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赏析 断章 卞之琳朗诵

(只因《断章》太经典,将其解析文章转载以欣赏)

爱情永恒 风景长存
——卞芝琳《断章》创作原意解读
曾一果 曾一桃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土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诗人卞之琳一九三五年写下的名篇《断章》。全诗仅四句,却在半个多世纪里,吸引了无数读者。评论家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对诗进行阐释,“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侯站出来发言的。”文本一旦离开作者便形成独立系统,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阐释,重新阐释不是任意肢解作品,而‘是尽量接近作者原意。而在《断章》中,我们认为“风景”二字是理解作者创作原意的关键。
“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以一种“多层次结构”形态存在。曹明海将多层次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形式层、表现层和再理层。按他的理解,形式层指文本构成的语态,即由“语言组合而形成的句群、句段到篇章结构及整体营构的秩序与节奏形态”。再现层指文本展现的语象世界,即作品构出的气象与画面,意境与境界。而表现层是指文本内在的语义体系,也就是作品的深沉意蕴。当然这三个层次之间不是断裂的,而是相互关联和渗透,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文本世界。我们想借助这种划分形式层到意义层解读《断章》,并着重分析“风景”意象在全诗中的价值。



  诗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不同,“诗行排列在纸上,就构成了图底关系”。当一首诗写成,正如赵毅衡所说:“诗的分行、分章标题等,这些都参与到文学文本的符号组合中来。”由于这些因素介入,诗首先呈现出类似建筑的图案。唐诗五言绝句如果按照现代诗歌的排列法,则完全成了方形建筑图案。而中国的建筑往往讲究形式对称和结构完整,中国诗歌也一样。所以闻一多提出现代诗歌要有“建筑美”,正是要求新诗一在结构上要完整对称。卞之琳早期诗作受新月派影响,具有很强的建筑感。“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句连标点是九个字。“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连标点是十个字。而“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好颠倒过来,形成两个梯形对置图案,首尾对齐,中间匀称。正像中国建筑,南北是对称的主体建筑,东西则是对称的副建筑,完整统一。这样排列让人感觉舒缓庄重,完整对称,正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和审美观。
  西方诗并不过分注重 “完整对称”,常有诗人突发奇想,制造出奇异画面。 加里"斯奈德有一首诗:
“几乎在赤道土
几乎在秋分点
正巧在午夜
从船上看


正在中天。”
这首诗如果竖排,很不匀称,但很美,像一艘漂在海上的帆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诗人并没有表达出什么特别情绪,诗之所以能吸引人,完全在于它所提供画面的视觉效果,中国诗歌并不这祥,它需要形式,更强调诗歌的内在意蕴。相对来说,西方诗歌更注重片段景象的营造,甚至要求:“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比如前面诗中,“月”可以单独拿出来成一句,这在中国古诗中是没有的,虽然中国古诗强调炼宇,但必须在整体布局中进行。
  而《断章》不但在结构上符合中国诗的整体对称要求,在片段景象的营造上也独具匠心。四句话,每句自身就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而且交错重叠。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结构” 的透视画面。
  《断章》的一个特点是,观察的视角不是固定的,作者通过视角方向的转化和落点的改变,使诗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诗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这和中国古诗不同,五言唐诗的四句之间是平行结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的“雪山”、“小路”“孤舟”、“渔翁”等景物间的关系是平行独立的,观察点均来自远离景物的一固定方位,没有视角转换,也没有交错重叠现象。在《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写的是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角的出发点,视角落点在“风景”。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是从第三人称视角出发,从“着风景人”加横线处看,视角落点应该也是“风景”,但诗却一转写“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视角落点却变成“你”,这样“风景”和“你”似乎又成了一物,“你”成了风景,视线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你、风景、看风景人到底谁在看谁呢?主体到底是“你”还是 “看风景人”呢?
  《断章》的妙处正在于此,作者营造出了具有“交错视角”的复调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我们无须寻求谁是诗中主体或客体,“看风景人”既在看风景又在看你,而“你”也既是在看风景也在看看风景人。 这里“风景”是“你”和“看风景人”之间视角转化的起点也是中介,“风景”保持你和看风景人之间的张力平衡,并与你和看风景人形成三角关系,造成诗的复式立体结构。
  后两句也同祥,在形式上似乎多余,按刘西渭的理解,《断章》一诗全在“装饰”上做文章,其实仅从形式上这样说也不确切。诗的后两句如按西方诗的做法完全可去掉。因为西方诗人写景中不必非要写情,写情非要景衬托。例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赤裸的抒情,从东方审美观看根本不是好诗。因此《断章》下片按西方观点完全可去掉。但作者的独特之处是他对传统诗的理解,因此在布局上依然遵循“由景抒情、借景抒情”的中国古诗传统。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写景过渡到抒情。卞之琳曾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人抒情,借事抒情……我总喜欢表达我国旧说的‘意境’或者西方所说‘戏剧性处境’。”
《断章》赏析 断章 卞之琳朗诵
固此在形式上作者能吸收西方诗在片段景象营造的技巧,注意运用“视角转化”来丰富诗的形式同时又保持了传统诗歌的优点,注重诗歌的建筑美,在布局上做到了完整统一。由景杼情,使诗形成了既有意境又有意味的立体画面。



  什么是诗的意象?韦勒克引用庞德的界定是:“‘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倩的复杂经险,’”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韦勒克认为审美意象具有感情特征,同时渗透着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精神过程。
  在《断章》中,诗人设置了几组不定的意象画面,通过视角的转换和组合,整体诗具有了流动的,特征。“你站在挢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里的“风景”意象显然具有独特的意义,“风景”是“你”和“看风景人”之间转化的中介,由于风景特殊的中介作用,“风景”有了情绪,或者说,“风景”增加了情绪的泛动。这样,诗给了我们一种特殊的感觉,我们随着视角的转变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并在“风景”中体会到深深的内在情绪,含着伤感哀怨和惋惜留恋的情感。
  “你”和 “看风景人”都在看“风景” ,但对于“你”或者“看风景人”来说,这个“风景”本身可能就是空无的景观,汉语中有“出神”一词,其意思可以说是专注,也可以理解为心不在焉。因为 “你”在看风景时注意的根本不是风景而是楼上佳人,或者楼上佳人已成为你所观“风景”的一部分。“风景”正处于这种被过分专注或者说被忽略的地位。这个“风景”有可能被忽略,因为“你”只顾看“看风景人”,这个“风景”也许被过分关注,因为“看风景人”已在你所看的“风景”之中。“你” 关注的是“看风景人”,所以“风景”的存在和“看风景人”的存在紧密关联。反之亦然,“风景”只是“看风景人”转化心思的视线的依附物,她关注的是“你”。这祥“风景”所处的位置就有两种:一,“风景”是实景,“你”和“看风景人”都处于风景的范围中;二,“风景”是虚景,“你”和“看风景人”都处于风景之外。“风景”虽无处不在,但对于你和看风景人己形同虚设。正是“风景”意象的不定,诗的画面呈现出流动和立体的特色,诗的整体意象也模糊不清,因此,诗中“风景”到底是什么?它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呢?反而由于视角转换而模糊。其实在诗中,“风景”或许就是你,就是看风景人就是明月,就是一切,一切你想表达之物。卞之琳说过他喜欢用不定的代词,并说在他三十年代的诗作中,大多数的我可以和你、他互换,可见他早已看出了转化互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我们已经说,中国诗歌中物象通常平行独立,同样中国诗歌里意象很少交错重叠,还是拿柳宗元的《江雪》讲,雪山、孤舟、飞鸟、渔翁所组成的意象都和“孤独寒冷”有关。但《断章》不同,叠加的意象使意象自身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确定的内涵。这祥的效果得益于卞之琳对于西方艺术的理解,他在诗中采用了“戏剧化”的手法。“实际上戏剧化也是一种复用,是连续地把语象复用在一个情节之中,从而使它获得二度根据性。”风景的不确定性就是一种复用的典型。本来“风景”这个词的含义很清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话无人不懂。但下一句又用了“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风景又被强调了一次,但此时“风景”的意义倒模糊了,具体和抽象出现在同一首诗里,“风景”由原先的具象物变成了抽象物。风景真实的意义却不再确定。从符号学上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都是一种横组合句段,但由于“风景”在不同的方位出现两次,这样在横组合句段中,“风景”在“纵聚合段”上被强化,,从而构成一种反常组合。“风景”的意义遂发生变形,具有了情绪,整个诗的内在含义也发生衍变。



  那么,《断章》到底要写什么昵?按余光中的说法,这首诗的意味在哲理,是写“世间万物皆有关联,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另有一人却在高处观赏,连你也一起看进去,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而更妙的是它阐明了世间的关系有主有客,但主客势变易不居,是相对而非绝对。”余光中还为此写了一首诗,诗名《连环》:“你站在桥头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正念你。//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楼,/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余光中的解释不无道理,但或许用余的诗能够更好阐释《断章》的真正内涵,我们这里想要探求的是作者写作原意。J.h.D赫什说:“作品的永恒意义是,而且只能是作者的原意,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我们认为,《断章》的原意既不在刘西渭所说的“装饰”,也不是佘光中所言的“哲理”。《断章》是首爱情诗,它体现了一种无望的相思情绪,哲理由诗所表达的无望爱情产生。所以这首诗的全部意义在于“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其实不是看风景,而是在看楼上的人,而楼上的人也只是徉装看风景,实际她在看“你”。你们二人都以风景作为观察对方的中介,并通过风景表达爱慕之情。但因为某种缘故你们近在咫尺,却如同天涯,只能脉脉守望。“风景”便是你们无法相见的表达。
  《古诗十九首》里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经》里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这两首诗里,我们发现“水”既是具象之物,同时也是抽象之物,是男女爱慕而不能接近的距离意象,水是情感表达的场所,也是情感距离的体现。《断章》里“风景”同样成了情感距离的意象。为什么呢?“你”和“看风景人”之所以成为各自风景,因为“风景”只能欣赏而不能拥有,把“你”视为风景,言下之意是我得不到你。这样风景成了你我距离的象征,成了一种失落相思的寄托物。因此即使楼上没有人,“你”看到往日的风景,也会潸然泪下,因为风景就是楼上的人,所以这首诗是写两人互相爱慕却未能走到一起的痛苦心情。
  这样理解诗的上阙,我们就会明白诗人为何在下片中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因为你们二人虽相见却不能长相守,所以晚上才会做梦,在梦中欢会。你被别人梦着,同样别人也梦着你,但永远只能在梦中,醒后却是一场空。我这样讲并非没有根据,卞芝琳有首诗里就有一句:“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其诗和《断章》写于同一年,绝不是偶然,一九三三年正是卞芝琳失恋的痛苦阶段。“一九三三年初秋,例外也来了。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虽然彼此有相同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霞罢了。”一九三三年,卞芝琳爱上了苏州的张允和,两人的感情都挺好,一九三六年秋,卞芝琳还和张允和同游了苏州的天平山,但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但这次短暂恋爱的幸福和痛苦留在了卞芝琳的内心深处,卞芝琳对已经飘逝的美好爱情深深地怀念,又从爱情的稍纵既逝中看到了万物变化的哲理,所以此后写了大量带有哲理意味的爱情诗。我们可以说,《圆宝盒》、《鱼化石》、《距离的组织》实际上都是爱情诗。
  《断章》正是通过构造出一种美丽又无法接近的“风景”,使人对美好的爱情产生了深深的留恋,同时又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世间万物的关联和变化。现在诗人已逝,然而他的《断章》必会成为永远的“风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9232.html

更多阅读

曹操《观沧海》赏析 曹操的观沧海

【古典诗词欣赏(六十六)】《观沧海》赏析窦凤才【原作】观沧海——[魏]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转载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的致橡树

原文地址:舒婷《致橡树》赏析作者:蓝田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苏轼《赤壁赋》赏析 在赤壁赋中 苏轼用

苏轼《赤壁赋》赏析《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卞之琳的《断章》 与你一同鉴赏好诗 断章 卞之琳阅读答案

卞之琳的《断章》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该诗写于1935年10月,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审美意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声明:《《断章》赏析 断章 卞之琳朗诵》为网友伤痛能耐我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