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 出师表优质课教案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

曹斌锋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让学生听本文的范读视频材料。

  2.学生如有的字词句,先画出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作答。

  四、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第三、四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第五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六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第七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第八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第九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合作探究

  六、品读语言,感受至情

  A.煽情导入:

  ①东坡有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②有人说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

  ③文中“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你能读出来吗?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可谓忠言不逆耳,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你能读出来吗?

  B.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课文(或通过媒体资源诵读),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必要时给予朗读指导,如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要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读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时要饱含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读“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时要饱含对后主的激励之情;读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声音要低缓,表情要沉重。总之,要通过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

  学生通篇朗读,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读,通过“读”去感悟“忠”;通过“读”领悟“理”(诸葛亮规劝刘禅的艺术)

  C.读后评说

  可用“读,我读出了诸葛亮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 出师表优质课教案
学情预估:

  ①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亮暗示刘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

  ②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我读出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

  策略应对: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去读诸葛亮自述身世这一片段,通过读领悟行文的妙,作者的情。

  本文作者自述身世,好像与出师关系不大,实则是貌离神合,寄托作者良苦用心。

  ①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

  ②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③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④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⑤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

  诸葛亮的这段叙述,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从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

  七、模拟情境,思接千载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滚,情不自禁,于是奋笔疾书……,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来写《与诸葛相父书》吧!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东汉琅琊阳都(现在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邓县隆中(现在湖北省襄阳市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统一全国的策略,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辅佐刘备联吴拒魏,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蜀国政事都由他裁决。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了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前后六次出师伐魏,争夺中原。但由于内部外部各种条件限制,终于未能成功,于建兴十二年病死五丈原军中。死后追谥忠武,有《诸葛亮集》传世。

【解题】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军汉中(现在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出师之前,向刘禅上疏,劝导他尊贤纳谏,发扬刘备品德,并推举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将,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出师表”就是关于队出征的奏疏。本篇文字最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并无篇名。萧统编《文选》时收录了这篇文章,给加上《出师表》的篇名。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散关(现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临行又上过一个表(见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后人遂分称为前后《出师表》。但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所写,后世争议颇多。

表,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时所写的一种文字。《文心雕龙.章奏》解释道:“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议。”

【注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先帝:称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刘备。创业未半:创建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刘备以统一全国为己任,但到临死天下仍处于三国鼎立之中,所以这样说。而:转折连词,却。中道:即中途,半路上。崩殂:封建社会称帝王死亡叫崩,又称殂。刘备于汉灵帝末年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与其他军阀角逐,企图统一天下。曹丕篡汉称帝后,他也自称皇帝,建号章武,于章武三年(223)去世。今:目前。天下三分:指魏、蜀、吴三国的割据鼎立。当时三国都已建立帝号。益州疲弊:意思是蜀国力量薄弱。当时中国版图分为十二州,蜀据其一,即益州,其地相当今四川、云南和贵州的一部分。益州地处西南,土地较肥沃,但生产落后,所以对魏、吴来说,是国小兵弱。章武二年(222)刘备伐吴,被陆逊击败,损失惨重,因而诸葛亮这次出兵伐魏,仍感国力困乏。疲弊:困顿衰弱。诚:实在。危急存亡:形势危险急迫,关系到存或者亡。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刻,时期。○四句总提当时形势,警策刘禅发愤图强。起笔凝重,定下全篇基调。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然:连词,然而,但是。侍卫之臣:在君主左右随从护卫的臣子。这里指所有在朝的文臣。不懈于内:在朝廷以内尽力办事而不懈怠。懈:放松,偷懒。于:介词,在。内:指在朝廷之内。忠志之士:忠贞有志的人。这里指戍守征战的武将。忘身于外:在战场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者:助词,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上下两分句有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盖:副词,承接上文,申述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追:追念,怀念。殊遇:特别厚待。欲报之于陛下: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报:报答。之:代词,指先帝之殊遇。陛下:古代臣子对皇帝的称呼。这里指刘禅。陛:宫殿的台阶。○四句剖析人心。实际上这是对刘禅委婉而尖锐的规劝,言外之意是刘禅是沾父亲的德泽,自己还没有慑服众人的威望。所以下文就告诫要继承和发扬刘备的作风。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遣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诚:副词,实在。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您圣明的听闻。开张:扩大。意思要后主广泛的听取意见。圣:古时臣下对君主的尊称。以: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指刘备广开言路等思想品德。恢弘: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扩展、大力发扬。气:气概,精神。不宜:不应该。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即自轻自贱。妄:胡乱。菲薄:用作动词,小看,轻视。引喻失义:说话不合道理。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适当,不恰当。义:宜。以:连词,表示结果,有“以致”的意思。塞:堵塞。谏: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规劝,使其改正错误。○广开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故首先提出。“诚宜”“不宜”,发起一篇告诫之意。

从分析形势入手,首先提出要广开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藏(zāng)否(pǐ),不宜异同。宫中:指后主宫禁中的亲信。府中:指承相府中的官员。建典元年(223)刘禅命诸葛亮开府治事。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陟:迁升,提升。罚:惩罚。藏:善。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表扬。否:恶。这里用作动词,批评。异同:偏义复词,取“异”义。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zhāo)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若:连词,如果。作奸犯科:干坏事,违犯法律。奸:指奸邪事情。科:律条。及:连词,和。为忠善者:名词性“者”字结构,指尽忠为善的人。宜:副词,应该。付:交付,交给,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员,即主管部门。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谓之有司。以:连词,表示目的。昭:显示。平:公平、公正。明:严明,英明。偏私:偏袒,照顾私情。内外:指“宫中”“府中”。异法:执法两样。○严明赏罚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故特别强调。诸葛亮提出这点,是因为鉴于汉末皇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而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据《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记载,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董允常对禅劝谏,黄皓也不敢为非。董允死后,黄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此虽后事,但刘禅的弱点诸葛亮不会不有所觉察。这里的话是有针对性的。

接着提出要严明赏罚,秉法持正。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纬(yi)、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遣陛下。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均为皇帝近臣,侍中备应对顾问;侍郎掌管传达诏命等事。郭攸之:字演长,南阳(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人,时任侍中。费讳:字文伟,江夏(mǐng)(现在河南省罗山县)人。原任太子舍人,刘禅即位后,由黄门侍郎迁为侍中,官至大将军。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现在湖北省枝江县)人,时任黄门侍郎。此:代词,这些人。良实:贤良忠实。志虑忠纯:志向和思想忠贞无二。是以“以是”,因此。以:介词,因为;是:指示代词,此。简拔:选拔。遗:留给。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愚:自称谦词。以为:认为。悉:副词,尽,完全,都。以:介词,拿。咨之:问他。咨:询问。之:代词,指郭攸之、费讳、董允。藏行:实行。裨补阙漏:补救过失和疏漏。裨补:弥补,补救。阙:同“缺”,过失,缺点。漏:疏忽,遗漏。有所广益:有更多的益处。○为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稳定,诸葛亮对人事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向刘禅推举一批贤能,作为辅佐。

推举宫中贤臣。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向宠:襄阳宜城(现在湖北省宜城县)人,刘备时任门牙将。章武二年,刘备在秭归为吴军所败,唯有向宠的部队损失很少。刘禅时为中部督,后调升为中领军,是统率皇宫卫队的将领。性行淑均:性情品德贤良公正:晓畅:熟悉。昔日:过去,从前。称之曰能:称舞他能干。曰:动词,是,为。是以:“以是”。众议:大家商议。举:推举。为:动词,做。督:指中都督。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以为:认为。营中:军队中。行阵和睦:军队协调肃整。睦:一作“穆”,都是“和”的意思。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任。指用人得当。

举荐可靠的将领,交代营中事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tuí)也。亲贤臣:亲近贤臣。亲:形容词意动用法,亲近。远小人:疏远小人。远:形容词意动用法,疏远。此:指示代词,这。先汉:指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所以:……的原因。后汉:指东汉。这里实指东汉末年几位皇帝。倾颓:倾覆衰败。○规劝后主吸取历史教训。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在时:在世的时候。每:每次。臣:诸葛亮自称,我。论:谈论。未尝:未曾。痛恨:痛感遗憾。桓、灵:东汉的桓帝(刘志,公元147──167年在位)和灵帝(刘宏,168──189年在位)。两人在位时,宠信外戚、宦官,政治腐败,终于酿成汉末大乱。列举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任人唯亲的危害。侍中、尚书、长(zhā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侍中即指郭攸之、费祎、董允。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这里指陈震。陈震,字孝起,南阳人,建兴三年拜尚书。长史:丞相府协助丞相处理政务的官,这里指张裔。张裔,字君嗣,成都(现在四川省成都市)人,当时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参军:丞相府的重要幕僚,这里指蒋琬。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现在湖南省湘乡县)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往汉中,他和张裔统留府事,后官至大司马。贞良死节:坚贞正直,能以死报国。愿:希望。之:代词,指他们。汉室:汉朝。刘备为刘汉皇室后裔,以继承正统自命。之:结构助词,的。隆:兴盛。可:可以。计日而待:算着日子等待。意思是不要很长时间。○指出要图复兴,必须亲信忠良。

列举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依靠贤臣的重要性。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臣:诸葛亮自称。本:本来,原来。布衣:平民。古代平民的衣服,除年老者可以用丝外,都用麻类材料制成,所以“布衣”就成为平民的代称。躬耕:亲自耕种。于:副词,在。南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据《三国志蜀书》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日隆中。”苟全:苟且保全。闻达:出名做大官。闻:扬名;达:发达,指做官。○自述早年志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以:以为。卑鄙:出身低微,见识浅陋。这是谦词。猥自枉屈:降低自己身份。这是敬词。猥: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是违反常情的。这里用以表示尊敬对方。枉屈:屈尊。《诸葛亮传》载:“徐庶谓先主日:‘此人(指诸葛亮)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顾:三次拜访。草庐:茅屋。咨:询问,商议。以:介词,拿,用。当世之事:当时的天下大事。由是:由此。感激:感动,激发。与现代汉语中“感谢”的意义不同。遂:副词,于是,便。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诉说用世之由。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后:后来;值:当,遇上,遇到。倾覆:失败挫折。指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在当阳(现在湖北省当阳县)长坂坡曹操击溃事。受任:接受任务。奉命于危难之间:指刘备逃奔夏口(现在湖北省武汉市),诸葛亮奉命到孙吴求救事。尔来:从那时到现在。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诸葛亮上表出师北伐,计二十一年。有:通“又”。○回顾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艰苦历程。自述出身经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知:知道,了一解。谨慎:谨严慎重。与现代汉语中偏重小心慎重的意义不同。寄:托付。大事:指章武三年(223)刘备在永安(即白帝城,现在四川省奉节县东北)病危时,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讨魏兴汉的事。《诸葛亮传》载,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泪回答说:“臣敢竭股肱(gǔgōng)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告谕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谨慎”是对诸葛亮的精确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一语所本。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人不毛。夙夜:早晚,日夜。夙:早上。这句形容为了国事日夜焦虑操劳的情形。托付:委托。不效:没有成效。效:成就,成功。以:顺接连词。明:明智,这里指知人之明。渡泸:渡过泸水(即金沙江)。建兴三年(225),因南部诸郡叛乱,诸葛亮率军渡过金沙江征讨,思威并施,稳定了后方。著名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战役中。据载泸水地方湿热,多瘴气,三四月就很少有人渡河,五月问连呼吸都感困难,渡河就更加困难了。不毛:这里指南方未被开发的地方。毛:指五谷或其他农作物。○述说受命以来的辛勤。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兵甲已足:建兴三年秋到五年间,诸葛亮依据蜀地丰富的物资,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兵甲已足”是说军队已有相当实力。兵甲:泛指武器装备。足:充足。奖率:奖励,统率。三军:全军。中原:本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指曹魏统治区。庶:副词,表示可能或希望。希望,但愿。竭:尽,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之词。驽:劣马,跑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恶之徒。这里指魏明帝曹睿等人。当时蜀、魏处于敌对地位,蜀汉以正统自居,因此诸葛亮这样说。下面所说的“贼”情况相同。旧都:指东汉的旧都洛阳。曹操掌权后迁都许昌(现在河南省许昌市),曹丕称帝,以洛阳为国都。蜀汉自称继承东汉政权,所以要“还于旧都”。所以:用来……的。报:报答。职分:职责,职务范围内应做的事情。○说明出师北伐,势在必行,并表明自己效忠蜀汉的赤心。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纬、允之任也。斟酌:(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意思是考虑事情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损益:减少或增加,这里是得失的意思。进尽忠言:无保留的提出诚恳的意见。则:那就(是,任:职责。○再吹叮咛依靠大臣理好朝政。

说明北伐时机成熟,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托:委托。以:前一“以”,介词,拿,把。后一“以”,连词,可译为“来”。讨贼:讨伐汉贼,即曹魏。效:功效,效果。治:惩处。告先帝之灵:上告刘备在天之灵。○出师誓言。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纬、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i建议。即上文所谓“斟酌损益”的“忠言”。责:处分。慢:怠慢,疏忽。彰其咎:公布他们的过失。彰:显示,暴露。咎:过失,错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自谋:自行谋划,这里有端正自己态度的意思。‘咨诹善道:询问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咨诹;询问,征求。察纳雅言:识别并采纳正确的言论。雅:正。追: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诏中有几句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不胜;非常,十分(用于感情方面)。○出师后朝臣、后主职责分明,再三关照,语重心长。

交代出师后朝政事宜,反复叮咛后主牢记刘备遗训。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现在。当:在……之际。涕零:落泪。不知所言:不知说些什么。○结语表明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这本来是套语,但在本文却自然得体,读者竟不觉其为套语。

结束语。

【译文】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为三国,蜀汉贫弱困乏,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可是在宫廷内侍卫的大臣毫不松懈,忠心耿耿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原是为了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报答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臣下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的士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对你的忠心规劝啊!

宫廷的侍臣和相府的官吏,都属于国家这个整体,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该有所区别。如果他们中间有做坏事犯法的和尽忠做了好事的,都应该交有关的主管部门评判他们该受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内和朝廷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人都是贤良忠实的人,志向和心思忠诚专一,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施执行,这样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品性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先帝试用他时,称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了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就一定能使军队协调肃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时期兴隆旺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时期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正直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种地,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下,见识浅陋,竟亲自屈驾三次到茅屋中来看望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我因此深受鼓舞,于是答应替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到挫折,我在兵败之时接受重任,在危难之中奉行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严慎重,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托付以来,我日夜忧虑,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好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偏僻的地方去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队的军事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全军,北上平定中原,我愿尽我平庸的才智,去铲除奸诈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天下,迁回到原来的国都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至于考虑朝政的得失利弊,向陛下毫无保留的提出忠直诚恳的意见,那就是郭攸之、费讳、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盛德的建议,就该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来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去征求询问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的追念先帝留下的诏命。这样,我就受恩不浅,感激不尽了。

现在就要远离,面对这个奏章,我禁不住泪落纷纷,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简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的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干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由于本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本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这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由此不难看出《出师表》的语言成就,仅凭这一点它都应该流传不朽。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异同

异同,在本文“不宜异同”一句中用作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反义或近义的语素组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只有其中一个语素起表义作用,另一个只作为陪衬,没有实在意义。“不宜异同”所要表达的是“不。应该有差异”,只有“异”这一语素在起表义作用。由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不同,一个词在这里属偏义复词,在那里可能又不是了,如《汉书·朱云传》:“欲考其异同”,“异同”意思是相同与不相同之处。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情况,如说“万一她有个好歹”,“好歹”指危险,用作偏义;而“不识好歹”一语中,“好歹”就不是偏义了。

痛恨

“痛恨”,现代词是极为仇恨的意思,为偏正结构。但《出师表》中的“痛恨”是联合结构,痛心遗憾的意思。先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是说桓、灵“亲小人,远贤臣”,以致天下“倾颓”,所以刘备为之痛心,为之遗憾。桓:灵是先朝的皇帝,刘备作为皇族后裔,为他们的政治腐败感到痛心遗憾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会表示极端仇恨。

卑鄙

“卑鄙”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意思是行为恶劣。《出师表》中的“卑鄙”是低微鄙陋的意思。“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不高。“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是说先帝不把我看作是低微鄙陋的人,这样讲,含有自谦的意味。

感激

“感激”,现代汉语中和“感谢”是同义词;古代汉语中是感动、激发的意思,只有、“感”义,并无“谢”意。《出师表》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和“臣不胜受恩感激”两句,“感激”都是“感动”“激动”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文这两处,如果把“感激”解释为“感谢”,似乎也没有什么不通,但这却不是诸葛亮要表达的意思。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原因判断,“者”提示原因。“不懈于内”动补结构,介词短语“于内”作补语,“忘身于外”同此。“报之于陛下”中“报之”是动宾结构,介词短语“于陛下”作“报”的补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前后两句各为一个分句,并列关系,这是第一个层次。两个分句又是分别由两个并列关系的分句构成,这是第二个层次。“躬耕于南阳”一句中,“躬”,名词作状语,表示“耕”这一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亲自。后两个单句中,“于乱世”“于诸侯”介词短语放在动宾短语“苟全性命”“不求闻达”的后面作补语。“全”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下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与此相同,“于”相当于“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5039.html

更多阅读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2012“千课万人”回来,我就想搬薛法根老师的《猴子种果树》,他的组块教学法真的是常用常新、童叟皆宜,呵呵。但是,如何让这次的搬课更接地气,能给老师们更多的引领与启迪?我还真是动了一番脑筋,保留了薛特的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腾蛟一小林素君 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

《营养午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

《营养午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或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简要分析 故都的秋分析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简要分析秋珍课程分析:《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写于1934年8月的一篇散文,文章中散发着作者对故都深深的感情和眷恋,它体现了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交融的高超笔法。本课是散文鉴

声明:《《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 出师表优质课教案》为网友孒冇丶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