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赏析 望岳赏析

春望赏析

【原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重点词语】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惊:使……惊动。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

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不:禁不住。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翻译】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使我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使我心惊胆寒。

(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赏析】

教参上的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赏析 望岳赏析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分句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描写望中所见的景象。一个“破”字写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战乱中的长安城杂草丛生,令人满目凄然.该句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山河依旧,繁华殆尽,世事全非。语言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抒发诗人望中所感,抓住“花”和“鸟”两个意象,构成一幅声色并茂的乐景。并把花和泪,鸟叫与惊心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该句运用了对偶及“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婉转的鸟鸣使我的心灵惊悸。该句借景抒情,感情深沉真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抒发诗人望中所盼,该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以烽火代指战争。“三”在这里是概数,表示时间很长,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是值得的意思。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该句抒发了思家的迫切、愁苦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搔”字说明诗人内心的苦痛无法排解,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更短”、“不胜簪”更增哀叹。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的忧愁苦闷。

【主题】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抓住山河、草木、花、鸟四种景物,触景伤怀,情景交融,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感人肺腑。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结构分析】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感。

颈联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思念亲人的焦急心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写出诗人伤痛、愁闷的程度之深。

【写作特色】表现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

【问题】

1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①拟人化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②移情手法,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③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的修辞手法。“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7.《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8.《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21636.html

更多阅读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 望岳课堂实录余映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余映潮)(来源:转载于名师刘菊春的博客)余映潮/执教葛亦虹/整理、评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

薛涛诗集 春望词薛涛

编校前言薛涛字洪度,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岁。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本《电子版薛涛诗全集》以施铁民(David Steelman)先生输入的《全唐诗》为底本,以四川人民出版

声明:《春望赏析 望岳赏析》为网友再见天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