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囚徒天子光绪》喻大华主讲 笔记(上 囚徒天子光绪10

说明:因许多人名用字偏僻,不好打,或许内容不尽全面,朋友们谅解。

囚徒天子光绪·喻大华

主讲人简介:

喻大华,1963年2月生,辽宁辽阳人。先后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主讲中国史学史、史学论文写作、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晚清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十余年来,出版《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等著作两部,参编著作近十部,发表论文50余篇。

(一)飞来的皇冠·20111029

(光绪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他四岁登基,三十八岁辞世,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四年,就在位时间来讲,仅次于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和在位六十年的乾隆。然而,这个名义上的一国之君,却充当了慈禧太后的傀儡,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下,光绪生活没有自由,爱情不能自主,最终含冤九泉,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可以说,光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囚徒天子。那么,光绪到底是如何成为清帝国皇帝的?)1911年春,光绪死去三年,恽毓鼎回忆时说,每天记载其言行,光绪帝总是愁眉苦脸,连百姓的幸福都没体验过。在清末明初,提起光绪,忍不住流泪的人不少。三十四年皇帝基本上是囚徒。光绪本是王子,可以走自己的自由人生路,父亲是醇亲王,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1871年,命名为载湉,本是水波平静的意思。哪里想到,四岁就命运发生了逆转。这得从同治的驾崩谈起。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一个傍晚,同治皇帝死了,结束了短暂一生,终年十九岁。死于天花,这是咸丰的儿子,生母是慈嬉太后。他一直是傀儡。王公大臣们都哭。然而,大家心中茫然,统治危机来临了。同治不过是傀儡,死不影响国家运转,哪儿来危机呢?这是男权社会,女子没继承权,慈禧只能越俎代庖。不立新君,就不能发布死亡的消息。清的皇位一直是父死子承,这是基本规制。皇帝临终立储,即使没有,取下君主事先立好的秘旨,拥立新君,可是同治无子,怎么办?慈禧命令内务府通知相关大臣,晚上到养心殿开会,接到通知的都知道是紧急会议,心中七上八下。同治无子,这种情况下,补救的办法是过继一个,由嗣子继位。怎么过继呢?择胞兄弟之子,以为嗣。首选亲兄弟的儿子,其次选叔伯兄弟的儿子,尽量选择血统相近的,得遵循这一原则。同治要选择嗣子,只能从叔伯兄弟儿子中选。只有奕纬有子载治,与他同辈,有两个儿子,只能选他的。载治名分是奕纬的儿子,可是奕纬死时,24岁,没有儿子,选择的是载治过继给他,名分是儿子,血统上不是,载治本名载中,特意改名,因为道光帝的孙子都有三点水“氵”偏旁,其实与道光不存在血缘关系。溥侃溥轮要是过继,肯定难接受。想到此,大家傻眼了,宗室中再找不到合适人选了。怎么办?

同治皇帝驾崩,紧急会议按时召开,晚上八点了,在当时是深夜了,养心殿暖心阁里,所有人一身重孝,每个人心中都在苦思冥想谁会是皇位继承人,两宫皇太后一边来一边哭。一身黑色棉袍,坐下来,当年听政时的帘子也顾不上挂了。她们扫视着群臣们,有近支宗室,像同治王的五叔六叔七叔八叔九叔,这些人是道光的皇子,咸丰的弟弟;二是远亲宗室,血统不算远的,像景寿,属于外戚;三是军机大臣;四是内务府官员;五是同治帝的师傅们。五部分人中,近支宗室军机大臣们都有发言权。师傅们算列席,没有发言权。会议开始后,就有人提到请为同治立嗣,提到溥侃二人,惇亲王马上提出“疏属不可”,这下子合乎慈禧的心意,立即指明,溥字辈没有合适的人选。但是,只能在平辈载字辈里选择了。只能改为叔伯兄弟来继承了,这是大胆的思路,可供选择的就多了,恭亲王的儿子就可以,年纪与同治王的年纪还差不多。载湉也得了公爵。对这一段历史,最权威的记载是《翁同龢日记》。记载过,慈禧提出要垂帘听政,要立小皇帝,军机大臣请立贤者,一定是长者。这里,慈禧与军机大臣们发生了争执。慈禧太后的权力欲,让军机大臣们让步。军机大臣们是为载瀓们在争取机会。慈禧对奕訢有戒备。何况他儿子还是欺男霸女,更何况欺占的还是他婶。本应当治罪,最后还是慈禧算了,放了他。同治皇帝寻花问柳,不知道去哪儿,也是载瀓带的路,这样的人哪能继位?但是国家有事,得赖长君。

(同治朝的政治格局十分独特,实行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辅政的制度。这三个人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慈安太后虽然地位尊贵,却心无政治;慈禧太后位居次席,却拥有极强的政治欲;奕訢精明能干,却缺少权谋。三个人必须相互倚仗,才能掌控朝局。然而,随着奕訢领衔军机处屡建奇功,声名鹊起,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强烈不安和猜忌。所以,在选择新君的问题上,她自然而然绝不会给奕訢之子提供这样的机会。但是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还有什么能让大家心悦诚服的解决办法呢?)慈禧怎么说服大家呢?慈禧没纠缠这事,沉痛地说,文宗无次子,也就是她自己的丈夫咸丰没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也”,这样说,意思丰富,把话题转成给自己老公择嗣,大伙儿才发现咸丰也绝后了,确实出人意料;也说成择嗣,不说是选皇帝,这一改,就把国事变成了家事,军机大臣们就不好插口了;提出立幼,选小孩子的理由,抱小的有利于加深感情呀,这是人之常情,军机大臣更不能说什么了。转头对慈安说,对吧?慈安连连点头。选择醇亲王奕澴的儿子,他震惊倒地,是喜极而泣?依他的了解,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儿子前途未卜,放声大哭。昏迷中的他被抬出养心殿,载湉本是咸丰的侄子,还是慈禧的外甥。现在成了新一代君主。他继承的就变成了咸丰的皇位,维护了父死子承的体系。

散会了,两宫皇太后离去,大臣们面面相觑。军机大臣们愤愤不平,更何况清自开国以来是头一遭遇到这样的麻烦。内务最后拟定上谕,没想到,翁同龢提出疑问,上谕明确了是咸丰的嗣子,没确定是皇帝呀。载湉进宫是来当皇帝的,但是现在是不是皇帝呢?最后明确是皇帝,给内务府提出了难题。以前继承皇位不存在抬的问题,现在,同治死了几个小时,新皇帝正在睡觉,还得去抬,怎么办?迎立新君刻不容缓,干脆请问皇太后,用什么礼节?两宫皇太后哭得抬不起头来,反正抬进来吧。内务府布置得手忙脚乱。半夜,紫禁城传来闷响声,几个门次第打开,仪仗队簇拥去西城,直奔宣武门,迎接新君主进宫,奕澴还在昏迷呢,由载湉生母叶赫那拉氏处理。她也心如刀割。控制不哭,眼泪止不住。孩子要与自己分别了。载湉才三岁多,从梦乡中唤醒,哭着喊着,皇帝落到了他的头上,幼小的他,除了睡觉还有更幸福的事,在场的每个人,谁能想到皇帝带给他终身的苦难呢?

(二)饥肠辘辘的小皇帝·20111030


百家讲坛之《囚徒天子光绪》(喻大华主讲)笔记(上) 囚徒天子光绪10











(五)其实不想走·2011年11月2日






(六)凄惨的婚事·2011年11月3日






(七)叫声父亲真的很难·2011年11月4日






(八)后宫的烦恼·2011年11月5日





(九)狼烟在东方升起·2011年11月6日





(十)天涯何处是神州·2011117



(十一)当光绪遇见康有为·2011118





(十二)戊戌年的那些往事·2011119

康有为实施自己的计划,给信翁同和写信,请他推动光绪赶紧变法,另外,让杨深秀以自己的名义上奏,立即实施新政,这时光绪下了决心来变法。尤其是翁同和沉浮四十年,更何况风险史无前例,难免要做评估。他们都不得不承认没一定成功的把握,但不得不面对亡国的结局。衰败通过变法富国的例子不少。康有为描绘了这个美妙的前景,光绪年轻,当然向往,人生路还长着呢,对国家与自己的使命都能让他放胆尝试。梁启超说过,光绪的心态是,不是不知道变法的风险,是豁出去了,赌一把。然而光有决心与信心也不行,但是,他不过是傀儡,没太后首肯不是白日说梦吗?其实刚开始慈禧早有卫闻,并不反对光绪变法,只要不触动其权势与利益就行。在德国强占胶州湾时,光绪哭,她也就说,看着办吧,不干涉你。可是这时,光绪采取了不太正确的作法。光绪却急火攻心,光绪本与太后关系紧张,就让奕劻转告慈禧他要变法,激动地说,太后不愿意,他就不愿意做皇帝了。此举十分不妥,毕竟是母子,有什么话不好亲自解释?要别人转告?奕劻不是近支宗室,但是靠走近慈禧而得以晋升为亲王了。奕劻向慈禧传旨,当然不会如实转告,但太后还是生气了,“由他去办,办出再说”,这时她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应该是在轻蔑光绪,让光绪变给她看。奕劻委婉地报告给了光绪,由你去办,于是变法开始了。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向全国发布,变法的号角真正吹响了。

(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即公历1898年6月11日起,光绪帝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新政诏书,一共多达一百八十多条,内容涉及经济、文教、军事、政治等方面。比如:在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铁路、矿产总局,开垦荒地,兴办实业,修路开矿,奖励发明创造等;在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兴办学校;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裁减旧军,力行保甲;在政治方面,取消闲散重叠的机构,准许旗人自谋生计,百姓可以向朝廷上疏言事等等。由于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史称这场改革为“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大变革,它指明了时代的方向。同时,这还是一场爱国救亡的启蒙运动,体现了不甘沉沦,渴望独立富强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此时清王朝的官僚队伍,早就习惯安于现状,即使是微小的调整,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何况这样一场关涉全面的大变革,所以,反对势力之大也是空前的。那么,此时的光绪皇帝承担着多大的压力呢?而慈禧太后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变法刚兴起,触动了慈禧的敏感神经,会不会触动她的利益呢?顾不上当初的承诺,第五天就下了三个决定:一是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镇守京津;二是新任二品以上官员得向她上折谢恩;三是让翁同龢削职为民,这是对帝党致命的一击。翁同龢与皇帝是有分歧,光绪却不可能对他一撸到底,这是推动变法的关键人物,此刻这样做,光绪不至于如此弱智。后党集团排斥打压,选在翁同龢69岁生日时罢黜他,可见一斑。翁同龢向光绪辞行,从此退出政治舞台,1904年去世。第二天,召见康有为,这是二人唯一的一次见面。康有为强调三点:不能动摇变法的决心;描述了改革的美妙前景;变法其实不难。有多大的权就变多大的法,救国总可以。二人谈了两个小时,把他委任到总理衙门。并给了专折奏事的待遇,随时可以上奏折。光绪开始反击,裁官,裁闲散衙门,裁了三个省的巡抚,这是多难的事呀,可见其改革的力度与决心。礼部尚书与侍郎裁了六个,并把谭嗣同拉到身边,加强变法力度。

(对中央机构和各地督抚的裁撤,反映了光绪义无反顾的决心,种种措施也是力度空前,然而,这也触犯了慈禧太后和整个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当时,慈禧太后虽然静居于颐和园,但双眼却一直盯着紫禁城,她的心腹可以随时将朝廷动态传达过来,大批太监也布置在皇宫各个角落,随时监视光绪帝和大臣们的一举一动。慈禧太后还要求,光绪帝必须定期到颐和园向她请安。通过这些途径,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朝廷,操纵着光绪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变法维新的事业究竟能走多远呢?)光绪没想到阻力如此之大,康有为本有一套宏大的计划,现在施行的不过是最浅的皮毛,就是这样惹得反对浪潮汹涌,从废八股就可以看得出来。只不过是调整考试科目而已,八股文结合多种写作技巧,但是重形式轻内容,批评由来已久,现在想改成策论,写有关国计民生的议论文,按说这样的合理的调整,会有多大的反对声音呢?梁启超回忆,当时上递奏折,都察院不收;请总理衙门交,也不收。都难传到皇帝手中。上万人当时在会试,听说后发誓要与梁启超拼命。变法时,下诏废除八股改策论,光绪其实也遭到同样强烈的反对。刚毅说得表示太后,不给下发谕旨。后来太后同意了,才勉强发了下去。八股都是从四书五经命题,几本书的字不多,题出得差不多了,苦练书法,就能考得好,改成策论,就提高了考试难度,士子们当然反对。

再比如裁军几十万,他们丢饭碗,会不反对吗?旗人自谋生计,等于改变了包养制度,国家不养活他们了,能不引发地震吗?颐和园许多人来请愿,都指责光绪,变着法儿地上纲上线,甚至造谣,慈禧当然更反感了。政权仍在她手中,出了北京,有几人把光绪的诏书当回事?新政成了空文,变法进了死胡同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绪帝推行的变法新政在反对派的强烈阻挠和破坏下,走向了死胡同。慈禧太后已经明确表达不愿尽变其法的态度,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也达到了白热化。到光绪二十四年秋天的时候,形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局面,社会上甚至风传慈禧可能废掉光绪帝,光绪对此也有耳闻。那么,面对自己命运的朝不保夕,面对变法维新的日益艰难,光绪帝将做出怎样的选择?慈禧太后又将使出怎样的狠招呢?)慈禧等人认识到改革不利于满清统治,酝酿着对维新派进行打击。光绪变法夭折,自己的代价就可能大到皇位不保,他要推进下去。光绪还得到小道消息,要废掉自己的皇位,军事演习后安排有阅兵式,光绪要求废除它,太后不答应。这更加重了光绪的疑虑。天津是荣禄的大本营,这样的后果不意外。此时,不少大臣准备拥护慈禧重新亲政。光绪知道自己的代价更可能是是付出生命为代价。他势单力薄,深知后党的力量,康有为等是他唯一的希望与寄托。他下旨,在七月三十日,召见杨锐时将密旨交给杨锐,让他找维新派想办法。当时已有顽固派请求抓捕康有为等人,康有为在接到密旨时,看到“朕位且不能保”字样,就痛哭不已。他发誓要挽救维新大业,准备与太后决一雌雄。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2932.html

更多阅读

百家讲坛之《一代女皇武则天》 百家讲坛武则天6

百家讲坛之《一代女皇武则天》一、武则天的出身  武则天,属猴,山西文水人(先后嫁了两个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人是父子关系,生了两个皇帝:唐中宗和唐睿宗)。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一生结过两次婚,与第一任夫人相里夫人生两个儿子武元庆

百家讲坛之说慈禧 百家讲坛之不良人

序阅读 11695 人次 收藏本书 告诉好友 发表评论 加入书架□作者:隋丽娟序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邀请,在《百家讲坛》大型系列节目中,全面系统地讲述慈禧,隋丽娟教授是第一人。她的电视讲稿,经过整理、充实、推敲、完善,以《说慈禧》

声明:《百家讲坛之《囚徒天子光绪》喻大华主讲 笔记(上 囚徒天子光绪10》为网友不朽的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