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贸易理论、贸易模式和贸易获利三方面的问题。理论的发展可分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量部分。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现代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论,而比较优势论又是在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在其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这些优势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天赋的自然优势,即一国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上的优势;二是人们特殊的技巧或工艺上的优势。一个国家只要在某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就可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该商品,且能获益。贸易模式是一国进口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出口该国处于绝对优势的产品。这一理论在18世纪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是却不能解决如果一国在各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它还能不能进行国际贸易的问题。

英国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两国发生贸易的原因在于:两国生产效率上的绝对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都是一样的。两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构成贸易的基础。因为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导致了相对生产效率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产品的相对成本及相对价格不同。据此原因,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也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大大扩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德可能性和范围,揭示了至今支配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当代西方的自由贸易理论,基本上都是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因此,比较优势理论成了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2.相互需求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如何决定国际贸易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它没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比率是如何确定的。英国的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提出的相互需求理论力图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国际市场上的交易比价处于两国自给自足条件下国内市场上两种产品交换比价之间,交换比率是由双方消费者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决定的,也就是说,一国的产品和外国的产品的交换比率,决定于本国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和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之间数量的比较。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越是产国它对外国商品的需求,贸易条件对它越是有利。

3.马歇尔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约翰·穆勒对商品交换比率的描述是文字上的,并不精确。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阿·马歇尔和埃奇沃斯共同提出了提供曲线,利用提供曲线就可以精确地说明贸易条件的形成。所谓提供曲线反映的是一国再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了进口所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简而言之,提供曲线便是一国在所有各种可能的贸易条件下从事贸易的愿望。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理论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大丰富了西方国际贸易理论。

1.资源禀赋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成本差异为前提,而没有分析产生这种成本差异的原因。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提出的要素禀赋论。这一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一样,即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存在差异;二是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即假设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茶杯要素比例存在差异。后来,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接受并发展了他的观点,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依据,对要素禀赋重新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我们把他们两人的理论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又称要素禀赋理论。其要点是: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由各自的供求关系决定。决定需求的因素有消费者偏好、收入分配等,决定供给的主要因素有生产要素的丰裕度和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由于每个国家的资源拥有情况不同,而且每种产品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同,因此每个国家都应生产最合适自己要素禀赋的产品。

该理论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相比,一个突出的差别是,该理论部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投入要素由一种转为两种,更加符合实际,从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里昂锡夫之谜

要素禀赋理论结论是: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相对密集的使用其拥有量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进口相对密集的使用其拥有量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但是不少经济学家做了大量的论证工作后发现,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式结论并不吻合。

1951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锡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首次实证检验。根据常识,美国应该是属于出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但是,验证的结果恰与此相反。这一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截然相悖的解困再国际贸易界被称为“里昂锡夫之谜”。

3.人力技能与人力资本理论

里昂锡夫本人对“谜”的解释是劳动力生产效率的不同。他认为美国劳动力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高,因而是一个劳动资源相对丰富而资本资源相对稀少的国家。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从劳动力身上的人力资本不同来解释这个“谜”,进而提出了“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论”认为,不论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国与国之间,劳动力或人力在劳动技能上存在极大的差别。美国出口品部门大量使用的是有专门技能的熟练劳动,其包含的人力资本相应较多,而在进口替代品部门则大量使用的则是非熟练劳动,其包含的人力资本相应较少。“里昂锡夫之谜”通过揭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促使经济学家对原来被忽视的经济现象进行探讨,对新贸易理论的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4.技术差距模型

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一种新产品之后,他可以通过这种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商品,这种贸易活动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者通过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并满足本国消费为止。这一理论很好的解释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技术先进国和技术落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它是对技术差距的扩展和一般化。仅限于分析工业品。他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该理论的重要特点在于,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补充进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这书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打进步,深刻反映了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历史背景。它一方面强调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原因。

6.偏好相似理论

偏好相似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提出。该理论主要是为了解释战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大,远远超过工业发达国家与非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这种情况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他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并不是由生产要素供给状况差异决定的,而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决定的,而影响需求结构最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国际贸易在人均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比在人均收入水平比较悬殊的国家间更频繁。按照林德尔的看法,一种产品要成为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本国消费或投资的需要,其次才是国外需求。用这一理论不难说明战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上升,而工业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贸易比重下降的现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1101.html

更多阅读

经济学专业术语 国际贸易专业术语

经济学专业术语 《经济学》(第19版),(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版第593—620页。(税收的)支付能力原则:按照纳税人支付能力确定纳税负担的原则。纳税人支付能力依据其收入或财富来衡量。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及其理论的影响

     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经济的飞跃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在信息技术给国际贸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同样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最为明显的冲击是对于已经形成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和质疑[1]。因为传统的

电子商务对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世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正是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比较突出,因此而发展的电子商务近些年异军突起,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但也依然在法律法规等

2016 壁纸代理商 状况 温商国际品牌代理的发展状况

  2007年5月,万宝龙单方面终止了与中国地区总代理上海国瑞信的代理协议。   2008年3月,法国梦特娇开始收回中国市场的产品代理权。   2008年,杰尼亚、coach、Loewe、登喜路等品牌都在逐步收回中国地区的代理权。   2008年,仅永

石油工程公司发展优势 工程总承包的发展及其优势

      建设工程的总承包,一般又被称为“交钥匙承包”,是指建设工程任务的总承包,即发包人将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建设的全部任务一并发包给一个具备相应的总承包资质条件的承包人,由该承包人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向发包

声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为网友若迷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