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祖庭福鼎瑞云寺简介 相爱穿梭千年简介

千年祖庭福鼎瑞云寺史略

一、地理环境

瑞云寺地处福鼎硖门乡与霞浦牙城后山交界处,为太姥山脉分支。其处群山环合,树林蓊郁,清幽非常。此山山形,远望如一只引颈展翅的凤凰,乡人美名曰“丹凤朝阳”,故名凤山。

瑞云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可谓历经沧桑,一路走来,几经兴废,但格局基本保持传统原样。寺坐北朝南,全寺格局打破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对称布局,呈东西横向建立,占地约3500平方米,寺庙建筑与凤山山色混然一体。智水和尚在他《凤山十六景诗序》中写道:“秦川多名刹,而凤山不与焉。然林壑清幽,颇堪游览。层峦耸翠,古木萧森,孤亭幽坞,曲径清泉,其种种幽致,晨钟夕梵,与涧谷铮琮之声相应。游者迄无虚日,而留连题咏,珠玉纷披,足称一时之盛。”这正是凤山瑞云美景的佳句写照。

瑞云美景吸引人的除了自然景致,还有很多历史人文景点:那些古老的建筑,精美的木雕,珍贵的文物。它们们是古寺历史的承载者和见证者,而它们也一直在静静的向人们诉说着这千年古刹的历史更替。

二、创建伊始

据清《福宁府志》(以下简称《府志》)、清《福鼎县志》(以下简称《县志》)、《瑞云寺历史诗文》(以下简称《历史诗文》)和《道由禅师重兴雏山瑞云禅寺碑记》(以下简称《重兴碑》)记载:瑞云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但都没有始建者的记录。现今能找到关于瑞云寺始建者资料的只有硖门秦阳村谢氏家族的宗谱。

据谢氏宗谱记载:谢氏五十七世有谢太万,字万真,唐咸通间(860~874)遭世乱,携家眷从原籍南京而入闽,首迁福州南台,后带家眷4人转迁福安穆阳,数载之后,又移长溪凤山瓜坪(即今福鼎硖门瑞云凤山岗脚下)。谢太万为谢氏迁居硖门的始祖。谢太万生有二子,长子谢天益(876—?),字明智。次子谢地利(881—?),字景明。长子天益平生“在家持斋”,后兄弟分居,弟地利即将瓜坪老房分给家兄做修行的寺院,自己携妻儿徙居凤城(今霞浦牙城)。到五代后晋时,此瓜坪老房即改为凤山瑞云寺。据年代上推断,这或许就是瑞云寺的始建情况。

三、宋元明三代无考

据《府志》《县志》《历史诗文》记载:瑞云寺在“宋宣和三年(1121)辛丑年由僧密印重修。”这是宋元明三代唯一的历史记录,故《重兴碑》云:“阅数朝碑碣断剥,其间兴替无考。”而宋元明三代存留的文物只有一口大石槽了。

石槽长3.75米,宽0.87米,高0.66米,今安置在探花府天井右边。槽身铭文阴刻“凫山境弟子陈隆捨,宣和辛丑五月日题,勾当僧永信,仲曦,维那道初,住持密印大师冲题。”宣和为北宋徽宗年号,宣和辛丑即公元1121年,这是瑞云寺现存最早且有确切年代记载的石刻文物,是瑞云寺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

在宋代尚有一则有关瑞云寺的逸闻不得不提,即朱熹题寺联之事。据《历史诗文》凤山瑞云寺山门联古事记载:“南宋朱晦翁(朱熹之号),闽之尤溪人。曾隐居武夷山,筑精舍读书其中,绍熙(南宋光宗年号1191~1194)中,晦翁游福鼎太姥山,路经瑞云寺,爱其山水秀丽,岗峦雄伟,乃题一联于寺山门,其联曰:

地辟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

门当三益友,苍松翠竹白梅花。

联极雅致工整,后来寺僧作为剃度僧人的法号字辈一直流传到现在”。此联是否真正出自朱熹之手,已无可考,只是民间世代相传。不过由瑞云寺发端的瑞云派系一直将此联做传宗之字号,由此派重视程度来看,此联定有其深远来历,可以断定非一般人所撰写。此亦可说明瑞云寺文化底蕴非常的深厚。

四、清末天成和尚的重兴

此后瑞云寺历史有较为清晰的史料文献记载的就到了清代,据《府志》《县志》记载:“瑞云寺在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历史诗文》中更详细写道:“清乾隆十四年乙巳僧行智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僧秀怀重建”。二次重建的规模已无从知晓,今只剩残缺的三块石条,一根刻有“大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字样,未知其用途。位于水尾的祖师墓碑上记载了瑞云寺几代僧人的名讳:“临济正宗第一代赞善果公和尚、第二代一珠明公和尚、第三代行智慧公大师、第四代广良纯公禅师墓。乾隆五十三年葭月吉旦。阳徒孙真慧;曾孙空海、空山、空尘;元孙觉圣、觉苑、觉岸、觉清;来孙性淑、性宗、性聪、性光、性宽、性容;晜孙本蔤、本洁、本立、本净、本现仝祀。”乾隆十四年由行智任住持,之后由广良禅师任住持,到乾隆五十三年,这两任住持都已经圆寂,这块墓碑上没有说明当时的住持是谁,从称呼上推测,少了徒弟一辈,或许立碑之人正是第四代广良纯公禅师的弟子当任瑞云寺住持。

另一块墓碑上刻“本寺登仕郎秀怀真公、前住持兴发苑公暨徒空有、空隐之墓,道光四年岁次甲申(1824)仲秋吉旦立”,这应该是秀怀禅师任住持期间为前任住持及自己所建的墓碑。据《历史诗文》记载:“清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僧秀怀重建”,秀怀至少在道光四年至道光十五年住持瑞云寺。

《重兴碑》记载:“咸丰三年(1853),大风倾殿宇,寺产尽散,积逋至千余缗,僧众远去,过者伤之”。正在这危急之时,有道由天成和尚出现重兴古寺。

依清代福鼎名士江本侃所撰《道由和尚仁寿塔志录》(以下简称《塔志录》)的记载:“和尚道由,名果就,字天成,鼎之广化人也。九龄随若翁礼重开禅师於象山,甚器之,祝发侍巾瓶。越二十载,禀戒鼓山,复受法于净空和尚,命掌书记,比归席象山数稔,旋迁棋盘及国华诸刹。洎咸丰八年(1858),都人士以有道行,延主寺。时寺剥蚀久矣,僧徒四散,遗业一空。师独慨然,逞身恢复重修殿宇,广赎斋田。不数年,百废俱举,徒日以众……相与建梵堂,装佛像,铸洪钟,严戒律,旧者新之,缺者补之,向为鼪鼯蛇虺之所穴,今则高台广榭焉;向为萧艾荆棘之所丛,今则禅床经案焉……知兹寺得以不坠而光大之者,皆师之力也”。

《重兴碑》更详细的记载了天成和尚恢复瑞云寺时所建殿堂名目:“师遂率徒众捐资,赎回被占之田,力加垦治,不数年遗产悉复,昉修大雄殿,杗桷一新。越同治四年(1865)增造弥勒龛、韦驮厅及两厢钟鼓楼,并於硖门增筑福田庄,于是尽复旧观,僧众云集。光绪辛巳岁复于寺东创准提阁、千秋堂两进,左右翼以祖祠、报恩堂,规模甚敞。乃以余储重葺象山祖庭,不忘始也。计经始迄今垂数十年,百废具举,费亦不赀,师之功顾伟哉。”

光绪十八年(1892),道由和尚老而退院,而后圆寂。光绪二十三年(1897),徒孙智水和尚为其建塔于寺之东,号为“道由和尚仁寿塔”,至今保存完好。

天成和尚可以说是瑞云寺的中兴祖师,他对瑞云寺的贡献除了重兴寺宇,还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以延续佛法法脉,他门下的弟子乃至徒孙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江本侃在《塔志录》中这样写道:“于时领监院而充首座者,长乐南乡碧嵩也,嗣监院而同力赞襄者则有樟岐碧岳、碧仪,其人者,类皆卓卓……徒孙石水、智水皆生有慧性,允绍祖席而振宗风,虽丱角圆顶,便能丕宣净业”。而从《瑞云寺宗谱》中更可以看出,福鼎瑞云法脉即是由天成和尚一人开演出来,而后由其徒碧嵩、碧岳、碧仪和徒孙石水、智水、如水发扬而遍及福鼎乃至神州大地。可以说天成道由和尚即是重兴瑞云寺的祖师,也是开演瑞云派的祖师。其功德贡献伟而不朽,所以至今瑞云宗系门徒每于朔望礼祖皆称名礼拜,以表感恩思慕之义。

五、民初智水和尚的光大

天成和尚诸多弟子中,以碧岳、碧嵩为首,瑞云寺后边的仁寿塔,墓碑上刻:“光绪二十三年清重兴瑞云道由大和尚首座月复嵩监院秀崧岳二禅师之寿塔”,将碧嵩、碧岳列于其师道由和尚之下,可见二人之地位。碧嵩门下后多传往霞浦,而碧岳门下以智水最为著名。

天成和尚诸多门人中,真正承担祖业并光大者属智水和尚。智老为近代福建高僧,其一生事迹见于《历史诗文》中《智水和尚传略》,是文为当代福鼎高僧青芝老和尚所撰,因芝老生前曾亲近过智老,故其所写的传记亦较详审,故节录如下:“智祖老人,号楞根,自称幻头。生清光绪丙子年(1876)七月初六日戌时,其母见老僧入室而诞生。刚周岁,有象山寺主持道由和尚见之曰:‘法器也’。其父闻之,遂送寺抚养。年五岁得瑞云寺秀崧老人剃度,七岁读书,十五岁于浙瓯锦屏山常宁寺依晓柔大律师受具足三坛大戒,遂研毗尼律学。十八岁任瑞云寺住持,二十岁游参诸山,得法于福州怡山长庆寺妙湛禅师。光绪三十年(1904),主怡山法席,旋归瑞云寺。民国纪元(1912),宁波天童寺寄禅大和尚创中华佛教总会,智老当时有写《佛陀救世精义》一书行世,见者乃称为至词,又写《华藏楼诗集》和《太姥钟诗集》,现失掉无从寻找。民国二年,值中央政府颁谕要启‘大雄普利胜会’,号召国内各省名山大寺高僧硕德参加。当时智老亦系代表之一,因上要各僧写一表文呈览,惟智老一文堪契上意,遂获魁选。由是名扬中外,引人崇敬。至法会圆满旋归时,上惠赐玉如意一把和频伽藏经一藏,乃一直珍存于瑞云寺华藏楼。现在藏经和如意都失于九年浩劫之中。智老于民国十七年(1928),承榕中董请后主怡山,本不思复任,以聘帖故至而固不可,遂默允任重振,以绍前徽,而作后辈,凡昔所来施者将次第施之,而兼任福建省佛教会长。民国二十六(1938)年丁丑夏,应鼓山圆瑛老法师弘传寺戒,请为教授。事毕而回微觉神疲。四月三十日夜突然发寒,五月初三日辰时端坐示寂,享世寿六十有二,僧腊六十稔。骨分二,一葬进怡山无量光塔,二进瑞云寺塔坟。又于佛历二千五百十七年癸丑即共和一九七三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其灵骨转葬管阳观世庵右边山麓。”

纵观智水和尚一生,堪称佛门中德才兼备之大德。故芝老于《智水法师传略》中云:“忆及圆瑛老法师抵怡山时,在两序大众前称智老之才之德之相,足堪为人世师表也!”正因为智水和尚之德高名响,使其祖庙瑞云寺得到空前的兴盛。据《历史诗文》记载:民国八年末,智水和尚在天成和尚修建的基础上又增建重葺净业堂、华藏楼、平等阁、福田精舍。此时寺院的兴盛已不仅仅只是这些有形的建筑与寺产,更多是由智水和尚道德和才学带来的佛法兴盛。寺庙建立的主旨就是为了弘扬佛法,没有了佛法内涵寺庙就是空洞的。此时的瑞云寺可以说是具足佛法,因为有高僧主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之谓也。

智水和尚不仅精通佛法,而且擅长诗词书法,写景抒情极具宋人风格,问寓禅意以吟咏。故当时名流文人骚客多喜与之交流对咏。今尚有智老之《凤山十六景》题咏诗和当时名流对咏诗存世,并收录于《历史诗文》一书中,是为瑞云寺珍贵的文化遗产。

民国二十六年,智水和尚圆寂之后,由笃山继任住持。笃山原任福州鼓山涌泉寺监院,由于寺务繁忙,无法两边兼顾,所以先后委任旻山、锡山、寿山为瑞云寺监院,寿山又转讬青芝代理寺务,青芝又转讬青林暂代。民国三十二年,勳丹、恒山、青岚等人与笃山发生矛盾,并扣押笃山、青芝,改选勳丹继任,并由此引发一场官司。《历史诗文》载: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僧笃山全部整修瑞云寺。从一份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中国佛教会福建省分会职员名册》上可以看到,笃山任分会常务理事,43岁,资历栏注明是“福州涌泉寺监院”;寿山任分会理事,40岁,资历栏注明是“瑞云寺住持”。可见民国三十二年的那场官司,是以笃山、寿山一方胜出。或许正是在这场官司之后,由寿山正式继任住持。福鼎昭明寺青芝老和尚正是笃山之弟子。

此外,智水门下之徒孙辈文山、书山等,弘法于福安,于民国时期影响甚大。

六、近代变革

佛法常云:“诸行无常,有生必死,崇高必堕,兴盛有衰”,此为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瑞云寺也一样,经民国的兴盛后,到文化大革命时,瑞云寺也同其它寺庙一样惨遭祸劫,僧众被逐,佛像被毁,经书法器亦荡然无存,千年古刹遭灭顶之灾。

待到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后,八一、八二两年,青芝老和尚连续上书县政府恳求开放,遂经选举由世行大师荷负重整祖业之重担。经过数年的努力,重建了大雄宝殿、净业堂、六角亭,其余依旧制重修,全然恢复旧观,乃尤胜于昔日面貌,千年古刹得以重光。

公元1990年庚午,僧界利重建石牌、斋堂、山门、围墙、祖师塔、水泥路、重铸洪钟,再塑佛像、玉佛、铜童子、宝鼎大香炉等。

公元2000年以来,寺院受台风破坏严重,在当代高僧界诠法师和当地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经历任住持努力,重修大雄殿、僧舍、观音殿等,使千年古刹重添清净庄严。

七、现状简介

瑞云寺经历的千年的变革、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历史的一个凝结点,更是几代人的辛苦血水的汇集处。今将寺庙主体建筑介绍如下。

寺庙的入口为山门,为1990年所建,高约十余米,水泥建筑,门额书“晋代古刹”四大字,门联书“见山门宝刹重光新景象;入觉地禅林复现老宗风”。

寺庙的核心建筑是大雄宝殿。现大殿落成于2006年,为木质抬梁构式,颇具唐宋庄重之美。总体占地约448平方米。殿中供黄花梨木雕大佛一尊,全高约十五米,佛像左边殿角尚供有泥塑伽蓝菩萨一尊。殿中钟鼓各一,法器若干,为僧众早晚礼诵的地方。

大殿西边为净业堂,面积约245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分上下二层,下层中间为祖师殿,供智祖塑像一尊。两边墙由青芝老和尚墨书《凤山十六景诗》及《智祖略传》,笔势苍劲,如虬龙、如苍松,乃书法之上品。净业堂上层为念佛堂,中供西方三圣像,为僧众念佛共修的场所。

大殿东边为“探花府”,此即是天成老和尚所建之千秋堂,后智老居之,因智老之才华时人赞为“探花才”,故千秋堂雅号“探花府”。是瑞云寺保留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全楼为木质府第构建,占地约715平方米,由阁楼、厢房、天井、正堂四部分组成。正门悬“瑞云寺”三字牌匾,门壁上有泥塑小人若干,颇具艺术情调。天井中间置古石刻文物若干。正厅供玉佛一尊,佛像两侧对联:“地辟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门当三益友,苍松翠竹白梅花”。承尘上有诸多木雕,或人物、或龙形、或树木,都精细非常,是清代福鼎民间木雕的代表。整个探花府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故1989年1月被授牌为“福鼎县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最东的建筑为僧舍,乃2009年所建,占地约500平方米,为水泥结构,分三层,第三层为图书馆,一二两层为宿舍,供僧人居士住宿。

寺中尚有一处观音阁,位于探花府后山上。全体为木质抬梁构建,今尚未完功。阁中横卧一段珍贵的千年红豆杉,长约十米,拟雕刻观世音菩萨圣像,今尚在设计中,若雕刻圆满那将是全国之最。

以上即为现今瑞云寺之主体建筑。寺中尚有百年银杏、百年铁树各一,百年罗汉松三株都非常珍贵。另有鱼池、龟池二所,半壁土墙,皆为寺庙增添景致与古意。

八、瑞云寺之祖庭地位

瑞云寺为千年古刹已不待言,而其更重要的地位是福鼎瑞云派之祖庭。瑞云寺乃佛教禅宗临济宗在福鼎的发祥地,由瑞云寺发端的瑞云一系法脉,迄今已流传至闽东及浙南之苍南、平阳等地,影响遍及海内外。

据界诠法师所撰《瑞云宗谱》记载:“瑞云一系,远承普陀山碧峰性金禅师,近由宁德支提系传演而来,于象山寺、瑞云寺开化敷演。数百年来,已传至浙、闽数地,高僧辈出,后生俊杰遍及神州大地远弘海外。”此中可看出瑞云派系为临济宗宁德支提系的一分支,而此支之所以名为瑞云派有二原因,此二因也是瑞云寺为其祖庭的依据。

第一是瑞云派系门人取名号所依是朱熹为瑞云寺所题的门联,即所谓“地辟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门当三益友,苍松翠竹白梅花。”据《瑞云宗谱》所载法脉传承一览表所示,其开首为地仓老和尚,此或许即是瑞云派之初传,即率先依朱熹门联取字号的祖师,但因年代久远其生平事迹已经不可考。

第二即天成老和尚的开演,瑞云一系真正被开演光大的当属天成和尚。天成和尚住持重兴瑞云寺时,由道德的感召门下学人皆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而据《瑞云宗谱》法脉一览表可见,福鼎、霞浦两地的瑞云派其传承渊源皆出至天成和尚一人,由天成和尚传于碧嵩、碧岳、碧仪,后又由徒孙石水、智水、如水三人光大,开演法系遍于浙闽等地,故瑞云寺为天下瑞云宗派门人之祖庭,当之无愧也。

附:瑞云寺简介(下文为网站文章下载)

瑞云寺位于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瑞云村。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宋宣和三年(1121)重修,清末扩建。1986年重建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坐北朝南,占地3500平方米,内有清光绪十九年(1893)“道由禅师重兴钨山瑞云禅寺碑记”1块,青石质,高1.72米,宽0.69米,狮子纹座高0.55米。千年铁树、百年银杏各1株,保存完好。1919年高僧智水法师重建。1989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云寺,为太姥山六大游览区之一,历代迭有修葺。寺院布局结构为园林式,打破了中轴线对称常规。有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梅亭、葫芦阁、赏花楼、观鱼台、半月湖、荷花池等,布局精巧。院中长廊相接,长达五十余米,游人在院内有空灵、深幽之感。建筑物的斗拱、梁栋精雕细刻,有人物、飞禽、走兽、花卉等,造形生动,花窗图案结构精美,体现出南方建筑精巧的艺术风格。寺中尚存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的石斛一个,《重修雏山瑞云寺碑记》等。寺有感触树一株,入手一触,所有树叶都会颤动,蔚为奇观。寺后有银杏、千年苏铁等名贵树木。周围有平岗松涛、寿塔眠云、葫芦沽酒、钟楼啸月、梅亭放鹤、花开掏泉、月湖垂钓、层峦烟云等十六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畲族歌会(牛歇节歌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云聚于此进行盘歌、跳舞等活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3553.html

更多阅读

太姥山在哪里?太姥山旅游攻略之交通指南 福鼎太姥山旅游攻略

太姥山在哪里?太姥山位于福建东部的福鼎市秦屿镇。从北京到太姥山,可以直飞温州或福州。太姥山在哪里?——航班指南:乘飞机来的游客,一般到福州或者温州转车:到福州后,1、前往华威长途汽车站(南方建材市场对面)乘福鼎班车,约每小时一班,3小时

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瑞鹤仙席位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霾。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

声明:《千年祖庭福鼎瑞云寺简介 相爱穿梭千年简介》为网友最好有梦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