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对西亚北非各国的影响 西亚北非

阿拉伯之春,又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社会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阿拉伯之春从2011年兴起持续至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阿拉伯之春对整个西亚北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变革使得原本处在政治、宗教漩涡中的阿拉伯世界变得更为复杂。正面及负面影响交织,褒贬难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建认为,变革的第一波即除旧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叙利亚除外),而布新阶段才刚刚开始,未来如何发展实为难料。

从积极层面上看,此次的“阿拉伯之春”并不是建立在对西方的仇恨之上,而在于民众表达反对独裁、反抗专制、还权于民、提升人民的生活的诉求。阿拉伯世界第一次把注意力集中在审视和批判自己的内部问题上。与以往主要由上层统治者和外力来推动的模式不同,此次的变化是自下而上的,这代表了阿拉伯社会日趋成熟。

阿拉伯世界存在很多独裁统治者,虽然专制统治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但是因为有石油的存在,当地的专制政体同样也发展了经济,如此一来,这种不健康的体制得以在西亚北非长期发展。然而时代在变,互联网和科技进步已经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打破了旧的权力等级制度,追求更为平等公正的互动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尤其是2008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使得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向下坡路,石油需求量紧缩,严重刺激了对石油价格最为敏感的西亚北非地区,专制政体失去其赖以生存的保护伞,民众积压已久的愤怒旋即被释放出来。

“阿拉伯之春”对西亚北非各国的影响 西亚北非

《典故纪闻》有云:“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 缺乏民主、民权也许导致革命,但民生失败一定会导致革命,因为,“民以食为天”。“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社会由专制过渡到民主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民主无疑有利于西亚北非这一地区国家的发展。此外,如果这场变革导致出现一种全新的带有伊斯兰特色的民主体制,国际关系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一新时代,全球将面对一个真正自信开放的阿拉伯世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团结复兴的阿拉伯世界,也是振奋人心的。

然而,阿拉伯之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第一,在政治版图的构建上,民主和稳定的确立并不是革命的必然结果。更可能的结果,是权威的崩塌导致的权力真空和混乱。权威主义统治使中东国家没有真正意义的反对党,中产阶级远未形;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统治、世袭制等传统的政治统治方式在中东国家还比较普遍,政治生活中缺乏严格的分权制衡或有效的监督机制。多年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秩序一旦打破,其重构难度远非革命前想象的那样一蹴而就长期的。当前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阿拉伯国家政治转型的混乱无序,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充分表明,稳定与改革本质上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起码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再美好的改革蓝图也是一张废纸。权力的真空期也是这些国家的探索期,其经历必然坎坷曲折。

第二,恐怖主义势力利用“阿拉伯之春”之后的权力真空,将黑手从中东延伸到了北非。索马里“伊斯兰青年党”奔袭东非大都会内罗毕,制造了震惊世界的“西门血案”,这清晰地表明,“基地”跨越撒哈拉沙漠并与黑非洲本土恐怖势力形成同盟,遥相呼应。阿拉伯世界的动荡和无序,为恐怖分子滋生和壮大提供了百年一遇的最佳气候和土壤。“基地”组织余孽在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等地区死灰复燃,使这些经历革命阵痛的国家重温恐怖袭击噩梦。此外,利比亚内战和各国的混乱使武器走私情况日益严重,给恐怖主义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导致其活动日益猖獗。叙利亚驻华大使伊曼德*穆斯塔法也指出:“恐怖主义是叙利亚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恐怖主义的渗入,无疑也加剧了西亚和北非的紧张局势。

第三,阿拉伯之春造成的混乱,给这些国家的百姓带来了严重的民生伤痛。国际社会很清楚,3年来,“革命”所引发的政治动荡与伊斯兰势力的崛起,固然重塑了西亚北非的格局,但经济才是这一地区更深层次的问题。经济统计数据显示,如果算上利比亚和叙利亚,“阿拉伯之春”波及国家2013年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甚至是负数;此外,有限几个国家的经济年增长率并非出自本国产业贡献,而是全靠外国经济援助强撑起来的。以埃及为例,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8%,但这一增长却是由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提供的120亿美元的“无偿”经济援助换来的。而所谓的“无偿”,其实是有政治条件的,那就是埃及军方向上述三国保证将“穆兄会”赶下台。事实上,眼下的埃及经济完全是一团糟:通货膨胀率高达两位数,财政赤字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3.2%,外汇储备仅相当于2011年的一半,其国家经济支柱旅游业完全停顿。

显而易见,这种靠外来援助强撑的“经济增长”毫无可持续性可言。不仅如此,腐败现象不减反增,外国经援在这些国家也基本被投入到能源或其它“来钱快的行业”,鲜见被花在教育等民生工程建设上。另外,有数据显示,2012年阿拉伯地区有大约2000万人失业,失业率达到16%,比“阿拉伯之春”爆发前的2010年上升了2%。对于这种状况,埃及青年穆斯塔法•拉贾德表示:“‘革命’时我们冲在最前面,‘革命’成功后,胜利的果实却没有让我们分享,青年人什么也没有得到。”可见,阿拉伯之春,并没有让普通民众的生活发生切实的改变,目前来看,这场变革仅仅是一场表层变革,至多解放了言论自由、人身自由和社会资源,但是,没有实现民众理性和心灵的解放。

真正的“阿拉伯之春”能否来到,还有待时间去检验。无论如何,这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都需要阿拉伯人民和整个世界理性面对。希望阿拉伯之春不是昙花一现的虚假春天,而是让人感到生机无限的真正春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3381.html

更多阅读

宗教信仰对青少年生命状况的影响 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

宗教信仰对青少年生命状况的影响——以基督徒为例的定量问卷调查研究章军 黄剑波[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基督教为例,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宗教信仰对其生命状况(社会行为,心理状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作用。研究发

阿拉伯之春百科名片 阿拉伯之春是什么意思

“阿拉伯之春”,又称“阿拉伯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议题的社会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

声明:《“阿拉伯之春”对西亚北非各国的影响 西亚北非》为网友老姐的新时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