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路研究 老六路

(一)“老六路”的套路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杨式太极拳述真》等书说汪永泉先生所传授的“老六路”的动作是杨健侯先生秘传于汪永泉先生的、是与杨澄甫先生南下所教的太极拳套路不一样的。那么,不同的动作究竟有多少呢?是全部还是个别?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了解清楚“老六路”动作的套路是怎样的。“老六路”套路的全部拳式名称与次序,1990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作了具体介绍,刘金印先生2010年的《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也作了套路拳式名称的介绍,两书有的拳式称谓有所不同,现与杨澄甫先生《太极拳体用全书》相对照列表如下: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式太极拳述真》与《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不同的拳式称谓是:
1、《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进步搬拦捶”中的“捶”, 《杨式太极拳述真》改为“锤”,《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仍为“捶”。
2、《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抱虎归山”,《杨式太极拳述真》与《太极拳体用全书》相同,包含了捋、挤、按,《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将捋、挤、按另外称为“揽雀尾”。
3、《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斜飞势” 又称为“斜飞式”, 《杨式太极拳述真》称为 “斜飞式”, 《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称为“斜飞势”。
4、《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右分脚”与“左分脚”,《杨式太极拳述真》称谓与《太极拳体用全书》相同,《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合称为“左右分脚”。
5、《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左打虎式”与“右打虎式”,《杨式太极拳述真》称谓与《太极拳体用全书》相同,《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合称为“左右打虎势”。
6、《太极拳体用全书》的“金鸡独立左式”与“金鸡独立右式”,《杨式太极拳述真》称为“左金鸡独立式”与“右金鸡独立式”,《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称为“左右金鸡独立”。
7、《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十字腿”,《杨式太极拳述真》称为“转身单摆莲”,《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称为“十字摆莲”。
8、《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进步指裆捶”之“捶”, 《杨式太极拳述真》改为“锤”,《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仍为“捶”。
由此对照可见,两者的不同仅仅是称谓,动作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可以确定“老六路”套路就是这两书所介绍的套路。
(二)“老六路”究竟是杨家何时的太极拳套路?
从《杨式太极拳述真》等书的介绍可知“老六路”所谓的“六路”是“六段”的意思,“老六路”就是一套太极拳;汪永泉先生没有在文字上留下“老六路”是杨健侯先生所秘传的说法,那么,“老六路”为杨健侯先生所秘传于汪永泉先生的说法究竟是汪永泉先生所说的,还是魏树人等先生编造的?如果是汪永泉先生所说的,所说的是真实的还是编造的?只要考证确定“老六路”是杨家何时的太极拳套路就可以清楚了。如果能够确定“老六路”是杨家1917年之前所传授的套路,那么,这“老六路”为杨健侯先生所秘传就存在可能了。这是因为任何历史事实的发生都是与其它历史事实相联系而不是孤立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杨家太极拳的演变是必然会在其它历史事实中留下痕迹的,那么,“老六路”究竟是杨家何时的太极拳套路就可以根据这些历史痕迹来确定了。
无可争辩可以确定的历史事实是:①杨健侯先生在世时与杨澄甫先生是朝夕生活于同一屋檐下的父子俩。②杨澄甫先生是在其父杨健侯先生的教导与扶持下于1912年开始在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拳的,杨家还有武馆。中国的传统都是前堂后作坊、前店后家,杨家武馆也是如此就在杨家之内。③1917年杨健侯先生逝世前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就是杨班侯、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杨露禅所留传下来的太极拳,而这时的太极拳情况被保留在了当时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中。④牛春明、田兆麟、崔毅士等先生虽然都是拜杨澄甫先生为师,但开始时都是杨健侯先生亲自传授的。⑤杨澄甫先生于1917年至1935年对于家传的太极拳分几次作了若干修改,牛春明、田兆麟、崔毅士等先生都随着杨澄甫先生的套路修改而跟着修改了,这些情况被保留在了近代以来的一些太极拳著作中。
由于杨家太极拳的变化情况被保留在了近代以来的一些太极拳著作中。这些书籍显然都成了探究“老六路”究竟是杨家何时太极拳套路的历史依据了。比如许禹生先生曾从学于杨健侯先生,在1917年之前就已经结束了向杨健侯先生的学习,他于1921年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书中的太极拳套路就反映了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套路,这个套路与杨澄甫先生后期所教的太极拳套路有十多处不同。其中一个是抱虎归山与肘底看捶之间有一个斜单鞭。这一不同就反映了杨健侯、杨澄甫先生父子俩1917年之前所传授套路的一个特点。叶大密先生是1917年任职于北伐军第二十五军第二师第八团时向田兆麟先生学习杨家太极拳的,显然当时田兆麟先生所教给叶大密先生的套路就是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套路,所以,尽管叶大密先生在上海也参照杨澄甫先生的后期套路作了增改,但仍然留下了杨家原来套路第一段的这个斜单鞭,《武当叶氏太极拳研究》所介绍的叶大密先生所传授的套路中抱虎归山与肘底看捶之间就有一个斜单鞭。显然,《太极拳势图解》与《武当叶氏太极拳研究》相互佐证反映了抱虎归山与肘底看捶之间有一个斜单鞭是杨家1917年之前套路的一个特点。
又比如《太极拳势图解》中的太极拳套路第一段白鹤亮翅之后是三个搂膝拗步和一个手挥琵琶,手挥琵琶之后就是进步搬拦捶,第一段只有一个手挥琵琶。反映了这也是1917年之前杨家太极拳的特点。然而,陈微明先生出版于1925年的《太极拳术》中太极拳套路第一段中手挥琵琶变为了两个,搂膝拗步变为了四个,也就是在原来套路第一个搂膝拗步之前增加了一个搂膝拗步和一个手挥琵琶,这一变化反映了杨澄甫先生可能于1917年至1925年之间对原来的家传套路作了修改。但在这一修改中第二个手挥琵琶接进步搬拦捶没有改变。自叙于1918年得到杨澄甫先生太极拳传授的吴志青先生(应该是学生不是弟子)于1940年出版的《太极正宗》一书中的套路这一段也与陈微明先生的《太极拳术》相同,反映杨澄甫先生在1918年之前已经作了这个修改了;李天骥先生主编的《武当绝技》一书介绍李景林先生于1929年请杨澄甫先生定型后编写、于1930年油印作为山东国术馆教材的《太极拳讲义》中的太极拳套路也是如此;杨澄甫先生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仍然是如此,这些都反映这个套路特点一直持续到约1930年没有改变。但杨澄甫先生1935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第二个手挥琵琶与进步搬拦捶之间就有一个左搂膝拗步了,之后董英杰先生于1948年香港出版的《太极拳释义》、陈炎林先生于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傅钟文先生于1962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李雅轩先生的亲属约于1991年出版的《杨氏太极拳法精解》、牛春明先生亲属于1998年出版的《牛春明太极拳》、崔毅士先生的亲属于2002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书内套路中的第二个手挥琵琶都是经过左搂膝拗步再与进步搬拦捶相连接的,这些都反映了杨澄甫先生是于1930年《太极拳使用法》完稿后至1934年《太极拳体用全书》定稿前在上海这段时间中将这个套路中原来第二个手挥琵琶与进步搬拦捶之间增加左搂膝拗步的,同时他所跟随的弟子们也都遵照随之作了修改。崔毅士先生曾跟随杨澄甫先生南下,后于1945年返京,因此,他在北京创立“永年太极拳社”前后所传授的太极拳套路也是与杨澄甫先生1935年所传授的套路相同的。可见,居住北京的人所习练的杨澄甫先生的后期套路,只能是崔毅士先生所传授的,除非是有机会跟南下的杨澄甫先生及其他弟子、学生学习过的。
根据以上这些历史事实,将“老六路”与近代一些书籍所载的套路相对照,就可以清楚“老六路”究竟是属于杨家何时所传的套路了。现将《太极拳势图解》、《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杨式太极拳述真》5本书套路的拳式逐个相对照见本篇后之附表。从该表可以发觉《太极拳势图解》与《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套路共有13处重大的不同,而《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两书反映这13处不同是逐步发生形成的。现将上述各书与这13处不同,用○表示是与有、用●表示不是与无,列表于下相对照,那么,从“老六路”究竟与哪一书的套路最接近或相同就可以清楚“老六路”究竟是不是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了。
五本书中太极拳套路13处不同对照为:
1、第一段的“搂膝拗步”《太极拳势图解》为3个,《太极拳术》与《太极拳使用法》都为4个,《太极拳体用全书》为5个,《杨式太极拳述真》也为5个。
2、第一段的“手挥琵琶”《太极拳势图解》为1个,《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都为2个,《杨式太极拳述真》也为2个。
3、第一段的“手挥琵琶”与“进步搬拦捶”之间《太极拳势图解》没有“左搂膝拗步”,《太极拳术》与《太极拳使用法》也都没有“左搂膝拗步”,《太极拳使用法》有了“左搂膝拗步”,《杨式太极拳述真》也有“左搂膝拗步”。
4、第一段的“肘底看捶”之前《太极拳势图解》有“斜单鞭”,《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都没有,《杨式太极拳述真》也没有。
5、《太极拳势图解》第二段有“白鹤展翅”,《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都没有,《杨式太极拳述真》也没有。
6、第三段的“云手”与“高探马”之间《太极拳势图解》没有“单鞭”,《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都有,《杨式太极拳述真》也有。
7、第三段的“右、左分脚”之间《太极拳势图解》有“高探马”,《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都没有,《杨式太极拳述真》也没有。
8、第三段的“左打虎式”前《太极拳势图解》为“二起脚”,再前为“撇身捶”,《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撇身捶”与“左打虎式”之间均为“进步搬拦捶”接“右蹬脚”,《杨式太极拳述真》也为“进步搬拦捶”接“右蹬脚”,又加“七星捶”。
9、“野马分鬃”与“玉女穿梭”之间《太极拳势图解》没有“上步揽雀尾”和“单鞭”,《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都有,《杨式太极拳述真》也有。
10、“玉女穿梭”与“单鞭”之间《太极拳势图解》没有“上步揽雀尾”,《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都有,《杨式太极拳述真》也有。
11、最后的云手与高探马之间《太极拳势图解》没有“单鞭”,《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都有,《杨式太极拳述真》也有。
12、最后的高探马之后《太极拳势图解》没有“穿掌”,《太极拳术》也没有,《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都有,《杨式太极拳述真》也有。
13、弯弓射虎与合太极之间《太极拳势图解》没有“上步搬拦捶”和“如封似闭”,《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与《太极拳体用全书》都有,《杨式太极拳述真》也有。
从以上对照可以清楚地发觉,“老六路”与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中的套路最不同,与杨澄甫先生《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所介绍的套路最相同。显然,“老六路”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套路,而是杨澄甫先生1935年后所传授的套路。然而,汪永泉先生并没有跟随杨澄甫先生南下,因此,十分清楚,“老六路”套路应该是崔毅士先生1945年后回到北京后在北京所传播的杨澄甫先生1935年前后在上海所传授的套路。
(三)“老六路”与杨澄甫先生套路的不同反映了什么?
“老六路”虽然与杨澄甫先生后期在上海所传播的太极拳套路最相同,但两者确又是存在着6个不同之处的,那么,是怎样的6个不同?反映了什么?分析于下:
老六路研究 老六路
①“老六路”的进步搬拦捶与右蹬脚之间,比杨澄甫先生后期套路多了一个“小七星锤”,这个“小七星锤”是唯一的一个比杨澄甫先生后期套路多出来的拳式。然而,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之套路中并没有这么个“小七星锤”拳式,显然,许禹生先生并没有得到过杨健侯先生这个拳式的传授。这个“小七星锤”是随着跟步后的退步撤步再进步跟步的连续两个冲拳,颇象形意连环拳中的崩拳,反映为“逢进必跟、逢退必撤”,这一特点反映这个拳式不大可能是1917年之前的杨家太极拳,应该是孙氏拳。当然,陈微明先生1928年在杨家原太极长拳基础上增补进孙氏形意拳与八卦拳的某些动作编成新的“杨氏太极长拳”中有了“逢进必跟、逢退必撤”,但这自然不是属于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杨家很多弟子如牛春明、田兆麟、崔毅士、李雅轩等先生都是在1901年至1914年之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都是得到过杨健侯先生亲自指导的,他们的套路在某些细节方面各都保留着原来所习拳式的痕迹,然而在他们的套路中也都没有这个“小七星锤”。这些情况显然都反映这个“小七星锤”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所秘传的。
②杨澄甫先生后期套路最后一个“高探马”中有一个弓步穿掌与“高探马”合称为“高探马穿掌”,“老六路”则分别称为“高探马”与“白蛇吐信”;其实两者的动作是完全一样的,无非是杨澄甫先生所称为的“穿掌”被汪永泉先生称为“白蛇吐信”而已。然而《太极拳势图解》和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的套路中都是没有这一“穿掌”的,这一“穿掌”最早出现于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的套路中,无疑这一“穿掌”在1917年杨家所传授的套路中是没有的,是杨澄甫先生于1925年至1930年之间所增添的。可见“老六路”的“白蛇吐信”正好反映了这是杨澄甫先生修改过套路的特点,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所秘传的。
③《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十字腿”,《杨式太极拳述真》中称为“单摆莲”,其实“十字腿”就是“单摆莲”,杨澄甫先生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就称为“十字单摆莲”;这一拳式《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和拳照》与《太极拳使用法》的称谓相同也是“十字单摆莲”;当然杨澄甫先生南下上海后,“十字单摆莲”的摆腿被改为前蹬脚了,傅钟文先生在《杨式太极拳》一书中对此就有介绍,可见“老六路”中的“十字单摆莲”无论是摆腿还是前蹬脚都是属于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
④杨澄甫先生及其亲属与弟子所有著作套路中的“野马分鬃”弓步前脚尖的方向都是斜向前方的,即或朝西北、或朝西南,杨振铎先生还特别在《中国杨氏太极》一书中说明弓步前脚尖是斜向约20多度;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中的套路根据图示和说明,“野马分鬃”弓步前脚尖也是斜向前方的,杨澄甫先生于1929年定型的山东国术馆教材《太极拳讲义》之太极拳套路的“野马分鬃”弓步前脚尖也是斜向前方的;然而国家1956年颁布的“88式太极拳”、“24式太极拳”中“野马分鬃”弓步前脚尖的方向则是朝正西的,这就反映斜向的“野马分鬃”是杨家传统太极拳的特点,朝正西的是国家套路的特点,而《杨式太极拳述真》“老六路”中的“野马分鬃”弓步前脚尖是朝正西的。显然,“老六路”中“野马分鬃”的练法是来自于国家套路的,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的秘传。
⑤“老六路”最后一个“扇通背”之后的拳式为“撇身锤”,与《太极拳势图解》中的拳式名称“撇身鎚”相同。此拳式《太极拳术》的套路中称为“白蛇吐信”,反映杨澄甫先生于1921年至1925年之间将“撇身锤”改为了“白蛇吐信”,无非是将翻拳改为了翻掌而已,拳式没有其它的变化,但这个修改不是很稳定,因为杨澄甫先生于1929年定型的山东国术馆教材《太极拳讲义》中的太极拳套路仍然是“撇身捶”;而国家1956年颁布的88式太极拳也是“撇身捶”。显然这一拳式练为“撇身锤”并不能反映是照杨家1917年之前的原来套路练拳,也有可能是来自于国家“88式太极拳”的。
⑥从网上可见到汪永泉先生约1分钟的太极拳演练录像,这段录像反映汪永泉先生所演练的太极拳式与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式轮廓上是完全相同的。但其中某些拳式动作也具有特点,如“左搂膝拗步”,左手在肩后上方是几乎伸直后再转向前方的。而现存的董英杰、傅钟文、杨振基、杨振铎先生和赵幼斌等先生这些杨澄甫先生的亲属、弟子后人的太极拳演练录像反映杨澄甫先生所传的“左搂膝拗步”左手在肩后上方的活动轨迹是呈环形的,反映了这是杨家的传统练法;左手在肩后上方几乎伸直是国家套路太极拳的动作特点。88式太极拳和24式太极拳的主要编订者之一李天骥先生所主编的《武当绝技》一书介绍1929年山东国术馆根据杨澄甫先生的套路编定的《太极拳讲义》之套路中的“搂膝拗步”的动作图一手在肩后上方也是几乎伸直后再转向前方的。当然这图可能是现代人参照国家套路太极拳所画的,也有可能是按李天骥先生之父、当时山东国术馆教务主任李玉琳先生示范演练的图照所画的,如果是后一种可能,国家套路太极拳“左搂膝拗步”之左手在肩后上方几乎伸直的动作就是源于山东国术馆太极拳套路了,但是山东国术馆的太极拳套路在山东的传播范围是很有限的,因此“老六路”中“搂膝拗步”的这一动作也应该是源于国家套路太极拳的。
从上述6个不同的分析可见“老六路”不仅属于杨澄甫先生的后期套路,还吸收了1956年颁布的国家套路太极拳的一些特点,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的秘传。

(四)“老六路”中可能有杨健侯先生和杨少侯先生传授的内容吗?
①从牛春明、陈微明等先生的有关资料中可知:杨健侯先生虽然1907年还去京城救火会教拳,但为了提高自己儿子杨澄甫先生的威望,1901年就已经停止收徒,将要求拜师的人全部命拜杨澄甫先生为师。因此对1901年请求学拳的牛春明先生,虽然亲自接纳并传授,还赐名“镜轩”,却命牛春明先生拜杨澄甫先生为师;对待田兆麟先生也是如此。从陈微明先生的资料中可知陈微明先生于1917年先是拜杨少侯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拳,三个月后的秋天,杨澄甫先生从南方教拳回京,陈微明先生转而又拜杨澄甫先生为师。陈微明先生对杨氏各宗师的轶闻记载中丝毫未曾提到与杨健侯先生有过接触,可想此时杨健侯先生可能已经养病或者逝世,至少应该认为1917年的杨健侯先生在家中已经是属于隐退而极少参与太极拳传授了。杨健侯先生赐名的徒弟仅仅牛春明、田兆麟、李雅轩三位先生,杨家弟子及后人都公认牛春明、田兆麟先生拜师后是直接多年由杨健侯先生传授的,而1914年拜师的李雅轩先生在他的文稿中也没有提及曾受到过杨健侯先生的传授,很难想象杨健侯先生还能够在1917年逝世前向自己儿子当年所收的14岁的徒弟传授整套太极拳;事实上,杨家弟子及后人也都认为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陈微明先生没有得到过杨健侯先生的传授;汪永泉先生既然自称于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时间应该在陈微明先生拜师之秋天的前后。应该明白民间的传统习惯,对于没有拜师的人,老师是不可能实实在在传授本领的;1917年14岁的汪永泉先生即使是春天拜师,当年汪永泉先生究竟能够与隐退养病的杨健侯先生接触几个月?虽然在《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先生的弟子名单中没有汪永泉先生的名字,即使汪永泉先生不是一般社会上的学生而也是杨家投帖拜门弟子,连1914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杨健侯先生亲自赐名的李雅轩先生也几乎没有得到过杨健侯先生什么传授,难道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汪永泉先生可能得到杨健侯先生在家中让众多弟子们回避而整套太极拳一个一个拳式具体地传授?应该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②杨少侯先生所传的套路,从陈微明先生的传略、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一文、黄元秀先生的回忆文章等资料中可知都是疾缓相间、边化边频频冷脆发劲、接近实战的小架,如向恺然先生说杨少侯先生“独练断劲,一手一手使劲,放出咚咚有声”,黄元秀先生的回忆文章并且反映杨少侯先生坚持只教频频发劲的小架套路、不教柔缓的大架套路。而网上汪永泉先生的太极拳演练录像反映汪永泉先生的“老六路”完全是属于杨澄甫先生所主要传授的姿势开展柔缓的大架套路,显然汪永泉先生的“老六路”套路不可能有杨少侯先生的传授内容。
(五)杨家是否有“老六路”的习惯称谓?
魏树人先生在《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第1页中说该书的套路是“杨健侯前辈亲传之老六路拳架”。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的第21页也说:“这套拳架习惯称为‘老六路’,是我早年从杨家学来的”。那么,杨家究竟是不是曾经有过“老六路”这样的习惯称谓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①将传统杨家太极拳称为“六路”并不是很准确。因为传统杨家太极拳如果按一个来回作两路算,第一个来回以搂膝拗步去和倒撵猴回为特征,第二个来回以云手去和野马分鬃回为特征,第三个来回当然也应该以云手去和倒撵猴回作为特征,第四个来回就也应以云手去和指裆捶回作为特征,那么,传统杨家太极拳就应该是八路而不是六路。将杨家太极拳称为“六路”显然并不合适。
②说“老六路”是一种习惯的称谓,那么,是杨健侯先生的习惯称谓还是仅仅汪永泉先生自己一个人的习惯称谓?显然,如果是杨健侯先生的习惯称谓,杨健侯先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自己的亲人和所有弟子保密,那么为什么从1901年至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杨家所有弟子及其后人都没有这种称谓的说法?所以,说“老六路”是杨健侯先生的习惯称谓是不能成立的,这“老六路”应该仅仅是汪永泉先生自己一个人的习惯称谓。一个人的习惯称谓怎么可以称为是杨家太极拳的习惯称谓呢?
③对于杨家太极拳,杨澄甫先生及其弟子们从来也没有“新六路”之说,杨家有什么理由有“老六路”的称谓?
④如果将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中所反映的杨家原来太极拳套路称为“老六路”,杨澄甫先生1935年所传授的太极拳套路称为“新六路”,汪永泉先生的太极拳套路既然与杨澄甫先生1935年所传授的太极拳套路最相同,应该称为“新六路”才合适,怎么反称为“老六路”?
上述这4个疑问是谁也无法圆满解答的,因此,说“老六路”为习惯称谓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由上述五个部分分析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老六路”套路就是崔毅士先生1945年之后在北京所传播的杨澄甫先生在上海所传播的后期太极拳套路,“老六路”中仅有一个“小七星捶”拳式是汪永泉先生自己加上去的;而且“老六路”有的动作还是来自于国家所编的太极拳。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所谓汪永泉先生“始终坚持早年和父亲一道从健侯公所学的老六路拳架的原始练法、所习、所传拳架与杨澄甫南下上海等地所教的套路动作及练法不一”这种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老六路”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所秘传的套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8920.html

更多阅读

新绛县老中医杨春成的《漫漫学医路》 新绛县

【原创】漫漫学医路山西省新绛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 运城市名中医新绛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运诚市首届名中医原县医院副院长退休老中医杨春成(为了方便阅读,有朋友健议我来个完整的,有利于连续性,层次性,逻缉性,故采用一下,两种形式

杨氏老六路拳谱 杨氏太极老六路

杨氏老六路拳谱906人阅读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第一路1、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

声明:《老六路研究 老六路》为网友眼神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