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白居易一 观刈麦 白居易朗读

常常在想,等我的学生高考以后毕业以后,我的语文课,还能给他们留下什么?以专题的形式学完了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学生读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学习过程中,除了课本上所选的诗作,我都尽力前勾后连,把学生初中阶段所学过的该诗人的代表作品回顾一遍,同时以专题的形式欣赏阅读其他代表作品及赏析文章,于是,与学生们一起,感受了李白的高傲却孤独,体会了杜甫穷却兼济天下的大爱,知晓了济天讽世却也乐天知命通俗晓畅的白居易,走近了艰深晦涩而又绮艳婉丽的李商隐。之后,我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位诗人或一首诗作写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文字……自然,我也知道,学生的作品中有些许“借鉴”的成分,但仍然请大家为了孩子们的“慧眼识珠”鼓掌吧。任何创作,都起源于模仿,我们有理由宽宥孩子们的稚嫩,更有理由期待他们的精彩。

“诗魔”——白居易

高一(1)班 陈洁

唐朝是诗人的国度,“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第一次学白居易的作品,是在《赋得古原草送别》,写出作者送别好友的不舍之情,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野草生命力之顽强。

上高中之后,又接触白居易,是在《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的不仅仅是他听到琵琶女身世之后的同情,还有自己仕途不顺的愤懑,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后来我查了许多资料,发现白居易在当官的时候,会为百姓做事,为百姓着想;可是因为种种原因白居易被贬,他开始了从兼济到闲适的转变。“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他“乐知天命”的最好证明。

白居易与杜甫最大的不同在于白居易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而杜甫是忧国忧民的典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他的凌云壮志;“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写出了他的忠君爱国。不管他个人处境如何,他都一定会兼善天下。

白居易和李白的仕途同样坎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李白感叹自己人生旅途的艰难。李白在年少的时候受过许多不同的教育,所以他的作品总是蕴藏着不同的思想感情,令品读的人琢磨不透。与李白不同的是,白居易的作品被称为“老妪能解”,据说白居易每写完一个作品,都会去读给连字都不认识的老妪听,修改到老妪听懂为止,所以通俗易懂是白居易作品的最大特点。

唐朝的许多诗词作品都表达了个人仕途不顺的愤懑之情还有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不满。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作品也都是他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途径,他也从中找到了仕途不顺的慰藉!

喜白

高一(1)班 凌渝

将时光倒退,回到唐朝,观望该朝兴衰.涌出了多少位有名的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小李杜李商隐等.他们各有各自鲜明的风格,如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李商隐的缠绵深情.而我却独爱白居易.

我爱他的讽世伤怀。“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同处于大唐盛世之下,骄奢与悲惨的状况竟有如此天壤之别。“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辛苦弄的碳就这么的被官吏硬买了?“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人民一年的口粮能买得起一朵牡丹吗?乐山恨啊!他早已对这些如蛀虫似的官员们愤怒不已。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他们却在贪图享乐!乐天却对改变他们无能为力,他只能尽着自己所能去为百姓造福,他只能独自忧愁如何救济百姓。他的思想始终都贯穿着“救济人病,裨补时弊”的信念。

我爱他的闲适伤感,乐天被贬官后,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好诗。大林寺的桃花至今流连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乐天在登山前还长恨着春归的无觅处,当他转入此处看到这桃花林时,那是一种多大的惊喜!“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其中的“铺”字用的妙啊!给人感觉那么的温暖舒适.那江水映夕阳的景色何尝不是人间美景?,当时自求外任,离开朝廷的途中正好遇到这美景,便将他的喜悦之情寄托于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乐天自去过江南对那的美景便是无法自拔了.

望白居易前期仕途一帆风顺,后期被贬为江州司马.乐天体会了从高处掉落地下的失重感.他愁过,也忧过, 乐天感慨自己“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可他并不为此而执着. 乐天更多的是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他还是会沉迷于山水美景,也会将愁绪寄情于酒.因为他深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

乐天乐天乐于天。他终究是一个感性的人。他可以如李白一般潇洒,也可以如杜甫一般忧思于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是那个为素面谋生的琵琶女而感动落泪的江州司马,也是那个对大自然赞叹不已的惜景人.就是这样的白居易,才会为我所爱。

品读白居易

高一(1)班 刘芸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站在荒落瓦砾间,如烧不尽的野草般秀丽的身影是谁?“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衣衫湿。”那坐在飘泊小舟中,闻琵琶曲而湿青衫的人又是谁?我陶醉于他的诗词,我陶醉于他—白居易。

初闻白居易,是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仿佛看到了大火袭向一望无际的草原,却烧不尽那青青小草。无论是古老的荒路还是荒废的古城,此时,一位身着青衫的诗人站在荒落瓦砾间,歌颂这生命人绿色。

初读白居易的诗,我看到了青春的美好与烧不尽的美丽。

再闻白居易,是他人《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赞美杨贵妃的婀娜,却又嘲讽“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烂昏庸。他爱憎分明,敢于直抒己见,利用诗歌直抒胸臆,讽刺和鞭挞贪官污吏,揭露朝廷的黑暗统治。他痛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腐败官吏欺压百姓的强买强卖,他同情:家母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自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愧疚。

再读白居易的诗,我看到了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格,使我学会了明辨是非,与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

又闻白居易,是他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情感的芦花在秋叶的凉风中瑟瑟着,伤感之情随风飘散。”同时天涯同时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同情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和凄婉人生,同时也对身处被遗忘的角落的自己感到悲哀。”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伸张主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

又读白居易的诗,使我多了一份世事哀叹,多了一份同情心。

如今,物是人非,千年又一季,而白居易的诗歌及其精神仍鼓舞着我。野火春风中的小草,刚正不阿的身影,秋江夜月中的芦花。品读白居易,我读到的,不仅仅是诗歌……

白居易的悲与泪

高一(1)班邱蕙雯

他曾兼济天下,为百姓之苦而感慨;他曾不畏权贵,直言上书论事;他曾在琵琶声中,落下点点的泪。白居易的每一首诗都讲述了他的所见与所闻,无不令世人惊叹。一首《琵琶行》,让我对他所经历的事情感到好奇。他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才会在秋夜的江边、凄惨的琵琶声中湿了青衫?

他曾写过许多的讽喻诗。《观刈麦》中的“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达了他对于人民生活的穷苦的同情,但更多的是他为自己的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他有自己的良心,他知道人民的生活有多么贫苦,他愿意为百姓做事,这是兼济天下的白居易。

但在他四十四岁的那一年,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却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作为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可是那些掌权者反而说他这么做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他被贬到江州的第二年,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行》。在嘈嘈切切的琵琶声中,心情阴郁的白居易为了自己的不被重用而落泪。被贬是一个真心为民为国的官的最痛苦的事。在《琵琶行》中,他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写自己被贬前的事,但在“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等句中,却隐隐地写出了此时他的境遇的窘迫。或许是因为他坚强得不为旧事感到后悔,或许是这旧事实在是让他不忍重提……他为了遇见“同是天涯沦落人”而落泪,琵琶女与他如逢知己,相怜相惜,白居易的愁怨之心得以安慰与同情。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积蓄在心中多时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白居易注定是不平凡的。他有着不平凡的故事,不平凡的文笔,不平凡的心灵。他的泪滴落在琵琶上,奏出了比《霓裳》、《六幺》更动人的哀曲;他的泪滴落在他的一生中,没过了他那为无法报效祖国而悲伤的情感;他的泪滴落在青衫上,斑驳的泪迹如雪地中的血滴,刺痛人心……立在湖边上的石狮子啊,你还记得那个白司马吗?白司马怕是不记得你们了。那醉不成欢的人,早已在琵琶声中远去了。

梦寻《琵琶行》

高一(1)班 吴铭珊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

在贬官的第二年秋天,白居易乘着萧瑟的秋风在夜里为友人送行,不知不觉间被远处传来的阵阵琵琶声触碰了耳膜也触动了心。

他等到了,他终于等到了!他终于等到了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天涯歌女。他们一弹一唱,吐出了各自的苦愁,发泄出了同样的情绪。他,终于等到了他的风尘知己。她,终于寻到了她的知心友人。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白居易写人写己,笑人笑己,经历过宦海浮沉的他又怎不能理解

我读白居易(一) 观刈麦 白居易朗读

歌女的坎坷命运和凄惨的身世呢?除了白居易,又有谁能听得懂那一曲琵琶的秘密呢?又有谁能够如此的耐心倾听那琵琶女的漫漫人生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应该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琵琶女心灰意冷,对自己的身世感到惭愧的表现。她内心的隐隐之痛早已在白居易眼前表露无遗。而“未成曲调先有情”中的“情”不正是白居易眼中琵琶女的悲哀之情吗?通过白居易奇妙的文字,一幕幕琵琶女弹奏的姿态跃然纸上。时而急促时而婉转低回的琵琶声仿佛萦绕耳畔。闭上眼细细聆听,我听见了,我听见了琵琶女的细细道来,悠游自在;我听见了琵琶女的心潮起伏跌宕;我听见了琵琶女对时光逝去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我听见了琵琶女的哀怨凄苦……”原本气压京城,艳盖群芳的天涯歌女竟变为年老色衰,风华不再的商人之妇。想到这,我不禁泪湿衣襟。

白居易是多么伟大的人啊,为了体恤百姓而被贬官。他常常视察民生,了解民情,这无疑是一位清白正直的好官。他笔下的《琵琶行》,讽刺了那恶毒的社会,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仕途遭遇。一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竟能被一曲琵琶弹得泪湿青衫。可见,他自身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言之痛。曾经积极强硬,耿介不屈的白居易被社会捉弄得只剩下知足随缘,安时随命的生活态度……

梦寻《琵琶行》我寻到了真正的白居易!

长恨相思绵

高一(1)班 何亦扬

白居易,唐朝,诗魔。

老师曾说过,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说是“老妪焉能尽解诗”。唐宣宗也曾写诗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但是,我却觉得白居易的诗太深太深,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像隔层纱似的朦朦胧胧,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深奥。

花开少年时。

白居易与湘灵是青梅竹马的玩伴,湘灵亦是为白居易的初恋。《邻女》就是他为湘灵所写的诗,赞美她的美丽和悦耳动听的嗓音。但是,即使这情深这意重,却也抵不过这冰冷的封建社会的不近人情法则。门不当户不对也终究是得不到他人的祝福与赞美的。

花长青年时。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他们曾那么近,只相距一桥。却还是抵不过时间,渐行渐远。可惜“愿为深山木,枝枝连理生。”这愿望,只能是白居易一生中深埋在心底最深处的愿望了,那么远,那么遥不可及。

花盛中年时。

也许只有经历了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才能深深体会这社会的恶,才能再飞黄腾达时兼济天下,修白堤、蓄水灌田;才能在被贬穷时独善其身,品诗画、饮酒作乐;才能成就白居易这么个伟人,即使没能力帮助他人,也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同流合污。

花伤迟暮时。

也许看透了人间沧桑,才往生弥勒,希望来世能到菩萨身边。白居易他自己体会过什么叫爱情悲剧,也许只有这样,才更能感于别人爱情,游浔阳江时,才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访仙游寺时,才感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所以会被唐玄宗和杨贵妃那凄婉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深深打动,才写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种千古流传的名句;才写得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令人向往的美好爱情。

恨绵绵,思连连,执手泪眼,长恨无期。

诉说那回旋千年的琵琶心声

高一(1)班 王伟楠

似耳边传来隐约而又飘忽的琵琶之声,如小桥流水般的低沉婉转,绵绵不绝,又似有情游弋其中,忽而欢快急促,忽而冷涩幽怨……琵琶声中承载了琵琶女的喜乐悲欢,也承载了白居易复杂心声。

夜晚的浔阳江边似弥漫着一股悲凉凄惨的浓雾,离别的不舍,悲哀的感慨……微凉的秋风滑过,拨弄的枫叶与荻花瑟瑟作响,却拨不开那浓浓的大雾。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营造了清晰如画的悲凉意境,秋夜的凉,诗人的悲舞动起一阵悲凉的风,呼的一声拂过,令人顿感秋凉袭身,心头涌现出诗人悲凉凄惨的心情。

一船离别的不舍,却只有用美酒浇洒,不闻管弦之声怎么能诉说出心中的苦闷,也罢,也罢!惆怅的远望,一镜茫茫的江水中,挥洒的下的月光泛着点点悲凉的月光落在江中映出了一轮月,却也是江浸月,只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才能镌刻这泛着悲凉的意境于其中吧

但就在此刻一阵琵琶声随着江波飘荡而来,送上船头,缠住离别,绕上心头,料想那琵琶声一点美妙至极才会有“主人忘归客不发”之景,似唯恐和惊扰了弹者,便顺着那飘荡的琵琶声悄声询问弹者谁,然而“琵琶声停欲语迟“所弹者似语又停,好不拨撩着人们的好奇心,如此妙音怎能错过便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此的呼唤,那急迫之感跃然而出,而凭借此句,琵琶女的羞涩与遮掩也得以体会。

经过调弦蓄意,情意不自间流露弥漫四周,慢慢的,琵琶之声犹如急雨,急促而粗重,缤纷不断,又如窃窃私语低沉婉转,交错而弹正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急促轻细而缤纷清脆奏出了急切愉悦的情调,自此为第一乐段罢。第二段的琵琶之声则以“间关莺语花底滑”作比,其中以“滑”字为最赞,轻快流畅的旋律传神而出,渐渐地,乐声变得缓和,变得幽怨,一种悲哀忧愁的情感糅合进了琴声,流荡四周,徘徊着,徘徊着……倏尔,犹如铁骑突出般刀枪骤鸣,银瓶乍破般水浆四迸,音乐激越雄壮,惊心动魄,热烈而紧张,不禁有余音绕梁之感,仿佛是一场巨大的音乐盛宴,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琵琶乐曲声情并茂,有如江潮叠涌,奇峰层出,,又如云海翻滚般声势浩大,实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之绝唱!

耳边隐约而又飘忽的琵琶之声愈奏愈美,回旋千年的时光,不曾使它半点容颜衰老,却只为它添上更美的音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1554.html

更多阅读

我读谢德仁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

我读 谢德仁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每次提到对我影响最大的专业书籍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谢德仁的这本“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除了小说之外,让我废寝忘食的专业书籍这是第一本。应该说买下这本书纯属

转载 我读过的GL文和Les文 剩女lesgl网盘下载

原文地址:我读过的GL文和Les文作者:Xylitolupdated on May 20,2007在看原创GL文正好满一周年的这个时候来更新这篇大约半年前所写的日志,以作纪念。看了半年的原创GL文和Les文,想对这段时间读过的文章作个梳理,于是乎想到写这篇网志。首

声明:《我读白居易一 观刈麦 白居易朗读》为网友風正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