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 大叶黄杨和冬青的区别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米;小枝近四棱形。叶片革质,表面有光泽,倒卵形或狭椭圆形,长3—6厘米,宽2—3厘米,顶端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叶柄长约6—12毫米。花绿白色,4数,5—12朵排列成密集的聚伞花序,腋生。蒴果近球形,有4浅沟,直径约1厘米;种子棕色,假种皮桔红色。花期6—7月,果熟期9—10月。

形态特征  大叶黄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略为四棱形,枝叶密生,树冠球形。单叶对生,倒卵形或椭圆形,边缘具钝齿,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聚伞花序腋生,具长梗,花绿白色。蒴果球形,淡红色,假种皮桔红色。(见图卜3)

 常见变种有:金边大叶黄杨,叶缘金黄色;银边大叶黄杨叶心具金黄色斑点,均为重要观叶树种。

习 性大叶黄杨为温带及亚热带树种,产我国中部及北部各省,栽培甚普遍,日本亦有分布。喜光,亦较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亦较耐‘寒。要求肥沃疏松的土壤,极耐修剪整形。

栽培技术

繁殖:以扦插为主,亦可播种繁殖。

 扦插于春、夏进行均可,以6月梅雨季节扦插半成熟嫩枝发根较快,生长亦较好。插后初期要搭棚遮荫,保持苗床湿润。扦插苗生长速度远远大于播种苗。大叶黄杨通常培育成球形树冠再栽植。

 管理:苗木移植多在春季3--4月进行,大苗需带土移栽。主要管理工作是修剪整形。经修剪者,其枝条抽生极易,故一年需多次修剪,以维持一定树形。

 大叶黄杨虫害有长介壳虫、扁刺蛾及黄杨斑蛾危害叶部,应注意防治。介壳虫,可用松脂合剂20倍液防治;扁刺蛾及黄杨斑蛾在幼虫期用40%氧化乐果或水胺硫磷1000倍液防治。

用 途 

大叶黄杨叶色光亮,嫩叶鲜绿,极耐修剪,为庭院中常见绿篱树种。可经整形环植门旁道边,或作花坛中心栽植。其变种斑叶者,尤为美观。住宅可用以装饰为绿门、绿垣,亦可盆植观赏。

习性  大叶黄杨为温带及亚热带树种,产我国中部及北部各省,栽培甚普遍,日本亦有分布。喜光,亦较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亦较耐寒。要求肥沃疏松的土壤,极耐修剪整形。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本种枝叶茂密,四季常青,叶色亮绿,且有许多花枝·斑叶变种,是美丽的观叶树种。园林中常用作绿篱及背景种植材料,亦可丛植草地边缘或列植于园路两旁;若加以修饰成型,更适合用于规划式对称配植。在上海,杭州一带常将其修剪成圆球形或半球形,用于花坛中心或对植于门旁。同时,亦是基础种植·街道绿化和工厂绿化的好材料。其花叶·斑叶变种更宜盆栽,用于室内绿化及会场装饰等。

常见病虫害  1.黄杨绢叶螟幼虫吐丝连结周围叶片、嫩枝作临时巢穴,然后在其中取食,严重时将叶片吃光,造成苗木死亡。形态特征:成虫体翅灰白色,前翅前缘、外缘、后缘有紫褐色宽带,前缘紫褐色带上有两个白斑,鳞毛有光泽,紫红色闪光。幼虫头部黑色,胴部黄绿色,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上线深绿至墨绿色,气门线橙黄色。发生规律:北方地区一年2至3代,以幼虫在苞中结薄茧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防治方法:(1)人工捕杀:在成虫产卵期,结合苗木修剪,摘除卵块、虫苞,集中烧毁。(2)在成虫期利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杀。(3)幼虫危害严重时,可喷施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Bt乳剂500倍液喷雾(注意:Bt乳剂严禁与杀菌剂同时使用,喷施时于阴天的下午4点后效果较好)。2.黄杨尺蠖幼虫群集叶片取食,将吃光后则啃食嫩枝皮层,导致整株死亡。以蛹越冬,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具较强的趋光性。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翅底银白色,具淡灰色纹,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前翅外缘有连续的淡灰色纹,中线不成行,在中室端部有一斑,翅基有一深黄、褐、灰色花斑,腹部金黄色,由黑斑点组成条纹9行。雄蛾腹部条纹7行。幼虫全体黑色,前胸背板黄色,有5个近方形黑斑,气门线及腹线较宽,为黄色。防治方法:(1)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期进行灯光诱杀。(2)幼虫危害期喷施50%杀螟松乳油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3)于产卵期铲除卵块。冬季翻根部土壤,杀死越冬虫蛹。 3.日本龟蜡介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梢上越冬。 形态特征:雌成虫,腊壳灰白或略呈肉红色,椭圆形。雄成虫,体深褐色或棕色,头和胸部背板较深。若虫,蜡壳卵圆至椭圆,背部微隆起。防治方法:(1)检疫措施防治:异地购苗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手续,防止害虫人为传播。(2)加强园林养护管理:通过养护管理,创造不适于介壳虫生存的环境条件。实行轮栽,及时清园,将落叶、杂草、病虫枝等集中烧毁,减少越冬害虫虫口基数,合理施肥,增强植物抗性。合理修剪,使其通风透光,改变介类生存环境,削弱其繁殖力,减少危害。(3)药剂防治:虫口密度不高时,可用软刷蘸少量敌敌畏加水(1:50至100倍液)抹杀。若虫盛发期,喷施洗衣粉柴油乳剂;150至200倍苦楝油乳剂;1%苦参素1000至2000倍液;2000至2500倍大力杀,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连喷3次。(4)保护寄生蜂等天敌。 4.桃粉蚜无翅胎生雌蚜和若蚜群集于枝梢和嫩叶背吸汁危害,被害上常有白色蜡状的分泌物,易引起煤污病发生,严重时枝叶变黑,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价值。唐山地区一年发生10代左右。防治方法:(1)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2)药剂防治:可选用20%菊杀乳油2000倍液或2000至3000倍吡虫啉粉剂喷施。 5. 白粉病危害黄杨叶片,被害植株叶片表现皱缩畸形,影响生长。白粉病多分布于黄杨正面,少有生长在背面的,单个病斑圆形,白色病斑扩大相互愈合之后不规则。防治方法:(1)适当修剪,增强通透性。(2)于发病初期,交替喷施25%的粉锈宁13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若病发严重时,必须进行修剪,将病剪除集中烧毁,然后再喷施药剂防治。6.黄杨叶斑病危害严重时,造成黄杨提前落叶,形成秃枝,影响观赏,甚至造成死亡。 病害发生在新上,产生黄色小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的斑,病斑边缘隆起,褐色边缘较宽。隆起的边缘外有延伸的黄色晕圈,中心黄褐色或灰褐色,上面密布黑色小点。防治方法:(1)选取健壮无病苗木栽植。(2)于6月上旬至7月,喷施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进行预防,降低发病率,每10至15天喷一次,连喷3次。(3)冬季将落叶清除集中烧毁。7.黄杨茎腐病茎腐病是黄杨易感染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枯死。一二年生枝条受害最严重,初期茎部变为褐色,叶片失绿,嫩梢下垂,叶片不脱落,后期茎部受害部位变黑,皮层皱缩,内皮组织腐烂,生有许多细小的黑色小菌核,随着气温的升高,受害部位迅速发展,病菌侵入木质部,导致全株死亡。发病原因:引起黄场茎腐病的病原为半知菌类真菌,该病菌平时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随着气温的升高,土壤温度也随之升高,病菌侵入苗木茎部为害。尤其在高温低洼地区,发病较为普遍。防治方法:(1)加强苗木的养护管理,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2)使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为基肥,可降低苗木发病率。(3)夏季幼苗采取搭荫棚等降温措施,苗可采用栽植地被植物或地面覆草等办法,来破坏病菌发生的环境条件。(4)及时剪除发病枝条,集中烧毁。(5)发病苗小量少时,可用毛刷涂50倍50%的多菌灵溶液或50倍25%的敌力脱乳油(丙唑灵)于发病初期的茎干处。病苗量或发病盛期时,在苗木上普喷800至1000倍25%的敌力脱乳油或500至600倍50%的退菌特粉剂。两种方法均是7天一次,连续进行3至4次,就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中药材

  

【药名】大叶黄杨

  【汉语拼音】da ye huang yang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japonzcusThunb.

  【功效】祛风温;强筋骨;活血止血

  【科属分类】卫矛科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跌打伤肿;骨折;吐血

  【生态环境】生于土壤湿润的向阳地或庭园栽培。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或树皮晒干。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多栽培作绿篱。

  

【植物形态】大叶黄杨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株高3-8m。小枝近四棱形。单叶对生;叶柄长约1m;叶片厚革质,倒卵形,长圆形至长椭圆形,长3-6cm,宽2-3cm,先端钝尖,边缘具细锯齿,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长2.5-3.5cm,一至二回二歧分枝,每分歧有花5-12朵,花白绿色,4数;花盘肥大。蒴果扁球形,径约1cm,淡红色,具4浅沟;果梗四棱形。种子棕色,有橙红色假种皮。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性味】苦;辛;微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大叶黄杨 大叶黄杨和冬青的区别





常见病虫害:

一、主要虫害

1、大叶黄杨尺蠖

大叶黄杨尺蠖,学名Calospilos suspectaWarren,又名丝棉木金星尺蛾、卫矛尺蛾,属鳞翅目,尺蛾科。

⑴危害方式

大叶黄杨尺蠖以幼虫食叶为害,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季节为害最为严重。1~3龄幼虫食叶肉使其呈网状,4~6龄幼虫食量大增,初从叶缘开始取食,叶片成大小不等的缺刻状,严重时整个叶片被吃光,幼虫吐丝下垂,迁移其他枝条继续为害。被尺蠖为害过的大叶黄杨树势极差,严重时成片枯死,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⑵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14毫米左右,翅展37~43毫米。体、翅底银白色,淡灰色斑纹。雌成虫触角丝状;雄成虫触角羽毛状。前翅近三角形,外缘有一行连续的淡灰纹。外横线成一行淡灰斑,上端有一大斑,中有一圈形斑,翅基有一深黄褐色大花斑;后翅斑纹较少,中横线为一淡灰色的宽斑,外横线由有一行淡灰色圆点构成斑纹。前翅反面斑纹同正面,但无黄褐色斑,翅斑在个体间略有差异。头部及颜面黑褐色,下唇须极短,基部黄褐色,尖端黑褐色,胸背淡黄色,杂有褐色毛;前足基节前侧有两个褐色斑,后足胫节最长大,有内距和端距各一对;腹部金黄色,有黑斑点9列。雄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33~43毫米;腹部金黄色,有黑斑点7列;其他特征与雌成虫相同。

卵:长圆形,上端较大,有点刻组成的格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2毫米左右,体黑色,刚毛黄褐色。头部冠缝及傍额缝淡黄色,前胸背板黄色,有5个近方形的黑斑。背线、亚背线、气门线上线、亚腹线为蓝白色,气门线及主腹线黄色,较宽,臀板黑色。胸部及腹部第6节以后各节上有淡黄色环;腹足黑色,外侧面黄色斑,端部淡黄色。

桶:棕褐色,体长13~15毫米。

⑶发生规律

在河北省任丘地区1年发生3代。以蛹在地下3~5厘米深的土壤中越冬。越冬代成虫于翌年5月中旬羽化、交尾、产卵。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羽化,第2代于8月上旬羽化,8月以后以第3代蛹越冬。各虫态历期依发生季节而略有所不同,一般卵期7~15天,幼虫期25~30天,蛹期20左右。

成虫夜间羽化,以晚上6~10时最多,新羽化成虫当夜和清晨有露水时假死性强。成虫白昼静伏,常伏于叶面、枝干、杂草上,飞翔力不强,易捕捉,夜间活动,日落前活动较盛。雌成虫活动强于雄成虫,有趋光习性。成虫羽化后不久即能交尾,以晚间8时至午夜2时最盛。成虫常产卵于附近叶背、枝干、杂草上及树木的裂缝中,每堆卵块数十粒卵,排列较整齐。初产时卵灰绿色,近孵化时呈黑色。初孵幼虫黑色,群集,共5龄,受惊后有吐丝下垂习性。幼虫脱一次皮后显细微条纹,3龄后身体两端主气门线、腹线变黄。老龄树木裂缝,特别是经多次修剪过的大叶黄杨绿篱,枝内杈缝隙多,因此卵块也多,虫害也较重。

⑷防治方法

①冬、春季人工挖蛹,灭杀越冬虫蛹。

②越冬成虫飞翔力弱,羽化期及时捕杀。

③黑光灯诱杀成虫。

④生物防治:16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加0.05%洗衣粉喷雾,让害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往下掉,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

⑤化学方法:20%灭幼脲3号1500至2000倍液喷雾,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或2.5%的敌杀死2500至3000倍液等。

2、蚜虫

蚜虫,又名腻虫、蜜虫等,属同翅目蚜总科。

⑴危害方式

蚜虫是最常见的害虫之一。由于大量分泌蜜露,因此也叫蜜虫。蚜虫主要以口器刺吸植物汁液养分,成蚜、幼蚜群聚于叶片、嫩茎、顶芽、新梢上,吸取汁液,引起畸形、皱缩、卷曲、萎蔫,有的形成虫瘿,使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蚜虫的分泌物使植株生理作用受阻,容易诱发某些病害和煤污病等,蚜虫传带植物病毒已远远超过自身其取食的为害程度。

⑵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8毫米,宽0.6~0.9毫米。体夏季棕黄,春秋季为墨绿至蓝黑色,体背有斑纹,被有蜡粉。复眼黑色,触角6节,腹管圆筒形,基部较宽,尾片圆锥形,近中部收缩。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毫米,宽0.4~0.5毫米。体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前胸背板黑色,夏季个体腹部多为淡黄绿色,春秋多为蓝黑色,腹部两侧有3~4对黑色斑纹。触角6节,比体长。腹管黑色,圆管形,上有覆瓦状纹,尾片黑色。形状同无翅胎生雌蚜。

卵:椭圆形,长0.5~0.7毫米,宽0.2~0.4毫米。初产时黄绿色,后变为深褐或黑色,具光泽。

若蚜:无翅若蚜共4龄,末龄若蚜体长1.6毫米,宽0.9毫米。夏季多为黄白色至黄绿色,春秋季蓝灰色至绿色,复眼红色,无尾片。有翅雄若蚜也为4龄,第3龄若蚜出现翅芽,翅芽后半部为灰黄色。体被蜡粉,体两侧有短小的褐色翅芽,夏季黄褐或黄绿色,春秋季蓝灰黄色,形同无翅胎生若蚜。

⑶发生规律

棉蚜繁殖力强,1年高达20代、世代交替,夏天4~5天就可繁殖一代,每雌蚜一生能繁殖60~70头若蚜。在华北地区一般以卵在木槿、石榴等枝条上或夏季枯草的基部越冬,翌年春3~4月份孵化为干母,在越冬植物上孤雌胎生,繁殖3~4代,4~5月间产生有翅胎生雌蚜,飞到大叶黄杨上危害,并继续孤雌生殖。晚秋10月间产生有翅迁移蚜从大叶黄杨上迁到越冬植物上,产生有性无翅雌蚜和他处飞来的雄蚜,交配后产卵,以卵越冬。

⑷防治方法

①园林技术防治:铲除杂草,剪除残枝败叶,特别是有虫的叶片。

②物理方法:黄色薄型塑料板诱杀有翅蚜。

③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天敌数量多时,尽量少用广谱性农药,选用适合的生物农药,如使用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

④发生量大时要及时喷药,可用2.5%敌杀死2500~3000倍液,6%吡虫啉3000~4000倍液等其中一种进行叶面喷雾,喷时注意安全。也可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棉蚜。

3、叶螨

叶螨也叫火龙虫、红蜘蛛。螨虫不是昆虫,叶螨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

⑴危害方式

叶螨聚集在叶片背面,成虫、若虫用口器刺入叶内吸吮汁液,常造成大叶黄杨叶片绿素受损,叶片密集细小的灰黄点或斑块,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甚至因叶片落光造成植株死亡。

⑵形态特征

叶螨个体很小,体长一般不超过1毫米,呈圆形或卵圆形,桔黄或红褐色,因此称红蜘蛛。叶螨是危害叶片的主要害虫,也属于刺吸植物枝叶的害虫。

⑶发生规律

可通过有性繁殖,也可孤雌生殖,以卵或受精的雌成虫在树皮缝隙或土壤下越冬。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可达10余代,多则20~30代。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繁殖迅速。气温20-30℃最适宜,5天左右即繁殖一代、世代重叠。

1年之中以5~6月及8~9月出现两次高峰期;秋季干旱,降雨量少,繁殖快,越冬虫口基数大,导致第二年大发生;不合理的施药使环境恶化,天敌数量减少。

⑷防治措施:抓住关键时期,在每年的5~6月份,第1代幼螨孵化盛期,即害螨危害高峰期,和秋季8~9月份第二为害高峰期用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药剂应选用高效、低毒、天敌杀伤小的杀螨剂,同时,也必须交替轮换使用,以增进杀螨效果,避免害螨产生抗性,以延长农药有效使用年限。

⑸防治方法:

①搞好预测预报,及时检查叶面叶背,最好借助于放大镜进行观察,发现叶螨在较多叶片为害时,应及早喷药。防治早期为害,是控制后期猖獗的关键。防治标准是:每百叶有10~15头时,即可防治。

②去除病虫枝及清除杂草,集中烧毁。

③夏季螨量不影响树木生长时,可喷清水冲洗。

④虫害发生严重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虫螨克星、齐螨素、虫螨克、虫螨光、爱福丁)7000~9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使用15%哒螨灵乳油(速螨酮、灭螨灵、杀螨尽)2500~3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忌用敌敌畏杀灭螨类,敌敌畏对螨类有刺激增殖的作用。不要用菊脂类农药,它对螨类无效。

⑤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

4、扁刺蛾

扁刺蛾,学名Thosea sinensisWalker,扁刺蛾又名黑点刺蛾,幼虫俗称洋辣子,属鳞翅目,刺蛾科。

⑴危害方式

低龄幼虫在叶片叶面上啃食表皮和叶肉,致使被啃处呈现白色网状,大龄幼虫将叶食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吃成光杆,影响树势生长和发育。幼虫体具毒刺,触及皮肤,会疼痛红肿。如不及时防治,有时发生扰民现象。

扁刺蛾低龄幼虫危害状

⑵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13~18毫米,翅展28~35毫米;雄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约30毫米。体、翅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较深,前翅灰褐稍带紫色,前翅外缘较直,臀角弧弯,内半部与外线以外带褐色并稍具黑色雾点,外线明显暗褐色与外缘略平行,横脉纹为1个黑色圆点。自前缘至后缘有1条向内倾斜的褐色条纹,斜纹内侧略上方有一褐色斑点,雄蛾较明显。后翅暗灰褐色,外缘有褐边,缘毛灰褐色。

卵:长椭圆形,扁平光滑,长约1毫米,初为淡黄绿色,后变为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左右。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状。全体绿色至黄绿色;背线白色,两侧有蓝绿窄边。体边缘每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每1列体节背面有2个小丛刺毛,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红点,较明显。

蛹:体长10~15毫米,近椭圆形。前端较肥钝,后端稍削。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

茧:长12~16毫米,椭圆形,暗褐色,似鸟蛋。

⑶发生规律

在河北省任丘地区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木附近浅土层中做茧化蛹过冬。越冬幼虫于翌年5月中旬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虫,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

成虫夜间活动,有强趋光性;白天隐伏在枝叶间、草丛中或其他荫蔽物下。卵多散产在叶背面,卵期6~8天,初孵幼虫停息在卵壳附近不取食,经1次蜕皮后先取食卵壳,再啃食叶肉,留下一层膜状表皮。幼虫集中栖息习性,大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高龄幼虫昼夜取食,共8龄,自6龄起,从叶片边缘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叶。老熟幼虫迁移到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和地面的杂草间或土逢中作茧化蛹,其中腐殖质多的土壤及沙壤土结茧位置较深,离树干较近,入土较深也较密集;而黏重的土壤结茧位置离树干较近,入土较浅,较为分散。

⑷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利用幼虫下树在土中结茧越冬,并对土壤质地有选择的习性,在春季组织人力挖茧。

②物理防治:利用成虫有趋光性的习性,可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在6~8月的盛蛾期,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③幼虫3龄前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喷施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

④幼虫大面积发生,可喷施20%速灭杀丁乳油2000至3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至2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至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⑤保护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蠋蝽等。

5、日本龟蜡蚧

日本龟蜡蚧,学名 Ceroplastes japonicusGreen同翅目,蜡蚧科。别名日本蜡蚧、枣龟蜡蚧、龟蜡蚧。除了危害大叶黄杨外,还危害枣、悬铃木、柿、苹果、石榴等100多种园林植物。

⑴危害方式

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汁液,排泄物常诱致煤污病发生,削弱树势,重者枝条枯死。大面积发生时树枝叶上布满虫体,枝条上附着雌虫远看像下了雪一样,若虫在叶上吸食汁液,排泄物布满全树,造成了树势衰弱,也严重影响了绿化景观。

⑵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2.2~4.0毫米,紫红色,体背有较厚的白蜡壳,呈椭圆形,背面隆起似半球形,中央隆起较高,表面具龟甲状凹纹,边缘蜡层厚且弯卷由8块组成。活虫蜡壳背面淡红色,边缘乳白色,死后淡红色消失,初淡黄后现出红褐色虫体。雄成虫体长1.0~1.4毫米,淡红至紫红色,眼黑色,触角丝状。翅1对白色透明,具明显两条大翅脉。足细小,腹末略细,性刺色淡。

卵:椭圆形,长0.2~0.3毫米,初为淡橙黄后变为紫红色,半透明。

若虫:初孵体长0.4毫米左右,椭圆形扁平,淡红褐色。眼黑色;触角和足灰白色。腹末有臀裂,两侧有l对长毛。在大叶黄杨上固定1天后开始泌蜡丝,7~10天形成蜡壳,周边有12~15个星芒状蜡角。若虫孵化初期,体面无蜡质,后期蜡壳加厚雌雄形态开始分化,出现差异。雄若虫蜡壳与雌成虫蜡壳相似,雄若虫蜡壳椭圆形,雪白色,周围有放射状蜡芒13根。

雄蛹: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翅芽色稍淡,紫褐色。

⑶发生规律

在河北省任丘地区虫1年1代,以受精雌成虫固着在1~2年生的枝条上越冬。卵就产在雌虫下,每只雌虫可产卵1000至2000粒,多的可达3000粒。越冬雌成虫3~4月间开始取食,4月中、下旬虫体迅速增大,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卵期长达25至30天,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若虫孵化盛期。初孵化的若虫多静伏在雌虫的蚧壳下,经数日后才分散外出,多爬到叶片的叶脉两侧危害,数日后即分泌蜡质,形成蚧壳,固定不动。雌虫发育成熟后再由叶片迁回枝上,并与雄虫交配,以后即在枝上固定越冬。雄性若虫8月上、中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8月下旬、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雄成虫羽化后,即从蜡壳尾部退出,寻找雌虫并与之交尾,寿命2天左右。雌、雄虫交尾后,雄虫即死亡,以受精雌虫越冬。

在卵孵化期间,遇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气温正常,卵的孵化率和幼虫成活率都很高,可达100%,当年为害重。反之,在此期间缺雨、气温高、干燥、大量卵和初孵若虫会干死在母壳下,当年危害就轻;雌成虫越冬期间,雨雪较多,枝条上结成冰凌情况下,自然死亡率就高。

⑷防治方法

①做好苗木检疫。

②保护天敌,如红点唇瓢虫、异色瓢虫、大草蛉等。当天敌数量较多时,应少施或不施化学农药,可采用根施呋喃丹的方法。

③人工防治:从11月到第二年4月,可刮除越冬雌成虫,配合修剪,剪除虫枝。

④冬季枝条上结冰凌或雾凇时,用木棍敲打树枝,虫体可随冰凌而落。打冰棱消灭越冬雌成虫,严冬时节如遇雨雪天气,枝条上有较厚的冰凌时,及时敲打树枝震落冰凌,可将越冬虫随冰凌震落。

⑤刚落叶或发芽前喷含油量l0%的柴油乳剂,如混用化学药剂效果更好。呋喃丹灌根:用25%的可湿性粉剂200至300倍在5月份灌根2次,对杀死若虫效果很好。

⑥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喷施40%速蚧杀乳油1500-2000倍液,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菊酯类农药2500倍液。上述三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6、卫矛矢尖盾蚧

卫矛矢尖盾蚧(Unaspiseuonymi)又叫卫矛矢尖蚧,为同翅目蚧总科盾蚧科。主要危害卫矛科植物,特别是大叶黄杨、卫矛上发生严重,在卫矛科植物周围的其它植物上也偶有发生,如忍冬、木槿、丁香、鸢尾等。

⑴危害方式

若虫和雌成虫常群集在叶片、枝条上,像吸人血的虱子一样,把口器插入植物组织内吸取汁液,因而对花木造成极大的危害,被害植株不但生长不良,还会出现叶片泛黄、提早落叶等现象,严重的会使植株枯萎变秃而死亡,降低观赏价值,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易诱发煤污病。卵孵化为若虫时形成介壳,固定于枝叶上,刺吸为害,初期在叶片上引起微黄或白色斑点。雌虫通常在茎主干、侧枝和叶脉处危害,严重时可引起整株植物死亡;雄虫主要危害叶片,先从下层隐蔽处危害,逐渐向上部发展,引起叶片出现黄色斑点,黄色斑点继续发展,引起植株落叶变秃,直到死亡。干旱、高温、通风透光不良或种植过密等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

⑵形态特征

雌成虫介壳褐色或茶褐色,前端尖,后端粗圆,似长梨形或牡坜形,长1.4~2毫米,稍弯曲,背有浅中脊1条;壳点2个,位于前端,黄褐色;虫体宽纺锤形,橙黄色,长约1.4毫米,体前部膜质;臀板上有臀叶3对,中央一对臀叶较大,且陷在臀板尾洼内,第二、三对臀叶皆分为二叶;肛门圆形,位于臀板中央以前;没有足、眼睛和触角,基本不能移动,终生在一处取食。雄成虫介壳长条形,白色,溶蜡状,长约1毫米,背面有纵脊3条,壳点1个,黄褐色,位于前端;虫体长约0.5毫米,橙黄色,象小昆虫,有足、眼睛、触角、翅,腹末有一针状交尾器,能移动。

卵椭圆形,橙黄色,长约0.2毫米。

若虫椭圆形,橙黄或淡黄色;1龄时触角及足发达,尾端有1对尾毛;2龄时,触角及足均消失。

雄性蛹,长约0.4毫米,橙黄色,腹部末有针状端,交尾器突出。

⑶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茎枝及叶片上越冬。雌虫4月下旬至5月下旬产卵,产卵孵化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其产卵孵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一代发育较整齐,第2、3代发育极不整齐,各虫态重叠现象严重;第一代各虫态平均历期为卵期1天,雌若虫期21天,雌成虫寿命40左右,雄幼虫期22天,蛹期5天,雄成虫寿命1-2天。雌成虫产卵在介壳下面,卵产出后1天即孵化,1龄若虫在寄主上爬行,1~2天后安顿下来,不再移动,吸食汁液,分泌蜡质加固发展外壳,为脱皮变为成虫储存营养,2~4天后蜕皮进入2龄,2龄若虫雌、雄分化。雄幼虫分泌白色、柔软的絮状蜡质物,在蜡质外壳下生长发展,蜕皮进入预蛹期,再蜕皮为蛹,化蛹后变为成虫,羽化后停息片刻即可爬行或短距离飞行,飞出蜡质介壳与雌成虫交配,交配后雄成虫死亡。虫源主要以风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鸟、人携带或调运苗木进行传播。

⑷防治方法

①加强植物检疫:蚧壳虫活动能力弱,其自身的传播扩散有限,分布较集中。在苗木交换、调运过程中,加强检疫,发现此类病虫害,即停止运输,采取措施消灭;

②在大叶黄杨发芽前,使用晶体石硫合剂50倍液喷洒枝干,消灭越冬虫体;

③结合春季浇返青水,根施3%呋喃丹颗粒。在浇水前,用带尖的铁钎在寄主植物根系周围每隔30cm左右打孔,孔深10~20cm,每平方米施3%呋喃丹4~6g,施入后掩埋浇水。

④在养护过程中,如发现个别枝、叶有虫害、立即剪除或刮除虫枝、虫叶,集中烧毁,防止蔓延传播。

⑤若虫孵化盛期,在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成蜡质层时,向枝叶喷施40%速扑杀乳油1500~2000倍液,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菊酯类农药2500倍液。上述三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喷药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若虫期),一旦蚧壳形成,喷药难以见效,重点抓好第一代若虫的防治工作。

⑥保护和利用天敌。利用红点唇瓢虫防治卫矛矢尖盾蚧,可用来控制蚧壳虫的危害,据观测瓢虫每天可捕食50多头蚧壳虫。在天敌昆虫出现盛期,应避免使用有伤天敌的药剂。

二、主要病害

大叶黄杨病害使感病叶片产生大量失绿病斑。严重时还造成大量落叶,既影响植物生长,又影响景观,病残叶还会产生大量病菌孢子,不断侵染健康树叶和植株。

1、大叶黄杨炭疽病

⑴症状:病害发生在叶片和嫩梢上。叶片上的病斑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为3~12毫米,病斑边缘有较狭的深褐色隆起,中央灰白色,后期在灰白色处形成较粗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黑点,排列稀疏,多在叶片正面,有时呈轮纹状排列,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在嫩梢上,病斑条状,灰白色,其上生黑色小点,亦可引起枝条枯死。此病常与大叶黄杨褐斑病混合发生,同一叶片可有两种病斑,它与大叶黄杨褐斑病的区别之处,在于病斑周围没有黄色晕环圈,而褐斑病边缘有晕圈。

⑵病原:Couestorichum frigidumSacc.,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盘圆孢属。分生孢子器位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无色。

⑶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盘在病枝、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在温度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常以寄主伤口侵入。此病寄生性不强,只能从伤口侵入。此病发生比褐斑病稍迟。

⑷防治方法

①清除浸染来源。秋冬收集病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

②园林技术防治。加强栽培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低洼地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积水。

③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3~4次,可取得明显效果。

2、大叶黄杨叶斑病

大叶黄杨叶斑病,也称大叶黄杨褐斑病,主要分布于天津、北京、河北、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危害大叶黄杨时,造成大叶黄杨提前落叶,形成秃枝丛,致使植株成片死亡。

⑴症状:为害大叶黄杨的嫩叶、老叶,发病初期,叶上有黄色小斑点,渐渐地变为黄褐色斑,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10毫米,中央灰白色,有浅褐色同心轮纹,边缘深褐色稍隆起,病斑内密生细小黑色霉点。病斑透过背面,只是背面颜色比正面稍浅。病斑干枯后与健部裂开,直至形成穿孔。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枯黄脱落。

⑵病原:真菌,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尾孢属CercosporadestructivaRav.。分生孢子鞭状或线形,直或微弯,无色,多孢。分生孢子梗曲膝状,暗色,丛生于子座组织上,子座发达,半圆形至亚球形。

⑶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座等形态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以后在整个生长季节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多雨、潮湿、春季遭受冻害或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时,往往发病严重,造成落叶。在河北任丘地区一般6月份开始侵染,7~8月份为侵染盛期,在8月中旬出现症状,8月中下旬至9月份发病严重,病斑扩大,出现落叶。发病的轻重与气温及降雨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高温多雨霉湿的年份发病严重。

大叶黄杨叶斑病易与介壳虫、蚜虫等相伴发生,使植株病势加重。在管理粗放、排水不畅、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时易导致病害发生。

⑷防治方法

①消灭侵染源:冬季清除病落叶,进行焚烧或深埋,消除侵染源。

②栽植、育苗时,选择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性。

③春季喷施3~5Be(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

④加强养护管理:选择排水良好、肥力适中的地块,以利于植株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减少发病率。浇水要适量,连绵阴雨天要及时排水。

⑤化学防治:病原菌侵染初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此时对大叶黄杨进行药物防治,可以很好的控制病害进一步发展。常见化学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化学药剂宜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效果好。

3、大叶黄杨煤污病

煤污病又称煤烟病,它抑制大叶黄杨叶片的光合作用,降低观赏价值,甚至引起死亡。

⑴症状:煤污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也能危害嫩枝。发病初期是在叶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霉斑,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由于煤污病菌种类很多,同一植物上可染上多种病菌,其症状上也略有差异。呈黑色霉层或黑色煤粉层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⑵病原:病原为真菌中的一些煤污菌。如小煤炱菌Meliolacamelliae (Catt.),煤炱菌Capnodium sp.及枝孢霉菌Cladosporiumsp.等。

⑶发病规律:煤污病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在病部及病落叶上越冬,翌年孢子由风雨、昆虫等传播。寄生到蚜虫、介壳虫等昆虫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上或植物自身分泌物上或寄生在寄主上发育。高温多湿、通风不良、蚜虫、介壳虫等分泌蜜露害虫发生多,均加重发病。

⑷防治方法

①植株种植不要过密,适当修剪,温室要通风透光良好,以降低湿度,切忌环境湿闷。

②植物休眠期喷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

③该病发生与分泌蜜露的昆虫关系密切,喷药防治蚜虫、介壳虫等是减少发病的主要措施。适期喷用2.5%敌杀死2500~3000倍液,6%吡虫啉3000~4000倍液。防治介壳虫还可用40%速扑杀乳油1500~2000倍液等。

④对于寄生菌引起的煤污病,可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4、大叶黄杨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是大叶黄杨上的常见病害,分布较广。受其危害时,叶片、新梢上生白色粉状霉层,降低其观赏性。

⑴症状: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嫩叶和新梢上。白粉大多分布于大叶黄杨的叶正面,也有生长在叶背面的,单个病斑圆形、白色,多个病斑连接后不规则,产生白粉霉斑。发病初期,表面上出现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变为灰色,在叶片上散生许多白色圆形小斑,随着病斑逐渐扩大,相互愈合,成为不规则的大斑,甚至占据全部叶面。叶片病斑上产生白色粉状霉层,病斑逐渐褪绿,变黄,最后变褐黑色坏死。如将病斑表面白色粉层抹去时,在发病部位呈现黄色圆斑。病害严重时,导致叶片皱缩畸形,新梢扭曲、萎缩停长,并引起落叶枯梢。

⑵病原:病原菌无性态正木粉孢Oidiumeuonymi-japonicae(Arc.)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科粉孢霉属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单独成熟或成短链。

⑶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大叶黄杨的被害组织内和产生灰色膜状菌层越冬。翌春在大叶黄杨展叶和生长期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感染,成为病害初次侵染的菌源。病菌在寄主枝叶表面寄生,产生吸器深入表皮细胞内吸收养分,每年春、夏、秋季产生大量孢子多次侵染叶片和新梢,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利于此病发生,秋季凉爽多雨利于发病。栽植于树荫下的大叶黄杨发病重,向阳的植株发病轻或不发病;嫩叶、新梢发病重,老叶发病轻。不及时修剪,大叶黄杨枝叶过密时发病较重。

⑷防治方法

①改善栽培条件,栽植于干燥、光照充足、不积水,土壤深厚肥沃的地区。

②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氮肥适量;注意抗旱排涝,使苗木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③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搞好冬季清园工作,扫除病枝叶集中烧毁;生长期发现病叶病枝及时剪掉烧毁,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初侵染菌源和再侵染菌源。

④合理使用药剂及时防治,注意药剂交替使用,以免白粉菌产生抗药性;喷药细致周到,注意喷布内膛和叶背。冬季用3度的石硫合剂防治两次,间隔期一月。大叶黄杨展叶期和生长期,尤其是4至5月和9至10月,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在病害开始出现时就立即进行,7~10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4~5次。

5、大叶黄杨疮痂病

⑴症状:大叶黄杨疮痂病主要危害叶片、枝条。叶面最初出现直径1~2毫米圆形或近椭圆形斑点,后期病组织干枯脱落形成穿孔。叶片和新梢被侵染时,表面出现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隆起的病斑,如疮痂状,中央灰白色。后期在病斑中央产生1~2个小黑点,即分生孢子盘。严重时造成叶片脱落,最终导致枝条枯死。

⑵病原: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菌目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sphaceloma.

⑶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中,或病菌与病残体遗留的病菌一起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份遇适宜条件即传播侵染,防治要在5月底至6月初进行。蝼蛄、叩头虫、线虫等均可传带病菌扩大为害。此外,流水、园林作业操作也可传播病害。植株过密、生长不良、管理粗放以及风、雨、水等有利于病害发生和传染。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发病重。

⑷防治方法

①加强管理,增强树木生长势,减少发病条件;

②结合修剪剪除部分病叶和消除落叶烧毁。

③改善栽植环境,控制植株疏密度,促进通风透光,特别是扦插苗床。

④预防期可喷洒等量式100倍波尔多液,或5美度的石硫合剂。

⑤病害发生期用65%代森锰锌(大生)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4次,防效良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5950.html

更多阅读

批量授权、零售版和OEM的区别 oem授权书

批量授权、零售版和OEM的区别——简介批量授权、零售版和OEM的区别当涉及到购买许可证(license)的问题,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迷茫。不知道一些相应的license的问题。而购买license的渠道很多,那么我们应该要购买哪些license呢?他们的区别又

告诉您高丽参和西洋参的区别方法 高丽参 西洋参 人参

许多消费者都在问高丽参和西洋参的区别。西洋参又称广东人参、花旗参。高丽参和西洋参的区别主要是品种和药用功效的不同,但这两种参都统属人参科。高丽参和西洋参的区别方法高丽参,又叫做韩国红参,是属于热性的中药,大补气血的上品

哈士奇和阿拉斯加的区别 狗狗智商排名

哈士奇和阿拉斯加的区别——简介有一种狗狗和哈士奇长得很像,毛要比哈士奇长了许多。不要惊讶,它叫“阿拉斯加”。原产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为什么它长得那么像哈士奇,而且都是雪橇犬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哈士奇和阿拉

软卧和硬卧的区别 软卧有充电的地方吗

软卧和硬卧的区别——简介列车里头的装修比较高级一些,软卧的每排分上下两个铺位,垂直空间比较大,四个铺位组成一个房间,有个推拉门。每个铺位都有个小台灯,房间门旁有调节温度、广播音量的按钮。厕所的马桶一个是坐式,一个是蹲式,备有手纸

iphone4s和iphone5的区别 iphone5和6的区别

iphone4s和iphone5的区别——简介毫无疑问,不少用户都在殷切期盼苹果提升iPhone5的屏幕大小,继该机前置面板设计图曝光后,目前来看最大的区别在于屏幕的大小,从最新一批泄露的消息看,iPhone5与iPhone4S的区别中屏幕是最引人注意的,而后盖

声明:《大叶黄杨 大叶黄杨和冬青的区别》为网友柠檬色的秋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