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笔下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对话

【内容摘要】:《倾城之恋》向我们娓娓述说了一段跨越上海和香港两个暧昧城市的爱情。一对飘零男女间,本是一段无趣俗情,因缘际会的因着一座城市的陷落,从而成就了他们一刹间的一点真心,于是,便有了一场虚无缥缈的爱情。张爱玲自己在一篇“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中这样写道: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因此他们虽是张爱玲笔下最完美的勾勒,人们却认为他们还是未能修补生活的千疮百孔。然而把他们放置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融入当时的时代因素,他们的结局已然是难能可贵。张爱玲把这样美好的结局也说的有些无奈,恐怕也是要表现那种苍凉的人生的情义吧!

关键词:张爱玲、白流苏、范柳原、爱情

在圣玛利亚女校的毕业年刊的调查栏中,张爱玲最恨的回答是“一个有天才的女子突然结了婚”。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女子大都以悲剧终生的,唯独《倾城之恋》是个例外。想起其中的一个片段,柳原对流苏说:“有的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流苏答道:“我什么都不会,我是个顶无用的人。”也许恰恰是流苏称自己是个顶无用的人,爱玲心生恻隐之心,才给了她一个稍微圆满一点的结局吧!在最后找到自己所寻求的,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但究其根本却也无彻底的喜悦,正如爱玲自己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相识:机缘巧合

柳原与流苏的相遇可以说是纯属巧合,上演着传统且俗套的肥皂剧情节,只是相见后两个人各怀心事而对彼此较为留意罢了。

流苏因婚姻的不和谐而离婚,回到家后受到族人的排挤,哥嫂的冷漠势力、尖酸刻薄,母亲的一味避重就轻,使得流苏心中寒意重重。同是张罗着办婚事,家人仅是把流苏的当成笑话,好尽早把她扫地出门。对宝络方面的如火如荼,对流苏方面的冷冷清清,相形之下,委实让人难堪。流苏自己也曾叹息:“这屋子住不得……住不得……。”在那样的年代,她这样的女子的生活实际上是痛苦且艰难的,环境中沉重的压力、内心压抑着无尽的孤寂无处可泄,剪不断、理还乱,范柳原的出现恰好让她觉得在茫茫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浮木,这是直接将两个人绑在一起的原因

谈及柳原,他幼年时代的特殊环境使得他脾气有点古怪,后孤身流落到英国,很是吃过一些苦。回来飞黄腾达后,无数的太太扯白脸的把自己女儿送上门来,硬要哑给他,勾心斗角,各显神通,大大热闹过一番,这样却把他给捧坏了,从此他把女人当成他脚下的泥,渐渐地就往放荡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喝,样样都来,独无意于家庭幸福。柳原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麻醉自我,看似潇洒,实则内心空虚寂寞。同时范柳原是上等的人,十分富有,所以在他看来,恋爱和调情也应该是上等的。两人真的谈起恋爱来,没有鸡毛蒜皮,没有柴米油盐,没有斤斤计较,更没有因为贫穷而犯愁的无奈,流苏虽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也没有经济上的安全,但终究是落破的望族出身,从小的生活使得她并不会被生活琐事扰乱,这点恰好契合了柳原追求上等恋情的要求。

如此一来,两个孤寂的人相聚在一起,内心擦出了一点火花,产生了碰撞,但爱情在他们之间还尚未出现,仅是两个人各怀心机,各取所需,“无爱主义”充斥其间。

相处:斗智斗勇

流苏与柳原相遇后,也许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孤寂,看到了自己某一方面的影子而留有印象。然而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死亡不再是遥远的事情,什么都是靠不住的,呼吸的也都是绝望的气息。因此只要能抓住一点什么踏实的东西就会拽得紧紧的,那怕明知道只是暂时的躲避。在短暂中,我们可以看小说,可以洗澡,可以把自己的肚子撑得满满的,可以说恐怖故事,还可以结婚。再者,从人性分析,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尤其是在沉沦的时代大背景下。流苏与柳原也不例外,因此他们拼命去抓住自己想追逐的,不肯轻易错过。

在他们的相处中,彼此双方都是主动的。流苏是主动的,颓废的日子让她不禁想去赌一把,所下的赌注是她的前途。如果输了,她名声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她胸中的一口恶气。因此,受到徐太太去香港的邀请后,她推知有可能是范柳原,便决然前往。柳原也是主动的,他有钱,有时间,并且喜欢玩,初次邂逅了流苏后,便通过徐太太邀请流苏到香港玩,把她的房间安排在自己的隔壁。

然而毕竟两人各怀心事,终不契合。对流苏而言,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的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她跟范柳原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她渴望的是婚姻,她也明白柳原想要她,但不愿娶她。她还推测到柳原是讲究精神恋爱的,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对柳原,流苏还是抱有一定希望的。因此她如履薄冰地在香港过着一段情妇生活,尽可能地抓住每一个机会,又谨慎地维持着自己的身份。在柳原苦怨地说:“我自己也不懂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时,流苏侧过脸,小声应答着:“我懂得,我懂得。”尽管心中所想未必如此,但流苏是愿意试的,在某种范围内,她什么都愿意,也可以说流苏在一定程度上是试着取悦柳原的。流苏还时刻保持谨慎,当柳原让她选择是去海滩还是进城玩时,流苏想到海滩红男绿女,热闹非凡,只是行动太自由了点,不免略具戒心,便提议进城;当别人都拿他俩当夫妻时,柳原摸着下巴,微笑着对流苏说:“你别枉当了这个虚名。”流苏蓦然吃惊,当下觉得他面目可憎,内心恶毒,需要保持一段距离。但刻意的距离又让流苏心生忧虑,他俩整天游山玩水,流苏自己都不能相信,他连她的手都难得碰一碰。她总是提心吊胆,怕他突然摘下假面具,对她冷不防地袭击,然而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他维持着他的君子风度,使得她如临大敌,结果一切毫无动静,流苏觉得不安了,仿佛下楼的时候踏空了一级似的,心中异常怔忡。

柳原对流苏的印象是觉得她是一个真正的、地道的中国女人。他对她进行挑逗却始终维持着其翩翩君子的形象。他很清楚地断定流苏不爱他,她只是想结婚,而他自己是不想结婚的,他甚至断定流苏所认为的婚姻是长期的卖淫。他很明白自己对流苏只是抱着玩的心态,他不爱她,也不想娶她,他也坦白地对流苏说:“我到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也许柳原仅是想找一个女人来慰藉他孤寂的心,而恰好碰到流苏了,便‘将计就计’。他对流苏说:“我要你懂得我”时,心里早已绝望了,却还是固执的、哀肯似的说“我要你懂得我”;他给流苏打电话说:“我爱你。”与她讨论“生死阔挈,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来的交谈中,流苏说:“你早说过你爱我”,柳原也不避讳,答道:“那时不算,那时只忙着谈恋爱,那有功夫恋爱呢。”想必这一切也都是他情场上的风花雪月之一吧,他爱玩,且有这个钱,这个时间,所以他也无需用什么理由来搪塞。但柳原也是有分寸的,对流苏这个望族的场面人,他绝不会轻举妄动,只等着她自动投到他怀里。

两个都是能在人际场中混迹的人,各取所需,各不妥协。他们在爱情中去算计的,付出太多,怕亏了自己,再度受伤;付出太少,恐怕难以得到。在值不值得中权衡的,恐怕早已失去了爱的勇气和从容。

说到底,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彼此耍弄小聪明,互相揣摩对方的心思。不怀爱情,却暧昧不清。流苏是在做情人,还是做夫妻之间困惑不已。但“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流苏从刚开始时不想“白牺牲了自己”,想方设法让范柳原娶她,但发现柳原对她也只不过是“上等的调情”,无奈之下,她也就渐渐接受了做情妇的命运。斗争结果也仅能如此了,相处中,未必生情,却生了彼此的依赖感。

相聚:尘埃落定

也许是情理之中,也许是始料未及,最后香港的陷落成全了流苏。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呢?柳原对流苏说:“现在你该相信了吧,‘生死阔挈’,我们自己那里做得了主?轰炸的时候,一个不巧……”,联想到初相识到浅水湾散步时,柳原说望着那堵墙,他不知为什么想起了地老天荒那一类话,开玩笑说说不定哪一天这堵墙倒时,他俩会在这堵墙下相遇。或许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吧,一切的因因果果竟是如此契合。他俩已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的活过十年八年。

我想柳原终究是对流苏动了一点情吧,也许它不局限在爱情的范围内,但在生死关头,冒着危险接流苏一起逃难已是不容易,且答应与她结婚,满足了她久来的期许。是香港之战影响了他,使他转向了平安的生活,终于决定结婚,但结婚也终不能使他变成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从腐败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对她的情感还是有所保留的,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把她转化成革命女性。轰炸时期,她怅然地对柳原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那是因为柳原是流苏用她未来作为赌注的赌局,没有了柳原,她所抱的最后一丝希望就破灭了。然而在危难重重,口食匮乏时,她反后悔有柳原在身边,仿佛一个人有两个身体,蒙着双重危险,处境不堪设想,一个人倒是死得干净利索。不管怎样,那个时代下,个人主义始终独当一面。

爱玲小说中难得有圆满的结局,一个凑合着的结果也藏着千疮百孔。柳原与流苏的爱情在别人看来终究是悲惨的,‘无爱主义’充斥其间,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流苏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心中憋屈了那么久的恶气也算出了,她别无所求,即使柳原不再如从前那般甜言蜜语,她也无所谓,只愿能安稳地度过此生。柳原也无所讲究,流苏对他并不多加管束,在家与她相敬如宾,在外仍能我行我素。只是把单身的两个人凑到了一起,凑合着过日子罢了,战难下的惺惺相惜已实属不易。只是患难里的不离不弃终敌不过平静生活里的平淡,战后恢复记忆的文明人又与以前没什么两样了。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和他,只是因倾城而得之恋又能维持多久呢?我不敢妄自评论,但我想这已是至善至美的结局了。爱玲笔下也只能有范柳原和白流苏是相对美好的,绝对美好的要在琼瑶小说中。

结语

《倾城之恋》里诉说的是柳原与流苏的故事,实在值得感慨的是张爱玲用整座城市的陷落去成全一个小女子的爱情,可见爱玲的眼中,爱情是何其的伟大,但这份伟大却不是平凡人能有幸“领教”的。我想它也是爱玲自身的一小部分生活及她内心的渴求。她与胡兰成结婚时仅仅期许“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可动荡的岁月冲刷了她的梦想。《倾城》中为了成全流苏,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接着的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不由得揣测,作者也如白流苏一般历尽千辛的终与那个让自己甘愿放低身段不顾一切的人倾心相恋,心底却始终深谙人之本性的难移,也只能在那个表面看似圆满其实不然的结局里深深叹息--流苏做了柳原名正言顺的妻,却怅惘于柳原“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尽管如此,爱玲是否还在想动乱的世界能否也给她一个传奇,也能与千万人之中遇到兰成所遇到的,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他。

参考文献:

1.《倾城之恋》张爱玲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沉香与倾城》王光东主编芜山人民出版社

3.《爱恨倾城小团圆:张爱玲的私人生活史》清秋子著京华出版社2009

4.《张爱玲的风花雪夜》雅苓著中华华侨出版社2003.01

5.《张爱玲传》张均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浅谈张爱玲笔下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对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0113.html

更多阅读

浅谈张雪门关于见习实习的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关于见习实习的教育思想文章摘要: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学前教育这片神圣的事业上,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有对于教育目的的划分与思考、幼儿园行为课程的研究,而最有影响意义的思想莫过于对于幼

我的姐姐张爱玲——文/张子静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

来自文汇报张爱玲发表《花凋》时所绘的男、女主人公造型图写作是张爱玲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最重要方式一九九五年秋,张爱玲去世后一个月,张子静在其上海居处,手边是《张爱玲全集》张爱玲发表于1944年5月的散文《童言无忌》中曾经这

倾城之恋·圆满的结局七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天空越蔚蓝,越怕抬头看;电影越圆满,就越觉得伤感······”刘若英的《一辈子的孤单》,几乎百听不厌。今天,当流苏在婚礼上深情款款地表白完跟柳原的相濡以沫、对永久和平的企盼,又充满孝心地给家里打过电话之后,这句歌词马上从脑海

温柔与暴烈——张爱玲与黄碧云的女性书写比较 温柔与暴烈

平剧艺术里存在着以张君秋为代表的张腔,四十年代风靡一时,至今仍是广泛传唱的主要腔派。相应的,小说界亦存着“张腔”。小说界的张腔以张爱玲肇始。张爱玲以其独特的作风与细腻的文笔,屹立了文坛五十年。一九九五年,才女张爱玲在香港遽逝

张爱玲不是你们想拍就能拍的 爱情不是想买就能买

最近读张爱玲,读得蠢蠢欲动。嫌不过瘾又翻出几部被翻拍的电影版重新看过,不免有些惋惜,更多的还是失望。在为数不多的几部翻拍片中,除了李安借张文讲了个自己的故事外,其余几部,完全不得要领。许鞍华虽然足够细腻,但她那是种生活气,张爱玲的

声明:《浅谈张爱玲笔下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对话》为网友噯赱吢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