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7:走近著名科学家潘际銮院士

走近著名科学家潘际銮院士

陈墨

幼时无知也无畏,立志考清华,将来做科学家。然而,时至中年,已经断定与清华无缘时,被邀参加在清华召开的季羡林纪念园落成会议,惊喜之余,更庆幸在清华园内,见到了我一直想见的人:潘际銮院士。

潘先生1948年毕业于清华,又进修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焊接教研室主任和清华大学教授,他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也担任焊接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国际焊接学会第三十五届副主席,他头衔很多,荣誉更多:比如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比如他是1984年国家发明一等奖的获得者。他著有《焊接中的热裂缝》、《焊接电弧控制法》……他被吴官正三请而去,让南昌大学进入211省部级重点大学。即使卸任后,他依然承担科研项目,担负季羡林基金会理事长,而我今天走进清华,正是参加他主持的会议。

一、 初见印象:朴素的高贵

我进门时,学者模样的人早已坐在电脑前,眼睛盯着大屏幕,偶尔,会看看短信,从他认真的眼神里,我已猜到,他就是清华焊接专业创始人潘际銮院士。问好之后,因开会时间未到,我和萧博士攀谈起来:“真没想到潘先生用手机上网,用电脑工作,更没想到他还用微信交流”,萧博士说:“你看看他,87岁的人,提前赶来会场,检查并演示自己做的课件……这态度,真叫人敬佩!”我望过去,潘先生正像初进课堂的新老师一样,一边检查会议内容,一边演示程序,在确定无问题后会议开始。他温和而平易地和大家交流,征求在场的翻译家、教授们的建议,他充分听取秘书长的意见之后,又转身微笑着问:“泰山来的陈墨,你看看这个安排是否妥当?”在教授、专家、记者,新闻发言人等大家们面前,没想到潘先生会问我,但从他真诚而质朴的眼神里,我读到一种朴素的高贵。我想了想说:“考虑到高温天气,参会人员年龄偏大,时间是否太长?虽然泰山方面也安排了医生……”潘院士听后,又和大家研讨,切磋,精简内容,压缩议程,甚至,连每个人的发言时间都逐一落实。他虽然说话不多,但语气温婉低调,且字字珠玑,他像一位父亲,朴素,平易又有耐心。我本以为科学家是严肃刻板之人,然而他,出乎我的预料。散会之后,潘院士问怎么会想起在泰山下为季老建纪念园,我说,我们都喜欢季老,很崇拜他,他是山东人,作为家乡人,我们爱他的方式简单也直接:最初,我们读他的文,他走了,我们祭他的魂。潘老一边听着,一边思考着,后来,他和王如女士代表基金会做出了一个决定:用实际行动支持季羡林纪念园的建设,并捐献出季羡林的一副墨宝。

潘院士总说季羡林研究的领域自己不懂,其实,他满腹哲思,对佛学有着独特的理解,尤其对国学更有着自己的诠释。但他,却很少谈,尤其是不谈自己对佛学的理解,而是鼓励大家传承文化,好好做人、做事。我和清华一位司机师傅谈到他时,师傅说:“潘院士好着呐!没人不服,对我们没有架子,对当年批斗整他的人也一样,就像没发生那事一般,搞得整他的人都不好意思见他。他,心胸宽着呐!”,他就是这样的朴素。经过周密的准备,到八月二号,季羡林纪念园在泰山长安园揭牌。当天,潘院士带队,清华、季羡林生前好友近百人出席活动,活动非常成功,社会反响很大。当天,八十七岁的他站在台上致辞,坐在台下倾听,在酷暑中穿梭,在嘈杂中忙碌着,执着地保持着他的做事风格:严谨。

二、勇于担当的大家风范。

潘院士不仅有朴素而高贵的品格,他有着勇于担当的大家风范。

让我们回顾潘先生的几个选择,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焊接专业出现空白无人问津时,他选择了焊接。比如有人问潘先生的女友李世豫,潘先生做什么专业,她说是搞焊接的时,教授们想不通,说潘院士读完清华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搞焊接洋铁壶或自行车有什么意思呢?对于潘院士来说,需要就是责任。他知道焊接技术在新中国建设中有多重要,为此他选择,他决然地承担哈尔宾工业大学焊接教研室的工作,并且在回到清华之后,接受挑战,承担创设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任务,和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成立焊接研究室。因此,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有着敢于担当的大家风范。

如果说选择焊接专业是他第一个担当,那么填补国家空白,就是他第二次担当。

在普洛霍洛夫指导下,他选择“焊接中的热裂纹”这一在国际上存在争议的前沿问题,利用纯铝制成条状试件,对金属的脆性温度阶段内的强度、塑性和温度、变形速度等因素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他用“一台旧车床改装成符合要求的拉力机进行多次改造、实验,获得很有价值的重要发现”。他把自己和时间全部泡进实验室:利用铝制成条状试件,形成了“描述焊接中金属热裂纹形成机制的物理模型”,通过实验和分析,他得出两点重要认识:一是热裂纹产生的温度是在脆性温度阶段内,它的大小取决于形变、形变速率、塑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二是金属的脆性温度阶段并非金属的凝固温度阶段,也不是固化线液化线之间的阶段,他在整理和总结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焊接中金属的晶间层断裂问题》(潘际銮传)。无人问津,条件艰苦,他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让有国际争议的前沿课题有了定论和成果。有一次我与一位焊接专业的老教授谈起他,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教授告诉我:“有一年鞍钢来人,到清华大学后,特别请求外国专家去鞍钢帮助解决焊接问题。而苏联权威专家认为,潘先生是最好人选。在大家半信半疑时,他还真去了,别人怕失败,他不,他很认真也很自信。到达鞍钢第一线,他先了解实际问题,之后,动员一线技术人员,按照他的指导对原方案做了修改,重新焊接,在他的监督下,果然解决并处理好了裂缝接口,高质量完成任务”。听老教授说,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他说潘院士敢于担当,他正是在服务于祖国和人民中,显示出他的朴素、高贵,是在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中,显示出他过人的技术和权威,也显示出的大家风范。

如果说初进清华我带着好奇,那么,多次进清华让我对潘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一次在泰山脚下,我向他汇报季老铜像已经做完,他非常关心的问是谁焊接的?技术如何?那时我才知道,铜像的铸造居然也离不开焊接,而且,焊接技术直接关系到铜像的质量。谈到焊接,他兴奋起来,他从铜像谈到我们出行时坐的高铁,谈到核能,我从他对焊接的热爱和执着里,读懂了焊接在他生命里的地位。此时我懂了,少时流离中学辗转,以中考状元进大学的他,从选择焊接专业时起,已经焊为祖国了!让我们把目光回到从前:1958年,潘先生率他的焊接组帮助冶金工业解决大型铸件焊接问题,完成《800毫米轨梁轧钢机机架板极电渣焊》;1959年完成国庆献礼项目:北京市重点工程《200大气压蓄势器》;1961年,他为冲破国际核垄断,完成制造核反应堆的焊接任务……不仅如此,他还和上海电焊机厂合作研究电子束焊机,与上海汽轮机厂,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开展合作,硕果累累,即使在逆境里,他依然坚守,这位“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修正主义的黑干将”即使遭受冲击,即使他的成果被埋没,他依然坚守良知。1977年,他以清华大学代表的身份,参加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本次会议上,他和老教授一起,呼吁恢复高考制度,从此,竟然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今年八月,季羡林基金会和中国英汉语研究会在清华联合组织了一次国际交流会,会议期间,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提到他时这样说:“那个永远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人”。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对他的热爱和仰慕。我想,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还有一次在公车里,王如秘书长跟他汇报基金会的工作,他听完,思考几秒后侧过头来,声音温温地问:“还需要我做什么?说来听听。”经他提示,秘书长又想起几件事来,给他“布置任务”。完毕,我问王秘书长:“这是谁跟谁汇报?我怎么感觉潘院士是在为你工作呢”秘书长也笑了,是啊,为何呢?她说:“潘院士的话我必须好好听,听完还要好好做,否则,我总是感觉对不住他,如果我做不好,他从不批评我,而是责备自己……”潘院士对人平易谦和,看似平常,其实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大家风范。

谈起潘院士的大家风范,不得不说他在南昌大学的十年。

有一次我把潘先生的照片发在空间里,一位朋友看到后立刻兴奋地给我打电话:“那是我们的校长!南昌大学的校长!”他像吃了兴奋剂一般,和我谈潘际銮:“说江西,就说江西的教育,就想起两校合并进211,成为省部共建重点高校之事。南昌大学的十年,潘先生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说,他把身心交给了南昌,南昌人感激他!”“他在高校制定了一些制度,叫人佩服啊,他为南昌大学可是操碎了心!”他的学生以他为荣。但当我再见到潘院士提起他对高教事业所做的贡献时,他却淡淡地说,南昌大学能成为全国重点建设大学,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英明决策,得益于当时吴官正省长的关怀,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班子工作相互配合。”他谈得更多的是南昌大学的进步,是大家的智慧和汗水,他说配合做好大学的事,是他的工作,本应如此。吴官正在他的《闲来笔潭》里,也记述了三请潘际銮的经过。两校合并进211成为省部重点高校,潘先生认为微不足道,而每逢我想起“微不足道”时,又禁不住再次翻开那段时光,阅读那段时间里发生的事:“九五”期间,南昌大学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66项,其中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6项,人文社科奖128项,有200项科研成果向社会转化。拥有涉及机电、化工、医药、信息等领域20多家校办企业,为江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实现他的“江西举全省之力建设南昌大学,南昌大学要举全校之力回报江西人民”的诺言。这,就是潘际銮微不足道的工作。

三、焊接爱情
2014【017:走近著名科学家潘际銮院士】

提起潘先生的爱情,我得从一张照片说起。

有一次我从网络上无意看到一张照片,一位学者乐呵呵地骑车带着一位白发女士,男人潇洒女人娴静,因为年龄当然让我印象深刻,也因为感动,我把照片发给了大家。结果,在我的QQ群里,引发了一次大讨论:在速食爱情的今天,什么才是浪漫的爱情?讨论的结果,女人们都希望像这照片的主人一样。照片显示拍摄于2008年的清华园,后来有人告诉我,那是清华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年九月,我再进清华见到潘院士时也抢拍了一张,当我把照片发到微信里,一个叫坦荡荡的朋友给我留言:真好,看着照片,眼睛湿润了……这位叫坦荡荡的话,代表了大家的感受。我第一次见潘院士时,夫人李世豫也在现场,作为北大的化学系教授,她长着一副柔弱娇美的身板,白皙的皮肤和满头的白发,我悄悄问潘院士:“您夫人是……”我尚未说完,潘院士接过去说:“是哪国人?你说呢?”“英国人!”我坚定地回答。潘院士笑笑风趣幽默地说,在火车上,不只一次有人把她当外国人。后来和院士及夫人接触多了,才知道她是纯正的中国血统。谈及他们的爱情,潘院士说因为考学:“娇小美丽的她来京考学,她的老乡是我的室友,由此认识并帮复习,由此成为了女友”是书缘之恋。我说:“您的爱情如同您的焊接技术,牢!说说秘方吧”夫人听到我的话也不接言,向院士靠靠,微笑着,满脸的幸福。院士又望望夫人,被夫人轻轻推了一下:“你说”小鸟依人一般,那眼神,早已把一世的爱意泄密了。

谈及婚姻,潘院士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19岁的她因进京考学两人相识,之后相隔五年,相爱,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始终保持着传统方式。夫人主家,我主外事。我管钱,她管物,若问家里东西放哪,我不知,若问钱放哪有多少,她不知”,潘院士说,李教授把家里收拾的很舒适,他回家很舒心,自己的事业,有她的一半。潘院士说,他们的爱情简单,而我想,他们的爱情丰厚,且钻石一般的耀眼,集传统的美和科学的美于一体,是爱情的典范。院士用一生的智慧,把夫人和自己焊接在一起,把两心焊接在一起,也把两个人和祖国焊接在一起。

我问夫人李教授:“潘院士硕果累累,名声显赫,您却从年轻就一直默默坚守北大教学,在家奉献多,感觉到委屈吗?”李教授弱弱的说:“委屈什么?不委屈呀,他忙他的事,我忙我的教学,带好我的孩子,很好的。。。。。。”院士接话:“她很独立,也很优秀,生孩子时我都不在她身边”我惊讶时他又说:“两个孩子出生我都不在,不信你问她……”李教授扭过头来望一眼院士说:“你记得好清楚呀”她又补充:“是的,他那时忙焊接,一心做事,再说,他在我身边也帮不上忙。”她大概看我有些吃惊,进一步解释说:“没事的,我自己可以的”,说完,她又神秘地对我说:“我生孩子前都看过书的,心里清楚,不怕……”李教授一言,道尽了知识分子的淡定,道尽知识就是力量的哲言。八十四岁的李教授,满头金发,话语柔轻,我们聊着,潘院士听着,下车时,潘院士用手拍拍她的肩膀轻声说:“到了,扶住我,慢点……”望着眼前的一幕,让我想起那首歌: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听听音乐聊聊愿望你希望我越来越温柔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

谈到文革遭受的打击,潘院士说:“在特殊的年代,是她和孩子保护了我。有海外关系的被怀疑是暗藏的特务被审查,有的人经受不住折磨自杀,或者被迫离婚,有的因一方遭批斗,另一方主动划清界限,而我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夫人,她始终站在我一边”。“听人说您夫人还骗走红卫兵?”我问,潘先生笑笑说:“是的,多亏她,我才躲过劫难。”原来,红卫兵来到他们家楼下被李教授看见了,她见人多又凶,安排潘先生藏到阳台的障碍物后,自己带上红卫兵袖章,对前来批斗的人说自己也是红卫兵,家里没有批斗对象,机智的她,用智慧帮助潘院士脱险。在当时孩子揭发父母,夫妻反目为敌的环境下,这个家是多么温馨而珍贵。在爱的熏染下,他们几岁的孩子,竟然也学会了在阳台挂毛巾提示父母,暗示父母红卫兵在不在,提醒父母该不该回家。直到今天,接近九十的人,一个骑车一个坐车,相爱的他们,真不愧是清华园里最美的风景。

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潘院士重视实践,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视践行。

记者凌一在《里程碑,于一月铸就》中有如下描述:“南大人至今难忘,1994年酷热的暑假,为规划学科群,校领导一班人于持续40度左右高温的6周时间里,夜以继日,反复论证……。年近古稀且长期生活在京城的潘际銮校长,尽管身板硬朗,但也因酷暑加劳累明显消瘦了。赴庐山开会时,吴官正省长交给校党委书记周绍森一个任务:留潘校长在庐山休息一星期,但周书记未能完成任务。潘校长清晨上山,白天开会,当夜回校,次日又坐到‘火炉’边与一班人集体琢磨……”。

记者陈渊平、黄虹在一篇《一蓑烟雨报桑梓》的文章中写道:“68岁高龄的潘际銮就任校长3年来,没有休息过一个寒暑假。1993年暑假忙于制定学生‘三制’方案,1994年暑假忙于组建学科群,1995年暑假忙于‘211工程’预审的准备工作;3个寒假也都用于处理职称评定工作。南大人清楚地记得,1995年大年初一,潘际銮校长为了准备‘两会’代表参观,亲自深入建设工地检查;1996年2月,正当‘211工程’预审通过后的第三天,潘校长马不停蹄冒着风雪严寒去贵溪洽谈一个科研项目……”。

南大的学子们称潘先生是“毫无架子,风度优雅,值得人尊敬的长者。”有的学子甚至说:“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还有几个校长能像老校长这样纯粹,这样厚德,这样让人尊敬!”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潘际銮传序言里写到:潘先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众多活跃在教育、科技、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杰出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特别是焊接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陈校长说,潘先生的言传身教和师者风范,如春风细雨,不断浸润着广大学子为人为学的精神家园,引导着一批批优秀青年积极投身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他长期的执教和学术生涯,是对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最真实和最生动的诠释,正可谓焊接时空至理,机转乾坤英才”

如今的他,抛开教授、专家、发明人,抛开院士、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种种声誉,像一位慈父,八月在泰山为季羡林建纪念园,九月到南昌大学为学子设立奖学金,听说十一月又去九江设立最大奖,我坚信,他心里想的,一定是国家所想,民族所想,人民所想。刊发在【泰山名人第二期】

2014年深秋于泰山

201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0190.html

更多阅读

世界著名电影公司简介 世界著名科学家简介

【1】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 Fox)二十世纪福克斯成立于1935年5月,由默片时代的大公司福斯电影公司和20世纪影片公司合并而成,是30-40年代好莱坞8家大电影公司之一。这张logo最初设计是在1933年,从那以后几乎没怎么改

小白鼠实验集锦 实验小白鼠离开逐浪

网上搜集了一些小白鼠的实验。小白鼠的活体实验是现代医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里搜集的一些实验,不包括非常专业的文献资料部分。排序部分先后。涉及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实验内容。可以作为一定的借鉴。以后持续补充。1

全球十大名校精英-莫斯科:英才辈出的莫斯科大学

全球十大名校精英-莫斯科:英才辈出200多位院士、7000多拥有博士学位教师……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大学,是全俄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世界著名大学之一。莫斯科大学人才荟萃,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诗人、知名人士,如著名科

世界著名电影公司简介及其经典影片 世界著名科学家简介

www.changle123.com派拉蒙影业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派拉蒙电影公司创建于1912年5月,目前,在各大巨头中,派拉蒙是唯一仍据守好莱坞的(地理意义上的好莱坞)。派拉蒙是1927年落户好莱坞的,而早在1930年,华纳兄弟就从好莱坞搬到了伯班克;而

著名画家潘玉良绘画赏析 著名画家和作品赏析

著名画家潘玉良绘画赏析潘玉良自画像潘玉良1895年生於江蘇揚州。原名陳秀清,後改名張玉良,1913年與潘贊化結為伉儷,改姓潘。1921年於上海美專畢業後獲官費赴法進修。先入里昂國立藝術專門學校,後進巴黎國立美術學院。1925年進入義大利

声明:《2014017:走近著名科学家潘际銮院士》为网友墨云压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