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的常见种类及危害 毒品的种类及危害

西方并没有“毒品(narcoticdrugs)”一词,习惯上将“毒品”的使用称为药物滥用(Drug Abuse) 或药品娱乐性使用(Drugs forrecreational use) 。通常是为了产生身体或心理上的娱乐目的,而非用来作生理或心理治疗之用,因此西方称之为娱乐性药物(Recreationaldrug) 。因滥用这类药品有戕害身心健康之虞,所以中文称之为“毒品”。毒品通常具有成瘾性,人在吸食毒品之后除了产生幻觉及可能会造成行为异常外,过量摄入毒品将造成死亡。各国对使用毒品均制定相关法律进行严格管制。

联合国麻醉药品委员会(Commission on NarcoticDrugs、CND)将毒品分为六大类:

1、吗啡(MORPHINE)型药物,包括鸦片(opium)、吗啡(MORPHINE)、可卡因(Cocaine)、海洛因(HEROIN)和罂粟(Papaver somniferum)植物等最危险的毒品;

2、可卡因(Cocaine)和可卡叶(COCA LEAF);

3、大麻(CANNABIS);

4、苯丙胺(Amphetamine、安非他明)等人工合成兴奋剂(SyntheticCathinones);

5、安眠镇静剂(Hypnotics and Sedatives),包括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drugs)和安眠酮(methaqualone);

6、精神药物(PSYCHOTROPIC SURSTANCES),即安定类药物(Antipsychoticdrugs)。

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毒品分为八大类:

吗啡(MORPHINE)类、巴比妥(barbiturate)类、酒精(乙醇、Ethanol)类、可卡因(Cocaine)类、印度大麻(Cannabisindica)类、苯丙胺(Amphetamine、安非他明)类、柯特(KHAT、Catha Edulis)类和致幻剂(HALLUCINOGENS)类。

国际上对毒品的排列分十个号:

主要是鸦片、海洛因、大麻、可卡因、安非他明、致幻剂等十类,其中海洛因占据第三、四号,即三号毒品和四号毒品,即通常在世界上被人们普遍习惯称的“三号海洛因”、“四号海洛因”。

由于这样的习惯叫法使人们误以为还有一号、二号海洛因,而一号、二号海洛因实际是吗啡(盐基物)或吗啡类。

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毒品:

一、鸦片类毒品

考古学认为罂粟(Papaversomniferum)是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地中海东海岸的群山中游历时偶然发现的。

古埃及人把罂粟称为“神花”,曾把它当作治疗婴儿夜哭症的灵药。

古希腊人为了表示对罂粟的赞美,让执掌农业的司谷女神手拿一枝罂粟花。

5000多年前的苏美尔人曾虔诚地把它称为“快乐植物”,认为是神灵的赐予。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和罗马的书籍中就出现了对鸦片的详细描述。

大诗人荷马称它为“忘忧草”,维吉尔称它为“催眠药”,有的奴隶主还种植了一些罂粟,当然只是为了欣赏它美丽的花朵。

罂粟原产于地中海东部山区、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印度、埃及、伊朗、土耳其等地,公元7世纪时由波斯地区传入中国。

因罂粟拥有制作毒品的危险性,却又有制作药物及生产罂粟籽的价值,故在世界很多国家被规范化地种植。

全世界最大的罂粟花产地为阿富汗,全球75%的毒品源自阿富汗地区的罂粟产地。

现在以印度与土耳其为两大主要产地;亚洲方面,以中国、泰国、缅甸边境的金三角为主要非法种植地区。

“金三角”位于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处,其大部分位于缅甸掸邦东部。

1852年,大英帝国发动了第二次英缅战争,占领下缅甸,他们很快发现缅北山区适合种植鸦片,于是,英国殖民者在“金三角”强迫当地的土著人种植罂粟,提炼鸦片,然后把它销往别的地方。

今天,“金三角”已成了全世界声讨的焦点。

那些无处不在的贩毒集团,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一个集团投降了,又一个集团顶上来。

在阳光灿烂的金三角,罂粟花还在怒放,古柯叶仍在摇曳,从“快乐植物”到“魔鬼之花”的嬗变,是罂粟花的不幸还是人类的悲剧?

鸦片(opium)

俗称“阿片”、“大烟”、“烟土”、“阿片烟”、“阿芙蓉”等。

鸦片系草本类植物罂粟未成熟的果实用刀割后流出的汁液,经风干后浓缩加工处理而成的褐色膏状物。

这就是生鸦片。生鸦片经加热煎制便成熟鸦片,是一种棕色的粘稠液体,俗称烟膏。

鸦片是一种初级毒品。

生鸦片可直接加工成吗啡。

鸦片主要含有鸦片生物碱,已知的有25种以上,生物碱中被取缔为麻醉药的生物碱为吗啡(Morphine4~20%)、可待因(Codeine0.4~1.0%)、蒂巴因(Thebaine0.4~9.0%);不为麻醉品的生物碱为:那可汀(Narcotine2~10%)、罂粟碱(Papaverine0.4~1.0%)、那碎因(Narceine0.2~0.5%)。

罂粟成熟蒴果的外壳,含少量吗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蒂巴因(Thebaine)、那可汀(Narcotine)、罂粟壳碱(Narcotoline)和罂粟碱(Papaverine);另含多糖约2.4%,水解可得乳糖10%、阿拉伯糖6%、木糖6%、鼠李糖4%、乳糖醛酸(Galacturonicacid)60%、4-0-甲基葡萄糖醛酸(4-0-Methylglucuronicacid)4%、微量岩藻糖(Fucose)、2-0-甲基岩藻糖(2-0-Methylfucose)、2-0-甲基木糖(2-0-Methylxylose)及葡萄糖醛酸(G-tucuronicacid)、景天庚糖(Sedoheptulose)、D-甘露庚酮糖(D-Mannoheptulose)、D-甘油基-D-甘露辛酮糖(D-Glycero-D-Mannooctulose)、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赤藓醇(Erythritol)。

果壳(即罂粟壳)性微寒,味酸涩,有小毒,含低量吗啡等生物碱。有敛肺、涩肠、止痛的作用。用于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

本品易成瘾,不宜常服。

目前国内外出现的鸦片制品有:

1、生鸦片(RAW OPIUM)

罂粟为一年生植物,植株高1米到5米,花为蓝紫色或白色,叶子为银绿色,分裂或有锯齿。罂粟花落后,在顶端结成椭圆型的果实──罂粟果。

将未成熟的罂粟果割开,渗出的乳白色果汁暴露于空气后干燥凝结,与空气接触变得很稠并变成棕色或近黑色,这就是生鸦片。它有一种很浓的特殊气味,新鲜时稍有弹性,与空气接触时间长则变成硬块。

2、精制鸦片(PREPARED OPIUM)

精制鸦片称禅社,即经过加工便于吸食的鸦片,将生鸦片和水混合后加热,过滤以除去罂粟叶之类的杂质,将滤液进一步加热,使水分蒸发至所需浓度即可,它呈深褐色,新鲜时似软沥青或蜜糖,在空气中则凝固,亦有似雪茄烟的条状物,呈淡黑棕色或金色,且略有小气泡,致死量2~5克。

3、鸦片渣(ORIUMDROSS)

经吸食后未燃尽的精制鸦片的残渣,呈小珠状或粉末状,鸦片渣可与生鸦片一起加水制成精制鸦片。

4、鸦片液(LOQUID OPIUM)、鸦片酊(TINC TUREOFOPIUM)、鸦片粉(POW-DEREDOPIUM)、鸦片制剂(OPIATE)、合成鸦片制剂。

鸦片液、鸦片酊、鸦片粉为合法生产的鸦片制品,如舐膏剂、糖浆、锭剂等按药品或专有名称称为“鸦片舐膏剂”或“糖浆”,鸦片制剂含鸦片或鸦片衍生物的药品;合成鸦片制剂包括如美沙酮、度冷丁之类的化合物,亦称为“合成鸦片制剂——美沙酮”。

美沙酮(Methadone)

又作美散痛,也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麻醉药品。

1937年由德国人发明,原来的用途是作为止痛药吗啡的代替品,美沙酮是强效阿片类药物。与其他阿片类产生交叉依赖性和耐受性,可替代任何一种阿片类药物。

因为美沙酮有跟吗啡一样的功效,但其高脂溶性使它可以留在人体内长达24小时,更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楚。

其盐酸盐为无色或白色的结晶形粉末,无嗅、味苦,溶解于水,常见剂型为胶囊,口服使用。

美沙酮在临床上用作镇痛麻醉剂,止痛效果略强于吗啡,毒性、副作用较小,成瘾性也比吗啡小。

由于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降低50%所需要的时间)长,本身戒断症状程度较轻,这使美沙酮成为对阿片类成瘾进行替代、脱毒治疗的根据。

与其他戒毒药的比较,美沙酮具有对戒断症状控制疗效显著,脱毒治疗成功率高;可以口服,一次用药可产生24小时的临床效应;用药安全,无严重的副作用。

美沙酮已成为最常用的脱毒治疗药物。

目前,美沙酮替代递减法是阿片类成瘾的常规戒毒方法之一。

1960年在美国研究发现该药能控制海洛因的戒断症状,开始用于戒毒治疗,用以治疗有使用海洛英习惯的毒品使用者。

30 年来,成为欧美西方国家主要戒毒药物。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地区实施美沙酮治疗计划,取得满意的效果,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是亚洲地区较好的戒毒模式。

1993年我国卫生部颁布《阿片类成瘾常用戒毒疗法的指导原则》,首选美沙酮进行戒毒(脱毒)治疗。

近年来,在我国沿海地区已多次出现非法服用美沙酮的吸毒者,特别是一些原来吸食、注射海洛因或度冷丁的人,一旦中断药物供应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便会服用美沙酮替代。

口服美沙酮可维持药效24小时以上,但由于它的作用比海洛因弱,故只要能重新获得海洛因,这些吸毒者又会转而复吸海洛因。

5、吗啡(MORPHINE)

吗啡(MORPHINE)于1806年由德国化学家泽尔蒂纳(Sertüner)分离,是阿片类中最主要的生物碱,含量约为10%。

用于剧烈疼痛,也用于麻醉前给药,使用后会产生欣快感,常用成瘾。吗啡是一种烈性毒品,0.25g为成人致死量,儿童0.001g即可致死,尸体中的吗啡可长久不变。

吗啡是从鸦片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在非法毒品交易中常遇到的是粗制吗啡、吗啡碱、吗啡的硫酸盐或盐酸盐,还发现有压缩成块状、粉末状及片状的吗啡,无色、味苦、结晶状、微溶于水,易溶于(9:1)的氯仿:乙醇溶液中,其盐能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或难溶于乙醚、氯仿,吗啡的分子中因含有酚基,故可溶于强碱。

6、粗制吗啡

所发现的粗制吗啡有压缩成块状或粉末状的,体积约为5×10×15立方厘米,重量为1200~1500克,颜色有米色和深褐色,每块所含的盐酸吗啡为70~90%;粉末状粗制吗啡是白色或浅褐色细粒状物,在东南亚某些地区亦称为“1号海洛因”。

7、吗啡碱(MORPHINE BASE)

直接从鸦片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生物碱,有时有鸦片的特殊气味,形似细咖啡粒,吗啡碱中吗啡的一般含量为60~70%。

8、吗啡片(MORPHINE TABLETS)

合法生产的含硫酸吗啡或盐酸吗啡的药片,但常被转为非法买卖,药片很小,呈米色或浅黄色,合法生产的吗啡制品如舐膏剂、糖浆、锭剂等按药品或专有名称称为“鸦片舐膏剂”或“糖浆”。

丁丙诺啡(Buprenornhine)

又名布诺啡、Buprenox、M6029、沙菲片。丁丙诺啡是一种兼具有阿片受体激动和拮抗活性的药物,它是一种高亲脂性药物,注射或舌下含化起效都比较快,低剂量能显示阿片受体的激动活性,高剂量则出现阿片受体拮抗作用。

丁丙诺啡有针剂和片剂,主要作用是镇痛,镇痛作用强于哌替啶,起效慢,持续时间长。

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但临床未见严重呼吸抑制发生。

能暂时缓解吸毒者在毒瘾发作时的症状,许多国家和我国许多地方也都使用丁丙诺啡来对海洛因成瘾者进行短期与早期脱毒替代治疗。

但由于它极易形成依赖的特性,因此,各国对它使用情况的控制也极为严格,属于国家管制的二类精神药品。

吸食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晕厥、呼吸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药物依赖性近似吗啡。

9、可待因(Codeine)

又叫甲基吗啡,和吗啡共存于鸦片中,现多由吗啡的酚基甲基化而成,性质与吗啡相似,熔点155℃,成人致死量0.3克,其镇痛作用仅相当于吗啡的七分之一左右,以片剂、胶囊和液体方式在市场上出现。

止咳水(Cough syrup)

通常含有可待因(Codeine)麻黄碱(Ephedrine、EPH、麻黄素)等成分,服用后会出现昏昏欲睡、便秘、恶心、情绪不稳定、睡眠失调等症状,大量服用能抑制呼吸,长期服用可形成心理依赖,戒断症状类似海洛因毒品。吸食者往往最终转吸海洛因,才能满足毒瘾。过量滥用,可导致抽筋、神智失常、中毒性精神病、昏迷、心跳停止及呼吸停顿引致窒息死亡。购买处方药一定要有医生开具的处方。但一些不良商家为了牟取私利,公然出售联邦止咳露、新泰洛其等止咳处方药,甚至还明目张胆地摆上了副食品商店的货架。许多孩子因为随便将该药当饮料服用,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更有一些孩子从饮止咳水开始而沦入毒品陷阱。

10、海洛因碱(HEROIN BASE)

盐酸二乙酰吗啡,是吗啡的半合成品,1874年由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人工合成,其来源于鸦片,是鸦片经特殊化学处理后所得的产物。

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898年拜耳(BAYER)药物化学公司将海洛因作为戒断药批量生产,用其治疗吗啡成瘾,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其成瘾性比吗啡更强,药效与毒性为吗啡的3-5倍,海洛因的合成反而成为危害人类的“白色瘟疫”。

海洛因碱是加工过的海洛因,毒品市场上的海洛因有多种形状,是带有白色、米色、褐色、黑色等色泽的粉末、粒状或凝聚状物品,多数为白色结晶粉末,极纯的海洛因俗称“白粉”。

不含其它添加物,也不含“3号海洛因”中的稀释剂,如咖啡因、士的宁、喹啉和东莨菪碱。

由于海洛因成瘾最快,毒性最烈,曾被称为“世界毒品之王”,一般持续吸食海洛因的人只能活7一8年。在东南亚某些地区有时称之为“二号海洛因”。

11、三号海洛因(NO.3 HEROIN)

“三号海洛因”中二乙酰吗啡的含量一般25~45%(指二乙酰吗啡、单乙酰吗啡、乙酰可待因等的总量),但也有超过此范围量的,咖啡因的含量为30~60%,还可能含有少量其它物质如土地宁、喹啉和东莨菪碱。

不同地区产的“三号海洛因”别名不同,如“香港石”、“棕色糖”及“白龙珠”等。

“三号海洛因”一般呈颗粒状,亦有呈粉末状的,颜色从浅棕色到深灰色均有,虽然在制备过程中有时加入巴比妥,但咖啡因是主要的稀释剂。

12、四号海洛因(NO.4 HEROIN)

白色或米色细粉末,其二乙酰吗啡的浓度达98%,由于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过提炼,因此,通常只含有少量杂质,但在零售给吸食者时,常常掺入大量类似乳酸盐类物质将此种海洛因稀释。

四号海洛因与三号海洛因的区别,是在盐酸吗啡经乙酰化后,不对二乙酰吗啡进行稀释,而直接对二乙酰吗啡进行提炼,然后经过沉淀,予以干燥。

目前国际上对海洛因的鉴定一般只定性不定号,含量超过80%以上的确认为四号海洛因。

因此,一般只认定是海洛因,而不认定是多少号海洛因。

13、棕色海洛因(BROWN HEROIN)

在生产过程中未经提纯的海洛因,呈棕色。

一般为硬块,常有一种很强的醋酸味,当所查获的毒品是海洛因,但又不属于以上提及的类型时,则简称为“海洛因”,若知道其生产国或地区,则按国家和地区分类,例如“墨西哥海洛因”、“中东海洛因”、“伊朗海洛因”等,若含有大量的稀释剂时,这种毒品有时称之为“streetlevelheroin”。

二、大麻类毒品

大麻及其衍生物

大麻(Cannabissativa),又称寻常大麻、大麻草、线麻、白麻,中国古称汉麻、火麻、枲、苴,是荨麻目(Rosales)大麻科(Cannabaceae)大麻属(Cannabis)草本物物,特指雌性植物经干燥的花和毛状体。

大麻是一种粗大、直立、芳香的一年生雌雄异株的灌木。

大麻原产于中亚,在北温带地区种植较为广泛。

大麻是地球上大部分温带和热带地区都能生长的一种强韧、耐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然而大多数大麻,都没有任何有毒成分。

通常所说的可制造毒品的大麻,是指印度大麻(Cannabisindica)中一种较矮小多分枝的变种。

1785年,让-巴蒂斯特·拉马克根据在印度收集到的大麻标本,发表他发现了另一个大麻属品种,命名为印度大麻(Cannabisindica),印度大麻源自于兴都库什山脉。

人类吸食大麻的历史长达千余年,20世纪在毒品和宗教方面的使用有增加倾向。

大麻是当今世界上最廉价、最普及的毒品。

人类吸食大麻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历史上使用大麻的以古代印度最为著名。

大麻在梵文里称为ganjika,印度传说中的毁灭之神湿婆教信徒要崇拜这种植物。

古代《吠陀经》里传说的神圣致幻药物soma有时也和大麻有关。

古代世界的色雷斯人的巫师(kapnobatai,意为云上行者)通过燃烧大麻的花来达到灵魂出窍状态,人们猜测源于色雷斯的狄俄倪索斯狂欢仪式中也使用了吸食大麻。

大麻有在宗教、灵学的悠久应用历史。

特别是在印度,几个世纪来为游荡的圣人们所使用。

在使用大麻方面更有名的是牙买加的拉斯特法理教(Rastafari)。

另有历史学家怀疑:古代犹太人、早期基督徒、早期穆斯林苏菲派都使用过大麻。

另外有一个武士宗教派别“Hashshashin”其名来自大麻树脂(Hashish)。

除此以外另有很多人使用大麻是出于与具体宗教无关的灵学需要。

这类使用在全球很多地方是被禁止的精神;但越禁止越有人用。大麻里含有大麻酚、大麻二酚和四氢大麻酚等数种生物碱。

科学家从大麻的树脂中提取了400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种叫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THC),是服用大麻后产生致幻作用的主要成份。

THC在吸食或口服后有精神和生理的活性作用,通过中枢性受体CB1和末梢性受体CB2发挥作用。

Anandamide、2-AG和noladin ether作为内源性大麻生物碱(endogenouscannabinoids)已被分离出来。

这些内源性生物碱与THC作用于同一受体,因此其生理作用与THC相同,在体内参与调节镇痛、食欲、胃肠道蠕动、体温、血压、生殖功能等。

当人吸食大麻时,THC 过度刺激大麻受体,破坏内源性大麻生物碱对生理功能的正常控制。

大麻服用后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欣快感,并引起倦睡。大剂量服用可出现幻视、焦虑、抑郁、情绪突变、妄想狂样的反应。

大麻主要是在心理上而不是在生理上引起成瘾。

长期使用者在停止使用2-4周可消除其影响,而不会象停止服用鸦片那样出现生理症状。

长期吸食会导致受体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戒断症状的产生。

四氢大麻酚的含量越多,烈性成分越强,毒品的劲头就越大。

2006年12月10日,英国慈善团体YoungMinds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经常吸食大麻的年轻人罹患精神病的机率,是不抽大麻的年轻人的两倍。

这有一些对于长期使用大麻对于人类影响的决定性科学证据。

大麻的衍生物主要是大麻脂和大麻油。

医学上,大麻经常被用来辅助某些晚期绝症(癌症、艾滋病)的治疗,用来增进食欲、减轻疼痛,可用来缓解青光眼和癫痫、偏头痛等神经症状,以及两极情绪不稳,可以减轻化疗病人的恶心症状。

虽然医用大麻在政治方面尚有争议,医生们经常非正式地向病人推荐使用。

一类人工合成的大麻有效成分THC(称为Dronabinol或Marinol)在很多国家是公开的处方药。

THC还有减少动脉阻塞的效用。

一种用大麻提取物制造的舌下喷剂Sativex在加拿大被获准用来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并可以作为处方药合法进口到英国和西班牙。

几千年前,传统的草药医师用大麻治疗各种疾病,从耳痛到关节炎到惊厥。

步入21世纪以来,有关大麻对范围广泛疾病,包括青光眼、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多发性硬化症(MS)、爱滋病引起的消瘦症等等的效益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尤其是病人和和管理部门。

MS病人在使医用大麻合法化方面站在最前面。

约有90%用过大麻的MS病人报告它能缓解痉挛、强直和疼痛。

如果进一步的研究支持这种说法,则世界各国政府在使医用大麻合法化方面受到的压力会增加。

当然,无论是医生还是法规管理部门更愿意看到使用的是含单一有效成分的常规剂型。

大麻样物质受体也影响大脑功能,包括伤害感受(疼痛应答)、运动控制、记忆、神经内分泌调节和正常大脑发展。所以,大麻可能作为一种康复药也是不足为奇的。

美国目前有11个州允许为了医疗目的拥有和使用大麻。然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Gonzales v.Raich一案的判决中,认为《联邦列管物质法案》中包括大麻是符合宪法的,因而非医疗研究人员占有大麻产品属于违反联邦法律。

以前的United States v. Oakland Cannabis BuyersCooperative判决也是一样,法庭以8-0认定医用大麻不能算作特例,违反1类管制药品的规定这两个决定导致联邦法律和各州法律的不一致。

1、大麻(CANNABIS)

从大麻植物中得到的不同药物的总称,在大麻中主要起精神活性作用的是四氢大麻酚(THC),其含量取决于大麻植物生长的地区及其长势,同时也取决于所制成毒品的类型。

国际上,通常将大麻制成的毒品分为三种,把用大麻原植物的茎、叶、花、籽等筛选、揉搓、挤压、凉干制成的粗制毒品称为大麻草或大麻烟;把从大麻植物中提取的分泌物(浓缩树脂)制成的毒品称之为大麻脂;把从捣碎绞烂成浆的大麻植物中压榨、提炼的浓状液称作大麻油。

在这三种大麻毒品中,四氢大麻酚的平均含量分别为:大麻草5%左右,大麻脂5~22%、大麻油20~60%。

其效力,大麻脂比大麻草高8~10倍,大麻油的效力又比大麻脂高30~40倍。

2、草本植物大麻(HERBAL CANNABIS)

亦称Daconha、bhang、Ganju、Kil、Takrouri和Marihuana,草本植物大麻由大麻植物获得,将大麻植物叶子、花顶部晒干,压成砖块状或搓成枝条状,颜色呈淡绿色或棕色,类似干烟丝,四氢大麻酚含量为0.25~8%;

3、大麻树脂(CANNABISRESIN)

将大麻植物花顶部的树脂分泌物晒干或烧烤干,然后压成粉末状或与蜡混合制成硬厚片状,也称为haxhish和charas,亦有粉末状的,其颜色有浅棕色、绿色、深棕色或黑色等,四氢大麻酚含量一般为4~12%。

4、大麻油(CANNABIS OIL)

亦称大麻浓缩物,大麻提取物、液体大麻树脂及液体大麻,经反复提取草本植物大麻或大麻树脂获得,大麻油是黑色粘稠物,其中四氢大麻酚含量为20~60%,亦有高于此比例的,大麻油中常加有植物油,通常不溶于水,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会变得更粘。

三、可卡类毒品

可卡因(CocaineBumpCokeFlakeSnowCandy)

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神系统兴奋剂,早于16世纪之西班牙探险家们便注意到南美土著可用咀嚼古柯叶子来提神。

古柯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的山坡或高地上。

在拉美地区的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秘鲁是古柯叶的主要种植国以及可卡因的主要生产国。

19世80年代,Angelo Mariani生产了一种药酒叫做Vin Mariani(Cocawine),每盎司中含有11%的酒精和6.5mg的可卡因。1855年,德国化学家斐德烈(G.Friedrich)首度从古柯叶中提取出麻药成份,并命名为“Erythroxylon”。

1860年,斐德烈的同事纽曼(AlertNiemann)又从古柯属植物古柯灌木的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最主要的生物碱精制出更高纯度的物质,替名为“可卡因”(Cocaine),是一种微细、白色的结晶粉状的生物碱,性粉末,味苦,具舌麻痹感,又称古柯碱。

首部以古柯树为研究的药用书籍则在1859年出版。


1886年,美国人John Pemberton 开发出了可口可乐(CocaCola),里面就含有可卡因和咖啡因。

直到1906年,可卡因才被停止添加到可口可乐中。

可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即脊髓、髓质、大脑等系统的兴奋剂,可刺激大脑皮质,麻痹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从而产生欣快感及视、听、触等幻觉。

可卡因鼻吸后很快为鼻粘膜吸收,因刺激性及对血管有收缩作用,故容易形成鼻腔溃疡。

可卡因可在服用数周后即可产生习惯性,使服用者在心理上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因而成为一种特别容易使人上瘾的毒品。

服用可卡因后,会逐渐发生偏执狂型精神病,并日渐加剧,使精神衰退。

大剂量服用后可刺激脊髓.引起惊厥,乃至整个神经系统抑制,引起呼吸衰竭造成死亡。

1、可卡叶(COCA LEAF)

可卡叶是主要生长在南美Adean高原上古柯灌木的叶子。

2、可卡糊(COCA PASTE)

可卡叶的提取物,主要含可卡生物碱,也称为可卡因碱,将可卡糊提纯则获得可卡因。

3、可卡因(COCAINE)

无味白色结晶粉末,由可卡糊制备而得,常见的有盐酸可卡因。

4、“快克”(CRACK)

将盐酸可卡因与小苏打和水混和加热去除氯离子后就得“快克”,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在抽吸时常听到爆裂劈啪声音,吸3~4口开始有瘾,2~3天即成瘾(而海洛因、可卡因的成瘾期则需3个月)。

新型合成毒品

所谓“合成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这一类传统麻醉毒品而言的。

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国际禁毒公约和中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食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物(PSYCHOTROPICSURSTANCES)或(精神类毒品)。

鸦片、海洛因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罂粟等毒品原植物再加工得到的半合成类毒品,而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为主的一类精神药品,它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的有兴奋作用、有的有致幻作用,也有的有中枢抑制作用。

所以新型毒品又名“实验室毒品”或“化学合成毒品”。

同时,因为新型毒品的滥用多发生在娱乐场所,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休闲毒品”、“假日毒品”。

新型毒品可以分为四类:其中,娱乐场所最常见的前三种,第四种其实就是迷药。

第一类、中枢神经兴奋剂(STIMULANTS)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明显作用的药物。

其中最主要的是苯丙胺类,如苯丙胺、右旋苯丙胺,甲基苯丙胺,苯双甲吗啉及哌醋甲酯。

其它兴奋剂包括二乙胺苯丙酮,苯丁胺和麻黄素。

鉴于将这些药物统称为“兴奋剂”所以就给出右旋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的全名以便于识别,因为这两种药物的药效均比单用苯丙胺大得多。

麻黄碱(Ephedrine、EPH、麻黄素、Benzenemethanol)

是一种拟交感神经胺,常被用作兴奋剂,食欲抑制剂,集中精力,解除鼻塞和麻醉升压药。

麻黄素与其人工合成的衍生物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的结构类似。

化学上属于一种生物碱,源于麻黄属植物。

常以盐酸盐或硫酸盐的形式出售。

中国传统医学里,草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华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 intermediaSchrenket G. A. Mey)和木贼麻黄(E. equisetina Bunge)。

麻黄中含生物碱1%-2%,其中主要有左旋麻黄碱(40%-90%)和右旋伪麻黄碱,尚有少量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和去甲基伪麻黄碱。

日本有机化学家长井长义在1885年首先从双穗麻黄(即蛇麻黄)中分离出麻黄素。

中国是生产天然麻黄碱的主要国家,采用提取法生产麻黄碱。

麻黄素的主要作用为提高人体新陈代谢速率,使人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精神亢奋等;副作用则包括失眠、心血管疾病、中风等;早期作为气喘的特效药,及减肥食品添加物,但由于副作用太大,现已改用其他替代品。

大部分感冒药中含有麻黄碱成分,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大量购买用于提炼制造毒品。

各药店对含麻黄碱成分的新康泰克、白加黑、日夜百服咛等数十种常用感冒、止咳平喘药限量销售,每人每次购买量不得超过5个最小零售包装。

2012年8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要求原则上不再批准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仿制药注册;限制最小包装规格的麻黄碱含量。

同时,销售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查验、登记购买者身份证,每人每次购买量不得超过2个最小零售包装。

麻黄碱是合成苯丙胺(Amphetamine、安非他明)类毒品也就是制作冰毒最主要的原料。

苯丙胺(Amphetamine、安非他明)的街头别称有“bennies(奔呢)”、“peppills(活力丸)”、“speed(飙)”、“crank(神力)”或“ice(冰)”。

安非他命是中枢神经系统与周边神经系统交感区的刺激物。

苯丙胺(Amphetamine安非他明)的主要作用似乎是增加多巴胺与儿茶酚胺(norepinephrine)神经传递质系统的突触活动。

安非他命的许多效果都与古柯碱类似,也都可能发生上瘾与退缩性反应。

苯丙胺(Amphetamine安非他明)也对其效果产生耐药性。也就是说,需要一次次服用更多的量才能达到情绪高昂的效果。

苯丙胺(Amphetamine安非他明)所产生的退缩性现象的特征是严重的沮丧与疲劳。当药效消失时,使用者会采取激烈手段来逃避沮丧。

作为药物,一般都是口服,滥用者也会通过注射、呼吸道吸入以及抽烟的方式来服用。

苯丙胺(Amphetamine安非他明)曾是体育界滥用最严重的一种兴奋剂。

这类药物的副作用是容易上瘾,还可以推迟疲劳界限,在不为自己觉察的状态下,进入过度疲劳,引起一些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冰毒

甲基苯丙胺(MethylAmphetamine甲基安非他明去氧麻黄碱)及其衍生物,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lce)。

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剧烈,俗称“冰”毒,属联合国规定的苯丙胺类毒品。

主要来源是从野生麻黄草中提炼出来的麻黄素(EPHEDRINE)。它源于日本。

1919年,日本一位化学家首次合成了后来被称之为冰毒的甲基苯丙胺。

在二战期间,甲基苯丙胺作为抗疲劳剂在士兵中广为使用。

二战后,日本将其军队中库存的苯丙胺类药物投放市场,造成50年代的首次滥用大流行。

60年代一些欧、美国家,主要在夜总会、酒吧、迪厅、舞厅中滥用这类毒品。

90年代后,以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舞会药”在全球范围形成流行性滥用趋势,滥用群体从早期的摇滚乐队、流行歌手和一些亚文化群体蔓延至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

在日本曾经使用过“冰”毒的人数超过200万人,直接滥用者55万人,毒品滥用者都用静脉注射,其中有5万人患苯丙胺精神病。

1990年首先发现由台湾毒贩进入我国沿海地区制造、贩运出境的“冰”毒案件。

甲基苯丙胺的形状为白色块状结晶体,易溶于水,一般作为注射用。

滥用方式:口服、鼻吸。

吸食后表现为不吃不睡、活动过度、情感冲动、不讲道理、偏执狂、妄想、幻觉和暴力倾向。

使用过量会产生急性中毒,通常表现为不安、头昏、震颤、腱反射亢进、话多、易激惹、烦躁、偏执性幻觉或惊恐状态,有的会产生自杀或杀人倾向。

可出现心血管病症状如头痛、寒战、面色苍白或发赤、心悸、心律不齐、心绞痛、血压升高、血压降低或循环性脱虚;还可出现肠胃功能障碍如口干、口中有金属味道、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绞痛;严重的可产生惊厥、脑出血、昏迷致死。

长期使用可导致永久性失眠,大脑机能破坏、心脏衰竭、胸痛、焦虑、紧张或激动不安,慢性中毒可造成体重减轻和精神异常(即苯丙胺精神病,或称妄想障碍,出现幻觉、表现出妄想、好斗等状态,酷似偏执性精神分裂症)。

同时,也会发生其他滥用感染合并症,包括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性病、爱滋病等。

有人曾诉说吸食冰毒后的感觉:“血液沸腾,敢干平时最不敢干的事。”有报章透露,冰毒吸食一次即可成瘾。

冰毒对吸食者和社会的危害性,远甚于海洛因。

冰毒的精神依赖性极强,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危害最大的合成毒品。

所以说,“冰”毒被称为“毒品之王”。被认为是未来世纪最具危险的毒品。

“麻果”

新型毒品“麻果”,又叫麻古,“麻果”是泰语的音译,实际是缅甸产的“冰毒片”,麻果的主要成分冰毒的渣滓,一种冰毒片剂,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比摇头丸毒性更强。

外观与摇头丸相似,通常为红色、黑色、绿色的片剂,属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麻果的价格比摇头丸便宜一些,而且吸食工具容易找到,这也成为了麻果日渐流行的原因之一。

麻果毒情在内地发展较快,渐有取代摇头丸之势。属苯丙胺类兴奋剂,服用后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极度兴奋,能大量耗尽人的体力和免疫功能。

长期服用会导致情绪低落及疲倦、精神失常,损害心脏、肾和肝,严重者甚至死亡。

麻果在临床上不具有任何药用价值,仅有毒品的单一属性。

麻果属于国家违禁物品,正规医院没有出售。贩卖麻果是违法行为。

柯特(KHAT、 Catha Edulis )类

Khat是一种提取自阿拉伯茶树(卡特树)的自然兴奋剂,阿拉伯茶树是东非和阿拉伯南部地区的开花的常绿树木,它们的形状与我们通常所见的茶树相似,为多年生灌木型或乔木型植物,终年碧绿长青。

这种植物可以高达10到20英尺,窄瘦的叶子。

耐干旱,可以在其他植物不能存活的干旱地方生长。

Khat还有其他的一些名称和拼写:qat、 kat、 chat、 quat、catha、tschat、miraa,非洲色拉、非洲茶、埃塞俄比亚茶、kuses-salahin及tohai。

Khat起源于索比亚,遍及索马里、吉布提、乌干达、坦桑尼亚、津巴布韦、赞比亚、南非及也门。

在中东地区和非洲大部分地区人们嚼服Khat是一种习惯,从卡特树上折下整条嫩枝,再从嫩枝上撷取片片嫩叶,直接放入口中反复咀嚼就算享用,其卡特汁液会由苦涩转为甘甜,这种富含类麻黄碱类物质的汁液能刺激人脑,令人兴奋,如梦如幻飘飘然,产生快感;卡特树叶越嫩越贵,富人嚼嫩叶,穷人嚼老叶,其花费不菲。

咀嚼卡特有特殊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组织功能,卡特聚会 (Khat Session)就是这种功能的具体表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众多亲朋好友聚会时,一边咀嚼卡特,一边讨论各种热点问题。

据说嚼食卡特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和决策,所以形形式式的商务谈判,甚至政府的许多重大决定,都在卡特聚会上酝酿或作出。

卡特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嚼食卡特者极易上瘾,上瘾后难以戒除。

长期嚼食卡特者情绪容易激动,尤其是到了下午和晚上,性情暴躁;另外,长期嚼食卡特者,将叶片上的虫卵吞进体内极易引起患肠胃道疾病和心血管病,瘾重的人还会表现出过敏、轻度躁狂和抑郁等精神病症状。

早在1981年初,阿拉伯麻醉品事务管理局曾作出决定,将卡特与鸦片可卡因归为一类麻醉品,沙特和埃及都将卡特列为严禁入关的麻醉品。

近十年来,对Khat作用药理基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知该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因为其含有卡西酮生物碱和去氧麻黄碱等,各种体内体外试验表明该物质是一种自然的苯丙胺(Amphetamine、安非他明)

咖啡因(Caffeine )

其他名称:三甲基黄嘌呤、 三甲基黄嘌呤、咖啡碱、茶毒、马黛因、 瓜拉纳因子、甲基可可碱。

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化学名是1,3,7-三甲基黄嘌呤或3,7-二氢-1,3,7三甲基-1H-嘌呤-2,6-二酮,是化学合成或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纯的咖啡因是白色的,强烈苦味的粉状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能够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

有咖啡因成分的咖啡、茶、软饮料及能量饮料十分畅销,因此,咖啡因也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精神药品。

在北美,90%成年人每天都使用咖啡因。

很多咖啡因的自然来源也含有多种其他的黄嘌呤生物碱,包括强心剂茶碱和可可碱以及其他物质例如单宁酸。

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引起惊厥、心律失常,并可加重或诱发消化性肠道溃疡,甚至导致吸食者下一代智能低下、肢体畸形,特别是它也有成瘾性,一旦停用会出现精神萎顿、浑身困乏疲软等各种戒断症状,虽然其成瘾性较弱,戒断症状也不十分严重,但由于药物的耐受性而导致用药量不断增加时,咖啡因就不仅作用于大脑皮层,还能直接兴奋延髓,引起阵发性惊厥和骨骼震颤,损害肝、胃、肾等重要内脏器官,诱发呼吸道炎症、妇女乳腺瘤等疾病,因此也被列入受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范围。

滥用咖啡因通常也有吸食和注射两种形式,其兴奋刺激作用及毒副反应、症状、药物依赖性与苯丙胺相近。

中国巳破获多起境内外贩毒分子互相勾结把咖啡因走私出境到“金三角”地区的案件。

目前中国咖啡因的合法生产大于合法需求,流人非法渠道的情况较为严重。

安纳咖(Caffeine and sodium benzoate、CNB)

学名苯甲酸钠咖啡因,是由苯甲酸钠和咖啡因以近似1:1的比例配制而成的。

属于黄嘌呤类中枢兴奋药,其中咖啡因起兴奋神经作用,苯甲酸钠起助溶作用以帮助人体吸收。

安纳咖作为兴奋型的精神药品,临床上用于治疗中枢神经抑制以及麻醉药引起的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等症,它通过兴奋中枢神经调节大脑皮层的活动。

安纳咖还有一定的解热镇痛作用。

长期使用安纳咖除了会产生药物耐受性,需要不断加大用药剂量外,也有与咖啡因相似的药物依赖性和毒副作用,因此也是受管制的精神药品,非法制造、贩卖安纳咖同样构成制造、贩卖毒品罪。

安钠咖属我国严格管制的精神药品。

内蒙、山西、陕西、河套一带俗称“料子”,“面面儿”的主要成分。初级合成以“安钠咖”、“吗啉呱”和某些维生素粉混合而成。

到了90年代中期,为更方便地吸食,贩毒者便将其熬成了膏剂,制块后晾干以供吸毒者吸食。有的还在里面搀和了罂粟壳之类的东西招徕吸毒者。曾经瘾性不大的“面面儿”,在暴利的影响下逐渐向更高一级的毒品靠拢。在临汾市乡宁县等地,加了罂粟壳之类成分的“黑面面儿”更受欢迎。

长期使用安纳咖除了会产生药物耐受性,需要不断加大用药剂量外,也有与咖啡因相似的药物依赖性和毒副作用,因此也是受管制的精神药品,非法制造、贩卖安纳咖同样构成制造、贩卖毒品罪。

在山西运城、内蒙包头等地已有多名非法制造、贩卖安纳咖的罪犯以制贩毒品罪被处以重刑。

第二类、致幻剂(HALLUCINOGENS)

什么是致幻剂?

最初是指某些产生幻觉的物质。

迷幻剂是药理学上对迷幻药物、游离药物和谵妄药物的统称。

人类古代文化中有文字确切记载的服用致幻剂的例子有很多。

土著人一般认为这些“神圣植物”是神或上帝的赐予,所以才具有了这种特殊的魔力,能使人的意识进入“另一个世界”,甚至与神灵通话。

比如古代印度《吠陀经》中所提到的神圣致幻物质soma,据信是某种致幻菌类,可能与墨西哥Aztec族中的萨满经常食用的“神圣蘑菇”teonanacatl(一种含有psilocybin的蘑菇,被萨满称为“圣肉”)类似。

美洲土著人教会(Native AmericanChurch)的成员到现在仍然在祭祀活动中食用一种含mescaline(麦司卡林)的Peyote(佩奥特、乌羽玉,一种主要生长于墨西哥的仙人球)以求“与神对话”,并且美国高等法院批准其使用致幻剂为合法。

在今天的巴西,有一种宗教的教徒使用ayahuasca(一种含有致幻剂DMT的植物提取液,俗称“死藤茶”)来达到所需的致幻效果,这种植物汁液在南美洲亚马逊河谷的土著人中使用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虽然服用致幻剂的确切记载不多,但也有零星的有关服用草药后与神灵沟通的纪录。

满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长期盛行萨满教,是否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萨满一样在进行祭祀仪式中使用某种致幻剂,仍有待研究。

提到人工合成致幻剂,Alexander TheodoreSchulkin(亚历山大·西奥多·舒尔金,1925年6月17日出生于加州伯克利的一个俄罗斯移民家庭。著名药理学家、化学家和药物开发者。)对致幻剂研究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亚历山大·西奥多·舒尔金从小喜欢化学,曾在哈佛大学学习有机化学。

直到1943年,他19岁时丢弃了学业,加入美国海军参加二战。

战后,舒尔金重返校园,并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年轻生物化学博士,同时开始为道尔制药公司工作。

舒尔金痴迷于致幻剂的合成与研究,他沉迷于制造这些东西,“像一片富饶,未开发的土地,我不得不去开耕。”两年后,他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可生物降解的杀虫药兹克威(Zectran)。作为回报,他所属的道尔制药公司给了他一大笔专利费,以及无限制的自由时间,让他可以自由研究。

在道尔制药公司工作期间舒尔金合成了许多致幻剂并亲自服用、记录下药效。

后因研究兴趣与研发方向不同,遭到解雇。

失业后他成为一名化学合成私人顾问,随后几十年的大多数时间中,他都将自己封闭在家背后的实验室里,仍然从事致幻剂合成工作,并在一个较为固定的朋友圈中进行新合成致幻剂的人体精神药理学试验。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舒尔金就开始不断地生产精神性药物,然后在自己、妻子和朋友身上试验。摇头丸只是众多药物中的一种而已。不过,舒尔金“药物帝国”中的成员一个个都成了非法药物,其中一些甚至从未被其他人合成过。舒尔金强调,包括摇头丸在内的很多药物都有某种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医学价值。不过在美国,摇头丸被列入了一号管制药物,不得生产和使用。舒尔金曾和美国缉毒局(DEA)合作,为后者提供一些成分样品,有时也为法庭断案举证。他曾得到美国缉毒局的多次奖项。实际上,在他的实验室被突袭之前,他拥有DEA颁发的合法药物生产证书。渐渐的,在舒尔金身边出现了一个私密的圈子。除了舒尔金夫妇之外,其中还有一些精神科医生、化学家等。他们一个个尝试药物,并记录下人体的反应。而舒尔金自己就亲自尝试了其中的200到250种。根据他妻子安娜的回忆,她本人曾有过2000多次致幻体验,而舒尔金的数量则要高过4000次。

舒尔金采用的研究方式完全是非正统的,在个人搭设的实验室中工作,在自己身上试验,这些方式都被很多传统的科学家视为疯狂之举。

1991年舒尔金与其妻子合作出版PiHKAL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179种苯乙胺类致幻剂的化学合成方法和部分人体试验结果,其中多数都是他首先合成的。

这本书完全颠覆了舒尔金和美国缉毒局(DEA)的关系。

美国缉毒局(DEA)将之称为“毒品烹饪书”,因为该书的出版,他家中的私人实验室遭到美国麻醉品管制局的突袭查抄,并没收了他合法从事Schedule1管制药物研究的授权书,还被罚款2.5万美元。

1997年出版TiHKAL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55种色胺类致幻剂的化学合成方法和部分人体试验记录。

值得指出的是,他合成的很多致幻剂都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被美国麻醉品管制局列为Schedule1管制的药物,其中包括DOM,2C系列化合物等。

还有一些致幻剂尽管未被管制,但目前已有滥用倾向,比如DPT,麻醉品管制局已经查到从网络商店购买到DPT与2C-T-7混合物的样品。

近年来,由于各国限制致幻剂的临床试验,其出版的这两本书就成为致幻剂研究最重要的参考书。

迄今为止,舒尔金共研制出了超过300种改变意识的药物,比世界上任何人生产得都要多。无论外界对舒尔金的工作评价如何,他都是一位重要的、极大影响了世界的科学家,或者“疯狂科学家”。他为有机科学奉献了一生,却得不到国家和世人的尊重。

作为杰出的化学家,瑞士化学家 AlbertHofmann(艾伯特·霍夫曼,1906年1月11日—2008-5月1日)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1896年霍夫曼从Peyote(佩奥特、乌羽玉)中分离出了其主要的致幻成分mescaline(麦司卡林),1919年首次成功人工合成,学名三甲氧苯乙胺,属于苯乙胺的衍生物。

这是第一个知道确切化学结构的致幻剂。

在现代使用过程中,mescaline(麦司卡林)往往以与香烟混合吸附或是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

大约使用200至500毫克的纯净mescaline(麦司卡林)就会使人出现心跳加快、体温和血压升高的迹象,同时还可能伴随着皮肤发痒和干燥。

一般来说,在服用mescaline(麦司卡林)的2、3个小时后会达到药效的高潮,12个小时后药效消失。

同许多致幻剂一样,mescaline(麦司卡林)不具备成瘾性,它会使人出现幻觉,这些幻觉通常是一些愉快和光明的景物,有时也会让人感到焦躁不安。

服用mescaline麦司卡林)后仍能保持较多的自我意识。

有时它会产生一些诸如头晕目眩、恶心腹泻的副作用。

它主要的危害是造成使用者精神混乱,导致其产生暴力性行为。

1929年,霍夫曼成为瑞士Basel(巴塞尔)市一家主要生产精神科用药的制药公司“Sandoz(山德士)”的药剂师。

从事于研究真菌、麦角等生物内部成分对幻觉产生的原因。

1938年,意外合成了L.S.D,L.S.D是Lysergic aciddiethylamide(麦角酸二乙酰胺)的缩写,它是从麦角真菌中提出的麦角酸与其它物质合成而得,是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

当时他并没有发现它的致幻效果。

直到1943年4月16日,霍夫曼在实验室工作时不小心将一些L.S.D药粉洒到了手上,随后他很快出现迷幻状态,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后这种状态才渐渐消失。

1943年4月19日,霍夫曼有意服用了非常小剂量(只有0.25毫克)的L.S.D,30分钟后迷幻状态再次出现,无法再继续工作的他于是骑上自行车飞奔回家,直到医生到来后他的情绪才逐渐平静下来。

后来L.S.D的狂热追捧者遂将4月19日定为“自行车日”。

这次的自行车之旅,在L.S.D风行的六十年代变得极其有名,有好几首以“自行车”命名的歌曲讲的就是这件事,著名“Queen”乐队的“bicyclerace”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上世纪60年代,L.S.D这种强力精神类药物走出实验室和病房成为数百万追求自我解放的欧美青年尤其是美国年轻人的“快乐仙丹”,同时也成为当时美国流行文化和嬉皮士运动的一部分,甚至许多音乐家、诗人、画家都自称从中找到了灵感。但是滥用L.S.D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有人服用L.S.D后在迷幻状态下跳楼自杀,甚至有人杀人行凶,服用L.S.D过量的人则出现精神崩溃。为此,L.S.D被指责为“疯子药”和“邪恶的发明”等。1966年,美国宣布L.S.D为非法药物,从此这一药物在全世界范围内遭到全面禁用。霍夫曼将L.S.D比作自己的“问题孩子”,对自己的这项发明被误用而招致骂名感到很无奈。在1979年写成的《LSD:我的问题孩子》一书的前言中,他写道:“错用和滥用导致LSD成了我的问题孩子。”

1958年霍夫曼从墨西哥“神圣蘑菇”中成功分离出其主要致幻成分Psilocybin(裸盖菇素)和Psilocin(脱磷酸裸盖菇素、脱磷酸光盖伞素、光盖伞辛,二甲-4-羟色胺),以该物质为主要成分的精神药物商品名为赛洛新,其精神作用多变,一般作用时间在3-8小时。

1959年霍夫曼对另一种墨西哥致幻“神药”olotiuhqui(一种牵牛花的种籽)的致幻物质进行了化学分离,认为主要致幻成份是麦角类生物碱(麦角酸酰胺、麦角酸羟基乙酰胺等)。Ololiuhqui是一种攀援植物(Convolvuaceae)种子的阿芝台克语名字,与仙人球毒素仙人掌peyotl和裸盖蘑菇teonanacatl一样,它在哥伦比亚发现美洲大陆前就被阿芝台克人和邻近的人用于宗教庆典和神奇医疗实践中。

甚至现今ololiuhqui仍被诸如萨巴特克人(Zapotec)、池南特克人(Chinantec)、马萨特克(Mazatec)和米斯特克人(Mixtec)的这些印第安部落使用,他们在不久前仍隔绝地生活在墨西哥南部的偏远山区,很少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本文中所指的致幻剂,仅指精神药理学特性与天然产物致幻剂mescaline(麦司卡林),Psilocybin(裸盖菇素)以及半合成致幻剂L.S.D(麦角酸乙二胺)具有相似精神药理学特性的物质。

对于致幻剂的定义,一般认为LeoHollister(1968)提出的定义较为客观。

根据此定义,一种致幻剂需要满足如下标准

(1)药效以改变思想,感知和情绪为主;

(2)没有或仅有轻微的智力与记忆损害;

(3)在产生上述药理效应的剂量下不应出现神志淡漠或昏迷;

(4)没有或仅有轻微的自主神经系统副作用;

(5)不应产生成瘾性渴求。

致幻剂一般被认为是一类在生理上“安全”的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是改变使用者的意识状态,而这些效应是在对组织器官不产生毒性的剂量下发生的。

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经典致幻剂会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

致幻剂不会引起危及生命的心血管、肾脏或肝脏功能的改变,主要原因在于致幻剂对于介导主要生命体征的受体都没有亲和力。如前所述,与其它多数滥用的物质不同,致幻剂不产生依赖性或者成瘾,一般认为不具有强化效应,许多长期使用致幻剂的人在停用后并无渴求现象。

在有良好监护条件的临床试验中,反复多次使用致幻剂是否产生不良反应仍有争议,但即使有长期的不良反应,也很微弱或无临床意义。使用致幻剂后其中的一个不良后果就是“闪回(flashback)”。

所谓闪回就是待药效消失一段时间后,使用者在体内不存在致幻剂的情况下又体验到了致幻剂所引起的某些感觉效应。

这些效应多数是视幻觉,有时可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而且致幻剂使用的频率与闪回的发生频率并无关系。

尽管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致幻剂滥用热潮已经退去,但致幻剂滥用者总数仍很可观。

2004年美国SAMHSA调查显示,一生中曾经服用过传统致幻剂(L.S.D,Peyote,mescaline,psilocybin)的人群为1644万,与2003年调查数字基本持平,其中25岁以下人群占总数的64%。

许多公众人物对于自身致幻剂体验的刻意夸大,直接影响到公众对于致幻剂的认识。

比如一些艺术家声称致幻剂能够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著名的英国甲壳虫乐队声称是服用LSD之后的灵感促使他们创作出了传世名作《Lucy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就连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物化学家凯利·穆利斯博士(Kary BanksMullis,1944年12月28日-)也声称他发明聚合酶链反应(PCR)是在服用LSD之后的灵光一现,并在其最新的自传小说《心灵裸舞》中对此加以肯定。

这些不恰当的表述会使公众误认为致幻剂并无大害,不妨一试。

尤其是对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对此更缺乏判断力和免疫力。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毒品销售商们似乎在以前传统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层层分销的非法销售渠道之外找到了一条更新更安全的途径。

全世界成百上千的网络商店提供化学合成的致幻剂或者含致幻剂的植物以供娱乐使用。

网络的特殊性使得这种隐匿的地下加工厂的铲除更为困难。

许多网站提供详细的有关各类致幻剂详细的化学合成方法,个人体验,相关的医学研究资料等信息(比如www.erowid.org、www.lycaeum.org),甚至直接向会员销售各种包括致幻剂在内的违禁药品,这使得所有接触网络的普通人都成为潜在的滥用者。荷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发现许多年轻人是通过网络首次认识并接触滥用物质的;根据网上资料,我国台湾,香港等地也有为数不少的狂热爱好致幻剂的年轻人利用网络互相交流信息,包括服用致幻剂之后的体验等,这种新动向值得关注。

应强调指出,如果在无人监护的环境中仅出于娱乐目的使用致幻剂,尽管致幻剂本身不会因服用过量而引起死亡,但使用者在药物控制下,确实会产生致命后果。

例如因致幻剂损害了判断力而相信自己具有超能力,从而做出一些异常行为,这会造成严重后果:相信自己会飞而从楼上跳下,相信自己不怕冷而在冰柜中冻死,长时间直视太阳而导致视网膜的不可逆损害等都曾有报道。

如果在一个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对其施用致幻剂,则精神反应的危险会更大。

服用致幻剂最重要的危险显然是其精神效应,在正常人引起认知功能的改变、人格解体,会促发精神病或抑郁症的发病,有时会导致患者自杀。

致幻剂的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广义上可以分为两类:苯烷胺类和吲哚烷胺类。其中吲哚烷胺类又可细分为下面四类:

(1)简单色胺类(比如DMT、5- MeO -DMT、psilocin)

(2)α-甲基色胺类(比如α-甲基色胺、5-甲氧基- α-甲基色胺)

(3)麦角碱类(比如L.S.D

(4)β-咔啉类(比如harmala alkaloids)

苯烷胺类又可细分为下面两类:

(1)苯乙胺类(比如mescaline)

(2)苯异丙胺类(比如DOM、DOB、DOI)

β-咔啉类作为一类致幻剂,一直被研究的很少,主要是由于从植物中分离鉴定比较困难。

最常见的幻觉剂有以下几种:

L.S.D(Lysergic AcidDiethylamide、L.S.D-25、麦角酰二乙胺)

L.S.D是第一个人工半合成的致幻剂(由麦角酸经化学改造而成),此后又有数以百计的致幻剂被不同的实验室合成。

1938年Albert Hofmann合成了L.S.D,这是继他致力于麦角碱研究数年来合成的第25个化合物,因此又称为L.S.D-25,以前合成的数个药物已经在临床上使用,包括methergine用于产科止血,hydergine用于治疗偏头痛。

开始Hofmann是想合成一个呼吸兴奋剂,但是动物实验发现LSD-25没有呼吸兴奋作用,因此没有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

1943年在一次合成L.S.D-25的实验后,Hofmann有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精神体验,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实验过程中吸入或接触到了微量的L.S.D所致,因此于4月19日进行了著名的自体实验,证实250微克L.S.D确实引起了非常明显的精神效应,且持续数小时。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一种药效如此强大的能够显著改变人的意识的药物。

此后,Sandoz公司向全世界许多实验室提供L.S.D进行研究。

基于L.S.D在精神方面的作用,许多精神学家使用L.S.D进行精神辅助治疗。

整个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全世界发表了超过1000篇临床研究论文,涉及40000多名患者,出版了数十本书,并召开过6次有关致幻剂精神治疗的国际会议,治疗的疾病包括酒瘾,强迫症,儿童自闭症等。

还有一些研究涉及晚期癌症患者,发现L.S.D能够减少患者镇痛药的用量,患者对死亡的恐惧明显减少,在平静中死去。

L.S.D是一种无色、无味结晶物,溶于水和乙醇。亦有液体状、粉末或吸附在纸上的L.S.D,但一般为片剂或胶囊,每一剂量只含很少量的L.S.D,所以L.S.D总是与一些食品或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糖块、胶或吸墨水纸混在一起来服用。

黑芝麻

即麦角酰二乙胺(L.S.DLysergideN,N-diethyllysergamideLysergicaciddiethylamide)
毒品的常见种类及危害 毒品的种类及危害
纯的L.S.D无色、无味,最初多制成胶囊包装。

目前最为常见的是以吸水纸的形式出现,也有发现以丸剂(黑芝麻)形式销售。

在台湾及香港也有以黑色砂粒状小颗粒(状似六神丸)方式呈现,叫作一粒砂、黑芝麻、蟑螂屎等名称。

由于食用这种黑色、小如细沙的“黑芝麻”毒品以后,听到节奏强烈的音乐就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药效长达12个小时,故又称作“摇脚丸”。

L.S.D是已知药力最强的致幻剂,极易为人体吸收。

服用后会产生幻视、幻听和幻觉,出现惊惶失措、思想迷乱、疑神疑鬼、焦虑不安、行为失控和完全无助的精神错乱的症状。

同时会导致失去方向感、辨别距离和时间的能力,因而导致身体严重受伤和死亡。

D.M.T(DimethyltryptamineN,N-Dimethyl-5-methoxytryptamine二甲基色胺)

色胺类致幻剂,药性强。不仅存在于植物中,还以痕量见于人体中,由色胺-N-转甲基酶催化产生,但具体功能不明。

结构上与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其他色胺类致幻剂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蟾毒色胺、脱磷酸裸盖菇素类似。

D.M.T是无色结晶物质,D.M.T其实是人体内的一种正常代谢产物,1931年被首次化学合成。

1959从Wesc Indies和南美洲特有树种Anadenanthera peregrina的种子中分离成功,被认为是其主要精神活性成分,这种种子的粉末被土著人用鼻吸入以获取致幻效果。

地下实验室亦能合成,在海地,被当作鼻烟吸的这种植物种子粉末被称为“Cohoba”。

P.C.P(phencycliding苯环已哌啶、苯环利定)

也称普斯普剂、天使丸(AngelPill) 、天使粉(Angel Dust)、小猪(Hog)、火箭燃料(RocketFuel)、和平粉(Peace Pill)、DOA,是一种有麻醉作用的致幻类药物。

是合法生产的动物麻醉剂,地下实验室也可制造这种药品。

有时被当作L.S.D、T.H.C、三甲氧苯胺出售。

一般口服或撒在欧芹、草本植物大麻或烟丝上吸食。

1956年由美国底特律一个化学实验室首次合成。

是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兴奋、镇痛和致幻作用的精神活性药物,可产生相似效应的制剂有右苯恶啶和氯胺酮。

非法使用PCP时一般是烟雾吸入(也可口服、静脉注射)。

5分钟内开始作用,约30分钟达到顶峰。情绪不稳、感觉欣快、兴奋躁动、温暖、失去痛感、漂浮感及与外界隔绝的宁静。

也可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产生思维障碍,逐渐出现视、听幻觉,以及体象改变、时空知觉扭曲、妄想和思维形式障碍,常导致定向障碍、激越和谵妄构成的急性综合征。

伴随的神经和生理症状与剂量有关,包括高血压、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做怪相、动作奇怪、出大汗、反射亢进、疼痛反应减退、肌肉强直、高热、听觉过敏和癫痫发作。

PCP属于一种反社会性麻醉剂,因为使用者似乎有意与环境脱勾:他们知道身在何处,但并不没有属于其中的感觉。

这种药的效果也因人而异。

有时是刺激物,有时是抑制物,有时是麻醉剂,有时会出现幻觉,完全看用药的剂量与方式而定。

PCP所产生的效果与服用迷幻药LSD所产生的幻觉不同,没有视觉幻觉,它会对体内图像感造成改变。

除了扭曲现实外,还会造成惧怕的副作用,例如恐惧与混淆的感觉。

服用PCP后因思维混乱、感觉迟钝、判断力和自控力下降引起的死亡人数要远比这种毒品本身的毒性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而且很多死亡原因在常人看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如服用者因思维混乱、自控力太差而溺死在浅水滩中;因感觉迟钝、痛感消失又无力辨别方向而在完全可以逃生的火灾事件中被活活烧死等等。

作用一般持续4~6小时,但残余效应可能需要几天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消失。在作用消退初期可有自伤或暴力行为。

已观察到PCP谵妄、PCP妄想和PCP心境障碍。

麦司卡林(Mescalinum )

在墨西哥北部与美国西南部的干旱地带生长着一种细小及无刺的乌羽玉(Lophophorawilliamsii)仙人掌,当地人称之为佩奥特(Peyote)。

它们原产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部至墨西哥,主要在奇瓦瓦沙漠、塔毛利帕斯州及圣路易斯波托西州生长。

乌羽玉于3月至5月间开花,有时会开至9月。

其花朵是粉红色的,花药有趋触性。

它的种籽、花球碾成粉末口服后能产生强烈的幻听、幻视作用。故被用在宗教致幻及多种宗教超越上,包括冥想及迷幻药治疗法等。

美洲西南部欧沙拉传统(OsharaTradition)的人早于古风时期(Archaicperiod)中期就已经使用乌羽玉,他们称乌羽玉为“圣药”,作为仪式及医药用途,用来治疗精神、身体及社会疾病。

他们会用乌羽玉来治疗牙痛、分娩疼痛、发热、胸痛、皮肤病、风湿、糖尿病、感冒及失明。

纪录最早使用乌羽玉的美洲原住民有墨西哥北部的惠考尔(Huichol)及其他奥克拉荷马州及得克萨斯州部族。

在阿萨巴斯卡语系的部族也有使用乌羽玉。

通卡瓦人(Tonkawa)、梅斯卡勒罗人(Mescalero)及里本阿帕切族(LipanApache)是墨西哥北部最早信奉乌羽玉的部族。

他们也是主要将乌羽玉引入到新来部落(如科曼奇(Comanche)及凯厄瓦(Kiowa))的部族。

美国政府于1880年代至1930年代禁止进行使用乌羽玉的宗教仪式。

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族也只是于20世纪初才有使用乌羽玉。

他们传统上并没有使用乌羽玉,直至毗邻的犹特族(Ute)引入了乌羽玉。

约翰布睿格(Dr. John Raleigh Briggs)是最先将乌羽玉带到西方的科学世界。

海弗特尔(Arthur Heffter)于1897年进行了乌羽玉效用的实验。

挪威的拉姆霍尔兹(Carl SofusLumholtz)就墨西哥原住民使用乌羽玉进行了研究,发现于美国内战期间,德州游骑兵师(TexasRangers)会将乌羽玉浸水来吃。

乌羽玉有含有多种精神生物碱(苯乙胺生物碱),当中最主要的是麦司卡林。

新鲜乌羽玉内含有约0.4%的麦司卡林,而干乌羽玉则有3-6%,其化学成份为三甲氧苯乙胺(3,4,5-trimethoxyphenethylamine),是苯乙胺(Phenethylamine,PEA,或称β-苯乙胺、2-苯乙胺)的衍生物。

麦司卡林是强致幻剂,没有医药用途。

能使人产生幻觉,导致自我歪曲和思维分裂,引起情绪的抑郁及瞳孔扩大、心动过速、肢体反射亢进、震颤、恶心、呕吐等,长期服用可致器官损害。

麦司卡林的剂量一般为200-400毫克,即为10-20克的乌羽玉干片。

不过各株的效力也有不同,故单凭干片数量很难确定麦司卡林的份量。其效用可以维持约10-12小时。

乌羽玉被指可以触发形而上学及灵性的深层内省及顿悟,有时会出现视觉或听觉联觉。

服用2-3小时后出现幻觉,导致精神恍惚,幻觉可持续七、八小时甚至十二小时以上。

服用者可发展为迁延性精神病,导致精神混乱,还会出现暴力性攻击及自杀、自残等行为。

迷幻蘑菇

长期以来,这些神奇蘑菇的存在就是个谜。

即西洛西宾蕈类(psilocybinmushroom),俗称迷幻蘑菇、神奇魔菇或魔菇,是含有裸盖菇素和脱磷酸裸盖菇等迷幻物质的蕈类。

它们在生物属分类上涵盖田头菇属(Agrocybe)、锥盖伞属(Conocybe)、灰斑褶菇属(Copelandia)、盔孢伞属(Galerina)、老伞属(Gerronema)、裸伞属(Gymnopilus)、韧伞属(Hypholoma)、丝盖伞属(Inocybe)、小菇属(Mycena)、斑褶菇属(Panaeolus)、光柄菇属(Pluteus)及裸盖菇属(Psilocybe),总共约190种,其中又以裸盖菇属为大宗。

“迷幻蘑菇”其实是一种非食用的毒蕈,主要是生长在北欧、夏威夷、西伯利亚及马来西亚一带属于带有神经性毒素的鹅膏菌科的“毒蝇伞”,以及产于苏格兰的野生“裸盖菇”(libertycap),含有刺激交感神经、与迷幻药L.S.D有相似的毒性成分。

由于新鲜的“迷幻蘑菇”只能储放四五天,故市面上流行的“迷幻蘑菇”大多被制成干燥的蘑菇“标本”状或者粉剂和药丸,多为粉红色片剂,致使psylocybin的药力大增,比摇头丸和K仔更为持久而犀利。

“迷幻蘑菇”目前为毒品危害防制条例列管为二级毒品,主要化学成份为二甲四羟色胺和二甲四羟色胺磷酸,药力持久,有吸食者称比摇头丸K粉更强烈。

吸食后即会出现健谈、幻觉、性欲亢进等生理异常反应。

过量吸食会出现呕吐、腹泻、大量流汗、血压下降、哮喘、急性肾衰竭、休克等症状或因败血症猝死。

心脏有问题的人服用后可导致休克或突然死亡。

第三类、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

代表物质是二亚甲基双氧安非他明(MDMA,俗称摇头丸);

“摇头丸”

“摇头丸”主要成分是MDMA,即亚甲基双氧甲基苯丙胺(N,a-二甲-3,4-甲烯二氧苯乙胺)、(N,Dimethy1-3,4Methylenedioxyphenethyamine),C11H15O2N=193),属于安非他命兴奋剂,化学结构类似冰毒,是冰毒的一种。纯品为白色粉末,贩卖者为了便于吸食者使用,制作成各种规格的片剂、丸剂,就是“摇头丸”——俗称“X”、“E”、“亚当的士高饼干”、“欢乐丸”、“忘我”、“快乐丸”等。种类繁多、形状和图案多达上百种。

这类毒品主要以片剂形式出售,也有以胶囊丸装填形式出售。

药片状中以圆形、棱形、鱼形为多数。

图案有“天鹅”、“钻石”、“蝴蝶”、“苹果”、“党旗”、“三菱”、“酒杯”、“笑脸”、“太极”、“鸽子”、“奔驰”、“AI”、“CU”、“S”、“CK”、“E/D”、“RN”、“LM”、“OTC/MX”、“V”、“JJ”等等。

由于滥用者服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故称为“摇头丸”。

摇头丸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用药者的时间概念和认知出现混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劳。同时在幻觉作用下使人行为失控,常常引发集体淫乱、自残与攻击行为,并可诱发精神分裂症及急性心脑疾病。

最初在我国被称之为摇头丸的是指以MDMA、MD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主要成分的丸剂,目前常被滥用的摇头丸成分更为混杂,除MDMA、MDA等成分外,还常含有冰毒、氯胺酮、麻黄素、咖啡因、解热镇痛药等毒品和药物,从而增强摇头丸的致幻、兴奋以及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第四类、中枢神经抑制剂

(1)巴比妥酸盐类(DEPRESSANT—BARBITURATE)

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的药物,其应用范围从镇静催眠到麻醉,这类药品包括戊巴比妥、烯丙异丙巴比妥、巴比妥、仲丁巴比妥、环巴比妥、二烯巴比妥、庚巴比妥、已巴比妥、戊巴比妥、苯巴比妥、甲基苯巴比妥、丙巴比妥、速可眠、甲丙巴比妥、特戊烯巴比妥和硫喷妥。

(2)非巴比妥酸盐类(DEPRSSANT——NONBARBITURATE)

包括非巴比妥酸盐类的催眠剂、镇静剂及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的安定剂。如瓦尔米、导眠能、安眠酮、甲哌啶酮,眠尔通及苯(并)二氮类,如利眠宁、安宁等。

安眠酮(Methaqualonum)

又称甲苯喹唑酮、甲喹酮、海米那(Hyminal)、眠可欣,俗称“佛得”。

安眠酮最初是在1951年合成并在1965年作为非上瘾的、非巴比妥类的“安眠药”来使用,新安眠酮是在1960年合成的,在某些欧洲国家可得到药用的新安眠酮。虽然最初发现这两种药物具有药用价值,临床上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失眠症,为非巴比妥类长时作用的催眠药,适用于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服后10~20分钟后可引起深的睡眠,能维持6~8小时,醒后无不适,安全性较大,副作用小,可用于老人、心脏、肺、肾病患者。

长期服用可产生耐受性及成瘾性。

但该药久用成瘾,而且有些病人在服用一般治疗量后,能引起精神症状,已成为国内外滥用药物之一,某些国家按照1971年制定的致幻药物条约第13条决定禁止这两种药物的生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临床上已停止使用。

是国家管制类精神药物,极易产生依赖性,被贩毒者和吸毒者当作毒品销售、使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香港非常流行,近年来在非洲的销路很广。安眠酮的合成并不复杂,在秘密实验室很易完成。主要原料为邻氨基苯甲酸。

新安眠酮即氯安眠酮,甲氯喹酮,即安眠酮的一个甲基被氯基取代,性质与安眠酮相似。

列入我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第一类精神药品。国际麻醉品管制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将安眠酮列入精神药物公约第二附表进行严格管理,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规定禁止使用和进出口此类药物。

合成的安眠酮一般为褐色、黑色或黑粒状的粉剂,有的是米黄色粉状。非法生产的产品中可以看到药片状、胶囊状、粉状。在西北地区,一些吸毒人员吸食一种毒品,因服用这两种药片后会产生打磕睡、似酒醉、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状态,故叫“忽悠悠”。

这种“忽悠悠”药片的主要成分是安眠酮和麻黄素,分别是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

服用150-500毫克安眠酮后,会有一种发麻的感觉,肌肉放松时能诱使运动机能失调,困倦、欣快感和主观感的变化随之而出现。从属作用表现为反应和感觉模糊不清,意识忧郁,注意力难以集中。

安眠酮通过酒精增强作用,具有一种谵妄性的能力,作为引起幻觉的代用药。

小剂量服用安眠酮使服用者从消沉状态进入极端神经质和兴奋状态。

长期使用安眠酮,会形成依赖性,造成毒物癖。

大剂量服用安眠酮会引起中毒、其中毒症状为头晕、颜面潮红、胸闷、恶心、烦躁不安、四肢麻木、谵语、昏迷,最后呼吸衰竭死亡。安眠酮最小致死量为2-10克。

地西泮(Diazepam)又名安定、苯甲二氮卓、Valium,Diapam、Stesolid、Stesolin。地西泮为长效苯二氮卓类药,可由对氯苯胺和苯甲酰氯等合成。苯二氮卓类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抑制,具有抗焦虑、抗癫痫、镇静、松弛骨骼肌肉及消除记忆的作用,常用于医治焦虑、各种神经官能症、失眠、肌肉痉挛及部分癫痫症。地西泮亦用于若干医疗程序(如内视镜检查)中,以减轻紧张及焦虑,也用于一些外科手术中,促进记忆消失。地西泮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名单”中。

随着用量的加大,临床表现可自轻度的镇静到催眠甚至昏迷。用药过量有头痛、言语不清、震颤、心动徐缓、低血压、视力模糊及复视等。有嗜睡、疲乏、头昏及共济失调(走路不稳)。超剂量可导致急性中毒,表现为动作失调、肌无力、言语不清、精神混乱、昏迷、反向减弱和呼吸抑制直至死亡等,也可引起精神错乱、关节肿胀、血压下降等。

长期大量服用可产生耐受性并成瘾,如服用治疗剂量的地西泮达6星期或以上,能产生物质依赖,停药时可出现脱瘾征状,可引起惊厥、震颤、痉挛、呕吐、出汗等戒断症状。

如服用更大剂量,可更快产生物质依赖。当停药时,剂量应在2至4星期间逐渐减少,以避免脱瘾征状出现。

地西泮是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所管制的物质之一,在世界各地受严格管制,例如民众需经医生处方取得药物,供应者需保存准确存货记录。法例上,地西泮在中国内地列为第二类精神药品,在香港列为第一部危险药物,在台湾列为第四级毒品。

三唑仑(Riazolani)

又称海乐神、酣乐欣,淡蓝色片剂。是常用的有效催眠药之一,也可用于焦虑及神经紧张等。它是一种强烈的麻醉药品,口服后可以迅速使人昏迷晕倒,(0.75mg的三唑仑,能让人在10分钟快速昏迷,昏迷时间可达4--6小时)故俗称迷药、蒙汗药、迷魂药。可溶于水及各种饮料中,也可以伴随酒精类共同服用。

三唑仑没有任何味道,见效迅速,药效比普通安定强45—100倍。

长期服用极易导致药物依赖。

氟硝安定(Flunitrazepam、Darkene、Hypnodom、Rohipnol、Valsera)

别名:氟甲硝基安定、氟硝基二氮卓、氟硝西泮、FM2,俗称“十字架”、“约会强暴药丸”。为较强的镇静催眠药,其作用与硝基安定相似,但比它强。亦有较强的肌肉松弛作用。镇静、催眠作用较强,诱导睡眠迅速(20分钟内安眠),可持续睡眠5-7小时。因此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加以利用,掺混于果汁、酒类等饮料中迷昏特定人物(一般为女性)以达到犯罪(性侵害)之目的,是最常见的被用于强奸的药物。氟硝安定通常与酒精合并滥用,滥用后可使受害者在药物作用下无能力反抗而被强奸和抢劫,并对所发生的事情失忆。氟硝安定与酒精和其它镇静催眠药合用后可导致中毒死亡。另外它同样具有成瘾性,高剂量的吸食会产生低血压、呼吸困难、视觉障碍及深度昏迷。

K粉”

即“氯胺酮(ketamine)”,氯胺酮由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University)克雷格教授研发。于1962年交由派克-戴维斯(Parke-Davis)药厂(目前为辉瑞的子公司)开发,作为较安全的麻醉药,以取代当年副作用大的天使尘(PCP,phencyclidine),如产生幻觉、神经中毒及癫痫发作等。曾在越战中被当作麻醉剂在野战创伤外科中广泛使用。

除了麻醉作用外,氯胺酮亦因其镇痛作用强,直至目前仍广泛应用。

由于药理跟镇咳药物右甲吗喃、麻醉镇静剂环烃六胺(俗称天使尘)相似,对人类的副作用较为大,通常为兽医采用作麻醉用途,并在发展中国家被用作麻醉剂。氯胺酮是苯环己哌啶(phencyclidine)的衍生物。临床所用的氯胺酮是右旋氯胺酮和左旋氯胺酮两对映异构体的消旋体。

按药理学的分类,氯胺酮是一种分离性麻醉药物。产生一种独特的麻醉状态,表现为木僵、镇静、遗忘和显著镇痛。

此种状态被认为是大脑边缘系统与丘脑-新皮质系统分离的结果,因此被称为“分离麻醉(dissociativeanesthesia)。现知这种概念并不很确切,故已不再使用。在一般医学用途里,氯胺酮只会以水剂处方,作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而不会以固态状处方。静脉全麻药,有时也可用作兽用麻醉药。

氯胺酮在70年代普遍作为精神科药物及科研对象,直到1978年达到顶峰后,开始有科学家发表服用氯胺酮后的中毒现象报告,当中包括约翰·立利(JohnC. Lilly)等。

接近世纪末,氯胺酮的应用开始变质,它成为了狂野派对及其他类似活动里常用的迷幻药物。

各国开始收紧对其的应用,并将其列为危险精神科药物等名录以加强监控。当中包括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1971年,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市首先报告氯胺酮滥用病例;此后片剂、粉剂陆续出现在街头毒品黑市中。氯胺酮滥用主要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娱乐场所。光顾这些场所的主要是一些青年亚文化群体。1999年以来,氯胺酮流入日本、泰国和香港地区。

用作毒品时称为K粉。俗称K仔、K粉、K他命、克他命,在台湾,经常被称为裤子(相对于衣,衣代表的是Ecstasy的第一个字母)、下面(相对于穿在上面的衣服),是一种很危险的精神科药物(毒品),属于非鸦片系麻醉科药物。日常所见的氯胺酮产品的主要成份是盐酸氯胺酮,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易溶于水,可随意勾兑进饮料、红酒中服下,通常在娱乐场所滥用,使用后会使人对周围环境失去警觉性。

滥用氯胺酮,在台湾通常称为“拉K”,因为毒瘾深的吸食者多数会将粉末状的毒品,并采取以鼻吸食的使用方式,透过去除头尾的笔管,或者剪短的吸管,透过鼻部微血管吸收;或者混杂于烟草中,在抽烟的同时吸收,称为“抽K烟”,由于有很浓厚的味道,很容易被识别。吸收前的准备工作俗称“颜K”及“刮K/介K”,“颜K”是吸食者利用硬质卡片将氯胺酮转为细粉状的过程。“刮K/介K”则是将氯胺酮布置成一直线。之后,吸食者会拿起吸管,一头放进鼻子深处,一头对准呈一直线的“K粉”,用力从头到尾将一直线的“K粉”吸光。亦有吸毒者将氯胺酮粉末置于手背或卡片上,直接对准鼻孔吸气。以避过胃部消化液的破坏,而由鼻部微血管吸收。服用后开始时身体瘫软,遇快节奏音乐便会条件反射般强烈扭动、手舞足蹈,“狂劲”一般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直到药性渐散身体虚脱为止。会产生分离性幻觉,并会引致后遗症及脑部永久损害,对记忆和思维能力造成严重的损害。此外,易让人产生性冲动,所以又称为“迷奸粉”或“强奸粉”。

一般人只要足量接触二、三次即可上瘾,是一种很危险的精神药品。

目前,中国境内的“K粉”主要来源于荷兰。2001年5月9日,K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局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加以管理,2007年,升为第一类精神药品。

γ-羟丁酸(GHBGamma-Hydroxybutyrate)

又称“液体迷魂药”或“G”毒,在香港又叫做“fing霸”、“迷奸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是人体细胞内的一种成分。于60年代初人们利用GHB作为麻醉剂之用,本品静注5~10min后,病人意识消失,作用持续60~90min,个别可达4~5h,是目前静脉全麻药中作用最长者。应用该药只能引起深度睡眠而无镇痛作用,故一般不单独作麻醉药使用。适用于其他全麻的诱导和维持,也可作为乙醚、氧化亚氮、氟烷等麻醉的诱导剂。可结合表面麻醉及肌松药用于施行气管内插管,用于维持麻醉可减少其他全麻药的用量,亦可作为静脉复合麻醉的组成药之一。尤其适用于颅脑手术、心脏手术伴心率较快者、休克以及重危病人等。

本品作用与脑内γ-氨基丁酸的中间代谢物一致,主要阻断乙酰胆碱对受体的作用,干扰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直接抑制中枢神经活动而引起生理样睡眠,无镇痛作用,亦无肌松作用。对呼吸和循环系统一般无明显抑制作用。可使呼吸频率减慢,但呼吸量增大,高龄者应用较大剂量时有时出现间歇性呼吸。本品不影响脑血流量,不增加颅内压,能兴奋副交感神经,心率明显减慢,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时出现恶心、呕吐。可增强子宫收缩的频率和强度,并能透过胎盘屏障。对肝肾无毒性。后来由于发现GHB的不良副作用,便停止了采用,只利用作为安眠药之用。

直至90年代人们才开始使用GHB作为娱乐之用。

GHB本是粉状,但亦有利用水把粉末冲化,使成为液体状。GHB本身是带有咸味的,但并无气味。主要有效成分为GHB激素(即脑下垂体性腺控制调节激素)是美国药监会AOC重点监管的五种精神激素类药物之一,人体服用GHB后可在十分钟之内产生强烈的性心理及性生理反应。使用后可导致意识丧失、心率缓慢、呼吸抑制、痉挛、体温下降、恶心、呕吐、昏迷或其他疾病发作。特别是当与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合用时,危险性增加。与酒精等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合用可出现恶心和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吸食者服用后可出现性欲增强的特点并产生快速睡意,苏醒后会出现短暂性记忆缺失,即对昏迷期间发生的任何事件无记忆,常被犯罪分子利用实施强奸。

在欧洲,娱乐用药物GHB的滥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欧洲药物及药物成瘾检测中心(EMCDDA)用于探索欧洲药物滥用新模式研究的E-POD计划的一项报告指出:对于γ-羟丁酸(GHB)及其前体γ-羟丁酸内酯(Gamma-butyro-lactone、GBL)滥用的个案研究呈显著上升趋势。

有机溶剂和鼻吸剂

有机溶剂和鼻吸剂包括一系列挥发性很强的化合物,它们能像抑制剂一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

这些化合物或是在室温时以气体状态存在,或者一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很快蒸发。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较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油漆稀释剂和去涂料剂、香蕉水、松节油、胶水、汽油、煤油和其他石油制品、打火机和清洁用液体以及各种气溶胶剂。它们的有效成分包括甲苯、丙酮、苯、四氯化碳、氯仿、乙醚以及各种酒精和乙酸盐。

有机溶剂会导致知觉受损、失去协调和判断能力,压抑呼吸和脑部受损。

挥发性溶剂具有抑制和致幻两种作用。

早期出现的急性症状有头晕、嗜睡、口齿含糊及步态不稳,还会出现冲动、兴奋与激惹。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更深影响时,便会产生错觉、幻觉与妄想。滥用者会体验到欣快感,达到高潮后会引起短时间睡眠。可出现谵妄、精神运动性笨拙、情感脆弱和思维功能缺损。这种状态可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并发症可能是溶剂或其有毒成分(如汽油中的铅)所造成。四氯化碳可引起肝损害及肾衰。大量接触有机溶剂或对之过敏,可能造成脑、肝、肾及骨髓的损伤。由于气道闭塞引起的窒息、呼吸停止、心律失常等均可导致死亡(图19-15)。

挥发性亚硝酸盐

亚硝酸异戊酯(Isoamylnitrite、Isopentyl nitrite )由异戊醇和亚硝酸钠酯化而得,是一种作用迅速的血管扩张剂,此药能激发性欲,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能增强性高潮。

在西方国家也被滥用,用于改变意识,产生快感。

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Amgl NitriteInhalatorAerosol)化学名称为:亚硝酸-2-甲基丁酯与亚硝酸-3-甲基丁酯的混合物。有人吸入以改变意识,增强性快感。

这种滥用现象在男性同性恋者中特别突出。

烟草(Nicotiana tabacum)

烟草的学名Nicotiana tabacum是以一位驻葡萄牙的法国人Jean Nicot deVillemain而命名,1560年时,他将烟草的种子由巴西寄回巴黎,并将之推广于医疗用途。

烟草起源于美洲、大洋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

目前发现有66个种,被栽培利用的仅有2个种,即普通烟草(N.tabacum.L.)又叫红花烟草,和黄花烟草(NrusticaL.)。美洲印地安人栽培利用烟草最早,发现其中含有可以兴奋神经的物质,在部落会议和祭祀活动中吸食其燃烧的烟。1492年10月,哥伦布率领探险队到达美洲,看到当地人在吸烟。1558年航海水手们将烟草种子带回葡萄牙,最早的西班牙水手回国喷云吐雾时,曾经使家乡的人大惊失色,认为他们和魔鬼打交道,但很快烟草的使用就风行全欧洲并向世界普及。1612年,英国殖民官员约翰·罗尔夫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镇大面积种植烟草,并开始做烟草贸易。但欧洲的气候不适合烟草的生长,因此美国成为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出口国。16世纪时烟草才传入中国。

1828年,德国化学家Posselt和Reimann首次将尼古丁由烟草中分离出来,1843年,Melsens提出尼古丁的化学式,AdolfPinner于1893年发现尼古丁的结构,1904年A.Pictet和Crepieux成功利用合成的方式得到尼古丁。尼古丁是一种存在于茄科植物(茄属)中的生物碱,也是烟草的重要成分,烟草中通常会含有尼古丁,这使许多吸烟者无法戒掉烟瘾。会使人上瘾或产生依赖性(最难戒除的毒瘾之一)。

在香烟烟气5,000 余种物质中,公认的有害物质约44 种。其中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的约20种,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苯并芘、亚硝胺、自由基等为毒性最强的物质。香烟中的有害物质数量虽少,杀伤力却很强,可以造成多种致命性疾病,包括各种癌症。长期吸烟者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20倍,喉癌发病率高10-60 倍,冠心病发病率高2-3 倍,循环系统发病率高3 倍,气管炎发病率高2-8倍。此外烟害毒物可导致精液质量下降,并可诱发精索静脉曲张。吸烟,先使神经系统兴奋,后又加以抑制,长期使用耐受量会增加,最后则使神经麻痹,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对吸烟行为的认知通常分为:

① 刺激型:做事情前总要先吸一支烟,吸烟后心也安了,思想也能集中了。

② 舒畅型:吸烟后会产生全身松弛舒适的感觉。

③ 感觉型:戒烟时,总觉得手中少了样东西,嘴也闲得难受,一吸烟即刻舒坦了。

④ 习惯型:由于常年吸烟,戒烟之初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拿起香烟点燃,但点燃后并不吸,就搁在烟缸上燃烧。

⑤ 逃避型:生活中碰到烦恼或工作疲劳时,通过吸烟来减轻、驱散烦恼或疲劳感。

⑥依赖型:生理或心理上对尼古丁(Nicotine、烟碱)产生了依赖性,人们通常难以克制自己,重复使用尼古丁也增加心脏速度和升高血压并降低食欲。大剂量的尼古丁会引起呕吐以及恶心,严重时人会死亡。不吸烟就会出现焦躁不安、思想难以集中等症状,每隔30-40min就得吸烟,否则难以自持。

⑦ 混合型:兼有上述六种类型的情形。

另外,纯度在99%以上的毒品被称为“美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4412.html

更多阅读

马桶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马桶不上水怎么修图解

马桶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图表水糟、浴缸和排水管故障排除指南问题可能的原因解决方法水箱里的水流个不停浮球或浮杆没有对准正确的方向。小心地弯曲浮杆以移动浮球,使它不会与水箱的侧壁摩擦。浮球里进了水。清空或更换浮球。浮球没有

UV灯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win10常见问题解决

UV灯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UV灯更加广泛用于工业,然而设备操作者应该知晓一些产品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现在就UV灯的一些故障介绍如下:1、灯管用一些时间灯管两端就发黑或者发白的原因?(1)电极的纯度不够使用中挥发的

使用UV上光油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uv上光油

使用UV上光油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UV上光油要尽可能在低温状态下储存,在通风阴凉处或冰箱中储存,其保质期通常为1年;如果在较高温度下储存,很容易变质或变硬。  UV上光油不能与普通上光油混合使用。其墨层或涂层不能太厚,否则UV上光油不

主板诊断卡常见代码及解决 四位主板诊断卡代码

诊断卡代码主板诊断卡常见代码及解决一、常见代码及解决:1: FF、00、01、02 状态不跳变 CPU未工作推论:主板或CPU坏2:C1(或C开头)、D3(或D开头) CPU已工作正在寻找内存推论:内存坏、接触不好3:C0、D1 状态,CPU已发出寻址指令并已选中BIOS,但是BI

声明:《毒品的常见种类及危害 毒品的种类及危害》为网友范二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