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林哈夫linhof与他的传奇 传奇神圣属性有什么用

1887年华联丁。林哈夫在慕尼黑创立了自己的精密机械厂,开始致力发展性能可靠的镜间快门,并开始筹备研制新式相机。但实际上经过了将近四十年之后,才真正的制造出Technika系列相机。后来,这种折合式观景相机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机型。
第一部林哈夫折合式相机于1899年制成,它的支撑架设计的有趣及节省地方,只是有点儿欠缺灵活性,当时这部相机的外壳是以木板制成的。即使如此,当年人所共知的林哈夫叶片式快门却已大批量生产并装配在林哈夫相机上,及供应德国与其它国家。大约到上世纪初林哈夫才开始发展全金属制造的精密相机,一直到三十年代初当有关摇摆的技术困难解决后,这种金属制造的相机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29年当华联丁。林哈夫这位创始人在慕尼黑逝世时,他所留下的是一家仅有七个技工的小工厂和他所建立的名誉。1934年尼古劳斯。卡帕夫在加入了这家公司后收购了它。他发明的相机架框摇摆功能在同年取得了德国的专利权(No.639520)。这架在1934年生产的相机是接下来60000台林哈夫相机的始祖。“技术相机(Technika)”这个相机型号也变成了这类相机的代名词。

LinhofTechnika一个叱掣风云60年的机器,一个纵横超过半个世纪的经典设计。在大画幅领域没有一个机型能与其匹敌。看到它我想起了LeicaM, 想起了Hassblade 5系,想起了RolleiflexTLR。这些经久不衰的设计及造型。成为了相机业的经典。它们已不再是一台相机,而是一个神话。

林哈夫机器小集合

欧洲林哈夫机器训练营

林哈夫45套机

林哈夫arca

林哈夫特艺23

林哈夫70

林哈夫220

林哈夫617

林哈夫810(左)与国产沙姆尼(又)

林哈夫679

4x5林哈夫 技术III型1946-1957
林哈夫第一架内置旁轴测距金属相机。此测距装置是在III型之后才开始广泛应用的,因此我们可就其金属构造及测距仪大致分辨出之前的I型与II型。
110x170x180毫米2.4公斤
林哈夫第一架内置旁轴测距金属相机。此测距装置是在III型之后才开始广泛应用的,因此我们可就其金属构造及测距仪大致分辨出之前的I型与II型。
可能是因为长得与柯达新闻相机相似,今日的林哈夫技术相机有时被人误称为“新闻相机”,准确来说“新闻相机”是没有后背调整功能的相机。“技术相机”是一个更为贴切的名字。技术III型于1946年开始投产,比较混乱的是此型号又可细分为五个不同的期别,但又全部称为III型。1946年开始投产的第一架全金属III型相机与其后的III型有着以下同样的功能:
非常结实的金属结构给人一种坚硬的感觉,它令人觉的它结实的像一堵墙。我可能过度的夸张了它的结实程度但后期的型号比它更坚固。开关容易及方便。这在野外使用时绝对重要。这一点是单轨相机不可比拟的。全部的III型使用同一类型的四方镜头板(不适用于IV型之后的相机)
前组底座“后仰”,不可“前俯”。自IV型后改为光轴前后俯仰。
前组15度左右摇摆。
前组70 mm 上升(第5期)。
前组20 mm 左右横移。
后组俯仰与摇摆,但不可升降横移。
三重延长拉轨式皮腔。
旋转后背。
III型多包覆黑色皮革,但也有原厂深绿色皮。
III型路轨没有无限远制停筏。用家可在路轨上钻上小眼使用。
W型把式前组拉出设计。自IV型后至今全部改为捏式卡轨设计。
林哈夫由III型起推出了旁轴测距插刀。每次换镜头就要换插刀,以此联动旁轴测距对焦,但是每一把测距插刀必须与相机及镜头匹配。这就是说这只镜头只能用于原配的机身上,不可交换。有时您可以找到相近的测距插刀但不保证是百分百准确的。现在的林哈夫厂已不再生产III型的插刀了,我也没有听说过任何人能生产此种插刀,所以如果您需要旁轴对焦的话III型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当然使用磨沙玻璃对焦仍然使得此型号显得十分可爱。
一个减轻重量的办法是拆下机身上的测焦仪而且也可以减小它的体积。只要您有一些基本的机械常识就可办到。尤其是当您的机子配了非原装镜头时,附带的测距仪显得多余了。
III型有五个期类但全称为III型。林哈夫的相机说明书上称带测距仪的叫“超级技术型”(Super Technika),不带测距仪的叫“技术型”(Technika).相机编号在出厂时并没有详细的纪录。根据手头上的资料。
第一期1946投产。相机呈正方设计, 没有闪光灯热靴。编号 #2021至#2555,与#22556至#23880.
第二期1950投产。配备闪光灯热靴,相机外观呈正方园角设计。 编号由#30001 开始.
第三期1951投产。机身全改为弧形设计。最后编号# 37104.
第四期1953年投产。后组锁钮改到机身上方并加入了前板下滑功能。编号自# 50001开始.
第五期1955年投产更加坚固的机身设计。前板不再是平板设计而改变为四边带倾斜度的。由此类开始前板两边带对焦钮与后期的机型相似但为III型的功能。最后编号#62235. 机身后背改良为国际通用后背。
选购型时应注意的是:最年轻的相机已年过48岁了
原装的皮腔多数磨损的很厉害及有穿孔。换一个新皮腔的代价可能与买一部新的III型差不多,窟窿小的话还能修补严重的话还是放弃为妙。外表覆盖的皮革经常磨损与丢失。如果只是轻微的磨损只要用皮革清洁剂加一点鞋油就可恢复旧观。生锈是此型号常见的问题。尽量把锈渍清除。III形相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被用家所放弃,它的光华被它的小妹妹们所掩盖。但无论如何它还是一部值得使用的而且是最便宜的一款林哈夫相机。

4x5林哈夫 技术IV型1956-1964
更大及坚固的机身,光轴前后俯仰。可调无限远停止筏新型设计的镜头板成为其后型号的标准。改良的后背为国际通用型,重合式测距仪可令此型号使用75毫米至360毫米的镜头
110x185x218毫米2.75公斤
改进了的技术IV型由1956年生产至1964年。相机编号由#62501至#70500蚀刻在机身顶部。IV型多数为棕灰皮色。功能包括:
更大及坚固的机身。放在其它同类相机旁你就知道它坚固的感觉。光轴前后俯仰。可调无限远停止筏令到不同焦距的镜头使用起来更方便。新型设计的镜头板成为其后型号的标准。改良的后背为国际通用型,这使得在用120与宝利来后背时更加方便。重合式测距仪可令此型号使用75毫米至360毫米的镜头。75毫米或以下的镜头需要使用昂贵的附加广角对焦器。非标准旁轴测距插刀.每一把测距插刀必须与相机及镜头匹配。
IV型有带联动测距仪与不带测距仪型。与III型一样带测距仪的叫“超级技术型”,不带测距仪的叫“技术型”。后期的IV型闪灯热靴可除下。只要拧松热靴下的螺丝就可以发现它之下有一个角架螺丝孔,这使得相机可反转拧在三脚架上从而使用广角镜头。技术IV型的前组是林哈夫众多相机中最坚固及设计最简单的。选购型时应注意的是:
90 与75毫米镜头在IV型上使用起来有点儿不方便。小于75毫米的广角镜头必须使用一个昂贵的广角附加器(我的习惯是干脆用后组对焦),使用90毫米镜头时必须把前板调低来避免照到它。由于IV型的前组升降是靠一个设在前组上的小钮来操控的所以用广角镜头上升前板就有点儿麻烦了。对我来说除非是用来做建筑摄影,否则很少用到上升前板功能。沾皮的胶水沾的不好。我常把它们从新粘一遍以防丢失。银色的电镀层常有老化的现象。不用相机时用一块油布包着它能使您的相机历久常新。


使用窍门:
减少震动。为了减少相机在三脚架上的震动。我干脆把底座上的沾皮揭下来让相机与快速结板直接敏和轨道润滑。为了保持轨道的润滑与清洁,我曾经用过机械油但它只会使轨道上沾满了越来越多脏东西。后来我常带备一小瓶炒菜用的橄榄油。轨道脏了使用它稍微擦一下效果特别好。
4x5林哈夫 技术V型1963-1976
自打V型后测距插刀已经标准化,镜头已可互换于相机之间。当相机打开面对您时可看到升起前板的装置由左下方的小钮改为右下方的小横把。这使得在用90毫米或以下镜头时上升前板容易多了。
110x185x218毫米2.75公斤
改良的IV型-V型。V型由1963年开始投产至1976年。在外观上与IV型几乎是一样,V型只是在IV型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标准的测距插刀。自打V型后测距插刀已经标准化,镜头已可互换于相机之间。那就是说您只要在购买镜头时有一把联动对号的插刀就可用在V型或后来的型号的相机上.V型很容易辨认。当相机打开面对您时可看到升起前板的装置由左下方的小钮改为右下方的小横把。这使得在用90毫米或以下镜头时上升前板容易多了。
V型共有三期
第一期。棕灰皮色,塑料升前组把。
第二期。棕灰皮色,金属升前组把。
第三期。黑皮色,金属升前组把。
V型有带联动测距仪与不带测距仪型。带测距仪的叫“超级技术型”,不带测距仪的叫“技术型”。
前组15度左右摇摆。
前组70 mm 上升。
前组20 mm 左右横移。
前组45度俯15度仰。
后组俯仰与摇摆,但不可升降横移。
三重延长拉轨式皮腔。
旋转后背。带90度自动锁。
路轨有无限远制停筏。
捏式卡轨设计伸出前组。
可联动测距使用75-360(远摄型)毫米镜头
后组锁钮由IV型的银色改为黑色
前组内部由IV型的棕色改为黑色

提起林哈夫不得不提起它的6x9型号.它具备了技术相机的摇摆俯仰功能又不失小巧。我经常带着它上山下海而它的重量比起一套120单反相机还要轻。尤其是当我照彩色反转片时电分出来的结果与4x5或以上的大片毫无区别。此外,他又使用120底片价格比起大片便宜和方便了很多。另外国外越来越多的专业摄影师使用此类相机与数码背结合拍摄商业作品效果令人惊叹。
6x9林哈夫 技术原型1934-
第一台四方型技术相机配置旋转后背功能。
约1.5公斤
6x9林哈夫 技术III型1950-1954
测距与对焦在同一个视窗里。盒型折合设计。三段延长滑轨。前组可俯仰15度。机身覆盖黑/绿皮。
90x135x182毫米1.75公斤

6x9林哈夫 技术IV型1956-1964
观景器可配置挡板与对焦尺距。皮腔可延长至300毫米。可使用47至360毫米镜头。前组可俯仰15度及上升50毫米
90x135x182毫米1.8公斤

6x9林哈夫 技术V型1963-不详
极为稀有的林哈夫6x9机种。后背锁钮经过改良。不多见的林哈夫机身镀漆加工。前组增加了横移功能。
145x165x90毫米2.20

6x9林哈夫 技术70型1962-1979
观景器与对焦在同一视窗内。观景器内线框取景并有自动视差补偿功能。内置测光表。
96x160x210毫米2.58公斤

6x9林哈夫 超级技术型1972-
最新款的林哈夫69相机,功能与V型相同,也是最好用的林哈夫技术相机。
145x165x90毫米2.20公斤

6x9林哈夫 研究IV型1962-1979
最好用的林哈夫69技术相机。相机整体结构最为合理与坚固。
150x145x80毫米1.25公斤

6x9林哈夫 研究V型1964-1971
最小巧的林哈夫69技术相机。产量奇少并不多见。
145x140x90毫米1.35公斤


林哈夫 (新闻型)
林哈夫除了出产了不同型号的120技术机型外也生产了两款新闻相机。在今日的新闻拍摄角度来看此两款相机即笨重又不具备自动对焦及测光系统,但在1956年它出厂时震惊世界并赢得了设计金奖。更为稀有的是它不但配置了闻名的德国蔡司Biogon(彪纲),Planar(普兰纳) 及Sonnar(索纳)镜头更具备了后背摇摆及俯仰功能。在影棚使用与装在三脚架上的单反不承多让,并且蔡司镜头的6x9成像也莫须质疑。

6x7林哈夫 新闻IV型1956-1963
可换镜头设计可拍6x9片幅
蔡司。53Biogon,100Planar,180Sonnar
史耐德:53S-Augulon,105Xenotar,
150x185x200毫米2.8公斤(连标头)


6x7林哈夫 新闻70型1963-1979
可换镜头设计可拍6x7片幅
蔡司:53Biogon,80Planar,180Sonnar
施耐德:53S-Augulon,80Xenotar,180T-Arton
快门与上胶片钮连动。
140x180x210毫米3.2公斤(连标头)

林哈夫(卡丹型)
林哈夫的单轨相机比起近日大名鼎鼎的仙那失色了不少。但是有两款机型设计的却极为出色。那就是它的单轨折合卡丹4x5与卡丹6x9.此两款机型体积轻巧折合起来与林哈夫的技术型差不多但它具备了一切座机应有的功能。此设计令到它即可用于影棚拍摄商业及广告又可携带出外拍摄风光,整个装卸折合只需十几秒钟就可完成并不需把机身拆散。

“林选”蔡司镜头也分不同时期的版本,二战前,蔡司公司并不太热衷与林哈夫合作,因次产量很小。直至二战后的1955开始,两家的合作关系才日渐成熟。早期生产的蔡司镜头镜筒为银色,快门也电镀得银光闪闪。二战后,因为商标归属权问题,再联邦德国(也称西德)生产的镜头,最初只能标注Opton,而没有Carl Zeiss的标记;镜头名称也一律简化,甚至镜头编号也蚀刻为零。后期才在生产的镜头黑色快门上刻印了CarlZeiss的标记。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所谓的“林选”镜头尤其是蔡司镜头,基本上都是林哈夫所独有的。不论是镜头还是快门,都是欧洲著名的合作厂商为其精心量身订造的,甚至有些“林选”镜头的焦距都是特殊的。因此这些经过层层挑选的镜头售价也就可想而知啦。从瑞士寄来的这支镜头根据资料记载是林哈夫后期产品,镜头表面只有一层淡淡的不易察觉的镀膜,这与早期镜头表面的深蓝色镀膜有很大区别。有传闻,在二战期间,由于蔡司工厂印在战争期间受到严重破坏,加之西德新厂的设立,使得原本就供不应求的光学玻璃库存便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于是,蔡司在收购了百年老厂福伦达后,利用自己的光学设计配合福伦达库存的光学玻璃生产出了这些后期的“林选”经典镜头。由于使用了福伦达库存的顶级玻璃,之前设计的镜头镀膜反而显得多余了,这就是后期镜头表面镀膜变淡的原因。这些镜头吸收了两家顶级光学工厂的技术精华,再经过林哈夫之手为后人演绎了一个难以再现的“光学神话”。我曾将这支镜头拍摄的彩色负片手工放大到一米,所有的影调都显得那么从容自然,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凝聚了百年的目光,仿佛早已洞穿了世间万物,胶片上的每一颗银盐都已被它感动。。。。我的一个朋友为了验证手里的75mmf/4.5Biogon镜头的分辨率,专门做了一个测试。首先用4×5拍了一个全景,之后又用135毫米的尼康微距镜头拍了一个局部。之后把4×5上的局部裁成135胶片的原大与之对比。结果是75mm f/4.5Biogon的分辨率还在其之上。这对于一只大片幅镜头来讲应该是非常难得的。

被称为光学之父的保罗.鲁道夫再1896年就设计出一只注册为Planar的三组五片镜头。对于这只镜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它生产历史悠久,但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广泛的应用在不同品牌的相机上。今天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是配备在禄来(Rolleiflex)双反及哈苏单反相机上的标准镜头,蔡司公司反而对这支极受追捧的镜头不那么感兴趣。的确,早期的Planar镜头在全开光圈时,有严重的“重影”,“鬼影”等弊端。我也曾经尝试用一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生产的铜制Planar镜头,改装后安装在单反相机上使用,在大光圈拍摄状态下,经常有所谓的“鬼影”出现,这种现象一直到光圈缩小至f/11以后才消失。1950年代后,蔡司公司对Planar镜头进行了大幅度的技术改良。因此林哈夫选用的Planar镜头应该是改良后的产品。历史上蔡司曾经有无数支以Planar命名的镜头。到底有多少支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可是供应给林哈夫的只有三支:
⊙80mm(Technika 69 ,Press70)
⊙100mm(echnika 69 ,PressV)
⊙135MM F/3.5(Technika 45)
在林哈夫4×5上的这支135mmf/3.5Planar是一支超大光圈的镜头。所以在相机的磨砂玻璃上看到的影像远比那些小光圈的镜头要来的明亮,清晰。在蔡司供应林哈夫镜头的同时,另一家德国著名的镜头厂商施奈德也在为林哈夫生产镜头。可是事实上,施奈德的镜头一直被蔡司打压着,这种现象一直令施奈德公司愤愤不平,总想有朝一日能够与蔡司在镜头方面一争高下。于是,在为林哈夫生产135mmf/3.5 Xenotar之后有生产了一只150mmF2.8Xenotar超大光圈镜头。面对施奈德的挑战,蔡司没有丝毫反应,也许是出于不屑,但可能更多的还是觉得这样的竞争没有意义吧。最终,这个挑战以无人应答的结局画上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句号。也不知道,施奈德当时的感受是庆幸还是失落。

三支镜头中,结构最为简洁,也是最重量级的就是250mmf/4.5Sonnar.每一个见到这支镜头的人都会无一例外地发出赞叹声。的确,哪怕是在今天,也没有哪一支镜头能做得如此地漂亮,完美。考究地黑漆镜筒加上带有拉丝网纹地银色电镀层,还有镜头前圈配上了一体化设计的康班快门。都显得那么的浑然一体。镜头前后压铸着蔡司的印记。金属镜头盖在蓝色丝绒的配合下感觉是那么的和谐。令你不由得感觉到它们的配合简直就是天成。幽深的镜片,令你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渊深不见底的潭水。不由使人产生了溶化进去的感觉。
林哈夫一共推出过两个焦距段的Sonnar镜头,它们分别是180毫米(Technika69.PressⅤ,Press70)和250mm(Technika45)。这两个焦距段分别配备给6×9厘米与4×5英寸得林哈夫使用。根据我使用Sonnar的感觉。早期金色镀膜镜头拍出的图片,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调子稍微柔和,后期的琥珀色镀膜镜头拍出的图片成像晶莹剔透,锐利。我曾经将用于林哈夫6×9相机的180毫米镜头与现在专用于哈苏的180mmSonnar做过实拍测试比较。为了公平起见,我将那支用于林哈夫6×9幅面的镜头改为哈苏接口,用同一台哈苏相机拍摄6×6片幅的胶片,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那支为林哈夫6×9设计的180毫米镜头胜出。
我想,林哈夫应该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论证,同时考虑了无数种镜头焦距组合的可能性。最终才选择了这三个镜头焦距作为配备给双轨座机的镜头。蔡司镜头,再加上林哈夫的经验及镜头甄选标准还有康班快门,把德国在光学和机械制造工艺中的严谨和精细发挥得淋漓尽致。75mmf/4.5Biogon135mmf/4.5Plannar 250mm f/4.5Sonnar这三支镜头从广角支标准再到中焦,配合Technika机身的全部功能将制造照相机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肯定的是,林哈夫在Ⅳ型相机后的重大改变完全是为了顺应这三支镜头的整体设计。从前导轨后缩到前组俯仰,从镜头前的开孔直径尺寸(以75毫米Biogon后组为依据)到135毫米Planar的凹版设计(带标头时可折合机器)。无不显现出三个工厂间的巧妙工艺配合,现在,这三支镜头连同林哈夫Technika相机已经成为现代光学工业设计,制作的典范。

林哈夫在选择蔡司镜头的同时还选用了大量其他厂家的镜头选配在他的各种机型上,被选中的的镜头无一不是镜头中的极品。他们有;
1. Voigtlander Skoper
2. Voigtlander Heliar
3. Voigtlander APO-Lanthar
4. Voigtlander Telomar
5. Rodenstock Imagon
6. Rodenstock Rotelar
7. Rodenstock APO-Ronar
8. Rodenstock Technikon
9. Schneider Xenotar
10. Schneider Xenar
11. Schneider Auglon
12. Schneider Super Auglon
13. Schneider Tele-Arton
14. Schneider Tele-Xenar
15. Schneider Symmar

作为“林选”的人像镜头当然非比一般,计有;
1.Zeiss Sonnar
2.Rodenstock Imagon
3.Voigtlander Heliar
先说sonnar.180与250两个焦距段分别配备给69与45使用。“林选”蔡司镜头也分早期晚期。二战前蔡司并不太热衷于与林哈夫的合作因此生产与销量并不大。直至二战后1955年两家的合作关系才日渐成熟。早期的蔡司镜头镜桶为银色,快门也电镀的银光闪闪。二战后因为归属问题,在西德产的镜头开始标写Opton没有carlzeiss标印。镜头名称也一律简称,甚至于镜头编号也蚀刻为零。后期镜头黑色快门印carl zeiss标记。我使用sonnar的感觉中早期金膜非常柔顺,照出来的影像如涂了油一般。后期的琥珀膜成像晶莹剔透。sonnar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开胶,因此在选购时要小心。

linhof中画幅主要有23(6x9)上的一套,以及70(6x7)上的一套,还包括220型上的那枚。都可以通用。
再次强调,可以通用,但可能没法找到合适焦段的cam(对焦凸轮)

linhof 23型的特选镜头包括
65mm,90mm,105mm,180mm,240mm焦段,具体有
(注意,未标注最高速度的,均为1/500)
Schneider Angulon 65/6.8
Schneider Angulon 90/6.8
Schneider Xenotar 105/2.8(最高速度1/400)
Schneider Xenar 105/3.5
Rodenstock Heligon 90/2.8(最高速度1/400)
Rodenstock Heligon 90/3.2
Zeiss-Opton-Tessar 105/3.5
Voigtlander Color-skopar 105/3.5
Voigtlander APO-Lanthar 105/4.5
Schneider Tele-Xenar 180/5.5
Schneider Tele-Xenar 240/5.5 (最高速度1/400,不能黄斑联动测距)
VoigtlanderTelomar 180/5.5
VoigtlanderTelomar 240/5.5(最高速度1/400,不能黄斑联动测距)

Linhof 70型的特选镜头包括
45mm,53mm,58mm,65mm,75mm,80mm,90mm,100mm,
127mm,135mm,150mm,180mm,240mm,360mm,具体有:
(注意,除了Rodenstock的镜头直接标称Technikon之外,其他Schneider或者Zeiss甚至Voigtlander的镜头,官方型号里都是带一个Technika的)
Zeiss Biogon 45/4.5
Zeiss Biogon 53/4.5
Schneider Super-Angulon 53/4
Rodenstock Wide Angle Technikon 58/5.6
Schneider Super-Angulon 65/8
Schneider Super-Angulon 75/8
Schneider Super-Angulon 90/8
Zeiss Planar 80/2.8(只够覆盖6x7相场)
Schneider Xenotar 80/2.8(只够覆盖6x7相场)
Rodenstock Normal Technikon 100/2.8
Zeiss Planar 100/2.8
Schneider Xenotar 100/2.8
Schneider Xenar 100/3.5
Voigtlander APO-Lanthar 100/4.5
Schneider symmar 100/5.6
Schneider Press Xenar 127/4.7
Zeiss Planar 135/3.5(这一款是否和4x5上的那个相同?)
Schneider Xenotar 135/3.5
Schneider Symmar 135/5.6
Voigtlander APO-Lanthar 150/4.5
Voigtlander Heliar 150/4.5
Schneider Xenar 150/4.5
Schneider symmar 150/5.6
Schneider Symmar 180/5.6
Zeiss Sonnar 180/4.5
Rodenstock Tele-Technikon 180/4.8
Schcneider Tele-Arton 180/4
Schcneider Tele-Arton 180/5.5
Schcneider Tele-Arton 240/5.5
Voigtlander Telomar 180/5.5
Voigtlander Telomar 240/5.5
Schcneider Tele-Xenar 360/5.5

Linhof 220上还有一枚特选镜头。
Rodenstock 95/3.5(天赛结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7907.html

更多阅读

橘子皮有什么用 玉米须的功效与作用

橘子皮有什么用——简介橘子是很美味的水果,甜中微微有些酸,而且水分很足,是大家都很喜欢的水果之一。吃完橘子以后的橘皮不要直接扔掉,留着可是有用处的哦。橘子皮有什么用——方法/步骤橘子皮有什么用

百度工具栏有什么用怎么安装与卸载 百度工具栏无法卸载

百度工具栏有什么用怎么安装与卸载——简介百度工具栏是一个浏览器的插件,它方便人们在用浏览器时使用一些功能。百度工具栏有什么用怎么安装与卸载——百度工具栏如何安装百度工具栏有什么用怎么安装与卸载 1、打开百度首页,在搜索

dnf智力有什么用? dnf智力是加什么的

dnf智力有什么用?1、智力越高,魔攻越高,到后期一点智力可以换2.5左右的魔攻2、直接影响一些技能的伤害,像鬼泣觉醒只与智力有关。3、智力对与物功型,例如大枪,红眼是没用的 对于魔功的,智力越高伤

yy会员有什么用 yy紫钻和yy会员的区别

yy会员有什么用——简介 yy会员有什么用,YY会员分为YY会员和频道会员,对于频道会员呢,只是一个标准,意味着你是哪个频道的会员,挂在频道里会有一个会员贡献,没有什么用。而YY会员是YY官方推出的一个身份认证,还是有不少用处的,下面我就来介

驱动精灵怎么用 驱动精灵有什么用 驱动精灵是干什么用的

驱动精灵怎么用 驱动精灵有什么用——简介驱动精灵就是为电脑安装驱动的一个工具,比如网卡驱动,音频驱动等等。这样如果你的电脑因为驱动问题没有声音了或者其他问题,可以下载这个软件进行安装。当然现在这个软件也有垃圾清理,软件管理

声明:《神圣的林哈夫linhof与他的传奇 传奇神圣属性有什么用》为网友我狠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