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

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

梦里江河的话:

文章信息量很大,对于了解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顶尖大学)甚至北京大学(及内地顶尖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很有参考价值。文如其人,可以想见这名北大大二学生一些可贵的素质。

香港中文大学交换总结

作者:王宇晨2013-12-3020:59


当我充满着优越感提前从军训基地离开,提着大包小包来到了机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飞行,飞过了大江南北,香港和暮色一起到了。

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我疲惫地挤着摩肩接踵的港铁,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摸到了大学站,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

吐露港万家灯火时,我的交换生活开始了。

刚到香港的几天,每天各种注册、各种填表,忙忙碌碌,行色匆匆。初来乍到,我没有时间感慨,没有时间抱怨。一边惊讶于香港高企的物价,一边疯狂地购买洗发水沐浴露;一边怨念着菜少肉多的香港饮食,一边却狼吞虎咽、饥不择食。

北大学生证不再用了,换成了中大通;北京公交卡收起来了,新买了香港八达通。“谢谢”变成了“唔该”,“没关系”变成了“唔紧要”。迎新营专门为我们准备,图书馆、选课系统都要从零开始学习使用,教授、同学、室友都要从零开始交往结识,来到一所新的学校,一切也都回到了原点。仿佛再一次变成了大一新生,拿着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大学报到。

同行去港大交换的大三学长朱逢源曾写道:适应新的环境与生活,交际圈的收缩与重组,社交活动的再建立,这些都是大一新生该干的事……以一名大三学生的经验心态与习惯穿越回了大一生活一般,产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时空错位感。

同样,我作为大二的学生,却不得不以大一学生的心态来面对所见所闻,这倒也使我多了几分谦卑。

刚开学的第一周,确实非常轻松。课程不紧,作业不多,到了周末,中大租了大巴,雇了导游,领着我们香港半日游,这多多少少给人一种“交换很水”的错觉。事实上,从第三周开始,课业量指数增长,各种Report,Project,Assignment迎面而来,让人手足无措,应接不暇。除了数量多,内容上也有着各种看似“古怪”的要求,如果物理系的实验报告,不仅要用英文写,还必须使用一般过去时和被动语态,这些都是在北大都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同龄的Local港人和在港读书的内地生,因为从大一开始之前就接触过,做起来会比我们得心应手得多。作为交换生,除了要在生活上适应,在学术上也要必须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很多北大的同学以为我的交换生活是兰桂坊、迪士尼、赛马,事实上,交换生活是宿舍、教室、图书馆、饭堂、运动场。说来也遗憾,在香港呆了这么久,兰桂坊、迪士尼、海洋公园都没有去过;离深圳这么近,也是考完了期末考试才和父母去那里吃了一次晚饭。我的活动范围很少离开沙田(就像在北大很少离开海淀),去香港岛的次数屈指可数,只有国庆去了一趟澳门。其实,在中大的日子远远比我想象中要单调,在中大的学业远远比我预料中的繁重。

说到交换的生活,就不得不提到中大的书院制。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乃至中国唯一一所书院制的学校,“书院制”看上去很高端大气上档次,其实就像《哈利波特》中格兰芬多、拉文克劳、赫奇帕奇、史莱特林那样,是学生生活的地方。书院(College)和学院(Department)是独立的两套体系,书院负责行政,学院负责教学。而在北大,行政和教学都是由学院负责的。书院制或许给中大增加了行政开支,但也给了学生强烈的归属感。

中大依山而建,树木葱茏,芳草萋萋,空气非常好。虽然离市区远一些,但有东铁线经过,乘港铁到达尖沙咀只要半个小时(尽管票价很贵),到达罗湖口岸只要二十多分钟(票价更贵)。我最常去的地方是沙田,因为那里可以买到所需之物(中大的超市不敢恭维),从大学站乘港铁,两站就到了。巴士很少坐,因为报站只有广东话,且不能打折(学生乘坐港铁可以打折),票价极高。

尽管香港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但中大的面积还是很大,据说,中大的面积超过了香港其它大学面积之和。而中大内各个书院相对分散,遍布于山脚、山顶,教学区(本部)却在半山腰,因此上课需要在整个校园中穿梭。学校依山而建,走路有如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骑自行车出于安全原因又被学校所禁止。所以,校内的交通主要依赖于校巴和升降电梯。校巴覆盖面很广,但是发车频率不高,需要等待,而且有时会很挤。升降电梯常常和天桥配合使用,有的楼紧贴着峭壁,从地面坐升降电梯上升到另一个地面,或者从某一幢大楼的9楼走廊走到另一幢大楼的6楼,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香港的中文大学吃饭还是相当花钱的,尽管中大饭堂的价钱已经远远低过了市里的餐厅,也低过了港大、理工等学校,随便吃一顿午餐、晚餐就要花二十多港币,如果想吃得好些,就要花三十港币,这已经相当于北京大学一天的伙食费。(左下图为中大众志堂的菜价,众志堂是中大比较便宜的饭堂,类似于北大的学五食堂。)当然,供港食品的质量是很高的,因为也算贵得有理由。

香港由于菜比肉贵,吃饭的时候会发现肉比菜多。初来香港的时候,我刚刚结束在怀柔的军训,刚刚从大家一起抢肉吃的艰苦环境中解脱出来,看到如此多的肉,很是兴奋。可过了没多久,就对肉丧失了兴趣,毕竟每天都是叉烧、切鸡、烧鸭、餐肉,蔬菜只有几粒玉米或者一片菜叶,嘴角开始狠狠地上火。于是,我吃盐焗鸡的顺序是这样的:先吃掉少得可怜的配菜,往往是一片菜叶,再吃掉鸡肉上面的葱花,因为也是绿色的植物,鸡肉吃多少算多少,吃不完就算了。虽然浪费是可耻的,但每天吃如此多的大鱼大肉,身体也会吃不消的。

所以有的时候,需要自己买菜做些饭。偌大的校园只有一个和博实超市差不多大的百佳超市,每次到了rushhour,结账总要排个十几分钟,颇有军训时排队购买矿泉水的感觉。因此有的时候,去沙田买东西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不过,即使买了菜,由于学业紧张,也不会有什么时间和闲心认真做饭的。在香港的日子里,我的早餐大多是自己做,而午餐和晚餐是去饭堂。

中大的“吃”或许令人略感失望,但中大的“住”真是完胜了内地的大学。我住的宿舍是何善衡夫人宿舍,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中大算得上是比较老旧的宿舍,但宿舍内部设施仍然很棒。房间基本上是两人间,空调、风扇俱全,每周四会有工友(相当于北大的楼长)进来打扫卫生,房间地面因而十分干净。淋浴间有24小时的热水,由于住的人少,洗澡永远不用排队。宿舍不会熄灯断电,有wifi覆盖,楼内厨房、健身室、电视、乒乓球台甚至台球桌都一应俱全。最重要的,宿舍楼里有自习室,自习室里有充足的座位、电源和电脑,如果想刷夜自习又不想打扰室友,自习室自然是不二选择。这些都还只是中大比较老旧的宿舍,那些新建的宿舍设施更加棒,电梯海景房,简直像宾馆而不是大学寝室了。

在内地的大学,宿舍往往只是睡觉休息的地方,而在香港中文大学,舍堂文化非常丰富。每一栋宿舍楼都有自己的宿生会,其职能与学生会、社团类似,负责开展宿舍内的各项活动。香港的楼房一进门并不是一楼,而是GroundFloor,在Ground Floor会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供宿生开展各项活动。宿生会热情地邀请宿生去参加HallO(宿舍的迎新活动),去组织歌咏比赛,并为我们内地生和外国人提供“同声传译”。每周四,宿生会为大家熬制西米露等各种糖水;考试前,宿生会给我们端上热腾腾的鸡肉粥。浓厚的舍堂文化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营造了家的氛围。宿舍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更是我们在中大的家。

至于自习条件,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各有千秋。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分为大学图书馆和书院自己的图书馆,无论是哪个图书馆,都可以用“奢华”来形容。图书馆中有软软的皮沙发,明亮的落地窗,既有成排的座位,也有独立的书桌,最重要的是,几乎每个座位都配有电源插座,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电源。

与北大图书馆不同,中大的图书馆里有非常多的小组讨论室,小组讨论室中都配有笔记本电脑和大屏幕,很适合合作学习、学术研讨。而在北大,小组讨论只能挤在泊星地咖啡厅,在狭小的餐桌上和昏暗的灯光下讨论问题。

但是,图书馆每天开馆的时间比较短,周末、节假日常常不开门,因此利用的时间有限。图书馆附带的自习室会24小时开放,但常常人满为患,就像临近考试周时的北大图书馆。另外,中大的教室是不对学生开放的,上完课之后立刻有物业处的人来打扫卫生,如果没有课了就会赶走教室里的学生。在中大交换的时候,也会怀念在二教、理教宽敞的教室中自习的日子。不过,前面已经提到了,每栋宿舍楼里有单独的自习室,足以应付基本的自习需求。

事实上,在中大学习是需要花大量时间自习的,因为老师上课讲得很快,只是勾勒一个大纲,有很多内容需要自己去理解,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比起高中,北京大学对于自学能力的要求已经很高了。但到了香港中文大学之后,我发现我的自学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在中大的时候,自习的时间远远多过了上课的时间,有的时候甚至出现“先在课堂上预习,再自己学习”或者“先自己学习,再在课堂上复习”的情景。当然,如果有疑问可以请教老师,老师的知识水平也是非常高的,老师的治学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为了比较两个学校教学方式的差异,回到北大之后,我立即去旁听了北大的普通物理实验。老师循循善诱,细致入微地给大家讲解实验的原理、仪器、公式和误差分析,然后动手操作,一步一步演示给我们看,最后再让大家动手来做。而在中大的普通物理实验(PHYS2711),老师基本上只会极其简单地介绍一下实验理论,然后让大家根据LabManual自己去做,有问题老师会帮忙解答,如果没有人提问老师就只会“静观其变”。我不敢妄加评论两种教学方式孰优孰劣,或许中大的学生能培养较高的自学能力,而北大的学生能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此外,香港这边的学习更看重合作,有各种小组讨论等等,前面已经提到,学校也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供小组学习。不过物理系的课程主要还是自己看书刷题,小组合作的机会会少很多。

香港这边的教学方式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特别注重实用性。我选的概率统计课(STAT2001),几乎每节课都要接触股票、基金、赛马、银行准备金……即使是简单的琴生不等式,老师也会举例介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或许是受到香港商业长期以来实用主义的影响吧。纯物理的课程也不例外,我修过了中大的数学物理方法(PHYS3601),在讲到热传导方程时,老师拿来了咨询公司的面试题,为一家有污染的企业建立模型,估算其对环境的影响,枯燥的数理方程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

之前对香港有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英语是香港的第一语言。其实,香港最好用的还是粤语,许多校工(比如校巴司机、饭堂打饭的大叔)只会粤语,不会普通话和英语。在香港交换,如果一点粤语都不会,基本生活可以保证,但生活质量肯定会有些下降。而物理系的教授大多是香港人,他们虽然是用英语上课,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写作业,但如果能够与教授用粤语交谈,他们会更加开心。因此,会一点粤语还是很有必要的。粤语虽然有九个声调,但毕竟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学起来远比英语容易。港人都很乐意帮我们纠正粤语发音,顺便让我们帮他们纠正一下港式普通话。只要敢于开口说粤语,就一定能有进步。我在刚到香港的时候粤语也只会几句,在离开香港的时候,终于有人问我“是不是从广东省过来交换的”。英语和普通话好用程度差不多。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当然必须很好地掌握。在交流时,如果实在不会粤语,可以用英语或普通话。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港人,尤其是有英美留学经历的人,更倾向于使用英语来交流;文化程度低的港人,英语不熟练,但由于近年来内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慢慢说普通话他们也是听得懂的。

其实,整个交换的过程,最大的感觉还是天下大同。中大物理系课业压力也是相当大,同龄人中不乏在国际竞赛中摘金夺银的大神;中大物理系男女比例也是同样高,有些Local港人开玩笑让我帮他们从北大介绍女朋友。考试之前,大家也会互相鼓励,互相戏谑对方是“学霸”;考试之后,名列前茅的同学也会被其他人“顶礼膜拜”。上个学期在北大,选了沈波老师的课,他曾自豪地说参加过微积分比赛;这个学期在中大,罗志辉(LoChi Fai)教授也向我们炫耀,他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全港大学生微分、积分大赛”。

曾经和一名参加过物理竞赛的Local港人交谈,得知他们当年也刷过舒友生的《难题集萃》,看过赵凯华的《新概念物理》,还要去香港科技大学参加集训,与内地竞赛培训的模式如出一辙。那一刻,觉得香港和祖国大陆是如此的贴近。在许多方面,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和社会主义中国默契地达到了“天下大同”。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短暂的。匆匆地,一个学期过去了。当我写完最后一份试卷时,当我交还宿舍钥匙时,当港铁从大学站慢慢关上车门时,当边检在通行证盖上离境章时,我的交换生活结束了。

中大通不用了,换回了北大学生证;八达通收起了,换回了北京公交卡。“唔该”变回了“谢谢”,“唔紧要”变回了“没关系”。寒冬腊月,我告别了中大,告别了香港,再一次回到了熟悉的燕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到北大宿舍,打开柜子,军训的皮带一下子蹦了出来。突然感觉,我从未离开。似乎昨天刚刚从军训基地回到北大,然后美美地睡了一觉,中大梦,香港梦。

但“庄生晓梦迷蝴蝶”毕竟只是一种幻想,一句玩笑。半年交换,已经在我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回首这半年,感慨良多。

首先,交换最大的好处就是锻炼适应能力。正如前文所说,我是以大一新生的心态重新适应大学生活,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迅速融入一个全新的氛围。

申请交换之前,我完全没有学过粤语。刚到香港时,我也只会最简单的几句日常用语。经过几个月的“锤炼”,终于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之前在北大,从来没有上过英文教授的专业课,经过两个星期的磨合,开始接受英语的狂轰滥炸。大一的时候,我没有学过普通物理实验。但中大的学生在大一的春季已经修过了普通物理实验1,我必须直接修普通物理实验2。我四处求教,先囫囵吞枣,再反复吸收,经过两个星期的突击,零基础的我开始与中大学生一起上实验课。

无论是语言关还是实验关,在遇见的时候,总是充满着怨念和痛苦。但硬着头皮克服困难,坚持过去之后,喜悦和骄傲就油然而生。交换的学习和生活,正是充斥着一个个这样的关卡,一道道地冲破,适应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至少,在今后遇到同样复杂多变的环境,可以不惊慌,能够冷静面对,迅速适应。

其次,在香港交换,对英语帮助的好处也是很大的。当初我在香港和台湾之间毅然选择了香港,正是看中了对英语的提高。尽管平时用得最多的语言是粤语,尽管港式英语“独具特色”,但香港中文大学的英语氛围还是远远强过了内地的大学。

上课时,教材是英语,教授说英语,我也不知不觉地学着用英文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翻译成中文再来分析。特别是普通物理实验(PHYS2711),需要我们用英文来写实验报告,不仅在格式上有严格的规范,而且连写作的时态和语态都有详细的要求。每一份实验报告要花将近10个小时,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棘手,非常羡慕北大的同学可以用母语写实验报告。但渐渐地,我开始习惯用英语写报告,从棘手到习惯,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3600.html

更多阅读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

香港中文大学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校训 博文约礼[1]创建时间 1963年10月17日学校类型 法定大学主席 郑海泉博士 (校董会)校长 沈祖尧教授副校长 华云生教授、杨纲

香港中文大学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门户

香港中文大学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英文名称为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简称CUHK),成立于1963年,是香港第二所成立的大学,亦是香港八所受政府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中大是由新亚

声明:《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为网友花颜诱人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