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赏析 法国雨果悲惨世界赏析

《悲惨世界》——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当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嫌弃鄙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过向善的信心。是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嘱咐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


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这一切使我既感动又欣喜。然而欣喜之余却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之中。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本文的感点抓得好,围绕人性中的善与恶,自然联系现实,感言发自肺腑,很有感染力。读感文的结构清晰,议论中饱含情感!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轴辉煌的画卷,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它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宝藏,那意味着文化,那是世界上的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一七九三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一八三二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坟场,郊区寒怆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龙,资产阶级的家庭,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惨厉绝伦的滑铁卢战场,战火纷飞的街垒,藏污纳垢的下水道……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悲惨世界》集中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可以杜绝罪恶,唤起良知,进而改革社会,拯救人类;低级的法律是刑罚,它依靠惩治,却只能加深犯罪。前者的体现者为米里埃尔主教,他是仁爱的化身。米里埃尔主教用崇高的道德和博爱去感化和唤醒了让•瓦尔让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是警官沙威,则如鹰犬一般跟踪让•瓦尔让,迫害孤女寡母,如同冷血的动物,最后他面对让•瓦尔让的仁慈而无法处理自己违反职责的行为,内心矛盾之极,投河自尽了。表现了现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及它的失败。当然,雨果除了力图以仁爱精神去对抗恶,他认为还需要实现共和。他怀着巨大的热情描绘了1832年6月5日的人民起义与共和主义的英雄们。其中他塑造的参加起义的8旬老翁马伯夫和巴黎流浪儿加弗罗什,这一大一小的英勇形象,代表了敢于起来斗争的人民,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新时代的曙光。英雄群像的塑造,多少减弱了雨果人道主义的说教。
冉阿让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人沉沦,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嬴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许多高山还要高的高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雨果的小说艺术有很大的变化。前者纯粹是浪漫主义,而在《悲惨世界》中,现实主义占据很大比例,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雨果强调的是真实地再现人生,十分注重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他说:“但丁用诗歌造出一个地狱,而我呢,我试图用现实造出一个地狱。”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悲惨世界》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壁画:基本上从滑铁卢战役揭开序幕,而以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为主要时代背景,战场、贫民窟、修道院、法庭、监狱、新兴的工业城市、巴黎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硝烟弥漫的街垒等等,构成了一幅广阔的的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绚丽画面。雨果以史诗的雄浑笔力、鲜明色彩和抒情气氛来再现这幅时代壁画。滑铁卢战役和1932年的人民起义,雨果都力争不违背史实,符合现实主义的手法。然而,战争那种阴惨不祥的气愤,雨果对命运的渲染,战场恐怖的夜景,这些都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让•瓦尔让这个人物基本上是通过现实主义方法塑造而成的。小说中的场景大半是写实的,但有的篇章,如巴黎下水道的“藏污纳垢”和奇景纷呈,让•瓦尔让身背受伤的马里于斯长途跋涉,在出口出又恰好遇上泰纳迪埃和沙威等,这些描写均可列入浪漫主义的范畴。
《悲惨世界》的心理描写也十分的精彩。雨果在塑造主人公让•瓦尔让时所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心理描写。对让•瓦尔让的思想的分析,贯穿这个人物的始终。如小说开卷,他刚刚出狱,对社会加于他的残害感到愤怒和敌视。随后,他受到米里埃尔的感化,重新做人,好不容易当上了市长。面对尚马蒂厄的冤案,他脑海里掀起了风暴,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觉得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才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追求。于是毅然赶往开庭审判的地方。途中,当马车坏掉的时候,他又欣喜感到去不成了,觉得这是天意。待听到审判完后,又送了一口气;走不进审判大厅,又斗争了许久,他一度往回走,最后还是返回。这连串描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他要克服自己的杂念,苦苦挣扎的心理状态。自从他与柯赛特相依为命后,他视柯赛特为掌上宝,生怕失去了她。所以在发现柯赛特和马里于斯的恋情后,他对马里于斯恨马里于斯要夺走他的心头肉,可出于对柯赛特的爱,他又关心马里于斯的下落和安全,在他受伤的时候历尽艰辛把他从下水道救出来。这种爱与恨混杂的微妙心理写得活灵活现、真实感人。最后他为了不让自己的苦役犯的身份影响柯赛特的幸福,他想方设法不在婚约上签字,不参加婚宴,甚至还对马里于斯坦白自己身份,他宁愿受到鄙视,可是却无法克制想看到柯赛特的心愿。至此,一个脱胎换骨、无比正直的人物终于成功塑造出来了。其他重要人物如沙威、马里于斯和吉尔诺曼也有篇幅可观的心理描写。如沙威面对让•瓦尔让的仁慈,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雨果对其内心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对照艺术在《悲惨世界》中也有所体现。作为对照艺术大师,雨果善于作人物的对比。让•瓦尔让与沙威是一对矛盾体,互为对照。一个虽是罪犯,但要改恶从善,另一个虽是警察,却执法过严;一个不断做善事,却屡屡碰壁,另一个不断做错事,也未见步步高升;一个安详死去,另一个以自杀告终。让•瓦尔让与福来主教是彼此相关的一对。让•瓦尔让由恶到善,而福来主教是善的化身。沙威与泰纳迪埃又是互有关联的一对。沙威是一条看门狗,不管对什么人都乱吠一气;而泰纳迪埃是恶的化身,狡猾、狡猾、阴险、恶毒。芳汀和柯赛特的身世形成了对照,芳汀悲惨,而柯赛特是先苦后甜,她享受到母亲得不到的幸福。马里于斯和吉尔诺曼老人是一对,他们都是犟脾气,一个年轻气盛,决不让步,爱情热烈专一;两一个年老体衰,出于爱后代不得不让步,性格轻薄,爱寻话问柳。这些对照超越了《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的对照,而是以不同类型的性格、经历、精神特点、点与面等等的差异,作为对照物,使对照艺术得到更充分的运用。人物对照艺术有助于人物形象显得更为鲜明,避免雷同,而在叙述上也更为曲折有致,增加兴味。

《悲惨世界》赏析 法国雨果悲惨世界赏析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2、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3、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4、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5、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6、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7、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9、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10、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11、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12、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13、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14、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15、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16、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17、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18、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19、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20、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7345.html

更多阅读

曹操《观沧海》赏析 曹操的观沧海

【古典诗词欣赏(六十六)】《观沧海》赏析窦凤才【原作】观沧海——[魏]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转载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的致橡树

原文地址:舒婷《致橡树》赏析作者:蓝田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苏轼《赤壁赋》赏析 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

苏轼《赤壁赋》赏析《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声明:《《悲惨世界》赏析 法国雨果悲惨世界赏析》为网友寂枫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