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顶的大观峰“天下大观”的书者之谜被破解 泰山大观峰

----------------------------------------------------------------------------------

近日,位于泰山岱顶的大观峰“天下大观”的书者之谜被有关专家破解,从而使得这一困扰人们多年的“悬疑谜案”终于找到答案。

岱顶大观峰“唐摩崖”(唐《纪泰山铭》)碑额处,有“天下大观”横列四字,压刻于碑首龙纹之上。因其位置显赫,遂与“唐摩崖”一道成为大观峰标志性石刻。因为该榜书历代文献均无著录,故关于其书者、镌刻年代众说不一。有人据岱庙有明杨抚“大观峰”碑,推测亦为杨氏所书;又有人据上世纪50年代照片未显现四字,推测其刻应为晚近人所书。
泰山岱顶的大观峰“天下大观”的书者之谜被破解 泰山大观峰
而最近,泰山研究学者周郢与南天门景区副区长赵波平一道,共同破解了这一石刻之谜。日前,泰山管理部门搭起架子对唐摩崖重新进行贴金,赵波平利用搭起的架子,近距离目验“天下大观”原刻,在四字后发现尚有小字题款一行,镌“山东巡抚彭□题”等字,“彭”下似为“黯”字,因石版漫漶,不能确认。
循赵波平提供的这一条题款刻字线索,周郢查证了《明督抚年表》“山东巡抚”部分,于嘉靖朝下果然觅见有“彭黯”其人,其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一月至二十七年(1548)十一月巡抚山东。《国榷》记:“(二十六年)十一月壬辰,光禄寺卿彭黯巡抚山东。”又:“(二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巡抚山东彭黯还朝。”彭黯为江西安福人,嘉靖二年(1532)进士,历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灵岩寺甘露泉现存彭黯题刻一处,文曰“活水源头”,题款为“嘉靖戊申(1548)。季春朔,山东巡抚彭黯书。”周郢仔细勘认其书迹,发现其与“天下大观”四字宛出一手。得此旁证,可知该四字系彭黯所书无疑,其题刻时代应在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间。

-----------------------

岱顶大观峰唐摩崖泰山唐摩崖《纪泰山铭》重新贴金完毕

日前,泰山管委完成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名山泰山玉皇顶盘路东侧的著名景观唐摩崖的修缮工作,同时,唐摩崖上的唐玄宗御制《纪泰山铭》重新贴金工程已经完成。这是继198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铭文贴金26年之后,再一次对这一景观进行修缮。

5月3日,记者在唐摩崖看到,《纪泰山铭》贴金工程已经全部完成,铭文及额款共1008个字以金灿灿的崭新面目展现在游客面前,络绎不绝的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唐摩崖俗称“大观峰”,也叫“弥高岩”,因上刻中国唐代帝王玄宗皇帝祭祀泰山的《纪泰山铭》而成为泰山一绝。俗称唐摩崖碑的《纪泰山铭》,高13.3米,宽5.7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碑额高3.95米,铭文为隶书,曾经多次贴金。一直以来,《纪泰山铭》体伟幅巨,飞龙蟠首,金光夺目,蔚为壮观。

《纪泰山铭》是唐玄宗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纪事碑,文词雅驯,字体遒逸,既有古隶遗意,又有唐代新态。明代史学家、文学家王世贞评论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午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由于此碑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所以保护较好。

泰山上的唐摩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泰山主峰玉皇顶南80米,距离泰安市区约9公里。展现了我国古代典型唐隶的风采,透露出太平盛世的气象。唐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李隆基登封泰山御撰御书《纪泰山铭》,第二年摩崖刻石称唐摩崖。宋、明、清均在周围留有题刻。1959年政府拨专款贴金保护。1982年省政府又拨专款重新贴金,并在下面设置砖砌花墙保护。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唐摩崖《纪泰山铭》重新贴金完毕!金光夺目【2008年5月6日】唐摩崖刻制在高13.2米,宽近40多米的巨大崖壁----大观峰的东部。唐摩崖高12.3米、宽5.3米,摩崖碑形凹下石面,上部为圭首形碑首状。碑首高3.95米,阴刻云龙纹。额题:“纪泰山铭”二行4字,隶书。字大45×56厘米。碑文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25厘米。首题“纪泰山铭”和“御撰御书”,除后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楷书外,其余均为隶书。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亲手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文词典雅。《纪泰山铭》刻石形制端庄,气势雄奇。书法遒劲婉润,端庄浑厚。碑文记述了唐玄宗继位后的太平盛世、封禅始末,铭赞高祖、太宗、高宗等先皇之功勋,表明为民祈福之目的,简法度、去苛政,实行慈、俭、廉三德。充分展示了我国唐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泰山唐摩崖发现126个神秘文字--山东电视台新闻频道

大观峰位于玉皇顶前、平顶峰下、盘路东侧,大观峰最有名处,是其削崖为碑,其上布满了历代题刻。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 725年)登封泰山时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碑高13.3米,宽5.7米,全文1008个字,明代王世贞评介:“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西侧山峰常有云雾缭绕,因此名为“云峰”。峰上现有康熙帝题“云峰”,下有乾隆帝诗刻《夜宿岱顶作》。

大观峰和云峰上遍布题刻,唐刘仁愿、宋赵明诚、元徐世隆、明朱衡、清阮元及施闰章等历代名流题刻历历在目。“置身霄汉”、“青碧丹崖”“天日苍茫”、“呼吸宇宙”等大字与《纪泰山铭》互为辉映,令人叹为观止。

大观峰前原建有东岳庙,乾隆题额“资始惟元”、“上摩苍昊”。惜民国年间被毁,现仅存台基和清咸丰年间重修碑。

唐摩崖在玉皇顶盘路东侧,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勒,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登封泰山时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24行,每行51字,现存1008字(包括题"纪泰山铭"和"御撰御书"等字)。除"御撰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字大25厘米,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字,字大45×56厘米。唐摩崖"纪泰山铭"刻石,形制端正,气势雄伟,后人题"天下大观"四字于其上部,因而此峰又称大观峰。唐摩崖书法遒劲婉润,端严浑厚。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所撰书,记述了封禅告祭之始末,申明封禅的目的是为苍生祈福,铭赞高祖、太宗、高宗等先皇之功绩,表明自己宝行三德(慈、俭、谦)之诺言。因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铭文现已残26字,不可辩认的6字。周围还有宋摩崖、清摩崖及明清刻石75处。

峰东南有宋摩崖碑,上原有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御制功德铭》,后明人翟涛在其上大书“德星岩”,将其铲毁。今仅剩篆额“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崖上有“泰山乔岳”、“俯仰乾坤”、“天柱东维”、“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等大字题刻。西南盘路旁有柱石突兀,南刻“一拳石”,北书“聪明正直”,清代孔贞所谓“真泰山取五岳真形之义”。



《纪泰山铭》 作者李隆基

[简介]唐摩崖唐玄宗唐摩崖唐玄宗《纪泰山铭》刻石,又称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除“御制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字,字大45×56厘米,书法遒劲婉润,端严雄浑。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亲手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文词典雅,对研究唐代历史、书法、镌刻艺术均有重要价值。
《纪泰山铭》刻石形制端庄,气势雄奇。据史书载,“旧填金泥,元时错落。每当晴朗时,自南数十步望之,字里行间光彩照灼”,说明唐摩崖早在元代以前就已贴金。刻石下部由于捶拓者冬季在其下篝火,剥蚀严重,明人叶彬补刻108字。因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铭文现已残26字,不可辨认的6字。建国后,1959年中央政府拨专款贴金,1982年山东省政府又拨专款贴金,并在碑下设置护拦,每当风和日丽时,贴金大字在阳光下金光闪烁,蔚为壮观。唐摩崖刻石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碑文:
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任夫难任,安夫难安,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心之浩荡,若涉于大川。赖上帝垂休,先后储庆,宰衡蔗尹,交修皇极,四海会同,五典敷畅,岁云嘉熟,人用大和。百辟佥谋,唱余封禅。谓孝莫大于严父,谓礼莫尊于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积,固请不已,固辞不获。肆余与夫二三臣,稽虞典,绎汉制,张皇六师,震叠九宇,旌旗有列,士马无哗,肃肃邕邕,翼翼溶溶,以至于岱宗,顺也。

《尔雅》曰:“泰山为东岳。”《周官》曰:“兖州之镇山。实为天帝之孙,群灵之府。”其方处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自昔王者受命易姓,于是乎启天地,荐成功,序图录,纪氏号。朕统承先王,兹率厥典,实欲报元天之眷命,为苍生之祈福,岂敢高视千古,自比九皇哉。故设坛场于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于山上,冀一献之通神。斯亦因高崇天,就广增地之义也。

乃仲冬庚寅,有事东岳,类于上帝,配我高祖,在天之神,罔不毕降。粤翌日,禅于社首。侑我圣考,祀于皇B05C,在地之神,罔不咸举。暨壬辰,觐群后。上公进曰:“天子膺天符,纳介福。”群臣拜,稽首,千万岁,庆答欢同,陈诚以德。大浑叶度,彝伦攸叙,三事百揆,时乃之功。万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众宰,时乃之功。一二兄弟,笃行孝友,锡类万国,时惟休哉。我儒制礼,我史作乐,天地扰顺,时惟休哉。蛮夷戎狄,重译来贡,累圣之化,朕何慕焉;五灵百宝,日来月集,会昌之运,朕何感焉。凡今而后,儆乃在位,一王度,齐象法,摧旧章,补缺政,存易简,去烦苛,思立人极,乃见天则。於戏!天生蒸人,惟后时B738,能以美利利天下,事天明矣;地德载物,惟后时相,能以厚生生万人,事地察矣。天地明察,鬼神著矣。

惟我艺祖文考,精爽在天,其曰:“懿余幼孙,克享上帝。惟帝时若,馨香其下。”丕乃曰:“有唐氏文武之曾孙隆基,诞赐新命,缵戎旧业,永保天禄,子孙其承之。”余小子敢对扬上帝之休命,则亦与百执事尚绥兆人,将多于前功,而毖彼后患。一夫不获,万方其罪予;一心有终,上天其知我。朕维宝行三德,曰:慈、俭、谦。慈者,覆无疆之言;俭者,崇将来之训;自满者人损,自谦者天益。苟如是,则轨迹易循,基构易守。磨石壁,刻金记,后之人听词而见心,观末而知本。

铭曰:维天生人,立君以理。维君受命,奉天为子,代去不留,人来无已。德凉者灭,道高斯起。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万邦。罄天张宇,尽地开封,武称有截,文表时邕。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礼备封禅,功齐舜禹。岩岩岱宗,BD60我神主。中宗绍运,旧邦惟新。睿宗继明,天下归仁。恭已南面,氤氲化淳。告成之礼,留诸后人。缅余小子,重基五圣,匪功伐高,匪德矜盛,钦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诚动天,福我万姓。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禅奕奕,或禅云云,其迹不见,其名可闻。祗E22D文祖,光昭旧勋。方士虚诞,儒书龌龊,佚后求仙,诬神检玉。秦灾风雨,汉污编录,德未合天,或承之辱。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

大唐开元十四年岁在景寅九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戍建。

---------------------------------------------------------------------------------------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为宣扬国力,挑选各种颜色的马各一千匹,组织了浩浩荡荡的队伍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在大观峰下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俗称“唐摩崖”。

碑文《纪泰山铭》,由玄宗亲自撰写,用隋唐风行的八分字体凿就于石崖之上,其书浑厚苍劲,“若鸾凤翔于云烟之表”,碑铭典雅,遒逸婉润。整个石碑布局匀称,结构谨严,气势雄伟。全文边题目整整一千字,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所撰书,记述了封禅告祭之始末,申明封禅的目的是为苍生祈福,铭赞高祖、太宗、高宗等先皇之功绩,表明自己宝行三德(慈、俭、谦)之诺言。其中最后两句:“道在观正,名非从欲”。

唐摩崖在玉皇顶盘路东侧,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勒,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登封泰山时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24行,每行51字,现存1008字(包括题"纪泰山铭"和"御撰御书"等字)。除"御撰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字大25厘米,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字,字大45×56厘米。唐摩崖"纪泰山铭"刻石,形制端正,气势雄伟。

后人题"天下大观"四字于其上部,因而此峰又称大观峰。

唐摩崖书法遒劲婉润,端严浑厚。因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铭文现已残26字,不可辩认的6字。周围还有宋摩崖、清摩崖及明清刻石75处。

唐玄宗李隆基《纪泰山铭》碑文:【繁体字版】
朕宅帝位,十有四載,顧惟不德,懵於至道,任夫難任,安夫難安,茲朕未知獲戾於上下,心之浩蕩,若涉於大川。賴上帝垂休,先後儲慶,宰衡蔗尹,交修皇極,四海會同,五典敷暢,歲雲嘉熟,人用大和。百辟僉謀,唱余封禪。謂孝莫大于嚴父,謂禮莫尊於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積,固請不已,固辭不獲。肆餘與夫二三臣,稽虞典,繹漢制,張皇六師,震疊九宇,旌旗有列,士馬無嘩,肅肅邕邕,翼翼溶溶,以至於岱宗,順也。
《爾雅》曰:“泰山爲東嶽。”《周官》曰:“兗州之鎮山。實爲天帝之孫,群靈之府。”其方處萬物之始,故稱岱焉;其位居五嶽之伯,故稱宗焉。自昔王者受命易姓,於是乎啓天地,薦成功,序圖錄,紀氏號。朕統承先王,茲率厥典,實欲報元天之眷命,爲蒼生之祈福,豈敢高視千古,自比九皇哉。故設壇場於山下,受群方之助祭;躬封燎於山上,冀一獻之通神。斯亦因高崇天,就廣增地之義也。
  乃仲冬庚寅,有事東嶽,類於上帝,配我高祖,在天之神,罔不畢降。粵翌日,禪於社首。侑我聖考,祀於皇,在地之神,罔不鹹舉。暨壬辰,覲群後。上公進曰:“天子膺天符,納介福。”群臣拜,稽首,千萬歲,慶答歡同,陳誠以德。大渾葉度,彜倫攸敘,三事百揆,時乃之功。萬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衆宰,時乃之功。一二兄弟,篤行孝友,錫類萬國,時惟休哉。我儒制禮,我史作樂,天地擾順,時惟休哉。蠻夷戎狄,重譯來貢,累聖之化,朕何慕焉;五靈百寶,日來月集,會昌之運,朕何感焉。凡今而後,儆乃在位,一王度,齊象法,摧舊章,補缺政,存易簡,去煩苛,思立人極,乃見天則。於戲!天生蒸人,惟後時B738,能以美利利天下,事天明矣;地德載物,惟後時相,能以厚生生萬人,事地察矣。天地明察,鬼神著矣。
  惟我藝祖文考,精爽在天,其曰:“懿余幼孫,克享上帝。惟帝時若,馨香其下。”丕乃曰:“有唐氏文武之曾孫隆基,誕賜新命,纘戎舊業,永保天祿,子孫其承之。”餘小子敢對揚上帝之休命,則亦與百執事尚綏兆人,將多於前功,而毖彼後患。一夫不獲,萬方其罪予;一心有終,上天其知我。朕維寶行三德,曰:慈、儉、謙。慈者,覆無疆之言;儉者,崇將來之訓;自滿者人損,自謙者天益。苟如是,則軌迹易循,基構易守。磨石壁,刻金記,後之人聽詞而見心,觀末而知本。
  銘曰:維天生人,立君以理。維君受命,奉天爲子,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德涼者滅,道高斯起。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萬邦。罄天張宇,盡地開封,武稱有截,文表時邕。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禮備封禪,功齊舜禹。岩岩岱宗,我神主。中宗紹運,舊邦惟新。睿宗繼明,天下歸仁。恭已南面,氤氳化淳。告成之禮,留諸後人。緬餘小子,重基五聖,匪功伐高,匪德矜盛,欽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誠動天,福我萬姓。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禪奕奕,或禪云云,其迹不見,其名可聞。祗E22D文祖,光昭舊勳。方士虛誕,儒書齷齪,佚後求仙,誣神檢玉。秦災風雨,漢汙編錄,德未合天,或承之辱。道在觀政,名非從欲。銘心絕岩,播告群嶽。

-------------------------------

----------------------------------------------------------------------------------

------------------------------------------------------------------------------------------

泰山岱顶“三峰题刻”之谜

近日,泰山学院副教授、泰山研究学者周郢通过缜密考证,揭开了岱顶“三峰题刻”的诸多谜团,他认为,岱顶“三峰题刻”乃假托吕岩(吕洞宾)的仙迹石刻,其作者并非元末张三丰,而是明末自号“三峰旧主”的道士刘若水。其题刻时代为明万历十九年,即公元1591年。
2008年5月31日,周郢登上岱顶之后在拜访景区友人赵波平时,被告知白云洞附近新发现古刻残字,其中有“姬”、“墨”等字可辨认。周郢立即回忆起史籍所载“三峰题刻”中有此二字,遂十分怀疑残字即此佚失之刻。于是便请人作进一步发掘,果然是其刻无疑。录其文如下:姬周墨客,羽化三峰。回公题。三峰旧主述。万历十九年五月端阳日也。
关于此刻,最早由清人聂剑光《泰山金石考》著录。聂书已佚,《岱览》卷十《岱顶下》转述其说为:“右行书,勒洞外左壁。《泰山金石考》云:三峰,即辽东张君实,号三丰者。未知是否?刻无年代,语亦俶诡,姑录于此。”周郢将《岱览》著录与新现之原刻作一比勘,最大的歧异便是志称“刻无年代”,但原刻石清楚刻有“万历十九年五月端阳日也”十一字。这一年款,为澄清“三峰题刻”的真相提供了确凿证据。
关于此刻的作者,聂氏猜测为“辽东张君实号三丰者”。张三丰又号三峰,曾至泰山,岱阴懒张石屋是其游岱遗迹。因此周郢一直对聂氏之说深信不疑。但现在题刻年代既明确,显然张三丰之说有疑点。因为张三丰生活时代在元明之际,无论其如何长寿,也绝无可能活到明之末期。因此“三峰”并非“三丰”,而是另有其人。到底是谁呢?周郢继而联想到,今按此刻自署称“三峰旧主”,而岱顶石刻中也有一方摩崖题款相同———孔子崖壁间有一古刻,其辞曰:“嵩河一览,华岳遥瞻。”后署:“三峰旧主周南刘若水。”这两个“三峰旧主”,他怀疑为同一人氏。证据是:“三峰题刻”中题“姬周墨客”,而“嵩河题刻”中自署“周南”。二者均是指姬周发祥之所周原(今陕西凤翔一带),地点既合,名号亦同,若非一人,不能如此巧合。
再考石刻之“三峰”,聂剑光认为系张三丰别署,周郢则以为此系指泰山三峰。“三峰”(亦作三顶)之名,屡见宋人题识。“三峰”而系“旧主”,是题者以岱顶峰峦主人自居,度其声口,推其名字,其人应是泰山道士(唐与金元皆有名刘若水者,身份均为道士)。综合各点,周郢认为,刘若水系岱顶某祠住持(孔子庙万历后均由道士管理),其原籍周原,故自称为“姬周墨客,三峰旧主”。
再来说题辞。“姬周墨客,羽化三峰,回公题”,此十一字确如《岱览》所言“语亦俶诡”,难于解读。而问题关键在于“回公”二字。古籍中所出现的“回公”,皆指唐宋间道士吕岩(吕洞宾),那么唐人吕岩题辞,何以会刻之白云洞口,又署万历年款呢?周郢提供了一则史料,可助解答此惑。明王士性《岱游记》云:“下天门,入侧径,拜吕仙像,傍树‘雨天下’三字石碣者,白云洞也。”(《王士性地理书三种》)王氏游泰山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当时白云洞即奉吕仙像,则洞口所刻“回公题”必与其祀有关。考宋以后道人伪刻诗文,每假托吕岩,如王母池吕祖洞题诗,系名便大书“回回翁”。从“三丰题刻”之“回公”二字,也可推知其乃是“三峰旧主”刘若水假托吕岩题赠其之书迹,果真如此,则石刻文意不难训释:“姬周墨客”系指刘氏之乡,“羽化”则取升仙之意。“三峰”指泰山,言刘氏将飞升于岱顶。因系假托仙迹,故特意用词“俶诡”,使文意隐约而难明。
通过周郢以上推考,“三峰题刻”之谜,至此初步破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29660.html

更多阅读

希特勒的性别之谜 诛仙十大未解之谜

有谁会怀疑德国战争狂人希特勒竟然不是男人?1988年,从国外爆出一则危言耸听的消息,令人惊诧不已。据长期被囚禁在英国的前纳粹德国第三号元凶鲁·赫斯生前供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希特勒并非须眉丈夫,按其真实性别,应该是裙衩女子;另据案

慈利县溪口镇的名人之谜 慈利县溪口镇

慈利县溪口镇的名人之迷 王春初又名育寅,人称“春胡子”。1895年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溪口镇。北大毕业,曾留学日本。在日期间,得其大师兄杜心五的引荐,结织过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并于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组织。回国后,曾在

实拍 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万人洗脚盆” 宇宙之谜大揭秘

▲3.被誉为“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白水洋,位于福建省东部的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境内,它是世界上最大且是唯一的“浅水广场”,总面积有8万多平方米,是够壮观的!我和几个驴友四年前就一直说到夏季要自驾游去白水洋和鸳鸯溪,可每年到了夏

断肠人在天涯:传奇作家三毛的“欺世”之谜二

断肠人在天涯:传奇作家三毛的“欺世”之谜(二)【宣传片】她是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却又受到无尽的质疑。她盛年弃世,留下身后重重谜团。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是一个特立独行、至情至性的传奇作家,还是一个人格分裂、怪癖伪善的欺世盗名之徒?

龙的真实性:“龙骨之谜”

1、中央电视台10频道《走进科学》栏目于12月3日播出了纪录片“破解七十年谜团”。认为营口的“龙骨之谜“是一条当年搁浅的须鲸。昨日,营口市三位当年曾经亲眼见过“龙“的老人对本报记者谈了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央电视台的结论下得

声明:《泰山岱顶的大观峰“天下大观”的书者之谜被破解 泰山大观峰》为网友独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