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任务》:撕裂的末日与人性的渴望

故事发生的时间锁定在一场虚构的世界核战争后。在这场人类的大浩劫之后,为了寻求人类不至于被自己毁灭,政府开始推行一种奇异的设想。给每个人注射一种麻痹情感神经的药物——普世宁,使人们不再拥有感情,变成一堆行尸走肉。
  而约翰·普莱斯顿则是这个政府的忠实“看门狗”,军事部门高级官员。他摧毁一切艺术品、工艺品,并将一切抗令不抛弃自己感情的人杀死,甚至于自己的同僚派彻吉。而原因仅仅是,派彻吉非法藏有一本违禁的书籍。
  在一次行动中,约翰遇到了敢于向他挑战的玛丽·奥布赖恩。她使得约翰开始断绝药物,试图体会有感情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他被那些第一次出现在他生命里的奇妙动人景象所陶醉了,也深深的为每天履行的破坏艺术的行为感到愧疚和内疚。
  《重装任务》(又译:《撕裂的末日》)是一部锋利的动作惊悚片,背景设定在未来。《天罗地网》《CIA追缉令》知名编剧寇特·威默,从日本武士电影、经典科幻片汲取灵感,首度自编自导完成这部动作科幻片《重装任务》。《天罗地网》《CIA追缉令》男主角克里斯汀·贝尔雀屏中选,饰演片中身手矫健并只身对抗极权政府的特警领队约翰普瑞斯顿。个人以为,这是克里斯汀·贝尔最酷的一部电影!风头远远盖过了《蝙蝠侠前传》。先前传出将是007接班人的克里斯汀,为全片学习柔道及东方武术,全片神乎其技的打斗及特效,也成为《重装任务》最大卖点,满足爱看动作片的观众。
  《重装任务》是关于一个人第一次知道“感觉”为何物,关于一个人发现究竟是什么让他得以成而为人的故事。《重装任务》片中的未来世界利瑞亚,在统称“父亲”的独裁者统治下,所有公民都被要求每天定时服用固定剂量的药物“普世宁”,来控制被视为战乱暴力祸源的“情感”。利瑞亚政府训练精良的特警小组来捍卫国家系统运作,猎捕扑杀拒绝服药的公民。
  《火焰末日》男主角克里斯汀贝尔,饰演片中身手神乎其技的特警领队约翰·普瑞斯顿,原本冷血残酷效忠政府,执行肃清任务的他,某天因错过服用官方药物“普世宁”,意外重获感觉的他不仅重拾生命热情,也带给他争取自由的斗志,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推翻这个冷酷世界的控制…
  导演花了数周才找到在《美国杀人魔》里表现优异的克里斯汀·贝尔。克里斯汀贝尔在《美国杀人魔》里,成功演活一个既可怕却又极具风格的个人主义者,让导演坚信非他不做第二人想。在《重装任务》中克里斯汀贝尔饰演约翰·普瑞斯顿,一个一边要调解自己刚开始感受得到的繁复七情六欲,一边又要对抗强悍且牢不可破的巨大体制。这是童星出身的他,目前为止接过最具挑战性的演出。
《重装任务》:撕裂的末日与人性的渴望
  为了演好普瑞斯顿在本片中的动作场面,克里斯汀·贝尔下了很多功夫健身和学一些中国武术,更特别花了8个礼拜来学柔道。此外,具备专业舞者能力,曾在93年《摇摆狂潮》中大秀舞技的克里斯汀贝尔,也让《重装任务》的动作场景大大加分。导演寇特·威默更是出面背书:“克里斯汀真是很有天赋,他能把片中所有复杂分解动作的细节顺序记得很清楚,让电影呈现前所未见的效果。”
  事实上在《重装任务》里克里斯汀贝尔有一连串的武打及开枪动作,结合日本武士及东方武术等新颖而炫丽的招式,效果直逼《骇客任务》,令人折服。连《娱乐周刊》都表示:“许多片子的打斗招式都有向《骇客任务》取经的味道,但没有一部电影能像《重装任务》一样取用得如此唯妙唯肖。
在《撕裂的末日》里,我竟清楚地看到了人类自身对人性的渴望和追求!
坦白地说,这是一部题材别致、发人深省的科幻作品,和近年来其他科幻电影相比,它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更趋于理性,内涵丰富的镜头语言和不动声色的细节处理,叫人时而郁愤满怀、不寒而栗,时而情寓于胸,不能自已。从哲学、美学和人学等诸多角度去分析,它都称得上是一部值得玩味的影片,尽管它本身的影响力不是很大,只在美国本土部分影院上映过。
感谢中国的翻译者给影片起了个十分贴切的片名,原名《EQUILIBRIUM》意思是“均衡”,虽然和影片的内容有一些联系,但显然没有《撕裂的末日》来的撼人心魄——当巨大的蘑菇云伴随着天崩地坼的巨响把城市村寨摧毁得一干二净的时候,“撕裂的末日”来临了,但战争撕裂的仅仅是无数人的生命,却不是人的最终灵魂,那些活着的人尚且会用灵魂去声讨战争的罪恶、唾弃战争狂人们的暴行,他们会去苦苦追寻和平的到来,人类的情感、道德、人权尚存。但是,一旦“和平”的定义变了味道、且要以摧毁人的情感和权利为代价时,那才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末日”,因为这一刻已经让人“撕心裂肺”,人性世界已成荒芜——可怕。
影片给了我们一个简单而又厚重的故事: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一个残暴的政府为了控制人民,打着争取“和平”的幌子,通过宣传手段在人的意识上进行渗透,逼迫人民注射麻痹感觉、遏制情感需要的药剂,并把“情感犯罪”列入法律,迫害追求“感觉”的人,而男主角作为国家机器中的一员,也在执行法令的过程中摧毁了无数艺术品和人的生命,但当他偶然间体会到了感觉的美妙感受后,他的固有意识松动了;当他亲眼看见自己心爱的女人在烈火中迅速消亡的惨境时,他成了对抗政府的战士,并最终推翻了政府和社会秩序。也许,影片后半部分的某些情节有落入俗套之嫌,但从它整体的构思和立意来说,却是值得挖掘的思索的。
首先,影片探讨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界定问题,战争与和平的界限其实是模糊的,在看似和平的表面状态下,依旧有人类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消灭人的情感、感觉对和平的推动没有任何作用。一个国家,满街都是行尸走肉,但地底下依旧有追求情感的真正的人在生活、在抗争,而“清醒”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用国家机器镇压、用所谓的法律恫吓,却依旧不可能达到“和平”。和平的取得不是靠消灭人的思想、感觉,进而消灭仇恨、冲突来实现的,感觉属于人的自然本能,不可能绝对地消灭,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是靠物理药剂就能简单消除的。
其次,影片充分肯定了情感需要的必要性和人性世界的伟大。因为它从一个人的思想转变过程反映出了这一点:男主角曾经是一个毫无人性的“教士”,他毁掉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杀死了与他合作多年却被“沾染”上情感的搭档;而后来,他看到了透明的窗户外有迷人的风景、听到了唱片里传出了曼妙音乐、遇到了充满人情味的女人、救下了可爱又可怜的小狗……当他把一瓶瓶药剂藏在镜子后面,脸上偶尔露出笑意时,我惊叹、释然、欣喜。而他那总是板着面孔的“监视器”儿子总是用凶狠的眼神望着他父亲时,却总让人感到莫名的恐怖和彻头彻尾的悲凉。记得狄德罗曾说:“人们无尽地痛斥情感,把一切都归罪于情感,而忘记了情感也是一切快乐的源泉。”而影片正是痛斥了痛斥情感的人,高度肯定了感觉存在于世的美好。
第三,影片所选取的感觉载体十分具体恰当,它把艺术品作为了满足人情感需要、欣赏需要和感觉需要的对象。当代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为“艺术”下过这样的定义:“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而法国大艺术家罗丹说得更直截了当:“艺术就是情感。”因此,在影片中,当教士们烧毁无数绘画、音乐、雕刻作品时,其实也就意味着摧毁了人的情感,所以个人认为编剧在这个方面的处理是十分高明的。
有人说,影片的主题只是停留在了“人性”的表面上,和《黑客帝国》比起来,缺乏卓越的品质,我倒觉得它的立意很深刻,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手段去争取和平,割裂了人性的世界究竟会怎样,虽然影片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它毕竟在我们这个仍旧不太平的世界里重新提醒了人们,不要忘记思考人自身的情感价值。比起基诺·里维斯的那副戴着墨镜的酷酷的脸,我则更欣赏克里斯蒂安·贝尔的那张富有层次变化的神情,他那英气逼人的眉宇和嘴角的一丝微笑证明:富有人性的脸,无论男女,都是美的。
也许,现实世界的末日,我们今生难以遇见,但人性世界里的末日却有可能到来,“感觉”永远是不经意的,但却弥足珍贵。愿撕裂了的末日离我远远的。
也许很多人对《撕裂的末日》没什么印象,这里就对情节稍微介绍一点。话说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社会对于如何解决战争、罪恶等等人类的痼疾作出了重要的思考——一切丑恶都归咎于:人有情感。因为有情感(SENSE,FEEL),人类才会有爱憎,有了爱憎,才有了仇恨、嫉妒、痛苦、报复……乃至杀戮、战争,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消灭人的情感。于是,政府就专门生产一种药物,规定公民每天按时注射,来压抑人性的感受和情绪,从而维持社会的秩序和安全。至于艺术、文学这样传达人类情感的东西,当然要特别处理(在影片开头处理了一件艺术品,看得我目瞪口呆,你自己去看吧)。而对于那些叛逃的抵抗组织,更是无情地消灭。终于,有一个原本是地上社会专门执行剿灭任务的超级战士恢复了人性的知觉,并最终推翻了现有的秩序。
通过消灭人性来达到世界大同,这样的思想并不新颖。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诗人和艺术是要遭到放逐的。因为他们代表了人性中的欲望、情绪、感受这些不合理性的,丑陋而低下的部分。秦始皇焚书坑儒,只留下农医卜筮,手段上也并无二致。所以,这部电影就立意而言完全是对古人的翻版。有一定的哲学深度,但是无甚新意。
而想必正是剧本的哲学内蕴作祟,导演有意把电影拍得理性一点。于是,从情节结构和叙事风格上来看,象是经典好莱坞与欧洲文艺片的混合体。故事性很强,跌宕起伏;而叙事的节奏却有欧洲电影的和缓与沉闷。这样的感觉也体现在影片的美术、布景、服装、摄影等方面。因为“存天理,去人欲”,地上世界的一切都透露出冰冷、单调、枯燥,夸张地说,拍成黑白片也没什么关系。这种极端的氛围,是对影片主题的表达和强化,可惜它带给观众的感觉却是有点沉闷。至少我是这样的感受。就象吃劣质的刨冰,吸掉了可怜的一点果汁之后,只剩冰渣子可以嚼,那是多么不爽的事情啊。
倒是其他的一些地方颇有嚼头。
首先是本片的动作场面。片中展现了一种强大的射击技能,将武术和杂耍融入射击当中,一个人可以轻易地搞定所有人,非常酷辣。看得很过瘾。不知道武打设计是WHO。
还有就是演员的表演。应该说这部片子的心理戏很多,男主角演的很好。主人公从一个面无表情的冷酷刽子手逐渐变化成具有丰富情感体验的人,其间的变化过程清晰而有层次。可以注意到他在面临抉择时的感觉,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我又一次感叹好莱坞真是卧虎藏龙。
但是这个演员看来暂时红不了,因为这部片子不象是能红的样子。
场面宏大,看得出投了不少钱。而且应该说一些细节的场面都很好看。可是看完了就觉得不对味儿。这样的感觉实在难以描绘,只是隐隐觉得:制作者是冲着打造又一部《黑客帝国》一样的电影来的。通过惊险紧张的情节,配合刺激眩目的动作场面,来表达一种形而上的哲学观念,并对今天的人类生活提出警示。
可惜的是,它并不具备《黑客帝国》的卓越气质。本片情节虽然紧张激烈,但是从结构上说无非是弃暗投明的老套路;它想表达的观念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老实说,并没有挠到痒处。在《黑客帝国》里,对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探讨是建立在实际生长的人类技术进步之上,因此,它具有令人心惊胆战的预言性,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今天的物质技术的未来命运。然而,《撕裂的末日》里全部的思想基础其实还是建立在“人性”之上:消灭人性的同时也就消灭了人。这样的道理说实话并不能引起人对自己的思考,因为实在是太老土太纠缠不清了。再加上叙事风格上的些许酸气,终究不能引起太大的注意。
所以,这是一部令人难以判断的作品。它不是赶潮流的纯粹商业片,它有在思想和艺术上的追求,有些元素也做得非常牛,所以它肯定不是烂片,也不象是没说头的普通电影。可是它不能最终让人为它折服。
就象跨在一堵墙的中间,说它烂也不是,说它好也不行,只能处在烂片与佳作的中点。
烂片与佳作的中点究竟是什么?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这个提法本身并不准确。
难道所谓的烂片和佳作之间存在可以用数字丈量的距离吗?如是的话,电影的价值(推广及一切文艺作品的价值)都可以数字化、标准化,乃至用仪器工具进行测量了。
况且,所谓的烂片和所谓的佳作,本身就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王侯将相尚且宁有种乎,惶论对一部电影的评价。说到底,对作品的判断,终是建立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之上,其间的差异,或毫厘,或千里,得失总在寸心之间,结果自然也就因人而异。
其实,这个问题是就影评而言的。
这里我有一点看法:并不是说只要不是佳作的就一定是烂片。这样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其实是要不得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它的产生,也是创作者们经历了许多的艰苦劳动之后的产物。就好比这部《撕裂的末日》,应该说从总体的立意到具体的细节都有值得赞赏之处,是值得一看的电影。但是它最终的艺术效果并没有达到它本应达到的高度,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但更不能因此就说它是一部烂片。再有一个例子就是《英雄》,网上的评论里似乎骂的比夸的多。我个人对《英雄》也写过评论,具体的观点这里没必要提,但是有一句话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当他们在大漠的风沙里起早摸黑,而我们却在空调房里敲打着键盘大发牢骚把人贬的一钱不值,这似乎并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古人所谓的“不忍人”。
对于电影,任何一部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把这种观点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是我们写影评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人都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利。但是我个人以为,语言风格上的嬉笑怒骂都无所谓,重要的是理性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这样,无论是推荐“佳作”还是定义“烂片”,至少底气会足一点。
这年头,一部科幻片,只要电影公司肯花钱拍,那它在剧情的创意上肯定还凑合。究竟好坏的话就要看细节了,例如《黑客帝国》,它的概念不是首创,在之前的《异次元骇客》就出现过一模一样的创意。但《黑》的细节比《异》高出太多。因此只有《黑客帝国》被人们记住了。《撕裂的末日》也是一样,创意尚可,只是剧本提供的细节比较次,缺乏一种所谓的虚构中的“真实感”。因此总的来说剧情上无功无过。
但是,它的动作场面,让我看得很过瘾。
如果给本片按动作片类型来定性的话,那么它应该是——时装动作片。所有的时装动作片都有一个尴尬:既然有了枪,还用动手动脚么。这其实也是武术本身的尴尬。
所有的时装动作片都要处理枪的问题,解决方法有:
1、装傻:大部分早期的香港时装动作片都是装傻,一到打斗场景,明明有枪也不用,偏要用拳脚打。
2、开煤气:实在不好装傻的话,就用煤气泄漏大法。煤气泄漏,不能开枪,就只好用拳脚了。可我奇怪怎么就是没有人煤气中毒死掉呢?
3、变成超人:科幻片通用。既然把人物动作设置成比子弹还快,那么他们当然优先使用拳脚了。
不过,真正牛的武术指导,敢于直面子弹的威胁。把武术和枪战结合起来才是时装动作片的王道。既然子弹比拳脚快上百倍,又怎样用枪械来打斗呢?其实,只要掌握武术在枪战中最大的作用,就能设计出好的武术枪战场面。武术在枪战中最大的作用就是——不让对方的枪指着自己!!
我看过的两部时装动作片是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武术枪战的:
《撕裂的末日》是其中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最后男主角与副总裁之间的较量,全部动作的目的就是不让对方的枪指着自己。可惜副总裁的肥胳膊肥腿让动作的美感大打折扣,而且武术指导过于卖弄,花哨有余,力度不足。
真正能把武术枪战发挥到极致的目前看来是熊欣欣设计的《顺流逆流》,尤其是最后一段在演唱会蓬顶的打斗,充分贯彻“不让对方的枪指着自己”的“宗旨”,简单的几个动作,干净利落,充分显示香港武指的深厚功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23299.html

更多阅读

《血滴子》:一部制作精良的垃圾片,身着华丽的精神病人。

《血滴子》:一部制作精良的垃圾片,身着华丽的精神病人。《血滴子》——从制作上看,也该算作制作精良了,画面精致,取景角度独特;精美画面都是1秒内一闪而过,不重复无冗余感;每一个镜头都是动态移动拍摄的;每一处情节都有音乐节奏配置或者高亢

序邓小川诗集《微风如你》:穿过黑夜的火车序一 张德明

感谢张老师精彩的序和鼓励!序邓小川诗集《微风如你》:穿过黑夜的火车(序一)张德明迷醉于石椅上的梦境一阵断然的鸣笛划开寂静的夜空一列火车开进了黑夜猫舔舐流血的伤口秃鹫,断翅忍着巨痛奔跑,一列火车驶进了我们的睡眠梦里有

转载 《两只老虎》:人与自然的统一

原文地址:《两只老虎》:人与自然的统一作者:  影片要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声名狼藉的英国猎手艾丹·迈克拉里(盖·皮尔斯)本以猎取象牙为生,但却在一次猎杀行动中发现了老虎一家,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收

声明:《《重装任务》:撕裂的末日与人性的渴望》为网友兑换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