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渤海海洋污染问题及建议 关于污染环境的建议书

摘要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自身水动力条件较差决定了它自净能力有限,人口和资源对环渤海海洋的压力以及环渤海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环渤海海洋环境不堪重负。本文首先提出了环渤海海洋污染治理的概述,给出了海洋污染的概念、环渤海海洋污染的危害以及治理的意义;然后给出了环渤海海洋污染的现状,及对其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文最后针对环渤海海洋污染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九点建议。这对促进渤海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及实现环渤海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海洋污染;环渤海;污染治理;污染源;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环渤海海洋污染治理总体概述

1.1环渤海海洋污染治理提出的原因与意义

所谓海洋污染[[1]]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包括河口),因而发生诸如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包括渔业)、破坏海水使用素质和减少舒适程度等的有害影响。其中,凡是进入海洋并能破坏海洋生态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都是海洋污染物质。主要的海洋污染途径有:河川流入(工业生活等废水)、大气沉降(挥发性放射性物等)、直接排入(工业、生活、船舶泄漏等)。

环渤海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难以控制。环渤海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环渤海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渤海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渤海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渤海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对渤海渔业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对水产养殖造成巨大的影响。渤海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因此,为促进渤海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及成长海洋经济、实现环渤海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环渤海海洋污染的治理是至关重要和迫在眉睫。

1.2环渤海海洋污染治理概述

环渤海地区环境治理问题一直深受重视,1986年,环渤海地区建立了由天津山东河北辽宁三省一市及其17个省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共同组成的环渤海环境保护协作组编制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海洋环保协作组织。2001年,国务院又批准实施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2]]。“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被列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工作,成为“33211”工程。“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旨在促进渤海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要分阶段推进分为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其日程表为2001—2005年,使海域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2006—2010年,海域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2011—2015年,海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系统初步改善。

第二章环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布的最新资料《2009年渤海海洋环境公报》指出[[3]],渤海是中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海水交换能力差,海洋生态系统脆弱。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发展迅猛,继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省曹妃甸循环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等热点开发区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后,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也列入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亦全面启动。海洋开发活动和陆源、海上污染物入海造成的海洋环境压力未得到有效缓解。2009年,渤海严重污染海域面积较上年有所减小,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较重。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渤海夏季海水质量状况较好,污染海域(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面积约为12580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6.3%;春季海水质量状况较差,污染海域面积约为17512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22.7%公报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渤海海洋环境基本情况。

一、海洋污染形势严峻,近岸海域污染较重。2009年,渤海严重污染海域面积较上年有所减小,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较重。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二、部分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不佳,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仍需加强。自然保护区的海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较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偏高,海水富营养化是影响保护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

三、渤海生态问题依然存在,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堪忧。在6个典型海湾和河口生态监控区中,双台子河口、滦河口-北戴河和黄河口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锦州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

四、陆源污染源超标排放现象依然严重。在重点监测的排污口中,7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占到40%。

五、海洋污染事件及灾害时有发生,灾害风险不容乐观。2009年,在渤海共发现4起油污染事件;4次赤潮面积达5279平方公里,较2008年有大幅增加;渤海湾发现1次绿潮,面积90平方公里。

六、环渤海海洋开发规模持续加大,海洋环境面临更大压力。2009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正式启动,至此,环渤海三省一市均推出了各自的区域海洋开发战略规划。2009年渤海填海造陆工程占用海域总计94.77平方公里。海洋开发规模扩大,其对海域的侵占、对局部生态环境的永久性改变和污染物排放的增加,都对海洋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

第三章环渤海海洋污染依旧严重的原因

3.1环渤海海洋污染源的客观原因

1、海洋石油污染。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飞速发展,有的钻井船和采油平台,人为的将大量的废弃物和含油污水不断地排入海洋,在不同的程度上对环渤海近海海域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海洋石油开发对环渤海海洋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3)人为过程中和自然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流入环渤海海洋中。

2、陆源污染。陆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农业养殖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因此,陆地污染源可分为四类: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陆上养殖污染源。陆源污染问题仍比较严重,比如:天津市大港区3条污染河流,直接排入渤海湾,给大港区农业和渔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沿河两岸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3、倾倒废物污染。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加大了对该海洋区域倾倒区的使用力度,其中倾倒的废物主要是疏浚物、渣土等。

4、船舶排放污染。船舶对环渤海海洋的污染主要指船舶在航行、停泊、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船舶排放物已经成为造成环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扰乱海洋生态平衡系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船舶海洋污染主要包括民用船舶污染和军用船舶污染。民用船舶污染主要是操作性污染,即船舶有意识地将船舶产生的污染物质排放入海,军用船舶除了能产生民用船舶的污染之外,其核动力船舶还能产生放射性辐射污染。

5、海上事故污染。海上事故污染是指运载有毒有害物质的船舶在航行中因过失或不可抗力而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所形成的污染。由于不可抗力致使船舶触礁、碰撞、搁浅、爆炸等事故,使有害物质进入海洋,对局部海域造成重大污染。这类事故多发生于近岸海域,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特别大,主要有溢油污染、化学危险品污染、液化气船重大事故污染等。如2010年7月16日,大连石油管线爆炸[4]致1500吨原油泄漏入海,是辽宁省水域发生的最大一起油污污染海面事件,事故造成当地海域的生态危害或将持续10年。

6、湿地人为破坏。对湿地的开发,致使海滨生态环境恶化。湿地的人为破坏主要表现在农业开垦、城镇化开发、矿产开发等方面

3.2环渤海海洋污染的深层次原因

1、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自身水动力条件较差决定了它自净能力有限,渤海是全球11个典型的封闭海之一。水交换能力差,海水的自净能力有限更新周期长达15年,几十年的污染积累很难在几年内消除。

2、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都主要依靠海洋。

3、社会公众海洋环保意识的淡薄。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是极其薄弱的。用生活垃圾填海、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使许多鱼类、贝类产卵场、栖息地被破坏。由于社会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使环渤海海洋遭到严重损害。

4、“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快速增长使得本已脆弱的海洋环境不堪重负。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环渤海地区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由于环渤海地区充分发挥了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才、流通的突出优势,并且抓住了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北京奥运的历史机遇近年来经济迅速腾飞然而,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导致排污总量有所增加环境更加脆弱比如环渤海地区多为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比如原盐、原油、两碱、钢铁、玻璃等,它们的发展一方面受资源约束强,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生产工艺落后,渤海遭到空前的污染变成了“纳污池”和“垃圾潮”。

5、多头管理造成“群龙闹海”、“治而反污”的现状由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因而在渤海上污染海污染治理上惊动了环保海鲜海事渔政交通等多个部门,形成山东天津辽宁多省市齐抓共管的局面。然而奇怪的是这么多部门齐抓共管,不但没有治好,反倒越治越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有两条:一是“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的部门割据现象严重,无法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二是渤海致污源涉及多个省份,污染责任认定比较困难,容易相互推诿。各个省市往往各自为战、治理步调不一致也是造成渤海污染治理不见效的重要原因。

6、法律体系存在缺憾。《海洋环境保护法》配套法规建设的滞后是影响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因。我国1982年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后从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相关的配套法规并没有随之修订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几年来没有一部相关的实施细则及法规出台,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仍是空可以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执行,目前还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外,沿海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海岸带环境管理等还存在着着立法空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遏制海洋环境污染关键靠法制,只有把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全面纳入法制轨道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海洋污染不再继续。

第四章环渤海海洋污染防治的几点建议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增长区域之一,我们应做到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与生态环保持平衡,要做好环渤海海洋污染治理则是当务之急。环渤海海洋的污染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只抓单项治理是不能真正解决海洋污染问题的。下面就从治理理念、预防机制、法制建设、科学发展观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确立治海先治陆的思想理念。确立治海先治陆的思想理念,建立陆源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在河流、海湾和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排污总量实施方案;加强对企业分类排污的研究,制定不同种类企业的排污实施计划和排污收费标准,加大企业的环境成本,促使重污染企业关、停、并、转,彻底根治污染源;加强对政策指导的研究,鼓励企业绿色生产,教育和引导企业把追求环境效益摆上重要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四是指导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

二、不断提高环渤海海洋环境监测水。运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对环渤海海洋环境进行监管,及时发现违规行为,保护海洋环境,监测赤潮等是非常重要的。

三、坚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建立区域性河海污染统筹防治机制。环渤海四省市对保护海洋环境具有共同的责任,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性污染统筹防治机制。通过把渤海综合治理的权利和责任交给环渤海的地方省市政府,从而为渤海环境执法扫除“障碍”。

四、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推动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整合在加大对环渤海地区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调整现有不合理的产业布局,针对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应加强管理力度。

五、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单行法律。由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几年来,一直没有一部相关的实施细则及法规出台,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仍是空白。由于渤海具有区域性与综合性并存的特点,而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没有具体规定一些可操作性条款,专家们认为,还应制定专门的《渤海法》,使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问题实现从原则规定到具体实施的转化,在中央政府统一协调组织下,建立环渤海各省市协调机制并成立专门的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力,相对淡化国家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环境执法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据。

六、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治污资金的投入和高效使用。要搞好渤海环境污染的治理,首先应保障治污资金的投入。但值得思考的是,在明知会造成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国有企业仍持续向渤海排污,除了法制观念淡薄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企业治污积极性不足。事实上,污染严重的企业往往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陈旧落后,无力从根本上解决环保矛盾。

七、保证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由于投资见效慢,各方面关系难以协调,而且没有短期的经济效益,所以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资金投入的主体,同时要加强引导,积极利用国际资金和民间资金。

八、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利用生物技术改进海洋生态环境。渤海治污的主要阻力源于向渤海排污的受污染流域污染源的种类多并过于复杂。治理渤海环境污染的重点是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海洋部门要根据渤海的海流、被污染情况及海域沿岸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来确定渤海能够接纳的污染物限度。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污染物入海总量和达标排放双控制度,根据海域的污染物最大接纳量来分配各个排污口污染物的排放量。

九、推动环渤海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海洋环保技术是指为防止或减少海洋环境污染,保证海洋生态平衡的各项技术。它包括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信息技术,如检测设备、资料浮标、无人值守站、卫星遥感等;污染物控制技术,如废弃物处理技术、溢油事故处理技术、倾废技术等环境无害化技术或清洁生产技术,如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预防污染为目标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海洋生态恢复和整治技术等等


第五章结束语

本文首先提出了海洋污染的概念以及环渤海海洋污染治理的概况,然后介绍了环渤海海洋污染的现状,进而分析了污染依旧严重的原因,最后给出了环渤海海洋污染治理的九点建议。

环渤海海洋环境保护的责任是重大的,它不仅关系到现阶段实现环渤海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发展,关系到实现环渤海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提高对环渤海海洋及其他海洋环保的防范意识,行成全民关心海洋污染问题。我们要通过有计划地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调整沿江、沿河和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强化海洋环境执法力度;加强污染事故应急防备,增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而为环渤海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鸣谢

本课题在选题和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闫老师的悉心指导。闫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闫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一学期,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闫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参考文献



【[1]】王淼,胡本强,辛万光,戚丽;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与治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李淑文.环渤海污染问题的原因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7-03-063

【[3]】2009年渤海海洋环境公报发布近岸海域污染较重http://news.sina.com.cn/c/2010-05-09/122020234021.shtml2010-05-09

【[4]】大连湾污染或将持续10年中国年发近百溢油事故

http://news.163.com/10/0726/01/6CFT5IOO0001124J.html2010-07-26
浅析环渤海海洋污染问题及建议 关于污染环境的建议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7923.html

更多阅读

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党支部书记存在问题

编辑:杭瑞十七标党支部 日期:2009年11月17日 阅读次数:2471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心和基础,抓好党支部建设对于更好地履行党政职能、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良好形象至关重要。近些年来,特别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及学

对企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对企业发展的建议

对企业发展的思考及建议万兴公司是一家在破产重组的国有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企业在人才培育、产品研发、品牌创造、升级达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地业绩,属于吴忠市的优势骨干企业。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

声明:《浅析环渤海海洋污染问题及建议 关于污染环境的建议书》为网友坏男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