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绕不开的一件事:如何交朋友?

人生绕不开的一件事:如何交朋友?

刘景忠

这篇文章我想跟同学们聊聊关于交朋友的话题。但是写下了这个题目后,我又不知道该如何谈起了。虽然交朋友是人生磨不开的一件事,虽然我知道你们很有必要学习一些交友之道,但朋友二字,包含了太多意思,恐怕我没有能力说清楚交友之道。

但是,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不能逃避责任。我有义务把我认识到、体会到、感悟到的一些交友的道理告诉你们,未必正确,未必管用,仅供你们参考吧。

我想到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朋友犹如阳光,不可或缺。

捷克作家伏契克说过:“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也就没有生命一样”。我套用了伏契克的这句话,我认为,朋友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从来就没有过什么朋友,那么这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值得怀疑了。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个真理:朋友可以有很多,但知己有几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句话的正确性越来越坚信不疑了。回首自己五十多年的生活,有几个人可以称得上知心朋友呢?像我的父母一样,我也曾多次把这个道理讲给我的孩子和学生听,但是我发现,我的孩子和学生照样交往许多朋友,而且都把交朋友这件事看得很重。这个现象引起了我对那个“真理”的思考。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知心朋友没有几人,还会去交朋友呢?回想当年,我不也是这样吗?想到这里,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就是这样,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要做的事情,不能因为一些所谓的道理、真理、哲理就事事谨慎、裹足不前了。果真那样做,人生还有什么乐趣?

青少年时期,朋友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奢侈品可有可无,必需品不可或缺。每个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家长能给予的是生活上的关心、关怀、关爱,而朋友能给予的却是同情、理解、分享、分担。二者都很重要,但却不能相互替代。每个青少年都有很多属于自己的小秘密,这些小秘密就只有朋友可以交换、探讨和相互慰藉了。

周国平的书为什么会在大学里流行?为什么大学里会出现“男生不能不看王小波,女生不能不看周国平”的现象?我理解,是因为周国平先生的书写出了青少年、大学生精神层面的痛苦和灵魂深处的隐秘。比如,校方不支持学生谈恋爱,周国平却认为青春期不能错过的十件事之一就是“至少恋爱一次,最多两次。一次也没有,未免辜负了青春。但真恋爱不容易,超过两次,就有赝品之嫌。”再比如,老师和家长都交代学生交友要慎重,周国平却认为,大学期间要“交若干好朋友,可以是闺中密友,也可以是异性知音。”还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顺利完成学业?而周国平却说,在大学期间“经历一次较大的挫折而不被打败。只要不被打败,你就会变得比过去强大许多倍。不经历这么一回,你不会知道自己其实多么有力量。”(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可持续的快乐》)

二、交友之道,用心比行动更重要。

俗话说得好,“秦桧还有几个好朋友呢”。同学们如果用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无论哪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和朋友圈,交友广泛的人还有多个朋友圈呢。为什么甲和乙成为朋友,乙和丙成为朋友,而甲和丙却常常成为不了朋友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甲和乙、乙和丙之间是用心交往的,甲和丙之间没有用心交往,所以成不了朋友。

有的同学可能不同意我的说法,甚至会举例说,我对某某同学只能这么好了,可她不领情,始终不愿意和我做朋友,我能有什么办法?这样的同学其实是偷换了概念,把我说的用心“翻译”成了“我对她好”,以为只要对她好,就等于“用心”了。其实不然。

“用心”与“对她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心”的结果多半会换来对方对自己的“用心”,两人自然就成了朋友。“对她好”的结果多半会换来“她对我不错”的印象,却未必能换来与之交往的愿望。这个现象是同学们在交友时应该认真反思的。

古人说:“百事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意思说,孝,主要是看用没有孝心,而不是看做了多少事情,要以做多少事情来衡量是否孝顺,那么,贫穷的家庭就没有孝子了;恶行则相反,主要是看你做了什么,而不在于你想了什么,如果依据你想了什么来判定是不是好人,那么,世上就一个完人也没有了。对联中的“淫”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男女之间的淫乱,另一种解释是过分的行为。我们就以第一种解释来分析,男女之间不在于你想了什么,而在于你干了什么。如果以“想了什么”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作风正派,那我估计,恐怕没有一个人是纯洁干净的。

古人判断善恶的这幅对联,完全可以用在交友上。对待朋友,重要的不是你为对方做了什么,而在于你在与对方交往的时候是否用心了。当然,朋友之间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身处援助之手是需要一定条件作支撑的,而用心对待朋友则是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即使你身无分文,照样可以用心与朋友交往。

怎样做才算是用心交往?有没有秘诀可遵循?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可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我的回答是,用心交往的秘诀是四个字:真诚、倾听。

真诚是交友的基石,有了这块基石,友谊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而虚伪是友谊的蛀虫,迟早会把双方建立起来的友谊掏空。真诚,可以经历时间的检验,而且时间愈久愈珍贵;虚伪,也许能哄骗一时,但时间会让虚伪原形毕露。

倾听是友谊最好的营养。朋友之间有了能够做到真诚倾听,双方的友谊之树就会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朋友做到的不是安慰、表扬和激励,而是需要朋友的倾听。因为安慰、表扬和激励,是许多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唯独真正的朋友,才能做到用心倾听,分享你的幸福,分担你的痛苦。

毕淑敏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学会倾听》,其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

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先约定,你说话的时候,对方做什么都可以。这时,你就给他讲一件撕心裂肺的痛事,越动感情越好。好了,你说不了多少时间,最多三分钟,就会鸣金收兵。面对一个对你的疾苦、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胸怀。你不但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

还是那位朋友,是他向你倾诉刻骨铭心的往事。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感情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一起缄口。当他说完了,他会感受到,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一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交朋友,从学会倾听开始。同学们有兴趣试一试吗?

三、朋友可以广交,但不可以滥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青春期或者说青年时代正是广交朋友的时期,这是人生四季的自然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几乎每一个青年朋友都有过广交朋友的经历。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朋友逐渐离我们远去,不必自责,不必失落,在茫茫人海中,大家各自在忙,疏于问候甚至疏远关系都是很正常的。就像姜育恒的经典歌曲《朋友,有空来坐坐》中唱的那样:“朋友越来越多/但是寂寞并不因此而少一点/屋子里如果没有朋友来/就感觉自己好象孤零零的站在十字路口一样/窗外车水马龙/我的朋友们/想必也在里面穿梭不息吧/而生活又不情愿只有一种感觉而已/上班只是另一种舞台/平凡但真实的/当然寂寞并不代表空虚/在某些时候/避免不了的寂寞/可以让自己赤裸裸的面对自己。”

因朋友“穿梭在车水马龙之中”而疏于来往,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然的。但我们要反思的是另外一种情况:有些朋友为什么会迅速疏远?有些朋友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友谊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有一些朋友,你明明是为他好,却引起了他的反感,这又是为什么?

要回答这几个问题,就涉及到交友的一些原则。以我的经验看,交友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个:

第一,朋友就是朋友,你不能要求过多。

青少年交朋友往往会有一个误区,认为我们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对方就应该如何如何。其实不是这样的。朋友之间,只有“我愿意”,没有“他应该”。打个比方吧,假如你经济上遇到了困难,你首先想到的是,找亲戚朋友帮忙。当亲戚拒绝你的时候,你会觉得亲情很冷漠;当朋友拒绝你的时候,你会觉得交情很虚伪。我可以断言,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冷漠”与“虚伪”。真的是亲戚冷漠、朋友虚伪吗?我觉得要打个问号。

朋友之间相互帮忙无可非议,但只能相互帮忙的,绝不是真正的朋友,至多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甚至可能是酒肉朋友。顾名思义,酒肉朋友是以酒肉为基础的,一旦你没有了酒肉,也就没有了朋友。真正的朋友可以没有酒肉,但不会没有真心。那种以能不能帮忙来判断朋友真伪的人,首先就是不够朋友的。

金钱和朋友常常形成一对矛盾。就像有人调侃得那样:谈感情伤钱,谈钱伤感情。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说过:“当你遇到困难时,把朋友们找来,你会得到各种好的忠告。可是,只要你一开口提到实际的援助,你最好的朋友也装聋作哑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神圣的友谊如此甜蜜、忠贞、稳固而长久,以致能伴随人的整个一生——如果不要求借钱的话。”

读到名人的这些言论,的确伤害了我的感情。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在金钱面前,朋友之间的关系往往显得十分脆弱。

古代文人曾总结了人生四得:“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意思是说,这四种情况是人生最得意的时刻。但后来又有文人对此进行调侃:“久旱逢甘霖—不停,他乡遇故知—借钱;洞房花烛夜—不举,金榜题名时—别人。”想想也是啊,当你举目无亲地站在温哥华的街头,忽然遇到了一个多年故交,你喜出望外地握着他的手摇晃不停,对方突然来一句:“大哥,有钱吗?借我一万加元!”金钱又一次战胜了友谊。

对待金钱和友谊,我是这么处理的: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向朋友提起,但除了铁哥们外,我绝不会张口借钱。得到的结果一般有这样四种情况:真有感情真有钱的,会主动提出帮你;真有感情没有钱的,会帮你想办法;没有感情真有钱的,会同情寒暄一番离你而去;没有感情没有钱的,会王顾左右而言他。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时,不妨用我的办法试一试,很灵的,相信我!

第二,交朋友要付出真心,同时不要求回报。

于丹曾经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美国、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19世纪,英格兰队一位议员在大雨滂沱中赶到苏格兰去演讲,他的车子在穿越苏格兰乡村是陷到泥里出不来,所有人都非常着急,议员也下去推车。一个小伙子看见很着急,跪着帮忙弄车,把自己家的牲口牵出来,在车轮下面垫木头,连拖带拽把车弄出来。弄出来之后小伙子已经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议员非常过意不去,要给小伙子一笔报酬,但小伙子坚决不要。议员让小伙子说一个人生的愿望,许诺一定帮他实现。小伙子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相当一个医生。”议员说:“好吧,如果你考上大学,学费我来包。”小伙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秀,真的考上了最好的医学院,议员兑现诺言供他上学直到从医学院毕业。从此以后大家一方彼此没有什么消息。

事情过去了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丘吉尔在摩洛哥得了严重的肺炎生命垂危,大家到处找能医治的药,最后发现两年前有一名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医生发明了一种新药。丘吉尔用了这种新药后奇迹般地好了。亚历山大.弗莱明就是当年苏格尔乡村的那个小伙子,而议员恰恰是丘格尔的父亲。

不是每个人帮助了他人,现世报马上就转到他的父亲、儿子、亲人身上,但每个人应享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享受我们的生命力量。一个人如果像太阳一样把温暖辐射出去照耀他人,举手之劳帮助他人,他内心的快乐是巨大的,也许不需要回报,但是久而久之地帮助他人,社会就会形成一种习惯。

于丹讲的这个故事传递了一个真理:只要我们每个人把帮助别人看作自己的分内之事,社会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不认识的人尚且需要如此单纯地伸出援助之手,更何况朋友呢?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这类因果相报的故事。于丹讲的是正面的因果相报,民间还有许多负面的因果相报,但道理都是相通的。

正像于丹说的那样,因果相报未必是现世的。但我认为,即便不是现世的,它也有现世的意义。你帮助了别人,会影响到对方帮助别人,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惠及的就是全人类。你生活在地球上,当然也是受益者。

凡是朋友之间要求回报的,我基本可以断定,他们之间绝不是真正的朋友关系。

朋友之间只讲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回报往往会不期而至。

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讲,我希望我所有的朋友都健康、快乐、幸福、发财、腾达。我这样想并不是我有多么高尚,从自私的角度说,朋友都生活在幸福之中,我就可以免去忧伤、痛苦,朋友都飞黄腾达、腰缠万贯,他们起码不会向我借钱吧。说到底,对自己也是有利的。

我非常欣赏臧天朔唱的《朋友》的歌词:“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朋友,还怕朋友会离你而去吗?

第三,朋友与你,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两棵树。

朋友好到一定程度,就不分彼此了,俗话说“好得跟一个人似的”。而我认为,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就潜伏着危险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不希望被人打扰的精神世界,一旦有人闯入,就会生出不快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一旦有人硬要自己修改或者放弃这些原则,就会生出排斥的念头。为了维持双方的友谊,这种“不快的感觉”和“排斥的念头”一般是愿不轻易流露的。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小时候就常听大人说“好得很,恼得很”,当时不理解是什么意思,长大后才知道,两个非常要好的人一旦翻脸,其友谊就很难修复。

《论语》中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指,对待上级,即使是正确的建议提出来尽到责任就行了,不要反复提,否则,只能招来羞辱。对待朋友也是如此,朋友有错,可以规劝,但应适可而止,否则,必将导致朋友关系的疏远。

我认为,再好的朋友关系也不可以像一个人似的,而应该像两棵树那样,相互独立又仅仅依靠。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致橡树》(舒婷诗作),充分表达了这个意思:“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舒婷写的是爱情,但对友情同样适用。有人说,爱情就像篝火,靠近它,可以感到温暖,但靠得太近,就会被篝火烧伤。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四、继承与发扬:交友之道的时代变迁。

严格地说,作为50后的人,我是没有资格对同学们谈交友之道的。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这一代人坚守的一些原则在青年人当中已经被视为陈腐的老古董了。有一篇文章总结了80后的20条生活准则,其中有两条是:“熟人见面是话痨,生人面前一言不发。不是不爱说话,而是跟你没什么话可讲。”、“很少打电话,经常发短信。不想用声音交流,只想用文字沟通,哪怕会耗费更多的时间金钱。”

我朋友的女儿正在上高中,有一天,她对妈妈(我朋友)说:“在我18岁之前,我要去尝试做一个好女孩和坏女孩。”朋友问:“什么叫做好女孩什么叫做坏女孩?”她说:“认真读书是好女孩,与男生女生在一起喝酒聊天过一个通宵就是坏女孩。如果我不去经历一番,以后谈话的内容也会少了一个方面。”女儿的话,让做妈妈的吓了一跳,连忙说你不能去。女儿只是笑笑,没有回答。

不得不承认,我们和孩子们有了代沟。不得不承认,我们要走近学生心里是非常困难的。但作为教育工作着,我们又必须克服困难,消除代沟,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由80后的生活准则可以想见他们的交友之道与我们这一代人会有多么地不同。但我想提醒同学们的是,任何文化现象的变迁都不会与原有的文化完全断裂,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我们这一代人的交友之道可能与你们有所不同,但不会没有任何关联。正如周杰伦的歌会盛行一时,但《春江花月夜》绝不会消失一样。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王勃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云,最难风雨故人来;姜育恒唱道:朋友,有空来坐坐!从古至今,跨越几千年的时空,朋友二字,分量不减,光辉永存!

亲爱的同学们,既然如何交朋友是你们绕不开的一件事,那就直面它吧!

1973年我读高中的时候,班上时兴抄录名人名言。我抄录了马克思的关于友谊的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送给同学们,并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2012/4/1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22187.html

更多阅读

《发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作文讲评 暑假里发生的趣事作文

发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亮点1.开头点题在今年暑假里,我经历过许许多多有趣的事。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学游泳。(吕佳梦)2.篇末写出了心灵的触动点上游泳班的第一课,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敢于尝试,才能成功。(吕佳梦)爬泰山真好,我悟出

转载 三年级第二学期作文指导:寒假里最难忘的一件事—

原文地址:三年级第二学期作文指导:寒假里最难忘的一件事——放烟花作者:方育龙三年级第二学期作文指导:寒假里最难忘的一件事——放烟花作者:方育龙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指导,让学生初步明白,记叙一件事,要写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人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熟悉人的一件事三年级

习作: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先想一想打葬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重点:从名人

男人最不能承受的一件事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2010-08-25 00:02:57) 标签: 情感男人最不能承受的一件事,女人千万别以为是失去了自己,正因为某些女人的自作多情,或许才造成了不论什么货色的男人,都以为天涯处处有芳草。失去一个爱自己的女人男人不会在乎,而失去一个自己爱的女人

声明:《人生绕不开的一件事:如何交朋友?》为网友北极殿战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