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散文 魏晋南北朝著名散文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倾向

魏晋南北朝散文是汉代散文的继承和发展。这时,散文的应用范围更广了,文学性也更强了,作家作品的数量都超过了汉代。史传散文出现了令、叙、诔、传、碑等各种形式;政论散文虽不及汉代多,但表、章、奏、议、论、说等,分别更加细密。记事散文发展为多篇成卷;抒情议理散文仅以书信名目出现的,就有书、笺、札、帖、启等文章。此外,这时期又出现了山水地理游记散文,它们以序、记、书、志、铭、注等名目问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发展的新形式。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历史成因。首先是叙事言情的书信和记叙游览山川景胜的文章大兴。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恐怖,文人多远离政治斗争漩涡。或隐居谈玄,或寄情山水,私议于友朋之间,啸傲在长林丰草。因此,描绘山川形胜成为寄兴所在,文人把议政兴怀抒泻于私人书信之中。其次,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家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一些历史著作减少了具体历史事件的形象记叙,文、史逐渐分家,历史传记逐渐独立于史书之处,成为文学传记。其三,受辞赋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散文呈现出严重的骈俪化倾向。语言追求对偶排比,词藻讲求妍华,更有声律亦追求精工者,于是形成了骈体。其四,受抒情诗赋影响,散文的抒情成分增多。或谈风云月露,或记山石花草,或叙深交旧情,或论古今人物,文章都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散文的骈俪化是一种文风倾向,由于文人竞相追求,逐渐形成了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产生和发展,除与当时文风有关外,汉字的独体表意单音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追求语言对仗、声律精工。一篇文章之中大量用典,辞藻修饰得非常华丽。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影响所及于后世各代。

骈体文的出现,是文章骈俪化的长期发展的结果。早在先秦的史书中,就有许多对偶的文句,如《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周易·文言》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等等,对仗得就很工整。至于《左传》、《战国策》中,这类文句就更多。特别是一些战国策士说辞,大量采用对偶排比句子,铺张扬厉。秦汉时代,这种文风更加发展。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俪词偶句连篇累牍,贾谊的《过秦论》、《陈政事》等论疏,都有大段排比对偶,骈语游目。刘向《条灾异封事》文句:“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对仗工细,析理精密。班固的《封燕然山铭》、蔡邕的《郭有道碑》,句式整齐骈偶,开始追求声韵和谐。三国时期散文尚通脱,思想解放,内容多系军国大事,艺术形式也较自由。如曹操、诸葛亮散文,基本不用骈偶,散行奇句,气势舒放。陈琳、曹丕、曹植的檄文、书表,虽骋辞使势,情采绚料,但散文中骈语不多。晋代骈俪之风大涨,潘岳、陆机文章,追求骈偶,讲究对仗,且多用典故。齐梁时代受永明体诗歌影响,散文也开始讲求声律,文章的骈俪化变本加厉。鲍照书信章表全用骈体,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吴均的山水书简,都是骈体文章。梁陈时代散文骈俪化更为严重,文章中的四六句型,已在常规;用典使事,雕饰辞采。“争一韵之奇,竞一句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隋书·李谔传》。这种文风对中国散文的发展有极大影响,南北朝最为强烈,直到隋唐时代,虽其势渐衰,而一些领域的文章仍沿袭未改。直到韩愈倡导古文,才渐为多数作家扬弃。作文追求骈俪,原是文学觉醒的一种表现,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雕琢语言,就影响了文章内容的表达,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形式主义倾向。

第二节建安散文家

汉末社会动乱,朝廷的典章制度遭到破坏,传统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动摇。文学领域里出现了新气象,从而散文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建发散文,在汉代的基础上逐渐向清新通脱方面发展,“脱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抒情成分显著增加,作家把散文的创作提高到文学的意义上来认识。曹操一生较为放达,其文章通脱壮大,富于气势,充满革新精神。诸葛亮散文周密畅达,剀切朴实,在议论、叙述之中渗透着强烈感情。孔融文章体气高妙、显露豪情;曹丕、曹植文章自然流利,感情深挚而辞藻美丽。建安散文作家,鲜明地体现出文学的觉醒。

曹操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没有专门进行文学散文创作。但他一生写了大量的教、令、书、表,这些文章都鲜明地表现出时代特色与作家个性。

曹操现存文章可分三类,其一是自叙身世、自我表白性质的,如《让县自明本志令》、《遗令》等。这类文章“未尝不抽序心腹,慨当以慷也”(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魏武帝集题辞》,语言恳挚,文章自然。因语言发自内腑,故有动人心脾之处。其二是表白思贤若渴之心的,如《论吏士能行令》、《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等。这类文章明确地表达了他思贤若渴,“唯才是举”的政治主张。为了得到治世人材,他打破传统观念,主张可以选用“不忠不孝”者。文章毫无引经说教习气,放言无惮,颇近战国百家文风。其三是荐贤的,如《请增封荀彧表》、《表论田畴功》、《请追赠郭嘉封邑表》等。这类文章都能作到实事求是讲话,没有虚词滥说,诚恳自然。其四是祭吊之文与友人书信,如《祀故太尉桥玄文》、《与太尉扬彪书》、《与王脩书》等。这类文章不拘旧式,信口而谈,颇见真情流露。

曹操文章思想通脱,言语坦率自然,多“勤勤恳恳叙心腹”,具有清峻明快的风格。如《遗令》最后一段嘱咐后事的情形:

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上安六尺床,施繐惠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复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得所绶,皆著藏中。吾余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文字不甚连属,但溢露真情。“惜内顾之缠绵”(陆机《吊魏武帝文》),形式自由随便,语言无所顾忌,文章风格与曹操其人相似。

曹丕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学强识,才艺兼该”(《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平》)。现存散文形式多样,有诏、令、书、表、论、诫、叙等等,洋洋清绮,情思亲切。尤以书、论二类见长,他的与友人书札,《答繁钦书》、《与钟繇书》、《与吴质书》等等,都写得亲切有味,娓娓动听。如《与吴质书》开头一段: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庆、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随便叙事,恣意抒情,有情感,有思想,充分表现出作家的情思个性。

书信体散文早在春秋战国就已出现,但在初起时,其使用范围还仅限于国家大事方面,内容多系军国大事,语言多外交辞令。汉代始有私人书简,渐露个人感情,但文中议理性质较强,抒发个人细微情思不多。而曹丕的书信,抒情色彩极浓,回忆往事,感叹觑欷;追念死者,怆然泣下;品评人物,不胜缅怀;伤逝年华,忧思叹惋。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篇》)。

曹丕的史论、文论也很有成就。《如周成汉昭论》、《论孝武》,议论古今,很有识见。命意新颖,吐辞明快,行文自然,舒缓之中蕴藏滔滔气势。特别是他的著名文论《典论·论文》,学识富赡,卓见连篇,品评作家、作品深得其宜,论述文章体制、风格都很准确。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篇文论充分地表现出文学观念之觉醒。把写文章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在文学史上还是首见。

此外,曹丕还有自叙身世之作,如《自叙》;还有哀悼文字,如《武帝哀策文》等等,这类文章都写得通脱,随便,生动。作家的感情流露很自然,文章的抒情性很强。

曹植曹植一生以文学著名,他诗、赋、文皆工,散文创作有论、疏、书、表、碑、诔、铭、说等等,集备众体,尤以书、表、诔等抒情文字见长。曹植散文表现出明显的骈俪化倾向,文辞靡丽,体赡律周。虽无慷慨之情,却深得辞家华彩之盛。

他的书信写得文彩焕发,张扬恣肆。叙说深情旧谊,思想毫不掩饰。如《与吴季重书》:

植白,季重足下:前日虽因常调,得为密坐,虽燕饮弥日,其于别远会稀,犹不尽其劳积也。若人觞酌凌波于前,箫笳发音于后,足下鹰扬其体,凤观虎视,谓萧曹不足俦、卫霍不足侔也。左顾右盼,谓若无人,岂非君子壮志哉?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当斯之时,愿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筝。食若填巨壑,饮若灌漏卮。如上言,其乐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乐哉?然日不我与,曜灵急节。面有过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思欲抑六龙之首,顿羲和之辔,折若木之华,闭濛汜之谷。天路高邈,良久无缘。怀恋反侧,何如何如?

文中排比、骈偶很多,清词丽句,非常富于文彩。另如《与杨德祖书》、《与司马仲达书》等,也都写得很有辞彩,且锋芒外露,意气很盛。

曹植的章表最富才情,这与他的壮志豪情不得抒展而发为文章有关。一般都写得意气洋洋,情感流溢。如表白他有效忠之心,要求建功立业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等,都写得很动感情。如《求自试表》中一段:

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文章笔墨淋漓,具有汉代政治散文的情思气势。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说:“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这些评论,概括了曹植章表的艺术特征。

此外,曹植的论说文,纵谈古今,也很有气魄。如《汉二祖优劣论》、《辨道论》、《成王汉昭论》等等,对于历史人物与社会政事的评论,都比较中肯,议论也有见地。他的杂文《髑髅说》,文思诙谐,近于寓言,构思巧妙,议论风生,也很显露作家才情。

建安时代除曹氏父子散文外,另如孔融书表,陈琳檄文,诸葛亮奏章也都有佳篇传世。

第三节魏晋散文家

魏晋时代作家思想比较活跃,虽时过三四十年,建安通脱玄思之风还在,骋辞使气,崇尚靡丽,文学觉醒程度更渐提高。这时期的散文创作,书檄之文,骋词以张势;论说之文,渐事校练名理;奏疏之文,质直而屏华;辞赋之文,多慷慨之首,益事华靡。作家可约分为两派,以王弼、何晏为首阐发道家思想,文章清峻简约,文质兼备。可惜脱离社会斗争实际,虽析理至精,义皆深透,而没有多大社会价值。以嵇康、阮籍为首的近纵横家言,文章壮丽,竹林名士之高情远趣,与时代黑暗污浊形成鲜明对照。嵇康文章嘻笑怒骂,犀利透辟;右军雅怀,仰思人生,俯察品类,写景记事之文情景交融。李密章表,语挚情深,婉转凄恻,不废名节;陶潜归隐,文风与人格相近,在质朴自然中显见性情。

嵇康嵇康今存各体文章近20篇,除赋、箴等韵文外,另有《卜疑》、《家诫》、《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养生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无私论》、《管蔡论》、《明胆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答某氏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等。这些文章析理绵密,文词繁富,思想新颖,仍存建安通脱之风。

嵇康最著名的文章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是写给投靠司马氏的昔日友人山涛的一封信,这封信思想激烈,议论纵横,语言辛辣尖刻,被鲁迅称为嘻笑怒骂的文章。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信中所表现出来的,首先是言过其实,情不及义,大而无当,反语相讥。作为一封不受荐举的复书,只要坚辞不允也就可以了。而作家却反复辩论,多方推脱。辩论的根据很不充分,推脱的提由也很勉强。作家故作姿态,在于说明他正面提出的理由都是虚假的,真正不出仕的理由让山涛自己去体会,这实际是用反话对失志变节的山涛进行无情地揭露与痛斥。其次是冷嘲热讽,嘻笑怒骂。山涛变节,引起嵇康强烈愤慨,但在司马氏强权之下,他又不敢公开反对,于是在文章中指桑骂槐。出语鄙秽,毫无礼节,表示对受信者的极大不恭。其三,这封信有多种文章风格,犀利透辟的论说,近似政论;引经据典,寓言指事,含蓄深邃哲理,又像诸子;嘻笑怒骂,幽默讽刺,又类小品杂文。这篇散文思想新颖,感情充沛,言辞激烈,锋芒毕露,是魏晋文坛一篇现实性很强的文章。

嵇康的论说文,都写得洋洋洒洒,篇幅很长。尤善于写驳难文章,师心使气,反复论辩,思辨性很强。

嵇康文章都与现实政治斗争联系密切,“非汤武而薄周孔”,反地名教的虚伪,揭露司马氏政权的丑恶,故“为世教所不容”。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出身世家,是晋代著名书法家。他少年学识渊博,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使等官。好服食养性,乐以山水陶冶性情。

王羲之文章今存者几百篇,除少数赋、教、书、牋之外,多为杂帖。这些杂帖多不及友人姓氏,所议事也难求原委,但都写得情意真挚,语辞清新自然。或谈昔日之交,或说当世之谊,念病慰劳,惜时伤老,皆尽人情之所至。

六月十六日羲之顿首。秋节重至,痛悼伤恻。兼情切割,奈何奈何。此雨过,得十日告。知君如常,吴兴转胜,甚慰。想得此凉日佳,患散乃委顿,耿耿,且以佳兴消息。仆故是常耳,劣劣解日,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这类小笺,是汉魏书信体散文的发展,它把书信形式更简化,更普及于日常生活的情思交往之中。

王羲之最著名的散文是《兰亭集序》。亚穆帝永和九年上巳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会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写了一篇诗集序文,记叙了兰亭盛会情景,抒发了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这篇文章写得情景交融,文情并茂: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作家对兰亭地理形势与自然景物描写,不是工笔细刻,而是抓住景物特征粗线条勾勒,淡淡几笔,境界全出。山、岭、林、竹、流、湍,用崇、峻、茂、修、清、激形容,不但写出兰亭依山傍水的清幽,同时衬托出雅集人的们的闲逸。

《兰亭集序》产生在骈俪文风盛行的时代,它能以清新朴素的语言,不拘声律偶对,自由活泼地写景抒怀,在当时别具格调。以诗文集序跋形式记游抒怀,这是山水记游散文的一种发展。

李密(224-287),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少年丧父,母亲再嫁,经祖母刘氏抚养成人。他侍奉祖母甚孝,蜀汉时曾为尚书郎,蜀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不就。祖母死,出任尚书郎转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老死家中。

魏晋南北朝散文 魏晋南北朝著名散文

李密今存散文很少,除《陈情表》外,还有《荐寿良表》、《与中山王牋》两残篇。文章虽少,但风格卓异,对后世深有影响。

《陈情表》是请求晋武帝允许他终养祖母而辞谢为官的表章。这份表章写得婉转凄恻,其情动人。如写他与祖母相依为命一段: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庭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惎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完全是动之以情,凄凄切切,情辞婉转。

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十分突出,骈散相间,疏朗流畅,毫无藻饰,朴实自然。它创造出许多生命力很强的词语,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等,不仅生动形象,同时含蕴很深,有很深的哲理意味。

第四节南北朝散文家

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发展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作家们在艺术上追求形式美,文章重辞采、讲骈偶和用典的风气,愈见流行。由于音韵学的发展,散文写作也开始讲求声律。散文骈俪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应用文章都形成骈体。这种倾向虽使文章在语言、声律和技巧方面有所进步,但文章内容空虚贫乏,散文创作趟入歧途。但也有一些内容和形式都很完美这之作,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等。这些文章都言之有物,各有特色。另外,这一时期中的笔记小品和山水游记,并不全用骈体,写得生动活泼。如范晔《后汉书》的传记,《世说新语》中一些记叙文字,以及《水经注》、《洛阳伽兰记》中一些片断。

鲍照鲍照今存散文20余篇,有表、疏、启、书等。另外,有颂、铭六篇,楬文一篇。这些文章多为骈体,踵事增华,皆可见其骈俪高妙。

鲍照散文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书信,他应临川王刘义庆之召出为国侍郎,赴任途中给他妹妹鲍令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被称为千古响。这封信除叙述些旅途辛苦与辞家惜别之情外,大量文字是描写登大雷岸所见自然景色。高山大川、风云鱼鸟,色彩瑰丽,灵妙生动,是一篇优美的记游文字。

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上常积云霞,雕锦缛,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彩,赫似绛天。左右青霭,表里紫宵。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

若潨洞所积,溪壑所射,鼓怒之所豗击,涌澓之所宕涤,则上穷荻浦,下至狶洲,南薄燕卮,北极雷淀,削长埤短,强数百里。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写泄万壑。轻烟不流,华鼎振涾,弱草朱靡,洪涟陇蹙,散涣长惊,电透箭疾。穷溘崩聚,坻飞岭复,回沫冠山,奔涛空谷。碪石为之摧碎,碕岸为之落。仰视大火,俯听波声,愁魄胁息,心惊慄矣。

作家在这里描写了大雷岸与庐山的雄壮奇丽景色。写大雷岸所望,采用汉赋笔法,分南东北西四个方面铺叙。南面写山,东面写原,北面写泽,西面写江,四方景色各有绝妙,作家在不同景色中寄寓了不同情思。文章色彩绚丽,览物抒怀,情意深浓。记叙中有描写,抒情中夹叙夹议。写山,意在争高;写原,意在归茫;写泽,总在万物蕃盛;写江,意在思波绵邈。见景见情,确是“超绝笔墨蹊径”(王应麟《困学纪闻》)。

这篇书信,是鲍照散文的压卷之作,它用骈体形式写成,文中颇多对句,又时或用韵,很有内容,并不显得板滞。以书信形式描写自然景观,鲍照始肇其端。

鲍照的一些短札小笺,也写得很有特色。如《请假启》,几十个字,颇见真情。文字质术,不假修饰。另外,他的小品文《瓜步山楬文》,刺世疾邪,暗含人生感痛,别具一格。

孔稚珪(440-501),字德璋,南齐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出身仕宦之家,祖、父皆为名士。少年以博识称誉乡里,成年后,曾作过宋安成王车骑法曹参军、尚书殿中郎等官。入齐,曾官至太子詹事。为人旷达,好文咏。据《南齐书》本传载:“(稚珪)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旁无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

孔稚珪的散文今存者10余篇,有表、奏、启等,多与时事政治相关,并非“不乐世务”之人。尤以《北山移文》一文著名,这篇文章言辞激烈,嫉邪讽时,富于现实斗争精神。南齐周顒曾隐居钟山,初隐时自鸣清高,鄙视利禄,说了许多厌弃世俗的话,对出仕作官之人,贬斥很激烈。但“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则“形驰魄散,志变神动”。作官期间,“敲扑喧嚣”,“牒诉倥偬”,比俗更还俗,比酷吏还酷。他出为海盐令,秩满入京过钟山,孔稚珪写了这篇文章,对他为人处世进行辛辣讽刺。

这篇文章采用拟人化手法,把北山写成一座有思想有节操的山,生长在它身上的草木泉石,无不具有人的特质。它们爱憎分明,喜怒易见,感情细腻,态度坚决。作家以无知的草木泉石来高笑周顒,显得周顒更可鄙。其次,文章又采有对比手法,对周顒进行揭发嘲笑。在对比之中,又极力烘托渲染,使对照中的形象更加鲜明,艺术效果也更强烈。

移文原是应用于同级官府之间的一种公文,是表示向对方劝谕性的文书。行于内部,不作对敌之用。但写作时又与檄文相近,故移檄混称。如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实际是篇移文;徐陵《移南齐文》,实际是篇檄文。写作这类文章,“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要求“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刘勰《文心雕龙·檄移》)。周顒虽非敌对国人,但他以假混真,作家有把他开除士人之林的气愤,所以这篇移文写得尖刻辛辣,如诛逆党。

孔稚珪的表、启、奏等文章,也多用骈体,其文瑰丽奇迈,为六朝骈文之精品。

丘迟(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曾在齐为官,后仕梁,官至司空从事中郎。有《丘司空集》传世。

丘迟的散文今存者10余篇,有表、启、教、书、诔等。他的文章命意造语皆新颖别致,骈散相间,富有感情。

《与陈伯之书》是最著名的一篇,这是丘迟作梁临川王萧宏随军记室时,写给陈伯之的一封信。陈伯之是睢陵人,齐末为江州刺史。萧衍起兵攻齐时,他降为镇南将军。后听部下挑唆,叛梁投向北魏,作平南装饰军。公元505年梁武帝命萧宏北伐,陈伯之率兵拒抗。为争取陈伯之重归梁朝,丘迟奉萧宏命给陈写了这封劝降书。这封信写得情理相宜,委曲婉转,千古传诵。

这封信是在私人情谊基础上谈论国家大事的,它关涉到陈伯之重大政治方向的选择,因此,文章旨在申明大义,辨析利害,分析形势,使陈伯之自行取舍。文章析理透辟,论辩性很强。其次,概以私交谈话,一切皆从旧谊出发。文章突出地描写了一段江南景色,以引动陈伯之的乡关之思: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统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把江南晚春风光,描绘得旖旎秀媚,很有地方特色。劝喻文字也情意绵绵,十分动人。这是一篇骈体书信散文,对偶工整自然,还颇有声韵之美。但骈句中还夹有散句,句式极为活泼灵动。文中用典很少,说理、抒情、叙事融合,情辞感人。

除《与陈伯之书》外,丘迟的《永嘉郡教》也很精彩。骈体短札,近似小品,也历来为人传诵。

吴均吴均散文今存者有书、檄、移、说等体裁,以书信最为见长。他的书信都写得短小,有清拔之气。特别是用书信形式写山川景物,这是继鲍照以来山水记游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如《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萝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清隽可喜,简洁省净。篇无余句,句无余字,虽是骈偶文字,却无冗繁板滞之感。又如《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蚰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华,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清新明快,在写景之中透露闲适恬静之情。至于他的《与宋元思书》,更为六朝骈文名篇。这封信记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两岸景色,作家一景一景窥探幽姿,步步神怡,细细玩赏。由水及鱼,连山带树,逐景推移,渐渐舒展画卷。写水,着意于形;写山,着意于势;极大地表出山水的生灵气息。泉鸣、鸟叫、蝉啭、猿啼是叙百物之情,“息心”、“忘反”是述游人之意。情景融合,作家情思在景物描绘中显露。文章也很短,只寥寥140字,把水、鱼、山、树、泉、鸟、蝉、猿都描绘得见影见形,有动有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文章,已经具备了写景文章的基本特征。

吴均的这类散文,是陆云、鲍照等以书信写景文章的继承与发展。

郦道元(?-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人。孝文帝太和中官为尚书主客郎,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其为人执法青刻,吏民畏之。一生主要志趣为历览奇书,留心水利,有《水经注》传世。

《水经》原是魏晋时人所著一部水文地理书,郦道元嫌其简略,他繁征博引为之作注,于是新书比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为别开生面的著作。《水经注》兼有科学、文学两重性质,郦道元参考了许多古代史地著作,结合实地勘察,对中国中部130多条河流及1200多条水道,做了详细记述,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水文地理文献。另外,郦道元写此书时,又由水记山,由山写景,由景叙事,记载了大量的故事传说、风土人情及历史往事。因此,这部书又具有很深的文学意味,书中许多记叙山川形胜的片断,竟是一段段优美风景散文。如《江水注》中记叙三峡一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段文字是用彩笔描绘的三峡景致。七百里地三峡中,高山夹岸,江流汹涌,四时景色,声色境界全面。象这样的山水景物描写,《水经注》中比比皆是,都写得情景逼真,十分精彩。

《水经注》中记山水,多为客观描述,但有时也即景抒怀,有时更兼志怪和议论。文章形式活泼,内容十分丰富。

杨衒之,北魏北平人,生平事迹不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附《杨衒之小传》载,衒之,一姓羊,北平人,魏末为抚军司马,历秘书监,出为期城太守,齐天保中卒于官。

杨衒之主要散文成就,表现在《洛阳伽蓝记》一书中。《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述佛寺园林风物建筑的著作,它以北魏都城洛阳佛寺园林为中心,广泛地记叙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历史沿革,轶事传闻。书中记载许多朝庭变乱、诸王废立,达官显宦的腐化荒淫生活,文人学士的风流韵事。文辞逸丽,作家感慨自然流露于记叙之中。如记高阳王寺一段:

高阳王寺,高阳王雍之宅也。在津阳门外三里,御道西。雍为尔朱荣所害也,舍宅以为寺。

正光中,雍为丞相。给舆、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白殿丹槛,窈窕连亘,飞檐反宇,轑轕周通。僮仆六千,妓女五百,隋珠照日,罗衣从风。自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也。出则鸣驺御道,文物成行,铙吹响发,笳声哀转。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霄尽日。其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积,珍木连阴。雍嗜口味,厚自奉养,一日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羞,方丈于前。

这段文字把高阳王元雍的穷奢极欲、腐化荒淫生活,描述得淋

漓尽致,语言骈散相间,洗炼流畅,是一段翔实朴素的记事散文。

《洛阳伽蓝记》不仅记述史事,还记述人物,杂以志怪。文

章有记叙,有描写,有的象为某一人物单独立传,有的又是旅行日记,文笔极为生动灵活,有浓重的文学意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28875.html

更多阅读

南北政之说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在五运六气的运转里,有南政制度和北政制度地说法。自唐.王冰写出了气运转十篇大论后,(七篇论加上刺法论、本病论、标本病传论),就有人争论,使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论五运六气的转动和诊病切脉,为什么非要论南政和北政年呢?在《五运行大论》中

顶顶大名,“南北二石”扇面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石窟艺术

傅抱石是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大师,“新金陵画派”的领袖,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一、傅抱石傅抱石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受蜀中气象磅礴山水的启发,进行艺术变革,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抱石皴”山水技法。傅抱石画

转载 著名散文《一面》的作者阿累 冰心著名散文

原文地址:著名散文《一面》的作者阿累作者:钦鸿最近江苏涟水有一位新朋友与我联系,说他们正在筹建一个“朱凡纪念室”,知道我曾与朱凡通过信,想在该纪念室里陈列他的信函手迹。我自然非常赞成,今天已将信函扫描后传给了他。朱凡即是鲁迅

魏晋南北朝小说、骈文、辞赋及散文 魏晋南北朝穿越小说

一、小说1、古代小说含义的演变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发展在我国,“小说”一词的出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是指一种文体,它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叙事性的内容,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

声明:《魏晋南北朝散文 魏晋南北朝著名散文》为网友此侽甚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