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西行途经甘肃的真实故事 甘肃书记真实王三晕

唐玄奘西行途经甘肃的真实故事
★何端中

中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唐玄奘,他在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帮助下,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从西天取回了三藏真经。然而,在现实中确有玄奘赴印度取经这件盛事,而且,其遭遇的艰难险阻远比神话中更甚,特别从天水经过河西走廊,经凉州、过肃州、抵瓜州、渡瓠芦河(布隆吉河)到玉门关、偷越五峰,在甘肃这段行程,历尽艰险,才达伊吾。

玄奘姓陈,是我国初唐时期的一位高僧,大翻译家、旅行家;俗名陈,(公元600年-—664年)河南氏人(今偃师县境),其父陈惠,孝廉出身,玄奘是幼子。玄奘少年时聪颖过人,十岁丧父,随二兄陈素(法名长捷)迁居洛阳净土寺,为少年行者。13岁出家,法名玄奘,从师习读佛传经书6年。公元618年瓦岗起义军兵临洛阳,隋亡唐兴,李渊继位长安,玄奘乃随兄奔长安。旋入蜀赴成都,从名师研经5年;因他“敬惜寸阴,励精无怠”,因而学业大进。乃复思东下,咨访高人。听说天竺(今印度半岛)的摩揭陀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佛寺那烂陀寺,是佛教的最高学府,由著名的佛学泰斗戒贤法师主持,于是他结侣上表,申请到天竺求法取经。
一、趁机会兼程奔凉州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已27岁,他终于等到了时机。恰巧遇到在长安学《涅经》的秦州(今天水市)僧人孝达功毕返乡,便和他结伴同行去秦州,没想到很快地就到了甘肃东南重镇秦州。只匆匆歇了一宵,翌日即随西行商旅直赴兰州。抵兰州后,又巧遇“凉州送官马归者”,即于次日兼程随行渡黄河北上,直奔河西商贸重镇,佛教中心凉州城(今武威市凉州区),行程约两千里,历时半月有余,一路顺利,无人查问,玄奘心中窃喜。
二、吐真情首程遇阻
为了打听出关和西行的途径,筹措行资,玄奘决定在凉州佛寺停歇一段时间。其间,他结识了河西佛教的领袖慧威法师,法师对这位京师大庄严寺名僧法常之弟子玄奘深为敬重。旋即应当地僧俗的请求,请玄奘开讲了《涅》、《般若》诸经,玄奘以其渊博的知识,精辟的解说,搏得当地和过往僧俗佛徒的赞许和尊敬,所获布施亦甚丰厚。在他讲经中,也不时吐露了他要步法显后尘,西行印度求法取经的意愿和决心,从而引起了新任凉州都督李大亮的注意。都督问明了玄奘来凉准备西行的意图之后,乃令玄奘立即离凉返回长安,不让他西行出关。
三、慧威智助入瓜州
慧威法师对这位青年唐僧的学识和只身西游取经的宏愿深为赞许,就积极为他西行出谋划策,并对玄奘说,大师若决意出关西行,必须躲过沿途官廷耳目,夜行昼伏,潜行至瓜州。那里的剌史是我佛门弟子,他会给你方便和帮助的,但不可透露出关取经的事,可相机而行,偷渡出关。现都督已令你立即离凉返京,白天行动目标太大,只能连夜出行了。我派慧琳、道整两个小徒弟护送你去瓜州,沿途佛寺有我弟子关照,定能顺利通行。愿大师珍重。玄奘拜谢了慧威法师,于当夜偕二小和尚逃离凉州,昼伏夜行,赶路西奔。
四、州吏义释促西行
玄奘三人依计潜行,穿过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经玉门直赴瓜州城(今锁阳古城),由于有沿途佛寺僧徒的帮助,终于顺利地到了瓜州城,在一寺院安了身。不久,他从礼佛的过路商人处打听到了出关的路线,获悉从瓜州北行五十余里即抵玉门关,关临瓠芦河,下阔上窄,水深不可渡,行旅均需从关门进出。出关西北行,有五烽,有官兵把守,各烽相距百里,途中无水草,五烽之西出莫贺延碛,即可达伊吾。一日,有一胡僧进寺礼佛,听说有京师来的高僧,执意要拜玄奘为师,玄奘见此人身体壮实,虔诚恭顺,就为他授“五戒”,收他为俗家第一个弟子,此人名叫石陀,很可能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在榆林窟的壁画中有一幅唐僧取经图的师徒二人同行,即源于这段故事。
胡僧石陀受戒后即回家备上素果斋饼,送给师父。当胡僧进一步问及生活起居有何难处,玄奘乘机将他准备西行取经,无人可作向导说了出来,胡僧听后,当即表示愿意护送师父出五烽,玄奘听了非常高兴,乃与胡僧商议买马,准备行装以及偷渡出关的事,并约定时日,立即启程。
正在这时,从凉州发来的追捕玄奘的文书也传到瓜州了。瓜州州吏李昌也是个笃信佛教的佛教徒,他一见到“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的追捕文书,就猜出剌史大人热情接待的青年和尚就是玄奘了。他把唐僧请至州所,把公文给玄奘看,问是不是欲入西蕃之人?唐僧惊惶失措,未敢承认。李昌见状就说:“法师只管说实话,若真是,弟子当竭力为法师设法。”玄奘无奈,只好如实说出真情。州吏听了,深为他的诚心求法精神所感动。当着玄奘的面,撕毁了追捕文书,劝他快做准备,速速离开瓜州,出关西行。
五、惊险夜渡瓠芦河
第二天傍晚,玄奘与石陀准备停当,约定翌日在城外荒草滩会合后,立即启程出关。第二天胡僧石陀牵着马、驮着行装,并偕一骑赤色瘦马的老翁来到约定地点,他向玄奘介绍说:此翁去过伊吾三十余次,对这段路熟悉,特邀请他来介绍点情况,出些主意。
唐僧扶老翁下马,席地而坐,诚心地请老者赐教。老翁一见西行的法师竟是个青年僧人,就劝他道:从这里出关西行去伊吾的路途极其险恶,关外五烽各距百里,无水草,只五烽下有泉,有兵卒戌守;五烽之外横着八百里的沙碛,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其间无有水草和道路,行旅只能凭尸骨、马粪作路标摸索前行,有不少成群结队的商旅尚且迷失方向而葬身沙海中,你却孤身一人,这太危险了。我劝你还是打消西行念头,返回长安的好!
玄奘随即向老翁表白只身赴印求法取经的宿愿与誓不后退的决心。老翁见玄奘意志坚定,就建议道:法师既决意西行,必须绕过玉门关,从瓠芦河上游十多里处过河,那里的水面较窄,也不易被人发觉;不过你买的稚口壮马,腿脚虽健,却不识沙海途径,也没有穿越沙碛的经历,恐怕难于将你送过沙海。别看我这匹老瘦的红马,曾往返伊吾间十五次,脚力仍很矫健,且识路途。玄奘觉得言之在理,就将他新买的壮马与老翁的老瘦的赤色老马作了交换,然后向老翁拜谢,祈祷告别,与胡僧石陀一道向玉门关方向行进。
一路上,师徒二人默默地趁着朦胧的月色匆匆忙忙向前赶路。约至三更时分,他俩已抵瓠芦河上游河畔,西面十多里外的玉门关隐隐可辨,这儿的河面仅一丈多宽,岸边有数株胡杨树,他叫胡僧下马砍树架桥,依次将人马行装引渡到河北岸,找一隐蔽僻静处,就地歇卧休息。
胡僧卸下行装,举目四顾是茫茫沙碛、死气沉沉的荒野,他的心却像一口沸腾的锅,一宵未能合眼。拂晓,胡僧心急如焚,想玄奘一起身就要催促赶路前行了。于是心一横,拔刀而起悄悄地向玄奘身边走去,心想把他杀了,自己逃回瓜州去。
刚走几步,又犹豫起来,想师父与我冒昧平生,素无仇怨,而且还是自己受戒的师尊,又不忍心下手了;又怕冤杀无辜会遭报应,自己将永世受罪,不得超脱,也是令人恐惧的。所以踱来踱去,一直未敢下手。这时的玄奘也已听到有了动静,睁开眼瞟了胡僧一眼,见其持刀踱步,知石陀起了异心,他定了定神,起身打坐,眯着眼观察动静,口里不停地念“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为他消灾免难,保佑他平安地西行取经。胡僧见状,知玄奘已察觉他的异态,只好放下刀,上前向师父跪下,如实讲出了他一夜未眠所忧虑的隐情,恳请师父可怜他这俗家弟子。一人死不足惜,我还拖家带口,全仗我抚养,还是求师父同我一道回去吧!玄奘一见险情有了转机,知胡僧不想再送他出五烽了,乃重申了他决意出蕃取经誓言,应允胡僧返程回瓜州,并赠他一匹马和一些银钱食物作为酬劳。一场惊险的生死别,终于化险为夷,平安地度过来了。
六、王祥仗义相护送
胡僧走后,玄奘自己收拾好行装,又孑然一身,骑上赤色老马,向西北方浩翰沙海中的第一烽前进。
这是一个特别睛朗的日子,一轮红日已高高地悬挂在没有一丝云彩的蓝天中,忽然他看见前方的天际有数百队军卒,身着毛皮的衣服,骑着驼马,手持长矛,还打着旌旗大纛在沙碛中行进,忽而停止,忽而前行,倏忽万变。远看时却很清楚,一逼近点又不见了。玄奘心虚,以为是遇到追捕他的军队或者盗贼了,只得暗自叫苦,嘴里不停地念观世音菩萨,以求保佑。念了一阵之后,见天际的影踪消失得无形无迹了,心想这可能就是沙海中的妖孽了,被菩萨赶跑了。忽然又听到天空中有叫喊声:“不要怕!不要怕!”这时他才合掌打十从恐怖的感觉中定下神来。其实玄奘在疏勒河北戈壁滩中所见到的,就是大漠中的“海市蜃楼”之幻景。他亲身经历的这段精彩的记述,使1300年后的现代人读起来,仍感到十分真实和亲切,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对瀚海幻景的记述,恐怕是世界各古籍上最早而最详细具体的记述了。
唐玄奘西行途经甘肃的真实故事 甘肃书记真实王三晕
玄奘走了八十多里,就见到第一烽了。他恐被候卒发现,就隐伏在附近沙沟里休息,等到天黑了,他才去烽西的水泉取水,刚洗手饮毕,欲取皮囊装水时,忽有一箭射于膝帝,接着又是一箭,玄奘知已被发现,乃向烽上喊道:“我是从京师来的和尚,诸莫射我!”随即起身牵马向烽前走去,烽内戌卒也开门走了出来,将他引入烽内,去见校尉王祥。王祥一问法师姓名,玄奘如实通报了,王祥听了深感惊异,说:“我听说法师已东返京师了,怎样竟来这里了?”
玄奘把自己求法取经的意愿与决心表述了一番,王祥见如此年青的和尚竟是在凉州讲经的大法师,心中十分敬重,又见他只身违禁出关远行,乃好言相劝道:法师一人离烽西行,道路遥远而极艰险,恐难到达,不如送你回瓜州,可不以违禁出关治罪;如法师不愿返京,弟子可伴你去敦煌,那是我老家,有一个张皎法师,钦贤尚德,法师若去那里讲经礼佛,他一定是很欢迎的。玄奘一听王祥也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心中暗喜,乃坦诚地说出了自己十多年来从国内名师学研经论,婉言谢绝了回瓜州,去敦煌的建议,并表示若要拘留,愿听任施加刑罚,还立下了“宁肯西行一步死,决不东退一步生”的誓言。
王祥见法师意志坚定,无意东返,就把准备好的烧饼与水囊送给玄奘,并亲自送出烽外十多里,才挥泪拜别。玄奘遵照王祥指引的方向策马急行,果然于天黑前安然到达第四烽,他担心被留难,就想悄悄地从水泉装上些水过烽赶路算了。不料刚走到水泉边,就有箭射来了。玄奘只得下马向烽上人通报自己的姓名身份。戌卒出烽来将玄奘引入,见烽官王伯陇,王问法师何来?玄奘如实相告,是王祥校尉嘱我从这里过的。伯陇听了十分高兴,毫不置疑,留玄奘住了一宵,第二天临行时,又给他送了一个大水囊和马料,并嘱咐法师不可去第五烽,因该烽烽官性情粗暴,恐生恶念刁难师父,可绕烽向西行百里去野马泉取水,再西行八百余里,穿过莫贺延碛,就可达伊吾国了,玄奘上马合十致谢拜别。
七、九死一生抵伊吾
玄奘按照王伯陇指引的方向绕过了第五烽,果然进入了不见水草,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无路可循的茫茫大沙碛之中,除了天上的骄阳和自身的孤独身影外,找不到一点分辨方向的景物,老翁的劝告仍在耳边作响,平添了他心中的恐惧和不安。他只得不停地念观世音菩萨,随着老马向前走。
他只见在身前马后,不时出现千奇百怪的“热风恶鬼”,环绕而行(可能是旋风尘柱之类),他就高声地念观世音菩萨,却不能将其驱散,他启诵《般若心经》,诵经毕,那些古怪的影迹就消失不见了。玄奘在这种惶恐的气氛中走出了百余里,想下马休息一下,喝点水解解乏。不料从马背上取囊喝水时,一失手就把王伯陇给他盛水的大皮囊中的水全部洒失到地上了。真是祸不单行,气得他蹲坐在地上,自怨自艾,茫然不知所措。他明知没有饮水,是不能穿过这八百里黄沙的。于是策马东行,想返回第四烽盛上水,询问野马泉方向再西行。约走了十多里路,忽又想起了自己立的“不达印度,决不东返一步”的誓言。只好硬着头皮,拨转马着,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一直熬了四夜五天,人和马都因极度干渴和疲困而步履难艰了。最后因过于干渴疲困,人马均昏厥在沙碛中了。
不知在荒野昏卧了多少时辰,到当晚的半夜,忽然刮来了一股带潮气的凉风,像一盆冷水洒在快干枯的花草上一样,一下子使昏迷中的玄奘和老马清醒过来了,他坐起来,揉了揉干枯的眼睛,定神一看昏倒的老马也站立起来了,心中大喜,立即起来跟在马后,慢慢地向西进发。大约走了十来里路,那老马突然加快了步伐,朝偏北方向奔跑,玄奘勒不住马缰,只得尾随而去。赶了几里路,忽见前面出现一片青草地,真是喜从天降,玄奘拖着无力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奔上前去,又发现了水泉,痛快地饱饮了一通。离开“救命泉”,在荒凉的沙碛中又艰苦地向西赶了两天路程,伊吾城就出现在眼前了。玄奘欣喜过望,策马进城,在一有三个汉僧的寺庙里住下了。总算是九死一生,逃出了这令人难忘而充满恐怖的莫贺延碛大沙海。至于那救过唐僧生命的泉滩在哪里?不少考古学者和地理学家都作过探究,大多认定在今新疆东境,有人认为在今甘新公路和红柳至苦水塘或烟墩之间,也有人认为在野马泉西北之梧桐窝子泉一带,也可是野马泉西南的旱草湖,这个泉湖距哈密(即唐伊吾)约一百多公里,与日之行程相近。不过,这个古史之迷,至今尚无定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4353.html

更多阅读

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的作者

作者:埃德加. 斯诺中文重译本序胡愈之本书作者斯诺的姓名是中国人民早已熟知的了。但是,为了未读过和已读过这本书的人们更深刻地了解这本书,对这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作家的一生经历以及写作《西行漫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作概括

声明:《唐玄奘西行途经甘肃的真实故事 甘肃书记真实王三晕》为网友哥自命不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