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之死 赵云怎么死的

1.
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对东吴来说,是一个转折命运的纪年点。在这一年里,东吴第二任丞相陆逊,带着他无际的愤恚,溘然离开了人世,卒年63岁,此时离他流徙到荆州,还不到半年时间。陆逊病故的噩闻传至建业,全城的百姓们都为这位忧国亡身的社稷之臣痛哭流涕。然而与此同时,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的态度却是不一的:以诸葛恪、顾潭、朱据为首的亲太子派显然难以掩抑他们深深的悲恸,他们失去了政治生涯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盟友,或者砝码,陆逊的匆忙离去,让本来就不甚明朗的前景,一下子变得更加黯淡了。而以全琮、杨竺、孙奇为首的亲鲁王派却暗自幸庆,从今往后,他们终于可以尽情地依靠鲁王捞取政治上的好处,再也无人可以与他们相抗衡。事实上,在此刻,就连形容威严的吴主孙权,心理也是极不平静的。一方面,他不能不感到遗憾:这位已故的大将军兼丞相陆逊,对于刚刚起步的吴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是东吴史上百年难见的王佐之才,如果没有他的文修武德,没有他的鞠躬尽瘁,东吴何来有如今这么繁盛的局面?但在另一方面,他又觉得陆逊这个老头太可恶,好端端的放着个丞相的位子不做,反而管起他们家族的闲事来,甚至还在挑唆他与鲁王霸父子间的关系——真是该死之至!况且他平生最忌讳的人不就是陆逊吗?如今陆逊一死,他还有什么好顾忌的?进入垂暮之年的孙权疑心日重,当他想到这些,便浑然忘却了陆逊生前为东吴所作出的一切丰功伟绩。
这位曾经被诸葛亮盛誉为“聪明之主”的孙权此时早已老眼昏花,他再不能预见到陆逊之死将带给东吴一系列严重的后遗症——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豪族相侵,内部倾轧,在吴王宫前,简直成了家常便饭。东吴政权就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局势中苟延残喘着,直到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吴末帝孙皓穷迫归降,当年由孙破虏建立起的沿承了近百年的孙氏政权终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时年距陆逊之死不过35年。

2.
在历代演义平话本小说中,陆逊所占的份量似乎都并不多,陆逊的处世风格素来低调,这也便注定了他永远无法在刻意渲染个性鲜明的演义平话本小说中占据一席之地。在众所周知的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陆逊仅仅出场四个回合,他的事迹主要,又或者说仅仅只出现在夷陵之战中。在那场惊天动地的战役中,陆逊高度体现了他的军事天才,力挫蜀帝刘备,保卫了东吴的领土完整。但由于后人的“拥刘贬孙”,使得陆逊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又打了折扣,遭遇很不公平的评价。记得很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当看到陆逊被围困在孔明的八阵图中,后却被黄承彦引导出阵时,未尝不扼腕心痛。在多年以后,当我接触到陈寿的《三国志》,我才恍然觉悟到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可笑,紧接着便深感叹罗先生的《三国演义》真是误人不浅了。相比较演义平话本小说,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对陆逊的重视程度,足于让所有不知情者大吃一惊了。在《三国志•吴书》中,除了吴主孙权外,也唯有陆逊一个人享有上等的殊荣单独入传,而在此之前,作为“江东四杰”的前三杰周瑜、鲁肃与吕蒙,也不过三人合入一传而已。
为何陆逊能格外受到史学家陈寿的重视?拔开历史的疑云,让我们随着正史的记录,去还原陆逊的本来面目:
陆逊之死 赵云怎么死的

陆逊字伯言,吴郡华亭人,出身于江东大族。早孤,小时候跟着从祖父陆康在庐江太守任所读书。童年的遭遇让陆逊愤发图强,并以其卓越的才华,逐渐地登上东吴的政治舞台。
孙权继任其兄长孙策之位时,“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陆逊应召加入孙权幕府,历仕东西曹为令史,时年不过21岁。稍后他又以其功绩拔为海昌屯田都尉,兼理县政。当时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家桑”,首次受到百姓们的认可。
当时吴、会稽、丹阳等地豪强大族并起,依山阻险与东吴政权相对抗,成为东吴政权的心腹大患。在这种情况下,陆逊“陈便宜,乞与募焉”,试图用他卓绝的口才说明此中的利害关系,对这些流寇进行招降,并率领军队深入重山险谷,剿灭为害多年潘临及尤突部队,初次展露了他不凡的军事才华。在此之后,孙权拜孙逊为定威校尉,并军屯利浦。
孙权非常赏识陆逊的才干,他将孙策之女许配给这位年青有为的后辈,并数次向他征询政见,而陆逊屡屡以其卓绝的见识让孙权叹为观止,之后他便被提升为账下右部督。此刻丹阳费栈受曹操印绶,煽动山越部众与东吴政权相对抗,陆逊受孙权之命讨伐。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他多设营帐,遍布鼓角,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然后,他乘夜领兵潜入山谷,鼓角齐鸣,向敌人发起突然攻击,很快镇压了这场叛乱。这场战役不仅消灭了东吴的隐患,而且补给了精兵数万人,大大地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最重要的是让陆逊的名声大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果说,此时的陆逊不过是初露锋芒,不甚为人所重,那么之后的荆州争夺战及夷陵之战中,陆逊完全展现了他的军事天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荆州守将关羽出兵进攻曹操的樊城。当关羽的大军
团团围住樊城的时候,都督吕蒙突然声称旧病复发,归返建业治病。陆逊前往谒见,一眼就看穿吕蒙是在装病,并晓之以情,这使得吕蒙大吃一惊,开始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刮目相看。吕蒙回到建业后,便向孙权极力推荐陆逊,宣称陆逊有深谋远虑,可以委以重任。于是孙权任命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进驻陆口,接替吕蒙统率部队。陆逊在陆口时,给关羽写了一封措词极为谦恭的书信,借以麻痹关羽。一到时机成熟,他便立即派人向孙权作了汇报,他自己也亲率主力,进军荆州。在这一战役中,陆逊指挥军队毫无悬念地击溃了蜀军,夺取了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荆州,此后他被提升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即将开始了……
黄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亲自率大军浩浩荡荡出三峡进犯东吴。蜀军声势浩大,来势汹汹,给东吴带来极大的压力。在众多将领反对的情况下,孙权毅然“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恒等五万人拒之”,年轻的陆逊成了东吴军事的最高统帅,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强悍的蜀军,而且也有来自内部将领的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他沉着冷静,力陈局势,善言打消部将们的重重疑虑,赢得了部将们的信任,最终以他卓有成效的战术击溃了蜀军,上演了一出“火烧连营”烩炙千古的精彩好戏。那一年,陆逊只有38岁。
陆逊不仅仅在军事上深有成就,在政治上他也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曾经建议扩大军屯,增广诸将屯田面积,以弥补粮食不足,提出改革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反对穷兵黩武,提出“育养士民,宽其租赋”的建议,甚得孙权的赞赏,吴国的内政在他的引导之下,蒸蒸日上,江东逐渐显现出繁华的景象。
夷陵之战后,陆逊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黄武七年(公元228年),他被授予假黄钺、大都督,至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他官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成了东吴军事最高指挥官。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陆逊继顾雍之后任丞相,使他登极东吴文官之首,并成为东吴有历以来唯一一个同时当任大将军与丞相的将领,此时的陆逊,他的政治生涯已达到了一个再也无法逾越的颠峰。

3.
中国有句古话叫“物极必反”,当一个人登越到最高峰时,他难免会感到晕眩。此时伴随着他的,通常都是难以制止的极速坠落。在陆逊担任丞相之后,他的政治生涯便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第二年,陆逊就在各种压力的逼迫下,郁郁而死。如此极速,真是令人震惊!
正史上记载陆逊之死,与他跟孙权在立太子一事上的意见分歧很有关联。原本宫廷间发生帝位之争,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按照历代宫廷间的惯例,若有谁被牵扯进这麻烦的事情,他多半会倒大霉。一向聪明的陆逊,此时便不幸成了这场政治风暴中的牺牲品。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建都建业,立登为皇太子。孙权宠姬王氏生子和及霸,登常有让位于和之意。至赤乌四年(241年)登病死。第二年,孙权便立和为太子,不久,封霸为鲁王。此时的孙权已步入晚年,他早已不再像年轻时那般睿见卓识,相反的,倒现出他利令昏庸的一面来。在对待太子和与鲁王霸之间的关系上,孙权更显然喜欢霸,有甚于和,对霸的待遇,同太子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暗藏黜长立幼之心。此时他早已忘记了他的老对手袁本初、刘景升及曹孟德,他们死后遗留下来烦乱的嗣子之乱。吴主孙权不理智的做法打碎了政局的平衡,为吴王宫之后长期的祸乱埋下了伏笔。
随着和、霸间不睦,大臣也逐渐分裂为二部,比较传统的大臣如陆逊、诸葛恪、顾谭、朱据等维护太子,而像全琮、其子全寄、杨竺这些投机阴谋家则想依靠鲁王捞取政治上的好处,所以拥戴霸而“谮毁太子”。两部臣勾心斗角,阴谋在暗中酝酿。最后,孙权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盛怒之下,他断然采取措施,废黜太子,赐死鲁王,而另立了孙亮为太子。
这场政治斗争显然没有赢家。太子和及鲁王霸争了半天,最后一个被废黜,一个被赐死,两个人应该都感到很委屈。而双方的支持者,搞了半天,两手空空,连一点好处都没捞到,彼此间还结下那么大的梁子,也是失望之至。这场政治阴谋中,和、霸显然是最大的受害者,除了他们之外,应该就是陆逊这伙人了。
陆逊虽然和诸葛恪他们一样拥立太子和,但应该说,他们的动机却是不尽相同的。诸葛恪这群人在拥立太子和,主要是还是为了他们的政治利益着想,但陆逊却不同,作为一个忠诚的老臣,他更多的是对这个国家的忧虑,他知道立谁为东吴的继承人,这直接关系到江东的社稷和民生,关系到东吴政权的根基。因此在对待这件事上,陆逊支持太子孙和的态度非常强硬。他一再上疏规谏“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并要求回京当面陈言。
然而遗憾的是,这位老臣的赤子之心非但没有得到吴主孙权的理解,反正激起了他的猜忌——
(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之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劂孙谋以燕翼子者哉?
正史中记载,晚年的孙权猜疑心日重,因此他难免会猜忌陆逊这么积极奔走此事,居心到底何在?他难免怀疑陆逊是不是在挑唆他们父子间的关系。孙权一这么想,陆逊的麻烦就来了——
于是,在这场火药味十足的政治斗争中,孙权开始拿陆逊身边的人开刀:他先把前丞相顾雍之孙、陆逊的外甥顾潭、顾承兄弟俩流放交州,紧接着,下狱处死了陆逊的密友太子太傅吾粲。目睹这场血腥的大屠杀,陆逊开始心灰意冷,他终于明白自己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是多么地虚弱无力。然而狠毒的孙权并不死心,他“累遣中使责让逊”,致使这位一代良臣“愤恚致卒”。

4.
今人提起陆逊的遭遇,大抵只是感到同情而已,然而已很少有人会去往深层涵义上去思考,由陆逊之死中引发的疑问,那就是孙权为什么一定要逼死这个社稷良臣?从这一角度一层层进行剖析,我们会很讶异地看到在东吴统治集团平和谦让的外表之下,内部事实上却暗藏着种种致命的隐患。
首先我们先来剖析陆逊的死因。
应该肯定的是,当年的和、霸之争,不仅仅只是一个立谁为太子的问题,而应该是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复杂的反映,而这个矛盾也便成为江东首要的祸乱。首先就拿陆逊与孙权的关系来说吧,原本两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从陆逊从仕开始,他卓绝的才华就受到了孙权的肯定,这不能不说孙权慧眼识珠。接下来随着陆逊的官爵日升,他越来越受孙权的重任。在《三国志书逊传》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备寻病亡,子禅袭位,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卦行之
连写给刘禅和诸葛亮的信,都要给陆逊瞧瞧改改,孙权对陆逊可谓是推心置腹到了极点!这件事一来这体现了孙权对陆逊君臣之间深深的信任,而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孙权作为一个贤明之君,与身俱来的那种豁达大度。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孙权身上睿智、大度的一面逐渐被性格中多疑、好杀的另一面所取代。
事实上,孙权对陆逊的猜忌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对陆逊终究不能完全信任陆逊。早在孙权决定遣偏师取夷州、朱崖时,陆逊力陈其弊,孙权不听他的劝阻,执意征夷州,结果得不补失。至中书典校吕壹之事,则更直观地显现出陆逊与孙权之间的微妙关系:
时中书典校吕壹窃弄权柄,擅作威福,逊与太常潘濬同心忧之,言至流涕。后权诛壹,深以自责。
随着陆逊的势头越来越猛,孙权也越来越猜忌陆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这应该也是孙权决意逼死陆逊最主要的原因了。
在中国历史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功臣遭猜忌惨死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乐毅、文种、韩信……这些不幸的先人,理当都应成为陆逊前车之鉴才对。然而陆逊却没有,陆逊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但他在这一方面,却略显迟钝了一点。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对东吴,对孙权一向忠心耿耿,决无二心,可笑的是他竟然也想当然地就认为他同样得到了吴王孙权的信任。因此,当这场祸乱突如其来地向他侵袭而来时,他竟然连一点准备也没有!
不管怎么说,吴王孙权真是打算动手了,因为陆逊这个人太棘手了!
应该承认,陆逊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我生前或许还可以压制住他,但死后呢?我的继承者能驾御得了么?”年迈的孙权不能不这么考虑。当初在平定天下之时,陆逊是一个不可获缺的将才,然而如今天下初定,政通人和了,陆逊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不仅如此,此时的陆逊反倒对自己的政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这种想法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偶然地侵袭向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令他惊恐得彻夜不能入眠。而这次和、霸之争,陆逊的参与令他尤其担心,他神经质地猜测陆逊已将他的爪牙伸向了他最担忧的地方,这让他终于下定决心除去他。
陆逊受孙权猜忌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陆逊显赫的家世。据正史记载,逊“世江东大族”,从祖康,初时任庐江太守,康子绩,时任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绩长子宏,会稽南部都尉,次子睿,长水太守。逊子抗,时年二十,任建武校尉。前丞相顾雍之子顾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谭弟承,奋威将军。同时应该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陆逊同时还是权亡兄孙策之婿,这些足见逊家族姻亲何其显赫!再加上陆逊声望极高,朝中重臣如诸葛恪、步骘、潘濬、等都与之交好,这也深为孙权所猜忌。倘若陆逊的势力太过于膨胀,那显然不利于他的统治的。因此,孙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契机除去这个心腹大患。而和、霸之争终于给了他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直接逼死陆逊,从而达到了瓦解陆氏一族的目的。

5.
在以上的剖析中,我们已经明显可以感受到了东吴统治集团内部混乱不堪的秩序,我们隐约中可以感受到江东已陷入一种血腥的内斗旋涡中。从陆逊之死看江东之乱,因而也便更显出其客观性、时代性与实在性。
若说江东统治集团内部的此类暗争仅仅表现为吴王孙权对陆逊的猜忌,那未免太过简单。事实上,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袭毙命,孙权继任兄位那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内部斗争就隐密地爆发了。当时的主角有三人:江夏太守周瑜,长史张昭,及刚接过印授的孙权。关于那段史实,《三国志书鲁吕传》中这么记载:
(策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从事。
远在鄱阳练兵的周瑜匆匆忙忙赶回奔丧,无非是想得一些政治上的好处,但最后非但丝毫没捞到便宜,而且还得与张昭共掌从事,窝囊地受其差遣。而孙权也在此时多留了一心,当时老将程普自矜功高,素与周瑜不和,孙权看在眼里,也不加劝解,任由二人去相互制约,手段可谓老辣得很。而在另一方面,他虽然倚重长史张昭,但他并不想乖乖地任从张昭的摆布,成为政治傀儡,他表面上对张昭的话言听计从,但暗地里去在培植像鲁肃、诸葛谨这些较实干,且较少背景的新兴力量,在达到一定的条件后,他毅然让他们全部上场,替补老迈的张昭。由此,孙权一步步施展其高超的权谋手段,彻底扫清了影响他独裁的障碍,他站在权力的颠峰之上,安稳地操控着东吴的军政大权。
此后的几十年里,东吴统治集团内部也陆续发生了一系列内部侵轧事件,如吕壹事件等。但总的来说都是小事,惊不动波澜,很快就被老谋深算的孙权顺利地压制下去。总体来说,孙权还称得上是一个任才尚计之主,处理这样的事情一般都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唯独在处理和、霸之乱上,他彻底地错了,那时的孙权,已耆耄老矣!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我至今仍对“孙权在当时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这一说法保留意见。
但相比较周、张二人之间的争权夺利,乃至直接导致陆逊死去的和、霸之乱,江东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祸乱却是来自诸葛恪、孙綝及孙峻三人之争,那场争斗直接导致了东吴国力经历前所未有的衰败,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仍然无法恢复过来。此时的吴王孙权早已作古,他一死去,他平生苦心经营的那种平衡也随之倾刻瓦解,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失败。在这次祸乱中,诸葛恪、孙綝、孙峻三人互相争斗,但斗来斗去,斗到最后,三个人却都成了牺牲品,随着他们的悲剧收场,东吴的气数差不多也该尽了。
在经历这样的挫败之后,东吴统治集团内部非但没自我反省,反而更刺激了他们内部间的倾轧,直至到了吴末帝孙皓继位期间(公元264年至280年),这种矛盾已上升到了最顶峰。孙皓天性啫杀,死在他手上的人不可胜数。残暴不仁的统治引起朝中诸多将领的不安,他们纷纷逃匿,或者就干脆逃往晋国,而国内仅仅留下像万彧、濮阳兴这般无能且啫争之辈,或是像岺昏这般卑劣的小人,在这种情况下,东吴政权终于走到了终点——孙皓在位16年后,他毫不吝啬地将他祖辈们用汗血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了晋人。
我们现在提及的江东之乱,事实上早在孙坚时期就隐约中展现出来,而且这种乱,也不仅仅体现在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同时它还体现在江表豪强的倾辄,及少数民族山越部众的侵袭上。在这种复杂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孙氏政权想要完美地处理好各方的平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这些隐患愈演愈烈,最后直接导致政权覆灭。相比后两点因素,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显然应该放在第一位,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加剧、直接导致了东吴的衰落与灭亡,这也便是笔者选择这一角度加以阐述的初衷。

6.
纵观陆逊一生,文韬武略,军政两全,可谓是一世奇才。在东吴四杰中,无论是从能力上还是从人格上来讲,都应该可以说是最出色的。在四杰中,他所做出的贡献也最大,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他的命运却也最悲惨的。最终遭遇如此不公平的待遇而死去,死后“家无余财”,而且即使在他死后,由于那些小说家们拙劣的表演,他还得受到后人不公平的评价,着实令人感叹。
在那个世事纷扰的三国时代里,陆逊或许称得上是一个最接近完美的人物。当然他也有缺点,这个缺点可真谓至命,正是他的缺点使他丢了自己的性命。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认真,太较劲了。如果仅仅以这种态度面对工作,这本来是一件相当好的事情,但陆逊错就错在偏偏要在吴王孙权面前展露出来。当他在被亲信的期间就屡次进言劝戒孙权,难保孙权对他会没有想法。后来在遭受孙权猜忌的时候,他还得在和、霸继承一事上煞有其事地插上一脚,这又怎么会有好下场呢?我常常会想,如果陆逊精明一点,不去淌这趟浑水,他或许就不会死,但一转念,又突然觉得自己的想法好笑了:假如陆逊不去淌这浑水,那他还是陆逊吗?
不管怎么说,东吴拥有陆逊这样伟大的人物,已实属万幸。倘若没有陆逊,东吴根本不可能出现那种空前强盛的景象。曾经有一个朋友和我说,晚期的东吴,全然都是由陆逊一手托起的,他背负着太重的包袱,想来也是如此。当是时,朝中除了步骘、潘濬、吾粲之外,几乎没有多少忠贞的能臣了。而像全琮,诸葛恪诸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他们或许有一些小才干,但他们的动机首先不纯,相比起国家利益,他们首先会顾及到的却是他们的私利,由这样的小人掌权,国家焉能不乱?至于陆逊死后,东吴完全陷入一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中,在风雨中飘摇了几十年后覆灭,也便不显得奇怪了。

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文章的最后,容我引摘《三国志·陆逊传》原文对陆逊评论的一段话。陈寿先生的评论,可谓精辟之至!私自认为,庶几亦可代表笔者的观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3149.html

更多阅读

15、戚姬、刘如意之死 刘如意怎么死的

15、戚姬、刘如意之死五月二十日,太子刘盈即皇帝位,时年十六岁,是为汉孝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高祖八子:长男刘肥,年龄长于孝惠,曹氏所生,为齐王;戚姬子刘如意为赵王;薄夫人子刘恒为代王;其他姬子所生子刘恢为梁王,刘友为淮阳王,刘长为淮南王,刘

个人谈长坂坡之战和赵云。 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

水浒里描写李逵的线比较巧妙,黑旋风在整个作品里的戏份绝不比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们少,却从来没有自己独立的章回,要知道连石秀都有独立的十回,而李逵的故事却总是夹杂在其他事件里同时发生,一边看下来感觉哪都有黑鬼的影子,却屡屡细化不到

声明:《陆逊之死 赵云怎么死的》为网友浩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