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基础问题之四 社会学概论新修

1.什么叫社会变迁?社会变迁都有哪些类型?

①社会变迁,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即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②类型:

A. 规模: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B. 方向:进步的变迁与倒退的变迁

C. 性质:进化的变迁与革命的变迁

D.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自发的变迁和有计划的变迁。

2.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①西方社会学,包括社会进化理论、均衡理论、冲突理论和历史循环论。受历史唯心主义的影响。

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变迁是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他因素也影响和制约。

③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结构要素自我发展,导致社会稳定状态变化。社会变迁或多或少存在于社会运行和发展中。

④把社会及其变迁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有复杂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系统来认识。

3.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①社会现代化: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城市化和理性化而实现。

②内涵:

A.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B. 绝非西方化欧洲化。

C. 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D. 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

4.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

②理性化:理性原则的提高,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理性转变。

③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④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改变。现代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学概论基础问题之四 社会学概论新修

⑤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说明。

⑥人的现代化。体现在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包含14个方面的内涵。

5.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①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②涉及到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带来特殊效应。

A.同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民族矛盾和冲突。

B.社会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接替或重组。变得更不稳定。甚至出现现代化中断的情况。

C.示范效应,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正常发展。

③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明显同时存在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表现在社会性质上的差别,也表现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别。二元社会结构,导致或加剧社会冲突。

④政府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A. 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

B. 政府是现代化的提倡者、计划制定者和组织者。

C. 政府推动并控制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D.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立公营企业和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6.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①为了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进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全面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希望在于改革。改革必须贯彻始终。

②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历史要求。

③主动、有效的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④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

1.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

①社会问题:

A. 广义: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B.狭义: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群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②构成要素:

A. 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

B. 失调影响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C. 失调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

D. 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①普遍性与变异性:

A. 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B.变异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一定的不同。

②复合性与周期性:

A.复合性: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后果等方面通常具有复杂性。

B.周期性:社会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反复出现的特性。

③破坏性与集群性:

A.破坏性:社会问题对于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破坏性作用。

B.集群性:社会问题不是单个出现,而呈现出相互联系,集中爆发的趋势。使破坏性更强。

④客观性与主观性:

A.客观性:以特定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妨碍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为依据。

B.主观性:对社会问题的发现、认识、评估和解释,带有相当浓厚的主观成分。不同的人判断不同。

3.如何区分社会问题的不同类型?

①发生的领域上: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②具体表现性事上:人口问题、贫困问题、环境问题、犯罪问题。

③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地区差异上:普通性社会问题、特殊性社会问题。

A.普通性社会问题:一定时期内普遍发生在各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

B.特殊性社会问题:一定时期内,某类(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

④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上: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

A.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社会结构自身的不合理或失调所导致的问题。

B.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由于某些障碍性因素的存在,妨碍社会结构正常发挥功能所导致的问题。

⑤社会体制和社会成员行为上:体制性社会问题、行为性社会问题。

A. 体制性社会问题:社会体制本身的原因所导致。

B.行为性社会问题:社会成员行为的原因所导致。特别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正常社会规范所导致。

4.运用社会问题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中国实际,举例分析社会问题。

①社会整合论:

A.社会整合:社会的不同要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也叫社会一体化。

B.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过严或不足,产生问题。

②文化失调论:文化堕距论

A.奥格本:文化变迁,组成文化的各个部分,变迁速度不一样。

B. 物质部分先变,非物质文化后变。

C. 非物质文化中,制度性文化先于观念性文化。

D. 变迁的过程出现差距和错位,导致社会问题。

③社会解组论:

A.社会解组: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社会联系中断,社会处于混乱的原子状态。

B.社会解组导致了社会问题的产生。社会解组是因为急剧的社会变迁。关键在于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价值体系。

④价值冲突论:

A. 社会问题源于文化价值上的冲突。

B.解决社会问题,使用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权力等方法。

⑤社会病理学:

A.社会:有机体。正常情况下健康。问题的出现是社会毛病的表现。

B.社会化失败导致问题。即没有培养出能够遵守社会规则。接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合格的社会成员。

C. 关键在于治疗社会中有毛病的部分或个人。

⑥越轨行为理论:

A. 越轨行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B. 社会问题的产生是越轨行为的结果。

C.关键在于对有关人员进行再社会化。同时,合理分配生活机会,完善社会成员达到社会目标的手段。

⑦标签论:

A. 社会问题:主观上的认识和规定。

B.解决:改变定义的标准,消除指称所带来的利益。

5.应该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①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不抵触。

②清醒认识到,一些社会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③承认党和政府在解决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方面已经做出很大努力。

④社会主义制度为缓解和根除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和发展。

⑤针对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的探讨,客观上发挥着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积极作用。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哪些类型?

①社会控制:

A.广义: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社会学一般采用这一概念。

B. 狭义:对社会越轨者加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

②类型:

A. 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

B.硬控制和软控制(强制性控制与非强制性控制):

C. 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D. 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E. 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2.简述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①本质:普遍性与阶级性。

A.普遍性:社会控制是任何社会维持其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B.阶级性:阶级社会,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②社会控制的方式:统一性与强制性。

A.统一性: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即各种控制手段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性、即有效范围是整个社会;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准则对全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

B.强制性:阶级的强制和压迫,同时也体现了保持控制统一性的需要。

③作用及其过程:多重性与闭环性。

A.多重性: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身上,使其同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B.闭环性:社会控制系统是一个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社会控制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

3.简述社会控制手段的类型。

①组织控制: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利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等对该组织的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过程。它是一种层级控制方式,控制范围局限在该组织内部。

②制度控制: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对全体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过程。特点是普遍性、强制性和明确性。具体表现为政权和法律。

③文化控制: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发挥控制作用的过程。其特点是广泛性、自觉性和非直接强制性。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

4.如何分析社会控制的度?试析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基本视角。

①社会控制的度:社会控制对社会行为的约束程度。具体包括:

A.控制力度:以社会活动空间为标准。空间越小,则力度越强。

B.控制刚度:以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受制裁可能性越大,制裁越严厉。

C.控制网络的致密度: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致密度越大,控制的程度越深。

②考察是否适度的视角:

A.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B. 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是否井然有序。

C.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社会控制能否最大鲜度的给以社会成员自由。

5.什么是社会越轨?简述有关社会越轨的各种理论解释。

①社会越轨:越轨行为或偏差行为,社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②类型: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和违规行为。

③理论解释:

A.生物学解释:体质论。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特征作为社会越轨原因。龙勃罗梭(意)

B.心理学解释:从人类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原因。弗洛伊德。

C.社会学解释:从社会环境中,从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理论包括标签理论、差异交往理论、失范理论和文化传递理论。

运用解释社会越轨的有关理论,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越轨现象。

1.简述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

社会工作: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向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帮助,使其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含义:

D.社会生活是其主体为增进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而展开的一项自觉资源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工艺活动。

E.以不能维持正常社会生活而又需要他人帮助的个人和群体为服务对象。

F.用社会整体利益、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目标。

2.简述社会工作的主要办法。

①社会个案工作:

A.社会工作者以个人或家庭为工作对象,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其问题,帮助发掘潜能,调适其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B.原则:接纳原则、个别化原则、沟通原则、保密原则、案主自决原则。

②社会团体工作:

A.会群体为对象,注意群体性质,探讨互动模式及相互关系,引导个人与群体的协调,消除内部人与人的障碍,提高群体活动的质量,增强吸引力与凝聚力。

B. 具体方法:群体讨论、群体游戏、群体竞赛。

③社区工作:

A.以特定社区为工作对象,建立社区协调机构,调查和研究问题,组织社区建设,培育社区成员的归属感,从而改善成员的生活质量。

B.基本程序:组织社区调查、制订社区计划、建立社区机构、协调社区力量,解决社区问题,实施社区评价。

3.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①起源:1601,伊丽莎白济贫法。或1883,德国,疾病保险法。

②正式出现:1935年,美国,以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法,标志全球范围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

③里程碑:1942年,贝弗里奇,英国,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系统的规范了整个的社会保障体系,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④反思的新时期:1979年,英国保守党上台,对高福利保障制度改革。

4.试比较世界上几种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

①就业保障制: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制度。享受保障,取决于工作的年限和交纳保险费时间的长短。通过国家立法实行,具有强制性。资金来源于雇主、雇员,政府也负担一部分。

②普遍保障制:人头补助制。每个公民或居民,政府按统一标准发放现金补助。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一部分来自雇主和雇员的保险费。

③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按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制定一个最低生活需要标准(贫困线)。调查生活水平较低的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低于贫困线,给予相应的现金或实物补偿。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④储蓄基金制:强制性的储蓄保险基金制度。通过立法,要求雇主和雇员按工资一定比例交纳储蓄保险费,并建立专门账户。是一种自助式社会保障模式。

⑤雇主责任制:立法,雇主对雇员有保险责任。发生状况,保险费用由雇主直接承担。

5.试析建国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与问题。

①成就:

A. 社会保障制度建国后才建立。

B. 为城市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C. 农村建立了五保户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

D. 形成较为完善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

E. 创建方便职工的企事业单位福利设施。

F. 开展较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工作。

②问题:

A. 社会保险范围过窄。

B. 国家企业负担过重。

C. 个人积极性难以调动。

6.试论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

①必要性:

A.为适应和促进我国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现代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B.20世纪80年代依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经历了改革。但仍未形成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

②方向:

A.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B. 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积极性。

C. 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1.简述社会指标的含义及其特点。

①含义:是指反映一定社会过程之数量与质量特征的工具。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作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

②特点:

A.具体性:在再现社会现象、社会规律时,必须十分明确的落到实处。

B.定量性: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变成可以度量的数据。

C.易于解释性:反映社会现象时,注重于解释和说明,让人一目了然。

D.时间性:社会指标所提供的数据只是反映特定时期,甚至是某个时间的情况。

E.综合性:社会指标一般是反映社会的或社会某一方面的总体特征,而非个体特征。

F.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一方面,社会指标往往是人们根据某种理论设计出来,另一方面,又是对社会现象的最直接的反映。

2.简析社会指标运动兴起的基本背景。

①1966,美国,鲍尔,《社会指标》,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社会指标运动。

②兴起的原因:

A.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仅仅用经济指标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仅仅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必须关注对非经济现象的测量,并制定相应的社会发展计划。

B.现代社会,社会的政策决策以及发展计划作用变大。人们要求对之进行准确的判断或预测。以往的统计指标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于是社会指标产生。

3.简述社会指标的基本功能。

①反映功能:反映社会状态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②监测功能:对社会状态的监测和社会目标的监测。

③预测和计划:对未来的发展与问题进行预测。并制定发展计划。

④评价和比较:对社会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寻求关于特定社会现象的解释。

4.简述建立综合性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①可行性原则:尽量利用现有指标,避免大规模重新搜集。

②可比性原则:注意不同年份、不同地区指标的可比性。

③准确性原则:认真核实指标的来源及其准确程度。

④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相结合。

⑤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

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建立不同层次指标体系。

5.简析社会预测的意义。

①社会生活节奏和社会变迁速度加快,预测更为重要。特别是对有计划的社会现代化,社会预测是本质的要求。

是社会学研究的功能之一。某种意义上,社会学只有能够科学的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才能表明自己的应用价值,才能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0492.html

更多阅读

我看电影之四:偷盗类电影和电视剧

我看电影之四:偷盗类电影电影《偷天陷阱》的剧照电影《天才普雷利》剧照电影《鬼胆神偷》海报我看过的偷盗类的电影:盗走达芬奇鬼胆神偷(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 鬼计神偷(罗伯特·德尼罗和爱德

微博直播追凶案五道口系列小说之四 微博直播杀人事件

  发表于《山花》杂志2015第1期,转载于《小说月报》2015年第3期“开放叙事”栏目及《青年文摘》2015年第14期。其中所用网名部分取自亲朋好友,部分取自微博上素不相识的粉丝。在此深谢列位!            微博直播追凶案

篮球基础训练之投篮训练方法 投篮训练方法

我们知道要在比赛中能够达到很高的命中率,就必须要找到正确的节奏。本文着重介绍的是投篮训练的方法。篮球基础训练之投篮训练方法——步骤/方法篮球基础训练之投篮训练方法 1、首先,我们要掌握正确的投篮姿势和发力次

声明:《社会学概论基础问题之四 社会学概论新修》为网友季末舞红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