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归来》的三个问题 木乃伊2 归来 电影

电影《归来》的三个问题 木乃伊2 归来 电影
杨矗

张艺谋新拍的电影《归来》是对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的一次电影化的改写,这当然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理由很简单,它的容量没有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大。再则,电影毕竟是电影,它是原小说之外的另一部作品。而改写就要重新组织故事情节,要重建电影故事自身的叙事逻辑,这逻辑完全可以与原小说的相异,问题只在于改写重建后的逻辑伦理是否圆通、合理,电影《归来》的问题首先就出在这里。

我始终认为,无论小说还是影视剧第一位的永远是故事,而故事的关键则是不光有“事”(事件),还要有“故”(道理、合理性或因果关系),于是它又叫情节,“情”即情意、思理或主观意图之谓,“节”即故事的组织结构或事件之链条带。其中的关键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因果联系,亚里士多德把它称为“整一性”原则,通俗地讲就是故事既要完整,同时又要符合理据。陆焉识和冯婉喻的故事在小说里是符合这些要求的,但变为电影《归来》却出现了不应该的“缺损”,第一,电影里没了陆、冯当年婚恋的情节、也没有冯婉喻后来一次次探监看望陆焉识的情节。这是一个重大的缺憾。因为在我看来,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原本都是虚构的、假定的,它们的一个根本矛盾就是要想法让读者或者观众相信自己,使之认同故事、进入故事。在此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小说或电影都属于读者或观众的心理学范畴,属于“认同心理学”。法国电影符号学家麦茨就深懂这一点,他把电影称作观众的自我镜像,提出一个大电影观,认为电影应该包括电影工业、电影观众心理学和电影的理论与批评。他的意思是:观众能否认同电影镜像很重要,它有关电影的生死。电影《归来》的主要情节是失忆的冯婉喻已不认识服刑归来的丈夫陆焉识,尽管陆焉识竭尽所能来唤醒她,都终告无效。问题出在电影并没有提供此前陆、冯作为夫妻所曾经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直观片段、场景或画面,也就是说观众没有相应的形象感知和体验,并没有建立起应有的情节认同,这就使得现在陆、冯之“再认”失去了观众在情感上的有力支持,而仅仅在靠影片近乎概念性的“说服”和强制。这样,就使得影片既丧失了它应有的逻辑理脉,又少了前后的巨大反差、对比以及由之产生的理性和情感张力。它很难打动年轻观众的原因我想主要应与此有关。第二,在小说中,老年的冯婉喻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性的逐渐地痴呆和失忆的,当然也不能说同她长期的受压制、忍耐和等待的心理重负没有关系,但毕竟没有一个非常具体而强烈的契机,而电影则把这一情节作为其主要内容,并给出了一个不无指向性的暗示:冯婉喻的失忆可能与那个“方师傅”对她的趁火打劫式的“强暴”有关,但却并不正面表现这一情节,即也没有在观众的心理建立起应有的认同,因而也就破坏了观众对冯婉喻失忆现象的必要的理解和同情的心理依据。在小说中,冯婉喻为了挽救已判死刑的丈夫,是主动向那个管司法的市委常委“戴同志”出卖自己的肉体作交换的,结果则换来陆焉识的由死刑改判为无期。这虽然是冯婉喻此生最为耻辱的一件事,但她认为值,她无怨无悔,因而不构成她所由失忆的具体原因。而电影不同,它想靠激烈的冲突以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撼,但却处置不当,把它想建立的原因链变成了一种隐蔽性的断裂和缺损,严重削弱了它想确立的叙事合理律,导致了观众对冯婉喻失忆的一定程度的不解和拒认。因此,在观众不产生共鸣的情况下,本来就颇显简单拖沓的情节就更显得单调、空洞和令人难以忍受了。第三,电影的表意意图显得过于简单明了,这主要表现为影片结尾时那个刻意处理的画面:陆焉识陪着冯婉喻在火车站等接陆焉识。本来是妻子在等丈夫,现在又叠加上陆焉识自己在等自己。这样,影片最后的表意就是:被极左政治剥夺掉的美好人生是何等的美好、宝贵,它迫使我们去呼唤、追寻和坚等;但它又注定是永远失去的“回归”,是永远无法再复回了。这当然是对那噩梦般的极左历史的强烈控诉和批判,但却也是显得太过于简单和直白的控诉和批判,很像当年那些伤痕电影,若回到“文革”刚结束的当年,这样做就是合理的、必要的,而在时代语境已发生极大改变的今天就显得简单和幼稚甚而至于拙劣。正因为时代语境不同,严歌苓在小说里就没有犯这样简单化的错误,小说的结局是这样的:冯婉喻死后,已至中年的身为教授、科学家、某部门领导的小女儿冯丹珏和死了妻子并育有一儿二女的电工刘亮结婚了,刘亮及其儿女们没有住房,只好全部殖民冯丹珏和父亲陆焉识的家,再加上儿子冯子烨也不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里住,这时恰好劳改农场邓指导员的小儿子邓三刚借来上海出差的机会探望陆焉识,陆焉识曾教他学英文,后来他考上西北大学,毕业工作后又主动调回劳改农场工作,告诉陆焉识是因为“他不会跟城里机关的人打交道。他只能像他爸爸那样生活才舒服。”结果,可能是邓三刚启发了陆焉识,陆焉识在一个清晨不辞而别,失踪了。他只跟孙女冯学锋留下一封非常简单的信,告诉她他走了。小说最后以这样的解释作结束:“我猜想是邓指的小儿子给了他启发,让他意识到,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这里的关键词是:自由。原来作为犯人,陆焉识是不自由的,而回归现实的普通生活后他也是不自由的,给儿女们当佣人不说,连自由地教孩子们学外语也怕犯了政治方面的忌讳,还有,人们对他那“不光彩的过去”所持的歧视的眼光,再加上晚辈们为住房等所起的利益之争等等,使他又似乎再度身陷囚牢,这时,那个曾经真实地记录了他几十年生命经历的草原,反过来则成了真正能让他找回自由的天地。可见,小说最终要表现的就不仅是对极左政治的批判那么简单了,而是还有对物质现实对人的自由的侵蚀、剥夺的深刻否定,政治的“囚徒”是不幸的,物质的“囚徒”也不该赞美。无疑,小说的寓意是丰富的、深刻的,达到了艺术性所该有的那种辩证哲理蕴含的高度。而电影就远远地相形见绌了,如果是类型化的商业片、娱乐片,我们倒也不该这样挑剔,不幸的是它应该属于严肃的艺术片。大概,张艺谋一时还难以摆脱娱乐片表意之简单平面的惯性吧?而如此,他的“归来”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有以上三个明显的缺憾,我认为电影《归来》没有“归来”,它离真正的好电影还有不小的距离。

不追求真正创新的“归来”,我想难免总会是糊弄人的空话。不过,值得赞美地方还是有的,那就是陈道明和巩俐两位主演那堪称一流的高超演技,舍此,这部电影就差不多只是一堆垃圾了。

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6100.html

更多阅读

关于《道士下山》的几个问题 道士下山下载

关于道士下山的几个问题距离《道士下山》上映已有一月,在这个点写下一些东西,只是发表一些思考。《道士下山》豆瓣评分5·5,如果《捉妖记》能评7·2的话,那么我觉得《道士下山》的分太低了。是的,我们是在比较中得出高下的。不否认陈凯歌已

钱梦龙先生解读《愚公移山》的示范意义 愚公移山游戏机

如何把握文本解读的“度”——兼谈钱梦龙先生解读《愚公移山》的示范意义蔡宏伟【关键词】 文本解读学生认知教材内蕴教师素质度【内容提要】本文以钱梦龙先生解读《愚公移山》为范例,探讨文本解读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即学生的认

关于图灵机的三个问题 图灵机停机问题

写这篇文章,是想尝试回答学习图灵机模型中遇到的三个问题:1)为什么图灵机有不可判的问题?2)为什么强大的图灵机会不停机?3)为什么图灵当初要设计图灵机?图灵机(Turingmachine)是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Turing)于1936年设计的一种抽象

声明:《电影《归来》的三个问题 木乃伊2 归来 电影》为网友江畔柳前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