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之《新月集》 泰戈尔新月集英文朗诵

新教育教师读书会·每日一诗

泰戈尔之《新月集》

(2009年5月18-31日)

本期课程主持:铁皮鼓

教育在线链接――

每天一首诗――让生命充盈起来(每日一诗总帖):

http://bbs.eduol.cn/2009-4/9/85651861112.html

泰戈尔之新月集专帖:

http://bbs.eduol.cn/2009-5/18/01849900112.html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2009年5月31日

按语:

海拔五千-新教育教师读书会“每日一诗”已经走过了海子、里尔克,并刚刚走完泰戈尔的《新月集》,以后还将陆续穿越纪伯伦、狄金森等大诗人,以及数不尽的唐诗宋词。每天清晨上网,朋友们都会感受到通过QQ邮箱、QQ群以及专业发展论坛飘过来的诗歌的气息。

这些诗歌,展现的是另一片天空,将构成我们生活中的另一种黎明。栖息在这样的诗歌里,就像晨曦初露的早晨,走在充满了茉莉花香的林萌道上一样。你可以匆匆赶路,也可以暂时驻足,闻一闻这淡淡的花香。

但我们相信,每天清晨醒来,大家所看到的“最初的东西”所散发出来的芬芳,终将会在漫长的岁月之后,也从我们的灵魂深处散发出来,――那是伟大灵魂径由我们的生命洋溢的存在之诗。

目前,每日一诗的课程主持由研究中心各位项目负责人轮流担任,我们欢迎更多热爱诗歌的实验者,也加入到课程主持的行列中来。

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

2009年5月31日星期日

课程背景:关于泰戈尔和《新月集》

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

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参加领导了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

新月集

《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共收入诗歌四十首,初版于一九一三年。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慈爱的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与贤妻。20世纪最初的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时期,1902年,他的妻子逝世,第二年,他的一双儿女又相继夭亡。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痛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这部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儿童心理深刻的理解和善于用儿童无邪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特点的,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集。这部儿童诗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它也深受我国数代读者的钟爱。由于诗集《新月集》描述纯朴的母爱和儿童的天真,为此作者被誉为“儿童诗人”。

诗集里着力描绘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儿童。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诗中的小主人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大海边。是大海与他们游戏,为他们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梦中送给他们最初的微笑。他们是人,也是“神”。弥漫于诗中这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对于刻画孩子们的形象很有好处。使得他们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这种艺术效果,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泰戈尔之所以把孩子们写得这样似“神”非神,“神”人合一,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与他当时所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把艺术的最终目的视为揭示神或“梵”的世界有密切关系。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赋予这些孩子比“人”更为可爱的形象。

体现诗人思想哲理又有助于表现孩子童真的,还有母爱。在诗里,诗人不是将童真看成为独立的因素,而是让它与母爱紧紧联系在一起,加以讴歌、赞美,把二者看成为相辅相成的东西。这一思想,在《开始》、《不被注意的花饰》等诗里,尤为明显。他这样做,不仅为表现孩子们的童心童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而且还写出了童真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没有母爱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幸福的;而没有幸福的童年,则是黯淡无光的。他的天真烂漫,他的无忧无虑,都将随之失去。他的童心将是一颗被扭曲的,它有可能过早地被“成熟”所替代。相反,只有在“母爱”的抚育之下,“童真之花”才会越开越艳丽。泰戈尔正是深明个中哲理,才将“母爱”和“童真”,共同予以赞颂的。这样做的结果,既使《新月集》别具思想特色,也使孩子们身上更富有感情色彩,更血肉丰满。

5月18日:开始

开始

“我是从哪儿来的,你,在哪儿把我捡起来的?”孩子问他的妈妈说。

她把孩子紧紧地搂在胸前,半哭半笑地答道——

“你曾被我当作心愿藏在我的心里,我的宝贝。

“你曾存在于我孩童时代玩的泥娃娃身上;每天早晨我用泥土塑造我的神像,那时我反复地塑了又捏碎了的就是你。

“你曾和我们的家庭守护神一同受到祀奉,我崇拜家神时也就崇拜了你。

“你曾活在我所有的希望和爱情里,活在我的生命里,我母亲的生命里。

“在主宰着我们家庭的不死的精灵的膝上,你已经被抚育了好多代了。

“当我做女孩子的时候,我的心的花瓣儿张开,你就像一股花香似地散发出来。“你的软软的温柔,在我的青春的肢体上开花了,像太阳出来之前的天空上的一片曙光。

“上天的第一宠儿,晨曦的孪生兄弟,你从世界的生命的溪流浮泛而下,终于停泊在我的心头。

“当我凝视你的脸蛋儿的时候,神秘之感淹没了我;你这属于一切人的,竟成了我的。

“为了怕失掉你,我把你紧紧地搂在胸前。是什么魔术把这世界的宝贝引到我这双纤小的手臂里来呢?”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从《开始》开始,我们将步入泰戈尔的世界。《新月集》是写孩子的,但却更宜于成人阅读。这是一种学习,学习我们或许早已经失去的一种能力,即以一颗孩子之心看世界,也看我们自己。

一个生命是如何开始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我?在泰戈尔看来,他(她)是从爱、愿望、希望而来。任何生命身上,都叠加了父母的密码,祖先(家族)的密码,人类的密码,乃至于神的密码,是“世界的宝贝”。用《西游记》中的话讲,是“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的“仙胎”孕育而成。

这种说法,部分是遗传学以及心理学事实,但更重要的,是对生命之伟大、崇高、神秘的一种信任,或者说,是对种子的信仰。有了这种信仰,任何一粒神奇的种子,才能在岁月漫长的打磨中,开出一朵神奇的花来。这种信仰,是针对一切孩子的信仰,也是针对我们自身的信仰。

这种对生命的信仰,泰戈尔在《飞鸟集》里这样写道:

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

(that i exist is a perpetual surprise which is life.)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一个孩子,到了生命中的某一刻,一定会问这个问题。你可以给予一个标准的科学回答,也可以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那不叫谎言)。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降生,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降生,还是一种精神上的降生,并且,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

那么,你要相信和告诉孩子,这是一粒怎样的种子?

一切愿望都会成真。――我们的信仰将会塑造孩子,包括塑造我们自己。生命就是如此神奇!

(铁皮鼓)

5月19日:金色花

金色花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①,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②,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
①金色花,原名champa,亦作champak,学名michclia champaca,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②《罗摩衍那》(ramayana)为印度叙事诗,相传系蚁垤(valmiki)所作。今传本形式约为公元二世纪间所形成。全书分为七卷,共二万四千颂,皆系叙述罗摩生平之作。罗摩即罗摩犍陀罗。十车王之子,悉多之夫。他于第二世(treta yaga)入世,为毗湿奴神第七化身。印人看他为英雄,有崇拜他如神的。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泰戈尔笔下的孩子,不同于日常意义上的孩童,或者说,他是摄取了孩子身上的神性而创造出的天使,创造出的爱的精灵。金色花乃是印度的圣树,这首诗描写的,便是一个快乐、自由、像金色花一样开放的孩子的形象。

这是生活中包孕性极强的美丽的时刻,工作着的母亲、祷告着的母亲、阅读着的母亲以及给孩子讲故事的母亲都是美丽的,散发出沐浴后的那种清香。而爱的精灵,始终活跃在母亲的周围,让自己的芬芳环绕着母亲,那是生命的气息,也是神的气息,更是爱的气息。

这是在这样一个尊崇神的国度里充满诗意与神性的日常生活,一种诗意的栖居。这种生活本身浸透了宗教气息,但是这又何妨?爱,永远是这样世界的通行语言。更何况,这种润泽而空灵,神秘、恬淡而悠远的风格,深深地契合了东方人的存在气质。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没有什么人对童心的体察比泰戈尔更洞幽烛微的了,诗人借用“金色花”这一拟物,把童稚之心表现得如幻如真,顽皮富有灵性的金色花是一个爱的小精灵,是爱的使者,是爱的化身,这种爱让人性觉醒,更是给生活在喧嚣社会的我们以心灵的涤荡。在自然清新的语言里,在这有声、有色、有香、有情致、有灵气的意境里,让人们感受着“爱”的美好,读后让人感觉自然清新恬静!叹曰:爱,是神圣美好的!!

(暖)

5月20日:第一次的茉莉

第一次的茉莉

呵,这些茉莉花,这些白的茉莉花!

我仿佛记得我第一次双手满捧着这些茉莉花,这些白的茉莉花的时候。

我喜爱那日光,那天空,那绿色的大地;

我听见那河水淙淙的流声,在黑漆的午夜里传过来;

秋天的夕阳,在荒原上大路转角处迎我,如新妇揭起她的面纱迎接她的爱人。

但我想起孩提时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满着甜蜜的回忆。

我生平有过许多快活的日子,在节日宴会的晚上,我曾跟着说笑话的人大笑。

在灰暗的雨天的早晨,我吟哦过许多飘逸的诗篇。

我颈上戴过爱人手织的醉花的花圈,作为晚装。

但我想起孩提时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满着甜蜜的回忆。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这首诗优美、甜蜜而单纯,洋溢着不可言说的梦一般的音调。仿佛那清新淡雅的香味,正一缕一缕地从文字间散发出来,从第一次的那满捧着的茉莉花中散发出来。

孩提时第一次将白茉莉花捧在手里的时候,心中到底充满了怎样的甜蜜的回忆?泰戈尔没有说,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像音乐中那迷离的旋律,穿越日光、天空、绿色的大地、淙淙的流水、黑漆的午夜、荒原中的大路、节日的宴会、雨天的早晨以及爱人手织的醉花的花圈,周而复始地在生命中旋转。

茉莉花是纯洁和爱的象征,而诗人的一生,都纯洁地生活在爱中,生活在“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动中。

第一次的茉莉,既是对花的回忆,也是对人之初那种充溢着纯洁以及沐浴着神性光辉的童心的怀念,这种童年的芬芳,神的芬芳,才是一生幸福的源头,对这种源头的反复追溯,使泰戈尔的一生都纯洁如初。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1

有时候要问自己:我这一生,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光,--完全地,集中地阅读过一本诗集,真正地沉浸于一个伟大诗人的诗的光辉之中?(还是只从教科书以及一些诗选中获得一些散乱的诗章,并记住了大量诗人的名字?)

至少当我想起的时候,我觉得很惭愧。我只在普西金的诗中沉浸过,此外便是在朦胧诗中沉浸过。而泰戈尔、里尔克、惠特曼、狄金森、海子……这些诗人,我都读过,但都未在他们的世界中沉浸。长久地进入一个诗人的精神世界,无论对儿童,还是成人,都是极有益的。总有一个诗人会让你感觉到遇到知音,他说出了你想说而说不出的话。

所以从每日一诗开始,我决意恢复这种沉浸,用诗歌去洗刷浮躁。

这是专业群中无声的音乐。如果你匆匆赶路,只管往前走;如果你有闲暇,就不妨逗留片刻倾听。如果你能在群里呆五年,哪怕无意中的这种倾听,也必将影响你的生命。我们也欢迎热爱诗歌的朋友也参与到这样的“课程”中来。一般情况下,是两周一个单元,共14首诗歌。(以上取自铁皮鼓发言)

2

有朋友解读说:快活的日子,飘逸的诗篇,爱人手织的花圈,比不过我第一次茉莉的甜蜜。

这是一种误读。

对第一次茉莉的回忆,贯穿了后面的生活。因为第一次茉莉的甜蜜,是作者遇到的“最初的东西”。但是一切,都只是比喻。包括茉莉。它描绘的是,怎样的最初,怎样的种子。因为遭遇这种最初的东西,就变成了这种最初的东西。这既是生命的源头,又是生命的归宿。而生命,就是一次次不断地回溯,通过不断地回溯形成“我”。(以上取自铁皮鼓发言)

我们回到自身,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有,那么诗人的伟大之处就是用简短的自己经历过的意象,写出了一种很普遍的生命现象。与美“偶然”遭遇,刻写为终生的密码。生命曾经无数次诞生,但无数次诞生又只是一次诞生。这些,我们都可以视为真正生命之涌现。所有的涌现只是同一本质在不同境域中的偶然实现。第一次,不是只一次,恰恰相反,它是永恒,是整条生命之河。但是,它又确实只闪现一次。(以上取自干国祥发言)

对我来说,这“第一次的茉莉花”,是家乡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地。(对干干来说,可能是旷野,是小鸟,是属于自己的那片“永无岛”)它是我记忆中最早并且反复出现的景色,经常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尤其在睡梦中闪过。那种宁静的绚烂,那种不可言说之美,深刻地震撼着我。

那么,什么是你的“第一次的茉莉花”?(以上取自铁皮鼓发言)

2009年5月20日星期三

5月21日:职业

职 业

早晨,钟敲十下的时候,我沿着我们的小巷到学校去。

每天我都遇见那个小贩,他叫道:“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他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他没有哪条街一定要走,他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没有什么时间一定要回家。

我愿意我是一个小贩,在街上过日子,叫着:“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下午四点,我从学校里回家。

从一家门口,我看得见一个园丁在那里掘地。

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打湿了,都没有人骂他。

我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

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

从开着的窗口,我看得见更夫走来走去。

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

更夫摇着他的提灯,跟他身边的影子一起走着,他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这首诗很有意思,通过这个孩子的愿望,你可以猜想到这个孩子受到了什么限制。他一定被教导要遵守很多很多的规矩,例如要遵守时间,按时上学和回家。例如不能随便出去玩耍,如果去玩耍了,也要小心,不要弄脏或者打湿了衣服;不要在太阳下玩耍,免得被晒黑或晒坏了。例如晚上要按时上床睡觉,不能在院子里逗留等等。或许,这也是泰戈尔读书时代的写照,他就是一个不肯守规矩的孩子。

不过小孩子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精力,对生活,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探索精神,并且天生向往自由,渴望摆脱束缚,哪怕是以爱的名义。因此这里就有了一种奇妙的张力,在安全(纪律)与自由之间,在母亲与孩子之间,有着永恒的小小的争斗。当然母亲也是对的,孩子也是对的,人生之丰富,就存在于这种对立之中。

任何人不都如此?身陷枷锁之中或许是宿命,但一定得怀着自由的梦想。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1

这首诗歌的推荐语,是建立在整个《新月集》的背景之下。

最初的设想,是防止过度诠释,无限追求解读深度,而希望能够以现象学方法,进入到文本本身的逻辑中去。例如读这首诗,就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去。

解读的时候,我估计有些读者会沿着文字表面的意思过于强调了自由,而忽略了整个文本乃至于整个《新月集》中爱的主题,所以我引入了“自由-安全”的悖论来进行了一点调节,强调了孩子追求自由固然有合理性,作为对立面的母亲也有合理性,这种对立,正是文本的价值之一。

但是我自己针对这种预想的理解所做的解读,在今天与干干等讨论之后,发现仍然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即“自由-安全”是一组现代概念,这组概念在运用的时候,是立于现代人的困境的,而在泰戈尔那里,这种困境是不存在的。这样的话,引进了这组词语,意思方向固然是无错的,但是却将这组词语的语境也带入了对泰戈尔诗歌的理解,这里的分寸感就没有了。

因此,不妨保持语意方向,但删除相关词语,将最后部分改为:

不过小孩子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精力,对生活,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因此在想要探索外部世界的孩子与时刻担忧着的母亲之间,便有着一种小小的争斗。当然孩子是对的,母亲也是对的,这种微妙的对立中,又因为爱而处于更大的和谐之中。

人生中总有这样的阶段,我们既渴望挣脱母亲的手臂,又确实是在母亲的手臂的温暖和保护之下,怀着爱、自由与梦想,跑向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2

朋友发来了网络上找来的一篇不错的解读文字,问我意见。这篇解读全文如下:

清泉石上流——浅析泰戈尔的《职业》

摈弃了尘世的芜杂,沉浸于儿童的“新月”之国。《新月集》中,泰戈尔在心灵与情智上将自己彻底换化成了一个孩童。他带着满是新奇、天真与欣喜的眼光,如此尊崇、温柔、圣洁地描述着这个王国的爱与美,使我们得以从喧闹的世界中安静下来,随他一起走进那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倾听孩子们娇嫩的声音、清新的语言和奇妙的逻辑,天底下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诗篇吗?

《职业》正是一个孩子的自言自语,宛若天国中一枝带露开放在晨光中的梨花,晶莹又美丽。她远离娇柔造作,她没有苦毒怨恨,她轻轻柔柔地诉说着,她活活泼泼地“愿意”着,然而我们听完了,却要发呆,只觉有无穷尽的愁思怅惘。每一天,我们都在规定好的时间里做着规定好的事情,伪愿意着内心的不愿意,遵从成了生活的定律,于是“我”成了人们眼中的乖孩子。可偶然当“我”向外界张望时,却发现了自由自主的小贩、园丁与更夫,终于发出热烈的呼喊:“我愿意我是一个小贩,在街上过日子”“我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微渺的人真能那么逍遥自由,可以提着灯去追逐影子?至于那些有权、有钱、有名、有才的大人物就更是奔波劳苦,不得止息了。正如《诗经》说,“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表面看来,《职业》中的诗句没有严格的韵律,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铿锵可诵,只似一道亮丽流畅的清泉。然而这道清泉是活泼跳跃的,是回旋婉转的,是滚动着许多水珠子的。全诗分为三段,段与段之间的空白处似有微微的叹息声透出,含着无奈的幽忧与远近飘乎的渴慕,与《诗经》中的“一唱三叹”有异曲同工之妙。符合心灵律动的内在韵律岂不比外在做作的韵律更芳醇醉人?

歌颂自由的文学作品历史上比比皆是,自由已成为人类无止尽的永恒追求。《职业》一诗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塑造了几个鲜明具体、生动活泼的形象。在处理这些形象上,诗人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细细描绘他们的身材相貌、穿着打扮和神态气质,只是简单地透射出小贩的叫喊“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园丁在那里掘地,更夫提着灯走来走去。然而他们的生活背景是宽广自由的:小贩“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没有哪条街一定要走,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没有什么时间一定要回家”;园丁“要怎么掘,便怎么掘”,更夫“摇着他的提灯,跟着身边的影子一起走着,他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全都是“且自逍遥没人管”,犹如中国水墨画,几朵飞云,几竿翠竹,一湾碧水,一抹远山,构成一个广阔自由的天地,竹下一个抚琴的隐士若存若失,然而意境全出,宁谧深邃,耐人寻味。在白描般的诗句中,三个典型形象的自由气息如清亮的涓流淙淙流入我们心中,流动、翻腾化成云蒸霞蔚,托着我们的心飞翔,飞向那个梦中的地方……
  这篇解读写得很优美。

但如果从《新月集》的整个背景出发,这里描绘的,是泰戈尔的《职业》么?分寸感究竟在哪里?

提出问题,供大家进一步思考。

2009年5月21日星期四

(铁皮鼓)

5月22日:对岸

对 岸

我渴想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杆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围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

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同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作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河的对岸究竟有什么?田野、牧场、芦苇、长草,野鹜、水鸟、竹鸡、豺狼……这是一片想象中的未被孩子“开垦”的世界,是过滤掉了辛苦的美丽的世界,连劳作也是美的,甚至豺狼的哀叫也是美的。

此岸的世界,与彼岸的世界,其实并无根本的区别,区别只在孩子好奇的眼睛里。我尤其喜欢第二部分。孩子想象中的世界永远是一个充满了生机和细微之处的世界,是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一个一切井然有序的和谐理想的世界,这当然永远是在对岸,又何尝只是在对岸?

有趣的是这个孩子在两岸之间的摆渡,一面渴想着对岸的世界,一边惦记着家里的母亲,并且对父亲颇有微词。连通两岸的,其实是爱与憧憬。想想看,我们谁不想做那渡船的船夫,在两个世界之间渡来渡去呢?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新教育实验 构筑理想课堂 有效教学框架

网络研课(2009年5月22日课堂群)

课题:《新月集》设计者:干国祥

课时数:2

解读

学习

目标

A类:

1.读背这两首诗。

B类:

2.涵泳《对岸》,感受小男孩对母亲及此岸的依恋和对对岸及广阔世界的向往。

3.涵泳《职业》,感受小男孩眼中各种职业的神奇魅力。

C类:

4.憧憬彼岸,憧憬未来的职业,感受自然、世界、职业的美好。

全面

定向

预习

1.出声朗读课文,熟至能背;

2.摘录不理解的语句,以及写出有疑问的地方,课前交给老师;

3.用横线画出描写“对岸”的句子;你有过“对岸”的梦想么?你的对岸有什么?(偷偷地写在这里,不告诉别人)

4.想一想,“我”为什么选择的不是到对岸去工作,而是长大后做一个游船上的船夫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呢,为什么?

5.画出“我”眼中的小贩、更夫、园丁的生活;

6.你觉得“我”为什么会羡慕这三种职业的生活?

7.你认为还有哪些职业的生活值得羡慕?为什么?

8.依照职业中的格式,写一段你眼中的某职业,插进原课文中,注意时间顺序,以及“我”的心情。

教学板块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课时-对岸

对 岸

我渴想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杆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围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

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同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作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板块一:朗读初步【目标1和2;十分钟】

检查读,评议读,示范读;再个别自己涵泳读。

板块二:文本细读-感受对岸【目标1和2;十分钟】

提问:怎样的对岸?

涵泳: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杆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

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围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辨析:对岸究竟有什么?哪些是我看到的?哪些是我听说与想到的?

追问:你觉得“我”的对岸还会有些什么?是不是你的对岸?你的对岸呢?

板块三文本细读-船夫【目标1和2;十分钟】

提问:“我”到对岸去了吗?为什么?“我”长大后到对岸去了吗?为什么?

明晰:此岸——母亲,家,故乡

细读: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

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同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作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追问: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

如果是你妈妈,或者“我”的妈妈,会怎么说?为什么?

板块四 主题、涵泳、背诵【目标2;十分钟】

明确:

对岸-此岸-船夫

世界-母亲-孩子

向往-依恋-徘徊

(憧憬+留恋)

读,读出向往,读出留恋,读出美丽的对岸,读出深深的依恋,读出孩子的天真。

第一课时-职业

职 业

早晨,钟敲十下的时候,我沿着我们的小巷到学校去。

每天我都遇见那个小贩,他叫道:“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他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他没有哪条街一定要走,他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没有什么时间一定要回家。

我愿意我是一个小贩,在街上过日子,叫着:“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下午四点,我从学校里回家。

从一家门口,我看得见一个园丁在那里掘地。

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打湿了,都没有人骂他。

我愿意我是一个园丁,在花园里掘地。谁也不来阻止我。

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

从开着的窗口,我看得见更夫走来走去。

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

更夫摇着他的提灯,跟他身边的影子一起走着,他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板块一【目标1和3;十分钟】

检查读,评议读,示范读;再个别自己涵泳。

板块二:文本细读-“我”【目标3;五分钟】

提问:“我”是谁?“我”过着怎样的生活?

明确:

早晨,钟敲十下的时候,我沿着我们的小巷到学校去。

下午四点,我从学校里回家。

天色刚黑,妈妈就送我上床。

明确:一个刚刚上学的小男孩。

板块三:文本细读-“职业”【目标3;十五分钟】

朗读三种职业的语句:

每天我都遇见那个小贩,他叫道:“镯子呀,亮晶晶的镯子!”

他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他没有哪条街一定要走,他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没有什么时间一定要回家。

从一家门口,我看得见一个园丁在那里掘地。

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打湿了,都没有人骂他。

从开着的窗口,我看得见更夫走来走去。

小巷又黑又冷清,路灯立在那里,像一个头上生着一只红眼睛的巨人。

更夫摇着他的提灯,跟他身边的影子一起走着,他一生一次都没有上床去过。

提问:“我”为什么喜欢这三种职业?这三种职业真的如“我”所想像的那样么?

因为这一种职业……(自由,游戏,惊险……)

你认为这孩子的职业选择得好不好?诗人又是怎样认为的?

板块四:文本细读-“我”【目标1和3;十分钟】

那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他为了写出一个怎样的“我”?

小男孩(童心世界)形象分析…………

联系一下两首诗,看看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家庭(妈妈、学校)——孩子——世界(对岸、职业、大人)

留恋、依恋……………………向往、憧憬、美好幻想

(干国祥)

5月23日:告别

告 别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

当普耶节日①,邻舍家的孩子们来屋里游玩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价在你心头震荡。

亲爱的阿姨带了普耶礼②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姊姊?”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
①普耶(puja),意为“祭神大典”,这里的“普耶节”,是指印度十月间的“难近母祭日”。
②普耶礼就是指这个节日亲友相互馈送的礼物。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这首诗读来令人心碎。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泰戈尔写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是怀着丧子的哀痛,以及对远在天堂的孩子深深的爱和怀念。

诗中的母亲,思念着失去的孩子直到深夜,到清寂的黎明,到大风之夜,到看到别的孩子的时候,到亲朋好友们聚会的时候。已经变成天使的孩子的气息一直环绕在母亲的周围,仿佛仍然那样顽皮,那样微笑着飞舞。这就是爱。这就是世间最伟大的刻写,彼此将爱写入对方的灵魂甚至血肉里,甚至死亡也不能分开。

这首诗中浸透的,是一种对于死亡的宗教态度。死亡是另一种形态的生存,或者说,爱是一种超越死亡的生存,亲人之爱会延续我们的生命,而人类之爱,上帝之爱,则会让我们永生。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这一首诗可以和下一首《召唤》合起来读,这就构成了双声部合唱。


   召唤
  她走的时候,夜间黑漆漆的,他们都睡了。
  现在,夜间也是黑漆漆的,我唤她道:“回来,我的宝贝;世界都在沉睡,当星星互相凝视的时候,你来一会儿是没有人会知道的。”
  她走的时候,树木正在萌芽,春光刚刚来到。
  现在花已盛开,我唤道:“回来,我的宝贝。孩子们漫不经心地在游戏,把花聚在一起,又把它们散开。你如走来,拿一朵小花去,没有人会发觉的。”
  常常在游戏的那些人,仍然还在那里游戏,生命总是如此地浪费。
  我静听他们的空谈,便唤道:“回来,我的宝贝,妈妈的心里充满着爱,你如走来,仅仅从她那里接一个小小的吻,没有人会妒忌的。”

(干国祥)

5月24日:我的歌

我的歌

我的孩子,我这一支歌将扬起它的乐声围绕你的身旁,好像那爱情的热恋的手臂一样。

我这一支歌将触着你的前额,好像那祝福的接吻一样。

当你只是一个人的时候,它将坐在你的身旁,在你耳边微语着;当你在人群中的时候,它将围住你,使你超然物外。

我的歌将成为你的梦的翼翅,它将把你的心移送到不可知的岸边。

当黑夜覆盖在你路上的时候,它又将成为那照临在你头上的忠实的星光。

我的歌又将坐在你眼睛的瞳仁里,将你的视线带入万物的心里。

当我的声音因死亡而沉寂时,我的歌仍将在你活泼泼的心中唱着。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这首诗,是对爱的精妙的诠释。或许需要好几篇论文才能表达清楚的东西,被凝聚在几行纯粹的诗里。

爱是什么?它是环绕孩子的呵护的手臂与祝福的亲吻,是孩子孤独时的慰藉,又使他不至于在喧嚣的人群中迷失。爱是孩子远航的起点,爱有多深,孩子便有勇气走多远。当人生之路遭遇挫折的时候,爱又是路标,是永恒闪烁的温暖的星光。爱还是通道,是通往万物心灵的唯一的路径。即使当所爱的人离去,爱仍然不会消失,仍然会永久地留驻在孩子的心里。

在泰戈尔眼里,爱是人类最原始的语言,最美丽的歌谣以及最根本的力量,这是被人类反复证明的真理。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这首诗同样和前一首相内在关联:
  赠品
  我要送些东西给你,我的孩子,因为我们同是漂泊在世界的溪流中的。
  我们的生命将被分开,我们的爱也将被忘记。
  但我却没有那样傻,希望能用我的赠品来买你的心。
  你的生命正是青青,你的道路也长着呢,你一口气饮尽了我们带给你的爱,便回身离开我们跑了。
  你有你的游戏,有你的游伴。如果你没有时间同我们在一起,如果你想不到我们,那有什么害处呢?
  我们呢,自然的,在老年时,会有许多闲暇的时间,去计算那过去的日子,把我们手里永久失了的东西,在心里爱抚着。
  河流唱着歌很快地流去,冲破所有的堤防。但是山峰却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隔一首《孩子天使》之后,最后是诗人自述:
  最后的买卖
泰戈尔之《新月集》 泰戈尔新月集英文朗诵
  早晨,我在石铺的路上走时,我叫道:“谁来雇用我呀。”
  皇帝坐着马车,手里拿着剑走来。
  他拉着我的手,说道:“我要用权力来雇用你。”
  但是他的权力算不了什么,他坐着马车走了。
  正午炎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都闭着。
  我沿着屈曲的小巷走去。
  一个老人带着一袋金钱走出来。
  他斟酌了一下,说道:“我要用金钱来雇用你。”
  他一个一个地数着他的钱,但我却转身离去了。
  黄昏了,花园的篱上满开着花。
  美人走出来,说道:“我要用微笑来雇用你。”
  她的微笑黯淡了,化成泪容了,她孤寂地回身走进黑暗里去。
  太阳照耀在沙地上,海波任性地浪花四溅。
  一个小孩坐在那里玩贝壳。
  他抬起头来,好像认识我似的,说道:“我雇你不用什么东西。”
  从此以后,在这个小孩的游戏中做成的买卖,使我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我们甚至可以作这样的浅化与明晰化,而这事实就是诗人写此诗时最真实的心境:
  我的孩子,新月集里的每一支歌,都将扬起它的乐声围绕你的身旁,好像那爱情的热恋的手臂一样。
  这些歌声将触着你的前额,好像那祝福的接吻一样。
  当你只是一个人的时候,新月集的歌声将坐在你的身旁,在你耳边微语着;当你在人群中的时候,它将围住你,使你超然物外。
  新月集的歌声将成为你的梦的翼翅,它将把你的心移送到不可知的岸边。
  当黑夜覆盖在你路上的时候,这歌声又将成为那照临在你头上的忠实的星光。
  新月集的歌声又将坐在你眼睛的瞳仁里,将你的视线带入万物的心里。
  当我的声音因死亡而沉寂时,《新月集》及其歌声仍将在你活泼泼的心中唱着。

新月集三字是虚的,因为可能是儿童集,可能是天真集。

但其意义就是这样,诗人的自述。

(干国祥)

5月25日:审判官

审判官

你想说他什么尽管说罢,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

你如果把他的好处与坏处两两相权一下,恐怕你就会知道他是如何的可爱罢?

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

当我使他眼泪流出时,我的心也和他同哭了。

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就好像遗忘也是一种记忆,痛苦也是一种恩赐一样,许多时候,责罚,是另一种形式的甚至必不可少的爱。当然,出于冷漠甚至仇恨的责罚例外。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这就是母性之爱的真谛。这种时候,就不仅仅是一种血脉相连,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相融相契。因此,当母亲责罚孩子的时候,同时也是他们进一步建立关系的时候,――母亲也用这种方式让孩子更像自己,进一步地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彼此驯养的另一种方式。

“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惩戒人。”这句话,所有的老师都应该铭刻于心。怀着爱的严厉,是爱更深层次的意义。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1.一段聊天记录

读《审判官》,与干干讨论,一些记录:

母亲这个概念,如果抽象化,也可以意指:祖国、传统、大地……

母亲对子女,与子女对母亲,道理都是相同而相通的。

他(她)是你的孩子以及她是你的母亲,这是你无法逃遁的宿命

因此爱是必须的

也就是说,你生活在中国,生活于儒家传统之中,这文化也是你的精神母亲,是你无法逃遁的宿命。

但是你可以对传统进行“审判”

这种“审判”,本身也会构成传统,文化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更新的,如同孩子是在批评中长大一样。

但是只有你怀着爱,才有这种审判的资格

也就是说,你得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热爱你生存于其中,呼吸于其中的文化

如果以为脚下的土壤已经不适合你,只有美利坚的土壤才是最好的土壤,

那是一种根本的虚无主义

因此,爱总比恨更为本质

信任比批判更为本质

当然,祖国是母亲,政府不是。

你移居美国,有了绿卡,也可以说,我是龙的传人。但不能说,我是中国公民。

因此政府是可以也应该批判的,但这种批判不能导向一种文化上的彻底否定

对政府的批判不能走向对传统,对文化本身的否定。

2.一些补充想法

泰戈尔的这段话,从教育学的角度转译,即“对错误零度宽容,对灵魂无限爱护”。这两句话合起来,才是爱的真谛。学生进入校园,也需要父亲与母亲,而教师,则是父亲与母亲的两位一体,身上集中了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

对求学阶段的孩童来讲,父性之爱更为重要。(小学低段母性之爱当然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学生,训练其习惯以及思维使之训练有素。

但严格是为了保障自由,是以爱为根本前提的。

(铁皮鼓)

5月26日:同情

同 情

如果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的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么?

你要赶开我,对我说道:“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

那末,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再喂我吃东西了。

如果我只是一只绿色的小鹦鹉,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你要把我紧紧地锁住,怕我飞走么?

你要对我摇你的手,说道:“怎样的一个不知感恩的贱鸟呀!整夜地尽在咬它的链子”么?

那末,走罢,妈妈,走罢!我要跑到树林里去;我就永不再让你抱我在你的臂里了。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什么是爱?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换句话说,所谓的爱,就是通过穿越他人乃至于世界,再返回自身,这是爱的真谛。倘不如此,爱便会变得狭隘,并在将别人挡在高墙之外的同时,将自己也囚禁起来。这,或许是人类时常陷入孤独分裂的原因之一吧?

小孩子从小沐浴在父母爱的光辉中,很容易有这样的同情,将承受到的爱施于世间万物。这既是人之初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人类终生修行所渴望达到的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成长之路,也必然是一个不断回溯的过程。而这样的小孩子,也永远是人类的老师。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这里所涉及到的爱的真谛,可以参看《爱的艺术》《逃避自由》《我与你》诸书。

但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小孩子对动物缺乏同情心,甚至表现得很残忍,这也是与之相对的另一种“天性”,如电影《春去冬来》中的小和尚。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孩子既是有同情心的,又是缺乏同情心的。有同情心,是因为在小孩子眼里,万物皆备于我,他看世界带着万物有灵论的影子,容易将外部世界看成是我的扩展;缺乏同情心,是因为小孩子往往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容易自我中心主义,而对他人的痛苦缺乏一种理解,小孩子的残忍,有时候不是道德性的,而是缺乏同情所致。

(铁皮鼓)

5月27日:榕树

榕树

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会忘记了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你不记得是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

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像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

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影子上游来游去,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

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经历了许多反复,我还是将这首《榕树》放了进来,――或许另外的诗歌更加“微言大义”,但我对《榕树》格外喜欢。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感谢出色的原作和出色的翻译),没有杂质,像日光下金光浮动的水面。一个喧嚣的世界在小小的孩子的眼睛里逐渐退去,而另一个被成人遗忘的世界浮现出来:纠缠的树根、水面上晃动的树影、微波上跳舞的日光、芦苇间游来游去的鸭子……孩子看见这个世界,便在那一刻,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成为风、影子、鸟儿和鸭子。

我喜欢这首诗中的沉静寂寞和恍忽迷离,以及幽静之中漫无目的的沉思默想。因为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儿童时代,想起镇日坐在几人合抱的巨大的皂荚树的阴影下发呆的日子,看树根蔓延到了整座校园,就像童年的骨骼。那种时候澄明清澈,近乎空白,似乎是无谓的浪费。但许多年过去了,许多“有用的勤奋”已经消失了,而那个皂荚树下发呆的孩子,还一直存留在心里。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有朋友问我:“镇日”是否是“整日”?

我回复说,“镇日”的意思与“整日”相同,但是我有意使用了“镇日”,是为了追求一种文字效果。“整日”强调了时间的“广度”,“镇日”强调了时间的“重量”。“镇”字所包含的沉静、安定,会被带入到文字中去。而“整日”则无法抑制伴随而来的浮躁与不安定的感觉。

(铁皮鼓)

5月28日:孩子天使

孩子天使

他们喧哗争斗,他们怀疑失望,他们辩论而没有结果。

我的孩子,让你的生命到他们当中去,如一线镇定而纯洁之光,使他们愉悦而沉默。

他们的贪心和妒忌是残忍的;他们的话,好像暗藏的刀,渴欲饮血。

我的孩子,去,去站在他们愤懑的心中,把你的和善的眼光落在它们上面,好像那傍晚的宽洪大量的和平,覆盖着日间的骚扰一样。

我的孩子,让他们望着你的脸,因此能够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让他们爱你,因此他们能够相爱。

来,坐在无垠的胸膛上,我的孩子。朝阳出来时,开放而且抬起你的心,像一朵盛开的花;夕阳落下时,低下你的头,默默地做完这一天的礼拜。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喧哗争斗、怀疑失望、辩论、愤懑,这就是“我们”。如果能够沿着言辞的锋芒走入生命,便会发现藏在最深处的,是贪心、妒忌,是一把暗藏的刀,是彼此分离之后的残忍。更重要的是,我们生存于这样的处境之中而不自知,日益于喧哗争斗之中丧失了本心。想想看,在喧哗之中,谁知道寂寞的意义?在怀疑失望之中,谁知道信任的意义?在辩论之中,谁知道聆听的意义?在愤懑之中,谁知道奉献的意义?

我们原本是知道的,当我们还只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曾经愉悦而彼此相爱,和善而彼此谅解,好奇而懂得聆听这个新鲜的世界。因此这里的“孩子天使”,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的自己。人生之路既是向外走的,也是向内走的,是向着“内心的深殿”走的。一方面是“为学日益”,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则是“为道日损”,日益削减掉人生的喧哗浮躁以及一切非生命的非存在的东西,一天天地变得纯粹,呵护那宝莲灯般“镇定而纯洁”的天使之光。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孩子如同浑浊世界里的清新剂,他们天使般的圣洁可以唤回迷失心性者的善念。其实也是化解了他们纷争的痛苦。

泰戈尔让孩子坐到纷争、喧哗的他们中间去,与其说是叫孩子去化解残忍,倒不如理解为,告诉人们,只有拥有童心,才能自救于贪心和嫉妒造就的血腥中。

(梦之韵)

想想看,在网络中,许多虚无主义者,难道不是喧哗争斗,怀疑失望,辩论而没有结果?

但是他们乐此不疲,虽然多年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不过感觉始终很良好。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批判之前,要先学会信任,在恨之前,要先学会爱。这只是极简单的道理而已。

(铁皮鼓)

5月29日: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世界

我愿我能在我孩子的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

我知道有星星同他说话,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傻傻的云朵和彩虹来娱悦他。

那些大家以为他是哑的人,那些看去像是永不会走动的人,都带了他们的故事,捧了满装着五颜六色的玩具的盘子,匍匐地来到他的窗前。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在那儿,使者奉了无所谓的使命奔走于无史的诸王的王国间;

在那儿,理智以她的法律造为纸鸢而飞放,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孩子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因为孩子是天使,因而星星、天空乃至于整个大自然,都在围绕着他来旋转,来奉上云朵和彩虹,以及故事、“满装着五颜六色的玩具的盘子”。孩子与整个世界是和谐的,他就是“美好事物的中心”。

孩子的世界,是没有历史的王的世界,――这是一个无目的的游戏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王国,都是这个世界的核心;孩子的世界,也是一个真理得以解放的世界,――这是一个成人世界的所谓“理智”与“事实”退隐,而想象与自由成为真理的世界。

哪一个童心未泯的成人,不想在这样的摆脱一切束缚的道路上游戏行,不想在这样的世界中占有一角清净地呢?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一段QQ记录:

这一首稍微难一些。

但背后包含了极深的思想

这个思想,假如用学理的东西来表达

正是一种后现代的思维方式

也是我们在《教学勇气》诸书中能够初步感受到的思维方式。

例如,何谓真理?

在传统哲学那里,真理外在于人,是客观公正的规律。

但在现代哲学这里,真理的定义,更接近这首诗中的定义。

也就是说,真理要从所谓的客观事实中获得解放,科学主义不能席卷一切。

人类必须恢复对世界的感受,对世界的整体把握,重新感受到真理这些词语的生机与活力。而这些,在儿童那里,是原本如此的。

不过儿童是一种浪漫的直觉

而不是经过“思”之后的觉察

西-窗08:12:55

请教魏老师,“使者”如何理解?

铁皮鼓08:13:18

使者就是使者

这是对儿童自我中心主义世界的一种描绘

每一个儿童都是世界的核心,都是国王

其他的人以及事物,自然成了使者

这也符合心理学事实

儿童认知世界,总是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的

要学会感受他人的情绪,需要有一个过程。

真理不是一个外在于我的客观事实,而是经验,它包含有主观成分。

5月30日:家庭

家庭

我独自在横跨过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阳像一个守财奴似的,正藏起它的最后的金子。

白昼更加深沉地投入黑暗之中,那已经收割了的孤寂的田地,默默地躺在那里。

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

他的乡村的家坐落在荒凉的边上,在甘蔗田的后面,躲藏在香蕉树,瘦长的槟榔树,椰子树和深绿色的贾克果树的阴影里。

我在星光下独自走着的路上停留了一会,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她的手臂拥抱着无量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这首诗被放在《新月集》的开篇,是颇有深意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月集》是夜歌,是月光以及星光之歌,是大地之歌,是故乡之歌,是母亲之歌,是童年之歌,是摇篮之歌……一个个欢乐活泼的孩子,从这样无量数的家庭中走出,如同人类走出伊甸园,如同一粒种子从黑沉沉的大地里走出,走成一棵开花的树一样。

诗人(“我”)是孤寂的,那穿越黑暗,留下尖锐的歌声的男孩女孩们也是孤寂的,甚至那收割过的旷野也是孤寂的,我们难道不是一群孤寂的旅人,唱着歌儿穿越这原本孤寂而荒凉,甚至充满了黑暗的世界?但是,在时间的深处,有我们的家,在阴影里,有我们的家,我们总是急匆匆地回去,再带着爱与快乐出来。

这样的爱与欢乐,乃是人类的存在之根,它深埋在家庭之中,深埋在大地深处,深埋在人性深处。正因为“家庭”的存在,我们,这无数唱着“尖锐的歌声”的男孩与女孩,才有勇气与力量,才能够真正地怀着爱,穿过生活的重重风雨甚至黑暗,投入到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铁皮鼓推荐)

网友评论:

  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我们不曾考虑也无需考虑自己对于世界的价值。我们只是一生都为寻求欢乐、幸福而生活。读书时考到了好成绩,拿到了压岁钱;工作时顺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先进骨干年终奖;为人父母时有欣喜的看着孩子茁壮成长。老了时,老酒、老伴和老狗……

不知不觉中,我们创造了价值。其实无所谓价值。我们-家庭,自然的存在,自然的衍生——

(方平姑娘)

干国祥21:16:09

这样的诗句总让人怔忡。

在这首诗里,三个角色我都不能分清何者为重,何者为次。

母亲与大地的同一,这是一个角色。

“我”,这位眼望着夕阳西下的诗人,歌唱这一切的,是一个角色。

而那个响起尖锐歌声的男孩,是另一个角色,他是孩子,是新月,但已经不再是幼小的只有天真的孩子,它是已经有歌声的孩子,是会迈入诗人之列的孩子。所以,这个角色,既是母亲之子,是摇篮和床铺上婴儿的延续,又是“我”的前生今世。

大地沉默,母亲沉默,黑夜沉默。

而夕阳渐下,新月渐起。

夕阳是个象征,新月是个象征,但它们不能分开了象征,它们必须合起来理解,这就是生命的轮回不息,流转不止。光明,这是生命之歌,黑夜不是沉沦,而是轮回,是开始。一切是永恒的开始,但唯于沉落又新生的时刻,我们才意识到这永恒的开始。

大地,对泰戈尔来说,是印度的大地;对我来说,是江南某地的旷野。我们总是站在这旷野中,突然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站立,意识到自己的孤独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原是和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人群息息相关。

这一刻,那个小男孩成为少年,唱出他人生第一支生命的歌。新月的歌。

这一刻,那个走向年迈的男人,唱出他人生中永恒的歌吟。此刻似乎是夕阳的歌。但新月就是夕阳,男孩就是男人。

此刻,如果你走出这城市,走出这村庄,走出这房间,走到旷野,你将看到这黑沉沉的大地,听到仿佛中的歌声,感受到无数量家庭中的悲喜。

你会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这生生不息的歌声中的一段,但这生生不息的歌声,也会部倾注在你的生命里。

只是我们还没有唱出,或者单纯如新月,如果虔诚如献歌的歌声。

我们还要沉默中祈祷等候,等候被选。

铁皮鼓21:33:29

这里为什么会强调是尖锐的歌声呢?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是翻译的问题?

只是强调歌声高亢?

还可以做梦吗21:34:50

强调它能突破黑暗?

铁皮鼓21:34:56

不是。

又何尝不是?

我感觉到这首诗中有几处关键

一是作为诗人的“我”的登场,与男孩子的关系。

二是昼与夜之轮回,以及夜之于孩子的意义。

三是尖锐的歌声与孤寂的旷野之间的对立。

这里反复强调了田野的空旷孤寂

因此这种空旷,荒凉,孤寂乃至于黑暗,实际上构成了尖锐的歌声的背景,而这一切,又都是在诗人的视野之中。

还可以做梦吗21:38:25

夜晚对于孩子来说是神秘的,也是幸福的,因为劳作的父母回家了,家才有了作为家的温馨

我作为一个第三者便于观察感受众多家庭的温馨

铁皮鼓21:40:13

后面一句,我赞同干干的解释

干国祥21:47:00

尖锐的歌声,只是形容男孩的声音而已。

不是优美,不是浑厚,而是尖锐。

铁皮鼓21:47:31

青春期?

干国祥21:48:24

诗歌其实是不执句,而是先有整首诗的感受性理解,才进一步到句子。

铁皮鼓21:49:01

这首诗,我还是基本把握住了。

但诗人与男孩之间的关系,没有像干干这样生发

干国祥21:49:23

空中漫步那首歌,最可以解释尖锐的歌声为何。

铁皮鼓21:49:48

你是说这是表现生命本身的一种激越?

干国祥21:50:13

http://www.gfg020.com/UploadFiles/2007-8/5179153335.mp3

听听这歌声吧

铁皮鼓21:50:35

不是那种平淡的优美,也不是成熟以后的浑厚,而是一种成长的尖锐

干国祥21:50:58

是的,发育前男孩特有的那种音质。

铁皮鼓21:52:58

所以我在读的时候,尖锐的歌声联想到了许多,成长时那种破壳而出的尖锐,旷野之中的那种孤寂(也出自成长本身)……但我怕过度诠释。

干国祥21:53:45

确实不宜揪这个词

就像新月之新不必细究一样

诗歌同样有结构

无论是空间画面的还是叙事转换的

铁皮鼓21:55:03

关键是,这个词在初读的时候就带给我以强烈的印象。

其他的,反而似乎成了背景

干国祥21:57:14

这是读者接受史

接受美学

这尖锐,可以感觉到新月的边锋

鸿仪21:58:03

尖锐一是儿童的特质,二是意境所需。既有生命的力度,又蕴含初入人世的‘张狂’

干国祥21:58:04

可以感觉到即将沉睡的大地的一种觉醒

这诗歌确实有一种沉沦与觉醒之际的转换效果

皮鼓是通过尖锐二字来感觉到

我是整体上感受到黑暗大地与生命的互为依存

(根据读书会群讨论记录整理)

5月31日:赠品

赠 品

我要送些东西给你,我的孩子,因为我们同是漂泊在世界的溪流中的。

我们的生命将被分开,我们的爱也将被忘记。

但我却没有那样傻,希望能用我的赠品来买你的心。

你的生命正是青青,你的道路也长着呢,你一口气饮尽了我们带给你的爱,便回身离开我们跑了。

你有你的游戏,有你的游伴。如果你没有时间同我们在一起,如果你想不到我们,那有什么害处呢?

我们呢,自然的,在老年时,会有许多闲暇的时间,去计算那过去的日子,把我们手里永久失了的东西,在心里爱抚着。

河流唱着歌很快地流去,冲破所有的堤防。但是山峰却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选自泰戈尔《新月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组制作)

推荐人语:

《新月集》里这个“孩子”终于长大了,他已经一口气饮尽了“赠品”,要回转身离开“母亲”,也“离开我们跑了”。

是的,我们的爱将会被忘记,它已经被吸收进了更新鲜的生命,并将不断地在另外的飘流中复活。这样的爱,这样的赠品,不是交易,而是传递,是永恒的神性在生命中的闪光。我们都曾是或正是那唱着歌的欢快的河流,我们也都将是或已是那永远满怀着依依之情的山峰。

我们都将被忘记,--不仅仅是父亲母亲,还包括深爱着学生的老师。那些年轻的河流,终将“冲破所有的堤防”,日夜喧响着唱着生命之歌向前流去。只是,这些肃穆而伟大的山峰啊,你捧出了怎样的赠品,无怨无悔地投进生命的河流之中?

在更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从祖先身上,从传统深处走来的孩子,我们也将一口气饮尽那千百年的光阴与智慧凝成的赠品,然后一代一代地跑向岁月深处,――只是,我们即将捧出什么样的赠品,来送给那些更年轻的孩子们?

如果说,《新月集》也是一份赠品,此刻,或许也已被我们――所有关注这个“每日一诗”课程的朋友们――“一口气饮尽”,那就让我们回转身继续跑吧,心中唱着纯净的歌儿,满怀依依之情……

(“每日一诗”《新月集》系列至此结束,明天开始,敬请关注由西门小醉继续接力的“每日一诗”《先知》(纪伯伦)系列,谢谢大家!)

(铁皮鼓推荐)

推荐人语:

课程小结:谁在寂寞中聆听灵魂的歌唱?

敲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忧伤。

《新月集》里这些诗歌,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选诗的时候通读,每一个夜深人静之际,又反复读,让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一遍一遍地穿越我的灵魂。――这甚至不是对话,而是对于伟大灵魂的俯首、倾听,以及尝试理解。

这种倾听常常让我感觉孤独,――不是那种空虚、无聊、烦闷,而是充溢、圆满、纯粹,是独自面对自我时的一种宁静。

我想,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没有在诗歌中沉浸过,是悲哀的。我也遗憾,为什么当初我只是在普西金以及朦胧诗中沉浸过,而没有在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里尔克、海子,尤其是唐诗宋词中深深地沉浸过呢?这种沉浸,不是泛泛的阅读,而是去了解诗人的生活,聆听诗人的灵魂,全身心地进入到诗人的世界之中。这需要一定长度的穿越,而不是单首的割裂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几乎是一种人生必修的“课程”。这样一个个课程穿越之后,你的灵魂中,也就带上了那些伟大灵魂的气息。

人的一生都是需要诗歌的。在做“每日一诗”的过程中,我或许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当这些深夜里被我穿越过的诗歌又在网络以及群里飘荡的时候,我相信,还会有别的灵魂因之而感动。或许更多人会漠然地走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在每一个清晨,一定要有一首诗歌在闪亮。

《新月集》是母性的,神性的,纯粹的,无邪的,是从灵魂中散发出来的宁静而优美的清辉。

这是一个孩子的故事,是母亲陪伴下,一个孩子生命中的一段旅程。――这个孩子,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孩子,而是在许许多多孩子身上闪现过的“理型”。

这个孩子,他从母亲的愿望中来,从家族的历史中来,从人类的远古中来,从神的国度中来。他每天向前走去。他看到了第一次的茉莉,于是他的生命中,从此飘溢着茉莉花的清香,从此拥有了甜蜜的回忆;他有时会变成金色花,环绕在母亲的周围,天真无邪;他有时会在榕树下乘凉,在另一个美妙的世界中徜徉;他心中充溢的爱的光芒照亮了一切,哪怕是小狗和鹦鹉;他经常会望着对岸,渴望在家与梦想之间渡来渡去;他想做小贩、园丁和更夫,自由自在地做喜欢的事情……总之,他是天使,是宇宙间一线镇定而纯洁的光,他生活在自己的王国里,在这个世界中,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真理。

这个孩子一直感受着家庭的温暖。这个家,是母亲,是大地,是传统,是伊甸园,是神的故乡,是存在之根。母亲永远爱着他,让自己的歌声围绕着他,将他送到不可知的岸边,带到世界的深处。母亲也惩戒他,通过惩戒,让他的生命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这种爱的传递中,母亲的生命也得以丰富,如同大地更加肥沃,传统更加丰厚,神的光辉更加明亮一样。直到有一天,孩子唱着生命的歌儿,从母亲身边欢快地流走……生命就是如此生生不息地流淌,不变的是永远在更新的爱以及永远新鲜的神的光芒。

我们都是在大自然以及传统的怀抱里长大的孩子,可曾遗忘这份爱,这份恩惠?可曾努力地将自己的一生打造成一份爱的赠品?

解读这些诗歌,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过程。倘若有闲暇,我愿意终生都常常做这样的事情。

张爱玲说过:“人生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长满了虱子。”我一直深以为然。许多时候,烦闷、挫败、无望以及莫明的悲哀袭击了我,仿佛陷入了“伤心淖”,再也走不出来了。这些时候,我便靠诗歌来排遣,比如《古诗十九首》以及《新月集》,更不用说里尔克那些空旷的呐喊了。我一字一句地读着,将自己内心深处的郁结一点一点地借助书写排遣出来,心仿佛就纯粹了许多。

另外重要的是,我开始不再只是情绪化地理解诗歌,不是像少年时代那样,将自己的愁闷单纯地附着在诗歌上面,完全不顾诗歌实际上在说什么。也就是说,渐渐地有了一种训练,开始以现象学的姿态去聆听。因此,我的诗评,常常只是努力地做到复述诗歌的内容,尽可能地体现诗歌原来的样子。

这种训练,常常是从最基本的文字的品读开始的,即每一个字词的安排,包括那些虚词的意义以及语义上的承转变化。这是一个依据上下文反复推敲的过程,是更年轻的时候,往往被我忽略掉的更原始的解读方法。有了这种近乎训诂的阅读做基础,我才渐渐地能够听到诗歌的心跳,感受到围绕在句子间的神的气息。这需要一双不断训练的耳朵,需要一种忘我的阅读,是要排除掉心浮气躁的,――因此,我往往在凌晨之前最静谧的时刻去感受这些诗歌。

有了这种解读作基础,我便会去考虑任何一篇诗歌的背景,这个背景,首先是一个诗集中作品之间的关联倾向。这时候会发现,无论是《新月集》还是《吉檀迦利》,都是一首完整的诗歌。其实任何一个诗人,一个生命,本身就是一首完整的诗歌,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够确切地把握它的意义。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时代,例如《古诗十九首》,虽然由不同的无名氏写成,但却自然地成了一个整体。所以这个时候,解读便成了一种对话,与作者生生不息的对话。只是你不可能真正地完全地理解远远高于你的伟大的作者,你永远只是一个虔诚的孩子,只能跟着这些伟大的诗歌一起慢慢长大。――伟大的作品,总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向你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忽然说起自己的解读过程,其实是想说,这些诗歌,是值得以谦卑的姿态品读玩味的,而如果竟有些闲暇的话,也未尝不可以沉潜其中。

“每日一诗”是个接力棒,只要新教育这些群存在一天,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先在研究中心范围里接传,未来可能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实验者愿意参与进来,――这是一定的!

重要的不是解读,重要的是这些诗歌。

这样的课程单元,需要课程开发者付出足够的虔诚。从理解诗人(譬如阅读传记以及相关的作品)开始,到选出诗歌,并以最能呈现某个主题或诗人灵魂的方式编排,再到与诗人的反复对话,这是一个有一定长度的过程。

如果说专业发展是一个“为学日益”的过程的话,这样的“每日一诗”,既是一个“为学日益”的过程,也是一个“为道日损”的过程。它让我们一天天地抖落身上的世俗的尘埃,一点一点地变得纯粹,一步一步地向童年走去,向存在走去,向生命的原初走去。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每一个早晨,都成为诗意的黎明,直到越来越多的人,都习惯于在寂寞中聆听灵魂的歌唱。

铁皮鼓

2009年5月31日星期日

附录一:干国祥说《新月集》

新月集中,有几个主角:孩子,母亲,诗人(教师)
  而父亲形象,则成了遥远的前景和背景,他时而是批评的对象,时而是仿效的榜样。
  对孩子而言,一方面,他想像着外面广阔的天地,但这种想像是浪漫的,不是现实的,是以孩子的方式憧憬着的。另一方面,他怀恋着母亲的怀抱,母亲的气息,以及母亲对自己的依恋。
  对母亲来说,孩子是生命的礼物,是自己对神的许诺,也是自己的希望、依恋、憧憬。同时,孩子又不止属于自己,所以,她总是知道,孩子是未长大的男人,他最终也要像丈夫一样,走出这个家门。
  对诗人来说,孩子是天使,是纯净,是浪漫,是想像,是原初的未被污染也是未来完美的希望,是歌赞的对象也是学习的榜样,也是教导的对象。
  这一切,有一个深远的背景:那特定的大地,那村庄,河流,旷野,集市,形形色色的各司其职的似乎树一样固定在那里的人们,以及人们沉默着敬畏的神灵。
  这个孩子,是一个七八岁的男孩。
  一个特定年龄的男孩。
  再小一点,他不会了望旷野,不会想像远方。
  再大一点,他学会了分辨的知识,因此遮蔽掉一种原初的诗意。
  但我们今天,七八岁的孩子已经上学了,过早地失去了天真。

附录二:“每日一诗”课程设计流程

欢迎更多的实验者加入到每日一诗课程的设计中来。

每日一诗课程通常流程是这样的: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与自己生命气息最为接近的诗人来做课程。如果是大诗人,可以做一部分,例如“李白的月光”等,这样以后的人还有机会做。还可以按专题来做,例如荷花专题等等。

2、了解这个诗人的整体生命,例如可以阅读他的传记,了解他的时代,熟稔他的风格。

3、按照主题或诗人,通读相关诗歌,选出14首,并尽可能按照一定的逻辑编排。

4、将14首诗视为一个整体,然后写出课程背景、推荐人语、课程小结。

5、选出相关的图片,并进行一些文字上美工上的处理。

一个精美的课程就做成了。重要的是,在课程中要不断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有实验者愿意参与,不妨先设计课程,然后交专业发展项目组审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5865.html

更多阅读

恒殊:天鹅系列之《天鹅·光源》6月1日全国上市

最世文化 年度重磅推荐重塑经典 颠覆想象——恒殊SWAN系列之《天鹅·光源》2011年6月1日全国上市1我是魔鬼的女儿,我叫奥黛尔。黑夜赋予了我美丽,我在午夜的时刻苏醒,仰起头,两颗星星落在我的眼睛里。第一朵夜的玫瑰吸收月华造就我

中考文言阅读汇编之《墨池记》 2016年中考文言文汇编

中考文言阅读汇编之《墨池记》一、(03·太原)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4~17题。(14分)[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

《聊斋志异》十大情事之《小翠》导读 新聊斋志异之小翠高清

《聊斋志异》十大情事之《小翠》导读狐精小翠的母亲早年受过王御史的救命之恩,为抱恩,主动把小翠嫁给王御史的傻儿子元丰为妻。小翠一点也不嫌弃元丰,和元丰整日嬉笑打玩,常常惹得王御史和夫人不高兴。小翠还假冒丞相和皇帝作弄王御史

看纪录片学单词 之《等待超人》 设计超人 纪录片

【看纪录片学单词】之《等待超人》新东方许泽传 2013.10影片看点:该片讲述了美国公立教育体制的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学是辍学工厂,为什么再差的老师都不会被开除,为什么普通家庭的孩子需要通过摇号才能进入好的学校,即使

声明:《泰戈尔之《新月集》 泰戈尔新月集英文朗诵》为网友獨罙扎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