英国主流价值观的观众看来,这种违反规则的行为,绝对是个无法容忍的的大错误,这样选拔出来的球员是要输球的,——要是在战场上,是要败阵的。英国人所谓体育精神,费厄泼赖,首先一点就是遵守规则,在规则之内可以合理冲撞,但绕开规则作弊,是对所有人的欺骗。比尔•克林顿身为总统之尊,和个把女实习生莱温斯基出轨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介意(考虑到希拉里,很多美国人都有点同情),但是一旦克林顿在调查之下说了谎,那就成了“誓言之下的谎言”,竟然到了引发国会弹劾的地步。


遵守规则,是法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分统治者和平民观念的重要分界线。统治者必须严格执法,平民则喜欢抄捷径走后门。


对照之下,选拔赛的时候金妮也在场,她是罗恩的亲妹妹,按说比赫敏和罗恩更亲,而且她直接就是选拔赛的裁判。但是片中金妮毫无徇私枉法的表现,就这样看着罗恩差一点被淘汰,直到赫敏出手作弊为止。球队是集体项目,做球队的队长或者副队长,不仅要身体强壮,更重要的是要处事公正,才能领导全队战胜对手,金妮无疑就具有这样的素质。如果说这场戏是哈利、金妮和赫敏的三角关系的选拔赛,并且让英国观众来打分的话,结果肯定是金妮而非赫敏应该嫁给哈利。

中学老师总是抢走大家宝贵的课外活动时间,拿去给文化课补课?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因为高考不考体育呗,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高考又为何不考体育呢?如果教育当局认为体育教育非常重要,把体育考试吸纳进高考体系很难吗?比如在高考里增加一门体育,占一百五十分(重视的话可以再多),测试百米、跳远、铅球三项,某日统一集中到某中学测试,按照指标记分,这在技术上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如果这样,万恶的中学老师一定会风雨无阻的把大家从教室里赶出来跑圈的:亲,跑圈哦,加油哦,有一百五十分哦。

问题是这一切都没有出现。原因何在?

因为体育和智育不同,体育更加依赖人的先天条件。随便一个班同学排排队,总有大个子、小个子,每个人的身体天赋是明摆着的。相对于文化课,锻炼对天赋改变并不大——无论怎么锻炼,你也不能长到姚明那么高。大家都锻炼,最后还是比天赋。过几天大家就要看伦敦奥运会了,这是西方体育文化的集中展示,大家不妨留意其中的价值导向。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强、更快、更高”,稍一注意就能发现,其实奥运会根本和普通人无关,完全是一群体育天才的竞争。

中国高考的基本理念,是假设幼儿的大脑是一片空白,在这个层面上人人先天平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传授的效果则取决于学生的努力程度,教师要鼓励好学生刻苦读书,而高分就是对勤学的奖赏。因此,像体育这种比较依赖天赋而非勤奋的科目,在中国的高考体系中就很难找到位置。你能接受一个刻苦读书的勤奋女生落榜,而一个五大三粗的笨男孩被高校录取吗?

而英美国家的主流教育理念正好相反,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勤奋并不特别重要--,而天赋则是首要因素。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的原文有争议,在美国也有,大家耐心,我后文也会稍微解释一下这种争议的原因)。

英语中有很多概念和天赋有关,比如“talent”,这个词可以翻译成天才、天资、人才、才能等等,但实际上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这其实是英语中一个特有的概念。英美主流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人脑的内在的机能,无需被教育活动传授,教师的作用只是把它激发出来。这种教育理念对天赋非常强调,一个人如果没有天赋,就没有教育价值,等于是对牛弹琴,反之,天才可以无师自通。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将其由潜在状态激发出来成为现实。英美高教界有句话,“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被大师的氛围熏陶出来的”。

哈利波特电影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这种教育理念。《魔法石》中哈利的第二堂课,斯内普的魔药学。斯内普给一年级同学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下面很多长字幕的截图在电影中原来是若干个镜头,是我截图后配的文字,红色字体也是我加的,细节党不必见怪)。

众所周知,斯内普一贯歧视非纯血的学生,他性格古怪,说话阴阳怪气,对学生很不友好。但斯内普这句话实际上可算是“直言不讳”,因为他的教育理念并不是霍格沃茨的特例。紧接着第三堂课飞行课,导演安排了如下镜头:首先霍奇夫人布置任务:

下面四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哈利的,他一伸手,扫把就毫不费力的飞了上来。

旁边的赫敏的表情是这样的:

第二个镜头呢,给了马尔福!他只是比哈利稍慢一点点而已。这就是马尔福参加了食死徒却在第十九年后还活了下来的原因——他血统高贵并不是空话,他本人有相当高的天赋,这届学生中仅次于哈利而已。

第三个镜头给了罗恩,扫把飞起来打到他的头。罗恩的魔法爱出错,一直是片中的笑料,这一次也是如此,不过好歹是让扫把飞起来了。

最后一个镜头才是赫敏,她喊了半天,扫把最后也没有上来。按照英美观众的看法,这是在表明,赫敏没有飞行术的天赋。

赫敏缺乏的天赋还有很多,比如西比尔•特里芬妮教授(SibyllTrelawney)的占卜术(Divination,有的地方翻译成“圣术”)。赫敏一上来就不喜欢特里芬妮,特里芬妮同样不喜欢赫敏,认为她没有天赋,颠三倒四的讽刺了赫敏一顿,气得赫敏一怒之下走出课堂。

大家别小瞧这个疯疯癫癫的特里芬妮,她教的这门课是霍格沃茨课程表里最高级的课程之一,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五经中最难的《周易》,现实中也对应着一项非常悠久的西方文化传统,其历史渊源甚至在希腊罗马文化之前。有时间我会单独写一篇分析的。

赫敏当然不是没有天赋的孩子,但她的优势偏向于依赖背诵的课程方面。赫敏从第一部开始,每一级都有她在回答老师提问方面压倒同学情节,这类镜头不胜枚举,从英美教育观念来看,这些情节只是说明赫敏有“记忆天赋”。赫敏喜欢的课程,比如“古代符文”,就是典型的背诵课。

什么是“古代符文”呢?表面上看是用如尼文字等书写的咒语。其实英美贵族教育体系中不学外语,(坦率地说是瞧不太起“低等民族”的语言),只学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这门课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外语课,赫敏这句台词,意译的话大概可以翻译成“我觉得量子物理学根本就是乱七八糟的课程,学英语才有意思呢”,仔细体会就能发现其中微妙的贬义。罗琳虽然喜欢赫敏,但作为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者,她编故事必须符合英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塑造人物要符合其性格和身份,否则故事就没人看了。

英美教育理念的“天赋”是个很有趣的概念,一方面,他们认为每个人的天赋差别很大,而且基本不能靠后天改变,这好像很不平等;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即使再差的人也有某种天赋,只是和别人不同而已。老师只要发掘其中的潜力,则任何人都可以成功。这个理念常玩欧美网络游戏的同学应该很熟悉:你注册一个角色的时候,有各项天赋值——比如力量、敏捷、耐力等——供选择,但一个角色不能同时占有各项天赋。每个角色类型都有特定的天赋,比如法师有法师的天赋,骑士有骑士的天赋,在游戏中天赋会数字化到一个点数,而各项天赋加在一起,总和是一样的。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上帝在这里关上一扇门,就会在那里打开一扇窗子。”

这种教育理念在剧中的典型例子,如胖胖的小朋友纳威:

前几部纳威是个很倒霉的角色,导演总安排他负责丢丑。第一节飞行课,他根本控制不住扫把,最后受了伤。

第二部的黑魔法防御课,又被一群小精灵挂在了挂灯上。

第三部的黑魔法防御课,他是卢平第一个叫出来练习咒语的学生,这次稍有进步,卢平是个好老师,至少帮助纳威完成了训练项目,虽然很勉强。

总之,纳威可以说在班里算是各科都比较差的学生,这种同学大家在身边也能找到,要是在中国的计算总分高考体制下,差不多就是个没戏的学生了。

可是,这个笨笨的男孩有一项“天赋”:草药学,因为他不喜欢运动,也不太会交际,只喜欢整天呆在野外观察各种生物。第四部火焰杯以后,纳威开始上戏,三强争霸赛第二场黑湖探险那场戏,赫敏和罗恩在图书馆里找了半天找不到潜水的答案:

问题是在专业领域,三百个外行加在一起也不如一个内行。真正帮忙的还是纳威•隆巴顿,他不仅提供了呼吸草的线索,还直接找到了呼吸草的实物(好像是假穆迪从斯内普那里偷的,转交给纳威),帮助波特取得了黑湖探险的胜利。

在小说里,纳威的最后结果是留校任教,担任了霍格沃茨草药学课程的教授。但是在中国,这严重偏科的孩子恐怕考大学都很困难,就算考上了大学,只怕也难经过硕士、博士重重考试最后站在讲台上,虽然他教的草药学,肯定比赫敏强。

另一个例子是片中的双胞胎乔治和弗雷德兄弟,他们来霍格沃茨是因为家庭原因(纯血巫师),但两个人对统治术下的各种课程都缺乏天赋,上学只在搞各种恶作剧,虽然逗得观众很开心,但从受教育的角度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最后两个人在不停的恶作剧中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商业。

那就索性发扬这项天赋,因此他们在《凤凰社》中干脆退了学,虽然没能成为霍格沃茨合格的毕业生(做政治家),却成了成功的商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9058.html

更多阅读

从《会真记》看元稹的两面人格 西山群仙会真记pdf

从《会真记》看元稹的两面人格提起元稹,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此句摘自元稹为纪念亡妻韦丛而作的诗《离思》,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忠贞如一,因而受到人们的称颂和喜爱,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实际

杂文:从浮水洲岛在中国版图上消失看越南人的贪婪本色

从浮水洲岛在中国版图上消失看越南人的贪婪本色一提起我国黑龙江最东边的黑瞎子岛,您也许会清楚的记起那是我国与俄罗斯经过长期谈判而争取回归的七十多万平方公里中国神圣领土;但如果告诉您,中国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将位于海南岛西

声明:《从《哈利波特》看英国人的教育观——为什么是金妮而不是赫敏转 哈利波特之可怜的赫敏》为网友心有心的距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