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杜甫的“三吏”、“三别” 杜甫 三吏三别 试题

前言

杜甫,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开元盛世,目睹了唐代的繁荣昌盛,然而对他的思想和创作起决定作用的却是以后的“安史之乱”。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剧烈的民族矛盾、人民的深重灾难、国家的动乱危机,推动他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他历经艰辛,备受苦难,最终登上了时代的高峰。

杜甫以毕生的精力,辛勤的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这些诗歌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社会面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政治事件,真实地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从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超越前代的水平。杜甫的诗歌创作扩展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把古典诗歌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因此人们把他的诗歌称为“诗史”,尊称他为“诗圣”。

在杜甫创作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三吏”、“三别 ”是最为被人推崇的。“三吏”、“三别”代表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的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下面本文试从历史背景、环境气氛、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学语言、主题意义、思想感情等方面对“三吏”、“三别”予以简要分析。

一、特殊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唐朝爆发了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向长安打来,唐玄宗带着皇亲国戚逃往四川剑阁。公元756年8月,唐肃宗在甘肃灵武即位,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只身前往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获送到长安,他和老百姓一同感受到国亡家破的痛苦。公元757年4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到凤翔,“麻鞋见天子”(〈〈述怀〉〉),唐肃宗让他当了谏官左拾遗。公元758年8月,他因故被贬为华州参军,政治上受挫,而创作上却获得了大丰收。他又一次有机会投身到现实生活中,眼界更开阔了,诗情更迸发了。在从洛阳回华州的途中,他看到了人民是怎样在兵荒马乱中痛苦挣扎的。为使国家免遭灭亡,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759年春,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长安、洛阳已经收复,唐大将郭子仪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眼看形势就要好转,却因为战略失误,被史思明援兵打败。为了补充兵力,朝廷便在洛阳、潼关一带拉夫。不论男女、老少,都拉去服兵役。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制止分裂,忍受痛苦奔赴战争前线。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把不合理的赋税和兵役制度强加在人民头上,致使他们妻离子散,走向死亡。满目的惨象,充耳的哭叫,深重的灾难,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他为祖国的命运而焦虑忧愁,为人民的不幸而愤愤不平,同时又为他们的深明大义而感动,于是,在这种复杂而特殊的背景下,写下了“三吏”、“三别”共六首的一组千古名诗。

二、真实而典型的故事情节“三吏”、“三别”叙说的是发生在“安史之乱”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事情,故事情节真实、典型。“三吏”从官吏入手反映百姓的遭遇:《新安吏》描述了还没成年的“中年”被迫拉去入伍的惨状,“县小更无丁”,“次选中男行”,“青山犹哭声”;《潼关吏》写官军在相州败后退守洛阳,为防洛阳陷落、长安不保,因而在战略要地潼关加紧修关筑城“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石壕吏》则进一步描写唐王朝腐败无能,平叛不力,黑暗的兵役制度从“中男”到了拉“老翁”,甚至“老妇”也难幸免。不但白天明征,而且偷袭“夜捉”,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三别”是从人民的一方着墨,描写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不同身份、年龄和性别的人物被迫从军、辞家别亲的痛苦经历:《新婚别》以新娘送夫的口吻叙说一个青年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早上便被征去当兵的故事。“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垂老别》描写一个已到垂暮之年的老人被征服役的惨遇,老人“子孙阵亡尽”,理应得到抚恤,却无奈“投杖出门去”,奔赴战场,“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无家别》泣诉一个从前线战败归乡的士兵又被召至本乡服役的情景,“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战乱使田园荒芜,人烟灭绝,狐狸逞威,阴森凄惨。主人公无亲无故,形影相吊,“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令人肝肠寸断。“三吏”、“三别”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安史之乱”的真实背景下,只有在这种真实的境中,才有这种有悖于人伦天理的事情发生。

赏析杜甫的“三吏”、“三别” 杜甫 三吏三别 试题

三、悲惨而凄凉的环境气氛“三吏”、“三别”是叙事诗,所叙故事均发生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作者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营造了悲惨而凄凉的环境气氛,即叛军节节紧逼,官兵败退,前方吃紧,战争的浓云笼罩全国,似乎空气中都漫着战争的紧张气氛。作者将这种环境气氛通过具体的场面描写来表现“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三吏”中的“点兵”、“筑城”、“捉人”,渲染了严峻的军事形势,尤其是洛阳至长安沿线,更是全民总动员。作者象摄影记者一样,用文学语言定格一个个特写的战前场面。“三吏”中官吏征兵,“三别”中百姓送别,《新婚别》中新娘与新郎“暮婚晨告别”的不幸场面展现在读者眼前,新娘如泣如诉的哀怨回响在耳边;《垂老别》老翁别老妻的“孰知是死别,切复伤其寒”的凄惨,《无家别》中“寂静天宝后,园庐但蒿黎”、“久行见空巷,但见狐与狸”、“近行止一身”、“家乡既荡尽”的沉寂、荒凉、阴森、凄惨景象等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共同构成“安史之乱”的环境气氛,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积极而深刻的主题思想“三吏”、“三别”主题思想积极而深刻,并且各有侧重:如《新安吏》,它一方面暴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极大痛苦,“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另一方面又歌颂了人民忍受痛苦奔赴前线的英雄行为“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潼关吏》由衷地赞美筑城战士的辛劳和城关的坚固,“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石壕吏》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及平叛失败后兵役制度更加败坏,连老妇都不放过“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新婚别》表现了嫁征夫“不如弃路旁”而“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又表现了新娘识大体的爱国情操。《垂老别》通过老人沉痛的控诉,以及老夫老妻“孰知是死别”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既暴露了“积尸草木腥”,“流血原川丹”的血腥现实,也表现了老人“纵死时犹宽”的舍己救国的英雄气概。《无家别》表现了归乡士兵“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的悲哀与“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的呼号。由上可见,“三吏”、“三别”的主题深刻,它概括反映了当时人民忍受痛苦,不畏牺牲,走上战场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行,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中唐代的社会生活面貌,热爱祖国而又同情人民的主题得到了深刻、充分的体现。

五、立体而鲜活的人物形象“三吏”、“三别”在叙事中塑造了一个个立体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新安吏》中的“绝短小”的“中男”、“有母送”的“肥男”,在潼关道上筑城堡的战士、胜利信心十足的潼关吏、问话的丈人,都活灵活现;“吏呼一何怒”的石壕吏肆无忌惮地敲门、野蛮的高喊,一个“呼”,一个“怒”,勾勒出悍吏骄横跋扈、气焰嚣张的丑恶嘴脸,而其中“逾墙走”的老翁、“出入无完裙”的儿媳以及“乳下孙”的形象,也都呼之欲出。在《新婚别》中,新娘的形象跃然如纸上,她哀婉真挚地泣诉“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的不幸遭遇,又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并表白自己“与君永相望”,至此,一个深明大义、送夫赴国难的坚贞女子形象在作者笔下高大起来;《垂老别》中“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的坚强老翁、“卧路啼”的衰弱老妻,《无家别》中“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的“人生无家别”孤苦伶仃者,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鲜明,立体感强。作者以高超的文艺笔法,塑造了不同场景下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身份的各类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安史之乱”中千千万万个象他们一样的人物的缩影,他们的悲惨遭遇,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普遍遭遇,这就是杜甫诗歌中的文学人物的典型意义。

六、生动而逼真的人物语言杜甫一生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效果,他谴词造句千锤百炼,一字不苟,“三吏”、“三别”更是他诗歌语言的典范。“三吏”、“三别”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生动而逼真的人物语言上,“三吏”用问答的方式,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如〈〈新安吏〉〉一诗,以新安道上的行者“借问新安吏”,而新安吏答“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这一问一答,透露出新安吏的无奈;〈〈潼关吏〉〉中“借问潼关吏”为什么修关?潼关吏答“修关还备胡”,并“为我指山隅”,自信“万古用一夫”表现了潼关吏自满自夸和战胜叛军的信心,既写出了诗人的观感,又为诗人的告诫提供了依据;而《石壕吏》则是写老妇致词“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这饱含血泪的倾诉出自一个老妇人之口,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身份,对“夜捉人”的暴吏和统治者当局揭露更深。而在“三别”中,作这用独白的方式来写人物的感受,《新婚别》全篇是新娘对新郎所说的话“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说出了自己的不幸和愤慨,出语沉痛,吐露出自己不愿而又不得不劝丈夫去从军的矛盾心情,无奈之下,只留下“与君永相望”的思念;《垂老别》全是老夫对老妻所说“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将儿孙已阵亡的老夫慷慨赴死之前对老妻的怜惜、不舍、关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无家别》中的单身汉,家中亲人都死了,没有告别的对象,只有自言自语,却又象是对所有人所说“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从主人公的诉说中可见战乱的惨况,无家的凄凉。

七、鲜明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杜诗中人们最为推崇的就是象“三吏”、“三别”这样的描写兵荒马乱中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情人民疾苦的篇章。“三吏”、“三别”组诗表达了作者鲜明而强烈的思想感情,诗人饱含着眼泪控诉战争的罪行,表现了对统治者和侵略者的无比憎恨,如“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作者对统治阶级平叛不力而又不顾人民死活地拉夫非常愤慨,如诗句“昨夜府帖下,次选中男行”,“独与老翁别”的老妇,《新婚别》中的新郎、新娘的依依惜别,《垂老别》中“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汉之诉说,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声音。“三吏”、“三别”还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深同情,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杜甫达到了他以前的作家所不曾达到的高度。苦难的时代把他推入了颠沛流离、啼饥号寒的人群,使他得以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他感情真挚地描写人民的疾苦“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夜久语声绝,犹闻泣幽咽”、“君今往死地,沉痛迫断肠”、“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等诗句成为杜甫为人民的代言,是其诗词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再者,“三吏”、“三别”还表达了对人民的赞美之情,诗人在无情的揭露残无人道的兵役制度强加给人民的深重灾难的同时,又热情的讴歌人民的抗敌热情,赞颂人民忍痛牺牲、挺身救国的高尚品质,如《新婚别》中“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暮婚晨告别”的新娘克制自己,鼓励新郎积极抗战;《垂老别》中“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子孙阵亡尽,焉完用 独身”,表达了作者对“投杖出门去”的舍己救国的老翁的英雄气概的敬佩和赞颂之情;《新安吏》中“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的安慰、劝勉,赞颂人民的深明大义,表现了对人民的蛇深理解,《潼关吏》中“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表现了诗人对辛劳的战士的爱国精神的尊敬;整组诗歌感情充沛,交织着悲哀与愤怒、歌颂与揭露、同情与无奈、尊敬与憎恨之情。

综上所述,“三吏”、“三别”象画卷一样,将唐代“安史之乱”中的纷乱、兵荒、抗战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中既有形象的鲜明性,又有历史的真实性。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腐朽、国家命运的危机、人民生活的饥寒,一个时代的历史动向和整个社会的全貌都得到了艺术的表现。诗人为祖国的焦虑、忧愁,为人民的不幸的愤怨不平之情洋溢在诗行里,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感人的艺术魅力,其诗歌的深邃的含义耐人寻味,达到了古典歌中最高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成骥.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 [2] 徐州师范学院编写组. 《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朱东润. 《中国历代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 金性尧. 《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6] 方智范.《大学语文指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周蒙.《杜甫诗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2701.html

更多阅读

XP、win7系统锁定计算机的三种方法 xp系统怎么锁定屏幕

XP、win7系统锁定计算机的三种方法——简介当我们需要暂时离开一下而又不想关电脑时,为了确保电脑的安全,最好是锁定计算机,避免资料泄露等危害,下面就让小编介绍三种锁定计算机的方法。XP、win7系统锁定计算机的三种方法——工具/原料

从澧县一中走出来的三位院士 湖南澧县一中

从澧县一中走出来的三位院士澧县一中,弦歌千载,树人百年。晋代吏部尚书车胤囊萤夜读于斯,扛鼎晚唐诗坛的弘文馆校书郎李群玉筑舍于斯,宋代名臣范仲淹洗墨于斯,清代两江总督太子太傅陶澍主讲于斯,辛亥元勋蒋翊武读书于斯,贺龙元帅打马于斯

声明:《赏析杜甫的“三吏”、“三别” 杜甫 三吏三别 试题》为网友半夜成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