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笔记 百家讲坛淮海战役4

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

第一集烽烟起中原·2011年6月19日

淮海指一个更大范围,东到黄海西到河南与安徽交界,纵横千里,以徐州为中心,形成大战场,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向北真指平津,南到长江,谁掌握就能控制长江北大片地区,作战双方都知道这儿的重要性。中共主力野战军四个,有东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西北野战军以彭德怀谓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以陈毅为司令员。当时粟裕是代指挥,长期作战在山东苏北苏东地区,渡过艰苦的初战时期,这时不可小看了,也是号称百万,武器装备也好,战斗力极强,特别是成功进行了济南战役。48年9月,被称谓与国民党决战的序幕,攻克了济南,山东就没有国民党军立足之地了,整个华东就提供了成熟的决战条件。打济南战役时,粟裕就考虑怎样一鼓气地与国民党决战。其一是直接向南,直指淮河。他报告的正是这个方案。9月24日电报中首次用淮海战役的名词,史称小淮海。这指的设想的规模。迫使徐州地区国民党军退守淮海,几个兵团松动就有战机,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个设想。华东野战军开始调动军队了。中原野战军也在配合,行为之一就是攻击郑州。中原野战军打郑州,出现戏剧性一幕,这是消除华东野战军的侧翼,做了许多准备,一打发现国民党弃城逃跑了,变成了追击战。城没怎么打,这使战局发生变化,徐州侧翼被占了,态势利于决战了。毛泽东与中央军委开始设想更大规模的决战,想一口吃掉徐州兵团。

他们策划的是徐蚌会战,徐州到蚌埠二百公里,就在这儿决战。这个计划出台是蒋介石妥协的结果,蒋介石一开始不这样想,他想撤到淮河地区,要保卫南京。这个决定有一定道理,辽沈战役结束,北方对国民党不利,完全失去了东北,华北傅作义集团一线布置处在东北与华东野战军夹击中,不可能有别的动作。西边的胡宗南被西北野战军牵制着,阎锡山也不可能加入徐州兵团,只有徐州七十多万部队是蒋介石的命根子,会战条件呢?等于孤悬于长江以北,指望白崇禧不行。但是国民党的国防系统,居然不同意蒋介石撤守淮河。固守徐州是幼稚的想法,在徐蚌间集中兵力的想法不切实际,这么大的地域才多大,要先打的是黄百韬第七兵团,是跟华东野战军对峙的。黄百韬明白得很,大战在即。11月8日前黄百韬有可能不挨打,只有25军是他的部队,其他都是杂牌军,其中有广东的部队。根本不听指挥。黄百韬明白他是派系牺牲品,像现在的阵势,一字排在陇海线上,这个阵势就非常明显。他决定赶紧撤退。但是,十几天后,悲惨结局出乎他意料,他旷野自杀的时候,曾说过他想不明白的事,一是他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这是10月5日左右,他下达向徐州靠拢电话时,徐州的刘峙打来的,“你原地不要动,等着从海州方向撤来的44军来”。这是蒋介石产生的命令,是莫名其妙的。5号收到大量共产党军队频繁调动的消息。当时44军孤悬于海边,让100军去海州加强防务。不久又命令让44军向他们靠拢。黄百韬不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命令。为什么放着海路不走走陆路?二是我第七兵团要遭到攻击,怎么让一个兵团等另一个兵团,但是命令没法改变,得执行,得原地待命两天,这是致命的。国民党放弃一个城市是一个大搬家。海州,不是大城市,但是党部政府附近地主富商什么的,一起走,混乱不堪。华东野战军接到了黄百韬要逃跑的情报,当即下令提前两天,得到毛泽东的支持。“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从6号开始向黄百韬压过来。几百公里都是急行军,如果黄百韬及时逃跑,也来得及,6号一夜无法入睡,7日4点时他家在受不了,情报显示华东野战军不停靠近,但是他不敢走。到中午或者下午,44军终于到达了,黄百韬赶紧撤退,与华东野战军接触了,逃吧。又一个不明白来了。他突然发现,要渡过大动河,他在大河上发现没有提前置浮桥,一个铁桥,有秩序走也得一星期,先头部队都打起来了,华东粟裕张震发电报,11月8日晨,重要有两点:一是这电报是顺着大淮海思路提出把徐州国民党几十万人马全吃掉,这是大胃口。二是解释这个想法的原因,只要消灭主力,将来解放全中国江南无大战。这时提出这样的想法,49年发现这个预见是多么准确。华东野战军行军好几天了,只一个口号是围住黄百韬,过河后,他又遭遇到一个消息,说第三绥靖区的何基沣张克侠两位副司令官起义了,据说这两位本是共产党员,这么大的事,他怎么没预感呢?这是他的侧翼,给华东野战军让路了。第三绥靖军的前军是西北军。共产党一直争取。两位埋伏了许久,党指示关键时刻再行动,这正是关键时刻了。黄百韬侧翼打开了口子,直插到队伍中间,堵在了中间,这个起义太重要了,晚了四个小时就不好打了。8日黄百韬达到碾庄圩,这是将来他覆灭的地方。

他接到更坏的消息,他派出的通往曹八集的部队,被华东野战军消灭了。师长自杀了,这意味着他向徐州逃跑的路死了。他决定向徐州硬突,刘镇湘军长却不同意走,理由简单,工事修得棒,不划算。收到命令,就地抵抗。一切争论没用,想走也不行,黄百韬就地阻击,小小的碾庄集中了所有的单位,村子挤得满满当当,这时华东野战军围了上来。杜聿明得到命令,让他去徐州作战。这比死还可怕。他情绪悲观。他跟傅作义说,共产党会在一年内全面胜利。他甚至预言再也回不来了,他是怀着上刑场的心情走上战场的。但是怕失信于蒋介石,怕人说胆小他还是上任了。这时,11月10日,黄百韬被围在了碾庄圩了。

第二集艰苦的初战·2011年6月20日

华东野战军在1948年11月16日包围黄百韬兵团,在碾庄,以此为中心,四个军把守着四面。黄百韬兵团的一个军长被一纵包围,十号就被吃掉,军长陈璋逃亡。华东野战军包围黄百韬兵团后,立即投入战斗。原计划几天速战速决,但是仗打起来才发现这个太难。刚一打,发现推进很慢,守军的顽强,工事的坚固超乎想象。华东野战军追击变成攻坚,没有炮兵支援,头两天伤亡极大。像十三纵队攻黄的100军,一个小村叫宋庄村,国民党的驻军不到一个营,但是,攻击时伤亡都极大,好不容易攻进去,才发现,每堵墙守军都布置了火力阻击点。子弹充沛。即使占领民居,守军也用燃烧弹点燃,集中炮火来打击。13纵的周志坚,曾上过这个阵地,回忆时说,“我到了小宋庄,我们牺牲的干部战士遗体和敌人阵亡官兵的尸体仍在原处,我要看看这个仗是怎么打的……这么小的村落,死了这么多人。”粟裕上前沿,打电话给陶勇司令员,得知四纵伤亡4300多人,这让粟裕惊讶,他决定停止进攻,先研究研究。

华东野战军对碾庄攻击停息一下后,国民党军感觉他们胜利了,黄百韬觉得可能粟裕部队不想打了,甚至奢望我黄百韬为会战提供了条件,是头功一条。但是杜聿明不这样认为,他到徐州心情不好,因为他发现国民党的军官们无所事事,对共产党方面的军情一无所知,全是前方军人的夸大其词。刘峙是徐州的司令,他没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根本不愿意去支援黄百韬。他认为徐州旁全是共产党的主力。一旦出动就会丢了徐州。杜聿明认为碾庄丢了,徐州也守不住,刘峙只好派出李弥与李清泉的两个兵团,从徐州向碾庄靠拢,战场形势严峻了。徐州与碾庄近在咫尺。五十公里意味着主力部队两天就会突破过去。这在战争中不算什么距离了,华东野战军这一着是多么危险的事。派了三个纵队,7、10、11三个纵队去迎击。一旦国民党军汇合,淮海战役后果不敢想象。可能会陷入反包围中。三个纵队的阻击就显得如此危险。这是著名的阻击战役。七纵尽可能往前推,离碾庄四十公里,部队不可能往后退多少,只能往前打,前沿士兵完全伤亡了,前线尽失。国民党七十多门美式火炮面对11纵,11纵根本挺不住。10纵面对的是国军的全线冲锋。部队退到二线阵地。营长接到宋时轮的电话,要拼到最后,不能后退。不久,二连就光了,被包围。残存的官兵突围,阵地丢了,三连二排只剩下8个人,最后三连只20人,也被包围,放弃阵地。现在放弃的是二线阵地。头两天,国民党军队是往前推进的,显示出战争的极端残酷性。

史料当中可以看到,从中央军委到战区将领与官兵,都没有一点悲观。也没有一点焦灼不安,这是淮海战役的一大特点。当时华东野战军既攻且守,刘伯承与邓小平他们开会,根本没提到增援华东野战军,刘伯承认为我们得摆大阵势,中原野战军把眼光放在宿县,这是重要要点,刘伯承说,中原野战军要拿下宿县,这意味着把徐州的重兵拦腰截断了,堵了他们的后路。等于在外围包围了徐州几十万重兵。后来证明了他的高瞻远瞩。中原野战军没理黄百韬,直接拿下了宿县,淮海战场局势大变。毛泽东也明确意识到,仗有得打了。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的总前委,两支野战军共同组成,邓小平是前委总书记。

华东野战军重新组织对黄百韬的进攻,终究伤亡小了,东边的是黄百韬的64军,这是粤军部队,军长叫刘镇湘,没把黄百韬放在眼里,但是作战顽强。战斗中,八纵66团李树桐在战斗中牺牲,重新编组成一个营,连长指导员全牺牲了。拿下村庄时只四个人了,战斗仍然艰苦。北边是国民党的25军,这是嫡系部队,战斗力强,攻击的是四纵,艰苦,前沿拉锯作战,肉搏中李公然(?)死守突破口,七处负伤,就是不退。碾庄最先崩溃的是黄百韬的44师,100军的彭庄被暴露,两个团插进,与前沿部队接触,在冷雨中拼刺刀。许多人倒在这里,五连连长刘志诚冲到祠堂时,只剩下他一个人,他炸开了这个祠堂。五连被誉谓英雄连。国民党44军军长王泽浚也负伤了,司机准备逃跑,在混乱中发动汽车,士兵人心涣散,士兵全跑了,往碾庄跑,被外围宪兵挡住,不准进碾庄,得原地抵抗。但是华东野战军攻了上来,最后,150师长投降。其实这时,增援的部队不远了,飞机坦克作战,17号,两个兵团只十几公里了。但是黄百韬兵团已经陷落了。李弥叹气说,是钢铁也该化了。感到十分不理解。其实共产党也是血肉这躯,他不理解的是精神。一个营长叫鲁锐,从学校参军的知识青年,知识丰厚,做军事干部时身先士卒,士兵都佩服,他牺牲时大家都难过,穿上他喜欢的衣服,他衣服中没有私人财产。一个小烟袋,一副扑克。这副扑克是他自己制作的。“我是淮海人,在这次伟大的战役中我要率部队打先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国民党顾祝同,看到岌岌可危了,与黄百韬说,他们增援快来了,黄百韬不置可否,对陈士章说,“反正是个完,突围做什么?送狼狈样子给邱清泉看着快意吗?”黄百韬兵团最后灭亡就在眼前了。黄百韬的结局是什么呢?

第三集首战告捷·2011年6月21日

黄百韬兵团与李弥邱清泉都越打越困惑了,48年11月19日,一天没枪声,黄百韬产生错觉,李弥与邱清泉与他会合了。随从送来国民党的报纸,但是他万念俱灰。各村庄不断丢失,官兵打不了仗了,士气全无。他判断出华东野战军要置他于死地,国民党内部的规则是部队是军长司令员的本钱,没部队什么都不是。因此,战局紧张时,谁也不会舍弃自己部队来解救别人。李弥与邱清泉表面进展缓慢,还是向前推进的。还在往前打。19号这一天,两人离得非常近了。李弥的第八军天亮前就进攻麻谷子村庄了。但是打这个村庄时可以进入战例,第八军进去就被反击出来。想迂回,没成功,被反击出来。李弥一反常态,不想休息,天黑了还打,被反击,华东野战军甚至跑到他的指挥部附近。先头营两个连长负伤,光抬到前线的就有两百多人。这个村不大,民房变成废墟了。攻击部队一接近村边,又飞出手榴弹。他始终没弄明白有多少人在阻击他。邱清泉的先头部队也是战斗力强的第五军,也是被反击出来。也不好理解,刚占领就被反击回来。一个负伤的华东野战军排长被俘,躺在担架上说,要不是让百姓走在前边,你根本打不进来。你们打来我们撤,我们里外夹击地打你们,别想解救黄百韬兵团,我们判他死刑了。

就在李弥与邱清泉两人被阻挡时,碾庄村突然炮声大作,密集度超出了以往,打了半宿,到午夜零晨,最后攻击开始了。四纵队强攻,九连突击队,李浩德是副连长,刘忠厚班长拿着红字往前爬,他故意弄响了火力点,把牌子插在地上留出一条安全的路,往回爬时看到一片华东野战军阵亡官兵的尸体。他们没及时抬下去,刘班长收集起带血的手榴弹。传完了,大家脱衣服,往身上捆手榴弹,一个刘姓战士也就十几岁,刚从国民党军被俘过来,看着这一切,惊讶,问长官也跟着一道去冲锋吗?信号弹升起来,九连冲在最前面。不久,一个曹姓战士倒地,叫曹佃安,他继续往前爬,扑进水里,守军炮打到这时,一片水雾。水都被染红了。曹佃安喊,踩着我上吧。他就爬上了围墙,叠罗汉地爬。与守军拼上了刺刀,想撕开突破口。后边部队冲上来,顶到第三个,国民党用火焰喷射器,几乎人人着火了。刘副营长高喊“把他消灭掉”,几个子弹打倒了刘副营长。九连战士怒火万丈。几乎用身体来压倒了火焰。这个口子被撕开了。第一拨的战士全倒下来了。攻击时还是受到机枪的阻击,战士们甚至攥着敌人的机枪上去的,还有一道用汽车挡成的防护墙。聂凤智打电话给前沿,我们要比敌人还要狠,你们快要和黄见面了,打进去掏出他来。各方向同时突破,占领了第七兵团的司令部,11月20日凌晨四点,碾庄村被攻占。

百家讲坛之《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笔记 百家讲坛淮海战役4

19日晚,华东野战军最后攻击时,黄百韬兵团乱了套,机关本在收容溃兵,不久顾不了这些,司令部发了一封电报,“战斗至谓惨烈,现碾庄圩已成火海……”命令25军军长陈士章突围,结果找不着了,他命令一个大院上村刘镇湘的军部所在地突围向碾庄靠拢,但电话不通,只能用手令送去。真送到了。刘军长一看,不执行,突围干什么?没法带重武器,突围也是死,他拉出皮箱,把礼服穿上,这不是作战时穿的,全是军功章,他声言为委员长尽忠。外边枪声大作。刘军长也最终没尽忠。指挥部门被打开,黄百韬带着几个人逃来了,碾庄完了。李弥与邱清泉近了,几乎可以看见了,前边有人拿着白毛巾在晃着,是黄百韬兵团的溃兵,出现两个人,让李邱二人动摇了,一是100军军长周志道,他在溃败时中弹,没法知道他被战士抬着逃了出来,又一个军长是25军军长陈士章,他换百姓衣服逃出来的。李弥与邱清泉命令停止前进,再往前冲没意思了。中了埋伏怎么办?到此,两个支援的兵团近在咫尺时结束了,两人认为完成了任务,没救出来是他没坚持住。黄百韬兵团只余25军残部约五千人,尤家湖村,被华东野战军包围,用土喇叭喊投降吧,虽有局部抵抗,但是军羽涣散。64军残部在大院子村,抵抗顽强,华东野战军伤亡大,他们动用毒气,许多人中毒了。虽然如此,攻破这儿不是悬念。

大院村被攻占时,黄百韬带着刘镇湘、刘廷宴逃到小黄庄,进去时一片混乱。进了吴庄,黄百韬觉得这些官兵眼神都不对,有人告诉他,我们已经与共军联系投降了。这时,黄百韬觉得最后时刻到了,他与刘镇湘商量分头突围。他跟刘镇湘说,自己年老了,也走不动,而且难为情。这是他最后说的话,刘镇湘不久就被抓,胡相法抓住他了。这些军官中有刘镇湘,走出一看,军长被军长押着,胡相法喊军长都投降了,谁动就死。一个人带着几个人俘虏了一千六百多人。黄百韬身边只杨廷宴一个人了。有些记他被炸,有些记他是自杀而死的。黄百韬死了,他们穿着百姓的衣服。一个小战士信以为真,黄百韬就这样被普通的战士与杨廷宴埋了。

国民党总结解放军优势:一是情报迅速准确运用兵力得当;二是共军战士勇敢善战;三是共军军纪严明,深得百姓拥护。有情报说共军在撤离战场,李弥不相信。确实有人流离开碾庄,但是是支前的百姓,淮海战场上有数倍于华北野战军的百姓支前作战。给官兵送粮送弹药,抬伤员。百姓数量惊人,看上去像主力部队一样浩浩荡荡。

第四集天罗地网·2011年6月22日

淮海战场上国民党有六个兵团在靠拢,这时,华东野战军在徐州附近对峙,随时可能有新的战斗。中原野战军占领了宿县,却也是两面受敌。下一步怎么作战?双方如此对峙,都不敢轻举妄动,都知道必须迅速行动,谁慢谁被动。毛泽东这样设想,华东野战军向东攻击,这带有一点撤出战场中心的意思,很快被否定,原因是想把江北国民党全歼。接着,另一个设想产生,华东野战军来攻击李弥与邱清泉,研究后觉得也不行。刚经历如此激烈的战争,没得到休整,再面对24万,胜算不大。围堵时,其他四个兵团呢?中原野战军恐怕难面对。

黄百韬是11月22日被歼,第二天,双方将领都决定要做出决定。23日上午蒋介石得到消息,两小时没任何处置,中午研究怎么办,高级幕僚们提出放弃淮海决战的计划,把主力南撤,保卫南京安全。怎么撤,麻烦就来了。几十万大军撤,铁路被截断,宿县在共军手中,要打通,得兵力,往哪儿撤?哪条线最可靠?比如淮阴守不守?讨论没有一个统一意见。最后还是决定找来杜聿明等来商量。暂时休会,让他们后悔一生。

共产党方面迅速决定,晚上九点,电报发给了前委,坚定一条,不让国民党一兵越过长江,一律全歼在长江以北。前委提出具体方法,集中兵力全歼黄维兵团,这成了目标。同时决定华东野战军支援。这是大胆决定。毛泽东三句话:一是完全同意,二是望粟陈张遵陈邓部署,三是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国民党方面,大家对全面退守没异议,杜聿明提出,几十万大军撤,共产党军对峙,得先把华东野战军打退才行;必须打通铁路。得增加兵力,要求增五个军兵力,前者蒋介石不置可否,后者充其量给三个军。会散了。双方决策上有巨大差异。国民党军放弃了决战计划,改谓撤退,这个计划也让人莫名其妙。共产党却决策明晰。

在国民党军序列中,黄维是12兵团,不是弱敌。有四个军,加一个快速纵队。这是中央嫡系部队,作战意志也好,第10军被歼过,组建时,从18军配过来,不弱,军长是覃道善。14军军长熊绶春。快速纵队也具备强的突击能力。基本同派同宗,是陈诚派体系。黄维能指挥得了,例外是85军,是临时编进的,是陈诚的对立面,何应钦的部队,军长是吴绍周。后来证明是85军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刚组建时,隶属于白崇禧的,内部成立了12兵团,命令黄维去河南扫荡。结果没达到什么目的。被中原野战军打得够呛。官兵们都想回武汉。准备回武汉时,接到蒋介石命令,斜着插到徐州去增援。黄维是嫡系得坚决执行命令。他把伤员后勤都送回武汉,掉头就进了徐州淮海战场。沿途不少河流,不停受到地方武装的阻击。越走官兵们怨声载道,“让我们打什么?”黄维要求迅速前进。他被选中,与黄维的作战积极性有关。

黄维二十岁时,家贫,江西人,报考黄埔军校,方志敏帮助他报考成功。他成绩不错,北伐时是团长,38年就当上了军长。黄维字悟我,蒋介石题字为“培我”,故意这样写,是培养我之意。黄维改为“培我”为字了。所以黄维接到命令时执行坚决,没有惧战的想法。

12兵团进入淮海战场,中原野战军决定一些地方部队负责阻击黄维,一边阻击一边撤,引敌入口袋中。其他几个靠近。阻击是严峻的战斗。有许多惨烈的战例。黄维的作战能力强。最主力的18军在中间,其他几个在侧翼,强行往前进,中原野战军只能用血肉之躯阻击。四纵陈赓总结时说,四纵要承担打硬仗的责任。连长桑金秋负伤都不走,决定死在战场。当年打邯郸时,全连只几个人,他学到了一种精神。他转战几个月找到主力,他永远记得他的领导的一句话,我们是谓天下人的解放而吃苦牺牲。他为了母亲不挨饿而奋斗,他正是用这种精神来阻击。11月24日,黄维感到仗打糊涂了,召集将领来,都觉得不能往前走了,前边有陷阱,我们是孤军深入。往旁边走吧,有李延年在那儿,靠拢他,安全些。黄维犹豫不决,这是不执行命令。他不愿意这样做。他是坚决执行命令的,到晚上十二点,他决定改变方向,天亮时,他改变主意了,85军在后面,参谋送手令,参谋下落不明,不能盲目行动,等到25日中午,还不见,早抓走了。中午,不能再等吧,改变方向,晚了,黄维为此肯定后悔终生。18军在最前面,走到双堆集,天黑了,重汽车等不能走,在这儿停下来,能不乱吗?四周枪都声大作,每个方向都有战斗。18军要求改方向,三个理由,一是捡到传单,活提黄维,目标冲我们来;二是共军态度反常,这次混到一块,要打硬仗,现在是硬顶,是要吃掉我们;三是情报说,后面跟着许多百姓全是民兵。据说有一支王老汉游击队,一直跟了二百公里。他被包围处非常狭窄,这时,刘伯承陈毅等发电报说,围住了黄维兵团。毛泽东非常高兴。只黄维一个人知道大事不好。这时,他收到劝降信,公开广播的,内容是,你们落入包围圈了,赶紧投降吧。放下武器,一律优待。黄维不会投降。他不怕。他被捕后,我们的领导问过他,他说,我还想打嘛。但是,虽然紧紧围住了,形势危险,他有十二万人,有很好的装备,作战坚决,中原野战军也只十二万人,武器装备上,差距太大了。中原野战军重装备基本没有,基本靠轻武器,这样的局面,邓小平发出命令,要打断蒋介石的脊梁骨。他们准备烧铺草了。

第五集绝望的突围·2011年6月23日

(少听了约五分钟,后补。)

廖师长如此英勇与忠贞他没有料到。廖运周是老党员,潜伏过程中,一直在国民党110师当团长、师长,潜伏中多次受到怀疑,但都被他应付过去了。内战爆发后,刘伯承让他待机起义,地下党委决定起义时机到了,黄维想突围,这时破坏突围是巨大贡献。廖师长与中原野战军联系,请求起义,约定突围到边上时,开个口子放出来,再堵住全歼。

26日晚,黄维紧张得睡不着觉,廖师长也是难入眠,四个师齐头并进,如果我们夹在中间,中原野战军怎么能单独开个口子给我?一旦开了口子,搞不好,可要知道四个师可是作战能力强,恐怕容易出事。他决定再找司令官,觉得四个师并进,不合适。留一个作预备队。我愿意打冲锋,黄维确实没有想到廖是秘密党员,答应他。要什么给什么,身后是118师,掩护你行动。回去后,廖师长觉得得传达这些,把这事秘密地向军官们宣布了,有些人只知道不愿意给蒋介石打了,此刻都愿意跟着干了。第二天突击开始了,廖运周走在最前,大约五千人开路,中间是师部等。一边走,黄维不放心,廖师长汇报说没事。不久,出事了。第6纵队没看清信号,110师也晚了一个小时,打吧。廖师长派人去联系,不容易联系上了。6纵裂开口子,放了出来,再次合上口子,开始向118师发动猛攻,他们可是没有思想准备。这时,黄维呼叫廖师长,情况怎么样?一切顺利呀。黄维质问怎么回事,85军军长吴绍周问廖师长位置在哪里,廖师长说被共军包围了,接着关闭了一切通讯。他们进到树木里,看到的都是吃的,官兵们忙活的是吃饭。炮兵营转向开炮。战场一片混乱。中原野战军围紧了包围,特别打击118师。118师迅速调整反扑,往前突,我们6纵阻击,最后混战在一起,只剩下四十多人,却也给了118师致命的打击。

黄维突围有理由,他北边两个兵团,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南下,南边顺着北上,两个都在靠近。四个兵团能打通铁路,也会解了他的围。战场险象环生。这时,华东野战军的部队坚决阻击国民党兵团的靠近。邱清泉也是强硬的将领,军长发现南下行动时邱清泉情绪反常,以往劲头足,现在不说话了。看来不给我打光,不甘心,对杜聿明的想法不理解。蒋介石要求他一天内与黄维会合。他自然积极性不高,顽强打了四天,前进了十几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而孙元良兵团是16兵团,积极性高,兵力少,三个军,99被调走了,归李延年了。他只有41与47军了。他是国民党军中积极拥护撤出淮海战役的将领。不能恋战。赶紧撤,保南京。蒋介石做出南撤的决定,符合他的心愿。24日开始,作战,当面阻击的都没有顶住。他觉得表现不错了,得意。接着南京派记者团来参观他怎么打。杜聿明叫他好好表现。前沿阵地再次被突破。孙元良自我感觉良好,接着前打时,孙元良终于发现前边的阻击越来越顽强,根本打不动。

25日战事通报说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两军距离黄维40公里,这不算大距离,快一天能到达。最慢两天也能达到。但是黄维接到消息,两个军团居然撤退了。撤退的命令是顾祝同发出的。这是他从南京飞到蚌埠时下的。还附加一条,撤到浍河以南,甚至要把桥炸掉,两个司令官根本不好理解,但,也得撤。没理由地撤,士兵肯定混乱,谣言越传越广。炸掉桥后,他们又接到命令回去。顾祝同解释不清,情报显示,有四个共军四个主力纵队,得建筑工事才能抵抗。解释不清了,黄维更不好理解。顾祝同甚至飞上他的上空,还是解释不清,干脆飞南京了。顾祝同的指挥带来了混乱,军心更乱了。李延年是99军刘汝明是55军,刘汝明告状99军胆小怕事,如果这样,我也不走了。刘峙当着刘汝明面电话给胡长青,为什么那么慢?胡长青挂了电话。指挥不了军长,后来刘汝明回忆说,这时,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包围圈里的黄维知道指望南北两路来解救没希望,干脆打自己的主意吧,立即收缩自己的军队,准备死守了。这时,黄维兵团与中原野战军显示出一种新的态势:蹂躏战术,决不等死,每天派精锐部队不停地攻击,以攻为守。黄维后来自己说,我不停以此最大可能地对中原野战军杀伤,同时,不停地扩大地盘,顺便抢点粮食与给养。这种战术确实给战场带来了一幅惨象。这是平原,没有山脉。攻守都没有有利地形可以利用。黄维命令突击时,一接战就是肉搏。这种作战非常残酷。天一黑就去背尸体,一见面也打。后来知道是来收拾尸体,也不打了。第二天接着打。即使这样,他的包围圈越蹂越小了。中原野战军一步步收紧包围圈。12万黄维官兵生活可是就惨了。空投都落到中原野战军中了。还有柴火问题。烧什么呀?没药品,只能哀嚎。中原野战军一点蚕食,不但全面撤退没法实行,黄维的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了。新华社发布敦促黄维投降的报道。这是毛泽东起草的。文风辛辣。打仗靠的是人心,我们士兵想打,赶紧放下武器,你们流血献出生命,人家在高官厚禄呢。赶紧投降吧,士兵到黄维,通通优待。黄维没有投降的念头。他有侥幸心理,三路军增援的承诺,让他看到了希望。至少四个兵团再加上三个军,共产党的军队打不赢吧。坚持到那时,决战态势形成,立头功的就是黄维了。不几天,发现完全是异想天开。

第六集惊人的态势·2011年6月24日

48年12月1日,一架飞机飞上包围圈,走下来黄维的副司令胡琏,胡琏传达蒋介石的决定,徐州集团的杜聿明的几个兵团决定绕过黄维,要求黄维掩护。黄维陷入莫名其妙的境地,前两天还要求固守,四个兵团会来解救吗?现在变了,自己成了掩护的了。他不相信臫的耳朵。蒋介石为什么这样决定?11月28日,蒋介石认识到不妙,四个重兵集团前进受阻,于是召来杜聿明,先与顾祝同谈话,杜聿明问顾祝同,在淮海加入三个兵力解救黄维兵团,怎么一个也见不着?黄维越来越急,顾祝同说,确实无兵可调。那何必打仗呢?只一个办法,集中兵力解救出黄维来。顾祝同说了实话,蒋介石确实调不出兵来了。他决定放弃徐州。只问三个兵团能不能安全撤出?杜聿明知道不好了,黄维兵团与徐州都保不住了。三个军撤出应该没问题。但有条件,要撤不打,撤出来打是胡说。撤到淮河一线后,再来解救黄维。为什么蒋介石这样决定呢?蒋介石却无法调动部队,捉襟见肘了。最大的无奈是他不能调动部队了,桂系的白崇禧不听。东北失去了,主力全歼了,平津间有傅作义,五十多万,调不动,北有大军,随时可能进关。还有西北胡宗南,这被彭德怀牵制着,他也不愿意出动。只能调白崇禧的,他在武汉,七十多万。但是白崇禧与蒋介石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选择了宋希濂的兵团。宋希濂不敢怠慢,他还有白崇禧的上司,赶紧到武汉见白崇禧。白崇禧要求他极力请求免调或者拖延。宋回忆说,白崇禧说,“如果保有武汉,有可能与共军进行和谈……”这是桂系军阀的政治阴谋。内战后,桂系是坐看蒋介石与共军血拼,他们想坐收渔利。这是一个政治阴谋。白崇禧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宋希濂没有与桂系有任何瓜葛。宋希濂果然与蒋介石全部描述了。蒋介石要调军难上加难。20与28军都调不动。白崇禧甚至扣押所有人,不准上船。结果是淮海战场上没有增一兵一文卒。这一段,说明国民党内部土崩瓦解,蒋介石当时是总统,副总统是桂系的胡宗南。黄维也因此只是一个被舍弃的棋子而已。于是,黄维在包围圈中危在旦夕时,徐州在大撤退。

毛泽东与中央军委有察觉,他们预想他们的撤退路线,甚至从海边往南撤退都想到了。粟裕提出最可能是绕过山区从陆路往南撤。一是海路危险,说不定还能解救黄维兵团,48年11月30日,发出机密。徐州立即乱了。部队抢购,乱了套。保密局的系统会炸掉一些设施,市面跟着乱了。徐州剿总更是乱了。扣押现金,银行都空了,人都找不着。有人走漏了消息。肯定是南京走漏的。这个仗怎么打?一片混乱中开始。杜聿明下令,经萧县,永明撤退到滁县。许多官兵甚至不知道滁县。一些学生富商男女老少跟着,部队能不乱吗?不久华东野战军得到情报,立即命令所有主力从不同方向向撤退的三个兵团全面追击。这也是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的追击。地方部队最先发现,截住了徐州剿总的五十多辆卡车,全是重要的军事物资。况玉纯是独立一旅的旅长,得到报告,他知道是有大的行动,邱清泉的第五军,让他心惊,这是主力之一。独立一施,是地方部队。邱清泉向来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不能让杜聿明过去,哪怕打光自己也要等到主力到。官兵们是平原长大的翻身农民,只是普通武器,命令一下,他们硬是迎着美式装备冲了上去。邱清泉部队不相信这是事实。这样的部队敢冲锋?独立一旅被围,施长被人拉住,但是他硬是向前冲,拼刺刀,变成拳打脚踢。最后三营耐不住性子,要求上,要打。要打就打杜聿明的指挥中心,猛冲猛打。

就在纠缠时,华东野战军主力来到,从不同方向而来。华东野战军奔袭时甚至没吃饭,累得摇摇晃晃,不知道对方幡号,像十二军打时才知道是杜聿明直属部队。四纵最到的是李弥的部队8军,打成一团。四纵的二营,决定拼到最后一个人,所有人着火,突然一个连队来了,是两广纵队的侦察连。我们的队伍相互增援。但是混乱还是发生了。有的部队跑到了国民党的队伍中,像九纵一个营营长穿着美式军大衣,他命令队伍休息,他躺在民房中,一个人闯进来,要求卸下门板,发现是国民党军,他立即操起枪来了。李弥兵团是跑得最快的。他一开始就这样想,凭什么我们殿后,看谁跑得快?他根本不掩护。到孟集时,杜聿明发现一支部队,军长他认识是黄小淑,你怎么在这儿?掩护的跑到前边来了。命令立即回去。黄军长没法,只得回跑,没多久就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了。

到孟集时,巨大混乱来了,光汽车都不少。徐州市民还跟着呢。这时,杜聿明接到命令,蒋介石发来的,不准再撤退,立即调头去解救黄维兵团。不是反复说了吗?要打就不撤,非得陷入重围中不可。杜聿明第一个念头是坚决不执行。但是想想,要是真被围,整个失败会归结于自己。还是开会吧,最后是还得执行。怎么打?回电,请求空投粮食与弹药。没有。杜聿明很快后悔了,当时太懦弱了,他是耽误了一天,绝对是致命的。回忆时说,想来想去,觉得江山是蒋介石的,由他去吧。他犹豫时,华东野战军主力从三面包围过来了。4号他意识到想走也走不掉了。4日或者是5日时,淮海战场上,黄维被中原野战军被围腰布,近处,徐州的三个兵团也被华东野战军死死包围。两个甚至近在咫尺,随时可能会合,如果会合,就不好打了。仗怎么打呢?听下一讲。

第七集殊死较量·2011年6月25日

中原与华东野战军包围了黄维兵团等。两军怎么吃掉这两个重兵集团呢?两面作战决定了接下来的战斗万分艰难。只能赶紧吃掉一块,肯定是黄维兵团,围久了。但是总攻的命令一拖再拖,一是因为战场是大平原,没有任何有利地形可以利用,二是因为他的火力猛。只有一个办法,挖坑道,往前沿突进。黄维采取的蹂躏战术,他每天都出击,得防止他突围而出。这种情况下,挖坑道没有停止过,越来越接近黄维了,黄维心情不好,首先是吃的问题,粮草光了。伤员无处可藏,粮食得靠空投。高处空投不准,他们所得无几。还有,这以后,蒋介石的电报中看不到顽强拼搏援军将至的字样,只有一个,是自行突围出现。黄维会打仗,他知道这会导致部队解散的结局,他相信只要坚持,也许有生的希望,两个兵团离得近。中原野战军士气就高得多,积极。像他们发明一种武器装置叫飞雷,拿桶装上火药,抛射到敌阵上,杀伤力大,黄维兵团特别害怕这个。他们叫这个谓没良心炮。给守军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惧。前沿到处是标语,投降吧。黄维兵团喜欢一种传单,是俘虏政策,捡到就叠到身上,他们戏称谓八路通行证。常召开讨论会,为什么一年内可以打垮蒋介石政府?印刷画报,鼓励士气。中原野战军吃饭没问题,百姓保障得好,得到百姓全力拥护。官兵们喜欢吃肉包子,吃起来痛快。一个叫张明虎的士兵跑来,后边机枪追着射,我们这边赶紧喊,刚来就吃包子,饱了,蹲下来抽烟。他说过去是铁匠,苦,都是穷人。当晚,参加了战斗。天亮前没回来,都认为是光荣了,难过了。这时,他回来了,背回几杆枪。

9纵11纵攻张围子村,面对的是防守顽强的国民党的主力,他们伤亡大,26旅长向守志,要求继续挖坑道,突破了张围子村。76团3连加入战斗,最后只17人,组成两个班,拿下了最后一个地堡。团长李光带着纵队打张围子村,两天终于攻下来了。3纵打马围子,一直打不下来。19团只剩下几个人,伤亡殆尽。预备队冲,与冲击部队拥挤,没打下来。4纵打李围子村,守军是国军10师。一个团突破一个角,另一个团扑向前沿,这时,战士们听到消息,难过。一个炊事老班长老萧倒在村边。这是老战士了,一直当伙夫,年轻人都爱戴他。有心里话都跟他说。战士们喜欢看他包包子。老萧说,每一粒粮食都是百姓嘴里的,顶着子弹送上来的。我没资格吃。总攻前,他蒸好了包子,推进时,他挑着向前冲,到这儿,被子弹打倒了。战士们救他,老萧不大能说话了,不停地问几点了,官兵们放声大哭,天黑前拿下李围子。四纵官兵红眼了,拼了。10师师部全歼了。旁边的沈庄也被打了下来。守军的85师师长也被捉。黄维还心存希望。12月6日,李延年的增援,蒋伟国亲自带着部队来增援了。但是行动仍然缓慢。这时战斗是最艰苦时,要么吃掉黄维,要么打不下来,黄维反击,与杜聿明会合,反包围就不这样的了。

杜聿明解救黄维的计划一开始就遭到阻击,徐州撤退到现在损失三万多人,部队混乱,他知道这个命令不能再执行了,得赶紧突围,不能被围死了。这时杜聿明也昏了。他唯一的生存希望是协同作战,才有希望。现在黄维打得这么苦,是因为他没下过自行突围的命令。突围是万不得已才采取的行为。就算突围也不能分散,得破一点出来呀。不能理解分散突围的决定是为什么,这样安排必然混乱。兵团总部,组织非战斗人员还乡队,把机关人员集中一块,举白旗向包围圈外走,想共产党不会打。没走到边上就挨了炮弹,这是中间地带,是弹雨横飞处,华东野战军不知道你的身份,没走多远,就乱了。没成功。

李弥动摇了,情报显示他面对的共产党军太强,不能突围。邱清泉这时坚决反对,不能突围。杜聿明就打电话给孙元良,撤销突围的命令,但是打不通。只有孙元良单独突围了,大部分官兵被地方部队与民兵抓了。孙元良不知去向。这使得攻击阵型出现一个口子。46师去堵,也乱了。师长不认识营长,杜聿明决定大部队向前突,向黄维方向突,反正乱了。鲁楼村是华东野战军的10纵,数次易守,来回打,70师72师轮番打,关键时72师投降了。最后,中原野战军一寸一寸地向黄维靠近。大小王庄,中原的6纵攻,这是国民党最强的师,死守不退。最强硬的对手在反复磨,打到黄昏,最后,攻击时,官兵们看到第7纵拿出警卫连,130名小伙子,最后突击开始了。大小王庄被突破下来。警卫连只下来17个。但是,被攻破后,动摇了守军的信心,85军投诚了。(原来的85军军长廖运周是中共秘密党员)。3纵伤亡四千人,所有人都拉上去了,邓小平告诉他,只要把两块敌人吃掉,什么代价都值得。最后终于占领了马围子村。4纵与9纵攻击的是杨围子村。几千匹马全死了,村里一片狼藉。陈赓集中所有火炮,猛烈轰击,把杨围子村夷为平地。

伤亡大的中原野战军请增援部队,华东野战军全力支持。对黄维的核心进攻开始了。中原野战军一个纵队与华东野战军的一个纵队并肩作战。尖谷堆,高二十米,这是至高点了,突破黄维就逃掉了。洛阳营与襄阳营作为先锋,两个营都竞争,开始攻击,两支英雄营齐头前插,何满岗率部队冲锋,不停有人牺牲,最后只三名,一直守到后边的人到来。洛阳营张明命令吹号,半天没听到号响,刚吹就中弹了,捂着伤口吹,短促一声,让全营集中前冲,教导员领队,不久倒下了,到了最后时刻,喊杀声中,黄维决定突围,与覃道善他们分散突围,但是一下子十军乱了套。覃道善大部分官兵被俘。杨伯韬吴绍周也被俘。黄维与胡琏坐着坦克往外冲。不远,坦克坏了,各自逃命。胡琏逃出了战场,黄维被范天枢等人抓获。

第九集决战淮海-王树增·2011年6月27日

1月6日是农历腊八,突然枪炮大作,阵地相继被共军突破。杜聿明的陈官庄有两个兵团,有主力部队,战争残酷。华东野战军从三方突击,一纵对手是国民党的第五军,是主力,这是硬碰硬的战争。二师直接拿夏庄。一个副排长庄德桂,部队是补充来的。前边的伤亡太大,连队中补充许多解放战士,是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士兵,叫解放战士。八个人往前冲,两个战士不动。庄德桂抱着炸药向前冲,铁丝网破了,他被炸得满脸是血。给他包眼睛,不能下去。抱着炸药继续向前冲,到地堡边时,守军反击,庄继续爬,不停擦血,往前一推,爆炸,他摸手榴弹。解放战士站了起来,豁出去上。先锋模范作用显现出来。王兴记负伤三次,带着部队包抄,不退。班长完全被炸飞了。纸片在战前写好的入党申请书。一日本人参加日本反战同盟,被强征入伍,为我们提供情报,被判死刑。抗战结束时,他已是共产党员,他热爱中国人民。他娶的是蒋氏中国人,他也改姓蒋。他的死战友们悲伤。蒋贤礼。

6日的进攻让杜聿明意外。攻击时决心极大。除了前沿混乱,内部也混乱。资料显示,炮火连天时,落下一小教练机,来送突围命令的。高吉人服伤。彭拔臣送信,抬高上座,看到驾驶员位置坐着中将。吵起来了,中将说是剿总中将郭一予。临时机场乱了套,都想跑。炮弹来了,彭拔臣坐在中将大腿上,发动,出事了。下边有一个人,他飞不了。他也被捕了。这一天占领十几个村庄。俘虏了七千多人。一天后,再往里打,战争更坚苦。士气到了最低线了。

国民党军士气完全没有了。平原上什么都没有,饥寒交迫,惴惴不安。老兵们把军官逼着是打还是和。军官也不敢表态。老乡们一起选头头,将来是不是谈判去。都到了绝望的程度了。阵地上常常出现异常情况。突然就举起旗投降了。7日黄昏时,依然占领了二十多个村庄。邱清泉与李弥的兵团,李弥的完全被突破了。晚上后,战争僵持了。陈官庄的村庄只压缩到了几公里。阵地上自己都垮了。9日,血战真正开始了。最后一搏开始了。集中了所有火力。所有部队开始穿插。指挥系统完全崩溃。国民党想用炸弹炸开通道,让杜聿明出来。反而指示了目标,完全围上去。杜聿明光杆司令了。他认为危机四伏,他决定撤离。9日,72军余锦源军长带着部队死守抵抗,抵抗不住又开始撤退,到了胡庄,立即被包围。村庄里副军长谭心找师长商量,投降。派参谋长去谈判。华东的十纵跟他们谈。一万五千多残部放下武器。8军周开成逃跑,突围,被士兵拦住。警卫排长过去,谈谈,过来。过去全被捕了。早被华东战军占领了。高级将领们呢?

天黑后,杜聿明到了陈庄,小小村庄里到处是混乱的人群。国民党五军是五大主力之一,熊笑三军长特别是邱清泉的心腹。这时,熊笑三发牢骚。你们来了,炮弹来了。弄点饭时,来那么多人,哪有那么多吃的?五军主力已经完了。主力46师不行了。200师是最主力的部队,这时成了最后一个据点。杜聿明决定突围。杜聿明火了,是不是想一网打尽。李弥先突围,一出去,炒豆子的时候到了。消失了。接着是熊笑三找不着了。他早就说单独行动就有办法。一走,逃到了台湾。杜聿明突围。四人跟着,邱清泉谭辅烈李汉萍。四人排成一队,工兵营长开路。刚出去立即就散了。杜聿明向正西逃。李汉萍迷路了,被捕了。谭辅烈消失了溃兵中。邱清泉死于战场。10日天大亮时,华东的四纵十一师的卫生处居住处,发现十几人问有没有共军?老乡说到处都是,他们给老乡金戒指,千万不要报告,他直接告诉了。扣押了。押到四纵十一师。当时负责后勤的陈茂辉审问时,发现香烟是美国烟,叫高文明,军需处长,把你兵团的处长都写下来。他哪知道。写不出来。黄维就没蒙混过关。两三天后就见面了。押到了华东野战军总部,四纵得到收条,写着,今收到战犯杜聿明一名,此据。81年死了。只有李弥是个迷。他居然就跑了。一跑就到了徐州,居然到了南京。让他重组十三团。西南方向一直和共产党周旋,打到了缅甸,到1954年逃到台湾。淮海战役结束了。消灭55万多人。高级将领起义的8个,投诚的22个。国民党在北方的主力覆灭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003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裘慕远之《我是一颗小草》饰当当剧照 俺娘田小草剧照

原文地址:裘慕远之《我是一颗小草》饰当当剧照作者:永远支持裘慕远小这也是一部励志电视剧 小草是顽强的,撒在哪里都能生存、生长,直到生机勃勃。会给你一种启示不管我们在事业、生活上多么不得意 只要有一点点希望 和机会我们都不能放

“知行合一”:无限阔大的生命境界《王阳明的生活世界》

“知行合一”:无限阔大的生命境界《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26日 14 版)董平王阳明《王阳明的生活世界》 董平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太湖 选自杨凯生摄《浮生二十四小时》,三联书店出版演讲人:董平时间:11月7日地点: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王树增谈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 王树增 pdf

窦文涛:《锵锵三人行》。今天请来一位红人,许老师,我给您介绍一下,人家给我介绍讲王树增老师是现在战争纪实文学第一人,而且我发现您写的著作,跟您这个块头是一个比例。好家伙,都是巨著,一百多万字。他写长征,写朝鲜战争,最新的是解放战争,也是

诗词情之《凤求凰与白头吟》 白头吟歌词

诗词情之《凤求凰与白头吟》山峰一曲《凤求凰》引出“琴挑文君”或“琴心相挑”之典;又一曲《白头吟》用凄婉哀怨劝收住别恋移情之心。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成都)人。西汉大

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笔记 百家讲坛司马懿八

主讲人简介: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于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擅长运用管理行为学观点分析现实问题。讲授《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看水浒说管理》等课程。2004年3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比强者更强》, 2005年6

声明:《百家讲坛之《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笔记 百家讲坛淮海战役4》为网友城市稻草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