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精选__智慧慈航 智慧慈航博客




宿清远峡山寺
  (唐)宋之问
  
  香岫悬金刹飞泉界石门
  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尘市何疑无陵源
  
  [注释]

(1)清远峡山寺:在湖南武陵山区的石门

  (2)岫(xiu):山洞
  (3)武陵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之地
  [赏析]
  首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古刹屹然与巅峰峭壁的雄姿,和飞泉划破石门的壮景。颔联极力渲染了禅师与空山深夜修习静虑,心住正定的静寂场景。而“说法初闻鸟”又说明了静寂不是一潭死水,习静不是进入死寂,而是有着活泼的妙用。同时该句也以鸟鸣不外说法来告诉我们禅师已悟达佛性。只有悟达了佛性,了知佛性遍一切处,才能于鸟鸣花开处皆闻到佛法。“看心欲定猿”,进一步说明了禅师习静的方法。这是典型的北宗禅师参禅法。他们用猿来比喻散动不定的心。习静就是要将这个心猿看好,叫它不乱动,进入禅定;有定生静,了知佛性。尾联的文意是讲古刹高远偏僻,远离尘世,如同桃花源一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心寂才是隔于尘世的真正原因,才是入住桃花源的惟一途径。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  (唐)陈子昂

  钟梵经行罢香床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疲病苦攀缘  [注释]  (1)晖上人:大云寺僧圆晖。赞宁《高僧传》称他“精研性相,善达诸宗”。
  (2)经行:往复回旋行走,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
  (3)入禅:此处为入定,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
  (4)水月:水中之月,大乘十喻之一,以譬诸法之无实体。
  (5)攀缘:攀取缘虑之意,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
  [赏析]
  首联叙述了晖上人午后诵经,黄昏行经,晚上禅定的日常佛事。巧妙地安排了时间的过渡。秋夜会上人禅坐之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的禅院也随着充满了幽寂的禅意。颈联有景到人,讲述了晖上人禅悟境界。禅定使心波平静从而智慧现前,如同水面清静时,能显出月影。依靠智慧,观察到诸法本无实义,如同水月虚幻,则能远离而不生染着,成为觉者。如《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云霞”聚散无常,万法何尝不是?能领会这个,还不能说是“思独玄”。“思独玄”之处应是在于了知无论云霞聚散遮露,青天从来不变,如同真如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尾联点出世人不能如晖上人般远离幻法,息除攀援,饱受病苦,实在是无奈又可怜。最后一句是从《维摩诘所说经》“何谓病本?谓有攀援”化出。


  江中诵经  (唐)张说    实相归悬解虚心暗在通  澄江明月内应是色成空    [注释]  (1)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
  (2)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大乘义章》曰:“质碍名色。”
  (3)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赏析]

  常住不灭的诸法实相,孤峰独露,迥脱根尘,言语道断而不可言说,心行处灭而不可思念。不是凡夫的逻辑思维可以通达。人的种种知见反而是悟证实相的障碍,越思越远。相反,只有“悬挂”种种知见,排除心中一切尘念,使之虚而明,才能当下悟入,归于实相。“澄江明月内应是色成空”,写出了诗人体悟到实相后的境界。澄清的江水,明朗的月色,皆是即色而空,空色不二。《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样的体认中,诗人顿觉全部身心与澄江明月已融为一体,也同样是即空即色,迥然出尘了。而此一空,绝非死寂顽空。恰于此空中,能生出“澄江明月”,无边妙用。
  
  题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释]

  (1)义公:大禹寺高僧。
  (2)禅寂:修禅以寂静念虑。《维摩经、方便品》曰:“一心禅寂,摄诸乱意。”
  (3)壑:读he音,山沟的意思。
  (4)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佛教以之代表清净。
  (5)不染:不染着世间尘欲之法。
  [赏析]

  诗人通过本诗深情高赞了义公和尚的清净梵行,也寄托了自己的隐逸情怀。首联描写禅房建在人迹罕至的山林,自然逸出“深林人不知”(王维语)的空寂。复以“户外一秀峰”与“阶前众壑深”的远近交叠,尽显此处之气象清宏,山景雄秀。而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进一步将对山院清幽的描写推向极致。日暮时,骤雨初歇,禅院静寂,四周林木滴雨未尽,远处空翠的山影静静的投映院中,阴幽空灵,清新醉人。这样的幽寂清净之景,也正是禅师空明道心的体现。正如尾联“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所言,义公和尚的禅心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纤尘不粘。全诗由景清写到心净,构思巧妙,意境高远,动人心神。
 

登总持寺浮屠  (唐)孟浩然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郊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注释]  (1)跻(ji):登上的意思
  (2)阡(qian)陌(mo):田间小路
  (3)浮屠:指佛塔
  [赏析]

  本诗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户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开。由此引发了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从初地欢喜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需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以成佛道“化出。此句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的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地上累土而成。“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讲述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成佛果。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现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氛围。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注释]  (1)童子:经中常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真子,二因无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
  (2)偈(ji):与诗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为一偈。
  (3)无我:我为“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但人身是五蕴之假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因缘生,也无常一之我体,故无人我,无法我。
  [赏析]
  首联以工稳的对仗将优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致。精确的描写使“雪梅”“烟柳”顿现眼前。颔联“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点明游诗主题。同时也以梵行犹如童子,深的法王经旨来表示对惠上人的赞叹。颈联写出诗人参偈听经得感受。领会了佛理,就知道了“无我”的妙义。《止观》卷七云:“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肢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通过“析空观”离开对五蕴所合之“我”的执著,自然对有形的物质之躯产生厌离心。经此一番领会观察,诗人表达了对觉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难平,而显出淡淡的尴尬愁绪。虽然不能全然离尘入佛,但还是清晰表明了诗人对清净佛门的向往之情。

观壁卢九想图  (唐)包佶    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  夜阑鸟鹊相争处竹下真僧在定中    [注释]  (1)定: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赏析]
  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口”。快乐也是如此。原因就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所生之法,本无实性,自不常住。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也。当因缘变化了,没有自性的枯荣,哀乐也必将变化消失。这样的无常事实,芸芸众生却强作不知,自欺欺人,为些许名利财色杀红眼,犹如鸟鹊相争,真为可怜悯者。何如竹下真僧,深入禅定,深契实相,而得“涅槃寂静”的寂灭之乐!此大安乐非从缘起,非从缘灭,本自具足,不生不灭,是众生终极归处。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尘世强烈的厌离,和对寂灭为乐的追求。

  (唐)郭震    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注释]  1野人:山野闲人
  2筇:qiong竹子的一种,可做手杖。
  [赏析]
  无限苍穹,浩瀚天宇,浮云片点,来去起灭。此处深写无常聚散之意,尽得云的旨趣。次以野人倚筇闲看,特写一个静字,与云之倏(shu突然,极快之意)动,形成强烈反差。诗人自以野人居之,而闲看他人不知身入无常云,造作种种“蔽月遮星”之无益事业。通诗透出的是对世人的警醒:无常是苦,当早谋出,对世俗名利不要执著求取,万端造业。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任浮云来去生灭,虚空不曾动荡半点,星月光辉也不因云的遮蔽而丧失一毫。此喻真如实相犹如虚空,本来不生,今也不灭,任世人埋却度日,也不曾有损。世人只要肯“歇心”不执著无根身为我。便能倚筇看云,尽得闲字真义,自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来去随意,任天际云卷云舒”。

 题僧房  (唐)王昌龄  棕榈花满院台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注释]
  (1)名言:名目与言句。皆依相而立,相无体性,故名言亦假立而无实。世间由于妄执,以名言为实,谓名字即实物,而分别假名言所成之相。
  [赏析]
  “棕榈花满院,台藓入闲房”二句,给禅院作了个传神地速写。热闹明媚的棕榈华开满了庭院,生气勃勃,新鲜夺目。寂静阴幽的苔藓随意散布在台阶上,一直伸展入僧房,一动一静,勾勒出禅院无边宁静,但又充满生机。眼前景色,很容易使人想起禅宗的名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境寂尘妄灭”这样的境界,自然让诗人深有感悟。“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正是自悟的境界。他与院僧对坐无语,沉浸在深深的禅悦中。此时所有名言都是羁绊,也是多余。只是这样默默,一切具足。正此时,空中顿起幽渺清新的异香,入禅的境界得到了天人赞叹。此二句也含了须菩提尊者静默禅定,帝释天抛洒如雨香花,赞叹尊者以无言善说般若的公案。并以此来表达了诗人的发喜充满。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1)别业:别墅
  (2)南山:终南山
  [赏析]
  
诗人在首联中说明自己中年以后崇信佛法,晚年在终南山安然隐居。落笔精练自然,超然世外之情淡淡溢出。在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中,诗人时常乘兴独自闲游,怡情悦性。“胜事空自知”更加表示自己高怀逸兴,独得其乐。颈联动中写景,禅机充满,是难得的千古名句。上句说自己随意而行,信步就到了流水的尽头;下句说在这无路之处,索性就地坐下,闲看白云飘浮而起。一行、一到、一坐、一看,干净利落,自由洒脱,诗人无着无粘,不烦不恼得境界心行全然而出。尾联于独寂无声处,忽地值遇林叟,尽兴谈笑,悠然忘时。更是将无牵无挂,独立特行之境推到极处,并且引向平常。通诗流畅自然更胜行云流水,“随缘任性,笑傲浮生”的禅者风姿跃然而出。

夏日过青龙诗谒操禅师  (唐)王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注释]  (1)义心:谓犹豫不决之心。有迷事,迷理两种。迷事之疑,于见道时断之;迷理之疑,至佛果时始能断之。
  (2)空病:执着于空。
  (3)天眼:天人之眼,所观甚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二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尊者所得天眼。
  (4)法身:指佛的自性真身,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又称法身佛,或自性身,第一身。
  [赏析]
  本诗首写诗人自己已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地冒着炎热前往青龙诗拜谒操禅师。路途的艰辛,反衬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平静的叙述,让人感觉到这份虔诚没有了如火如荼的炽烈,却已深入诗人心中,与生命融为一体,沉稳而坚实。在拜谒操禅师后,疑问烟消云散。接着的二联表述了诗人豁然除疑后的体悟。“一毛孔容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山河大地尽在天眼中也是平常事。法身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世界岂能超出其外?若证此义,炎热也不是炎热,只是心生。不执炎热相,大地风自可骤然而起,销尽炎热。却也不见丝毫炎热得灭。全诗对仗极其工整,说理明晰,禅悟深刻,内容有收有放,体现了王维作诗和禅修的深厚功力。

饭覆釜山僧  (唐)王维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侯远山僧先期扫敝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注释]
  (1)饭僧:即斋僧,请僧人应供。
  (2)磬qing:为铜制钵行的法器。
  (3)悟:“迷”之对称,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
  (4)寂:又作灭,涅磐之别称。乃指度脱生死,寂静无为之境地。
  (5)蒿hao:一种植物。
  [赏析]
  诗的前六句写出晚年的归心处,以及侯僧,僧至的情形。诗人一生倾心佛法,至晚犹愈,完全归心清净佛理。“日与人群疏”既写自己每日用功修行,疏与人往,又透出曲高必然和者寡。诗人对将来应供的山僧充满了尊敬,并且向往云峰上的生活的叙述。大家坐在草垫上,以松子为食,既简朴又脱尘绝俗。食罢焚香阅经,获取精神食粮。在一片香氲yun祥和中,时间倏shu忽而过,而沉浸于佛理禅味中的诗人并未有所察觉。直到灯燃磬鸣时,方猛然知昼去夜来。这既是禅定的体现,又表明时间是相对的。最后四句是全诗画龙点睛之处。“一悟寂为乐”描述诗人在与僧人一起读经参修中豁然有悟,从而深得寂灭之乐。从“一悟”可以看出诗人修行方法是属于提倡顿悟的南宗,所谓“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是也(坛经)。既悟寂乐,就是“绝学无为闲道人”(永嘉大师.证道歌),故曰“此生闲有余”。已悟之人,自然是没有山深市浅这样的执着,处处是归处,处处是“云峰”,所以有“思归何必深”一问。“身世犹虚空”是对进一步说明自身与世界都归于空性,无所谓深或不深。

辛夷坞  (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来且落    [注释]  
  (1)辛夷:木兰
  (2)芙蓉花:莲花
  (3)涧:山间流水沟
  
  [赏析]
  
  在寂寞无人的深涧中,辛夷花默默开放。无生之喜,无灭之哀,纯然自足,不待人识。完全是诗人见性自足,任运自然地心境写照。释尊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一句便指出“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自性本来一切具足,任他开也罢,落也罢,无人知也好,有人识也好,总不碍“知足常乐”。诗人通过禅修,已悟此理,通诗是自性亲切流露。更为高妙的是不用一点禅语佛句,却能将禅心淋漓表达。短短二十字,将用千言万语无法表述清晰的禅境,极其简捷地全然展开,让每个读者都能随自己的体会感觉到绝对自在,飘然超迈得寂乐境界,顿觉“身世两忘,万念皆寂”。本诗的确是一首“以禅入诗”的绝佳之作。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释]  1自顾:照顾自己
  2穷通:阻塞与通达.东晋慧远法师曾著有《穷通论》。
  3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赏析]
  诗人晚年不再挂心万端世事,追求宁静平淡的环境与生活。“自顾无长策”一语的背景是恶劣的政治环境,让诗人没有妥善的方法保全自己。当时张九龄已罢相,李林甫大权独揽,朝政日益不堪。在这种情况下,使人能做的就是回归山林。一个“空”字透出几许无奈和对唐王朝的担忧。山林生活渐渐平息了原有的一丝浅愁。“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一切都显得自然亲切,好像很平常,却又包含了无穷禅义。清闲自适,任运随缘,喜悦消泯了忧愁,充满生活的每一角落。尾联以“渔歌入浦深”诠释“穷通理”,似答非答,不答而答,实在是深有意义。禅宗接引学人,常常是用些不合思维逻辑,但又是真实无妄的语言,打断问者心念的攀援,助其开悟。如有僧问“洞山良价”(人名)“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深入宗门的诗人在此也不循问而答,而是拈出一句“渔歌入浦深”,到底是什么意思?参。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
  (1)香积寺: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神禾原
  (2)安禅:安住于坐禅之意。若坐禅不受环境局限,称为“安禅不必须山水”
  (3)毒龙:贪 嗔痴三毒,犹如毒龙
  [赏析]
  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前往香积寺的路途中。诗人已信步走了很长的山路,但香积寺还在更远的云峰里。虽然是有点辛苦,但沿途的景色,排遣了所有的劳累。不知年岁的古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只剩下空阴清凉。小路上别无他人,只有自己闲适地走向古刹。远处幽然传来隐约的钟声,进一步点出此行的目的,穿过钟声,清泉澈石奏鸣出安心曲,向晚的日光投入层叠的森林,使青松更散发出清冷。四句诗由色至声,又有声至色,让跟随诗人入山过寺的读者,完全融入其境,身心愉悦。到达香积寺已是日暮时分。寺前的潭水清澈无波,犹如诗人此时宁静无尘的心境。自己心中犹如毒龙的贪嗔痴,也在禅行中被伏。整首诗主体部分描写一路上所有的景色,末后才以“安禅制毒龙”收归诗题。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皆是安禅的境界,似写景,实写心,令读者也为之毒龙暂伏。
  

宿莹公禅房闻梵  唐(李颀)    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稀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  始觉浮生无住着顿令心地欲皈依  [注释]  (1)花宫:佛寺多花,故又称花宫。
  (2)钟漏:计时工具。
  (3)皈依:皈向、依靠、救度之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做皈依三宝,也叫三皈依。
  [赏析]
  诗人在“月隐高城钟漏稀”的深夜,听到香花宫城的梵音仙乐隐隐约约传来,随即又复归寂静。正回味无穷时,夜风吹动霜林的落叶,发出瑟瑟秋声,让诗人终夜难眠。晨晓在不知不觉中到来,各种自然之声令人更加清醒。禅房外一片萧条,凝结寒空。信步而出,不意秋雨纷飞。更是凄清无依。在这样的绝尘清境,顿使诗人觉悟到浮生无常,如幻若梦,没有什么可以留恋,也没有着陆之地。佛门清净,寂灭为乐,实在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所以是“顿令心地欲皈依”。此处“心地”二字更可看出诗人精通佛法,深知心中的内皈依最是重要。所谓内皈依是指“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有了内心真实的皈依,皈依的仪轨才能尽起本具的巨大作用。
  

无尽上人东林禅居  唐(李欣)  
  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
  所对但群木 终朝无一言
  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
  含吐山上日 蔽亏松外村
  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
  禅户积朝雪 花龛来暮猿
  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
  萝筱慰舂汲 岩潭恣讨论
  泻云岂知限至道莫探元
  且愿启关锁于焉微尚存
  
  [注释]
  (1)谒ye——拜见
  (2)龛kan——供奉佛像神像的小盒子
  (3)筱xiao——小竹子
  (4)舂chong——把谷类的外壳去掉
  (5)汲ji——把水打上来
  (6)百衲——百衲衣即僧衣
  (7)至道——真如实相
  (8)关锁——此处比喻闭塞自己不与外界接触
  [赏析]
  一开篇诗人就点出自己过着悠然的隐居生活,空暇有闲,能经常前去拜谒无尽禅师。在心有默契的好友处,没有虚伪应酬,只是任性而为,无言就无言,也不必没话找话。同时也反映悟禅离言。在相对默坐时,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清冷的山泉洗净心尘,隔离了村舍世俗的远峰上升起太阳,又慢慢地落下。山居无人,只和穿着百衲的僧人问寒问暖,猿猴不时前来嬉耍,增添几分生气。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将描写的对象转向自己的十年隐居生活。十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读自怡,宠辱皆忘。最后四句是叙理议论,表述诗人自己心中所悟。漂泊无定的白云,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踪迹。至道也是如此,无处不在,因而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与形态。任何有限的都不是至道,但也不离开至道,“全忘归真,全事即理”,所以不可执着的追求一个所谓的至道之源,至道无源,处处皆源。原来对于隐居还有些执着,觉悟到这样的道理,就开启了关锁,不再执着隐居的生活。当然也不执着于“不执着隐居的生活”。隐就隐,不隐就不隐,一切随缘。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一)  唐(李白)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注释]  (1)黯an——昏暗
  (2)远公——慧远法师 东晋人 住持庐山东林寺为当时佛教领袖
  (3)康乐——东晋诗人谢灵运
  (4)禅关——禅法之关门
  (5)清凉山——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山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文殊菩萨道场
  (6)小劫——根据《大毗婆沙论》壹千捌佰捌拾万年为一小劫
  (7)观空——关照诸法之空相
  [赏析]
  首句将昌禅师比作东晋高僧慧远法师,表示了自己对禅师的推崇和赞叹。“为我开禅关”是指禅师教诗人如何禅定以开启禅门。后六句是讲诗人禅定中的体悟。在幽寂的松石下静坐,杂念渐少,顿觉清凉,犹如身在清凉山文殊道场。佛法讲“相有心生,境随心转”,只要心地清凉,则处处清凉圣境。从此可见李白深得义趣。“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二句不入常规,不以己拟物,而以物拟己。山花如同自己的身形一样,不染一尘;流水虽动,但却动而闲逸,犹如自己的心,虽然觉性长存,但却不攀外缘,清净澄明,能照万物而不被万物所迷。“一坐度小劫”是表示自己深入禅定,很长时间过去了,也是只觉如弹指刹那。经中也常有这样的记述。如《法华经》云:“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倾。”“观空天地间”是指诗人禅定的目的。《涅磐经》云“观一切法,本性皆空”。如能证得空性,则为解脱。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唐(李白)    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  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  此中积龙象独许浚公殊  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  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    [注释]  (1)宣州——今日安徽宣城县
  (2)敬亭——敬亭山在宣州城北
  (3)苍梧——湖南南部又名九嶷山
  (4)龙象——原指诸阿罗汉中最大力者此处泛指高僧大德
  (5)明珠——此处典出《法华》七喻之衣珠喻“众生身中 有昔种缘 名为衣珠”
  (6)支遁——晋朝名僧号道林
  [赏析]
  诗以描写宣州的美景开篇。白云缭绕的敬亭山,青翠秀美,绵延不断,一直连接到苍梧山。澄明清冽的双溪,倒映着敬亭山秀丽的景色,蓝天白云也落收其中。山中聚集着好多佛门龙象,而仲浚公是最为出色的。他风度翩翩,气韵不凡,文章高妙,倾动江南。而禅修也是极其不凡。“观心”是修行的关键,《十界二门》云:“一代教门,皆以观心为要。”“水月”是大乘常用的譬喻。此处指观察自心,如同水月,非有非无,了不可得而明有妙用。“解领得明珠”巧用“衣里明珠”喻,表明禅师已解下烦恼的外衣,得到了自性明珠。这颗明珠个个都有,人人本具,只要转身解衣,立刻获得,从此就得大受用。这是对仲浚公禅悟境界的赞扬。最后一联,将仲浚公比作名僧支遁,并通过记述二人高谈,进一步阐明见解。“高谈出有无”表明二人以领会佛法中有关“有”“无”的妙义,不再执着。通诗有景到人,说理明晰,为难得佳作。
  

庐山东林寺夜怀  唐(李白)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冥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注释]
  (1)——虎溪:《庐山记》曰:“流泉匝寺,下入呼溪。昔远法师送客过此,虎辄(zhe)号鸣,故名。”
  (2)——冥坐:默然静坐。
  (3)——大千:大千世界。四大洲及日月诸天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又称三千大千世界。
  (4)——湛然:不动
  [赏析]
  首二句记述诗人辞别繁华的城市,独自一个人上庐山,寻求清净的东林寺。晚钟荡破霜气弥漫的夜空,悠悠传开。月色映在虎溪上,水面泛出宁静的清光。寺院周围及其幽寂清冷,实在是个修行的好地方。“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二句从山水环境过渡到佛教氛围。天香氤氲(yinyun),天乐妙曼,祥和馨宁,清净悠然。这里也暗含了对寺僧的赞叹。因为只有梵行精进,智德高深,才会感得天香天乐这样的祥瑞。最后四句是诗人在此佛教圣地的参悟表述。在环境的影响下,使人也冥坐不动,进入了禅定。在禅定智慧的观照下,领悟到大千与毫发是大小无碍的,大千能容毫发,毫发也可容大千。如晋译《华严经-毗卢舍那品》云:“一毛孔中,无量佛刹,庄严清净,旷然安立。”华严宗所立十玄门之第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广说此义。诗人进一步阐明只要“湛然”不动,冥合真心,就能永出生死轮回。《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因此若能伏断忘心,冥合真心,就能出离生死六道。从本诗来看,李白虽倾心于道教,但对于佛理还是深有所悟的。
  咏声
  唐(韦应物)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廖
  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注释]

  (1)——听:名词,声音。
  (2)——太空:太虚空,谓浩浩宇宙之虚空。此虚空湛然常寂,毕竟无为无物。
  (3)——寂寥(liao):寂静。
  [赏析]
  声音不是无缘自生或从外而来,是因缘假合而生。如双掌互击,则有声出。声音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并非实有,只是假合,所以可说“太空恒寂寥”。此寂寥不属无声,也不属有声,亦是有声,亦是无声。后两句进一步说明声音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有起必有灭。而以静比喻真如实相,因而是无生法,不待因缘,所以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但这无生法不离生灭法。如果离生灭法才有无生法,则无生法与生灭发成了对持,那么也就不是无生法了,因为无生法是绝对圆融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证悟无生法,并发菩提心,度迷于生灭法的众生,但度尽众生不见一个众生被度。因为众生者,自性空。
  

定僧  唐(元稹(zhen))
  
  落魄闲行不著家遍寻春寺赏年华
  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
  [赏析]

  诗人人生不得意,所以辟头就是“落魄“二字极有震撼力。在落魄无聊之时,多数人选择会是“回家”但诗人只是信步闲行,并不急着回家。一个“闲”字表示诗人又好像不是特别痛苦。原因是诗人久归佛门,所以在落魄之际犹能安然处之。诗中也以“遍寻春寺赏年华”做出解释,同时也是这种安然心态的写照。境遇是因缘而生的,好或不好都犹如梦幻空花,无碍自性清净,法喜充满。诗人熟暗(an)佛理,想必于此早已通达。所以落魄不妨“遍寻春寺赏年华”,不随境转,自在欢喜。后两句可能是诗人偶然看见的情景,也可以理解为是诗人的自画像。此处狂风与空花是相对物境的象征。可以理解为命运多舛(chuan)与人生得意,险恶与祥和,动与静等等一切相对。禅者心定于此一切相对皆不取。正如诗人自己落魄也闲,不落魄也闲。

杏园  唐(元稹)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注释]

  长安 :唐王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虚空界:谓眼所见之大空。《中阿含经》三十六曰:“譬如月无垢,游于虚空界。”
  [赏析]
  首句既写出了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也表示此地实在是“红尘深处”。每年到了春天,大风送来怡人的春天,在这滚滚红尘中,给人一点新鲜空气。春天自然是催花开。长安的花是有名的,从一些诗句中也可见一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第》),“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牡丹芳》)。花本是可爱之物,而诗人却于此大喝一声“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看来是有些煞风景了。仔细读读原来诗人要呵斥的并非是花,而是世人对栽花和赏花的执着。花岂能误世人?人自误罢了。“酒不醉人人自醉”,只是自己执着,自己迷误而已。
  

赠琴棋僧歌  唐(张瀛)
  我尝听法师一说波上莲花水中月
  不垢不净是色空无法无空亦无灭
  我尝听禅师一观浪溢鳌头蟾魄满
  河沙世界尽空空一寸寒灰冷灯畔
  我又听师琴一抚长松唤住秋山雨
  弦中雅弄若铿金指下寒泉流太古
  我又听师棋一着山顶坐沉红日脚
  阿谁称是国手人
  罗浮道士赌却鹤输却药
  葫芦斟下红霞丹束手不敢争头角

  
  [赏析]
  全诗共有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描写僧人说法、观禅、抚琴、着棋的飞扬神采。法师说法,精微奥妙,犹如波上莲花无染着,又如水中月影无可得。讲什么呢?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本来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法无空也无生灭,只是清净湛然。法师观禅,深入禅定,任凭天摇地动浪如山,月静云闲波光灿,只是心不动,观照沙河世界自性空。入定时长,香灰冷却,灯灭无光。法师抚琴,松听雨住,琴音铿锵,冷意寒情似泉出,流水悲风达千古,使人顿时尘心静,喧嚣扫。法师着棋,观者忘时到日沉。号称国手的罗浮道士,输了鹤药金丹,再不敢争雄。全诗一气呵成,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法师精通佛理,深入禅观,于空中起大妙用,或琴,或棋,皆入上乘,惊动世人,可谓上品诗作。
  

感兴  唐(李瑞)
  
  香炉最高顶中有高人住
  日暮下山来月明上山去
  [注释]

  (1)香炉:庐山香炉峰,此处借指高峰。
  [赏析]
  此诗就是四句大白话。在香炉峰顶的最高处,住着位有道高人。太阳到了黄昏就在西边落下,月亮接替太阳,从东边升上了山。初读之下,如淡水无味。但仔细一品,又觉得回味无穷,尤其是后两句,大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妙趣。居最高顶是实情,也是比喻。悟后之人,直入最高绝待处,故常以登临孤峰比拟。如李翱赞药山禅师云:“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此处言此高人居于最高顶,来比喻他已悟真如。悟后又如何“日暮下山来,月明上山去”是回答。悟寂灭之理,不是进入死寂,而是任运度生,不着痕迹,如日月之行于虚空,虚空不动。且此日月运行,又何尝动过半分?
  对酒歌
  唐(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生
  随贫随富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赏析]
  这个世界看着挺大,但若放入无尽的十方世界来看,连蜗牛角都不是。人生百年,好像挺长,但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比作石火光犹嫌长。诗人以此两句,警醒世人不必太计较得失穷通,为些看来很重要,其实也就芝麻绿豆的事争的头破血流。应贫富皆安乐,常开大笑口。但这份境界岂易得之?诗人也不会只是有了这点见解,就能安贫乐富,笑口常开了。更重要的是领会无碍妙义,才能如此豁达。华严境界,空间上,小大无碍,芥子能纳须弥山,一毛孔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时间上,能融三世于一念,能于一念见三世。不过“人世难逢开口笑”(杜牧)看来能深达妙义,笑口常开的人不多。

  无言亭  宋(苏轼)
  殷勤稽首维摩诘敢问如何是法门
  弹指未终千偈了向人还道本无言
  [注释]
  (1)稽首:以头着地之礼。
  (2)维摩诘:佛在世的时候著名的居士,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妙喜国化生在此世上,辅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
禅诗精选__智慧慈航 智慧慈航博客
  [赏析]  本诗紧扣诗题“无言”二字,引用维摩诘菩萨的公案,表达说而无说的圆融妙义。诗人殷勤地向维摩诘大士稽首,请问什么是法门。维摩诘弹指未终,就说了千偈佛法。此处暗含一念之中见三世的无碍境界。说了千偈,然后又说“本无言”。释尊也有过这样的说法,《楞伽经-卷三》云“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涅槃,于其中乃至不说一字”。《五灯会元-世尊章》也记载到:“世尊临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发轮邪?’”这是因为真如本源,法之根本,不可言说。凡有说示,皆如“指头”之于“月亮”,是以指头指示此不可言说之真如,而非等于真如本身,但言说不外于真如。如果悟得,指头月亮本一如;如果不悟,执月废指亦乖谬。




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注释]
  钟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山、水、城、楼、林浑然一体,景色优美,气势磅礴。为金陵名胜之一。王安石罢相后,隐居于此。
    [赏析]
  全诗共用了八个字,读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诗从游山入手,看山然后‘不厌山’,以至将山买下,在山终老此生。在漫长的终老过程中,只见山花开山花落,只有山一年四季都在,没有变化。又见山水乱流出山去,而山依旧是悠闲自在。就算当作普通的归隐诗,也是一首非常有意趣的佳作。但诗人更有诗意。此处以山比拟自性,另可做一番解释。“终日看山不厌山”,自从一悟后,终日逢着,绝无厌倦。“买山终待老山间”,从此安主自性,不再有疑“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自性随缘起妙用,必是无常。一定是“山花落尽”,“山水空流”。但自性不生不灭,任万有气起灭,只是“山长在”,“山自闲”。如此一解,更符合王安石禅者的身份。但最好只是“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不用作解,头上安头。
  





明心、悟道精华推荐阅读

·静
·禅机
·孤独
·微笑
·面对
·问禅
·修心
·感恩
·悟道
·慧语
·法身
·道场
·辞世诗
·悟心铭
·真境界
·平常心
·跳出三界
·性命双修
·一行三昧
·解脱和尚
·禅不在坐
·无我一笑
·公开地爱
·是日已过
·悟后真修
·无心道人
·两步之遥
·梦中醒觉
·心灵财富
·重塑自己
·观心诀窍
·禅诗精选
·修者十信
·无我随缘
·诞生背后
·自然本色
·岁月无常
·超越死亡
·生命无限
·除却心尘
·修行与禅
·禅心直指
·自性三宝
·禅定经典
·走着,走着
·修行与神通
·禅门破三关
·净心与净行
·示无住道人
·怕痛的石头
·勿以貌取人
·独处的光辉
·见性的方法
·达摩破相论
·达摩悟性论
·达摩四行观
·达摩血脉论
·随缘与执着
·修者心得谈
·活一回自己
·虚伪与真实
·永嘉证道歌
·禅师、禅诗
·修行的境界
·禅修与魅力
·污垢与净土
·虚荣最虚幻
·如来之诠释
·觉醒与财富
·婚=女 昏 ?
·灵魂的最高处
·修心要怎么修
·真正低调的人
·不修行的修行
·图解佛法教理
·一个人的道场
·人生只有三天
·高僧悟道诗集
·在困境中磨练
·提升心性18法
·拆字解义(精辟)
·“菩萨”的故事
·“师父”的故事
·我的前生和今世
·顿悟入道要门论
·现实的楚门世界
·道交感应粗功夫
·人非有品不能闲
·世上几人能参透
·真正的入世修行
·如何是大中小乘
·若人静坐一须臾
·春在枝头已十分
·禅者临终的忏悔
·邪师的六大通病
·顿教法门心法诀窍
·如何进入觉醒状态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六祖惠能大师法语
·禅宗祖师传灯法本
·修行境界的试金石
·人生从此豁然开朗
·禅者眼中的‘世人’
·不剃度也能‘出家’
·《费闲歌》字字珠玑
·是大菩萨,行四种法
·觉悟人生,从心开始
·宣化上人:修道心髓
·结构化修行——慧篇
·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善良不仅仅在于言行
·实修之要在修菩提心
·释迦牟尼的处世智慧
·人生如水,越淡越真
·人生的苦从哪里来的?
·马祖道一:如何是修道
·你就是你一生找寻的佛
·人生可以不必如此沉重
·原本的真实(好书推荐)
·向外做工夫,总是痴顽汉
·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成熟于逆境,醒悟在绝境
·心静致虚,形同宇宙太虚
·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丹道修炼之过来人经验谈
·修行应下的三个根本决心
·慈悲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南师:开悟前必须要走的路
·打坐:静静的与三法印合一
·凡是我们所爱的,终将离去
·人开悟以后到底是什么样子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
·虚云老和尚:十字街头好参禅
·修行中的虚荣,燃烧你的功德
·《楞严经》二十五种见性法门
·令人当下明心见性的百首禅诗
·圣严法师与李连杰的智慧交谈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开悟了
·人生的修行从40岁才真正开始
·你的能量场决定你的工作范围
·修行人的杂志《谈心》、《禅刊》
·《首楞严经》指引我走上光明之路
·一行禅师(著作集下载+视频讲座)
·西来意,西来意,请您教我出笼计
·女尼:出家后我如何对待两性欲望
·无漏行---到达生命圆满的‘八正道’
·修行是自己的事情,不关别人半点关系
·看了这故事,遇到不讲道理的人再也不会生气
·《杂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的居士修行方法(推荐)

〖慈悲感人〗〖修行电子书〗〖修行视频〗〖处世养生〗〖明心悟道〗
〖灵异奇事〗〖禅定实修〗〖觉醒者的故事〗〖修行经典〗〖关注慈航微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5898.html

更多阅读

禅定——佛教的养生之道__智慧慈航 佛教禅定 pdf

佛教禅定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却老,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祥,并因禅定

转载 收集中国诗歌圈博客89首诗- 最好的班规 转载

原文地址:收集中国诗歌圈博客89首诗(-)作者:范懿夫-沧海菽米1.★古老的敬畏我们不配这是诗人郑单衣写于1992年的一首诗。近二十年的时间我们改变了多少?借助现代化科技,我们如今轻易就可以上天、上月球,然而我们的灵魂却越发猥琐了,一天天深

声明:《禅诗精选__智慧慈航 智慧慈航博客》为网友茤鯖尐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