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 商山早行 温庭筠拼音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

《商山早行》是唐代一首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为诗人温庭筠离开长安时所作。“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诗歌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急于回家的心情。全诗如下: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写道:“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动征铎”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指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即大铃。意思是说,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走出旅店,踏上旅途,急于回到久别而悲戚的故乡。上一句叙述了诗人清早启程的时间。特别是诗人“晨起”才“动征铎”这一前一后的顺序,很好地表明了诗人急于登程心理。下一句中方的“悲故乡 ”是承上句“晨起动征铎”而来,写的心情。但也表现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可以说,诗人通过“悲故乡”来表现了彻夜难眠、倍加思乡的急迫心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 商山早行 温庭筠拼音

接着颔联写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思是说,出门时,鸡叫了,走出茅店,天边挂着晓月;山路上,已有新足迹,木板桥上一层薄薄的寒霜。这里,诗人写离驿站时一路所见。在艺术上,诗人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按照律诗应该为对偶),上句写声,下句写形。从列锦的手法来看,诗人通过在名词(意象)排列中,构成了一幅极为富商山的特点,也富有想象空间的早行画面。这一联所表现的情感意蕴与古训《增广贤文》中所说的“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使了“早行”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颈联写道:“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槲”是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明”即“照”,动词用作使动用,也就是“使……明艳”之意。“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驿墙”指驿站的墙壁。“驿”是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这两句是诗人早行一路之所见。也运用了对偶手法。上句写“槲叶”凋零,下句写“枳花”盛开。其中的一个“明”字用得很妙,不但表明了凄冷、昏暗的拂晓快过,而且也暗示了“早行人”迎来光明的激动心情。从写作方法来说,这个“明”字,也反衬了在行者之“早”。

尾联写道:“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杜陵”即地名,这里指长安。据相关资料记载,杜陵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凫”即野鸭。“雁”即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即圆而曲折的池塘。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表现。上一句写因思而梦杜陵,即自己“早行”的目的地。诗人写梦,是为了表现自己内心急于回乡的心情。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一句写了“杜陵梦”的梦境,即在梦中看到凫雁欢腾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的池塘。这个美景突出了家乡的特点,通过“凫雁满回塘”来表现了快乐的心情。所以,通过梦境结尾,不但表现了诗人给予回乡与家人团聚的心情,也照应了诗题中“早行”。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也很有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围绕“早”字来写。诗歌中,“早”字是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其次,梦境的描写,含蓄而深沉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再次,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第四,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中间两联四句选择了“商山早行”的物象,并借助列锦的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商山早行”的景象,也有助于提高了诗歌审美想象空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28655.html

更多阅读

声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审美赏析 商山早行 温庭筠拼音》为网友滑过浪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