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顶顶《万物生》赏析 萨顶顶万物生舞蹈视频

萨顶顶《万物生》赏析 萨顶顶万物生舞蹈视频

梵文版《万物生》赏析

这是萨顶顶的成名曲之一。第一次听到她的歌曲就是这一首,不过是汉语版的。当时就觉得很有新意,很唯美。不单歌曲旋律特别,歌词也写得很唯美,似乎是在讲解一个神话故事。萨顶顶的舞蹈也很美,脸上的表情给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感觉——庄严、但不冷漠。象这样的歌曲、人物形象,很久都没看到了。她表演的这个节目我是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的公益节目——《梦想合唱团》看到的。不知为什么,当时主持人在她唱完后并没有作什么点评,一般歌星唱完后主持人都会作些点评以影响气氛。当时,我还以为萨顶顶是个专业院校里的学生或者是毕业不久的学生。但台风却是非常地稳重,看得出是经过很多舞台考验的。

时隔几个月,好像是QQ上娱乐新闻上有关她的图片,看着图片,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她表演的这个节目。于是乎马上上网搜索她的有关资料。用了两个晚上,听了她所有的音乐资料,特别喜欢她的曲子有《万物生》,汉语版和梵文版都非常好听,还有《自由行走的花》。在这三首歌曲中,最为喜欢的是《万物生》的梵文版。所有的曲子都听过后,就疯狂地听这三首曲子,当然《万物生》更是百听不厌。

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当然想和朋友分享一下了,于是向了几个好友推荐,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好友回复说喜欢的。看来唯美的东西大多如此,听得懂的人会产生很强烈的共鸣,听不懂的人可能会讨厌。也有人说这梵文版的《万物生》类似龚林娜的神曲《忐忑》,是一首新的“神曲”。

为什么同一首歌曲,不同的人听了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喜欢的人会为此痴迷,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这曲子没什么味道,甚至觉得讨厌。为什么那些老戏迷对唱戏会着魔般的如痴如醉,而少接触戏曲的年轻人对此多数不感冒?比我长一辈的中老年人,一谈起我们广西的“彩调”戏剧马上眉飞色舞,就算跑去很远的村寨、坐在寒风中却看得津津有味,不单现在喜欢流行歌曲的年轻人毫不喜欢“彩调”,喜欢民歌的我也谈不上喜欢“彩调”,最多是偶尔看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两极分化?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谈谈我为什么会喜欢《万物生》这首曲子。汉语版的前面我已经介绍了一些自己对这曲子的理解,读者认为我喜欢它就不足为奇了吧?可是梵文版的我为什么会更加喜欢呢?这梵文一般人都不懂,我也不例外。听不懂你还来个“特别喜欢”,这能让人相信吗?你不会是附庸风雅吧?嗯,似乎是难逃这样的嫌疑。

我听这曲子是没来由地就喜欢上音乐创造的意境了。一提到梵文,人们很自然就想到佛经,离不开“佛”或“禅”。音乐一开始就把和尚诵经的空灵意境给渲染出来了,给人很放松、很舒服的感觉。这难道不音乐的魅力表现之一吗?

接下来强劲的现代音乐节奏出来了,过了几拍,另一个更为浑厚的男声梵语出来了。强劲的节奏、诵经的梵语,二者结合非常的特别,但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依然如在梦里般飘忽。空灵之后的奔放,对比非常强烈。奔放?这在佛家里貌似不应出现的。但偏偏配乐者就让它们在这里和谐的又对比的矛盾统一了。这也是音乐的魅力体现之一吧。

萨顶顶的歌声出现了,和浑厚的男声又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又造成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种声音的对比!足见作曲者及编曲者的用意特别。仅仅是对比就能说是很好听的音乐?就能把人迷住?No,没那么简单,要是这么简单那干脆就来个老人、小孩、中年人、男女声对比就OK了。

主角还是萨顶顶的美妙而又特别的歌声。美在哪里?又妙在哪里?这就是对乐曲理解的关键所在了。萨顶顶的声音无疑是让人感觉很特别的,特别容易让人耳目一新,没有个性的声音恐怕难以引起人的听觉注意。她的声音具有很强的辨识度,高中低音对比很明显,转折时显得很灵动。打个比方吧,中低音的象是中年妇女的声音,高音部分就是少女的声音了;中低音温润委婉,高音纯净亮丽;中低音有如母亲的催眠曲般舒服,嗯,还带着禅意,高音无比纯真可爱,如水晶般晶莹剔透。她把这两种的声音很好运用在一起。

《万物生》MTV的画面也运用了一些CG画面,服装上现代与古代的穿插,也体现了特别的对比,也给人玄幻的感觉。

萨顶顶的歌声随着旋律流动唱得挥洒自如,音符在活泼地跳动。最为突出的是大量的装饰音的运用,如果用笛子来表现就要运用大量的短滑音了。这些装饰音的运用构成了活泼又特别的演唱风格。不是藏族那种用在长音时带行进感和节奏感的唱法,我觉得是少数民族山歌常运用的这类滑音。一般人听那类山歌觉得很古怪,不会喜欢。但会唱的人觉得这样的旋律会很好听。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村里的姑娘练习结婚时用到的山歌对歌,那时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收录机,一天就叫村里的姑娘来唱并录下来。唱录了半天,我妈妈干农活回来看到如此情景,一时兴起,说道,我也来一首。结果一录出来,大家公认我妈妈唱得好。都说年轻的姑娘还不如一个妇女唱得好。我隐约记得,我妈妈唱的曲子就运用了大量的滑音,旋律流畅中不乏起伏,听起来有一种游刃有余般运用的感觉,村里姑娘们学了好几遍都学不来。事隔十来年,我中专毕业时凭着感觉用笛子演奏妈妈所唱的歌曲,妈妈听了笑起来,连声说:不像!不像!我就叫妈妈唱给我听,妈妈倒是不好意思起来,不愿唱。后来我又劝了几次,妈妈终于愿意唱了。一听妈妈的演唱,我才发现技巧实在是丰富与灵活,打心里佩服她,我亲爱的妈妈可是连小学二年级都没上完哦。我用嘴巴唱尚且学不出那味道,用笛子更不用说了。这是妈妈从小在家乡受到熏陶的结果,就像说家乡话那样,大人要学另外的一种新的语言,无论如何努力,和当地的语言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当地人一听就能分辨出来。

或许,正是妈妈还有村里人唱的山歌对我的影响,才让我对这首曲子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并深感共鸣,为此着迷,几天晚上只听这几首曲子,在外工作时又用手机来播放,一遍又一遍地感受萨顶顶歌声里的魅力。我对网友说,这三首曲子带给我的共鸣与震撼和一般曲子给我的震撼是不一样的,一般好听的曲子很大部分是视听的直接震撼,而萨顶顶的《万物生》带给我的则是更为深入的心灵共鸣,她的歌声在荡涤着我的心灵、给我力量、让我重新感悟人生。

再来说说我对她演唱汉语版《万物生》的理解吧。别看这两个版本的旋律差不多,但萨顶顶的演绎出来就差别较大了。在这个版本中,充分发挥了她独特的纯真嗓音,还带着童真般的唱法。这份童真的感觉,应该是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并一直保持下来的结果。有些人长大后这份童真被社会经历慢慢地磨灭掉,变成所谓的成熟,也失掉了很多心灵的享受,对一些纯真的美也会由熟悉变得陌生,也可能变得视而不见;也许,很多人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只有很无奈地做违心的事,渐渐成了习惯;有的艺术家长大后慢慢失去童真,后来发现那份童真是如此地珍贵,又想把它重新捡回来,却最终还原不回原来的样子,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然而悔之晚矣。就像一个伤口,伤得越深,留下疤痕也会越明显,再也抹不平了。萨顶顶这份童真的保留,只怕让众多的艺术家只徒有羡慕的份或感叹!最后面那个字加入了沙哑声,像个老妇颤抖的声音。很逗!说真的这样处理我不太喜欢。一直到现在都这样,只是听惯了顺耳一些。还有后面那“灰”个字唱了三遍还是一样的音高(3),第一次听她演唱这首曲子反复第二遍听到这里,我就以为会改变音高了,第三遍、一直到结束,还是没见改变这个字的音高,感觉这曲子没唱完,怎么就没见她把这个音变成(6)呢?都是一直这样沉下去的感觉来唱。后来想想,她这样的处理是想让后面反复的那句梵语作为结束句,那梵语就是以(6)收尾的。这样的处理在梵语版感觉还是比较统一和自然的,但在汉语版感觉过渡就没那么自然了,不同声音、不同语言的转换衔接总是有点突然、像掉了链。

值得一提的是这歌曲的配乐很棒,民族乐器演绎很现代的感觉听了很给力,貌似新民乐也有类似的演绎,《忐忑》也类似这样的编排。《万物生》的两个版本时的古筝是我最为喜欢的配器,录音中我个人觉得梵文版的古筝演奏更为灵动与潇洒。

很想用笛箫来演绎这个曲子,网上找到的谱子是只有汉语版的。只好自己动手来记了。即便是汉语版的,用笛箫来表现还是要重新把细节标注出来,要不然演奏出来就完全不是萨顶顶原曲的味道了。装饰音必须要灵活并恰当地运用的。

以上只是个人的粗浅理解,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4346.html

更多阅读

曹操《观沧海》赏析 曹操的观沧海

【古典诗词欣赏(六十六)】《观沧海》赏析窦凤才【原作】观沧海——[魏]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转载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的致橡树

原文地址:舒婷《致橡树》赏析作者:蓝田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苏轼《赤壁赋》赏析 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

苏轼《赤壁赋》赏析《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声明:《萨顶顶《万物生》赏析 萨顶顶万物生舞蹈视频》为网友六兮未成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