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话说河南地方戏 经典河南地方戏视频集

原文地址:话说河南地方戏作者:张正义的博客话说河南地方戏
张正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问起我最大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一回答起来,肯定会让你很吃惊:河南地方戏。你马上就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去听河南地方戏,把我同老脑筋、古板、不开化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些,岂不知“芥末调凉菜—各人有心爱”。没必要强求别人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都一致。要知道,你感兴趣的,别人也不一定都喜欢。说实话,你崇拜李纹,我就烦听她唱的《嘀答嘀》。我总感到只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喜欢戏剧,是一种缺憾。没有徜徉在地方戏的海洋里,就体会不到戏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更体会不到它其中的乐趣。当你和着旋律,手拍膝盖,一咏三叹的吟唱那些著名唱段,把整个身心融入戏文里时,那种滋味是别人体会不到的。我的妻子和女儿一开始在河南地方戏上和我没有共同语言。我在家里听河南地方戏是没有市场的。可到后来,她俩和我一起欣赏了《梨园春》,才发现河南地方戏还是耐听的,也就喜欢上了。
我孩提时代,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那时,样板戏盛行,除了《沙家浜》,就是《红灯记》,看得让人生厌。到了后来,兴起了说书。那时,农村经济条件差,用不起电,连煤油也点不起,就点柴油,有时连柴油也没有了,就干脆不点灯,在黑地里说,大人小孩围坐在小屋里;有时小屋坐不下,就坐在当院里静静的听,我们那里叫“说瞎话儿”,实际上就是讲故事。我家九爷会“说瞎话儿”,他满肚子学问,说起“瞎话儿”滔滔不绝。他专爱说大本头书。讲罢两汉,又说《三国》;《说唐》讲罢,接着《说岳》。再后来,《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施公案》、《刘公案》、《海公案》。尤其是他说起公案来非常精彩。《说唐》里的人物,像秦琼、罗成、程咬金、尉迟敬德、单雄信……隋唐好汉一个个真是栩栩如生,至今还刻在我的脑海里。秦琼卖马的故事使我懂得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道理。《杨家将》他从《七星庙》讲起,接着《七郎八虎闯幽州》、《金沙滩》、《杨七郎打擂》、《两狼山》、《李陵碑》、《审潘》、《提寇》、《辕门斩子》、《破天门阵》、《破洪州》,一直讲到《十二寡妇征西》。对于《杨家将》,我上大学后专门到图书馆查阅了《宋史》,才发现历史和戏剧毕竟不是一回事。杨业、杨延昭(六郎)和杨文广实有其人,是祖孙三代。《宋史》卷272列传第31中专门为杨业祖孙三代立了传,《宋史》中记载,杨业,并州太原人,因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杨六郎弟兄七个,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延朗(昭)、延玉。在陈家谷战役中,七郎延玉战死,杨业被俘后绝食而死。《宋史》中没有佘氏,更不叫佘赛花、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八姐、九妹、八郎杨延顺查无此人。《杨家将演义》却演义出了佘太君、杨宗保和穆桂英、八姐九妹和八郎杨延顺。演义出来的杨宗保,和穆桂英是夫妻俩,成了杨文广的父母,杨六郎和杨文广差了一辈。杨六郎弟兄成了延平、延定、延安、延徽、延德、延昭、延嗣、延顺八个。为了唱戏和说书衬字押韵的需要,杨业也成了杨继业,杨六郎成了杨延昭、杨延景、杨六使,如果当初不听我家九爷说书,哪能长这些学问呢。《呼家将》又叫《金鞭记》,他从《大王庄招亲》、《三扫肉丘坟》、《呼延庆打擂》、《北国认父》一直讲到《鞭扫西凉》,环环相接,丝丝入扣,人们听了还想听。有时他竟说到老天大亮。……可以说,我对地方戏、历史专业和地方民俗风情情有独钟,有着特殊的兴趣;直到高考报志愿,我的语文考得也不错,我的语文老师建议我报中文专业,而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历史专业,就是受了我家九爷的长期熏陶和影响。我原来的名字叫张文举,也是我九爷给起的。它的来历有两点:一是我九爷的爷是光绪朝的秀才,考举人时,他的文笔非常好,笔试顺利过了关,面试时对答如流,主考官非常满意,准备录取他,可副主考翻了翻卷宗,捏了捏脑后的头发辫。主考心领神会,原来,我九爷的爷的一家远门叔是剃头的,属于下九流,政审不合格,他的举人梦就这样破灭了。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后来我们这个家族就破落了。二是有出曲剧叫《花庭会》(又名《对花庭》),讲的是高文举中状元的故事,恰巧我的辈份是“文”字辈,他就给我起了个张文举的名字,把中举的希望寄托在了我的身上。好在是后来恢复了高考制度,我考上了大学,也算圆了几代人的举人梦。
我老家南阳是个戏窝,大人小孩都爱看戏,还出了张新芳、胡希华、孙炳新、谷秀荣、夏金亭等著名的曲剧、豫剧和南阳大调曲表演艺术家。夏金亭的《李豁子离婚》、《对药名》几乎家喻户晓。说起我对河南地方戏的爱好呀,那可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我看戏的历史可以说从骑在我父亲的脖子上开始,那时,没有交通工具,我就骑在我父亲的脖子上,一口气要步行上几里地去看大戏;到会跑时让他拉着,再到后来……我从小就是个戏迷,锣鼓家什一敲,我就急了,撂起饭碗就走。煞戏后躺在被窝里,满脑子里都在回旋着古装戏的余音。连做梦也在戏台子里看戏,急着小解,但挤在人群里出不来,真让人着急。好不容易挤出了人群,一看没人,背过身来就要小解,哇!怎么被窝里热乎乎的,就觉得不对劲,坏了——尿床了。我对河南地方戏也说得上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对戏文戏路一听就懂,大段子的戏词我都能一字不落地记下来。那时,我的记性特别好,像曲剧《卷席筒》里小仓娃《我的大老爷你稳坐在察院》的一段唱,我不仅能记下来,还会唱呢。这段唱的曲牌由哭扫板、上流和垛子组成,它的特点是先慢后快,越来越快,最后以飞板突然煞板,把事情的原委经过“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曲曲弯弯、星星点点、一点不留一齐往外端”,真是字字情、声声泪,非常感人。上大学时,我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了曲剧《卷席筒》中《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段,落了个“仓娃”的雅号。一位我最亲密的男同学调皮地比照其中的唱词给我写了一段毕业留言:“仓娃:我的伙伴,别后不常见,再不能打牌在三二三,再不能郊游到白河岸,再不能登山竞赛把独山上,再不能春游到鸭河水库边”,把我在学校时牵头组织的几项活动都串了进去。有时,一听叫板,我就能听得出是什么戏,是谁唱的,剧中情节立即映入脑海。有磁带时,我把所有能收集到的地方戏磁带都收集齐了;后来兴起光盘,我见了就买,几乎又把所有的整出古装戏的光盘都收集齐了。河南台每星期日晚上8:10的《梨园春》,我只要有空儿,那是必看的。
河南地方戏又称“高台劝话”,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文化传媒落后的时候,它像教科书一样,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受到教育,汲取不少精神营养。如《杨家将》、《呼家将》、《花木兰》激励人们精忠报国;《三子争父》、《拉荆笆》、《安安送米》教育人们讲孝道;《小寡妇劝坟》激励妇女同夫权进行抗争;《三娘教子》教育人们明白勤奋好学才能成才的道理;《小姑贤》让人处理好家庭伦理关系;……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樊梨花之所以未被列为巾帼英雄,是因为她有爱上薛丁山而刀劈了前夫杨凡这一污点;《樊梨花征东》这出戏禁演,是因为她征的是高丽。人们不自觉的把“兴师动众”这一词语用包公戏里的“王朝马汉”来代替,人们一看地方戏里红脸、白脸的脸谱,就爱憎分明。大团圆结局是人们普遍的理想,尽管地方戏里是千篇一律。“五百年前是一家”是人们从《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里提取的口头禅。“大闺女坐轿——头一回”是从《香囊记》(又名《抬花轿》)里提取出来的歇后语。“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还是结发妻”是人们从《铡美案》中学来的,这些话朴实无华,语重心长,教育人们莫学陈世美,更给现实社会里那些包二奶的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河南地方戏又叫河南古装戏、传统戏,与现代戏相对。河南是戏剧之乡,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外,其它剧种有河南坠子、怀梆、二夹弦、大平调、四平调、太康道情等。光南阳本地就有南阳大调曲、三弦书和内乡宛梆三个剧种。明末清初以来,河南有据可查的剧种达80余种,以锣戏、卷戏、梆子戏最为盛行,几乎遍及全省。梆子戏因地域而存在艺术风格的差异,以开封、商丘、洛阳一带为中心的称河南梆子,以豫北滑县为中心的称大平调,沁阳一带为怀庆梆子,安阳一带为怀调,南阳称宛梆,陕县一带称乱弹。其他有大弦戏、越调,还有流行于豫北的南调。清代曾有不少外来剧种如昆曲、弋阳腔、徽戏、汉调等流入河南,对河南民间戏剧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有的扎根河南,演化为具有乡土特色的民间剧种,如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汉调二簧,以及新乡、许昌的“土二簧”。清中后期出现了二夹弦、落子腔、道情戏、扬高戏及豫南花鼓戏、嗨子戏、四股弦、四平调等等。
先说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喜爱。其发展速度迅速,流布地域不断扩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分支:有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还有活动在漯河、许昌、周口一带的沙河调。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逐步形成了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再加上桑派,就成了六大名旦。以六大名旦为代表,形成了豫剧六大流派。说起豫剧六大流派,我可以说如数家珍。
常派的唱腔特点是激越奔放、大气磅礴、刚健清新,代表人物是常香玉。她是河南巩县人,自幼随父张福仙学戏,10岁即登台演出。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领剧社义演,以全部收入购得一架战斗机“香玉剧社号”捐赠给前线。在艺术上,她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代表剧目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红、白、花。红即《拷红》,她在剧中扮演红娘;白即《白蛇传》,她在剧中扮演白素贞;花即《花木兰》,她在剧中扮演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一段大人小孩都会唱。她还在《五世请缨》中扮演佘太君,在现代戏《人欢马叫》中扮演宽他娘。《五世请缨》中那段《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很有昂奋阳刚之气,在戏迷中颇为流传,常作为《梨园春》擂主选段。常派传人是谷秀荣。
陈派的唱腔特点是刚柔相济、含蓄秀美、俏丽细致,代表人物是陈素真。她本名王若瑜,陕西富平人,8岁学艺,14岁领衔,17岁即被誉为“豫剧皇后”,22岁又获“梆子大王”的美称。她是祥符调唱派的代表者。她的演唱风格婉约无华,纯而又醇,唱腔俏丽精巧,表演细致秀美。身段婀娜多姿,体态轻盈,水袖功更堪称一绝。其全面贡献,使她成为豫剧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代表剧目有《三上轿》、《宇宙锋》、《梵王宫》(又叫《洛阳桥甩大辫》)。她在《三上轿》里扮演崔氏。剧中的崔氏与公婆、与孩子、与丈夫、与世界,不绝如缕的留恋造成了她三次上轿而终不忍离开。她不甘心受人欺侮,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柔弱女子,在刺杀张秉仁未成后依然自刎身亡。她的那段《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梭》一段唱,把一个正直善良、多愁善感而又大义凛然的人物气节、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派的唱腔特点是刚健豪爽、清脆明快、雍容华贵,代表人物是马金凤。她是山东曹县人,原姓崔,小名金。6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解放后,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老征东》进行整理,易名为《穆桂英挂帅》。1953年到上海演出时,曾得到梅兰芳的具体指教。梅兰芳把《穆桂英挂帅》移植成了京剧。1956年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她的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她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1958年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穆桂英挂帅》。该剧影响全国;至今盛演不衰。尤其是《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和《花枪缘》中姜桂枝的(《老身家住南阳地》两大段成套唱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60余载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马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剧目可以概括为“一挂二花”,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又名《对花枪》),剧中扮演穆桂英、程七奶奶和姜桂枝,把三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崔派的唱腔特点是浑厚深沉、含蓄蕴藉、委婉抒情,代表人物是崔兰田。她是山东曹县人,是豫剧“十八兰” ( 指18位名字中间带“兰”字的演员)中的代表人物。她幼年学过老生,早年长期兼演生、旦,因此戏路很广。她的演唱以豫西调为主体,兼用豫东调,演唱浑厚深沉,含蓄蕴籍,表演做而不过,含而不露,以静显动,朴实无华。其悲腔哀怨婉转,缠绵悱恻,韵味悠长,是豫西流派的代表演员之一,在“豫剧十八兰”当中,她的成就和影响最大。她的嗓音宽亮厚实,尤其善于用低沉质朴、悲凉缠绵的唱腔塑造人物,自己又偏爱悲剧,因此有“悲旦”之称。她擅长塑造古代妇女中的悲剧人物形象。久演不辍的《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誉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在《桃花庵》中扮演窦氏,我最喜欢她在《桃花庵》中窦氏那段《九尽春回杏花开》,表现了窦氏盼夫不归,在花园无心观花的忧伤心态。旋律哀怨缠绵,委婉深情,余音袅袅,优美动听。《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的冤枉》是《秦香莲》中《抱琵琶》一折中的唱段,秦香莲借陈世美寿诞之日,怀抱琵琶,倾诉了自己和家庭的悲惨遭遇,控诉了陈世美不认前妻的忘恩负义之举。整个唱段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在豫北有“破上三天不吃盐,也得看看崔兰田”的说法,可见广大群众对崔兰田艺术之热爱。崔派传人有关灵凤。张宝英是崔派艺术的出色继承人。
阎派的唱腔特点是清秀优雅、俏丽甜润、细腻委腕,代表人物是阎立品。她本名阎桂荣,河南封丘人。她10岁拜祥符调老艺人周青山为师,登台后又向豫西调老艺人史景春学艺,逐渐融汇两派之长,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阎派艺术,为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在豫剧界独树一帜。学艺期间,阎立品在前辈艺人身上学到了“学艺先学艺德,立艺先立人品”的道理,这道理成为她一生做人做戏的准则,遂更名叫阎立品。1954年,拜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师,在其亲自指教、细心点化下,技艺更为升华。数十年来,她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扮演的悲剧人物更为出色。在表演上,她着意抒发人物的内在感情,端庄朴实,含蓄细腻,清新优美;在唱腔上,以豫剧祥符调为主,兼收众家之长,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代表作有《蝴蝶杯》、《秦雪梅》等。折子戏《蝴蝶杯》分《游龟山》、《藏舟》、《投衙》几折戏,她在戏中扮演胡凤莲,《藏舟》一折中《耳听得江岸上起了更点》一段最为著名。《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这段戏,其祭文诵读和演唱都很注重真情的投入,字字血,声声泪,揪心撕肺,悲痛欲绝,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阎派的著名唱段。
桑派的唱腔特点是乖巧灵动、深沉委婉、雍容富丽,代表人物是桑振君。这位当年曾与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等齐名的艺术家,以她独有的表演风格和音韵享誉中原。她演出的《打金枝》、《投衙》、《对绣鞋》等,曾使无数戏迷倾倒,因此民间流传:“断了烟,断了茶,不能断听桑振君唱《投衙》”;“卖了房子离了婚,也要去看桑振君”……她所到之处,票价猛增,场场爆满,凡看过她表演的观众,无不翘起拇指称绝。我们时常能聆听到常、崔、马、闫流派的声腔风韵,而桑派的绝妙音调却难有耳闻,原因一是桑振君离乡过久,她离开河南故土到了河北邯郸,这一走就是将近40个春秋。二是桑振君的唱腔以字乖音巧见长,她的偷、闪、滑、抢之技绝非信口能来。她在《投衙》一折中饰胡凤莲,唱道:“自从公子惹下了祸,官府里派人五百多。”其中的“多”音,“爬上了坡”的“坡”音,似说似唱,上扬而止,动听妙极。她慢唱时如泣如诉,唱快时如珠落玉盘。她在《对绣鞋》中的一段唱,更是让人如醉如痴,欲罢不能。她善于博采众长,又不拾人牙慧,刻意固本求新。从她演出的几个大戏里,细心人都能窥见京剧四大名旦的色彩。如《打金枝》中有梅派的雍容富丽,《桃花巷》有程派的深沉委婉,《对绣鞋》有荀派的俏丽清新,《大狼山》有尚派的刚健洒脱。她的弟子胡小凤、牛淑贤获得了“梅花奖”,苗文华、郭应丽等4人成为国家一级演员。
除了旦角,生角和丑角著名演员也很多。生角中,唐派代表人物是唐喜成,河南尉氏人。是豫剧沙河调的主要演员,也是著名的豫剧“二本腔”(假声)演员。他幼年唱男旦,17岁嗓音失润,遂苦练武功,改演武生和花脸,同时悉心钻研假声唱法,终于练出了很好的二本腔,成为唱做俱佳的生角演员,人称“响八县,一拿三” (即生、旦、浄三者皆能)。他的演唱虽以假声为主,但音域并不窄,而且声音宏亮,高低音衔接自然,控制自如。特别是吐字清晰,唱高腔也能保持音色的柔和悦耳,这在梆子戏二本腔演员中是很难得的。在50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创造性的以宏亮、委婉的“二本腔”和细腻、真实的表演,塑造了众多正直、廉明、潇洒的生角形象。代表剧目有《三哭殿》、《南阳关》和《血溅乌纱》。他在《三哭殿》里扮演唐王,在《南阳关》里扮演伍云召,在《血溅乌纱》里扮演严天民。他在《三哭殿》中《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和《南阳关》中《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两段唱广为流传。大弟子是贾廷聚。牛得草是著名豫剧丑角演员。他创立了豫剧牛派唱腔,主演《唐知县审诰命》(又名《七品芝麻官》),其中《锣鼓喧天齐把道喊》最为著名。牛派传人是金不换。李斯忠是著名豫剧净角演员,在《下陈州》、《跪韩铺》中饰演的包公尤见功底。刘忠河被誉为豫剧“红脸王”,在长期的舞台生涯中,注意学习和借鉴豫东“红脸王”唐玉成的演唱方法,逐步形成了激昂高亢、强劲有力、以情带声、自然流畅的表演风格,又因擅长在传统戏中扮演帝王形象,被戏曲观众誉为“小红脸王”,被戏曲评论家赞为“一腔清音,半壁河山”。代表剧目是《打金枝》,他和黄爱菊饰演的唐王和国母可谓珠联璧合。在商丘、周口以及与商丘接壤的山东菏泽、安徽宿州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宁可三天不吃馍,也要去看刘忠河。”足见当地戏迷对刘忠河的喜爱。
说起豫剧,不能不提“豫剧十八兰”。豫剧十八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大意是说,早期有18个兰字辈的女演员跟豫西名须生周海水的大乙班学戏。因为当时女演员较少,一时在西部山区引起轰动,中途不断有人退出或者改行,又不断有人补充近来,人数已经不绝对是18个了。解放后整理戏曲史的时候,连周海水本人也已经记不清楚前期的十八兰究竟都谁了。因此,后来的十八兰有多种说法。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周兰凤、李兰菊、范兰荣,车兰宝、汤兰香都在豫剧十八兰之列。后来,崔兰田改唱旦角,李兰菊技艺也日益成熟,遂有了“提起豫剧十八兰,就数小菊和大田”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豫剧新秀辈出,其中张宝英、王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凤、章兰被称为豫剧十大名旦(意指豫剧十大名旦不止十人)。汤玉英、李金枝、王清芬、虎美玲、谷秀荣、陈淑敏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被称为“六朵梅花”。豫剧界所谓“郑州三玲”的提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系指原郑州市豫剧团的三位台柱——虎美玲、王希玲和刘伯玲。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解放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由王善朴、魏云、高洁、杨华瑞、马琳等主演的《朝阳沟》、由柳兰芳主演的《小二黑结婚》、由常香玉和王善朴主演的《人欢马叫》、由任宏恩、汤玉英主演的《倒霉大叔的婚事》这些剧目,都是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风格在全国获奖。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畅淋漓,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由于豫剧的独特风格,使豫剧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演出团体遍及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约200多个,仅每年跃在河南省的业余团体,达2000多个,目前,豫剧已成为全国剧团数量最多的第一大戏剧剧种。
再说曲剧。它是我最喜欢的剧种。曲剧是在河南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是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后发展成高台曲,出现了一大批戏班,演出的传统剧目200个左右,一般多以民间故事、家庭生活、儿女恋情为主要题材,唱词道白通俗,富有生活情趣。曲剧以生、旦、丑为主,擅长唱功戏,其唱腔曲牌有150多个,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有[银扭丝]、[太平年]、[垛子]等,表现悲伤哀叹情绪的有[小汉江]、[诗篇]、[书韵]等,表现激昂愤慨情绪的有[阳调]等,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要,可将几种不同调门的曲牌组合,其唱腔朴实自然、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经过长期的揉炼,逐渐形成了以张新芳为代表的张派,以周玉珍为代表的周派,以马骐为代表的马派,以海连池为代表的海派,以胡希华为代表的胡派唱腔,涌现出了以孔素红、白军选为代表的一大批曲剧新秀。主要代表剧目有:河南省曲剧团张新芳主演的《陈三两爬堂》、《荆钗记》。张新芳,河南省邓县人。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当过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两届省人大常委委员,中国戏协理事,省戏协副主席,省曲剧研究委员会会长,省曲剧团名誉团长。她七岁学戏,八岁登台,九岁唱红。1937年又把曲子戏从地摊搬上高台。在他和老师、同志们的努力下,使曲子戏发展成为河南省的第二大剧种,定为曲剧。她打破曲剧男扮女妆的传统,开创女扮女角的先例,成为曲剧的第一个女演员。她唱腔高亢嘹亮,豪放有力,清脆委婉,韵味深厚,字正腔圆,气宇轩昂,曾轰动整个南阳、老河口、沙市、信阳地区,被广大群众誉为“曲剧皇后”。代表剧目是《陈三两》、《荆钗记》、《秦香莲》等。1959年,《陈三两》一剧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放映全国。《陈三两》中,《陈三两迈步上公庭》一段最为出名。张新芳和谢禄主演的《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海连池、董秀娟、马二章主演的《卷席筒》,王秀玲主演的《风雪配》,著名唱段有《独坐在灯光下来绣鸳鸯》。洛阳市曲剧团马骐、周玉珍主演的《寇准背靴》,著名唱段有《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和《手提竹篮把饭送》。南阳市曲剧团胡希华、孙炳新主演的《屠夫状元》、著名唱段有《杀猪杀到月出山》。还有兰文祥主演的《包公辞朝》,牛长欣主演的《困皇陵》,张晓凤主演的《花庭会》(又名《对花庭》),邢淑清主演的《王宝钏》等。还有《柜中缘》、《拉荆笆》、《小姑贤》、《二进宫》、《打銮驾》、《跪韩铺》、《三娘教子》、《小寡妇劝坟》、《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洛阳令》等优秀剧目。
最后,说说越调。越调主要流行于河南南部、东部,越调原有的传统戏结构严阵以待格,唱词少,道白多,语句比较文雅深奥,唱调按一定的曲牌和调门演唱,根据说唱故事和小说新编的剧目,唱词多,道白少,通俗易懂。唱腔曲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口的说法,现代音乐唱腔一般以真嗓为主,假嗓为辅,唱词多七字、十字格律。规模影响较大的剧团有周口越调剧团(河南省越调剧团)和许昌越调剧团。申凤梅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越调表演艺术家,河南临颖人。在她57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先后在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等近二百个剧目中扮演过生、旦、净、丑等各种行当的角色,塑造了各色类性格迥异的众多的艺术形象。在现代戏《苦菜花》中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革命老妈妈的形象。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为她题词,称赞她是“越调能手”,演戏“生旦不挡,悲喜咸宣”。她在传统戏《李天保吊孝》中饰演李天保。在《诸葛亮葛亮吊孝》、《收姜维》等剧目中塑造的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深得广大观众好评。在许多观众心目中申凤梅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就是申凤梅。敬爱的周总理看过她演的《收姜维》后,夸赞她是“活诸葛”,还风趣地说;“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著名唱段有《赵祥领我把灵祭》、《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三支将令往下传》、《长江水万里长波涛汹涌》等。申凤梅的传人是申小梅。周口越调剧团著名的演员还有马兰、何全志和张国庆。另一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河南舞阳县人,四岁时母亲不幸病故,父亲给地主当长工。父女二人相依为命,苦度生涯。当她七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由漯河来了一位姓黄的阔太太,不知怎样相中了她,坐着黄包车把她买走了。由于这位太太的丈夫姓毛,因此爱莲以后也就姓毛了。这位毛黄氏很爱看戏,所以在毛爱莲9岁时便被送到 “文凤班”去学戏,拜师邢金奎。邢擅演闺门旦,爱莲学艺三年到12岁时,便登台演戏了,她主演的《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等剧目,已在漯河、驻马店、临颖一带非常驰名。她的唱腔细腻委婉,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准确,尤其是她的嗓腔音色更具有天赋的独特风格。听了她的唱段好象夜静风吹银铃响,声音不高但清脆幽雅耐人寻味。因此河南观众有一句口头禅,“宁肯不吃盐,也要看看毛爱莲!”这句话是说因为穷,宁肯不吃盐,也要省下钱,去看看毛爱莲的戏。在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看毛爱莲,等于过个年。”越调的各表演行当一般以唱取胜,表演质朴粗犷,生活气息浓厚。越调传统剧目有500多个,新编的现代戏有《扒瓜园》、《卖箩筐》、《吵闹亲家》等。著名唱段有她在《白奶奶醉酒》中白奶奶的《适才房中打了一个盹》和《火焚绣楼》中洪美荣的《红日儿出东方天色明》等。
说起河南地方戏,不能不说《梨园春》,它是河南电视台创办的一个以播放河南地方戏为基本内容的综艺专题栏目。1994年10月创栏以来,经过几次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造完善,现已成为在省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的栏目。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该栏目在省内的平均收视率达25.85%,最高收视率达到37.48%,观众分布面达18个省、市、自治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上至八十岁的老人,就连许多都市青年也都乐此不疲,兴致高昂地通过电视欣赏和评判。众多的戏迷踊跃登台,一争高下,到目前参加擂台赛的戏曲人才和爱好者达2万多人。一出《朝阳沟》出了一批豫剧新星,《梨园春》也带出了像孙鸿雁、杨素霞、赵海梅、秦梦瑶、王甜甜等一批新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27463.html

更多阅读

国学、周易讲座视频集页 一 国学大讲堂 周易

国学、周易讲座视频集页  1:09:39返老还童的风水布局  50:5808何谓二元对立 何谓超越二元对立  23:54曾仕强《道德经》与人生(二)  48:3107何谓二元对立 何谓超越二元对立  54:4206道的特征 特性是什么  05:4

江苏卫视万家灯火视频集 21—40 江苏卫视万家灯火全集

江苏卫视万家灯火视频集21江苏卫视万家灯火20131120 程凯:打通任督二脉:督脉(上) ,本期万家灯火养生节目主要内容有:手脚冰凉肾气虚,常灸哪个穴位可以帮您温暖手脚补肾阳呢?江苏卫视万家灯火20131119期主题: 程凯:打通任督二脉:任脉(下)。江苏卫

声明:《转载 话说河南地方戏 经典河南地方戏视频集》为网友画室过半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