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瓦尔登湖畔》&《瓦尔登湖读后感》

美文欣赏(转贴自网络 )

( 网络图片)《瓦尔登湖畔》文/萧淑贞From《读者》

  常常看不明白,国际社会解决金融危机,要刺激消费,提振消费者信心;国内解决经济问题,也是要拉动内需,鼓励人民去消费,去消耗。于是,电视里,报纸上,各国政要们纷纷祭出解决经济危机的“高招”,但不外乎就是刺激消费,不是让本国人民消费,就是出口增长,让其他国家的人帮着一起消费;城市的消费能力接近饱和,就上山下乡,挖掘农民兄弟的钱包。

  因为听到太多类似的语句,就产生了看似愚蠢但却直截了当的疑问:难道消费就是发展?消耗就是进步?

  政治家、经济学家们的理论和做法总是有道理的。在那些长长的生产线上,有国家的GDP,有经济体量,有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悬挂着太多家庭嗷嗷待哺的生计,等等,工业化已将人类绑架到了一辆无法停止的战车上,没有退路。但是,为什么人类非得逼着自己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加大消耗,才能解决问题,才认为是“发展”呢?

 ( 一)

  在“现代”生活里,电视和银行成为人们共同的生活元素。

  无论多么原始,无论多么现代;无论多么粗鄙,无论多么奢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人类的基本需要无非还是衣食住行。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沿着这些方向和内容,不断发展,达到极致,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在这些方面的欲望。而人类总是善于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合法化,为自己的行为找到正当的理由,“现代化”就是这样的颂词,而电视就是“现代性”的集大成的总结与传播者,现代生活的价值观在电视节目中得到了精彩的诠释和展示,它在人们“现代化”的生活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视觉和感官上缩短了人们之间的鸿沟、人们生活的差距,也为人们描述、提供了一个美好生活的统一模式:别墅豪宅、旅游、奢侈品,各种诱惑人们向往、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总之,电视描绘、满足了人们对于衣食住行游几大基本需求的所有期望,为人们树立了生活的标准和方向。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个体生活,都受到来自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向不同方向的拉扯:一面是简单、节约、朴素的绿色生活;另一面是消费、奢华、物欲,无边的欲望与需求。

  人活着,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够吗?

 ( 二)

  人们活着,到底需要多少物质?有多少才算够?为了探究回答这个问题,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了两年两个月,证明人能够过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写下了著名的《瓦尔登湖》。

  物质需求的基本底线因人而异,也因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异。年轻时,正是奋进拼搏的时候。有人说,晚上的时候想得开,第二天早上就想不开了。晚上把职位、作为、成就等看得很开,但早上一起来,加入汹涌的人群,昨晚想的就全都作废了。

  “年轻的时候,想不开;年老的时候,想得开”,说得岂止是雄心勃勃对于成就、成功的渴望。年轻的时候,幻想住别墅,买好车,过上电视给人们展现、描绘的现代生活。中年后,在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满足后发现,人活着,其实并不需要太多。

  很多人收到过类似的邮件和信息:国际奢侈品牌秋冬新款特卖惠……刷某某信用卡更享折上折,单笔消费满3000元及以上更有丰厚代金券赠送。年轻的我,收到这样的短信后,无限向往,感叹与奢华无缘,进到商场就自卑;已届中年的我,收到这样的短信,笑一笑,银行总归是这样的;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人总要以物质的满足、炫富为目标;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也都禁不起这样的诱惑。

  但是,我现在不必这样,可以不必这样,还能够过自己认为还算舒服的生活,也不一定不快乐,不幸福。相反,奢华的人倒还真不一定就快乐幸福。因为,为了与奢华匹配,还有更多的条件需要满足。越多的钱,越多的依赖,越多的附着,越多的不自由。

 ( 三)

  人类社会脱离不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再现代,再奢华,也跳不脱这个范围。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在满足人类的这些欲望中发展的,“现代”的意义就在于人类衣食住行游的欲望获得了较大限度的满足。

  但“现代性”对于人类是沉重的负累,除了大量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还有无处不在的“成功”、“指标”、“效益”,奢华也是现代人给自己构筑的藩篱,在其中挣扎得越深,被捆绑得越紧。欲望成为人类和文明发展的基石,但也给人类自己和地球带来束缚和灾难。

  物质享受和精神自由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敌对矛盾,但也决不是呈正比的关系。很多时候,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过度的物质化,使人们在追寻生活本质的道路上不断迷失。经过繁华的淬炼,人们在年老的时候明白,简单就是自由,是自己能够给自己的一种自由。相比于功名利禄,简单生活对于生命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代表一种自由。越是在现代生活的奢华和繁复中浸染,人越想回归简单和朴素。

  古今中外,人类对于物质追求的反思和批判几乎与文明的发展同步,很多时候,甩掉社会发展积淀的包袱,消解“现代”的负累,获得关于文明和生命的智慧,我们还需要在古人那里探寻。只是我们往往用一句轻描淡写的“落后的历史观”,就心安理得地为自己“现代”的做法扫清了“理论”障碍,找到了正当的理由。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追溯私有制的起源说,“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呼吸自由和宁静的空气,只愿过闲散的生活,即使是斯多葛派的淡泊、恬静也比不上他对身外事物的淡漠”。在古代物质还没有极大丰富的时候,老子已经提醒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他告诫人们的其实是欲望会降解、削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物质享受不仅会消解、腐蚀德行、生命的意义,最后也锈蚀磨钝了人们对于生命和生活本质的感觉。

  跳出对于欲望的原始满足,与时下的生活标杆如电视、银行的诱惑保持一定的距离,活出高于生活的一种境界,是现代的生活智慧。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倡导人们过朴素、简单的生活,不以“刺激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不以奢华作为“身份”的象征,不以“消费”成为社会的风尚。

  原始的,也可能是时尚的;民俗的,也可能是现代的。这个菜篮子不是高档工艺品,是杨丽萍的母亲在田间劳作时用的工具。“我从去年就开始提这个菜篮子了,当时我在地里看到我母亲在用它盛摘下来的菜,非常喜欢,有味道,我就问她要了,转眼间提了都一年多了,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是不是很舒服很好看?”至于篮子里琳琅满目都装着什么东西,杨丽萍透露,什么都有:药包、排练用的哨子、钱包、iPad、稿纸……

  为避免意识形态的帽子,不说奢侈品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但说是工业化的结果,还是没错的。追寻原始的本真才是人类的回归之路,现代性和工业化才不会成为一条不归路。

  可能吗?瓦尔登湖畔的生活。

  如此,这样的生活就不是可能与否,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而让个人明白,似乎比让一个国家和全世界明白,容易一些。

  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也可过简朴生活。

* * * * * *

转贴: From百度知道

《瓦尔登湖读后感》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美文欣赏:《瓦尔登湖畔》&《瓦尔登湖读后感》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 随笔:欣赏过这两篇有关《瓦尔登湖》的文章,有了读读这本书的想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4034.html

更多阅读

诗歌欣赏: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诗歌欣赏: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偶然读到泰戈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首诗,觉得很感动。此诗收录在泰戈尔的《飞鸟集》的英文和印度文集中。 不过中文译文也非常优美了,令人印象深刻。泰戈尔的诗歌韵味无穷,往往以简练和精致

声明:《美文欣赏:《瓦尔登湖畔》&《瓦尔登湖读后感》》为网友清酒烈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