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

版本: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上册
执教者:云南
毕雪燕
整理者:涅槃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19日10:10—10:50(第二会场上午第二节)

【课前】
师:五(三)班的同学们,大家好。
生:老师好。
师:大家轻松一些,我们再来一遍。
师:五(三)班的同学们,大家好!
生齐(大声):老师好。
师:两天前,老师从千里之外的彩云之南来到了具有宁夏江南的银川,但却感到像回到自己家一样,今天见到五(三)班的同学们,更感觉就像见到了我的弟弟妹妹一样,觉得非常亲切,知道为什么吗?
(生无语)
师:好,那我来告诉你们。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师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师:我们祖国大家庭有着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我们宁夏是什么自治区?
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
师:那老师猜咱们五(三)班的同学肯定有很多同学是回族,来,是回族的同学举给老师看看。
静默(大概没人举手)。
师笑:那老师猜错了,大家告诉我你们分别是什么民族?
生1:汉族。
生2:我也是汉族。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生3:我也是汉族。
生4:汉族。
师:那老师猜错了。其实呀,我们不论是什么民族,我们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对了,老师来自于多民族的省份——云南省,云南省有着26个少数民族,分别有(生接答)……分别有(生接答)……
师:老师接着说,除了有彝族,还有苗族、傣族,当然也有宁夏的()族,老师也是少数民族,猜一猜,老师什么族?
生1:苗族。
师:错了(笑)。
生2:傣族。
师:嗯,也错了。
生:汉族。
师:也错了。
师:老师给个小小的提示,我的姓,我姓什么?看看大屏幕——我的这个姓啊,是我们彝族,呀,老师一下子说出来了,我是什么族?
生齐:彝族
师:那谁知道我们彝族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
生1:火把节。
师:对。是啊,每年的七八月份就是我们彝族的火把节。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除了知道我们彝族的火把节,你们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
生1:我知道傣族有泼水节。
师用少数民族语言说了一句话。
师:知道老师在说什么吗?
生:在说泼水节。
师:错了,其实啊,这句话是老师来到银川以后才学的,是你们回族,是银川话啊,意思就是夸奖你真聪明,真能干。
师:那老师教大家说一句我们昆明的方言,好吗?
生齐:好。
师:你们想学什么?
生1:想学拥抱。
师:好。
师用昆明方言说拥抱,生1学说。
师:收下你这个徒弟。还有吗?谁还想学?来,你也学一个。
师教,生学。
师:知道这是什么?其实啊,这是我们彝族的语言,意思也是你真棒、真能干,想学吗?
师再教少数民族语言,生齐声学。
师:这也是你真聪明、真能干的意思。其实啊,今天听课的老师和在座的同学们,无论是什么民族都是我们祖国大家庭里的一员。今天,来自云南的费老师在这里想跟大家真诚地说一句——(方言)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1:欢迎来到云南来。
师用方言夸奖学生。
师:那,你是宁夏的孩子,应该跟老师说什么呢?
师:教你说一句话——(方言)
生学说。
师:你把云南换成银川。
生:欢迎来银川。
师:好的。既然大家已经做了好朋友,作为好朋友的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见面礼,请看大屏幕。
音乐响起。
师深情:谁能说说,看到这些图片,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音乐声中,
生1:我感受到了父子情深。
生2:我感受到了父爱很伟大。
生3:我感受到了父爱无疆。
生4:我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的爱。
生5: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生6: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我们那浓浓的爱。
师:多聪明的孩子。
生7:我感受到了父爱的崇高。
师:好了,现在请大家用心,闭上眼睛,静静地沉浸在这亲情带来的甜蜜和幸福里。

【上课】
师:回忆一下刚才亲情带来的甜蜜和幸福,再看大屏幕。
音乐起(地震、山崩地裂的声音——舒缓、深情)。
师:看完了地震画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六个词,谁会读。
生:混乱血迹(xuěji)。
师:打断一下,血迹(xuè ji)。
生纠正后继续读词:瓦砾
废墟
爆炸
颤抖。
师:好,全班同学每个词语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读了这六个词语,回想你刚才看到的地震画面,你想说点什么?你可以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
生1:地震后,楼房成了一片废墟。
生2:楼房颤抖着,瓦砾掉了下来。
生3:血迹四溅,混乱中,父母倒在地下。
师:你真勇敢,让人看到了大地震的场面。
生4:在泥石流、地震洪水的同时发生中,每个人肯定都会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想自己最亲最爱的人,都想保护那个人,宁可牺牲自己。
师:说的很好。那么同学们,地震过后,不仅仅留下的是满地的废墟,更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伤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洛杉矶大地震,一起去认识一对——
生齐接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都预习过了,对吗?
生齐:对。
师: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打开书看看。
生1:我知道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使许多无辜的生命丧生。
师:你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生2:我知道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发生在1994年。
师:那是课文中。
生3:我知道洛杉矶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已受到了不同的伤害。
师:你真聪明。
生4:我还知道在地震中有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预习的真透彻。同学们,在预习中,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有什么疑问?
师:想一想,有什么疑问的地方。
生:这对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
师边板书边重复刚才学生的问题。
师: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在父亲问谁愿意帮助他的时候,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
师继续板书。
生:阿曼达是怎样在地下度过这38个小时的。
师板书。
师:看,同学们都提出了一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请选择一个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这对父与子最关键的问题,选择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听清楚要求了吗?
生齐答:听清楚了。
生翻书开始寻找答案。
师:你已经拿起笔,这是个很好的读书习惯,希望大家都向你学习。
生继续阅读寻找答案。
师:老师走着看,发现同学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你们谁先来?把你们的收获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来,这个带眼镜的女孩子,你先来。
生:我解决的是父亲为什么了不起。
师:你从哪个地方感觉到父亲了不起?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读:他顿时感到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的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生继续说:因为他从眼前的一片漆黑转到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哦,你关注到了父亲感情的变化。来,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好,同学们,此时此刻,自己心爱的儿子阿曼达正被废墟压在下面,作为父亲的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特别悲伤、特别绝望。
生2:百感交集的心情。
生3:特别难过。
生4:特别难过,想着儿子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师:是啊,此时的他有着撕心裂肺的痛,所以才会有着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大喊,带着这样的痛来朗读这段的第一句话。
生激情朗读这一句。
(掌声响起)
师:来,全班同学一起试一试。
全班齐读。
师:是什么让这个过度悲伤的父亲转而坚定地向废墟走去。
生:是他对儿子说的那句话语。
师:哪句话语?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请同学找到这句话,把它勾下来。
生勾画。
师: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句有声的承诺,读得斩钉截铁一些。
生再次齐读。
师板书后说:一句承诺,让我们看到父亲由痛苦无助转而向废墟坚定地走去——
师:继续谈,还从哪些地方看到父亲的了不起?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的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就绝望的离开了……他便埋头接着挖。
师:为什么你从这句看出了不起?
生:因为我从这句看出他要救儿子的坚定和勇气。
师:还有其他同学有其他的答案吗?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我从这儿看出父亲不在乎身上的痛,已经被钢筋和瓦砾挂破了,他还是想着儿子,都已经忘记了自己身上痛。
师:说的非常好,你抓住了课文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体会他不在乎自己的痛。那么同学们,快去读读这句话,你从这一系列的数字,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从数字我体会到父亲正在挖那些瓦砾时候的艰难。
生:父亲挖那些瓦砾时时间很漫长。
师:他挖了多少小时啊?
生:他挖了36小时。
师:多少小时?
生:38小时。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呢?
生:为了更好的突出时间的漫长。
师:请你拿着话筒。你已经体会到时间的漫长,老师就请你读一读这一句,相信你会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读这一句。
师再纠正生读错的血迹。
生再读血迹。
师:谁还想读一读,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另一生再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时间的漫长。
生齐读。
师:同学们,没人再来阻挡他。你从“再”字看出什么?
生:看出那些好心人来阻挡过他。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哪些好心曾经来劝阻过他、阻挡过他?
生:有。有消防队长、警察。消防队长说:“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师:好,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
生::“你很难过,着我们理解。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警察师:还有谁来劝过他?
生:还有一些好心人劝阻过他。
师:读一读劝阻的话。
生读: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示读: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再读。
师:大家都在劝他,可是他没有听大家的劝阻,他依然没有停止挖掘,所以我们看到他挖了——
生接读——36小时
师:他挖了——读课件上的话。
生接读——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到处都是血迹,能具体的说一说是父亲身上哪些地方?
生:头上、胳膊上和腿上,满身都是伤
师:还有呢?
生:背上。还有胸。脖子。上面都是伤。
师:大家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在这30多个小时里,父亲遇到了哪些危险,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挺过来的?
音乐响起,生想象。
师:睁开眼,谁能说说,你看到父亲遇到了怎样的危险吗?
生:我看到父亲遇到了大火,还遇到了大爆炸,但是父亲还是坚持挺过那些危险坚定救儿子。
师:此时你看到他什么样子(大概是这句)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生继续交流父亲遇到的危险。
生:我看到他正在找儿子的时候,有石头落下来,他受伤了,但是他还是不放弃。
师:此时你看到他什么样子?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继续交流。
生:我看到他父亲差点被石块砸到手,差点被大水淹没,可是他坚持自己的信念,一定要找到儿子,因为他答应儿子不论发生什么,他总会跟儿子在一起。
师:正像你所说的,他的心中一直都想着自己曾经对儿子的承诺。哪一句?
生齐读承诺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同学们,正是这句承诺,一句对儿子普通的承诺,此时此刻,已经化作了什么?
生:化作了父亲救儿子的动力。
生:化作了父亲寻子的坚定信念。
生:我看到化作了救儿子的信心和动力。
师:是啊!正是这种至死不渝的信念支撑着父亲在废墟上苦苦支撑了30多个小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信守诺言,在废墟上拼死救子的父亲的形象。
师:那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作者是抓住了父亲的哪些描写来向我们塑造了一位高大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他的了不起?
生:他的神态。他的样子,外貌。
生:心理描写。
生:描写了他的语言、心理活动还有他的动作。
师:说的非常好。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废墟上信守诺言拼死救子的父亲形象,更被他了不起的行为所震撼所感动。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父亲转向7岁的阿曼达,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你能看出这是个了不起的孩子?
生: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你从这儿体会到?生:我从这儿体会到儿子非常信任父亲。师:因此,他此时做了个什么决定?生:让他的同学先出去。师:同学们,在废墟下,余震不断发生,这一让可能让出去的就是——生答:师:是什么让他作出决定?生:是父亲曾经对他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一句承诺,就能让7岁的孩子懂得把生存的优先权让给同学们,确实了不起。还有吗?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我从这句看出,儿子非常有勇气,也鼓励同学们生存下来。也看出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师:一句承诺,让相信自己的孩子鼓励同学们战胜恐惧。说的很好。那同学们想一想,7岁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们蜷缩在那个黑暗的三角形角落里,他们会遇到哪些危险以及困难。同座讨论讨论。生讨论后交流。生1:他们会遇到余震摇下来的瓦砾,还有可能会砸到他们。或者是钢筋掉下来把他们刺伤。师:有生命危险,还有吗?生2:在38小时之类不喝水不吃饭。师:是不吃还是没有?生2:是没有师:没有什么?生2:没有水,没有饭,不能睡觉。师:是啊。有的只是干旱和饥饿,有的只是无边的黑暗和寂寞,还有吗?生3:他们还可能遇到地震、塌方、泥石流、爆炸、火灾。师:那7岁的孩子在遇到这些危险的时候,他们会有些什么样的正常反应?生4:他们会很害怕。生5:他们有些会很快的逃,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逃。师:是的,但是在这黑暗的角落里,能逃吗?生5:他就会想到他的父亲一定会来救他。生6:他们会想我们会不会死。师:是啊,这是一种非常可能有的恐惧。同学们,7岁的孩子,阿曼达和他的同学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当他们有这些正常的反应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动作、心理呢?现在请你学习作者抓住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想像一下,他们遇到这些危险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来动笔,找一个空白处,写下来。生动笔写。交流。生:他们会感到寂寞和无边的恐惧,缩在一起,不是对别人说一些鼓励的话。师:你关注到了同学们的行为,非常好。其他同学呢?
生:他们的外貌和阿曼达的父亲一样,也是双眼布满血丝,
师纠正血xuè丝
生继续: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再次纠正血迹。
师追问: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会想:有人会来救我们吗?阿曼达会对他们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
继续交流。
生:阿曼达和他的同学们衣服破烂不堪,有的同学问阿曼达:“你的父亲真的会来救我们吗?”阿曼达坚定地回答:“一定会的。”
师:看到阿曼达——
生接:这时同学们大哭起来,心里会想:我们什么时候会死呢?我们能逃出去吗?也许我的一生就在这一时刻终结了。但是阿曼达告诉大家:我们不会死的。只要我的父亲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师:你抓住了动作还抓住了语言,非常了不起。同学们,时间关系,下来咱们再交流,停笔,看大黑板。
师:一句承诺,让阿曼达和他的同学们战胜了恐惧,开始了充满信心的等待,
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齐答:解决了
师:同学们,一句承诺,让废墟上的父亲信守承诺拼死救子;一句承诺,让7岁的孩子在废墟下居然懂得鼓励同学们战胜困难,这句承诺就是——
生接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学到这里,谁来说说,你认识了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勇敢、有信心活下去的、想救出自己的儿子不让他死去。
师:勇敢的父与子。还有吗?
生:我看到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了不起的父与子。是啊!一句承诺,让他们成为了一对——
生接——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废墟上父亲因为一句承诺拼死救子,废墟下一句承诺让孩子懂得鼓励同学们战胜困难,从而让我们看到他们是一对——
生接——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那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齐:解决了
师:那黑板上的这个问题,谁来说?
生:因为随时会发生大爆炸,对他人和父亲的生命都有危险。
师:所以——
生:所以没有给他肯定的回答。
师:这个问题你们满意吗?
生:满意。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经过38小时又50分钟的艰难挖掘和等待,最终迎来这一幸福的时刻,(音乐响起)来,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读出这种生死离别后的重逢,带着这种体会,放声读这一句。
音乐声中,生齐读。
【下课】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是“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1.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2.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①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②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③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3.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1.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2.“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3.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某一位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1.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2.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3.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22844.html

更多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课前出示两段文字投影,目的是让学生情感产生落差,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逝,遂亡一镜矣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与评析 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与评析富裕县友谊小学 张敏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直线射线和角课堂实录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作课: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特级教师 蒋军晶整理:苗红霞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师: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祖父的园子》是萧红

声明:《《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为网友慌了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