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三模诗歌鉴赏《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资料补 西江月 江行 辛弃疾

2013三模诗歌鉴赏《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资料补充

高三语文备课组

据专家考证,这首“戏作”词作于淳熙五年。全词为《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解读这首词的词序,它提供了一个矛盾焦点,矛盾在于“感心之物”(采石岸)与他的“感物之心”(词人所表达的感情)相悖。

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长江最窄之处。它无论对于宋朝历史还是对于辛弃疾个人经历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地点。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参谋军事;……十一月甲戌,命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往芜湖,趣(李)显忠交(王)权军,且犒师采石。丙子,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督舟师败金兵于东采石。”这一仗虞允文带领一万宋军打败了四万金兵,是南宋难得的一次辉煌。辛弃疾渡淮时,应该正是宋金鏖战之时,虞允文大败金兵,辛弃疾一定知道。何况虞允文是辛弃疾的恩师,辛弃疾曾于南归十年后的乾道七年,在司农主簿小官任上写了著名的战略文章《九议》呈给当时的丞相虞允文,得到虞的赏识和采纳,辛弃疾后来的升任也与此不无关系。

按说到采石矶的辛弃疾应该是回顾胜利缅怀恩师激发诗情的地方,面对这个“感心之物”,按辛弃疾的性格应该浮想联翩、壮怀激烈奋而作豪放词才是,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偏偏作了一首戏作词,并且是他的创作历程中的第一首“戏作”的词。

表面看,淳熙五年是辛弃疾仕途平坦顺利的一年,稼轩时年39岁,正当年富力强,仕途亨通。淳熙二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受丞相叶衡的举荐,辛弃疾出任江西提刑,平茶商军赖文正之后,受到朝廷赏识,得到嘉奖与升迁,先后除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再迁隆兴府江西安抚,到了淳熙五年的春天,在江西安抚任上只三个月的辛弃疾,就被召为大理少卿,到了京城临安。同年九月,就又出任湖北转运副使。正如他自己所说:“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霜天晓月•旅兴》)

但此时辛弃疾心情是动荡不安的。朝廷表面上基本相安无事,实际上矛盾重重,不仅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还有各个派系、各种阵营、各个利益集体中的矛盾,当时新任的右丞相是史浩,他思想上对南归的豪杰志士很不以为然,甚至是歧视。史浩曾经与张浚辩论,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并称北方归来者为“归正人”,不赞成对“归正人”委以重任。这使得辛弃疾困惑、忧虑,甚至是怨恨。从他的词作《水调歌头》的题序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淳熙丁酉,自江陵移帅隆兴,到官之三月被召,司马监、赵卿、王漕饯别。司马赋〈水调歌头〉,席间次韵。时王公明枢密薨,坐客终夕为兴门户之叹,故前章及之”。辛弃疾痛恨朝廷中的“门户”之分,但在词中他说“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对敌手表示不屑,但也表达了“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毫发皆帝力,更乞鉴湖东”,也有归隐的无奈。

他的恩师虞允文也是一个悲剧。在虞允文领宋军大获胜利、完颜亮被部下所杀的大好形势下,高宗赵构反而向金国乞和。而到了张浚符离集战败之后,议和派就明显占了上风,从此南宋无大战事。虞允文被迫辞去相职,调任四川宣抚使,死在任所。他也没有再现历史的辉煌。在这样的地方悼念赫赫战功而下场悲惨的虞允文,辛弃疾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辛弃疾在平茶商军的“平内乱”中,显现自己的军事才华与谋略,而这样的战斗对辛弃疾来说,不过是“牛刀小试”耳。他的大抱负、具谋略、有胆识、通权变的《美芹十论》与具有战略讲战术《九议》也就因主和派占主流而失去了时机付之东流了,这对以恢复失地为毕生之胸怀的辛弃疾来说,肯定是一个沉重打击,萌发归隐思想是正常的,但是此时辛弃疾思想中的主导意识绝对不会是归隐。

我们可以将辛弃疾在采石矶前后所作的词做一个比较。就在过采石矶之前过扬州时,稼轩写下《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落日寒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词中虽然写的是历史上气盖云天的英雄与波澜壮阔的战争,但也是写绍兴三十一年扬州战争场面。当年宋金对峙,宋军的气势豪壮,而野心勃勃的完颜亮,竟然在扬州被部下所杀,两厢对照,大快人心。辛弃疾还写了自己南归时的英姿以及现在又过扬州的悲凉心态与对朝政的嘲讽。

另一首也是作于同时的词作《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过眼溪山,怪都是旧时曾识。还记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老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痕。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这两首词虽然表现了忧患,但都被词评家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在扬州这个特别能激发战斗意志的地方,辛弃疾内心却被深深的失望所占据。这是一种化不开的矛盾,在这样的特定的场合与复杂的心态下,辛弃疾写了豪放词也好,还是写了“摧刚为柔”的婉约词也罢,都是可以理解也顺理成章的,他并没有写谐戏词。

而在采石矶,他用了一种特殊的形式:戏作词,表现了情感的复杂,并用了一个富有深意的意象——渔父。

渔父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富有传承性的人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渔父是隐逸的象征,寓以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的文化内涵。屈原有《离骚•渔父》,张志和有《渔歌子》,苏东坡有《渔夫》四首,陆游也作《渔父》。渔夫在各时代的文人笔下经常出现,表现的也是一种隐逸江湖的适意与快乐。

但是稼轩词中的渔父并不与张志和、苏轼、陆游笔下的渔父相似,与屈原《离骚•渔父》中的渔父既一脉相承,也有差异。在《离骚•渔父》中,渔父劝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离去的时候,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辛弃疾的渔夫词也仿照离骚渔父的口吻进行劝解:“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景色一片壮丽,你要像白鸥一样放达冲淡,无心于政治风波。“别浦鱼肥堪烩,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隐居的生活是十分惬意的,虞允文辉煌的战绩已成千年往事,还管什么国家兴亡的闲事呢?最后一句这就是激愤的反语了。稼轩的渔夫表面是劝解,实质是不平,可以说,渔夫其实是辛弃疾,用反语表达了辛弃疾对朝政的不满与对主和派的愤怒,这种激愤就是典型的稼轩性格。

这首渔父词是稼轩前期谐戏词的一个典型之作,它已经奠定了稼轩谐戏词的基本风格:“化愤怒郁闷为诙谐”,但“化”得并不彻底,可以读出他的善用反语、善用嘲讽和愤世嫉俗。这种风格在之后的《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江神子•闻蝉蛙戏作》、《一枝花•醉中戏作》、《柳哨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等词作中都得到传承。可以说,辛弃疾的第一首“戏作词”,在他的谐戏词的创作中,有着奠基的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1930.html

更多阅读

《金戈铁马辛弃疾·赵晓岚》笔记 金戈铁马的意思

金戈铁马辛弃疾·湖南师大·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01_少年英雄_赵晓岚.2009.08.12辛弃疾被称为“词坛飞将”,1162年,靖康之变过去了三十多年,在金人占领区,宴会进入高潮,张安国宴请金人,外边有人见他。带几人去,看见一个高大身影,一把拎起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教学方法:知人论世,涵泳品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

声明:《2013三模诗歌鉴赏《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资料补 西江月 江行 辛弃疾》为网友可能是因為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