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格言的大串烧(A篇) 幸福的格言警句

博主按:是为我参与创作的《寻找幸福:普罗旺斯的山居岁月》一书的卷尾语,两万三千余字,漫长至博客都喊超载,只能拆为A、B两篇上传,与诸君共享、交流。

素馨,花开【A篇】

普罗旺斯幸福启示录

关于幸福的启示,如果要概括为三两句话,当如是表达——

想得到幸福,就要给人生降调,而非拔高;

必须在内心寻找,而非寄希望于外部世界。

如果非要说得更简练,那就是——

造福,莫如惜福。

杨和平摄于普罗旺斯圣保罗村

题记:人以为上树必须有梯子,他们忘了苹果并不是爬上去的。——顾城

幸福在哪里?

在不在遥远的法国呢?

西游普罗旺斯,寻找幸福真经。

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探索•发现”,陆陆续续获得了一些启示。

今天,我们将萃取“智慧精华液”——格言N则,逐一解读16条幸福启示;

同时,我们尝试运用这些幸福常识,对关于幸福的两首诗•歌进行解析。

你幸福了吗

2010年11月,《中国青年报》抽样调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众的幸福。

当被及“你目前的幸福感如何”时,回答如下:

★一般(38.7%)

★幸福(30.2%)

★不太幸福(19.5%)

★非常不幸福(11.6%)。

——只有三成人感到幸福!

当被及“幸福必不可缺的因素有哪些”时,选择如下:

▲健康(75.3%)

▲经济收入(71.5%)

▲受尊重程度(68.1%)

▲医疗保障(59.8%)

▲住房(59.5%)

▲环境质量(57.5%)

▲价值实现程度(55.8%,这是自我感觉;“受尊重程度”是依赖外世界评价)

▲恋爱婚姻状况(45.8%)等。

——人们最关注的是:身体﹥钞票﹥面子。(博主按:我咋觉得人们更关注第二、第三项呢?)

您的回答、选择是怎样的呢?

史上幸福观四种

古今中外,人类孜孜以求幸福。

放眼世界,主流幸福观大体可概括为四种:

一、人生有为观

以儒家幸福观为代表。

崇阳。

口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

二、自然无为观

以道家幸福观为代表。

崇阴,抑阳。

推崇清心寡欲,主张逃避尘世,重返自然。

——中国的士人,用一句话,就把上述两种矛盾的观点统一起来: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句话的文艺版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官帽);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三、精神有为观

以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为代表。

强调理性作用,追求道德的完善、精神的幸福。认为感官的享受,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

亦即:脱得俗情便入名流,减得物欲便超圣境。

培根如是说:有一个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制你的思想来得到。幸福并不是依靠外在的情况,而是依靠内在的情况。

——以上三种观点,都是以人为本;

下一种观点则截然相反:

四、现世无为观

以宗教幸福观为代表。

我曾为马汉阳先生创作的藏族风曲目写过一段文案:

“皑皑白雪没天路。

几个藏民在五体投地大礼拜。他们用最舒展的肢体,一次次地丈量着信仰的长度。他们就这样一路礼拜到拉萨,得拜上好几年,才能抵达圣地。

古往今来,东西南北,所有的民族,都无比珍惜当下的幸福。这是一维平面的活法;

独独这个雪域部落,万众一心奔来世。他们笃信前世、现世、来世因果,他们是三维立体活法,他们的生活时态跟地球人格格不入。

为了修得一个金光闪闪的来世,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他们入世修行,终其一生,供养不息,持咒不息。

这一生,是藏民争分夺秒修行的一生,是藏民舍弃梦幻泡影、步入永生光芒的一生。

或许,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维层更多、境界更高、前景更美的宇宙生命形态。

这个住得离太阳最近的民族,全世界都在仰望。”(眉批:畸高的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率,亦为藏民惧怕生命“轮回”的客观原因之一)

简而言之,宗教认为幸福在来世,在天堂/西方极乐世界(苦难现世在天河的幸福倒影),号召教徒放弃次要欲求(如视身体发肤为臭皮囊),向最高欲求静穆进军。

夜访普罗旺斯阿维尼翁时,教皇宫前,蜡黄的耶稣吊在极高处(眉批:须知整个普罗旺斯大区都很“矮”)为人类赎罪,其鸟瞰红尘凡夫的悲悯眼神(眉批:这一经典场景,可作为天主教的LOGO),让仰望者深受震撼。

——儒家正视人生,道家简化人生,西哲净化人生,宗教否定人生。

我们有必要梳理人类幸福观,因为这是“元”观念、源观念;

人们五花八门的幸福观点,大体跳不出这四种范畴之外。

关于幸福的十六条启示

在普罗旺斯,我们采访了十二个幸福“标本”,考察了他们的幸福与不幸,互动交流着对人生的体悟。

现在,且让我们温习一下他们的风貌:

——皮尔·卡丹。20世纪世界头号时尚大师,10年前买下拉科斯特村萨德城堡,每年7、8月举办文化节;

——伊夫。巴黎电影大亨,15年前竞选梅纳村长成功,连任至今;

——让。毕生在摩纳哥工作,18年前退休后举家迁到蔚蓝海岸边的一个寻常山寨;

——杰罗姆。土生土长的梅纳村农民,读完农业高职后,留守村里搞有机农业;

——卡萝儿。爱尔兰人,之前是伦敦的电影明星。约30年前,跟先生定居戛纳郊区橄榄庄园,开始写作生涯;

——司徒骥。雕塑家。荷兰人,曾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10年前与妻子带着岳父母移居艾克斯城郊区;

——胡若诗。司徒骥的太太。父为广州人,母为巴黎人。曾在北大学习古代汉语四年;

——罗伯特。前IBM工程师。16年前退休后,投身酿酒业;

——伊迪斯。高特村亚麻手工作坊女老板;

——帕斯克。巴黎品酒师,不堪城市文明病折磨,8年前携妻带子逃离,现居梅纳村,在岩城上班。

——莫奈夫人(Francoise Monod)。哈佛毕业的巴黎大律师,先生为希拉克总统高参。周末常回普罗旺斯卢尔马兰村老家。

——萨玛(Sama)。柬埔寨人,少年时被选送到法国学画。画家,受中国、日本文化影响大。

当然,普罗旺斯卷提到的彼特拉克、梵·谷、毕加索、朵拉等等普罗旺斯诸先贤,其人其事,亦在下文论述之列。(博主注:他们的传奇故事,之前我已一一单篇讲述。)

伊夫村长说,幸福就像是一瓶酒,问题在于要找到好的开瓶器。

以下16条幸福启示,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幸福这瓶粉红酒:

一、像追求成功一样,追求幸福感。让幸福感成为刚性需求

题解: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

罗帕茨发问:谁会告诉我们活着的理由?

帕斯卡尔回答:人人都寻求幸福,这一点是没有例外的;无论他们所采用的手段是怎样的不同,但他们全都趋向这个目标。

奥古斯汀声援:人的确渴望幸福,即使他的所作所为与幸福背道而驰。

幸福是最高真理。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为了获取幸福。

不过,有的人目标感强,而有的人目标感模糊。

对于后者必须棒喝,每个人都当把“幸福感”当回事;

别等幸福来敲门,我们自己去敲开幸福的门!

帕斯卡尔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手段”。具体用什么手段,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福商”。

所谓福商,就是一个人在获得幸福感方面的智慧。

很多人采用的手段是“追求成功”,认为成功了(往往是以获取金钱为坚挺指标),就能获得幸福感。抱这种想法、执这种作法的人,福商欠高。

你还在上EMBA(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吗?对不起,你OUT了,现在的上市公司老总、跨国公司驻华代表都在上幸福课(积极心理学课)了,学时三天,学费三千元,是美元哈。

09年底,清华就开了这种培训“福商”的课程,让学员学会找幸福。“其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这似乎在说明,商业成就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幸福感是一种稀缺资源。

这是一个幸福大萧条时代。

据研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眉批:刚好交得起幸福课学费)时,人群就开始关注心灵质量。

追求幸福感是利人利己的,罗素称:认为幸福是人生目的的人,往往是比较仁慈的,而提出其他目的的人,不知不觉地常常受残忍和权力欲的支配。

记住,下次打招呼,别说:你吃了没?要改为:

今天你幸福了吗?

二、幸福感是稀缺的。人生路上障碍重重

题解:欢乐犹如那盛开的罂粟花,枝头刚摘下,艳色即已差;它又像雪片落河上,顷刻的晶莹,永恒的消亡。——彭斯

幸福感来之不易,留之不易。

幸福不是你想要,想要就能要。

张爱玲的这句话十分惊艳: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具体是些什么蚤子呢?

幸福的人总是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雨果沮丧地说,灾祸……像没有预料到的客人那样来来去去。它们的规律、轨道和引力的法则,是人们所不能掌握的。

障碍分两种:

一种是共同的业障。比如普罗旺斯现在一派宁静景象,历史上可是狼烟不熄,刀兵劫没完没了;

还有一种是个人的业障。即所谓“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比如说卡萝儿无后,罗伯特的孙子无所事事,胡若诗在大学城谋不到教席,帕斯特被巴黎生活压迫得变形,彼特拉克单恋劳拉而不得、朵拉遭到了毕加索的遗弃、梵·谷的画作生前只卖出一幅……

为什么说“幸福的人总是相似”呢?因为只要不遭遇共业障、不共业障,就可以称之为幸福。正如巴特勒所言,在我们没有明确地感到痛苦的时候,那我们大概就算是相当的幸福的了。

但是这个很难,荷马说过,对人来说,不幸要比幸福多两倍。

尽管如此,毕淑敏仍然在鼓励我们:幸福把人生活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三、幸福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

题解:幸福时代的到来,不会像睡了一宵就是明天那样。——布莱希特

在拉科斯特村的皮尔·卡丹餐厅,贴有这么一句标语:要是吃饱了,就能触摸天堂。

这是直译,也可意译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毛泽东四言诗《手里有粮》)

根据《三联生活周刊》刊的那幅世界幸福地图,我们一目了然地发现,凡是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地区,幸福感确实很差。

是的,幸福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周礼》指出,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无所不顺才能幸福,这个条件有点高!

《礼记》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社会)模式,相对现实: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人得以安亨天年(躺得进墓园),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别让失业率膨胀),小孩得以顺利成长(起码能受完九年教育)。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这是前汉时期提出的,这两千年两百年来,历朝历代政府做到了吗?

莫奈夫人认为,一个政府应当致力于提升人民的安全感,让城乡居民都能安心生活。

法国历来有罢工的优良、悠久传统。我们在普罗旺斯时就赶上罢工,每次加油只能加1升,在空旷的乡村穿行,非常担心抛锚。

村长伊夫为政府说话,说他很失望,很多年轻人没工作几年,甚至还没找到工作,就上街边打砸边游行抗议退休法案。

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幸福调查中,95.7%的人认定民众幸福指数与政府作为有关,其中68.7%的人表示“有很大关系”;89.3%的人期待将幸福指数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其中56.6%的人表示“高度期待”。

所谓“幸福指数”,是1970 年丹国王提出的, 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

这个南亚大陆弹丸小国抛出的鲜概念,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共鸣。

毫无争议,高福利政策有助于让国民滋生幸福感;毋庸讳言,跟法国这样的国家相比,我们在社保、医疗、教育诸方面的福利待遇相形见绌。

于是各种抱怨不绝于耳,比如我国的卫生公平性排在世界188 位,倒数第4 ;中产阶层“万税”,导致白领们的薪水“白”领;比如深圳日租6元的集装箱“房”受到追捧,与其说这是在反讽2万房价,还不如说是社会保障的缺失;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然而,中国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十几分之一的水平)……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回忆一下“赶英超美”的典故。年轻的朋友可能比较陌生。

1958年,澎湃着民族主义激情的新中国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我们聚焦钢铁产量,认为两年之内就能赶超,结果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一直到1995年,我们的钢产量才“赶英超美”;

到2005年,我们的经济总量才“赶英”;

迄今,我们还没有“超美。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两年能搞定的事情,结果过了37年,才有所突破。

在社会福利方面,如果我们拿英美标准来比较,是不是在重蹈当年“赶英超美”的闹剧呢?

我们欣慰地看到: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良策,如减免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等等;

“十二五”规划强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逐步成为共识,地方政府陆续开始关注幸福,比如广东正在建立“幸福广东”指标体系。

罗素提示,幸福,显然一部分靠外界的环境,一部分靠一个人自己。

诚然,民生福祉是政府保障的,而其他条件,则需要靠个人去创造。

彼得·梅尔在接受采访时说,既然来到普罗旺斯,就得好好玩,啥都不做。

“啥都不做”,需要硬资本撑腰。

幸福的实现的确需要条件。但是人们很容易走进思维误区,认为只要具备实现幸福的实现条件,就有了幸福。结果呢,从追求幸福,变成追求幸福的实现条件。

比如,金钱是实现幸福的条件之一,但不少时人以赚钱作为人生终极追求。他们的福商有待提高。

梭罗冷峻道破:人类已经变成他们工具的工具。

四、快乐地工作,从中享受幸福

题记:职业和工作在使人得到幸福与满足方面所起的作用,比我们大多数意识到的要多得多。——塞尔斯

考伯说,无所事事不是休息,十分空虚的心灵是痛苦的心灵。

奥勒留正面指出,幸福存在于一个人真正的工作中。

毫无疑问,工作乃人生的重头戏。

皮尔·卡丹接受采访时这么说:当我工作的时候,当我让周围的一切都看起来令人满意的时候,我感到幸福。幸福,来源于工作。如果我不工作的话,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根据积极心理学,专注于工作,容易带来高峰体验。

所谓高峰体验,是指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感,比如,艺术家画出一幅好画,小说家写出一篇好小说,科学家搞出一个发明。

这种体验往往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

梵·谷近乎一无所有。但是,他未必如大家所想像的那么痛苦,那些旋转的画作可以作证:在创作时,他是一次次进入高峰体验的。

福楼拜曾偏激地说过:要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只把自己囚禁在艺术中,而把别的事情都看做无关紧要。

女作家卡萝儿另有看法:与其说是幸福感,不如说是成就感。

罗素那句话颇为警策:

我的人生正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你是否在如此取悦自己?

有一个令人吃惊的调查表明,深圳九成的人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想跳槽。

想想也是,职场盛产“橡皮人”,他们被工作这个匠人捏成诸多样子;无论是哪种模样,都没思想、没个性、没痛感、没效率。

他们是“被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

既如此,幸福从何谈起?

“快乐足球”,“游戏工作法”……这些概念越被提得越多,越暴露出我们的痛苦。

林语堂幽默地说: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有的人工作是为了生活。忍着痛苦在工作,认为休闲才是享福。他们人生的一半是无机的;

还有人生活是为了工作。休闲是在保养,健身是在加油,一切都是为了能更精神地工作。这种绕着工作轴心旋转的人生,也有一半是无机的。

福商比较高的人,应当让生命的所有时间都是有机的。

柏尔给出如下具体策略:

我的生活原则,是令事务成为娱乐,娱乐成为事务。这么一来,工作是一种幸福,休闲也是一种幸福。

工作狂皮尔·卡丹是个异类。他畸重工作:我从不去夜店之类的地方。足球、游泳、滑雪等等,对我来说都很无聊,我的运动是一种工作运动,工作让我感到开心。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也从不娱乐,而是倾尽全力工作。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为什么?

因为他们其实不喜欢工作,所以不幸福;而皮尔·卡丹非常热爱工作,所以他幸福。

有人可能会叹气说,是说得挺好,可我实在厌恶我的工作,怎么办?

伊夫村长这么回答:我们不能去选择做喜欢或不喜欢的事,只能选择把事做好,还是把事情做坏。

品酒师帕斯克的意见更嘎嘣脆:如果你每天早上,不能带着微笑去工作,那还不如不工作。

一句话:给工作加点盐吧!“乐活”!

忙碌的自然界,也分会工作的,不会工作的,听过它们的故事吗?

蜜蜂。从事甜蜜事业。空中作业,天蓝云白,春风拂面,蜜吻百花美眉,干活不累。从不加班,生活规律,采寻常花蜜,酿出蜂王浆,科技含量极高;

蚂蚁。当搬运工跑物流。超负荷劳动,早出晚归,风雨兼程,累流满面,效率低下。偶尔聊发少年狂,自不量力去撼大树,惹韩愈耻笑。

关于幸福格言的大串烧(A篇) 幸福的格言警句

五、与现实两厢情愿,才会有圆梦的幸福

题解:要知道自己什么够得着,什么够不着。当你挑战的时候,要量力而为,否则你就不会感受到幸福。——伊夫

愿望是欲望的具体化。

柯云路忠告:人要善于审视自己的愿望,使它尽可能符合现实,否则就等于把自己继续囚禁在愿望与现实冲突的牢房里受罪。

我们采访的三个人都谈到了这一点——

皮尔·卡丹: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动物还是人,或者石头、空气和花,一切都存在着差异。公平是一种愿望,却是不现实的。我总能做成功我想要做的,但这对其他人来说并不容易;

伊夫:我觉得要得到幸福,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什么够得着,什么够不着。当你挑战的时候,要量力而为,否则你就不会感受到幸福。(罗伯特的观点与此类似,不重复)

诚然,愿望保守了,会遏制发挥。

冒进了,又会损失惨重。——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就是大冒进。

现实中,冒进是主旋律。我们频频看到欲求的无限,与实现能力有限的矛盾。

达博诺一针见血指出:对不幸的最好解释,是我们的才能和期望之间的差异。

柯云路继续点破: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在和现实合作。如果只考虑自己的愿望,对现实考虑不周,那么我们就是在犯一厢情愿的错误。有多少一厢情愿,就会有多少失败的烦恼。

人们事与愿违时,总是埋怨事情,从没想过是否“愿与事违”

什么叫一厢情愿?最典型的就是彼特拉克之爱。

身为教士,爱上有夫之妇;而劳拉连话都没跟他说过。

一代诗圣却为此投入了47年,他自己都说:若不是死亡扑灭了那火焰,我还要挣扎更长的时日。

既然如此,何必还挣扎?他福商不高啊!

他虽然不埋怨事情,但是这47年来,他过得可幸福?

总之,不是所有的梦想都开花。

调整愿望吧,放弃该放弃的,坚持该坚持的。

六、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不雪上加霜,因为烦恼而烦恼

题解:何必在忧愁时抓撕自己的头发?秃头并不能减轻你的忧愁。——西塞罗

莎士比亚说得多俏皮:这世上没有哪个哲学家能忍受痛苦的牙疼。

你幸福,或者不幸福,现实都在那里,不增不减。

现实就是现实,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

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实,何妨顺其自然,听之任之?

刚才我们提到过业障这个词,接受现实,就是消业,消除业障。

且让我们来听一首唐诗的吟哦:

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白居易《听夜筝有感》)

诗作发出了深灰的叹息。

相形之下,哲学家西塞罗的表述则理性的多:

何必在忧愁时抓撕自己的头发?秃头并不能减轻你的忧愁。

坦然接受现实,最大的好处是消除烦恼衍生的烦恼。

不堪的现实导致烦恼A,烦恼A再衍生出烦恼B。比如塞车烦,为自己的烦而更烦。

本已辛苦,而今心苦。烦恼叠床架屋,恶性循环,举目焦虑一片。

操心离开了点,弥漫成面,极大地消耗心能。

摄影家劳拉不能接受被抛弃的事实,当是时她36岁,有才有貌甚至有财(毕加索留下的众多作品,随便卖掉几幅,都能在蔚蓝海岸过得到很好),她却葬心54载,令人长叹;

毕加索之后也惨遭小画家情人抛弃(生平唯一一次),痛了一阵子之后,古稀的他接纳杰奎琳,安度晚年。

卡耐基认为:

我们的疲劳通常不是由于工作,而是由于忧虑、紧张和不快。

一个禅师开示:

所谓得道人,就是无事人。因为烦恼而烦恼,便是在生事。

席勒说得好:

忧虑像一把摇椅,它可以使你有事做,但却不能使你前进一步。

还是雨果说得最抒情:

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

七、幸福感是唯心的,取决于心态而非状态。幸福不可能违心获得

题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林肯

商福特指出:幸福绝非轻易获得的东西,在别处不可能找到,只有在我们身上才能发现。

更准确来说,不是在我们身上,是在心上。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毕淑敏)

周国平尖锐指出:幸福和上帝差不多,只存在于相信它的人的心中。

世界往往并不直接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不同的“滤镜”来看世界。

改变世界,好比蚍蜉(蚂蚁)撼树,谈何容易;而“滤镜”,却不难改变。

所以,我们是有福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幸福的建筑师。(培根)

胡若诗老师跟我们讲过一句法国谚语:装了半杯酒的杯子,有的人看到的是半杯的酒,有的人看到的是已经没了的那截玻璃壁。

酒是半杯——是为状态,无法改变;

乐观的人看到还有半杯,悲观的人看到没了半杯——是为心态,可以调整。

弥尔顿赠给我们一句黑色格言:失明本身并非是悲惨的,不能忍受失明才是悲惨的。

阿维尼翁断桥。如果他的心态不对,那么,他就是无用的、被遗弃的残疾桥;但实际上,恢宏凌波、戛然止步的他,成为了阿城的头号景点,人们用想象力为他续桥,他是罗讷河上半道美丽的彩虹。

周国平这么开导:幸福是一种苟且,不愿苟且者不可能得到幸福。我们只能接受生存的荒谬,我们的自由仅在于我们以何种方式接受。

村长伊夫有点丧气:一天天变老,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降低了我的幸福感。

而比他还大7岁的罗伯特则笑眯眯地说:我目前状态非常好。我觉得自己可能只有17岁吧(眉批:装萌开始低龄化!谭校长当年只敢喊出“永远25岁”的口号),我已经忘了前面那60年,呵呵。

心理学上有一种“认知疗法”。我们要善于改变认知,做一个想得开的人。

有一种心理调节技术据说可以让人更愉悦:常常视觉化最好的自己。

很多人讪笑说这是一种自我陶醉。

其实,幸福感强的人,恰是善于自我陶醉的人:最幸福的人就在于他们有一种天赋——自行其乐。(史铁生)

卡尔顿分辨说,幸福与智慧有这样的区别:认为自己最幸福的人,实际上就是如此;而认为自己最聪明的人,则往往最愚蠢。

塞拉斯在背面探头恐吓说:老是认为自己不幸福的人,永远不会幸福!

总之,“我改变世界”是基本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也代价太惨重;“世界改变了我”是必须的,恒顺众生,你得到的和谐感超出想像。

恒顺众生的反义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后者或许是成功的气概,但绝不是幸福的境界。

八、幸福源于比较,亦葬于攀比

题解: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使他人相信我们是幸福的,而不是力图使我们自己感到幸福。——拉罗什富科

是的,正如达尼诺所言,人们往往感受不到自己的幸福,但是他们却对别人的幸福盯得牢牢的。伊夫村长也跟我们提到过这个观点。唉,什么都是别人的好:老婆、幸福……。

巴尔扎克则得意洋洋地说:别人越是羡慕我的幸福,我就越觉得这幸福更有滋味。

比尔斯的表述很阴暗:幸福,就是观察别人的不幸而产生的舒适心情。

因为一个人若看到别人比他痛苦,他自己的痛苦就会减轻。(彼得)

善良的布劳塔奇殷殷叮嘱:不要向不幸的人道说你自己的幸福。

以上种种,乃竞争法则空降幸福领地后发生的连锁反应。

其实,人除了跟别人竞争,还在跟自己竞争——

伯修斯说,在所有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是曾经幸福过。是的,在失意中回忆美好的时光是最大的痛苦。(但丁)

怎么办?

攀比是一件很纠结的事。富勒语锋咄咄:使人高兴的或者沮丧的,与其说是事实,还不如说是攀比。

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的教训犹在耳畔。

有个佛教徒教过我一个赚“功德”的好办法:见他人行善时,心生欢喜,道声“随喜”,这样,功德就成了“分猪头肉”,见者有份。

如此,有风度,有“着数”(粤语,意为便宜),有境界。

不过,当别人幸福时,你能不能心生欢喜,像巴尔德斯倡导的那样,“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呢?

倘不能,请重新确定心理坐标,切勿“比上”,因为只要比上,自己永远都不足。

要像张韶涵唱的那样: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拜伦早就忠告过,不羡慕别人,这是我所知道的唯一快乐或者保持快乐的方法;(眉批:还要加上不羡慕自己的过去,别“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羡慕嫉妒恨”在网上是个高频词。这一排列组合颇含深意:

羡慕与嫉妒咫尺之隔,嫉妒与恨零距离,恨与幸福远如天涯。

人要比,就“比下”,比下总是有余,年年有余,事事有余。

首先,跟比自己差的人比——不幸的人会以别人的更大不幸来安慰自己。(伊索)

我们请伊夫村长给自己的幸福打分。

他说,我只给自己打1分;但如果把自己跟其他人对比的话,我会给自己10分。与大多数人比起来,我算是非常幸运的。

其次,跟比现在差的过去比——记忆中的痛苦会使当前的欢乐更甜美。(波洛克)

我们要牢牢记取福吉的教诲:

你能得到幸福,是因为你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你有了别人认为好的东西。

我们要当爱迪生说的聪明人:

聪明人只要自己称赞自己就高兴,而蠢人要取得周围人的欢心、嘉许才会高兴。

你聪明吗?你每天对着镜子称赞自己了吗?你每天都是高高兴兴地出门吗?

聪明的皮尔·卡丹不需要周围人的嘉许。他开的是一辆早已停产、连档位杆都是开裂的的标致206,他全不当回事,载着我们满村跑。

可是他的管家需要,所以这个“蠢人”开着一辆“宝马”雕车香满路。

窦文涛剑走偏锋。

据不负责任的传闻称,此公每次上节目前,都强烈要求女同事们跟他亲切握手甚至拥抱,且高声嘉许:文涛,你是最棒的!涛涛,你好棒↗也↘……

很多人听了这个段子后,都笑他太肉麻了。(甚至有人觉得他在揩油)

——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他真是个大大聪明的“蠢人”!他在汲收正能量!人家福商高着呢!

(欢迎博“客”继续阅读《素馨,花开》B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1230.html

更多阅读

宫崎骏动画音乐大串烧 宫崎骏动画音乐

本文转载自淡咖啡777《【配乐美文-xiami】宫崎骏动画音乐大串烧《いのちの名前 ~ジブリ?メドレー~生命的名字》》侧耳倾听...最远的旅行,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是从一个人的心到另一个人的心。(宫崎 骏,Miyazaki Hayao)是日本著名动

关于幸福的个性签名.我不奢侈,只是想要你 qq个性签名幸福

关于幸福的个性签名.我不奢侈,只是想要你1.女人最大的骄傲不是她的长相有多出众。而是她的男人有多爱她。2.伱看看伱的傻样,知道我好了吧!!-生活, 一半是回忆, 一半是继续。 ” ,3.╮你是哪只刺猬,我给了你温柔的拥抱,你却给了我热血淋

266@365幸福是什么?关于幸福最好的答案 幸福是什么诗歌

幸福是什么?关于幸福最好的答案1、幸福就是早上醒来,看到一抹阳光恰好落到枕边。可以不用急着起床,躲在被窝里听着妈妈在厨房里轻手轻脚地忙碌,不一会儿荷包蛋的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2、幸福不是吃得好穿得好,而是没病没灾。3、幸福就

声明:《关于幸福格言的大串烧(A篇) 幸福的格言警句》为网友清香百合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