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考试资料社会学概论 二 社会学概论

28、利益群体是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29、利益群体从群体目标特点上,可以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和公众利益群体。按组成形式上分为①机构性利益群体(依照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建立起来的利益群体)②社团性利益群体(是指通过结成社会团体的方式,来表达成员意识到的共同利益的利益群体)③自组性利益群体(是指那些没有正规组织、由于某种共同利益需要、相互集聚在一起的人们组成的)。

30、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既得利益集团最大的特点在于,在缺乏足够的社会监督的条件下,既得利益集团会倾向于为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

31、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产生的根本举措: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社会主义主场经济建设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制建设的步伐,加强法律对既得利益集团行为的调控,完善制度、体制、机制,才是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产生的根本举措。

32、家庭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生育因素、经济因素、其他社会因素。

33、利益群体的特征:首先,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其次,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再次,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34、经济利益群体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和促进群体成员的经济利益。

35、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的主要目的:在于争取成员的政治权利和改善群体成员的社会地位。

36、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权利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八章组织

1.组织是有别于家庭,邻里等初级群体的正式组织。组织是人类社会群体形式之一,它是高度制度化和正规化的群体。所谓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制度化群体。

2.组织的特征:①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②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③组织成员的角色化④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这也是和初级群体区别最显著的一个特征)

3.组织决策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组织决策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情报阶段②设计阶段③抉择阶段④审查阶段

5.组织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6.纵向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

7.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按照明确地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方式进行传递,通常是成文的。

8.组织控制是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9.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等三个过程。

10.现场控制又叫同步控制,是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

11.组织经常对其工作人员进行成绩考评和总结并做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惩,就是一种反馈控制

12.科层制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统治归结为三种纯粹类型: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传统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封建制。法理型统治建立在正式制订的规则和法令的正当性基础之上。法理型统治的典型形式是科层制。

13.科层制的特征:①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②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③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④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⑤照章办事

14.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行政效率高。科层制的缺点:①形式主义②繁文缛节③用人困境④人情味欠缺⑤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15.科学管理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胡萝卜+大棒)

16.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

17.组织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有巴纳德和麦克雷戈。巴纳德提出了“组织平衡论”观点,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在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所维护的平衡。

18.所谓X理论是指一种专制的管理理论。

19.组织行为理论呼吁组织采取民主而非集权专制的领导方式,认为民主型领导比专制型领导的组织效果更好。

20.权变理论又称情势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到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权变理论中较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伊杰·洛斯奇提出的“超Y理论”,这种理论是对X理论和Y理论的发展。其基本观点为:①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②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③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21.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22.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最大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私人部门通常是组织数量最多,产出规模最大的一个部门)

23.它们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它们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一般统称为第三部门.

24.私人部门的基本特征:①私人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②私人部门的组织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其组织资源因而亦属于私人资源③私人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④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也是私人部门的主要调节机制。

4月份考试资料(社会学概论)二 社会学概论

25.私人部门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它提供私人物品方面效率最高缺陷:①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在市场上获得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②私人部门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常常不考虑生产的外部成本③消费者并不总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好的产品或服务④虽然一般认为市场是提供私人物品的最好机制,但如果依靠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话,那将会造成公共物品的严重不足⑤市场失灵是私人部门自身所无法克服的缺陷,但社会也提供了其他机制来弥补市场失灵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

26.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②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③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④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利是一种公共权力⑤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27.公共部门的优势:①提供私人部门不愿和不能提供的,对社会来说又是必需的公共物品②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③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以防止其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足来损害消费者的权益④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减少企业行为产生的外部影响。缺陷:①公共部门主要响应多数人的需求来决定公共物品的提供与否,因此社会上占少数的人群对某些公共物品的需求就不易获得满足②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时普遍的,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一致的,但事实上人们的需求不尽相同,所以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使某些人满足的时候,另一些人却可能没有得到充分满足③公共部门在提供某些公共物品之前通常需要获得社会上多数人的支持,而这总是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进行正式讨论和民主表决④人们常常发现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在规模、质量、成本、责任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28.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①第三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②第三部门组织独立于政府组织③第三部门组织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这是第三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最根本的区别)④第三部门组织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⑤第三部门组织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

29.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①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②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③第三部门组织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④第三部门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⑤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⑥第三部门是提倡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

30、组织目标:就是组织试图实现的一定事物的期望状态。

31、权利的划分是组织的核心。

32、组织过程:是指组织的动态运行过程。

33、从沟通的性质上看,组织沟通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内正式沟通以外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通常是不成文的。

34、预先控制:是指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35、组织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权变理论和系统理论。

36、组织归为三大部门:公共部门、死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37、市场失灵:私人部门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着其无法避免的缺陷。这些缺陷一般被称为“市场失灵”。

38、解决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的部门是公共部门。

第九章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社会制度的形成途径:①自发形成,即从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为制度。民俗是指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形成的自然化的趋同行为,这种行为并不被人们察觉,而是自然而然的,缺乏约束力。民俗的发展便形成于民德。民德一经人们加以组织并使之系统化和条文化,便形成制度②是立法产生,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如政治,思想文化等制度,一般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

3.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价值标准是人格和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制度的灵魂。

4.组织要素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组织要素包括组织领导,职能机构和组织成员。从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地位、角色以及利益关系的协调层面看,组织化的活动是实现制度功能的基本途径

5.设备要素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设备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象征性的物质设备,另一类属于运行物质设备。

6.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①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②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③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④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7.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①行为导向功能(为了使人们的角色行为保持一定程度的协调和一致,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社会总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社会制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②行为调控功能(社会制度的调控与整合功能是行为导向功能的强化和延伸)③文化创新功能④社会化促进功能

8.社会制度的分类:①按照社会制度形式的方式,把它分为自发产生的制度和根据客观历史需要而有计划建立的制度②根据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把它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制度两种类型(本源制度包括婚姻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派生制度则是指建立在本原制度基础上的其他一切制度,如政治制度,教育科学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等)③按照社会制度的具体性质和作用,把它分为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具体的类型。

9.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其中婚姻制度最为重要)

10.中国目前的家庭制度兼具传统和现代双重特征,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过渡性②家庭关系和分工的过渡性③家庭问题的复杂性。

11.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①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②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的规定③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④对市场运行的规定⑤对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诺的规定

12.教育制度是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的总和。

13.教育制度的显功能是指与它的目标直接相关并被人们明确认识的功能,也即它在社会生活系统中的直接作用:①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②实现社会化的功能③文凭功能④社会选择功能

14.教育制度的潜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社会控制功能②调整、协调社会职业体系和社会分层体系的功能③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④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功能。

15.政治制度是最重要最复杂的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是有关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国家管理的原则,方式等方面的规定。

16.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①规范社会秩序②管理公共事务

17.宗教制度是包括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宗教组织类型可以分为教会,教派,教宗和膜拜教团四种

18.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19.影响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因素:①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②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直接原因③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20.社会制度与创新的规律性:①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②历史性和逻辑性的统一③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④可能性和实现性的统一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制度规范的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极大地调动和释放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③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

22.中国在转型时期的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具有有哪些特征:①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②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③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23.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历史过程,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坐标,积极回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历史课题,是未来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24、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需要。

25、人的生理需要:即人的社会需要。

26、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1.价值要素;2.规范要素;3.组织要素;4.设备要素。

27、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是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作为制度灵魂的价值要素是内在要素。

28、社会的基本制度:1.家庭制度;2.经济制度;3.教育制度4.政治制度;5.宗教制度。

29、社会制度的创新制度:1.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3.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30、社会制度变革创新的影响因素:其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根源)。其二,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直接原因)。其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重要原因)。

3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制度变革的结构性突破,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大成就,则表明中国从制度层面上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效地社会激励结构,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撑。

第十章社区

1.社区,一般地说,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内涵包括:①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②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③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份子。

2.社区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所著。

3.社区的构成要素:①人口,人口是构成社区的主体②区位,社区的区位包括社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等等③经济,是社区赖以维持生计的基本要素④文化⑤组织,社区这种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互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4.社区的功能:①经济生活功能(首要功能)②社会化的功能③社会控制的功能④社会参与的功能⑤社会保障的功能

5.美国社学家R·L·沃伦在《美国社区》(1963年)与《美国社区愿望》(1973年)等著作中提出社区横向格局和纵向格局的概念.

6.社区纵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特点:是其中的组织关系带有更多的法理性,计划性和科层制的特征.

7.社区的横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法来维持.特点:在于社区各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功能上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由此形成一个社区组织体系.

8.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类型学研究,他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分析了“社区”和“社会”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形式的类型。(《社区与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研究社区的标志)

9.进入20世纪之后,社区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开拓了对当代社会的城市社区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就是芝加哥学派

10.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区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11.《中镇》开创了社区综合研究的先河,推动了后来的学者进行一系列类似的研究。

12.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13.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一种社区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4.我国的农村社区大致分为两种形态:散村和集村

15.农村社区的特点:①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②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③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④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16.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17.人们通常借以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城市社区的三个方面,①人口规模②经济角度③许多社会学家则认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划分应考虑到社会的异质性程度。

18.城市社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村生产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基础.

19.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①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想差很大②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③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④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20.城市的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21.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联结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

22.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①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②人口结构比较复杂③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④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⑤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23.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重要手段,小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柱是乡镇企业。

24.小城镇是城与乡,工与农的结合部,它的发展对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25.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己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26.“社区睦邻运动”20世纪初相继在英国,法国和美国出现,主要方式是通过在城市的贫民区中设立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帮助人们开发本社区的资源,采用资助和互助的方式,改善贫民的生活状况。

27.社区发展的原则:①民主原则②需要原则③自力原则④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28.社区建设的五项内容和目标:①建立新的社区自治组织②研究确定社区建设的内容③改革社区居委会干部制度④推进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⑤科学合理划分社区

29.社区建设在中国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30.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本质上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3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中。国家通过占有支配地位的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的集体经济,这种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单位制”。“单位制”的表现:①城市的经济,政治是城市社会的唯一管理主体,实行和政府科层体制相一致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②政府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包揽了几乎所有的社会服务。“单位制”解除的表现:①单位体制外人员的增加②传统单位的功能性转变

32、社区类型:农村社区、城市社区、集镇社区。

33、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二是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即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狭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2.1975年,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问世。这是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3.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分工理论最高的阐发者”

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①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②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质的飞跃③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④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⑤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⑥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它促进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另一方将社会某一集团和个人,终生固定在特殊的狭窄的活动范围内

5.马克思认为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6.涂尔干在对分工的分析中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两个重要概念,解答了社会学探讨的一个根本问题,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7.阶级,阶层,社会分层这三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相融性,在当代社会里都有其现实表现。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8.种族亦指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肤色,发色,面容,体格,血型,头型等)的人群。

9.“等级”是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10.年龄是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

1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①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②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③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④阶级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12.韦伯主张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①经济标准,又称财富标准②政治标准,又称权利标准③社会标准,即声望。

13.韦伯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本质注重的是生产关系,主要从生产过程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来揭示阶级属性,而韦伯关注的是市场关系,认为阶级地位是由市场处境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韦伯研究社会分层,目的是调和阶级的矛盾和冲突,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另外,韦伯试图用多元标准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单元”标准,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片面理解。

14.威尔弗雷多·帕累托1916年出版《普通社会学总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精英阶级理论,成为开创西方社会分层的另一位先驱。

15. 威尔弗雷多·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①社会是个异质系统(帕累托认为社会也是个系统,是由社会情绪,经济产生和政治组织三个循环系统构成)②“精英”理论(意指社会上最为杰出的人才。广义的精英是指那些在各种活动部门中得到最高指数的全部人员。狭义的精英是指处于特殊地位的统治者)

16.当代社会分层理论:①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②冲突理论的社会分层理论③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代表是格尔哈特·伦斯基《权利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17.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它之所以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

18.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K·戴维斯和W·莫尔发表《分层的一些原则》,阐述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观。

19.功能分层理论的缺陷:①是先赋性或继承性的优势可能会影响到不同资源配置的逻辑②是能力较强未必都能得到高报酬等实质性的刺激③是教育不均等导致地位获得未必是均等。总的来说,社会分层不能保证使最有才干的人去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或培养他们去扮演这些角色。

20.R·达论多夫认为“我们称作社会分层的不平等体系,只不过是社会权力结构的派生物。”

2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时,按照解放前夕占有生产资料的状况和有无剥削及剥削程度,划分了地主,富农,上中农,中中农,下中农,贫农和雇农等阶级阶层

22.5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以户籍,工作单位和人事管理等一套非财产所有权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称为身分制

23.5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在全国建立了户籍制度,这种户籍制度的特点:①它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②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配套

24.单位成为人们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的外显标志

25.契约是根据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订立的协议

26.从身分到契约的转变,其实质是人的解放,是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分限制,用自致资格取代先赋资格。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文明程度提高的一个标志。

27.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①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农民是我国改革以来分化最明显的社会群体)②城镇阶层结构状况③军人阶层④社会边缘阶层

28.农业劳动从业人员,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个从业人群

2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新的变化,她们是散布在城乡的个体户阶层(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阶层,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阶层,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阶层等

30.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定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31.社会流动的意义: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②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逐步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③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④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目标方面的一致认同,从而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2.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①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②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③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④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美国社会学家J·H·特纳提出)⑤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33.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自由流动是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的特殊原因儿导致的社会流动。

34.垂直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水平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移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的改变。

35.代内流动是指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它可以通过比较个人一生中某几个时期的工作反映出来。代际流动是指子女相对于其父母来说的地位变化。

36.在竞争式流动中,作为公开竞争目标的较高的社会地位,需要通过追求着自身努力去获得。赞助式流动则不同,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是个人通过竞争可以直接获得的,它需要有已经获得了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来授予。

37.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提出了一个美国社会中的地位获得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了本人受教育程度对获得新职业的重要意义。

38.我国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①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②城镇化是社会流动的又一强大动力③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社会流动的巨大推力

39.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①人口因素②自然因素③地区发展因素④制度因素⑤政策因素⑥个人因素

40、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讲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41、社会分层理论: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42、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正确地认识各个阶段、阶层的地位与归属,正确地处理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与矛盾症结,已成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团结、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积极参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劳动和工作。

43、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从身分到契约的转化、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

44、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流动的规模、速度、流向等会很不相同,根本原因在于动力机制不同。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1.社会规范指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2.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偏差行为的具体界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3.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四大类型偏差行动(指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偏差习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偏差心理(指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偏差文化(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4.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违法行为(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违章行为(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违规行为(泛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5.偏差行为的负功能:①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②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③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④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6.偏差行为的正功能: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②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③有助于社会预警④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7.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有:①生物学解释②心理学解释③社会学解释

8.生物学解释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心理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则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心理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9.生物学解释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10. 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

11. 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更强调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偏差行为的影响,社会学解释偏差行为主要有①失范理论②文化传递理论③标签理论

12.“失范”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概念

13.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于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另一种是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的手段的规范

14.创新者,即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

15.形式主义,是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

16.退缩主义,是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17.反叛,是指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

18.文化传递理论,也称为亚文化理论

19.标签理论认为,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为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了偏差的标签,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

20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1.社会控制的内容:①对社会行为的控制②对社会关系的控制③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22.社会控制的特点:①普遍性(表现在任何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②规范性(是指社会控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朝着设定的目标来实施的,社会控制的目标就在于使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规范化,使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③多重性(社会控制作用于社会成员的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2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①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②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③表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24.所谓失控,是指社会虽然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但却并未有效地作用于社会成员,导致社会成员可以不顾社会规范为所欲为。

25.社会控制的类型:①宏观控制(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微观控制(是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②制度化控制(是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非制度化控制(是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识来实现。)③外在控制(指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内在控制(指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④积极性控制(指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消极性控制(指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26. 制度化控制在整个社会控制中占重要地位,它包括法律控制,宗教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

27. 非制度化控制包括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社会舆论控制等

28.外在控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法律控制,规章制度控制,也包括习俗控制和道德控制

29.社会控制的方式:①法律控制(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推行的,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社会规范,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有权威的一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给予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②道德控制(道德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③习俗控制(习俗是人们在集体中逐渐形成并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④宗教控制

30.社会过控,指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社会失控,指社会控制相对于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社会关系的协调,不利于社会整体效应的发挥,应当努力避免,一旦发现就要及时克服和矫正)

31、偏差行为的功能:负功能、正功能。

32、偏差行为:初级偏差、次级偏差。

33、初级偏差:指所有打破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不管是否已经贴上了偏差行为的标签。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避免轻率地给人贴上偏差标签。

34、社会控制:首先是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予以制约,要求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去行事。

35、社会控制根本上是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控制。

36、任何形式的社会控制,其最终效果必然是体现在对社会成员的实际控制上,包括对他们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的控制。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问题的形成条件:①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②这种事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生活③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

3.社会问题与个人问题的区别:①个人困扰必须和个人的自我联系在一起,只关系到个人直接体验的有限的社会生活领域,而社会问题所牵涉的事情超出个人的局部环境,超出个人一己的生活领域②困扰只涉及个人,即个人感到自己所珍重的价值受到威胁,而社会问题涉及的是公众,即公众所共同珍重的价值受到威胁③个人困扰具有个人的特点,它常常包含着制度上,结构上的危机,也常常包含着马克思所说的“矛盾”和“斗争”

4.社会问题的特征:①普遍性(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②特殊性(虽然社会问题时时刻刻存在,但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区,可能会产生特定的社会问题)③复杂性(复杂性表现为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社会后果以及解决条件的复杂多样)④群体性(也称作集群性,指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单个独立地出现,而是成群状出现)

5.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①社会病理学②社会解组理论(指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③价值冲突理论④行为偏差理论⑤社会建构理论

6.社会病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有机体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在于加强社会对个人的道德教育

7.社会解组理论盛行于20世纪23.30年代。社会解组理论侧重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社会问题。社会解组理论认为社会解组源于社会变迁

8.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①无序状态②文化冲突③价值崩溃

9.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尽快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10.价值冲突论的持有者认为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11.价值冲突论认为有三种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①交涉②达成协议③使用权利

12.结构性问题,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

13.腐败是权力的滥用,即不正当的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利和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

14.腐败的危害:①腐败会严重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直接危及政治稳定②腐败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扰乱社会经济秩序③腐败会削弱中央的权威,破换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④腐败会造成社会思想混乱,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⑤腐败会破坏法制,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⑥腐败滋生蔓延,会对社会心理稳定造成冲击⑦腐败得不到遏制,还将影响新一代的成长

15.腐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最大危害

16.经济学家胡鞍钢从①寻租性腐败②地下经济腐败③税收流失性腐败④公共投资于公共支出性腐败四种主要类型的腐败

17.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毒品走私一起并称为“国际社会四大恶”

18.常见的恐怖活动主要有①爆炸②绑架,劫持人质③暗杀④劫持飞机⑤写恐怖信或打恐怖电话⑥网络恐怖活动等

19.恐怖组织的类型:①民族主义恐怖组织②极端宗教恐怖组织③极“左翼”恐怖组织④极“右翼”恐怖组织⑤黑社会恐怖组织

20.偏差性社会问题,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21.毒品问题的为害:①危害身体健康②破坏家庭和睦③败坏社会风气④腐蚀政权组织⑤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22.家庭暴力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狭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其中包括妻子对丈夫的暴力,但最常见的则是丈夫用武力或胁迫手段,侵犯妻子的人身权利,对其肉体和精神造成伤害的强暴行为

23.现在的家庭暴力与过去相比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①家庭施暴者涉及各个阶层②夫、妻互殴现象增多③家庭暴力的攻击性增强

24.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是自然灾害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

25.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部分物质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通常称为“自然变异”或“自然事件”(形式有缓变和突变

26.自然灾害的特征:①潜在性②突发性③有限性

27.社会问题的防治,实质上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组织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科学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潜在或显露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或使社会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的过程,也可称为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社会问题的防治的内涵:①我国社会问题防治的主导力量是党和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②社会问题防治的依靠力量是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③社会问题防治的手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手段综合运用④社会问题防治的目的,一是对潜在的社会问题做出预报,并进行防范,二是对显露的社会问题加以加以缓解和解决⑤社会问题的防治是一个过程,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得进行

28.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①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②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的和间接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③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④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⑤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29.社会问题防治的理论依据:①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是可以认识的②人类社会积聚了大量社会防治的经验和理论,为制定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③世界和各国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抑制社会问题的机制,为社会问题的防治提供了物质基础④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为社会问题的预防提供了国际条件

30.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①全球性思想②全局性思想③长期性思想

31.社会问题防治的长期性思想,就是要认识到社会问题的长期存在和反复性,要有持久战的意志与毅力①有的社会问题难以退出历史舞台②有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消灭了,但一有气候又死灰复燃了③社会前进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32.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改革上层建筑和意思形态③发展科学技术④建立社会预警系统⑤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3、所谓特征,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的征象、标志。

34、社会问题作为一类社会现象,区别于其他非社会问题现象的标志是它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35、对于社会病理学来说,社会问题产生直接原因都是人的社会化的失败,个人的社会化结果违背了社会的道德期望。

36、解决利益与价值分裂的方法:交涉、达成协议、使用权力。

37、当代社会问题:结构性问题、偏差性社会问题、自然性社会问题。

38、偏差性社会问题: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39、偏差性社会问题包括:毒品问题、家庭暴力问题。

40、自然灾害的特征:潜在性:(自然变异的形成有一个能量积累或能量转换的过程)、突发性(自然变异往往由其他因素的触动二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有限性(自然灾害是不分地域和政治界限的)。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社会变迁包括三类内容:①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③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2.社会变迁的特点:①必然性②前进性③非直线式④全面性

3.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①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分为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②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社会变迁可分为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③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社会变迁可以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④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以分为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4.社会进化过程具有长期性,缓慢性渐进性与局部性等基本特征

5.社会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根本变革社会制度,改变生产关系。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人类对社会变迁的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变迁成为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7.社会变迁的原因: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②是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③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也是导致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④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⑤意识形态的改变⑥人口状况的改变⑦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

8.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9.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①必须正确认识与揭示社会运行的具体机制②必须充分了解人们的现实需要③必须对社会需要系统进行调节

10.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11.从1982“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2.社会现代化的内涵: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12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或子系统:①工业化②城市化③民主化④管理科学化⑤社会结构分化⑥人的现代化⑦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13.社会现代化的特征:①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②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③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④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14.社会现代化理论:①帕森斯的模式变项②“信息社会论”③“后工业社会论”④“奉献社会论”

15.1950年帕森斯提出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模式变项来阐述社会的变迁过程。他的理想模式称之为“大理论”包括5个方面:①情感方面②义务方面③规范方面④地位方面⑤利益方面

16.信息社会同工业社会相比,有许多崭新的特点:①信息成为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②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③先进的通讯与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带来一场变革

17.中国的社会现代化特点:①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②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8.全球化的特征:①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②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③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④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19.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萌芽阶段(从15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期)②开始阶段(从18世纪中叶直到19世纪70年代)③起飞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④增强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

20.当前全球化的表现:①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②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③信息全球化④政治的多极化⑤文化全球化

21.全球化的发展还带来了全球性问题:人口爆炸,资源和能源枯竭,生态恶化,艾滋病泛滥,贩毒,战乱

22全球化为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①在经济上,我国经济同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外资在投资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大②在政治上,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触,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级中的一级③在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同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23.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面临挑战、采取什么措施;挑战:①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②在政治防敏,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③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二是西方一些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④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措施:①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制订全球战略的前提②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③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24社会变迁的原因:(一)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二)社会变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三)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也是导致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四)社会变迁的再一个原因,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五)意识形态的改变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六)人口状况的改变;(七)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

25、1840年是中国现在化历程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26、全球化的涵义:全球活动趋向于广泛的跨国化、生产力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联系。

27、现阶段全球化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

28、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的地位.(二)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三)随着中国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上方面的挑战.(四)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环境并不乐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23492.html

更多阅读

2014年 S弯道考试详解 科目二s弯道考试视频

型弯道是科目二的考试内容之一,好多考生在这里不幸惨遭失败,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那么到底该如何操作才能顺利通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弯道设置标准如下图所示通过要求及评判标准

3-4月份去哪里看油菜花?油菜花哪儿最好看? 4月份去哪里旅游好

3-4月份去哪里看油菜花?油菜花哪儿最好看?——简介油菜花本是经济作物,所以,种植油菜花的地方在国内很多,一般来说,看油菜花一般不要门票,也有收费10到20块钱的,餐饮住宿一般也都不贵,花钱不多,经济实惠,是周末游玩的上好选择。下面,本人向大家

国语备考 普通话等级考试资料朗读材料 普通话朗读60篇

普通话等级考试资料(朗读材料)作品1号白杨礼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

新疆特岗教师考试资料(1) 新疆特岗教师招聘网

新疆特岗教师考试资料1.每年的几月份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答: 5月份。2.民族团结教育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族人民应当牢固树立哪三个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答: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科目二考试注意事项 科目二考试顺序

考官提醒科目二考生10大注意事项稿件时间: 2011-05-16核心提示●目前,西安市区已经有11万余人在待考科目二考试,是考生的递增速度过快还是西安市目前合格的考试驾校太少?●从6月1日起,凡是考取B照的考生,增加20公里的山路 (包括涵洞和隧道)

声明:《4月份考试资料社会学概论 二 社会学概论》为网友死膈应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