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精读与泛读 精读与泛读

如何高效阅读·精读的特点与要求

如果把泛读比作在全国四处游览,领会各处风景名胜,开阔自己的眼界与胸襟的话,那精读更像一次地质考察:风景为何如此之美?与其他地方相比这儿又有何特色?它又是如何形成这样的美景的?显然.用“十目一行”来概括精读的特点和用“一目十行”来概括泛读的特点一样准确。

一、精读的主要表现形式

精读通常有三个表现形式,也即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有明确的、特定的目的;二是读的速度较慢,甚至要反复读;三是大凡精读都要在书上做些勾画、眉批、边注,这样才叫精读有术。

中学生学习各门教科书时是最典型的一种精读。它包括以下几个程序:上课之前先略读一遍,找出问题和难点;上课时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对教材进行反复阅读、勾画,一边记笔记,理解书中的重点、难点;课后要复习上课讲的东西,并把相关的练习做一下,同时记住重要的公式、定理、推导过程、图表等,还要背会记牢。

课堂上的这种精读.好像把一口饭反复嚼来嚼去,嚼得极细极细,再咽进肚里,因此很容易消化。大部分人在走出学校之后,就是采用做学生时学会的精读方法.进行业余的阅读的。

古今学者对精读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宋代朱熹认为,熟读之后应该“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鲁迅少年时代为勉励自己读好书,曾在一张书签上写道:“读书要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这五到都做好了,精读才能称为彻底实现。这显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精读法。

宋朝有个赵普,原先学识不多,当了宰相之后,宋太祖劝他读书,于是赵普就开始手不释卷.每次从外边回到家里,就关门勤读,果然很有成效,处理政事的能力不断提高。赵普曾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赵普死后,家人查看他的书籍.果然只有一部《论语》。于是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传之于世。这自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因为,第一,《论语》的作用未必有那么大;第二,即使只读一本《论语》,要读通它,也非得读其他的书不可。但用此例来说明精读的好处。倒是很合适的。

总之,人用各种知识接触世界.但他总是以其中精通的一种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每个人围绕着自己的需要,深入地钻研一些知识.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精读的主要特点

精读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言:“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也可说成是“少,然而却好”,又可说成“好,然而却少”。只要合理地把握“好”与“少”的内在关系,就基本上掌握了精读的本质。

所谓“少”,就是范围不要扩得太大,不要贪多,尤其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阶段,所精读的只是几部应当咀嚼消化的书。骚塞的名言:“多读如多食一不能消化也就完全无用。”如果从正面理解的话,则是“精读如精食一完全消化也就基本吸收。”朱熹也这样评价:“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所以,旨在讲究读书的质量,是精读的特点,也是提高精读效果的要诀之一。

通常高质量的精读表现在下面三点:

第一,要仔细地理解内容。书的价值在哪里?具体需要吸收些什么?只有通过仔细的阅读,充分地理解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精读的起步就是要一页一页地好好消化,从而达到对全书内容的充分理解。诚如英国史学家麦考莱所说的,“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忙忙地阅读一本书。”

第二,汲取内容的精华才算变为己有。但是。这种转化不是背下全书的内容。因为“背得烂熟也不等于掌握知识”。精读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东西。重在撷取其中的精华。长期积累,才能术有专攻,学有所长。

第三,触发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读而懂,还有一种是既读懂书里的东西,还能读出书上所没有的东西。”精读所追求的境界,就是最后一种。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则全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积极的思考所得。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读。他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的反复学习,对我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像吃书一样。’”

当然,精读也不是不分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深入进去,去皮见肉,去肉见骨:抓住精髓,把其余无关紧要的东西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的那些枝枝节节的东西。必须牢记这样一条规律:“少则得。多则惑。”什么都想抓,反而什么也抓不住。

三、精读的基本要求

大诗人杜甫曾写诗曰:“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可见“熟”与“精”是阅读的主要目标。而要做到这两点,我们必须达到精读时的如下要求:

1.重视基础,抓住“根柢”

根柢者,基础也,包括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我国语言学家王力专门作过关于根柢之学的报告,他就“汉语学”方面的读书,有过一番论述,他说:“根柢之学,则是从事科研的人所应具备之学。则‘汉语学’一科,总得掌握一些规律,如文字规律与源流,语音规律与源流……”这个道理是十分明白的,如果一位读者不知道某一学科的基本东西,不知道前人在这个学科中有什么建树,他不可能真正读懂该学科方面的读物。

然而在阅读实施过程中,我们却总是惊讶地发现许多人根本不注重基础,尤其在当前大量新作问世、普及性读物涌现的时代,许多学生为各种新观点所吸引,或者因为新出版的图书容易得到的缘故,没有花全力去追本溯源,找到该学科的经典性读物,或者对这些根柢之书仅仅稍加涉猎而没有认真吃透,由此造成了阅读中消化不良的毛病。

许多高年级同学虽然购买了几乎所有近年出版的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和译本,而且进行了广泛和有深度的阅读,但是不少人仍不能很好领会这些图书,“眼中所有,心中所无,”看看书本似乎都懂,头脑中却仿佛仍空空荡荡,无法把读到的东西连贯起来。究其原因,正是“根柢之学”明显不足。就从小的方面来说,像社会学中最常见的“经验研究”、“制度化”之类的一般名词,读书的人也是讲不确切的,那么,可以想像,当我们阅读时,这些词义不明的普通术语同社会学特有的术语混在一起,即使读者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社会学内容,也不可能真正弄懂。另一方面,社会学是同哲学、心理学、经济学乃至数学、控制论等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广泛的“根柢之学”,是不可能真正领会所读的东西的内涵的。

人生倏忽,匆匆忙忙,也许我们终身都没有可能认认真真重返“根柢之学”,许多理论和知识永远处于似懂非懂的混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叹自己阅读能力的不强。竭力去掌握最新的阅读技巧,努力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岂不是舍本而逐末、缘木而求鱼了吗?

所以,正在中学高年级的同学应该花一定的精力学习语法、文体、逻辑之学;已经进入大量研究性阅读的读者。还是有必要常常重返这类根柢性读物。

2.精读时要有计划、有目的

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所能给予的最佳答案是:“因为老师说的”,那这个答案可不够好哦!看来,我们得花点时间帮你找到更好的理由。

根据阅读专家的说法.读书的目的不外乎下列六项:

(1)为了掌握某种“信息”;

(2)为了寻找重要的细节;

(3)为了解答某个特定问题;

(4)为了评估你正阅读的书籍;

(5)为了应用阅读的资料;

(6)为了娱乐。

与此同时,精读时还要先订出计划,列出书目,然后依计划读完。爱因斯坦在十几岁时,就自己制定了学年、学期、每个月的读书计划。他坚持依次读完了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斯宾诺莎、康德的著作;物理学家牛顿、拉普拉斯、基尔霍夫、赫兹的书。这些都为他在学术道路上作出成就奠定了基础。

3.以“少”胜“多”,务求“精深”

对于自己感兴趣,而且又是十分重要的书籍,我们一定要做到就像钻井机一样“开口小,挖掘深”。控制论专家维纳说过:“从莱布尼茨以后,似乎再没有一个人能够充分地掌握当代的全部知识了。从那个时候起,科学日益成为专家们在愈来愈狭窄的领域内进行着的事业。今天,没有几个学者能够不加限制而自称为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或者生物学家。”的确,由于当代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这就要求集中精力.精深研究,主攻专业窄化是必须和有益的。

这里,我们以翻译过托尔斯泰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名作的翻译家草婴为例,来看看“精深”的重要性。

草婴的读书观与他的翻译观一样,颇为独特。他认为,生命有止、精力有限,读书量也有一个极限。读书关键是要讲究效益。国外有人算了一笔账:一个活到七八十岁的人,一辈子平均可读中等厚薄的书2000本,书的种类浩如烟海,2000本只是个小浪,就更不该轻易放过,像买东西一样,必须精心挑选,挑“优秀的”、“有价值的来读”。草婴主张,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都应该以读经典名著为主。

草婴对读书方式颇有研究。他认为,好书必须精读,重复读,领略其精髓。并化之为自己的东西;对一些杂志、报刊以及其他书籍,要以浏览为主,旨在收集信息,了解动态,扩大知识面。草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就是“要带着一种渴求去读”,就像去听一支心爱的曲子,欣赏一幅仰慕已久的名画。那么,即使是一聆一瞥,色彩与旋律也将永留在记忆中。

四、精读的基本技巧

精读之前,我们还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就像一次大战开打前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样。具体来说,以下几种技巧应予以高度重视:

1留意插画、图表

有一些书,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的书,都附有图表、插画、数字表格、地图,你不妨多花一点时间看看这些图画、表格,一定可以为自己节省许多时间。在阅读的时候,你就会特别注意这些补充资料以及它们所强调的重点,并做好笔记。

2留意各章标题及小标题

通常各章的标题与醒目的小标题,已经点明了主要议题的细节。在一些教科书中,段落标题或刻意凸显的“序言”,更说明了作者所要陈述的内容。所以第一步,先把要温习的功课浏览一遍,只要注意各章节醒目的标题与小标题即可。

举例而言,假设你在历史课本中读到的标题是“帝国主义的衰落”,你就可以用这个题材设计下列问题:

A.“什么原因”(What)导致帝国主义的衰落?

B.“是谁”(Who)造成帝国主义衰落?

C.“何时”(When)帝国主义开始趋于衰落?

D.“为何”(Why)帝国主义衰落?

E.“何处”(Where)发生衰落?

当你在阅读该章时,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这就表示,你有了读书的目的了!

虽然,浏览标题的过程只需花数分钟,然而这样做,却是聪明有效的读书方法。因为看过大标题,你对作者所要传达的理念会有初步想法,这有助于你发掘细节部分的重点所在。埋头研读之际,自然会有所领悟。

3留意文尾的结论

假如你看侦探小说是从头读到尾,你的心情会随着作者故弄玄虚的情节,以及一般侦探小说擅长的写作手法而动荡起伏。然而,如果你先翻到最后一页知道故事的结局,就很容易了解作者是如何架构小说情节,如何安排笔下人物的发展的。甚至能预先察觉要到最后才揭晓的许多作案细节。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能先明白专业书中作者在书中所要传达的主旨,便会在阅读时留意得出最后结论的重要内容。

当然,看侦探小说先翻看结局,阅读乐趣就没了,不过对应付学校课程而言,这一招倒十分管用。它可以帮助你确定阅读的目的,把“被动”地读书变成“主动”,增强阅读的积极性。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的是,有了方法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成功,主要还得靠豢自己的努力。作家邓拓谈到读书时,曾指出,“空喊读书的人”有三种:第一种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不下去,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得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大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有些读者一见有秘诀就满心欢喜,结果不免上当。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

高中语文如何通过泛读提升写作
东禅中学  田强
泛读,相以对“精读”而言,即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泛读与勤写相结合是提升写作能力很有效的途径之一。
泛读提升写作的可行性
学生的作文能妙笔生花,不是来自老师在课堂上的繁琐讲解,不是来自老师在作文本上的条条杠杠,它主要来自课外的读和写,这个结论对于老师们来说未免太残酷,然而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东晋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唐朝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北宋文毫苏东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文学习70%来自课外,30%来自课内,这些都说明了泛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其它的语文能力。2000年颁布的高中语文新大纲,把强化课外阅读提上了议事日程,教师们也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为主,但只靠课内这一条腿走路是不行的。
另个,从语感的角度讲,泛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语感好的学生,写作相对好一些,试问,一个对语言文字毫无感觉的人能写出美文章吗?因此,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显得到关重要。而语感又可分为感觉、感知、感悟三个逐渐递近的层级,泛读就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所感觉,感觉好的文章再精读达到感知和感悟的层级,从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美的语言,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便可用上平时积累的东西。
总之,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读了多少书,读了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所以,泛读不失为提升写作的很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泛读提升写作的前提——改革阅读教学。
如果阅读教学的思想不高,教学只是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那么课外泛读就没有地位;如果阅读教学过程不高,老地繁琐提问、分析、练习,那么课外泛读就没有时间;如果课内阅读不能举一反三,那么课外阅读也就难以提高。因此,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泛读的前提。
阅读教学要从繁琐的形式中解放出来,教课方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名,串联全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
三、如何实施泛读
(一)、保证泛读时间
首先要保证有统一指导泛读的时间,每周可安排1-2节。其次要保证有自由泛读的时间,作业减少,时间就够了。
(转帖)精读与泛读 精读与泛读
(二)、明确泛读的书目及要求
泛读的书目可以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必读书目,如《语文读本》、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外国名著,也可以是好的报刊杂志。总之读书宜杂,但要求思想内容健康,不能让学生受消极甚至反动思想,“黄毒”的影响。
(三)、培养良好的泛读习惯。
教师一定要在泛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泛读习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那么,应培养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呢?
应培养学生如下良好读书习惯:
1、随手翻的习惯。这种习惯可让学生产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有助于开阔视野,积累素材。
2、背诵的习惯。中学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如果能在这期间背诵上百篇古
精读、略读与参读的相互配合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研究之五

叶圣陶在阅读教学方面的一些理论观点和实践尝试,其着眼点都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读书,逐步养成各种必要的好的读书习惯,他主张把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划分为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这样三个阶段。他曾说:“现在要国文教学收实效,要让同学们多多受用,必须摆脱传统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由同学们独立阅读同时集体阅读。”(《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这里的预习就是个人独立阅读,报告和讨论就是集体阅读,而练习则是在新的基础上个人再次独立阅读。这就是叶氏所谓“独立阅读同时集体阅读”的新的教法。从课堂教学的整个结构来说,这是“纵向”结构的改革。此外,在“横向”结构上,叶氏又主张把阅读课分成“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而在精读课和略读课上都需要结合“参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形成精读、略读和参读相互配合的新的教学体制。这种主张,可以看作是为“横向”结构的改革。

中学语文课把阅读分成精读和略读,起始于1923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草拟并公布的中小学各种《课程纲要》。在这之前,一般只是笼统地定为“读文”或“讲读”,到新学制《课程纲要》公布的时候,初中语文的学习项目规定为“读书”“作文”“写字”三项,其中“读书”一项就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个《课程纲要》总的起草主持人是胡适;而其中初中语文部分却是叶圣陶参与编制的。从叶氏以后专门与朱自清合著《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二书对此详加论述的具体实践来看,他主张把阅读课一分为二,建立精读与略读结合的新课型,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

叶氏的这种主张,在指导思想上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精读和略读的相互关系问题;二是这二者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问题。

叶氏始终认为,传授任何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之后,必须随着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并且按照规定去练习,从而学会应用。学会读书读文章也同样如此,学与用必须一以贯之。但是,历来的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于做细琢细磨的研讨工夫”(《略谈学习国文》)。这就有了局限性。教师固然可以指定学生课外尽可能去广泛阅读,但这毕竟不容易纳入自己指导和督促范围之内。因此,必须要在课内提供一个条件,让学生能把从国文教本上学得的知识具体应用到阅读其他书籍中去。这,就是叶氏重视精读、略读相结合这种分课型教学的出发点。叶氏在《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里说得很明白:“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而学生在出校以后,为了需要或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或文章,这种应用能力必须要在学校学习期间“打定根基,养成习惯”。略读正是为了实施这方面的历练。这就是精读、略读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阅读内容方面,叶氏认为精读课主要是精读国文教本中所选收的单篇短什,略读课主要读成本的书。例如1923年所拟初中国文课程纲要中规定有《水浒传》《儒林外史》《镜花缘》等。在1943年编写的《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所论的书目,共有《孟子》《唐诗三百首》《胡适文选》《爱的教育》《史记菁华录》《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和《呐喊》等七部著作。为什么精读材料以选择单篇短什为宜呢?“因为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可见,一是由于适合读得“细”,容易摸透读书读文章的一般要领;二是由于安排进程“快”,读得富于“变化”,容易广泛接触各方面知识,提高读书读文章的兴味。但学生今后走出校门,无论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说,还是从一般阅读说,读物总是以成本的书为多,其中包括各种文集、论丛及专题文章选辑之类。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读成本的书的机会,或者虽有机会而不能得到教师的具体指导,这无疑是个极大的缺陷。所以,为了“历练”和“应用”而设置的略读课宜乎以读成本的书为主;而且,“宜与精读一样,全班学生用同一的教材”(《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这样便于教师指导。

在阅读要求上,精读和略读也应该有所区别。

精读的要求在于咬文嚼字,细琢细磨,努力去理解每一篇选文的精蕴,认真去揣摩每一篇选文的写法,从中得到读书作文的必要知识。因此,叶氏要求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做到“纤屑不遗,发挥净尽”,也就是说,要通过认真预习和课堂讨论,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具体而细致的指点。略读的要求在于根据读书的一般原则,针对所读书籍的性质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独立去阅读,以期养成读书的熟练技巧和良好习惯。因此,叶氏要求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做到“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也就是说,只需在重要的关节点上给予指引和启示就行。叶氏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两种指导的不同要求,说:“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初起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跤。”而总的目标都是为了让“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同上)。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叶氏都强调要重视“参读”这个环节。这一点,一般教师都易忽略,而在实际上用处却极大。

在精读课里面,叶氏除了要求抓好预习和讨论外,还要求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主要有三项,一是吟诵,即合乎规律地、通体纯熟地诵读课文,使课上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二是参读相关文章;三是应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精读指导举隅·前言》)。我们通常只做了其中第一、第三两项,却很少注意第二项。按照叶氏的观点,精读文章只是个例子,由于课时限制,例子不可能选读得太多,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学了精读文章之后,推而广之,再去读一些与精读文章“相关”的文章。什么是“相关”?叶氏解释说:“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同上)这些手法上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的文章,就是相关的文章。这类相关文章,可以是前面已经学过的课文,如初中第二册精读杨朔的《荔枝蜜》,那么前面第一册上的《香山红叶》,就宜乎作为参读材料,因为它们都有托物言志的特点,可资比较;也可以另行选择,如初中第一册精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不妨另选老舍的《趵突泉的欣赏》作为参读材料,进一步体会老舍写景文字的特色。诸如此类,总的原则是由此及彼,连类而及。此外,还有一些是属于参考性质的文章。比如,读陶潜的《桃花源记》,可以把《中国文学史》中有关晋代文学概述部分取来作为参考,可以把英国马列思的《理想乡消息》拿来作为参考,也可以读读《晋书》中的《陶潜传》,借以知道作者的为人,等等。这样看来,叶氏规定精读课的练习项目中,实际上有一项是泛览一些比勘性、参考性文章。这无疑是深谙读书之道的真知灼见。

现在我们使用的统编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两种。如果按叶氏的教学思想来处理,似乎应该把讲读课文看作是精读文章,而把阅读课文看作是参读文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在阅读中进行对照比较,以增强阅读的能力。目前有不少教师在试行“单元教学”,实施“一课多篇”的教法,其中有人就是主张以一篇或两篇课文作为重点,细琢细磨,其余几篇只作一些点拨,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会,去比较。这种做法,与叶氏的主张近似;只是未必能自觉意识到这后一类文章应该作为学生的一种练习材料来对待,要学生严格地按规定来阅读,从而考察精读的所得是否真正有效和巩固。况且,作“参读相关文章”的练习,还有训练学生阅读速度的作用。叶氏说:“课内精读文章是用细琢细磨的工夫来研讨的;而阅读的练习,不但求其理解明确,还须求其下手敏捷。”“参读相关文章就可以在敏捷上历练”,因为布置参读的文章既与精读文章相关,剖析处理就不致感到生疏,“求其敏捷当然是可能的”了(同上)。所以,自觉地把阅读课文当作参读文章布置给学生去练习,还可以收到培养速读能力的效果。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略读课读的既是以专书为主,指导当又有一些特殊的内容和方法。在《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叶氏开列的指导项目主要有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等五项。其中参考书籍指导一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叶氏在该书的“前言”中说:“从小的方面说,阅读一书而求其彻底了解,从大的方面说,做一种专门研究,要从古今人许多经验中得到一种新的发现,一种系统的知识,都必须广博地翻检参考书籍”,“所以,利用参考书籍的习惯,必须在学习国文的时候养成。”途径有两条,一是在精读课的“练习”中规定“参读”项目;二是在略读课的指导中要求参阅必要的参考书籍。当然,中学生参读的应该是较为浅显的参考书籍,教师指定这些书籍时既要考虑到学生搜求的可能性,还要给予必要的指点,让他们逐步提高查阅参考书籍以助读的能力。

精读、略读分课型教学,在精读课和略读课中都重视参读的指导,使精读、略读和参读相互配合起来,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这是叶氏对阅读课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又一重要观点。这种观点,对指导我们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甚至大学文科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的中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来读书读文章的机会实在太少;至于为了求得某个问题的正确解决在教师指导下去查阅参考书籍,那就更缺乏锻炼。不少中学的图书资料,不能配合教学发挥作用。教师讲课,把进度安排得紧紧的,课堂教学的容量总是临近饱和点,很少给学生以参读、泛览一些相关读物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常常被一种被动应付、紧张惶恐的心理支配着,因此,其中一些人毕业后进了高等学校,一开始都无法适应以独立钻研为主要方式的大学学习生活。他们根本不懂得怎样去借助工具书和各种参考资料来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不习惯搜求各种相关资料来阐明一种观点。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高一级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对提高青年一代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其他社会活动能力也极为不利。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看来非要从中学起就重视精读、略读和参读的严格训练不可。

  *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1983年第11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8805.html

更多阅读

教你如何在百度贴吧转帖 贴吧转帖

在百度知道百度分类混过一段时间,看到很多人都问百度贴吧如何转帖,经常我们看到一个好的帖子喜欢把他放在自己的I贴吧里,在这里把自己会的方法写下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教你如何在百度贴吧转帖——以前的方法(如今改版)教你如何在百度贴

电风扇不转,电风扇不转的原因与维修 电风扇不转是什么原因

电风扇简称电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器之一。香港称为风扇,日本及韩国称为扇风机,是一种利用电动机驱动扇叶旋转,来达到使空气加速流通的家用电器,主要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输配电研究报告显示:广泛用于家庭、办公室、商店、医

转载 闹奶的有效揪痧治疗转帖tyuio888的美文 痧皇后揪痧的微博

原文地址:闹奶的有效揪痧治疗(转帖tyuio888的美文)作者:几字弯这天,刚好我还有前院的二丫等在三大娘家里玩过家家,玩得正高兴,德嫂来了,只见她手捧着胸部,眉头紧锁着来了,前面她的婆婆拉着她,走进了三大娘的家门。“哎呀,她三大娘,快给咱德媳妇

转个堆与栈的区别《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程序员修养

转个堆与栈的区别堆和栈的区别 (转贴)非本人作也!因非常经典,所以收归旗下,与众人阅之!原作者不祥!堆和栈的区别一、预备知识—程序的内存分配一个由c/C++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栈区(stack)—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转帖 高山流水∮与诗歌吉日木吐 吉日木吐

序:吉日木吐是前沿诗社的一个朋友,从小说蒙语写蒙文,汉语不是很精通。但他热爱生活,用纯净的心灵去感知世界,用嘶哑的声音尽情歌唱。也许他诗歌的语言不是精致的,他诗歌的构思不是巧妙的,但他诗歌的情思是清澈真挚的,你可以从他的诗歌里感

声明:《转帖 精读与泛读 精读与泛读》为网友从未被记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