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文艺批评思想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罗兰·巴特文艺批评思想

摘要:罗兰·巴特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文艺批评思想在批评界的奇特之处在于他从结构主义转向了后结构主义批评,并以其符号学思想开启了文艺批评的一个新纪元。本文从罗兰·巴特各个时期的思想观念出发,并结合对罗兰·巴特的文艺观的研究来进行阐发。

关键词:罗兰·巴特结构主义符号学零度写作后结构主义

前言: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1915-1980)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文艺批评思想在当代法国以至整个世界文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前期,他以结构主义为其思想代表,在《事作品结构分析引论》中以结构主义叙事作品的三个分层(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奠定了其结构主义批评思想,并在后来的诸多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之中深有体现;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影响之下,他从另一个更加深入对接角度探讨语言学问题,使研究转向了“符号学”,在他的《符号学原理》一书中将其论述得简洁而明了;符号学的建立和深入研究为他的研究转向后结构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此思想的指导之下,他提出了“零度写作”的观点,在《写作的零度》一书中,从反对资本主义写作方式出发来阐释了零度写作的合理性;而《作者之死》一文则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了作者之死,以导向他所提出的零度写作;在罗兰·巴特转向后结构主义批评思想之后,他的论证也极为深入,在《S/Z》《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文本的快乐》、《罗兰巴特自述》等书中,以理论论证和创作实践掺杂的方式来为其后结构主义批评思想作佐证。有一种批评分类方法将罗兰·巴特的批评思想作如此分类:批评家巴特的时期、结构主义者巴特的时期和作家巴特的时期,(11)而本文依旧采用比较传统的分类方法,以巴特各个时期的理论元典著作为基础,来阐发巴特从结构主义批评思想和后结构主义批评思想。

一、结构主义

罗兰·巴特文艺批评思想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罗兰·巴特早起的学术批评观点在于对结构主义的论证和提倡,在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引论》(1966)一文中深有体现,这也是他结构主义观念的开端之作,并且这中文艺观在他的其他著作(《批评与真理》《结构主义活动》《神话学》)中也有论述;在后来的《符号学原理》一书中他以结构主义的思想观点去深入剖析了索绪尔的语言学所提出的概念,并将其引向了符号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此书为罗兰·巴特的后结构主义转向奠定了基础。在这里,将他的符号学观点归入结构主义是根据其阐发符号学的方法和根据来分类的。但很明显的是,巴特所提出的结构主义观点是很有局限性的,一如当时的结构主义思潮一样,是在反对当时的作者中心论,但是陷入了另一个危机之中。

(一)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罗兰·巴特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传统的以作者为中心的创作,文本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是有一定的结构的,文本是脱离了作者的独立存在,并在俄国文艺理论家普洛普的民间叙事形态的启发之下,著文以阐述自己的结构主义观点,并在批评实践之中运用了他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方法论。他的这一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这几篇著作之中:《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引论》《批评与真理》《结构主义活动》《神话学》。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引论》(1966)是经典叙事学的奠基之作,巴特在此文中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研究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巴特在总结结构主义叙事学最初成果的基础上,对叙事作品做系统分析,提出了叙事作品的三个描述层次:功能层,即研究基本的叙述单位及其分类的和相互关系;行动层,即研究任务的分类及其结构原则;叙述层,即探讨叙述者的分类以及叙述者同作者、读者的关系。“并认为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而标志或线索功能单位的意义须往另一个层次上去探寻”④。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一文共分为五部分,在导言中,巴特指出叙事形式的多样性,如小说、诗歌、寓言与戏剧等;并且叙事手段也是丰富多样的,提出要建立一个区分和辨别不同叙事类型作品的法则,即:“共同模式”,而且这种“共同模式”要存在于一切言语表达形式中。导言中,巴特还提及叙事作品的来源,他运用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之进行论述:叙事作品是根据一套潜在的规则系统构成的,而绝不是偶然的个人创造才能和技巧的产物。第一部分区分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与普通语言学的语言分析;第二部分论述了三个问题:单位的确立、单位的类别和功能的句法,并分辨了“核心”与“催化”两种不同的功能;第三部分,巴特重点讨论“行动层”,主要涉人物结构原则和主体问题;第四部分,进入叙述阶段,包括:叙述的交际(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叙述作品语境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五部分,叙事作品的体系,总结了前文的观点,并且讨论了畸变和扩展、模仿和感觉这两个问题。

在此文中巴特的论述奠定了经典叙事学的基础,也是结构主义批评观念的开启之作,这里巴特将文本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批评是在这个封闭的系统里进行的,是对文本进行的各个方面的分类和分析,通过归类的办法来提炼出叙事学的三个层次,这成为了叙事学批评的经典理论,这就从根本上反叛了作者中心论。

《批评与真理》一书初版于1966年,自1963年,巴特就指出了在法国存在着两种文学批评:一种是传统的学院派批评,该批评崇尚实证,毫无生气;一种是新兴起的解释性批评,即“新批评”,该批评依据现代理论这哲学观点去探讨作品。学院派代表雷蒙·皮卡尔猛烈批判巴特的观点,称巴特的观点是“轻浮的、不负责任的诽谤”,并出版《新批评还是骗术》一书全面阐述学院派观点,抨击巴特所谓的“新批评”,巴特于1966年出版《批评与真理》一书驳斥了皮卡尔的观点并阐述了自己关于文学研究的结构主义思想。在《批评与真理》一文中:

然而,近一百年以来,无疑是从马拉美开始,出现了我国文学轨迹的一种重要变动:相互交换、互相渗透和彼此统一的,是写作的诗学与批评的双重功能。……同一种语言活动趋于在文学中到处循回,直至绕到它自己的后面;于是,书便由书写的人丛侧面占有;不再是诗人,也不再有小说家:只剩下写作。①

在《复调语言》中他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作品“复调”(不同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作品借助于结构而非阅读者的不足可同时获得多种意思。正是在这一点上来讲,作品是象征性的:象征符号不是形象,而是各种意思的复合体。”,并提出了结构文本的开放性、多义性,并最终导向了其意义的含混性(即复调)。巴特认为我们未能完全认出文学的对象的本质,我们可以讲文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对象来看待,形成一种语言学的模式(假想的描写模式),客观对待作品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突出它的可理解性。在此书的其他文章中也体现出了巴特对于“新批评”的支持和论述,此处可以看出巴特反对法国传统的学院派批评的传统观念,提倡从文本出发来批评作品的系统结构和叙事功能。

《结构主义活动》一文是巴特细致论证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活动的文章,他从结构主义活动的两个典型操作过程:分割和排列来论述了结构主义活动,并指出“在结构的人看来,意义的这种制造比意义本身更重要,是因为功能延伸至作品,是因为结构主义本身也成为了活动,而且把对作品的运用与作品本身等同视一……就想古时的预言家一样,他说出意义之所在,而不加以命名。”⑨在这里,巴特指出,结构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与以前所谓的批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注重的是文本的深层结构,这也是乔姆斯基所提出的“深层结构”的进一步印证。

而在《神话学》中则是运用了他的结构主义的批评观点来分析法国的“意识形态”和神话修辞学批评,尤其是在《今日神话》一文中,罗兰·巴特总结了资产阶级神话的七种修辞手法:思想接种、历史的匾乏、同化、同义反复、双向否定、品质的量化和陈述事实。巴特认为,意识形态并不存在于模糊的、不可言喻的信仰里,也不存在于有意、无意强烈偏见之中,,但是吗,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物质的、身体的和有机的真实性,存在着一种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其力量与现实混杂在一起的,寄居在现实里,是以最具体、最日常、最消费化的形式,并伪装成“中性”⑥,因此,巴特在《神话学》中将意识形态纳入了50年代法国人最为贴近的事物行列:日报。对葡萄酒、牛排和薯条等进行分析,指出人们在消费“牛排”是不是在消费实物,而是在消费一种“法国特征”。

诚然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观点很有开创性,也成为那一时期结构主义观很好的支撑论证,但很明显巴特的结构主义文艺观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一如当初整个结构主义观的局限一样。在结构主义文艺观中,注重的是文本的深层结构,将文本看成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所有的批评应该在这个系统里运作。恰好是这一自足的系统论成为了结构主义致命的弱点:作品是给读者阅读的,文本便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这一点正好的接受美学用以反拨结构主义的关键所在。文本只有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才成其为作品,所以,巴特所提出的结构主义观是很有局限新的,为后结构主义的反拨几乎是提供了机会。但这种结构主义的文艺观也可以成为分析文本的一种特殊方法,在那个结构主义兴盛的年代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

(二)符号学

批评界有称罗兰·巴特为“解构主义家”,也有“后解构主义家”,但他自己更愿意称自己为“符号学家”,这一点无疑说明了巴特在“符号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自信。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开始将符号学方法自觉地运用于文学和文化现象批评的意识形态分析,最终将他最直接了解和运用的一些语言学和符号学概念、原则和方法,归纳为若干基本论述,以提供有关符号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基本知识。巴特的符号学思想源自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对于语言学的分析,罗兰·巴特将其加以阐发,并导向了符号学,这一观点在他的《符号学原理》一书中简明深刻给与了分析。

本书分四个部分来阐释他的符号学观点。第一部分:“语言结构和言语”,“当人们从这种杂多现象中抽引出一种纯社会性的对象时,语言的混乱性就终止了,所谓纯社会性现象,即人们进行交流所必须的规约系统全体,它与组成其本身的记号的质料无关,这就是语言结构;与其相对的言语则含括语言的纯个别性方面(发音行为。规则的视线,以及诸记号的偶然性组合)”⑤,并对语言结构和言语进行了各方面的细致论述。第二部分:“能指和所指”,在索绪尔的语言学“能指和所指”的基础之上,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能指与所指,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增添“意指”,并认为,“意指”是联接“能指”和“所指”的意义存在,将“能指”的中介质料作用和“所指”的意识形态概念融汇,认为语言学中意指作用是无理据性的,在象声词情况下,能指与所指见存在有理据性作用。驳斥了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第三部分:“组合段和系统”,从连接语言学各个词项的关系的延展面分为组合段平面和系统平面。前者具有延展性,可切分,类似于语言结构,并可以以“换喻”解释之;后者的各项是以不在式结合在一起,适合于系统系列的活动是分类,类似于言语,并可以“隐喻”代之。巴特将组合段和系统(即聚合)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并以实际单词为例来分析了系统的组合与特征。第四部分:“直指与涵指”,巴特指出一个意指系统的两个层面:

2ERC涵指层面

1ERC意指层面

元语言的涵指系统:

3.涵指

2.直指

元语言

1.实在系统

罗兰·巴特将其符号学思想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形成了文化符号论。“从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看,罗兰·巴特的符号论是从结构助于转到后结构主义、从单纯语言符号分析转变成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超语言符号游戏的一个中间过渡阶段。因此,罗兰·巴特的文化符号论也成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在《时装体系》一书中,巴特将其符号学的观点用语分析流行服装的符号文化,从流行文化的两个符号信息系统来阐释符号化的意识形态。

巴特的符号学观点将索绪尔的语言学发展到了极致,并将其从语言学转向了符号学,这是一个开创性的论述。这中符号学的观念可以用于分析现实中的符号,深入挖掘这些符号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观念。

二、后结构主义

由于《符号学原理》和关于流行文化的专注,罗兰·巴特从早期的结构主义观点转向了后结构主义,为后来的解构主义开启了阀门。巴特认识到以前所坚持的结构主义之中的“结构”不再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在符号学之中各个观点的剖析之下,结构的二元性开始瓦解,也成为了一个松散的架构。“功能”不再具有规律性,在结构主义活动找到了具有言语观念的替代之后,就开始瓦解。巴特的后结构主义观点在他后来的诸多作品之中有精细的论述,以此为基础,巴特坚定了他的后结构主义的观点。“零度写作”虽是巴特早起提出的观点,但是在“零度写作”之中蕴含了他的后结构主义观点,在此将其归入后结构主义之中,并不囿于《写作的零度》一书的出版时间的早晚。《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则明显标示了巴特的后结构主义观点,在接下来的《文本的快乐》和《罗兰·巴特自述》之中不仅论述了他的后结构主义观点,而且还以此观点为知道进行了后结构主义的创作,在这几部作品之中将后结构主义的观点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深有趣味。

(一)零度写作

“零度写作”是罗兰·巴特在他的《零度的写作》一书之中提出来的,此书是巴特的第一部结集著作,初版于1953年,在此书中,巴特开创性地将索绪尔语言学的概念用在了文艺研究方面,尽管他的运用在某些地方略显生硬,但是也引起了批评界的一阵轰动。在此书之中,他提到了某些概念:言语,它是一整套词汇的语法规则,主要体现在社会性和历史性;言语,它是个人对于语言的运用,体现的是个体性;言语活动,它包括言语和语言两个方面,指的是人类的一种时间活动(此言语和言语活动在巴特后来的《符号学原理》一书中有深刻精细区分和论述)。在此书中他提出了“什么是写作”和“零度写作”,探讨“是否存在诗歌写作”,区分“写作”与“革命”、“沉默”、“言语”等概念,从分析资产阶级的写作方式和内涵出发来抨击资产阶级的写作方式,并提出了“言语活动的乌托邦”即“写作”,写作已经不关社会,不关是否资产阶级,不关哪个派别的胜利,就只剩下“写作”这个活动,指出写作不需要风格,只是一种手工操作而已。“零度写作”直指写作的真实性,是一种直陈式、无感情的白色写作。

而巴特的《作者之死》一文更是给与这种观念以佐证:

写作是对任何声音、任何起因的破坏。写作,就是使我们的主体在中销声匿迹的中体性、混合体和斜肌,就是使任何身份——从写作的躯体的身份开始——都会在中消失的黑白透视片。①

他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了作者的死亡:第一:现代语言学为动摇作者王国提供了珍贵的分析工具;第二:在现代文本写作中,作者主体性的丧失导致了作者的死亡;第三:读者的诞生也预示着作者的死亡。如此一来,作者的死亡标志着文学创作已经完全被“写作”所取代,这恰好呼应了在《言语活动的乌托邦》即“写作”中提出的观点。写作的死亡是零度写作的又一个有力论证,不再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作者中心论”,瓦解了理智社会的意识形态。

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是他的一个代表性的观点,在实质上是属于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一个转变性过程,因此,在其中,包含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诸多特征,不能做明显的区分,在此将其归入后结构主义,是考虑到“零度写作”和符号学的关系,在作者主体性的丢失之后,面对开放性的“可写性”文本,读者该怎样来解读文本,可将文本看成是符号有规律的聚合,更多的是具有后结构主义的特征,并将其引向了后结构主义的完全转变。巴特“零度写作”对后来的写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发展到后来成为了现代主义的写作方式,传入中国之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作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形成了“先锋文学”的写作倾向,余华、马原、莫言、洪峰等早期的写作都形成了这样一种倾向。但是由于“零度写作”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先锋文学”在短暂的一段辉煌之后就归于沉寂了。

(二)后结构主义

罗兰·巴特在经过符号学的研究之后,由结构主义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在他的结构主义观点之中认为一部文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来探讨结构的分割和排列组合,文本具有自足的功能。但是这个系统本来就不是封闭的,对这一点的认识为罗兰·巴特转向后结构主义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后结构主义观点看来,一个文本是具有“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对于读者来说是“可写性”的文本,即巴特所说的“我们正在写的”,而不是传统的“只读性”文本,其实这一点在他的“零度写作”之中已经崭露头角。这就动摇了结构主义的封闭环境的结构,瓦解了结构主义的观点,转向了后结构主义。这种转向也不是巴特的独创,而是结构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它认为的封闭的文本系统本就是最大的漏洞所在。罗兰·巴特的后结构主义观点在他的诸多著作之中均有体现,这里就以他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为例来分析他的后结构主义观念的体现。

《S/Z》一书初版于1970年,是巴特1968年和1969年两年中在高等研究院文艺符号学讲习班上讲课内容的结集。自60年代中期,巴特一改过去为“结构主义”大声疾呼的做法,转而进行“解构主义”的尝试,《S/Z》便是这一尝试的结果。《S/Z》一书是针对巴尔扎克《萨拉辛》而作,巴特把全文分为561个语汇(单位),分析出每个语汇中所包含的编码,即规则,同时从符号学的角度阐释了有关内容。这些文本包括《真实的作用》、《写作,不及物动词?》《破碎的文本》等篇章。“《S/Z》博弈的是,以经过精细剪切并解析后的片段再现巴尔扎克小说,进而进行全面的解读。巴特的这种对于文本的解构主要是通过五种代码对《萨拉辛》的叙述流进行分裂而实现的:阐释代码浓缩了不同的术语,通过这些术语构成并解开谜团;意义或语义代码构成了巴特所谓的意义词缀,或者说是内涵意义空间;象征代码,即象征化的大型结构,诸如反命题之类的基本的象征化;行动代码由行为、举止、叙事片段构成;而文化代码容纳的是关联文本、引文和文学内参照。对于巴特来说,五种代码具有很多功能。”(11)巴特以交织字母S/Z解释的阉割问题,是令他着迷的、与中性关联的象征性重点,他以这种非常热烈的方式来分析女人和阉割者之间接触的主题:“女人和被阉割者,无生命力者和有生命力者,是两个排他实体的身体接触,造成了一个灾难:爆炸性的冲击,聚合体火灾,两具非法接近的躯体的狂热逃逸:每一方都是处于一种真正的身体变革之中:汗水和叫唤;每个人对于对方而言都是颠倒;在一种强力的化学因素激发之下,心灵的伸出向呕吐一样被驱赶出来了。”①对于巴尔扎克《萨拉辛》的这种符号化的分析,道出了生命体的阉割问题。这一篇章让巴特全完转向了后结构主义的分析之中。

《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一书是巴特典型的解构主义著作,此书初版于1997年,巴特称其为“读者最多和读后最易被人忘却的书”(10)在开篇介绍说“该书是想象物的肖像,即其自己的想象肖像,它的写作,本着一个原则,即'不应将恋人归结为一个带有特殊症状的普通人,而应让人听到他声音中非现实的难以捉摸的东西。'”《恋人絮语》不再是一种关于情话的论述,不再是一种一板一眼的科学语言来笼统地概括和描述情话,而是一种新的文本,一种虚构的文字,巴特借你才的戏剧化手法,转变成了直接的演示。此书的结构上的特别之处在于这种反恋爱故事的结构,每一个篇章都以一个片段或者场景开始,由其自由地衍生出一个个爱情的场景、感受或者故事,但是故事没有顺着想象继续下去,而是在想象和叙述的中途停止,给人以意外之感。“巴特认为,对情话的感悟和灼见从根本上说是片段的、不连贯的。恋人往往是思绪万千,雨丝杂乱。种种意念往往是稍纵即逝。陡然的节外生枝,莫名其妙油然而生的妒意,失约的懊恼。等待的焦灼…都会在喃喃的语流之中激起波澜,打破原有的涟漪,荡出别样的流向。”(15)如:“我沉醉了,我屈从了…”、“相思”、“默契”、“心”、“等待”…等片段中描述的对恋人的别样的感受状态,全从心里淌出来的丝丝片语。而且在此书中“我”是多元的、不确定的、无性别的、流动的、多声部的,形成了一种“开放性”的文本。这种无定向的无序成为了巴特向终极意义的一种挑战。巴特在《恋人絮语》之中以这种片段式的“胡话”形成了这部解构主义尝试性的文本的建构,但是这种“胡话”并不是一种虚无主义,而是一个解构主义学者面对纵横交错的语言、意义经纬织成的历史文化潜意识网络的清醒认识。

除《恋人絮语》之外,罗兰·巴特在《文本的快乐》和《罗兰巴特自述》之中也认真践行了他的后结构主义的观点。《文本的快乐》中,巴特对“快乐”和“享乐”,并将其与符号学中的相关概念联系起来,在书中,巴特披露了他的美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间断即色情”,换句话说,即间断(有的地方以“断裂”一词出现)具有诱惑力。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巴特的格言式写作或絮语式写作,真实这一美学主张的具体实践。在开放性的文本之中,“可写性”文本的阐释被最具“诱惑力”的“色情”片段所吸引,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之中,产生“快乐”和“享乐”,但“享乐”的产生不适阅读的极致,真正的阅读快感是产生“快乐”,在巨大的悲剧的断裂之中感受文本的张力。并且,此书的文本安排也是采用片段的“诱惑”的方式。

《罗兰巴特自述》是巴特晚年所作,包括三个部分:“罗兰巴特自述”、“作家索莱尔斯”和“偶遇琐事”。其一部分,巴特以片段式的书写方式和按片段题名的字母顺序进行排列的形式,组织了一部时间错位、事件凌乱、内在逻辑无序的“奇书”,他力图以片段形式来解释言语活动,通过语言的随意性排列来探寻语言符号的深层寓意,其间包含了巴特的个人生活、审美理想、哲学观点等诸多部分,是巴特后结构主义观点在写作上的践行。而第二部分“作家索莱尔斯”则汇集了巴特对索莱尔斯几部作品的论述,在这中,巴特肯定了作家索莱尔斯的创新尝试,并从叙述学、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索莱尔斯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其中,以“戏剧,诗歌,小说”最具代表性。第三部分“偶遇琐事”是巴特以片段式的写作方式来描述了在生活中的偶遇的“琐事”,整个文本简短,呈现片段的拼贴的风格,也是他后结构主义风格的一种体现。

结语:罗兰·巴特作为当代文艺理论界的一位大家,其批评观点的转变也十分明显,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开启,我们可以看见,其思想的转变过程和在每个思想观念的论证过程中的论证的有力。他的后结构主义的转变开启了后来的后结构主义的发展,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各种思想都承继了巴特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巴特的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转变是一个批评界的奇特现象,也表明了他的思想的不断否定的和前进的过程。这些理论对于批评的发展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对于文本的分析也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葛慧敏《罗兰·巴特叙事观念的转变及意义》硕士论文2011

[5]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文集·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罗兰·巴尔特《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性》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渡边公三《列维—斯特劳斯——结构》周维宏、李巍、翁春、李怡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9]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1][法]埃里克·马尔蒂《罗兰·巴特:写作的职业》胡洪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2011

[13]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刘象愚、杨恒达《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6]汪耀进《罗兰·巴特和他的<恋人絮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9369.html

更多阅读

《罗拉快跑》之镜头剪辑分析 罗拉快跑人物分析

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很有特色。首先它运用了很多的技术元素,比如动画的引入、电脑技术的合成,还有大量升格镜头的运用都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时尚的气息。 镜头运动:用跟移镜头,表现、喧染罗拉的奔跑过程。镜头前景是水泥柱子,景深是罗拉。

dnf巴卡尔之城攻略 dnf巴卡尔之城教学视频

dnf巴卡尔之城攻略——简介腾讯新更新的远古三,想必广大玩家都是不怎么会刷的。开荒是一件挺费力的事情。我只想说远古三需要的是队友之间默契的配合和一定的装备作为基础的。要不然真心刷的会哭。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刷着

兰斯大教堂之夏加尔的玻璃窗 圣彼得大教堂玻璃窗

一座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天主教堂与一个俄裔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家,两个几乎不可能交叉的对象却通过彩色的玻璃拼花窗(StainedGlass)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兰斯大教堂(ReimsCathedral)祈祷室中的玻璃窗即是二十世纪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

声明:《罗兰·巴特文艺批评思想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为网友仅冇旳姿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