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叶企孙的几点回应 熊大缜与叶企孙师生恋

关于叶企孙先生的博客,写完后,大家关注较多,也提出一些疑问。比较集中的几个点在于:

关于叶企孙的几点回应 熊大缜与叶企孙师生恋

1“将秸杆装进子弹袋里”是否过于荒诞不够真实?

2“到底是买苹果还是索要苹果”?

3“到底是向熟悉的学生伸手要钱还是向学生模样的人伸手要钱”?

4“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在当时的中国普遍的收入状况下,这样说是否妥当?

我当时博客中这两段的材料,都引用自岳南《中研院那些人和事》(中华书局,2010年3月第一版)

P247“由于没有科技人才制造武器弹药用于抗战中的消耗补给,导致冀中军区官兵在一个时期内只能手拿空枪,用秸杆塞在弹袋里假装子弹与敌人作战,周旋”

P251:

“有时来到一家店铺小摊,或买或向摊主索要两个明显带有虫咬疤痕的小苹果,边走边津津有味地啃着,碰到教授模样或学生打扮的人,便伸出一只枯干的手,说”你有钱给我几个,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

除了秸杆问题,大家提出的疑问应该主要来源于谢泳的文章《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当时不少人在海淀中关村一带见到了这种情景:叶企孙弓着背,穿着破棉鞋,踯躅街头,有时在一家店铺买两个小苹果,过走边啃,碰到熟知的学生便说:‘你有钱给我几个。’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

这篇文章与岳南的书在细节上确有差异,查了一下,这段话的原文出自刘克选、胡升华《叶企孙的贡献与悲剧》,登在《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年3期上。

文章比较久远,网上查不到,我打电话向刘克选教授求证,这篇文章是他当年的硕士论文,叶企孙先生的侄子是他的导师。他采访了叶先生在中科院,北大的多位弟子。也去河北采访过熊大缜当时的情况,他在电话中对这几个问题作回应如下:

1 秸杆塞在子弹袋中是实事,但并非是在实战中使用,是“虚张声势”,为了防止对方情报人员侦察到真实的军事实力。

2关于苹果是买还是索要,这个细节他倾向于是索要,“因为好象当时还没有商品交易,不能买”。此问题等刘先生回京后查证再确认。

3 叶先生并非向“学生模样”的人索要,而是向自己熟悉的学生讨要。

2“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这句话是直接引语,来自他采访中叶先生学生的说法,他说叶先生在建国初期的工资一直是几百元,他的学生的收入在当时也是比较高的,所以才会有“不过三五元而已”的说法。

岳南的《中研院那些人和事》没有标明资料出处,所以应以刘教授回忆为比较准确。

文末附一篇哈林的稿子,写普朗克常数的,写得非常细致,他考证了当年叶先生在哈佛的研究工作,“测定h值的工作由三人完成,发表时的排名次序为,WilliamDuane,H. Palmer和叶企孙。第一作者,也是项目发起者,WilliamDuane,是哈佛教授——因为致力于把X射线应用于癌症治疗,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生物物理学(bio-physics)教授”

我当时文章原文引用的是《人物》杂志的《叶企孙: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的资料,现在看来,孤立地突出了叶先生的作用,而不够严谨。

写那篇博客没有刻意渲染的意图,也无必要,叶先生不需要这些。

但我当时写时对原始文献的查阅不足,质疑也不够,抱歉。感谢大家的批评,这些细节看似细微,却关乎态度,写一个人,对事实的尊重和对证据的求索,应该是第一位的。错误仍多,请继续批评,求真务实才是对叶先生的最好纪念。

http://9.douban.com/site/entry/132274867/(哈林文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2375.html

更多阅读

关于写景诗写作的几点体会 写作体会

触景生情,以情生景,借景抒情,是情景关系的几种模式。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被景致所感染,心中就容易产生相关的情感,要诉诸于诗文;心里有一种情绪,尚未得抒发,在脑海中想象它的具体情形,也可以写出好诗;心中有一种情感,正好眼前遇到了相应的景色,也

声明:《关于叶企孙的几点回应 熊大缜与叶企孙师生恋》为网友梅格妮会陪你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