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补充材料12009-12-11_赵瞻

大学语文复习补充材料2009-12-11

说明】本复习材料是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补充材料。试题类型有5种:填空、默写、选择、翻译、简答。

要求】1.以下诗歌能背诵:《伯兮》《伐檀》《噫嘻》《山鬼》《十五从军征》。2.所有讲过的散文(包括古代神话)能翻译。3.能对诗文做简要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先秦文学

一、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是指从远古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统一(前221年)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文学就是指秦统一之前的中华大地上的产生发展的文学。

(一)文学的起源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

《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大意: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把泥制的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作品,反映渔猎时代的劳动过程。

《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大意: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命令自然,让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土,回到你的地方去;水,回到你的沟里去;虫,不要吃我的庄家;草木,回到你的河边去!”

《周易》中《屯·六二》:“如,如(屯邅zhūnzhān,欲进不进,行路艰难的样子);乘马,(通“盘”,盘旋) 如;匪寇,婚媾。”

大意:这是一首抢婚的诗,一群男子骑在马上,迂回绕道而来,原以为是敌寇,等到闯进门来把姑娘抢走,才知道是为了婚事。反映了古代确实存在过的抢婚制度。诗短,但写得曲折形象,音韵和谐。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大意: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

擂鼓庆祝,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

《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kuī(割)羊,无血。“

大意: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男的剪羊毛,不见血。描写了愉快的劳动生活,轻快、生动,有情有景。

(二)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商代诗歌《诗经·商颂》五篇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也与巫文化有关。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殷商时期的浓厚的巫术色彩渐减,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

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楚地文化与楚辞

楚国的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二、先秦文学作品选讲

(一)古代神话

神话的特点是:富于神奇的幻想和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或神都具有超人的力量,他们能随心所欲。神话的情节比较曲折,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我国神话主要保留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古籍中。

《山海经》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成书约在战国时代,全书十八卷,记述了古代传说中的山川、道理、部族、物产等,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书中保存了许多古代神话资料,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女娲补天》出自《淮南子》。

1.《夸父逐日》

【原文】夸fǔ(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与日逐走(赛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渴,欲得(名词,喝的水),(动词,喝)于河渭;河渭不足,北(动词,喝)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同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口里干渴,想要得到水喝,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两条河的水都被他喝干了,还不能解渴,他又想去北方喝大湖的水。他没有走到,就在半路渴死了。(临死的时候)他抛掉手杖,手杖变成了树林。

【主题】《夸父逐日》中反映人们对于普照万物的太阳,东升西落,无法理解,就想像一个巨人追逐太阳,要问个究竟,表达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向大自然挑战的勇气,和渴望揭开自然奥秘的决心。

成语“夸父逐日意思是:形容人们征服自然的决心,也比喻自不量力。

2.《精卫填海》

【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于此),其状如乌,文首,白huì(嘴),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xiāo,(通“叫”,呼叫。它的叫声便是呼叫自己的名字)。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填塞)于东海。
【译文】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住在树上,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
【主题】炎帝之女娃因游东海被淹死,变成小鸟,决心口衔高山木石,去填塞大海,这种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象征着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
成语“精卫填海”意思是: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3.《女娲wā补天》

【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兼,完全。完全地覆盖[大地万物]),地不周载(完全地载负[万物]。周,遍。)。火爁焱(lànyàn火势蔓延)而不灭,水浩洋(水势浩大)而不息;猛兽食zhuān(善良)民,zhì(猛禽)jué(用爪子抓取)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hé,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译文】远古的时候,天四边的四根柱子损坏了,大地塌陷崩裂,天不能把大地全部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蔓延而不熄灭,洪水泛滥而不休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人们,凶猛的鸟抓走了老人和孩子。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折断大海龟的脚来支撑天的四极,杀掉黑龙救助冀州,积存芦灰止住泛滥的洪水。天补好了,四边端正了,洪水不再泛滥了,冀州平安了,凶猛的鸟兽死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主题】《女娲补天》表达了在那蛮荒时代,劳动人民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与自然作斗争,最终战胜自然灾害的雄伟气魄。
【练习】

给下划线的词语注音并释义:

滥焱:lànyàn,火势蔓延。 民:zhuān,善良。

鸟:zhì,猛禽。 木:zhè,柘树。

淫水:hé,干枯。 而不返:nì,淹死。

于东海:yīn,堵塞。

(二)《诗经》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其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2)思想内容:《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3)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 《诗经》选讲

(1)《伯兮》(教材p15)

【赏析】这首诗描写一位女子思念从军远征的丈夫的复杂心情。

诗一开篇,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夸耀她的丈夫。丈夫为什么值得骄傲呢?一是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二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零乱得像一蓬草,用以表明妻子对丈夫的忠贞。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际上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试想,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这个军人能够安心吗?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

第三章写盼其夫归,如“大旱之望云霓”,热切地相思。“其雨”和“出日”都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心理的盼望。以字面來說,是全詩中最單純、最客觀的句子;其實卻是全詩最複雜、最難解的部分。它不是直接的叙述、描写,而是用象征、暗示的手法。这种象征、暗示极强烈,却又极含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那种渴望、希冀,在“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中,才道出真谛——虽想到头脑发痛,也心甘情愿。

因为“甘心首疾”,毕竟是不堪其忧;所以更有第四章的“焉得谖草”的希望遗忘,这比第三章又深了一层。人在極為情苦時會羨慕無情,同樣在思念到極點時,也會希望遺忘(不是真的希望忘掉,而是『能遺忘多好』的歎息)。人在思念到极点时,会希望遗忘。不是真的希望忘掉,而是“能遗忘该多好”的叹息。「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就是這種心情下的產物。“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然而諼草不可得,而她,也並不真的想遺忘,只是以此說明,她心中思念之苦,已到了需要遺忘的地步了。然而谖草不可得,而她也并不真的想遗忘,只是以此说明,她心中思念之苦,已到了需要遗忘的地步了。她還是「願言思伯」的,思到「使我心痗」,也就是積鬱成疾了。她还是“愿言思伯”的,思到“使我心痗”,也就是积郁成疾了。

【翻译成白话诗】

我的大哥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大哥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

自从大哥东行后,我的头发乱蓬蓬。膏脂哪样还缺少?叫我为谁来美容!

好像天天盼下雨,天天太阳像火盆。一心只把大哥想,头痛难忍又何妨。

哪儿去找忘忧草?为我移到北堂栽。一心只把大哥想,病到心头化不开。

【练习】《伯兮》塑造了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思妇”形象?

《卫风.伯兮》中的“思妇”对爱情忠贞不渝,具有坚毅忍耐的性格。她的丈夫长得英武,作战也非常勇敢。她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自从丈夫从军以后,她情愿蓬首以待,因为再也没有人可以让她为他梳妆打扮了。她甘愿头痛,想找到“忘忧草”,都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2)《伐檀(魏风)》 (教材p218)

【内容与写作手法】

《伐檀》共3章,每一章都写了四个内容。每一章的第一句都是描写伐木者劳动的艰辛,第二句都是景物描写,第三、四句都是对统治者的愤怒责问,最后一句都是对统治者的尖锐讽刺。

这首诗通篇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描写伐木者劳动的艰辛,抒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愤恨不平之情。

在结构上,作品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

各章之间在句数上、句式上、字数上以及大部分词语的运用上都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几个关键词的手法,就叫做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是通过在反复中更换关键词语,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加大了诗歌的容量,从而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比如:

a.“伐檀”“伐辐”“伐轮”的更换反映了伐木者劳动的繁重与艰辛。

b.“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的更换,有力地突出了统治者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数量大。

c.“县貆”“县特”“县鹑”的更换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统治者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品种之多。

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揭露与讽刺力量,充分表达了广大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的强烈痛恨之情。

(3)《生民(大雅)》(教材p220)

【注意】以下几句的解释与教材p221注释16、17不同。

大学语文复习补充材料12009-12-11_赵瞻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宁、康:安,言上帝莫非不安享我的禋祀吗?这是写姜嫄惴惴不安的恐惧心理。践巨人足迹而生孩子是非常怪异的事,姜嫄疑为不祥之事),居然(徒然)生子(生子而不敢养育所以说是徒然生子)。

注释[16]“连上句是说,上帝心甘情愿,愉快地接受了姜嫄祓除无子的祭祀。”此义何来?原文明明是否定式“不宁、不康”。不过有人解释,这儿的“不”是语气词,无意义,但本教材并没有交代。即使采用此说,也与下文所述相抵牾。母亲为什么求子又弃子?

注释[17]“居然:表示惊讶之词,是对常理之外的事情的感叹。”意思是,因难以办到的事情竟然办到了而十分惊异。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儿子当成心肝宝贝而要抛弃他呢?故我们此处采取著名文学史家、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诗经选译》之说,解释为“徒然”。

【内容与写作手法】

这是一首叙事诗,是周人陈述始祖后稷诞生经过及播种五谷的成就。

从结构上说,全诗共八章,单章十句,双章八句,以十句八句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字领起,格式严谨。

从表现手法上看,它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

(4)《噫嘻(周颂)》(教材p224)

《噫噫》记述了成王祭毕上帝之后,亲率田官、农民播种百谷,并勉励农夫努力耕作,共同劳作的情景。

(三)楚辞

1.楚辞简介:

作为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2.楚辞作品选讲:《山鬼》(P21-22)

【赏析】
《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分为3节。第一节主要从各方面描绘了山鬼的美好。
第二节写山鬼在约定处焦急等待爱人的情景,显现出山鬼温柔、痴情的性格。
第三节写总也不见爱人到来,山鬼开始心生疑惧。
诗人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这在第二、三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第二节中,看到爱人并没有如约前来,山鬼愉快的心情蒙上了阴影,而天气也是“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第三节,在爱人终于不至,山鬼无限伤心、哀怨之时,风雨也更猛烈起来,并夹杂着猿狖的哀鸣。

【练习】

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有人兮山之阿阿:山的弯曲处

B.子慕予兮善窈窕慕:爱慕

C.折芳馨兮遗所思遗:遗留

D.思公子兮徒离忧离:遭受

⒉下列各句不表现“山鬼”对心上人“公子”思念的一项是

A.子慕予兮善窈窕

B.折芳馨兮遗所思

C.留灵修兮憺忘归

D.思公子兮徒离忧

⒊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山鬼》是一首人神相恋而终至失恋的哀歌,诗中描述了女神山鬼盛装打扮,兴冲冲前去与心上人幽会,那个负心的情人却始终未能赴约,这使她悲伤欲绝。

B.山鬼追求爱情,强烈,固执,不顾一切,这与屈原伟大的人格,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爱恋是息息相通的,山鬼是屈原心中的美神。

C.《山鬼》刻画心理较为细致,把一个多情女子在追求爱情时的那种一往情深和自信,以及在爱情受挫时的那种特有的心理波折和苦恼刻画得栩栩如生。

D.《山鬼》是一首言志、抒情之作,全诗幽怨曲折,感人肺腑,想像丰富,文辞绚丽,笔法细腻,环境典型,直接表现了诗人的志向与命运。

⒋诗中的“山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试做简单分析。

答:山鬼是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她的服饰与所持驾之物均美丽无比;她跟情人约会,不畏道路艰难,不怕风雨降临,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一直到天色已晚,她才回到住所,暗自伤心、哀怨。

⒌简析“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鸣”和“风飒飒兮木萧萧”一句的艺术效果。

答:三句将雷鸣猿啼、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极为凄凉的山林夜景。这里运用了反衬手法,渲染雷鸣啼猿的夜声,突出表现出山鬼所处山林的幽深和静寂

⒍诗的前两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前两章集中描写了山鬼对美好爱情的憧憬,通过她的自夸自赞和多情的炫耀,表现了她的既俊美,又贤淑且多情细心,从骨子里流露出她渴望尽早得到浪漫爱情的思绪。

⒎全诗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采用逐层展开的写法,根据事例按照女主人公出场赴约、等候相会、和久候不至而陷入憧憬和失望痛苦、忧愤的层次逐步展开。

⒏诗歌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全诗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以言情为主,充满一股强烈深厚的恋情,而又兼有情景描写和情节进展,较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

(四)诸子散文

1.诸子散文简介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战国初期,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第三个阶段: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2.诸子散文选讲:

(1)《论语》简介及选讲

《论语》是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门人、时人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今存二十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①《智者仁者》(教材p17)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样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赏析】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种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②《季氏将伐颛臾》 (教材p200)

【赏析】

学习本篇应该注意文章的几个要点。

第一,臣下要忠于职守。第二,揭露侵略者的强盗逻辑。第三,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

成语“祸起萧墙” 来源于此,意思是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练习】根据原文判断正误:

1.季氏攻打颛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鲁国国君削弱自己的权力。

2.孔子批评了冉有口是心非、编造借口、不说老实话的两面派态度。

3.孔子主张财物均匀分配,上下和好相处,相安无事。

4.孔子主张以德服人,用礼乐教化人,实行仁义之政。

5.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表现了孔子“仁义治邦”的政治主张。

6.孔子尖锐指出季氏的忧患在萧墙之内,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7.孔子不赞成季氏攻打颛臾,表现了孔子在原则问题上有当仁不让的精神。

(2)庄子简介及选讲

①庄子简介 (见教材)

②《庄子》选讲:《北冥有鱼》(教材p202)

本文节选自《庄子》内篇第一篇《逍遥游》的前半篇。《逍遥游》借用寓言说理,在层层铺垫中推出最高理想——自由,即无所“待”。庄子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的最高境界,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不可能存在。

【赏析】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其主旨是:

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在主观幻想中实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人应该有精神自由,有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的积极因素,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则应当摈弃。

《北冥有鱼》这段选文共有5节,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前3节),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作者作了一系列的比喻,是为了说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

第二段(第4节),从“汤之问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辩也”。这一段,庄子为了证实鲲鹏之传说的真实性,就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描绘了巨大的鲲鹏的雄奇壮观的形象,也叙述了无知的小鸟对大鹏的讥笑。

第三段(第5节)从“故夫知效一官”至“圣人无名”。他的最后结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观点: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即绝对自由。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远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仍不得不有所依靠和凭借,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艺术特色】

①它的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

②庄子的文章极富想象力。如本篇中的鲲,本为鱼卵之类至小之物,却把它想象为身长几千里的大鱼,化而为鹏,就更庞然异常了。

③善于比喻和描写。《庄子》中的比喻,常常是连翩不绝而又贴切有力。

(3)老子简介及选讲

①老子简介(见教材p199)

②《老子》选讲:《小国寡民》

【主题】

“小国寡民”是老子根据其政治论提出的地方政权的原则,从而构想出的一个理想社会:国小就无兼并之患,舟车甲兵都没有使用的必要。小国之中居民各得其所,人民无外欲,呈现一派相安和睦的田园风光。

【赏析】

老子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

第一,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并不是要复古或倒退,而是人类经过文明发展后对自然的自觉回归。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追求一种淳朴的民风。老子所向往的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制度:没有军队与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

第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不主张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认为要尽量减少扰民,来达到天下大安的目的。因为老子相信天下万物循道而行,因此不必多加干预。而且过多和反复不定的政令只会使人民疲于应付,无法按照其本来的规律生活,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反对权力的过度集中。

第三,小国寡民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人们各安其所。因为民风能保持一种淳朴的状态,人们安于现有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就会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没有过多的追求,也就不会有机巧与智谋,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于是“有舟舆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样,社会自然安定,易于治理。

总之,“小国寡民”的思想具备了全局的观念与长远的眼光。虽然它也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原样实现,但当我们今天回过头去对它进行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许多合理性所在。

正是因为这些合理性,我们在处理今天的许多社会问题时,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发展到如今,环境、能源、生态等等问题开始凸现,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提上议程,再回思老子的小国寡民观,就会觉得老子这样设计他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实在有他的道理可言,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所在。

(4)孟子简介及选讲

①孟子简介(见教材)

②《孟子》选讲:《寡人之于国也》(教材p208)

【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第2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实行仁政。

第3段:基本措施——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

第4段:根本措施——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

第5段梁惠王应持的正确态度: 不要归罪年成,要实行仁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0692.html

更多阅读

六年级语文复习资料——老百晓在线

制订人:倪伟总复习的内容很多,而时间只有一月之余。要搞好总复习工作,必须对教学的现状作认真的分析,合理地安排好教学时间。在分析教学的现状时,大家除了要学习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外,还要认真地分析学生在前五年所学习的语文基础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 1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单元知识能力梳理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藤野先

声明:《大学语文复习补充材料12009-12-11_赵瞻》为网友一次性恋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